牡丹江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XX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依据国家、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XX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及背景

(一)“十五”科技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贴近国家科技发展导向、贴近我省科技工作战略部署、贴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科技资源基础,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抓创新、搞集成、促合作,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十一五”科技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实施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3项,其中“863”计划项目5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5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项,有16项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实施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52项,其中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82项,有19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全市累计专利授权856件,比“九五”期间增长50%。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3户,是“九五”期末的3.5倍,其中国家级9户;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2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2亿元,年均增长32.7%,是“九五”期末的4倍。创建并启动了国家火炬计划XX特种材

料产业基地,拉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农业科技示X作用充分显现。引进优良作物品种130个、重点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8项,应用示X面积达到387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经济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95%以上;开发应用了农业智能化专家系统;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XX持续高效农业示X区,通过了由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主持的高规格科技成果鉴定。

——民营科技企业不断壮大。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93户,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7亿元,年均增长33.6%;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4户,5000万元以上的9户,1000万元以上的40户。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对外科技合作成效突出。与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化项目17项,其中对俄科技合作项目14项,一批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建立并完善了XX对俄科技合作交流中心,辟建了对俄农业试验示X基地、科技合作项目产业化示X基地和科技信息交流平台。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XX省碳化硼特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唯一一家设立在地级市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实现我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零的突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全省三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之一;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确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制定出台了《XX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鼓励政策,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达20万元。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全市拥有专业技术人才7.7万人;开展了形

式多样的科学普及活动,全社会科技意识和素养普遍增强。不断加大对科技事业投入,累计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资金2.2亿元,其中无偿资金6757万元,市本级科技投入2131万元。

——科技引领作用日益增强。13户企业被列为省和省市共管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X企业;国家清洁能源行动和省制造业信息化示X工程实施完成,并分别通过验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了人口素质、卫生医疗条件、公共安全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时期,我市科技事业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相当一部分企业装备和技术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总量不大。二是科技人才匮乏与流失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十分短缺。三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财政对科技投入远未达到国家和省的规定标准,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四是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创新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较低,功能不完善、服务不配套。五是科技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科技管理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市快发展大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成果转化和技

术转移速度加快,为后发地区提供了赶超和跨越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国际化、WTO过渡期结束,将给创新能力较弱的我市企业带来更大压力。

从全国形势看: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我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难得机遇,特别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在我市设立,将有力地促进我市企业技术改造、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趋势增强,特别是沪牡合作、哈牡合作的有效推进,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借助发达地区的智力资源和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必须看到,区域竞争、企业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力资源、科技实力、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将使缺少高新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的我市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

从我省形势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实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升级战略,启动哈牡绥东对俄进出口加工产业带,为我市加快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我市与省科技发展重点吻合面较小,争取支持的难度很大。

总之,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对科技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我们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要素,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战略,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第一动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走创新崛起之路,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未来5—15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围绕全市总

体部署和发展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立足优势,抢抓机遇,开放联合,重点突破,着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力争在若干领域、产业、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全面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统筹协调原则。紧紧围绕国家及省中长期规划和重点任务,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围绕现有基础和资源特色,促进科技发展,体现前瞻性、全局性、连续性。

——重点突破原则。立足我市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抓好一批带动强、影响大、作用突出的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具有XX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企业群。

——以人为本原则。充分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创新型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激发科技人员的创业热情和潜能;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公民科技素质。

——企业主体原则。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资源整合原则。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把全市的科技资源集成整合起来,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创新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对外开放原则。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扩大和深化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科技资源,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借助外力提高创新能力。

(二)奋斗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确

定我市中长期科技发展的两个阶段性目标:

到2010年,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主要科技指标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科技强市,为打造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主要指标:——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成为我省重要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基地;建立8家企业孵化器,力争有5家企业孵化器进入省级行列,争取2个县(市)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入省级示X中心行列。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每年组织实施100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发100项新产品,使科技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00项,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240亿元。

——农业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

——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500家以上,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全市R&D(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重超过6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以上。

——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重点推广科技成果及使用新技术达到100项,力争有5-8户企业进入省级专利试点企业和专利产业化示X企业。

——科技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取得新进展,人才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公

共科技素养达标率超过6%。

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高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形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科技发展格局,成为创新型城市。

(三)发展方向

1、农业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绿色、畜牧、外向三大优势,做强肉牛、生猪、果菜、食用菌四大主导产业,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种植业。重点研究主要农经作物、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引进和选育,主要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土壤培肥与高效利用技术,高效施肥技术,新型肥料生产技术,农作物有害生物高效防治技术。

——养殖业。重点研究品种改良与繁育技术,优质胚胎移植技术,饲料加工与饲养环境控制技术,饲草与饲料作物培育技术,畜禽水产品疾病防治技术,畜牧业安全生产技术,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技术。

——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重点研究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肉牛、生猪、肉鸡等畜禽精深加工技术,食用菌、寒地浆果等特色食品加工技术,乳品深加工技术,鲜活农产品保鲜与物流配送及相应的冷链运输系统技术。

——林业。重点研究林业生态工程构建技术,森林重大病虫害高效安全持续控制技术,木材高效利用与功能改良技术,森林特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设施农业。重点研究寒地保护地农业生产设施及配套技术,畜禽水产品集约化养殖设施及配套技术,自动微喷、滴灌、管灌技术,高密度立体栽培、无公害栽培及相应综合农艺技术。

——现代农业管理。重点进行资源、生产、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定量调查和系统分析,研究建立现代化高效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农业环境检测体系、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农业信息和智能化技术服务体系。

2、工业

按照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立市的要求,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培育,抓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引进与创新、示X与推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造纸。发挥我市林产加工的产业与技术优势,在改造传统装备、开发高档特种纸、优质纸浆产业化、传统卷烟纸升级换代、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加强攻关和推广,促进造纸工业向现代化、特色化、清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力争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化工。以煤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橡胶制品的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重点研究和应用俄罗斯重油炼制技术,以煤为原料的多联产、树脂生产、氯碱产品开发和煤焦油分离技术,淀粉资源深加工技术,先进轮胎生产技术等,促进化学工业提高竞争力、延长产业链。

——医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药开发为重点,研发特色天然药、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和药食两用动植物功能保健品的中药技术,抗肿瘤、抗血栓等生物医药技术,非专利药物及其新制剂、新辅料等化学原料药。提高制药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标准,

做大做强医药工业。

——新材料。以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为优先发展领域,重点研究单晶硅和多晶硅生产技术,硅硼类超细微粉及工程陶瓷制造技术,纳米材料及加工等先进材料设计与制备的共性关键技术,不断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巩固硬质材料的领先优势,建成全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

——机械制造。以推进光机电一体化、提高行业装备水平为主攻方向,重点研究开发木工机械、石油机械、建筑机械、输变电设施、数字焊机等新产品,推广机械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全面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振兴机械制造业。

——电子信息。以电子产品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研究开发家电产品、网络设施、通讯器材等新产品,开发通用软件、支撑软件,对网络通信、动漫产业、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产业信息服务系统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行业的数字处理与制作技术进行攻关,切实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能源开发。以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为目标,开展水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及配套设施、生物质资源转化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及关键设备、沼气回收与发电技术、高效热电联产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建设全国能源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3、社会事业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环境质量的显著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着力打造魅力XX、和谐XX。

——环境保护。重点研究推广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大

气污染、噪声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流域水质污染等综合防治技术,工业成套环境污染防治设备制造技术,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环境气象监测技术,加快生态市建设,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口健康。重点研究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与地方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重大疫情、灾害快速救治技术,老年病防治及老年健康保健技术、药物和诊断技术,中医诊疗技术,计划生育技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公共安全。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突发公共事件防X与处置、食品检疫监测、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流行病传播防控与应对、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生物安全保障等技术的研究,增强应急救护综合能力,为营造安全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三、“十一五”期间重点任务

(一)优先发展的四大高新技术领域

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能力建设为主线,立足产业现状,顺应发展趋势,优先发展四大高新技术领域,重点研究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撑产业结构升级。

1、电子信息领域

——电子制造。以承接XX电子产品转移扩散为契机,以康佳公司、同庆公司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开发数字化彩电、绿色环保节能冰箱、显示器、新型电子原器件等信息设备产品,TFT型计算机显示器等计算机配套产品,便携式心脏起搏器、智能介入式电子治疗仪等医疗电子产品,汽车空调伺服系统、汽车超声倒车雷达、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

——软件开发。以XX市信息软件园为载体,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教育信息化、科技信息平台等一批信息化应用工程和

软件重点领域,组织实施软件产业化示X项目,重点开发通用软件和支撑软件,促其尽快形成产业。

——信息化工程。建立完善的MIS(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及交通运输调度、能源调配等系统,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推进农业信息“村村通”工程、农业“专家系统”进村示X工程、农村计算机应用技术普及工程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农村信息网建设。研究动画智能支撑系统、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上银行等相关社会领域信息化技术,并开发相关领域的技术和应用系统。

2、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

——生物技术。应用分子生物技术定向选育动植物、微生物新品种;开发动物主要疫病分子检测技术;推进生物肥料和农药、工业酶、微生物制剂、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反应器、动物疫苗及诊断试剂等生物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开发;研发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饲料复合酶制剂、新型高效新酶种、替代抗生素的微生物制剂、药物饲料添加剂、新型活性酵母等产品。以生物技术药物和诊断技术为重点,开发研制基因工程药物、抗肿瘤药物、抗血栓药物、生化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试剂等生物药品。

——中药新药。重点进行北药药材栽培技术、规X化种植技术研究和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建立符合GAP标准的北药种植基地;推进中药材药性、指纹图谱研究和开发利用;重点开发灵泰解郁胶囊、回阳复脉注射液、熊胆粉系列产品、降脂片、九味参茸胶囊、更年康、疏血通冻干粉针、茵陈蒿胶囊、椴树王浆片、珍锡胶囊等项目,支持技术领先名优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同时提高中药针剂、中成药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

——化学合成药。扶持创新药物研究,大力研制开发非专利

药物及原料药,重点发展灵泰邦尼、西维尔、法莫替丁注射液、甲磺酸双氰麦角毒碱片、孟鲁司特钠、比阿培南、美沙拉嗪、氯诺昔康、美洛昔康、特鲁卡、罗培南、氮杂环丁酮衍生物等制剂药。深度开发淀粉糖系列产品,延深产业链。

3、先进制造与化工领域

——机械制造。重点研究现代企业建模与描述方法、人机和谐制造原理、制造系统集成方法、网络化制造系统技术、大批量定制模式、敏捷制造模式的应用,扩大与木材加工、石油开采、整机装备、输变电等产业相配套的产品生产能力。搞好PDC钻头、CVC系列汽车空调压缩机、QTZ 80和160塔式起重机、DK5050数控雕刻机、高速复卷机和分切机、导向钻头钻具、液压拆装架和液压实验架、DXK20/2型纸袋颗粒包装机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化工。抓好俄罗斯重油加工、醋酸乙烯、立体曲面披覆膜、聚氨酯丙烯酸汽车专用粉末、重质碳酸钙、卷烟纸用工业沉淀碳酸钙、改性PVC树脂工程塑料、高纯草酸、全钢半钢子午胎系列、斜交胎、农用胎、门窗用高档塑料异型材、PP-R铝塑复合管、利用原煤制取烯烃等重点项目建设。搞好聚氯乙烯、丙烯酸、丙乙烯、电石、涂料级超细重质钙等产品深度开发。积极扶持佳通轮胎、石油化工等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

4、新能源、高效节能及环保领域

——清洁能源。按照国家清洁能源行动确定的规划和联合国重点跟踪的试点项目,推广扩大试点示X成果,为建设穆棱风力发电站、海林荒沟蓄能电站、林口二道沟和海浪河梯级水电站、二发电四期火力发电等重点项目提供科技支撑。开发先进的太阳能建筑节能、数兆瓦级大型风力发电整机装备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和制造、高效建筑能源系统和装备、工业锅炉和炉窑的高效燃烧、

地热利用等技术。

——生物质能资源。重点开展高寒地区沼气生产和利用、秸秆转化高效综合利用、乡村垃圾及畜禽粪便处理、农林剩余物新材料制造和能源林培育、生物质资源燃料化技术及关键设备开发、生物质能源液化气化和工厂化利用、生物柴油的制取及相关化工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物质生物发酵转换为乙醇类燃料等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

——环境保护。研究开发城市垃圾处理、有毒有害废物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噪声污染防治等技术。重点推进热电联产环网供热工程、洁净煤推广工程、脱氢炉改造、日光温室等项目建设。

(二)重点建设的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园区)

立足全市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设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基地,加大技术集成,共享科技资源,打造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成果扩散、信息辐射、人才汇集、资金吸纳的高地,推进特色产业的迅速扩X,成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1、特种材料基地

——骨干企业。圣戈班陶瓷材料(XX)XX、XX金刚钻碳化硼精细陶瓷XX公司、鑫达硅业XX、XX市天宇碳化物XX、北极星特种材料陶瓷XX、海林市东大特种材料XX、XX市前进碳化硼厂。

——技术支撑。XX省碳化硼特种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刚钻碳化硼精细陶瓷XX公司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科院、清华大学、XX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的产学研联合体。

——发展方向。发挥硅硼类材料加工的产业优势,以骨干企业带动相关行业的30余户企业共同发展,进一步扩大产业优势,

重点进行高纯度硅硼粉体材料的研究开发、工程陶瓷制品的深度开发,以及半导体材料的生产技术研究。到2010年,特种材料加工业销售收入20亿元,建成亚洲一流的特种材料产业基地。

——重点项目。碳化硼超细微粉及其制品的开发,高温气冷反应堆碳化棒的产业化研究,高纯度碳化硅超精细微粉的开发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氮化硅结合碳化硅陶瓷窑具的产业化研究,耐碱玄武岩纤维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单晶硅、多晶硅产业化生产技术的研究。

2、石油钻采装备基地

——骨干企业。XX石油机械XX、XX中原钻采XX、XX华新助剂XX、XX长城钻具XX、XX东方金钢石钻头XX。

——技术支撑。与石油大学、勘探研究院、西南大学、XX 石油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

——发展方向。立足现有市场竞争优势,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油钻采仪器、设备、工具,以及各种化工助剂,探索有利于石油钻采装备研发与产业化的运行机制,使产品向高、精、尖方面发展,加速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规模以上石油机械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建成全国一流的、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石油钻采装备产业基地。

——重点项目。钢体PDC钻头产品系列开发,取套工具及取套修井工艺技术的开发研究,节能型抽油机的开发,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开发及产业化、精密测井仪器的开发。

3、林浆纸一体化基地

——骨干企业。恒丰纸业集团XX公司,大宇制纸XX。

——技术支撑。XX省造纸技术开发中心,XX省造纸技术研究所XX,恒丰纸业XX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东北林业大学建立的产学研联合体。

——发展方向。依托哈牡绥东产业带,利用俄罗斯和我市丰富的优质林木资源,发挥产业及技术优势,以速生林、纸浆、造纸、木材加工为方向,加大梯次开发力度。到20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档卷烟纸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高档文化用纸生产基地,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形成林浆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重点项目。优质纸浆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传统纸机技术升级改造,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X工程,喷镀铝原纸开发及其产业化,印刷纸、无碳复写原纸、美术铜版纸等特种纸的提档升级及产业化。

4、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实施区域。以XX路工业园区为重点的XX市城区东北部,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

——发展方向。坚持发展、节约、环保三原则,充分运用国家扶持政策,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化、资源化”的标准,依据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的模式,从单个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区域X围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全社会X围加强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三个层面,重点发展化工、林纸和生物工程三大产业。到2010年,园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成为高速发展型园区、资源节约型园区、环境友好型园区。

——重点项目。粉煤灰耐碱纤维产业化生产技术研究,利用工业废渣生产建材胶凝剂产品技术研究,电石渣系列产品开发,电石炉尾气净化回收技术的研究;化工污水集中处理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造纸废水梯次利用技术的研究,生活污水净化推广技术的研究。

5、现代农业科技示X园区

——实施区域。沿201国道、301国道向腹地辐射。

——技术支撑。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XX农科所,省林副特产研究所,省水田机械化研究所。

——发展方向。以发展持续高效外向型农业为方向,通过开发、示X、推广等手段,开展农业优良品种的引育筛选,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外向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全市农业向标准化、企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建设绿色食品知名品牌10个,示X区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

——重点项目。国家星火国际化示X工程,对俄出口蔬菜、绿色优质稻米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旅游观光农业的开发,设施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的开发和推广,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畜禽良种繁育及集约化养殖技术。

(三)着力抓好的五项重点工作

以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推进改革、促进合作、保护专利、扩大宣传,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1、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依托和发挥我市科技资源,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构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重点建设4个平台:一是知识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与省内外重点大学的合作,大力推动原始创新,扩大创新知识储备,培养自主创新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持续的知识和智力支持。二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独立和联合建立科研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发挥好各个园区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载体作用,形成以成果转化、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和人才中介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满足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三

是企业孵化服务平台,按照多元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完善市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孵化器服务功能,支持和鼓励科技企业建立孵化器,利用俄罗斯的技术实力建立中俄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覆盖面广、功能互补、信息共享的多层次高科技企业孵化网络。四是科技情报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信息网建设,加强对科技情报的研究分析及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情报信息支持。

2、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经济、科技、财政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使其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建立内部科技成果产权人格化、科技成果分配要素化的技术创新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机制,推进企业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吸纳科技成果或与高校、科研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以阳明国家级民营科技示X区为依托,积极发展特色民营科技园区。实施巨星计划,重点培育骨干民营科技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精做特,形成小巨人企业群体。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提高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完善优惠政策,构建民营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体系。“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100个规模以上民营科技企业。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省专利试点市建设为牵动,进一步建立完善专利工作运行机制、管理服务体制和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使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大对侵权行

为的打击力度,营造有利于保护发明创造的良好环境;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整体素质;大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在我市技术和产品中的比重。

4、扩大对外科技合作。以创建国际科技合作试点市为牵动,完善科技合作专项计划,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强对外合作,组织实施20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以对俄科技合作中心为载体,利用好俄罗斯人才和科技资源。加强与XX、XX以及韩日、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共办科技型企业等方面携手合作,实现资源、信息、资金、产业结构和科技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基本形成适应我市发展需要、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的国际科技合作体系。

5、推进科技普及工作。一是实施公民科技素质行动。围绕深入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技素质行动纲要》,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科普活动。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三下乡、科普之冬、科技大集等活动,实施“奔小康科普书屋工程”,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培育新型农民;开展群众性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活动,把企业科普与群众性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提高职工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知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增强中小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加快科普设施和阵地建设,整合科普资源,建立若干有特色的科普设施与科普阵地;发展以各级科协和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科普工作组织网络、科普创作和志愿者队伍;建立科普事业良性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鼓励经营性科普文

化产业发展;办好科普活动周、纪念周(日)以及大型科普宣传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三是加强科技宣传。利用各种媒体以及科技信息网,及时报道我市科技工作的热点和创新点,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营造和谐健康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尊重科技工作、科技工作者的社会氛围。

四、保障措施

1、强化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各级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科技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根据本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有关部门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督查,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2、建立科技投入使用机制。一方面,构建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稳定的科技投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对接沟通,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确保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多渠道筹措风险投资基金;吸引国内外风险资金和社会资金,来牡创办风险投资公司;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建立完善政府、企业、社会投资者共同参与的科技投融资担保机制。另一方面,提高科

技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完善适应科技研发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财政科技经费预算绩效评价制度、项目运行监督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X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破解体制障碍为突破口,促进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切实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决策机制。完善重大科技决策议事程序,形成规X的咨询和决策机制。强化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加强对重大科技政策的制定、重大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二是建立健全科技协调机制。以促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协调互动的政策体系;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和鼓励创新的原则,建立科技人员、科研机制、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注重对科技人员和团队素质能力、研究水平的评价,鼓励原始创新;建立项目承担单位、评审专家和中介机构科技信用记录机制,扩大评审活动的公开化程度。

4、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一是建立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围绕优势产业,结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的建设,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利用重大科研项目、学术交流项目,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探索建立创新型人才团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职工培训制度和校企合作培训制度,培养适应我市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举办先进适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培育农村实用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二是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