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围绕皮亚杰理论展开大量的新的研究就构成了新皮亚杰主义。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制约,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出现的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B.Russell)的早期观点;(2)只讲内因而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的早期观点;(3)讲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皮亚杰认为自己的理论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指向于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assimilation),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成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公式。他提出S 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对这个公式加以展开:T+I→AT+E,式中T指结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因此,S R变成了S→AT→R,这就是说,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另一个是顺应(accommodation),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

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二)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在《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等著作中,对于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

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在这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来。如他为马森(P.H.Mussen)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手册》所写的关于认知发展理论部分的《皮亚杰学说》一文中把图式这一概念作为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后来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阐述发生认识论时把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和建构主义(consturctivisim)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认为结构有三个基本特征:整体性、转换性(transformation)和自调性。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分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结构由于其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并不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所以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结构内某一成分的改变必然将引起其结构内其他有关成分的变化。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也论述了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任何心理结构都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既有和一般结构主义共同的地方,即都强调系统内的结构和关系,但又有不同之处,即他不但强调共时行(synchronic),而且强调历时性(diachronic),因为他着重研究认知、思维和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把活动范畴视为其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即他把活动作为考察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起点和动力。

(三)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

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交叉。

(4)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这种整体结构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皮亚杰认为,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二、新皮亚杰主义简述

皮亚杰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已完全成熟,并风行全世界。很多儿童心理学工作者对皮亚杰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他的实验进行了重复性的检验。据估计,仅仅关于守恒一项内容,验证实验就达三千次以上。这种情况就使得皮亚杰理论有了新的进展。

促使皮亚杰理论获得新的进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一个原因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质疑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心理学家们提出这种批评是以下面的观点为依据的。(1)认为皮亚杰发展阶段论的事实根据不足。传统的皮亚杰理论认为,幼儿缺乏某种认知能力,这种结论是依据非常有限的实验结果而推导出来的。但现已有科学研究表明,在比较复杂的课题任务中,各种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变化常使某些重要的认知能力时而表现,时而隐蔽,因此,仅通过少量的实验来概括儿童的认知能力,根据不够充分。(2)认为皮亚杰的实验过于困难,不适合年幼儿童去做,因而不能表现出幼儿应有的能力。最近的研究结果已表明,如果研究者能设计出难度适当的课题任务,如果事先引入训练程序,再做皮亚杰的实验时,年幼儿童就能表现出原来认为缺乏的认知能力。二是提出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佩里(W.Perry)等人对皮亚杰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表示怀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

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下三种水平:(1)二元论(dualism)水平;(2)相对论(relativism)水平;

(3)约定性(commitment)水平。

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称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

(二)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二个原因

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非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储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另一种则是“发展论”,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因为,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有本质的不同:(1)儿童是不成熟的,如儿童的脑结构(神经细胞体积、突触联系、髓鞘化等);(2)儿童没有足够的信息储存;(3)儿童的决策能力差,因为决策过程需要复杂的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鉴于儿童这几方面的特点,如果能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程序模式,就可以对儿童的智力发展设计出比皮亚杰的抽象描述更为确切、更为科学的具体模式。虽然这方面的工作还不成熟,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持这种主张的人,常常将自己命名为新皮亚杰理论学派,以示对皮亚杰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近年来,皮亚杰理论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西方和日本等许多国家,根据皮亚杰理论框架和最近的有关研究成果,心理学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一起设计出了一些教育程序,将此应用于婴儿、学前儿童和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在婴儿教育方面,他们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智力理论,采取各种方法,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如颜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概念打下基础。也有人研究如何运用皮亚杰理论,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甚至有人研究青春期形式运算思维形成的一些具体过程,并将此与教育工作联系起来。

(三)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是促使皮亚杰理论发展的第三个原因

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即皮亚杰长期工作过的地方,在皮亚杰晚年和他去世以后,他的同事和学生的研究工作使皮亚杰的理论也有了新的变革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保持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框架或模式的前提下,调整了研究的方向,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其表现是,或者是补充和修正皮亚杰的某些观点,或者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充实并提高了皮亚杰理论,或者是为皮亚杰理论加进某些新的成分。他们也打出“新皮亚杰学派”的旗号,但与信息加工论的“新皮亚杰学派”完全不一样。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产生,是以20世纪60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理与教育科学院为契机的。1976年,蒙纳德(P.Mounoud)发表的《儿童心理学的变革》一文,标志着走向新皮亚杰学派的第一步。1985年,这个学派的第一本文集《新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The Future of Piagetian Theory:The Neo-Piagetians)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观点和一些主要研究成果。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体人格完满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特别强调社会关系、交往、社会文化、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在他们关于智

力的社会性发展的研究中,虽然使用了皮亚杰的概念,但他们更多是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加以阐释的,即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发展的线索是由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来提供的。

(2)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研究。在这一点上,新皮亚杰学派与皮亚杰后期纯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相对立的。他们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究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究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3)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即除了认知之外,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等。

(4)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此外,新皮亚杰学派还注意采用现代技术(计算机等)来对皮亚杰研究中未涉及的内容进行新的探索。例如,他们关于婴儿视觉系统的感觉运动的本质的研究,大大扩展和丰富了皮亚杰的研究。

当然,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要回答新皮亚杰学派提出的种种问题是不容易的,也不是立刻可以办到的,这是一个广阔的、需要雄心壮志的、长期的研究计划。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让·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瓦学派。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 (2)只讲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 (3)讲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 (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 (5)讲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 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即他既强调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 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2)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皮亚杰指出,物理因素很重要,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这就充分暴露了他 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批评。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 1.简述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内容。 ①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 ②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进行的。 ③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 2.简述心理的种系发展。 ①心理这一反映形式是在动物出现以后才开始产生的,是跟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育相联系的。 ②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③人类心理发展史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3.简述心理的个体发展。 心理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①心理活动不断的从简单、具体向复杂、抽象、概括发展。 ②从最初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到随意活动。 ③从出生时仅具有一些遗传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①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④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五、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际,论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儿童的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的作用,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2.结合教育实际,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一般认为,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即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论述教育与发展的辩正关系。 从教育到领会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过程,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过程中的,这是教育到领会的量变过程。 量变过程的实现和儿童知识的丰富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掌握知识是新质要素的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质变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完成了从领会到发展的过程,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过程。 4.论述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 ①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量变和质变,有时还产生大的质变,所以,儿童心理的发展在某个阶段常产生一些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点,呈现出阶段性。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的质变和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②儿童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每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 ③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⑤伦理性原则 2.简述横断研究设计的内容 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心理观察或实验,比较各个年龄的人群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简述纵向研究设计的内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于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能够按照逻辑法则进行推理。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维具有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守恒是指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重量或体积),不因其另一方面的特征(如形状)改变而改变。皮亚杰设计了一系列守恒实验,其中最著名的是液体守恒实验。当着儿童的面向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杯A和B中注入相同高度的水,并问儿童两个杯子中的水是否一样多,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由实验者或儿童将A杯的水倒入另一个较矮且粗的杯子C中,问儿童,A杯和C杯中的水是否一样多。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能达到守恒,他们有集中化倾向,即考虑问题只将注意集中在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顾此失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的解释。如儿童会认为A杯中的水多,因为它高。另一种表现是接近守恒但尚未成功,儿童注意到不同的维度,但不能同时考虑,在心理上感到困惑。如儿童一会儿说A杯中水多,因为它高;一会儿又说C杯中水多,因为它宽。 儿童大概到七岁,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时,能够掌握液体的守恒。他们运用三种形式的论断达到守恒。第一,同一性论断。儿童认为既没增加水,又没拿走水,因此它们是相等的。第二,互补性论断。儿童认为宽度的增加补偿了高度的下降。第三,可逆性论断。儿童认为可将C杯中的水倒回原来的B杯中,因此是相同的。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索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例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②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Bu·Dhler)的早期观点; ③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④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⑤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J.Piaget)作为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研究儿童的认知著称,通常人们称他以及他的同事为日内瓦学派。他的著作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1924)、《智力心理学》(1950)、《儿童心理学》(1969)、《发生认识论》(1970)等,对儿童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他的理论以“发生认识论”为核心,以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列举了几种不同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如英国罗素的观点);(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如卡尔彪勒的观点);(3)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但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4)讲外因也讲发展(如联想心理学派);(5)讲内因也讲发展(如桑代克的试误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不同于以上这些发展理论,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发 展的观点。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adaptation)。而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又是这种适应的本质。主体只有通过动作形成对客体的适应,才能真正导致儿童心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它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心理或行为图式(结构)中,用公式表示为:T(结构或图式)+I(刺激,指环境因素)→AT(对刺激的反应)+E(刺激中被排除于结构之外的东西)。而顺应,则指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环境(如从吃奶转变为吃饭)。个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形式不断求得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中我们认为,一旦幼儿失去了这种平衡,除了幼儿本身自发地调整之外,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咨询人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达到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皮亚杰对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1)成熟,即神经系统的成熟。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2)物理环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皮亚杰指出,物理因素很重要,,但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3)社会环境,即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批评。(4)平衡(或自我调节),即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实现儿童思维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皮亚杰的这一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因素说,对于我们幼儿咨询人员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来说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但他过分强调平衡的作用,而没有把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放在应有的重 要地位,对此我们该有所批判。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感知运动 阶段的儿童 2.发展阶段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观点 (一)认知结构 皮亚杰创立的发生心理学,从方法论角度看就是关于儿童智慧(思维)发展的结构论。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有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智慧的适应就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平衡,即儿童智慧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主体的认 知结构与儿童客观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皮亚杰认为,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主体自身必须具有认识能力才能去适应环境,认识客体,而认识能力乂必须以认知结构为基础。皮亚杰很强调主体的结构特征,把它称为“图式”,即个体动作的协调组织。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随着儿童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他的图式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就是儿童动作的图式不断完善,从而使认知 结构山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 皮亚杰把主体活动对环境的能动适应概括为同化和顺应。在同化和顺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即平衡。儿童每遇一新事物(接受外界刺激),就把它纳入原有图式中,试图去同化它。如获成功,就会改变原有图式,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就会得到认识上的暂时平衡;反之,便作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使认知结构不断发展,主体动作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境,同化新事物,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智慧活动就是同化与顺应交义占优势的平衡状态和平衡过程。平衡是动态的,不断从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过渡。不断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过程,就是适应过程,也就是皮亚杰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 基本过程,儿童的智慧就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第一个因素是成熟,指有 机体的成长,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成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笫二个因素是物理环境,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如物体的大小、轻重等。数理逻辑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第三个因素是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传递、文化教育、语言等。第四个因素是平衡过程。这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决定的因素,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儿童认知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正是 通过平衡过程实现的。 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可概括为四点。第一,发展过程分为儿个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每一阶段都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每一阶段都有其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该阶段的行为特征。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第二,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融合到下一阶段,前后不能互换,前者是后者的准备并被后者取代。第三,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性,各阶段有一定程度的交义重叠。第四,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人的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教育影响而有差异,可提询或推迟,但阶段的前后次序不变。 皮亚杰根据自己的发展理论,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有质的差 异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出生至2岁) 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觉运动图式与外界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并与之取得平衡。该阶段只有动作活动,并开始协调感觉、知觉和动作间的活动,但尚无表象、思维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摘录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摘录 在三十年的历程中,我想起的第一件为我观察到的事情——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就是我们至今还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在一九六五年,仍然和一九三五年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在我们人民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中在小学和中学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在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还剩下一些什么。当然,在这一点上,虽然我们有一些间接的知识,例如,对瑞士应召服兵役的公民所进行的离校后考试所提供的材料,关于这类考试在一八七五年和一九一四年之间的那种惊人的故事(尤其是为了掩饰那些临时强记硬背而没有准备好的人们参加考试时所产生的那种混乱结果,在许多地方已经经过大力修改过的记录)都已被P.波弗特(P.Bovet)为我们记载下来了。但是,例如,一位三十岁的农民对于他过去所学过的历史和地理还记住一些什么,或者一位实习律师对于他在中学里所学习的化学、物理乃至几何到底还记得多少,对于这些我们就缺乏确切的了解。据说,受医学博士训练的人要必修拉丁文(有的国家还要求修习希腊文),但是有没有任何人试图估计一下这种训练在一位实习医生的心里还留下一些什么(而且也不妨就医学价值与学习古文的关系着眼,在中日医生与欧洲医生之间进行一次有关的比较),从而把这种要求控制起来,把它排除于专业训练之外?然而,共同制订法国全面规划的经济学家们特别要求想出各种方法来检查我们教育工作的效果,并且要求把这些方法付诸实施。

有人将反对说,我们是否记得我们所已学会的东西,这跟我们习得的文化无关。但是除了借助于概括起来的主观判断以外,我们又怎样评价文化呢?而且任何特殊个人所具有的文化是否总是从特定的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特别当大考时所学会的那种具体知识业已忘记的时候)?或者说一个人特有的文化是否就是在学校里通过诱导或兴趣在他身上所培养出来的那种文化,而这种诱导或兴趣又是独立于当时他所谓的基础教育的根本因素之外所引起的?有人根据古典语言训练可以把有益的效应迁移到其他活动领域的理由,主张:学习已经死亡的语言是有价值的。对于这样一个中心问题,虽然英国曾有过一些研究,但一直到今天,仍然和三十年前一样,还没有通过实验取得有决定性的解答。因而当教育家们面临这样一个具有争论性的问题而要提出建议时,他所根据的不是知识体系,而只是常识性的考虑或仅仅是方便从事(例如,有多少人是没有通过规定的正式的学校教育而获得职业机会等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科,显然已经没有什么培养人的价值了,我们却仍然继续把它们列为主要的因素,而不知事实上它们是否已经达到了传统赋与它们的那种功利目的。例如,谁都承认这个事实:即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就有必要学会拼音(至于从理性上或纯粹从传统上是否认为有此必要则搁置一边,不予讨论)。但是缀字法的专门教学是否足以增进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它的效果是否完全是与此无关的,或者有时它能否也会成为一种公然的障碍,关于这一点,我们还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有些实验已经表明:我们视觉记忆的自动录像过程

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皮亚杰认知 发展理论 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知论”。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生物学和逻辑学可以分别解释儿童智力和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他既强调心理因素中内外因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导致了心理特征不断发生的量变与质变。 心理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与本质。个体的任何心理反应,不论指向外部动作还是内部思维,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而适应则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形式完成。 心理发展的因素:支配心理发展的原因有成熟、物理条件、社会环境、平衡。 心理发展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其中图式为核心概念。 (1)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儿童喜欢敲击东西) 图式最先来自遗传,之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丰富,经过同化、顺应、平衡演变成新图式。 (2)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用锤子敲完了用勺子敲)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3)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用鸡蛋敲了一次桌子鸡蛋碎了,以后不敢用鸡蛋敲) 顺应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4)平衡:同化与顺应导致的适应,是机体暂时达到平衡,但这只是下一个较高水平平衡运动的开始。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心理发展的阶段: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是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发展阶段年龄核心能力 感知运动阶段0-2 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思维阶段2-7 象征思维,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 守恒、可逆性、客体依赖性 形式运算阶段12-15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阶段15~ 辩证思维

幼稚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 概念: 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性。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 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 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 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 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 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 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 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的特征:

(一)积极的自我观念 (二)悦纳他人 (三)恰当地面对现实 (四)智力正常 (五)情绪适度 (六)热爱生活 (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 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与疾病 (二)家庭的教养方式 (三)社会文化 (四)个体因素 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 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第二,形成新的依恋。 第三,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第四,多与家长沟通。 二、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 (一)妥善处理分离焦虑 (二)敏锐觉察幼儿情绪 (三)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 (四)帮助幼儿了解死亡 三、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 (一)培养幼儿的移情 (二)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 (三)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 四、维护幼儿的自尊 为了维护幼儿的自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 (二)肯定和认可儿童 (三)尊重幼儿 五、爱护特殊儿童 (一)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 (二)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

皮亚杰心理学

皮亚杰这一章的重点认识论:包括实践(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和真理(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研究的方法:临床访谈、准实验设计方法 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智力不是从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开始的而是从最基本的、与 生俱来的反射性动作模式开始的 二、知识是通过儿童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的 三、智力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对环境更精确和更复杂的调 整过程。 术语的定义: 一、智力:生物适应带来的心理过程上的变化而不是在认知能 力上的差异 二、适应:为适应环境所进行调整的天生倾向 三、图式:建立在感觉运动或思维基础上的基本认识结构 四、同化:把新的经验吸收进原有的图式中转化为新的信息以 适应原有的思维方式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顺应:个体调整已存在的图式来适应新的经验 六、平衡:个体的图式和环境相平衡 四个阶段及显着特征: 一、感觉运动阶段:(主要依靠感觉运动来获取信息与知识) 二、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进行想象活动,通过环境的心理表象,

与之相互作用)局限:自我为中心、万物有灵、刻板的思维、 前逻辑推理) 三、具体运算阶段:(开始进行系统的推理,用逻辑的方式解决问 题)新的成就:顺序、归类、数的概念 四、形式运算阶段:(出现高级的思维方式) 守恒概念:不被事物的表面的变化所影响,认识到事物的根本特征毫无改变,能够以不变的观念看待事物的基本特征 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的区别: 一、形式运算有对抽象事物的推理,是纯假设的和抽象概念 二、应用逻辑“如果-那么” 三、高级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假设再推算不同的结果 区分阶段性发展和连续不断性发展模式的观点:质的变化、变化的突然性、全盘改变。 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贡献:儿童的思维与成人不同、智力的发展从出生一直延续、儿童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发现儿童的各种各样的现象为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奠基 不足:仅仅局限于三个女儿取样具有局限性、实验方法有时不够完善、年龄点的区分不够精细、忽视了很多其他的影响因素、对儿童能力上有过度的悲观主义、变化的突然性与全盘改变的观点过于绝对化。 认知发展的含义:指的是在儿童期获取知识的发展,简言就是人类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经典实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都不是“灵光一现”,而必然有它的背景和源头。皮亚杰理论的产生也不例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最富争议的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一直是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理论内容的广延性和对实际研究的启发意义举世公认。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这即是他的“发生认识论”的基础。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皮亚杰在他的《智慧心理学》一书中[12],列举了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早期观点;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彪勒的思维研究;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心理学派;既讲外因又将发展的,如联想主义心理学派;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试误说。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心理产生量变和质变,从而得到发展。儿童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的每一个动作,无论是指向外部的,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的协调,这种协调需要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一般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状态;二是指过程。皮亚杰主张把适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被环境不断影响着,但同时有机体产生的变化又增加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更利于有机体的生存。生物的适应机能又同其组织机能密不可分,他们同为任何生物体的两种机能。生物的组织机能使有机体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它是维持生物体的完整系统所必须的。 皮亚杰将生物体物质层次上的组织机能和适应延伸到心理的层次上。他认为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皮亚杰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泛化的适应论,他认为适应不仅限于生物界。个体的每一个心理的反应,不管是指向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种是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另一种就是顺应,即同化性的结构或格式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也就是说,顺应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体的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适应环境达到有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13]。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应就谈不上发展,而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应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单独存在。二者的动态平衡作用,推动着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认识发展结构) 皮亚杰认为任何认识过程都包含一定的认识发展结构。它们分别是图式(schemes)、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ium)。 1.图式 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和理解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整理

第六章 第一节智力的相关理论 一、智力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概念 中国心理学家眼中的智力 第一种:智力就是能力。第二种:智力是一种先天素质,特别是脑神经活动的结果。第三种: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第四种:智力是一种顺应和适应能力。 西方心理学家眼中的智力是随时代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桑代克:智力表现为学习的速度和效率,也是一种适当反应的能力。 斯腾:有机体对新环境完善适应的能力。 比纳、推孟: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韦克斯勒:一个人有目的行动、合理地思维和有效地处理环境的总合的整体能量。 皮亚杰:智力是思维或行动的适应性。 智力的一般理解 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2、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给智力下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目前还无法做到。 二、建立在因素分析基础上的 智力结构理论 1.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 智力由一种单一的G因素(一般因素)和一系列的S因素(特殊因素)构成。完成任何一种任务都需要这两种因素。G因素是智力的首要因素,基本上是一种推理因素,相当程度上是遗传的。S因素有五类:口语能力、数算能力、机械能力、注意力、想象力;此外还可能有心理速度。 2.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他找出两类一般因素和三种较小的因素。两类一般因素他称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代表一个人的基本生物学上的潜能,它是获得新概念和在新环境中显示一般“聪明”与适应性的能力。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等。流体智力相对地说不依赖于教育。 晶体智力代表需要经过教育培养而获得的能力。是经验的结晶。如词汇能力和计算能力。这种智力可以用一般成就测验来测量。 三种较小的一般因素分别是视觉能力、记忆检索和作业速度。 从发展的角度,他通过研究发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在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中经历着不同的发展过程。从出生到15岁,这两种智力显示同样的迅速加速增长曲线。然而到15岁以后,两条曲线开始出现分歧,晶体智力曲线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或只稍许上升,而流体智力曲线则继续直线上升后急剧下降。 三、现代智力理论 认为智力是人脑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并对智力的内部活动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理论。 【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智力层面的扩充】 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力组成。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人有9种基本能力,每一种能力都是独立存在的,遵循不同的发展历程,并与相应的脑区对应。不同的智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起来。 1.语言智力:就是人对音韵、句法、语义、实效等语言要素的掌握。表现为个体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音乐智力:表现为个体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与

皮亚杰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对比概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过程观比较及其对 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认知发展过程观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理论体系中最能体现两人建构主义特色的思想,其他具体观点的阐述和展开都是在其基础之上。比较 认知发展过程观,能更深入地理解两位建构主义大师认知发展观的异同和差异的 实质所在。本将联系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相关观点,从发展的实质、动力和影响因 素等方面对比分析两位心理学家的发展过程观。从其差异加深对认知发展过程实 质的理解;从其相通互补之处进一步联系实际,讨论建构主义心理发展过程观对 当前幼儿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过程 前言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是建构主义开出的两朵璀璨的智慧之花,对于两人观点的对比,有学者这样表述:皮亚杰与维果茨基之间的差异可以类比为物理学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差异,两者对研究的材料和机体有着本质上相同的理解,前者是探索产生变化的材料和机体自身是什么,后者是探索环境介质的不同方面如何引起了机体的变化。在这些差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心理发展过程观的理解是他们进行其他理论论证的基本论据,使其理论大厦站得稳脚的坚实基础。心理发展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主体的相互活动过程、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内容和机制探究,都是两人理论体系的基础性论点。在建构主义观点的大背景下,对比研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过程观,能加深对其整体观点理解,进而从差异中把握其互补性来思考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实践。 一、心理发展过程本质理解的差异及其背景探究 皮亚杰认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生理驱动力导致了认知结构和环境之间适应的出现(即一种平衡状态)。儿童的认知发展间接地受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些影响通过认知冲突起作用 ,即认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平衡化就如一种内部组织机制起作用 ,社会文化对发展的影响是次要的。 系统论、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机能主义的生物学观点是皮亚杰认知理论的根源。他相信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统一体,社会的、自然的、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实体的和观念的东西都是共存在一个统一体中。他也承认:“人是社会的生物,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一、填空: 1.我们通常所讲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里,全名叫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DNA2 2.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就是(神经系统)。 3.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4.儿童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增强;(第一、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5.新生儿的神经活动,主要在皮层下部位进行。他们利用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些基本反射包括(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等。 6.(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也可以笼统地把新生儿时期视为心理发生的时期。 7.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就越强,兴奋也就特别容易扩散。 8.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运算( Operation )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运算指的是心理运算。 什么是运算?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 1、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 官的特征。然而对于成人和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 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是所谓 " 内化的动作 " , 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可以看出,运算其实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是一些没 有思维 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 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程 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 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是可逆性( reversibili ty ), 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 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 了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所谓守恒性( conser vaion )是 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 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装在大杯中的 100 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是 1 00 毫升,一 个完整的苹果切成 4 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是 具体的例子。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 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守恒性与可逆性是内在联系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 式。可逆性是指过程的转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儿 童思维如果具备可逆性(或守恒性),则差不多可以说他们的思维也具备守恒性(或可逆 性)。否则两者都不具备。 4、运算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前面介绍过,智力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儿童的智力发展到运算水平,即动 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和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演变成运算图式。运算图式或者说运算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并非运算而只是一种简单的直觉表象。而事实上动作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有结构的。例如 一般地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动作,这时需要动作与目的有机配合,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动作结构。在介绍图式时,已说过运算图式是一种逻辑结构,这不仅因为运算的生物学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而由人们推测而来,更重要的是因为这种结构的观点是符合逻辑学和 认识论原理的,因为是一种逻辑结构。故心理运算又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前运算时期和运算时期;继之又可将前者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和表象阶段;后者区分为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 段。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