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五上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上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上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案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中的第三课。本课紧紧围绕检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活动展开,教学中虽然分了几个活动,但这几个活动只是检测的一个个步骤。检测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记录的过程、解释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解暗盒的一种方法、一种思想,即:当我们碰到如此的暗盒,我们有时无需打开它只要借助外显的一些现象就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本课学生的探究重点是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

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是从如何判断一根电线是否断了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研究的欲望。在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后,让学生动手设计暗盒,提出判断暗盒的方法,在分组揭开暗盒之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一种解密暗盒的方法,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等等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

本课是对前两课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一、预期学习效果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2、能利用简单表格记录检测结果,并根据检测到的现象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3、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4、学会一种解密暗盒的方法。

5、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

难点:有顺序地进行测试和记录,不遗漏。

三、教学准备

每小组:导线12根、电池(电池盒)3组、小灯泡6个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老师手里握着两根电线,其中一根断了,你能帮老师想出什么好办法找到断的那一根?板书课题。

二、设计暗盒

1、如果你有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让你组装一个暗盒电路,你认为你最少可以用几根导线呢?为什么?

2、学生讲述。

3、谈话: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还有一些导线,请小组内商量好之后组装一个暗盒电路,然后给你们设计的暗盒确定难度等级,是初级还是中级或高级。

4、小组设计暗盒并确定难度等级。

[评析]这部分的活动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要适当做好指导工作,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判断暗盒里电路的方法

1、提问:这些暗盒的秘密都在里面,外面只有一些导线头,你认为要想知道暗盒里面的电路,可以怎样做呢?

2、学生讲述。

3、讨论:

(1)怎样检测才算科学?

(2)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灯泡不亮——不通?

小灯泡亮了——通?

小灯泡变暗了——通了,但是增加了用电器?

小灯泡变亮了——是增加了电池?

[评析]通过猜测,总结方法,为下一步去具体实现做好铺垫。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完成下一步的操作。

四、学生分组揭开暗盒之谜

1、学生两个小组交换设计好的暗盒。

2、小组研究。并填好表格。

A-B

A-C

B-C

B-D

3、分组汇报

4、小结

五、整理活动记录,画出暗盒里的电路图

1、整理活动记录,画出暗盒里的电路图

2、小组内交流(说出本组验证的想法和依据)

3、汇报结果(说出验证方法、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六、打开暗盒,验证自己的判断

1、<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 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 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 开吗?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 忙弄成小片。 7、出示刀。 探索和调查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 起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 为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 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 机械和复杂机械。 8、你还知道哪些机械。 9、这些机械大约是在什么年代 发明和使用的。 10、讲古人的机械。(P3) 1、首先眼降低大 家对机械的神秘 感,不要觉得机械 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回顾和解释1、回忆家里用过哪些机械? 2、在使用过的机械中,哪些是 简单机械,哪些是复杂机械。 在这里主要是建立一 个大致的概念,不可 能通过一节课把机 械、简单机械、复杂 机械的概念都弄清。

关于《探测暗盒里的电路》的教案

关于《探测暗盒里的电路》的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 2、能够根据在检测器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4、能利用简单图形检测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2、知道解密暗箱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研究盒子里面安装了一个什么样的电路。“解暗箱”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通过一个检测工具,监测盒盖上的触电,根据外面的小灯泡亮、灭、大火、小火,来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导线,是否有电池或者小灯泡。这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暗箱、电池、小灯泡、导线(每组一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观察了解检测器: 展示断开的电路,怎样可以使灯泡亮起来?你有几种方法? 我们今天用这个断开的电路作为一个检测器。 2、初步观察,认识暗箱 展示暗箱,你看到了什么? 里面是一些电路元件,你能说出哪些电路元件的名称? 讲解:由于看不见里面的构造,我们把它称为“暗箱”。 3、初步分析检测器与暗箱的使用 师: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暗箱里面到底有怎样的秘密。但在研究暗箱的过程中你们必须遵从下面两个条件: (1)不允许打开暗箱。 (2)里面都是电路元件,就用断开的电路作为检测器。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使用这个检测器?(演示) 对演示的结果作初步的分析:这样检测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暗箱的两点之间会有什么电路元件? 3、分组探究暗箱的秘密 要求:四人一组,合作研究并分析、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出现的各类困难。 4、总结分析活动 在用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时候出现了哪些情况? 板书列出各类情况(不亮、更亮、亮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第 1 单元神奇的机械1-1 什么叫机械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 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 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 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 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 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 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 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 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 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 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 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 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 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中我要紧紧围绕机械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在材料准备方面, 我为学生准备一些他们知道但并不了解的用具, 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些工具分别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益处。同时, 我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简单机械的信息资料, 为分析、对比认识机械的特点、作用做好准备。 本课的重点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讨论归纳出机械的特点、作用,进一步说明什么 是机械。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我安排了学生使用瓶起子、指甲刀、刀 具、钳子,螺丝刀的活动以及通过转球棒、滑轮拔河比赛来达到教学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游戏的形式导入新课,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在教学充分体现了一个“玩”字。引导学生在有趣的竞赛中发现、总结机械的作用,化难为易,掌握知识于无形之中。我认为科学教育强调让儿童亲自参与对自然现象、规律

苏教版科学五上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备课教案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 年级·册:五年级上册 单元·课:第三单元第三课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教材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检测暗盒里的电路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准确记录现象和解释原因的能力。同时告诉学生,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暗盒时,并不一定必须打开才能了解它,有时无需打开,借助外显的一些现象就可以对内部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提出问题,揭示方法,启迪学生的思考;二是让学生用检测装置检测暗盒里的电路情况;三是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教学目标: 1. 知道不同的电路会有不同的现象。 2.能自己制作检测装置,并能利用监测装置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3. 引导学生尊重证据,勤于动脑,作出科学解释;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重点:根据不同现象探测暗盒里电路情况。 难点:按顺序测试和记录,并画出暗盒里的电路图。

突破措施:学生多动手,注重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 导线若干,每小组电池两节、小灯泡两个、鳄鱼夹两个,厚纸盒一个、实验记录卡一张。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 1.故事: 狡猾的灰太狼把贪玩的美羊羊捉了去,关在笼子里,并扬言,羊村如果没办法将美羊羊救回去,他们夫妇就要把她下锅煮了吃。情况非常紧急,羊村召开紧急会议,最后,村长慢羊羊决定派足智多谋的喜羊羊去把美羊羊救回来。 狡猾的灰太狼这次看来准备得非常充分,只见他拿出一个暗盒,盒子上有ABCDE五个接线点,他狂妄地对喜羊羊说:“只要你能告诉我这个暗盒里的电路是怎样设计的,我就把美羊羊放了,不然,我把你也一块儿炖了。不过有个前提,可不能打开盒子哟。”喜羊羊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可是,不打开盒子怎么知道里面的电路呢?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帮助喜羊羊吗? 2.导入:要想帮助喜羊羊,就要用到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新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板书课题)二理论准备: 1.小热身: 老师手里握着两条电线,一根是连着的,一根是断开的,你能判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什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3、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二)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2、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 3、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4、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2、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3、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2、教学难点: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 一些机械工具,教学碟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研究主题 1、(出示各种机械)提问:在老师的讲台上有一些东西认识吗?(笤帚、叉子、筷子、起子、锤子、镊子……) 知道他们的用途吗? 2、讨论:人类为什么要制造这些工具?(引导学生明确:降低工作难度、省力) 你们能具体说说在生活中怎么给人类带来好处的? 3、讲述:这些工具在生活中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所以他们被统称为——机械。(板书) 今天我们就是来研究机械的。(板书完整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1)提问:以前听过机械这个词吗?在你的脑海中认识的机械有哪些?为什么筷子、笤帚……这些小东西也被称为机械?(再次明确机械的概念) (2)讲述:工厂的那些制造物品的大机器是我们所认识的机械,因为他们为人类制造物品提供了方便,省力、降低了工作难度。但是他们的内部构造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被称为复杂机械。而像筷子、镊子等这些比较小巧、简单的工具由于也为人类提供了方便、省力等益处,所以也是机械类,由于简单所以被称为简单机械。而复杂机械其实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 (3)阅读P2概念 (4)观看教学碟片 (5)填写习作对应作业 2、揭示机械的作用 (1)教师出示一块木板上面有钉子,请同学帮忙用手将钉子拔出来。询问拔钉子同学的感受。 (2)提问:有什么好方法解决? (3)教师请刚才的同学用起钉锤将钉子拔出,再说说感受。(对比感受让学生再次明确机械的益处) (4)讨论:在生活中你们使用过哪些机械?为你带来了什么帮助?(分组讨论并进行记录) (5)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记录 (6)假想:如果没有这些机械帮助人类,会出现什么情况?(由此让学生想到木工室里的那些机床为大家做木工活带来的方便) (7)进行安全使用机械的教育 3、了解机械由来已久 (1)提问:古代的时候有工具吗? (2)教师介绍: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是猿人,而人类真正的进化的标志其实就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学会制造各种简单的机械,帮助人们狩猎、生产,在水上航行……这些工具里面都包含着简单机械的原理。 (3)看书P3工具图片。 提问:认识书上的这些工具吗?有什么用?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3.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案-附知识点梳理

教学内容 第3单元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文本解读 本课紧紧围绕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个活动展开的。从知识方面来看,本课是本单元第1、2课的拓展和延伸,继续探究有关电路的知识;从能力方面来看,本课仍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记录解释、总结反思这些过程,教给学生解暗盒的一种方法、一种思想,当我们以后碰到这样的暗盒,有时无需打开它,只要借助外显的一些现象就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本课分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的。 第一部分,教材先提出问题:怎样确定握在教师手里的电线是连的还是断开的?引发学生思考,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连接起来的电池和电珠,组成一个电路检测器进行试探,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设计实验、自主探究,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学会根据测试结果绘制线路图,推测暗盒里的电路情况,并进行交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这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很多科学之谜就是“打不开的黑盒子”。 第三部分总结反思。打开暗盒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主要让学生反思,我们的推测为什么会跟事实一样或不一样。 教学设想: 1、探测暗盒里的电路的内容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科学探究的广泛性。科学探究不只是操作、观察、种植和饲养以及设计,还包括对一些未知

领域的探求,因为看不到、摸不到的世界有着更加精彩的诱惑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掌握探究的方法,从而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分享合作成功的愉快。 2、利用检测器去检验暗箱中的电路,对学生来说,看到现象较为容易,关键是根据现象画内部电路图,变直观为抽象的认识,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挑战。因此,单从教学内容看,活动就是检测,如果从学生的发展来看,活动中所暗含的科学探究含义的巨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探究,用心去体验。 3、对于学生来说,关于科学的本质,以及在科学研究中无法显性化的东西对于他们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因此,神秘的暗箱一课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引领学生进入到探究、研究的另一个领域。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2、能够根据检测到的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3、能够利用简单图形记录下检测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养成周密的思考的习惯,意识到讲究一定的顺序对探究有更多地帮助。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学会一种解暗箱的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 2、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制作的初步技能。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案

科目:苏教版五年级科学课题: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教师:杨春胜班级:五(7)班 时间:40分钟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 2、能够根据在检测器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作假设性的解释。 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4、能利用简单图形整理检测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2、知道解密暗箱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连接情况。 2、难点:有顺序地进行测试和记录,不遗漏。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连接好电路的暗盒、电池、小灯泡、导线(每组一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5min) 师:老师手里握着两根导线,其中一根是断的,在老师不松开手的情况下怎么判断哪根是好的?哪根是断的? 生: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小灯泡的简易装置检测。 师:画出装置图,请同学利用电路检测,交流感想。(演示) 生:小灯泡亮的电路是闭合的,不亮的电路是断开的。 师:松开手验证学生的猜想。那么老师在检测装置中加入一个小灯泡,请观察小灯泡的变化。(演示) 生:小灯泡变暗了。

师:这是应为增加了用电器,如果加入一节电池,观察小灯泡的变化。(演示) 生:变亮或不亮。 师:电池同极相连小灯泡不亮,异极相连小灯泡会变亮。刚才导线的检测太简单了,今天我们就来检测未知的电路——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板书课题)2、新授 师:出示一个暗盒,这个暗盒的秘密都在里面,外面只有一些接线头,在不打开暗盒的情况下想知道暗盒里的电路怎么办? 生:思考并回答。(用刚才的简易装置检测)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利用这个装置来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我们把这个装置叫做电路检测器,下面请同学们做笔记。(2min)生:做笔记。(电路检测器是有电池、导线、小灯泡组成的。旁边附上装置图)(3min) 师:这个暗盒里有些接线点之间是导线连接的,有些是断开的,有些连着电池,有些连着小灯泡。就是让你们检测了以后,要求画出电路图,最后打开暗盒核对自己画的是否与暗盒里的一致。 生:认真听讲。 师:下面老师强调实验时注意的事项,一是不要将暗盒打开,老师说打开才能打开;二是检测要按一点的顺序不能遗漏。如:A B、BA、AC、CA、AD、D A以此类推。 生:认真听讲。 师:老师先发给你们一节电池、三根导线、一个小灯泡、电池盒、灯座。你们先把电路检测装置连好,看看灯泡是否能亮。 生:连接装置。(5min) 师:下面老师给每组发一个连接好的暗盒和一张记录表。一个同学记录,其余同学做实验。 在相应的结果后面打“√“

苏教版科学五上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课堂实录

教案4 20081053101 李夏五(1)班 课题: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电路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学会解暗盒的方法; 2、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盒里电路,并根据现象作出假设性的解释,并利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检测结果; 3、引导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 教学准备: 未接好电路的各种暗盒,每组一份,记录表,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电珠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生互问好) 师:大家看,老师的两只手里分别握着一根电线,但是其中有一根是断开的,如果我不松开手,你们知道哪一根是连着的,哪一根是断开的吗? 生:左/右 师: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对的吗? 生:用电路检测。 师:什么样的检测器呢? 生: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简易装置 师:利用电路检测?有什么科学依据吗?(那么应该怎样判断呢?) 生:小灯泡亮的电路是闭合电路。/小灯泡不亮的电路是断开的。 (松开手,验证学生的猜测。) 师:如果我手里握的是一只小灯泡,或是一节电池,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如果是小灯泡,检测器检验后,外面的小灯泡变暗,这里的两只小灯泡是串联的。 /如果是一节电池,检测器检验后,外面的小灯泡变亮,这里增加了电池的个数,使小灯泡更亮起来。 二、探测暗盒的秘密 师:(验证学生猜想)同学们都相当的聪明,那么,老师这里有十个电路暗盒,这些暗盒的电路秘密都在里面,外面只有一些导线头,你想不想知道暗盒里面的电路呢? 生:想。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各小组设计你们小组的验证方案。设计之前呢,老师有几点要求,1、仅在小组内讨论,不大声喧哗;2、不脱离自己的小组,到处走动;3、爱护实验材料,按照验证要求设计。好,开始设计。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设计) 师:(拍手示停)好,我们各组的设计方案都出炉了。接下来呢,请三组同学来说说他们的设计方案。 (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好,三个组的设计方案都讲解完毕,到底可不可行呢?我们待会儿再来揭晓。现在我们是不是应该验证一下我们的设计方案可不可行呢? 生:是。 师:在验证大家猜想前呢,老师给大家说一下,发到大家手里的这张表怎么用,用来做什么。 大家看,横排的表示你们的接点及电流方向,竖排呢表示你们看到的灯泡的亮度,根据你们看到的现象,在和你们现象相应的一格里打对勾。老师还要几点要求1、老规矩,小组实验,不大声喧哗;不脱离自己的小组,到处走动;2、在检测中要一边检测,一边填写电路实验记录表,要按接点的顺序来验证,以免混淆;3、验证结束后,在白纸上画出你们检测到的暗盒里的电路连接图。4、检测过程中不能打开暗盒。 师:好,请各组组长来老师这里按顺序领取暗盒。领到的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学生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拍手示停)好,大部分小组都画出了自己小组的暗盒的电路连接图。那么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认为盒子里面的线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们组的线路是这样的。 师:那么你们是是怎样检验的呢? 生: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简易装置 师: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的电路的呢? 生:依据检测器中小灯泡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暗箱中的电路了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生:只有显露连通时小灯泡才会亮 师:好,同学们都说了不少,那么大家的线路图是不是和实际的一样呢?现在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 (学生动手) 师:不一样的小组请举手 (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我们的解释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呢?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苏教版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电和磁》是基于课标“物质世界”中“能量的表现形式”之“简单电路”和“磁现象”两块 内容而构建的,前三课是简单电路,后两课是磁现象,本课是简单电路部分的最后一课。 从单元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单元是对能量表现形式认识的一个重要单元,能量的表现形式有“声光电热磁”等,而本单元是重点认识“电”和“磁”这两种能量的特点,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对电的认识是从电路开始的,而对于磁的认识是从磁铁开始的,能够将电和磁联系起来,认识两种能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归结到了电磁铁,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编排和其他几种能 量的认识单元有所不同,将两种能量的认识同时呈现于一个单元,其原因是电能转化为磁,磁也能转化为电,放在一起来学习能够更好的建立联系,突出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本单元和其他认识能量的主题单元属于并列关系,每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结构上和之前相关单元有诸多相似之处,紧紧围绕着科学方法训练重点“解释与建立模型”,来安排每节课的结构,设计每节课的重点问题。本单元既 是对能量表现形式的认识,是关于能量的主题单元之一,也为后面学习能量的转换埋下伏笔,把能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这一科学知识在此预先埋设,为六年级的“神奇的能量”单元做好铺垫。本单元的每一课都安排了大量的趣味性很强的 探究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相应问题的认识情况 作出适当的删减和调换。 《电和磁》单元共有五课教学内容,分别围绕简单电路、导体和绝缘体、探 测暗盒里的电路、研究磁铁、电磁铁进行设计。本课是在学生对简单电路、导体 和绝缘体有了较好的认识之后,对电路深入探索的延续和巩固的一课,本课紧紧围绕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个活动展开的,教材虽然分了几个活动,但是这几个活动只是检测的一个个步骤,都是为最终的检测服务的,同属于主活动的几个指导性分支,共同组成检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主活动。 从知识方面来看,本课是本单元第1、2 课的拓展和延伸,继续探究有关电路的知识;从能力方面来看,本课仍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教案全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导学案设计本 学校云南省十八连山镇雨汪小学 ——————————————————班级五年级 ——————————————————学科科学 ——————————————————教师卢智权 ——————————————————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杠杆进行省力的操作。 能够找出杠杆上的支点。 能够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杆撬起地球预言的原理。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五年级科学下册 大脑5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教学资源开发 《大脑》一课是小学科学第十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第一课。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虽然对大脑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神经系统是人体里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一个系统,揭示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系统——脑的奥秘是自然科学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对脑的研究已远远超出神经、精神科学的范围而涉及心理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从而产生了一个综合性的前沿学科——脑科学。因此不仅是学生,即使是教师对于大脑的认识也是有限的。在这一前提下,考虑到现阶段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应该尽量做到深浅适度,因此将本课定位在体验“大脑是指挥中心”上,而不涉及过多的科学名词和概念。比如“小脑和脑干”只是在介绍脑的组成时出现。重点放在“脑的形态、结构、功能”上,在“大脑是指挥中心”这一知识层面上,引领学生在大脑的大小、构成和功能方面进行探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对大脑的功能给予充分的认识。继而在学生明确“大脑确实是人体的指挥中心,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大脑来指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大脑。这样既完成了对这部分知识的阶段性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首先通过与学生聊天“谁最聪明”引出大脑,在了解学生对大脑的认识后介绍脑的基本组成:大脑、小脑、脑干。之所以要介绍脑的组成,是因为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脑袋里装的都是大脑。然后进入对大脑形态、结构的认识环节。对大脑的认识其实属于解暗箱,如果在这个环节有大脑的实物模型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小学我们的大脑模型仅仅有半个,而且这半个模型无论从颜色、硬度、形状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所以我摒弃了通过实物模型认识大脑,而是通过课件来认识大脑的形态结构。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学习过通过形状、颜色、大小、硬度等方面来描述一个事物的样子,但是不通过提醒就让他们直接来描述一个事物的形态结构是有困难的,所以在观察前我有意提醒“我们通常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一个物体的样子呢”。其后的教师小结是对学生回答的肯定以及对学生观察不准确地方的补充修正。 对于“认识大脑功能”,我是通过一个游戏来展示大脑的六大功能。这里如果直接来通过游戏就让学生说出“听、说、运动、感觉、看、思考”是大脑的六大功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游戏中听、看等功能是通过耳朵、眼睛等不同器官来完成的。如果直接把他们说成是大脑的功能似乎太牵强了些,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我通过“在游戏过程中你们使用了哪些器官?这些器官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些器官都是在谁的指挥下完成任务的?”这样的提问作为一个桥梁让学生理解“听、说、运动、感觉、看、思考”其实都是大脑的功能。但是在这部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听、看也是感觉,上面的感觉特指躯体感觉”当然这个游戏可以分成六个活动来进行,只是这样一来课堂就零散了,而且对学生了解大脑具有的这些功能也没有太大的帮助。随后在学生猜测“六大功能是大脑整体指挥还是分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