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40万,毛入学率只有2.7%,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近10年又增长了11.9个百分点,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普通本专科年招生人数达681万,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撑和社会服务。然而,当我们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一个新的起点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形势新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如何发展?如何使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真正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同志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

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摘要〕大学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高教事业发展的硬道理,谁掌握了内涵建设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未来的发展权。笔者认为,理念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前提,专业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根本,学科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龙头,教师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制度是大学内涵建设的保证,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灵魂。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学科专业设置〔中图分类号〕R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09.001.003.05

Thinking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HUANG Zheng-de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 order to

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absolute principle of the higher ed -ucation development.The person who masters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itiative would gain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idea is the precondition discipline is the foundation,subject is the leader,teacher is the key,system is the guarantee,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specialty setup

黄政德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黄政德(1955-),男,湖南益阳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高等中医教育研究。

2012年9月第32卷第9期Sep .2012Vol.32No.9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CM Univ.of Hunan

·专家论坛·

3

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这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1理念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前提

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他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向和努力的目标,不仅决定大学的今天,更决定大学的明天。而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某个阶段大学的理念总是受社会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表现出共性的一面,但同时又受到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社会思潮等种种限制而表现出个性的一面。大学作为目前人类社会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其理念对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又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的理念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其核心主要是回答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样几个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人们对大学总的看法。大学理念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没有正确先进的大学理念引领,大学的实践活动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违背大学的基本准则和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就很难谈得上发展和创新。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大学改革发展要走向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就必须站在思想理性的高峰,因而迫切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理念的文化生成,实现现代意义上中国大学理念的重构。

大学理念首先体现在对大学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什么是大学?《辞海》释义: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创建大学是人类最伟大的杰作之一。大学是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创新知识、服务社会作为己任;以先进、公正、理性、科学和创造为本质特征,具有其他社会机构不可替代的特质;以“高、大、真、创”为核心内涵。高——

—高阔境界、高尚品质、高雅格调、高端产品;大——

—大师、大楼、大爱;真——

—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创——

—创优、创特、创新;以培养高级人才,创造新的知识,产生高水平成果,引领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为追求目标。真正的大学应当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和内在张力。其次体现在办什么样的大学?即大学办学的定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顶层设计。这包含有目标定位、层次定位和类型定位。只有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大学才可能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再次是怎样办大学?必须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大学应当坚持“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基本制度。学术自由指在不受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教师有权依自己的意愿选择教学、研究的方式,自行决定教学与研究的内容,以及发表其研究成果。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大概没有任何打击比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世界高等教育会议(UNESCO,1998)也已指出:“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这是高等教育永远不变的两条准则”。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奴隶,因为强权并不代表真理;真理犹如宝剑,需要时间的自由打磨,真理之光才能逐步显现。教授治校源自中世纪巴黎大学的传统,教授治校作为大学办学的基本制度应体现为:(1)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拥有大学学术领域的决策权;(2)教授作为大学最高权力机构——

—大学校务会的主体之一,参与事关大学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发挥大学内部管理的主体作用;(3)以教授为主体组成的各种专门委员会,作为大学内部专门事务决策的咨询机构,以决策建议等影响大学发展。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视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自身建设水准。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能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体验快乐,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要关注人的自由、幸福、尊严和终极价值,尊重人的个性、人格、权益,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是一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和感召力量,他推动人们去感受生命过程。只有感受才会感动,才会在感动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升华人生;只有感动,才会化为自觉行动。

2专业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根本

专业是指高等院校或中等专业学校里的学业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32卷4

类。从逻辑上说它是一所高校办学的基点,专业设置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相关的调查显示:54%的人是根据专业兴趣来填报志愿的。就兴趣而言,他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他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持久的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人们的主观愿望,难以改变;如果没有专业兴趣,人们往往不愿意填报该专业。可见,专业对于一所高校是何等重要。这是因为,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专业建设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它涉及到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然而,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重复现象极为严重。有些高校为了获取经济效益扩大招生规模,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来重复设置专业,甚至成了“赢利”的手段。高校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即重复设置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低水平竞争的漩涡,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只顾及到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办学质量,从而导致了专业设置上一哄而上的“羊群效应”。这一消极现象不仅会阻碍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也势必会进一步削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力,而最直接后果是产出了一大批专业结构相同且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的学生,从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现象的发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性失业”。

造成这一现象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高校的短期行为,拼命扩大招生规模,获取经济效益。客观原因是高校与市场信息不对称使然,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之间信息不对称,与学生志向之间信息不对称,与市场需求人才之间信息不对称,与政府教育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

因此,高校要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专业。一是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避免同质化,重复设置。二是要切实加强专业建设。要努力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一系列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把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办出特色,办出优势。这样学校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3学科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龙头

大学学科是以知识分类为基础,以高深专门知识为学术活动的对象,承担大学职能的基本单元。学科形成了高等学校中的专门化学术性组织,聚集着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辅等相关人员。大学正是以学科为基础来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是大学实现其各项职能的平台。每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一定的知识研究领域,进行以学术性活动为中心工作的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活动以及与学科活动相关的环境和条件建设。一所大学的声誉,不论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益方面的影响,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没有较强的学科基础,以及学科内部有没有自我发展的内涵和动力。因此,学科建设是加强大学内涵建设的龙头。

学科建设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重视基础,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是因为基础学科是应用学科的发展基础,是人类文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超前性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性研究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科发展的水平所在,也是其他学科发展的保证和支撑。同时,我们要突出重点学科建设,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大学就能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如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以航空航天工程、天文学而闻名;香港科技大学以重点发展纳米材料研究而取得国际科学界的瞩目成果;华中科技大学集中力量发展激光专业,使激光专业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科。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优势、特色学科给予重点支持,使其上水平、出人才、出成果,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学科。并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相关学科发展,通过学科的交叉、综合、渗透和延伸,促进学科结构调整,从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相互促进,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二要处理好学科建设与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

黄政德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第9期5

础,教学质量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如果没有合理的学科体系和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则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密不可分,必须将教学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教学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和学风建设等方面。要特别注意将本科教学纳入学科建设,强化学科建设以促进本科教学。三要选好学科带头人,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关键。要倾注超常规的精力,采取超常规的措施,不惜超常规的代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构建良好的学科梯队。学科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善于把握和抓住学科前沿;还要有宽阔的胸怀和气度,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学风严谨,勇于拼搏,善于团结和带领学术梯队成员共同奋斗。四要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评价方法。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异,不同的学科应具有不同的评价体系。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不同学科评价是不合适的。学科间的文化差别会带来对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差别,一定要针对学科的特点来科学合理地制订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绝对不能因为统一的评价而使一些学科的发展受到制约。

4教师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曾这样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与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法国教育家埃米尔·涂尔干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育的不成功也取决于教师。”高校教师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因素。对一所大学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教师,不能成为学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任何高校从办学到办好学,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核心的问题是质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而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标志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高校的第一任务是培养人才,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组织与实施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践者,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实施者。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首先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同时,高校又是创造知识,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可能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可能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才能创造出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推动科技进步,为市场经济服务,引领社会前进。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少数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因此,高校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要为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教学岗位提供制度保障。要改革教师评价办法,突出教学业绩评价,建立激励竞争机制,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要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大力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学术素养、道德追求和人格魅力来教育感染学生。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他们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要鼓励教师成为大师,大师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声望,也是一所大学的魅力所在。

5制度是大学内涵建设的保证

制度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其核心是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不同利益主体在相互搏奕中实现总效益的最大化。建立大学制度就是要摆脱“人治”,避免任为、妄为、乱为,而是要围绕育人之本和学术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办学规律,设计并制定一套完整的大学制度,合理规范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的相互关系,让不同利益主体按同一方向、同一目标而作为,让大学进入规范、有序、高效运行的轨道,充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不是相互推诿,严重内耗,处于混乱状态。

大学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符合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公平正义,这是其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要从更深层次理清思路。一是要强化服务功能,淡化行政意识。大学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是一个学术机构,以传承知识,创新知识为己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其主要功能,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第32卷6

因此,大学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培育人才,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为指向。要淡化行政意识,坚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事、管人,用制度来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权、责、利的关系,避免因人治即人管权、人管钱、人管事、人管人所带来的矛盾和低效。要强调服务功能,真正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术发展来构建制度体系,让大学的不同利益主体沿同一方向,为同一目的而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大学的办学效益最大化。二要优化权力配置,实现权力和谐。权力和谐,就是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决策权、执行权、学术权和监督权相互重叠的现象,权力过度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不仅影响决策的科学性,执行乏力,而且缺乏权力制约,不易监督,致使大学长期处于人治状态,出现明显的以人治为中心的现象。三要依据法律决策,体现民主意志。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民主的要求,体现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教职员工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其申张各项权力的主要依据就是大学的各项制度。只有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彰显大多数人的共同意志,大学制度才有基础,才能够得到遵循,大学治理中制度的权威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四要讲究整体建设,形成完整体系。要建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职,明确党委、行政的权力范围和议事规则;要健全和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保障教师们对学术问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要健全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教职工对学校事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健全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明晰学校、部门、学院的权、责、利的关系。五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和惩处制,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制度制定出来以后,关键在于执行。因此,在制度设计中应该有执行制度,明确执行权的归属,行使的范围,程序和规则,而且应该有监督、有问责、有惩处,确保制度得到强制执行。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作为大学的领导,要严于律己,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凡是违反制度者,不论职位高低,都应当一视同仁,以规论处,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学领导是师生员工的榜样,如果不带头执行学校的制度,师生员工就会视制度为摆设,自然就不会去自觉遵守。

6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灵魂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指出: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的使命让人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投入与无私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持久探索。激情、诗意、机智、活力、恒心的源头活水是崇高理想。大学作为承担教育的载体,如何使每一位教职员工具有崇高的理想,这只有通过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才能得以实现。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信念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引导大学的灵魂,维系大学的制度,是办好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他是以校训为核心,以校风、教风、学风为切入点。集中体现在每一所大学的校训上。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斯坦福大学的则是“让自由之风劲吹”(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北京大学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由于这种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他们的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有了一个梦想,有了一种激情,有了一个追寻的目标。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也正是有了这种文化,才形成了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良的校园风尚,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文化生活,规范科学的管理,不断创新的活力。由此不断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从上可见,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要归结到内涵层面的竞争,内涵建设水平如何,是体现高校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内涵建设是高教事业发展的硬道理,谁掌握了内涵建设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未来的发展权。

(本文编辑李路丹)

黄政德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第9期7

学校内涵发展规划

传承千年古镇文韵,打造特色品牌学校 ——仙市中学内涵发展三年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办学内涵,增强办学活动,认真落实沿滩区教育局“内涵发展规划”和“一校一特色”工程方案,使我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创建特色品牌学校,特制定我校内涵发展三年规划。 一、背景分析 仙市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釜溪河畔,国家级文化名镇——仙市镇的川主庙,由有百年历史的仙市中心校初中部发展而建立。仙市古镇“因盐设镇”,具有1400多年历史,是釜溪河当年盐运重要码头之一,俗有“中国盐运第一镇”之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五栈、五庙、一祠、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0七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神奇的历史文化遗存让人流连忘返。乘着仙市古镇建设的东风,仙市中学在近两年内将会得以重新建设。预计工程投资2000多万,占地45亩,新学校的设计风格与仙市古镇建设有机的融合,青砖黑瓦,古香古色。新学校建成后将是沿滩区农村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环境最优美的中学。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为办学理念,确立“质量立校、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教育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飞跃。已连续五年获区教学质量一等奖。综合评估考核一、二等奖,已经逐渐成为沿滩一流、全市有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农村初级中学!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开展“传承千年古镇文韵,打造特色品牌学校”活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努力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从而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特色定位 (一)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 办学目标:在同一蓝天下,培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校风:修身、益智、健体、增能 教风:敬业爱生、教书育人 学风:勤于求知、严于修心、乐于强身 (二)特色界定 1.特色目标:传承“古镇文韵”,修立君子品行 2.特色内涵:借助优势地理环境,以了解、挖掘、学习仙市古镇丰富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切入点,以“礼仪教育”为核心,通过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学习儒家礼仪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体验中华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知礼守礼、热爱家乡的新时代接班人。 四、建设规划

新时期高校科研内涵建设及策略

新时期高校科研内涵建设及策略 2020年7-9月,本人参加了第八期高校处级干部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网络培训。通过在线听取了各位专家专题报告,以及小组的专题讨论活动,收获很大,对推进我校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问题以及科研内涵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2019年以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校科研处的科学统筹已经各个二级学院的积极落实下,我校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不仅体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的历史性突破,还体现在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和奖项的突破。新时期下,如何整合现有的教学科研优势,稳步推进我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校科研内涵建设,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建议: 1)构建逐层支撑的科研体系,形成科研发展的良好生 态 统筹校级研究中心建设。打破学校外部界线和内部管理障碍,通过梳理整合,调整现有研究中心名称,构建2~3个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造我校科技创新品牌。突出二级分院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科专业发展和自身优势设立研究院(所),注重系(室)的职能拓展。将教研室改为研究室,促进从单一教研功能向教研、科研双重功能转变,明确并稳定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方向。实行三层次科研立项。针对专业发展趋势与科研立项数量不相适应问题,增设校级科研立项,形成教

师科研发展基础,提高省级科研项目立项率,通过国家、省、校三级项目体系的构建,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2)形成重点明确的科研方向,组建优化组合的创新团队 依据“突出重点,集中资源,精准发力”的工作原则,针对重点学科专业和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需要,综合考虑传统优势、新兴学科和发展潜力,抓住制约现代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遴选或凝练若干 个重点科研方向。依据科研重点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打破常规方法和常规待遇,引进若干知名领军人才。 3)建设全面开放的科研平台,实现科技发展的要素汇聚 充分认识校校、校企、国际合作对推进学校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校对外合作管理机构建设,设置专门对外合作促进办公室,专门负责校企对接的联系沟通工作。强化二级单位主动对接行业产业意识,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吸引社会资源,搜求相关人才,提升科技发展实力,形成学校推动、学院主动、业界随动的有利发展格局。

如何提升学校内涵建设

规范有序快发展提升内涵争一流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自周边农村及全县部分孤特困儿童,加之部分骨干教师流出,曾一度给我校内涵发展带来困顿。克难攻坚、遇难而上,群策群力,终有所获,近几年,全校上下以“办好一所学校,造福一方百姓;教好一名学生,振兴一个家庭”为宗旨,以“规范有序,温馨和谐;科学发展,彰显特色”为办学理念,全校上下“思想共识,行为共约”,全员注重学校内涵建设,全力打造基础教育品牌学校,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省平安校园、盐城市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学校、盐城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响水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响水县人民满意学校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厚底蕴,教学研究作先导 学校的魅力在于它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研究之风直接关乎学校内涵的厚重,我校下大力气转变“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的传统观念,大兴教学研究之风。 博爱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多舛的家庭背景造成他们自卑、孤独、任性、不合群,有的甚至品行不端、桀骜不驯。还有众多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成绩欠佳。校长汤湘花针对现状,

带领团队扑下身子、深入课堂搞调研,天天随机听课,亲自编印随堂检测题,当堂检测,亲自批阅,发现问题,蹲点解决。对重点难点问题,分学科组召开分析会,一起找原因,寻对策。 学校上下平心静气抓质量、实实在在搞调研。大力提倡全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校长汤湘花身体力行,主持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待进生有效转化的策略研究》。在她的引领下,全校40多名教师参与了4项市级课题,8项县级课题研究。近年来,有2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8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8篇发表在市级教育刊物上,上百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增修养,书香校园传经典 为提高师生文化修养,深入推进“书香校园”创建,学校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除县局规定的师生必读书目外,学校还要求每位老师订阅一本教育教学杂志,每个学生至少再订一份报刊杂志。同时要求广大师生诵读国学经典名句,讲文明健康语言。读书活动校长亲自抓,一名副校长专门组织落实。对新学期师生必读的经典著作篇目、检查方式、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作出明确要求。师生要做到“三个一”,即每名师生最少熟读一部文学或教育名著、每名师生至少撰写一篇高水平读后感,每人至少讲一个读书感悟故事。

全面建设校园文化 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全面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情况汇报稿本着硬件软件并举,以软件建设为主;外延内涵齐抓,以内涵挖掘为主;共性特色并重,以特色建设为主的宗旨,一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依据学校发展需求, 2007 年学校制定《荣成市第一中学20072010 年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围绕学校制定的近、中、远期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从精神文化到物质文化、从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从教学研究到后勤管理,整体构建,科学规划,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断完善学校内涵发展,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师生能够享受终生的精神财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中是老牌名校,依据学校 50 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特色,结合教育发展的实际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继承传统,不断超越,着力彰显学校文化特色。 为进一步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和学校精神,实验楼东侧墙面上校歌高悬,还在教学楼、办公楼和校内显著位置悬挂一训三风和校徽。 办公楼走廊悬挂 81 块校友和师生自创字画,办公楼二楼有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洪涛和袁业立四位工 1 / 8

程院院士的题字,有海军原政委、上将李耀文的题词,以及其他领导题字和 50 周年校庆的校友贺词,其余楼层主要是一中历届学生和教师作品,以展现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今年,计划在格致园雪松前立弘兴石,前刻尚德规范四字,后记一中 57 年发展历程,将成为一中继承发展、展现一中精神的标志物。 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开发团队为主导,调动师生员工全员参与,不断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以促进教师、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共同成长。 当前,在学校精神文化引领下我校已经形成年级和班级特色文化。 三个年级有各自的文化取向,有各自的年级格言,通过年级文化宣传栏宣传年级特色文化;班级自编班级格言,建设班级特色板报和走廊文化。 我们还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和文化活动等载体,营造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作为省绿色学校,在校园绿化美化、环境卫生、人文景观的规划和更新过程中,我们注重通过环境文化体现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的文化品位,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我们在全校师生中征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宣传用语,依据校园功能分区构建一路三园(弘毅路、憩园、毓秀园和格致园),以分区的不同文化内涵使用标语牌张贴师生提供的名人名言,体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握概念是前提,文化建设是根本,发展教师是关键,精细化管理是策略,领导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是两项基础工程。一、把握一个概念:内涵式发展(一)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相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式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途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在事关教师发展的工作上都力求做精做细。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将办学特色放在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整体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注重质量、精细化管理、打造品牌(特色)、不断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二)内涵式发展的一般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一要务是发展教师,根本措施是提高科研实力,根本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根本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硬件支持不可或缺。二、抓住一个根本:学校文化建设(一)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口号盛行,缺乏操作性。词语罗列,大话套话;言行不一,名不副实。2、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定位欠妥,缺少特色;表述欠佳,缺少关联。3、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注重面子,缺少内涵;追求形式,脱离实际。 (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本质,体现科学性。?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文化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它通过物质的、行为(制度)的、精神的(社会意识)等形式表现出来。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握好学校文化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2、正确定位,凸现创新性。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思考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怎样建设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文化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成熟的教育理念,往往贯穿办学的始终,经得住历史检验,是历任校长治校育人的总方向、总路线。? 学校文化要体现学校特色。特色就是特长,特色靠创新,创新靠民主。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环境设施建设、制度(行为)建设和思想建设都要体现既定的教育信念和价值取向 顾明远说:?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校风由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组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建议 江苏科技大学王彬 非常感谢省教育厅给予我们广大师生这个机会,让我们能为《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我的建议就是希望《规划纲要》能够更加注重我省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相对于其外延建设而言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就高等学校而言,其外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等等,而其内涵建设则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等。 之所以建议要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内涵建设能够推进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帮助高校发展出自己的特色。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升格”就一直是许多高校为之努力的目标和相当一段时期工作的中心任务,学校之间不分类型、不分层次,互相攀比,都向综合型大学发展,千篇一律。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各高校减少盲目的扩张行为,转而

注重发展自己原有的基础与特色; 第二,内涵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等优质教育的需求。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一直居于全国前列,省内居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凸显,择校的社会心态剧增。面对这种情况,我省高校应作出内涵发展的应对,追求有品质的教育,发挥出我省先进的高校文化与特色; 第三,内涵建设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出各高等院校自己的校园文化和主体精神。大学作为教育领域中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不仅要使学生在知识层次、智慧层次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还要使学生的道德思想、社会责任等方面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而内涵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校教育思想新、道德面貌好、主体精神强等校园文化内功的积淀,这就意味着高校内涵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各高校主体精神的过程。 对于如何加强省内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和措施: 首先,就是在《纲要》中引导各高校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出学校自己的发展规划,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特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发展的方向、目标、项目、策略、措施等都是各高校首先要明确的,绝不能不从实际出发,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并与全校的师生员工进行论证,形成上下一致的共同愿望,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发展力。同时《纲要》还要从省内全局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高

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 展 本文话题:教育学习课题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协议书名师工作室 摘要:作为当代教育发展产物的名师工作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在规范名师工作室建设、创新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以此构筑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打造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亮点,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学校内涵式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54-03作为当代教育发展产物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承载着教师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成果呈现的任务。名教师引领优秀教师队伍发展,对于营造教师成长环境,建立有效的学校内涵式发展机制具有十

分积极的意义。一、规范名师工作室建设,构筑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名师工作室,就是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整合资源、高端引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名师队伍。(一)建章立制,规范名师培养2007年起,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常熟中专”)先后修订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五高”教师、“五优”教师评定、考核、奖励系列方案,教师下企业研修、科研、竞赛、成长规划等16项规章制度,规范和保障教师的成长。2011年,根据《关于印发〈常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常教人〔2011〕61号)及《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精神,学校颁发了《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并印发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申报表》、《名师工作室特聘专家信息表》、《名师工作室工作手册》、《名师工作室项目研究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协议书》等相关文件,促进了名师工作室的规范有序推进。各项制度规范,以高标准引领名师,把名师打造成掌握行业科技与生产发展动态的专业拔尖人才。要求名师具有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能力,具备教学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团结全体成员规划并推进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办学目标和教学团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明确要求,

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

质量立校、特色强校 深化实施“十个一”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羊山镇小学内涵发展实施方案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外在的、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涵发展。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才可能成为名校、强校。为此,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发展实施方案。 一、规范学校管理,为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以规范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合作为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一是加强管理的制度化 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客观公正评价教职员工绩效,实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制度,用足、用好人员经费的分配。 完善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制订绩效考核、教育教学教研、职称评定、课程管理、财务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细则,形成学校管理制度化。 二是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人事制度等重大问题,由全体教师协商讨论,最后由教师代表大会通过,由学校下发。 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及时宣传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决策,及时公开有关信息。

二、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发展夯实基础 (一)、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育质量,实施教育的人是关键。为此,我们要继续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一方面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我们要提升教育质量,首先要有一支具有强烈质量意识、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要求行政人员要争当学者型、创新型、实干型、勤政型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开创和谐共事、人心思进、生机盎然的新局面。一是行政要加强学习,每年至少读1本理论书籍,并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提升人格魅力,树立团队精神,工作中不推诿、不拖拉、顾大局、互理解、共支持。三是班子成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并将此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 另一方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质量之本。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长于研究、业务精良、善于交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一是立足校本培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提供不同的校本培训内容,开展基础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 二是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机会,开放课堂,积极探索并推行教学公开观摩和同伴互助制度。课堂开放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让

关于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几点体会

关于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几点体会过去的2012 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学校更名大学和博士单位建设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又成功获批,这既是校党委、校行政正确领导的结果,又是数年来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努力奋斗、不断积累的结果。作为华水教职员工中的一员,我由衷的感觉到自豪、兴奋、骄傲、欢欣鼓舞。按照校党委、校行政的指示,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就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是要继续加强科研制度建设,不断激发科研活力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有大师之谓也。”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实力的重要依据。我校近年来更名大学、博士单位建设能够取得关键性进展,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能够成功获批,首先要归功于校党委、校行政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 其次,丰硕的科研成果也为成绩取得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大支撑了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我校历来有重视科学研究的良好传统,近年来学校又陆续出台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资助办法(暂行)》(华水政2009-186 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高层次科研成果资助与奖励办法(暂行)》(华水政〔2010〕3 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和考评办法》的通知(华水政2011-32 号)等一大批规章制度,极大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一大批高科技成果得以涌现,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大幅提高,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全校已经形成爱科研、乐科研的良好氛围。

因此建议学校在原有科研奖励制度的基础上根据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其正确导向作用,使我校的学术水平和办学内涵不断提升。 二是要继续密切巩固、发展同教育部、水利部、河南省人民政府等上级主管单位的良好关系。在当前的社会办学形势和教育 体制下,仅仅依靠自身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来提升学校内涵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特别是来自政府的全方位大力支持和关心更是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这一点校党委、校行政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在我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省部共建、更名大学、博士单位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申报等事关学校发展的一系列大事件中已经被充分证明和验证。近年河南省干部自主选学党建党务培训班、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成功落户我校又是校党委、校行政善于抢抓机会、创造机会的英明之举,这些成果的争取凝结了校领导的很多心血和辛劳,是校领导杰出、高超领导艺术和水平的卓越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在若干年后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愈来愈明显、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请学校今后继续密切巩固、发展同教育部、水利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及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等上级主管单位的良好关系,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以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是继续做大做强“华水“品牌 在我校60 多年的办学历史上,经过华水人的不懈努力,华水这个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在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省内高校的“金字招牌“,国内水利高校的知名院校。我校每年招生录取分数、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省内名列前茅,在国内高校特别是水利类高校内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和知名

学校特色发展及内涵提升

一所学校特色发展及内涵提升,离不开其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更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物质文化反映了学校建设的外在美,制度文化体现学校管理的优质化,而精神文化则成为学校的“精神灵魂”,体现了学校成长的价值和实质,从管理学角度所讲的“环境反映文化”、“制度决定成败”、“学校精神创造奇迹。所以我们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这样的学校哪怕是校长更换,有了这样的文化底蕴,他还是会走在前列。 要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应因地制宜,因校而论,谈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文化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主体 1.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是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的体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精神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统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敢于争先的进取意识;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办学行为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与创新,都必须依靠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3.学校环境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整体规划。

二、“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绽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 三、“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 四、“教学及科研”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教育教学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特色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亮点 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内涵的发民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创建特色化学校的寻求途径并不简单,也不相同,应经有个程序:1.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从而形成鲜明个性,固化并彰显出特色,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创建的基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程。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转发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的署名文章《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让我们共同学习、把握大势,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渐进式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梳理改革的脉络和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是自下而上,发展到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同推进;由点到面,从少数学校、个别领域的探索发展到全方位改革,形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陆续向学校下放多项人事管理权限,从具体事务的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直属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校院系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扩大校内薪酬分配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和北京市所属高校率先推进以人事分配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开始落

实高校人事分配自主权,推动从政府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政府间接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10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改革重点是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深刻转变。这个阶段国家层面具有标志意义的举措:一是1998年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革命性的改革举措,不仅在高校人才引进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在“象牙塔”内再次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教育部及时召开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两个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地促进改革在更大的广度深度上展开。之后,随着“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高校部署职员改革试点。高校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第三阶段:自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强调完善机制制度,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结合,与转换用人机制结合,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高校进一步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加强合同管理,探索多种分配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带动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年薪制探索、协议用工和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举措。高校普遍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

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

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 关于什么是学校内涵发展,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解释。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使用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概念,更多地是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讲的,前者表示内容和实质,后者表示外观和形式。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发展比较注重外观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学校规模的扩张、占地面积的不断扩大、绿化面积的增大、橱窗的改变、马路的修缮、各种文体活动和庆典活动的举行等等。这种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但是发展仅限于这种方式,没有自觉的、丰厚的内涵发展为支撑,就有可能流于浅薄。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学校内涵发展,在我看来,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它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秉承“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原则,将学校中教学、德育、教师素质提高等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注重点,在事关学校发展的每项工作上都力求精雕细琢。 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也是一种特色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与务实的关系,积极挖掘、利用、整合学校资源,将学校导入一种新的发展境地,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上四个方面的含义,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指向。学校内涵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里的具体体现,只有软硬兼备、外力与内源并重、传统与变革并举、做大与做强并行,学校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小学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中小学内涵式发展的主要策略有: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优质学校文化。 文章快照:胡锦涛主席和周济部长都强调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加之新课程改革正纵深推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学校内涵式发展,是指学校在自身现有条件下,利用学校内部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深入挖掘和形成学校内部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机制,使学校内部进发出勃勃生机,形成学校特色,推动学校持续

教师成长与学校内涵建设

关注教师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石嘴山市第六小学杨俊仙 怎样的学校才是一所理想的学校?朱永新老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这样描述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一个有品位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应该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课程体系;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计算机房。这样的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带着这样美好的憧憬,我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也在行知的路上静下心来思考:一所学校该如何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不断推进学校的发展,最终达到这一水准。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教师成长、课程改革、特色创建等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做到科学发展。学校要科学发展,就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是由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那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发展呢? 一、校长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能独立思考而不盲目相信流行的权威和说法。”可见,人的思想性是多么重要。

校长的思想,源于教育生活和实践,体现于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持续发展中,体现于校长自身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一个学校的内涵,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办学效果。校长的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使学校能够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校长必须是一名有思想的人。 校长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愿景目标的设计师,是能够打造精英教师团队的精神领袖,是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设计各自的学校;然后,带领全体教职员工来打造自己的学校。一位好校长,带动和成就一个好学校。 因此,校长要沉下心来,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要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团结带领教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只有这样的学校才会积累好习惯,形成好传统,从而积淀出特有的校园文化,办出为社会广泛认同的品牌特色学校。 我不敢说,我是一名有思想的人。但是,我总是努力地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思想的人。 二、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促进学校发展 一所学校,教师发展才能推动学校发展,教师是本。如果不抓好教师,学校如何发展,教师发展学生才能成长,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又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

什么是高校内涵

什么是高校内涵? 高校怎样做才是内涵发展?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并不奇怪,因为相关的政策文件大多只是提出了内涵发展的要求,但没有阐明什么是内涵,也没有指出内涵发展应当做什么。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大多只是总结了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规模扩张、学科专业数量增长、校园扩大、基本建设扩建、师资队伍数量增加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高校应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但如何才能实现内涵发展却语焉不详。内涵发展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更需要改革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 内涵是逻辑学的一个概念,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维度进行理解和阐释,内涵是内在的,外延是外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性征和形态。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两层含意:第一,指事物的本质;第二,指事物的内容。就事物的概念而言,内涵既涉及事物的本质,又包含事物的内容。人们在概念解释的时候,有时分别从两方面去解释内涵,有时又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解释事物内涵。具体选取什么方式,可根据要解释的概念及相关条件进行取舍。 高校发展有外延和内涵之别。实际上,在讨论高校发展时,除了外延发展、内涵发展两个概念外,经常使用的还有特色发展、高水平发展、转型发展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纵横交织,弄清楚这些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高校发展内涵与内涵发展的含义。 (一)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 高校内涵发展在我国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它是从高校办学实践提出来的,从与内涵相关的外延发展的角度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主要针对高校发展的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差异而言。简单地讲,外延发展主要指高校在数量上的增长,表现在招生规模、学科专业数量、校园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教职工人数等的增长上。数量的增长会不会带来内涵发展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该说,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内涵发展,因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短缺,规模越扩大,不管是学校数量增加还是办学规模扩大,都会稀释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办学规模扩大将稀释高校的办学资源。由于学科专业的容量是有限的,扩大规模必须相应地增加学科专业数量。而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是需要积累的,新开办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往往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因此,新的学科专业数量越多,高校的办学资源,尤其是优质办学资源就越稀薄。所以,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不一定成正比,从这个角度讲,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具有一定的矛盾性。1999年“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采取了外延发展的方式,增加高校数量,扩大办学规模,新建学科专业,扩大校园面积,扩建基础设施,引进新的教职员工,带来了高等教育井喷式的快速扩张,满足了数以千万计的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规模扩张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校发展必须发生转变。所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加强民办学校内涵建设重要性的初探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个案研究 ——潍坊海运学校刘永刚 摘要:民办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增加了教育资源总量,缓解了就学压力;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丰富了办学经验;加快了人才培养速度,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民办学校具有发展空间,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民办学校已整体上从规模扩张和以校园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坚持内涵发展,注重培植办学特色,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民办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民办学校内涵建设 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民办学校教育发展的深入,学校内涵建设已成为众人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加强内涵建设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内涵建设当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通过认真分析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和本人近几年的经验,我认为,民办中等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才能具备竞争的核心力量,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其一,教育是良心事业,教育是育人工程。 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在民办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自身形象、品质、公信力,使民校变成名校,已成为民办学校的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及老师都应该去深思的问题,而重视学校内涵建设就是最为直接的方法和途径。 学校内涵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果一所民办培训机构没有内涵,这所机构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是一所学校,只能算是一个企业。学校内涵文

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197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40万,毛入学率只有2.7%,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近10年又增长了11.9个百分点,2011年毛入学率达到26.9%,普通本专科年招生人数达681万,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了高层次人才,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撑和社会服务。然而,当我们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一个新的起点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新形势新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如何发展?如何使一个高等教育大国真正成为一个高等教育强国?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鲜明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攻方向。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同志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中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 关于大学内涵建设的思考 〔摘要〕大学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大学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高教事业发展的硬道理,谁掌握了内涵建设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未来的发展权。笔者认为,理念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前提,专业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根本,学科是大学内涵建设的龙头,教师是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制度是大学内涵建设的保证,文化是大学内涵建设的灵魂。 〔关键词〕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学科专业设置〔中图分类号〕R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2.09.001.003.05 Thinking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HUANG Zheng-de (TCM University of Hunan,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in order to 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absolute principle of the higher ed -ucation development.The person who masters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itiative would gain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idea is the precondition discipline is the foundation,subject is the leader,teacher is the key,system is the guarantee,culture is the spirit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specialty setup 黄政德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收稿日期〕2012-06-12 〔作者简介〕黄政德(1955-),男,湖南益阳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致力于高等中医教育研究。 2012年9月第32卷第9期Sep .2012Vol.32No.9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CM Univ.of Hunan ·专家论坛·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