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34社会学概论识记点

00034社会学概论识记点
00034社会学概论识记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

识记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社会学创立的标志:从抽象概念到具体问题的研究是社会管理理性化的标志。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奥古斯特·孔德(法国)、卡尔·马克思(德国)、赫伯特·斯宾塞(英国)。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埃米尔·涂尔干(法国)、马克斯·韦伯(德国)。

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塔尔科特·帕森斯(美国),代表作《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和罗伯特·默顿(美国),代表作《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刘易斯·A.科塞(德国),代表作《冲突的社会功能》和达伦多夫(德国、英国),代表作《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霍曼斯(美国)和布劳,代表作《社会生活中的交换和权力》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加拿大)

社会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本雅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艾尔佛雷德·舒茨(美国,出生于奥地利),代表作《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

米歇尔·福柯(法国),代表作《疯癫与文明》、《规则与惩罚》、《性史》等。

安东尼·吉登斯(英国),代表作《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第三条道路》

尤尔根·哈贝马斯(德国),代表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等。

皮埃尔·布迪厄(法国),代表作《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和反思》等。

第三节中国社会学百年

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19世纪30年代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创始的社会学,在50余年后通过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等途径出入中国。

群学与社会学:1-47中国古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想家探讨人、自然、社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学思想。如“群”的思想,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和管子等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宋明理学等学者对合群、治群、群体关系和天人合一等群学体系都有许多论述。他们直面社会生活和人生,希望建立的人际伦理与和谐社会秩序,都与孔德创立的社会学宗旨有相同之道。

章太炎译日本岸本武太的《社会学》:此前一年,章太炎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武太的《社会学》,该书综合介绍了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吉登斯的早年社会心理学。严复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897年,严复用古雅的文字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的前两章翻译为“砭愚篇”和“倡学篇”,并在上海《国闻报》上发表。全书于1903年以《群学肆言》为名出版面世。

倡导社会学中国化的主要代表:费孝通等

中国社区研究的主要代表:宴阳初的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潘光旦的“位育”理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识记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

社会学的涵义: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

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普遍调查的概念: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指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

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统计报表的概念: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问卷调查的概念: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的概念: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访谈法的概念: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实验法的概念与类型: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的类型可从实验环境和方法上划分,前者有实地实验和实验室实验;后者可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和双盲实验。

文献法的涵义及文献来源:文献法又称文件法、文案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文献的来源有三大类:(1)官方文献,主要是政府机构和有关组织的记录、报告、计划、简报、公文、信函、统计等;(2)个人文献,主要是个人的日记、自传、照片、回忆录、契约及家谱等;(3)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报刊、书籍、绘画、图片、歌曲、电影、电视等。第四节社会学的一般程序和分析类型

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筹划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定性分析的概念: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况的一种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的概念: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广泛采用的科学统计软件: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和统计分析系统(SAS)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识记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涵义: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社会建设的概念:社会建设就是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社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

社会管理的概念: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哥哥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第二节社会的基本要素

人口的概念:人口是指在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人所组成的总体。

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等因素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第三节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涵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文化交流的概念: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文化传播的概念: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冲突的概念: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文化采借的概念:又称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文化震惊的概念: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

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概念: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倡导,并被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是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以群体特有的文化。

文化自觉的概念: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识记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概念:所谓的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概念: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常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再社会化的概念: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正向社会化的概念: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的概念: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

生物因素的概念: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环境因素的概念: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互联网的概念: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英文名字叫Tnternet。

社会实践的概念: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和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第三节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先赋角色的概念: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的概念: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规定性角色的概念: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开放性角色的概念: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功利性角色的概念: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

表现性角色的概念: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概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

过度社会化的概念:是指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它过早造成幼体的思维方式成人化、行为方式社会化、人际交往功利化。

社会化不足的概念:是指社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阶段所要求水平的社会现象,它造成个体缺乏基本的自律能力,不能建立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与正常社会化。

第五章社会互动

识记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社会互动的概念: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暗示的概念与分类: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的意见、观点或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暗示根据受动条件,一般可分为四种表现类型:(1)直接暗示。(2)间接暗示。(3)自我暗示。(4)反暗示。

模仿的概念: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而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交换的概念和要素: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

交换有四个要素,(1)目标。(2)付出。(3)回报。(4)效益。

合作的概念与类型: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按照合作的发展程度,可以将合作划分为四种类型:(1)自发性合作。(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

竞争的概念与类型: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形式。

竞争的类型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可以将竞争作如下分类:(1)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分,可分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竞争、群体与群体之间竞争;(2)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层面分为经济竞争(如争夺市场份额)、政治竞争(如总统竞选)、科技竞争等;微观层面可分为地位竞争(如争夺某个职位)、声望竞争(如争夺某项荣誉)、恋人竞争等。

冲突的概念与类型:冲突是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从冲突的规模上分为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从冲突的性质上划分,有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以及阶级冲突等;从冲突的方式或程度上划分,有显性冲突(直接的、明显可见的)和隐形冲突(间接的、隐藏的)等,其中显性的冲突方式又有争论、拳斗、仇斗、诉讼和战争等等之分。

调适的概念:调适即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境加以适应的状态或过程。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符号

符号的概念: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

语言的概念:语言指人类所持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个人空间是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人们可以利用它在社会互动中表达某种意义。他认为人们相距的远近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距离,人们选择特定的空间距离进行互动,不仅可以反映互动各方的关系,而且还塑造他们之间的关系。他根据对美国东北部中产阶级成年人的研究,提出社会存在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1、亲密距离。2、个人距离。3、社会距离。4、公众距离。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等人是符号互动论的早起代表。战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布鲁默、戈夫曼和衣阿华学派芒福德·库恩等从各自的理论角度推进了符号互动论的大发展。

拟剧论代表人物:戈夫曼

第四节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的涵义与特征:社会网络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网络的特征1、普遍性。

2、多重性。

3、滚珠性。

4、多向性。

5、隐蔽性。

社会网络的形态:社会网络的形态是多样化的,从个人建立社会网络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来看,主要表现三组形态1、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2、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3、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强关系的概念: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弱关系的概念:指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社会资本的概念:指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第一节什么是家庭与婚姻

家庭的概念: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婚姻的概念: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第二节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核心家庭的概念:核心家庭一般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的概念: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联合家庭的概念: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重组家庭的概念:指夫妇双方至少有一人已经历过一次婚姻,并可有一个或多个前次婚姻的子女及夫妇重组的共同子女的家庭。

“失独”家庭的概念:是指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

同性恋家庭的概念:同性恋者因婚姻压力选择同性婚姻的家庭。

丁克家庭的概念:即“无孩家庭”。

留守家庭的概念:指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家庭。

第四节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无识记点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识记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涵义: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初级群体的概念与类型: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类型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

非正式群体的概念: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

参照群体的概念: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的概念: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直接互动的群体。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第二节组织和组织理论

组织的概念: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科层制概念:是指建立在法理型权威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

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格等。

组织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巴纳德和麦克雷戈。

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斯奇。

第三节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概念:集体行为是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

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

社会运动概念:社会运动主要指有比较明确的变革社会的目标、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的那类集体行为。

资源动员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麦卡锡和扎尔德等。

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

识记

第一节教育

教育的概念: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教育泛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

教育的类型:1、从教育发生的场所来说,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2、从个体对教育的需求而言,可以把教育分为生存教育和地位教育。

杜威的教育观点: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和“儿童中心论”等观点中,体现了通过创设社会情境,在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化的思想。

第二节劳动

劳动的概念:劳动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交换、调整和控制自然界的活动,包括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

劳动的类型:根据有否劳动报酬,分为有薪劳动和无薪劳动。根据消耗体力还是脑力,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根据劳动的二重性,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福特主义的概念:指以泰勒制原则(一种使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业管理方法)和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劳动方式。

后福特主义的概念:是指以精益生产、柔性专业化等非大规模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新的资本主义积累方式及其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劳动方式。

失业的概念: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

失业率的概念: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是准确描述就业形势的关键性指标。

失业类型:根据产生的原因不同,失业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指人们在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或者生产技术的改变,使得原有的工作机会消失而造成的失业。3、周期性失业,由于经济周期波动所造成的失业。4、季节性失业,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的失业。5、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的失业。

第三节消费

消费的概念:消费是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和文化财富的活动,消费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消费,还包括属于生产本身的生产消费。

消费社会的概念:是一个以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消费为主的社会。

炫耀性消费的概念: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须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第九章社区和社区发展

识记

第一节什么是社区

社区的内涵:所谓社区,一般地说,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

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份子。

社区的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区全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美国学者德林夫妇《中镇》。

第二节社区类型

农村社区的概念: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的特点: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区变迁毕竟缓慢。

城市社区的概念:城市社区,又称都是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第三节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的概念: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建设的概念: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第十章城镇化

识记

第一节城镇化的概述

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亦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智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田园城市的概念:指兼有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的一种城市。

组合城市的概念:指运用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对城市地区进行综合研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意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城市群的概念:又称“都市圈”、“都市带”、“都市丛”、“大连市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

城乡融合区的概念:城乡融合区包括有核心城市、边缘区、远郊区、卫星城和扩展的介于高密度人口和集约的农业地区。城乡间界限日渐模糊,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和乡村用地相混杂,非城非乡,亦城亦乡,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城市群类型。

世界城镇化的类型:依城镇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初步城镇化、中等城镇化、成熟期城镇化和高度城镇化;若根据经济体制,可分为计划型城镇和市场型城镇。现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为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五种类型。

第二节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为平稳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77)为大起大落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中国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城市群、珠江三角城市群、京津翼城市群。

第三节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

无识记点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识记

第一节社会不平等

广义的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狭义的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第二节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概念: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社会分层包含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方面。

解放前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1、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2、民族资产阶级。3、小资产阶级。

4、半无产阶级。

5、无产阶级。

6、游民无产者阶层。

7、农民阶级(富农、自耕农、半自耕农、雇农)。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阶级结构:1949-1952,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阶层结构:1953-1956,由原本的四个基本阶级构成的阶级、阶层结构,演化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的所谓“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阶级、阶层结构。

阶级斗争异常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1957-1977,动荡的文化大革命等时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沦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下的二等公民)、知识分子阶层。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可分为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第三节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的概念: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社会流动的类型: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3、结构式流动与自由流动。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识记

第一节什么是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的概念: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社会规范的概念: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用以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偏差习惯的概念:是指个人行为嗜好因不为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偏差心理的概念:是指因为心理或精神的原因导致无法进行常规的社会交往或社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偏差文化的概念:是指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行为。

违规行为的概念:是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违规行为包括不适应行为、不从众行为、不道德行为等。

违法行为的概念: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的概念:是指对社会具有较大危害性,且按照法律条文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诸如贪污、盗窃、生活腐化等。

第二节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生物学解释的基本观点:是从个人的生物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

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质,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心理学解释的基本观点: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

第三节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概念: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社会控制的特点:1、普遍性。2、规范性。3、多重性。

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的概念:所谓宏观控制,是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所谓的微观控制,是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的概念:所谓制度化控制,是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所谓非制度化控制,是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所形成的共识来实现。

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的概念:积极性控制是指利用奖赏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性奖励。消极性控制是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防治社会成员的偏差行为。

社会控制方式:1、法律控制。2、道德控制。3、习俗控制。4、宗教控制。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识记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在社会进程中发生了障碍或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失调,造出来影响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政策生活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特征:1、社会性。2、普遍性。3、特殊性。4、集群性。5、复杂性。

第二节当代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的概念: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腐败的概念:腐败是权力的滥用,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和权威,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他手段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贫困的概念:贫困是指人们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基本生活资料的能力和机会的一种生存状态。

偏差性社会问题的概念: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毒品的概念与危害: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隐僻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毒品的危害1、危害身体健康。2、破坏家庭和睦、3、败坏社会风气。4、腐蚀政权组织。5、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食品安全问题的概念: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

自然性社会问题的概念: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防治

无识记点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识记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概念: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社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的概念: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知识化等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社会现代化的内容:1、工业化。2、城市化。3、民主化。4、管理科层化。5、社会结构分化。6、人的现代化。7、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第三节全球化

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同时也是世界共同体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彼此之间的交往和交换关系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依存性、关联性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最新自考社会学概论00034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涂尔于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D.AGIL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人中国之时,酋次提出“社会学”之名的是 A.谭嗣同 8.康有为 C.严复 I).章太炎 6.孪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社会学概论重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社会学发展史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其主要内容?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即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传授生产技能和科学知识,为青年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之一。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了解人的社会化的主客观条件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概念:依赖生活期、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同辈群体(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社会化的生物基础)(P86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遗传素质,个体的社会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段时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1、家庭;2、学校;3、同辈群体;4、社区; 5、职业场所; 6、大众传播媒介 (三)了解社会化的几种基本类型?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是什么?(P84)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区别:继续社会化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又分为主动在社会化和被动再社会化两种。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继续社会化是在原有生活方式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它着眼于人的进一步完善,而再社会化则是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或与过去断绝关系,进入新的方式,它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主要是指被动再社会化,其社会化的形式比继续社会化要剧烈。(要举例说明) (四)为什么要继续社会化?一是因为个体在基本社会化中的内容较为单一,且生活经历又往往比较贫乏;而一进入成年期,他的生活和社会关系等就变得复杂化了,社会不仅赋予了他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这就会使个体感到不适应。 二是因为在基本社会化中,家庭和学校所受教育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不仅教育者本身要受到以前自身社会化效果的制约,而且未来社会的具体变化又难以预测,即不可能预先对青少年的未来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因此青少年社会化时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就会不断地受到冲击。 三是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促使个体通过继续社会化来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每一个个体的继续社会化又在改造着社会,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因此,继续社会化无论从个体或从社会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试述社会化过程中某一外在社会化因素对自身社会化的影响。—如家庭、职业场所。 为什么说职业场所是成年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条件?

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新)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转移。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再社会化是指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式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之上,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社会变迁是指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努的政府组织。 社会控制(广义)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或影响。具体来说社会风险是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社会结构:所谓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P77 社会: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P76 江村经济:30年代,费孝通在抗战爆发前一年在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查,后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期间,利用这些资料写出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名著《江村经济》。这本书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一个村庄的生产和生活,特别是刚刚兴起的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波动对这个乡村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化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括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 交换: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P115 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定量方法:定量方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P73 社会问题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角色: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成吸收的过程。 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组织: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什么事情,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它的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观察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2019年4月答案

2019年4月自考本科00034社会学概论答案 1-8ACDCCDBA 14-21CBDCABAC 24-30CABAACA 31bcd 简答题 36标志着社会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里已有独立地位和作用的事实有(1)社会学队伍的形成。(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3)学术团体的建立。(4)期刊和论著的出版。 37、6项工作:选题目、收资料、建立假设、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培训、协作沟通 38、(1)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2)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3)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39无 40、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一个社会可以离开社会控制而求得生存和发展。(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2)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3)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论述题 41、从角色失调与角色调适角度看待《爸爸去哪儿》,《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类节目,在探索父母如何与儿童初期的孩子怎么相处,如何教育,一方面考验孩子在环境之中的适应能力,一方面,也考验这些初为人父的明星教育和沟通能力。角色冲突更多的是自己承担同一角色是存在的矛盾,又称为角色紧张。初为人父母,按照角色要求应当对自己的孩子给予生活照顾和价值观教育,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历程之中,起到的是基础性作用,对个人性格养成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很强作用。角色距离指的是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和角色扮演者的世纪表现常常有些差距,社会角色的内在调试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当创造情景、教会其基

本知识,进行训练其社会技能。 42、(1)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2)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 (3)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 (4)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大中小城市还比较少,缺乏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之间的中间环节; (5)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观念和实践上进行探讨和缓解。 43、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第三,发展科学技术第四,完善社会保障,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00034社会学概论高频考点

单选题 1.社会学主要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社会学之父---孔德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代表作之一是:《自杀论》 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中,为朋友和熟人保留的个人空间是:个人距离;比较正式的场合保持的距离是:社会距离; 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任务保留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4.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获取的资源。 5.定性分析资料的三个步骤是:审查、分类和汇总。人口的双重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6.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7.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语言 9.“无孩家庭”被称为:丁克家庭人口数量一般是指:人口规模 10.一般认为,所有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是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11.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父母+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2.社区发展的经费要在社区内自筹集资,社区发展的人在和骨干要在社区内物色、培养,社区发展的物资资源要尽量的 利用和开发,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自立原则 13.有关社区发展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步骤和措施,都经过该社区成员的广泛讨论,并根据多数人的意 愿来决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主原则 14.社区发展说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以改善社区的居民生活,鼓励社区居民自己来判断和认定其自身的需要,而不是 简单地由政府或其他专家来判定,这体现了社区发展原则中的:民众需要原则 15.结构式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在社会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实证主要原则的是:定量分析 17.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实体性社会要素 18.符号: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之外的标的事物的象征。 19.按照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划分,可将社会网络分为: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20.根据个人和社会网络连接的机密成功度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21.一个人进出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将社会网络分为: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22.分层研究:以“生活机会”为分配和获得作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23.在社会流动的过程中,子女相对于父母地位的变动被称为代际流动 24.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种观点来自:标签理论 25.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或特征做出概括的 分析的方法。 26.社会管理: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 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27.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28.社区发展: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9.种族: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的人群。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30.再社会化也可以被称为:重新社会化;人在成年之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31.垂直流动:社会分层体系中不同层次之间的上下流动。文化反哺又称为:反向社会化 32.在社会化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找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33.社区建设:以人们日常居住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 建立一个和现代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体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的过程。 34.等级: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社会学概论要点 (5)

1、美国社会学家()在1905年将群体定义为:“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在期间所存在的关系使我们必须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考虑。”。 A、阿尔比恩·W.斯莫尔 B、奥古斯特·孔德 C、埃米尔·迪尔海姆 D、赫伯特·斯宾塞 您的答案:A正确答案:A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29,点击提问】 解析: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比恩·W.斯莫尔在1905年将群体定义为:“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在期间所存在的关系使我们必须把他们作为整体来考虑。”。参见教材P143。 2、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是()。 A、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30,点击提问】 解析: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参见教材P144。 3、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是()。 A、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C、内群体和外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您的答案:B正确答案:B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34,点击提问】 解析: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参见教材P145。 4、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是由()在《民俗论》—书中最先提出的。 A、斯莫尔 B、库利 C、梅约 D、萨姆纳 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3.0 分 【答疑编号11000637,点击提问】 解析: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是由萨姆纳在《民俗论》—书中最先提出的。参见教材 P145。 5、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 A、成员群体 B、正式群体 C、内群体 D、初级群体

00034社会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古斯特.孔德、卡尔.马克思、赫伯特.斯宾塞。 2.1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孔德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被称为“社会学之父”。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孔德曾认为,社会现象有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但他没有将这一观点坚持到底,特别是在后期更多地从思想原则出发说明社会演变的根源,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2.2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1)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2)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他的《法兰西内战》、《资本论》等著作都是依据直接观察和丰富的文献资料与统计资料写成的。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学科的重要构成,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许多西方的社会学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被可作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2.3 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斯宾塞的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思.韦伯。 3.1 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代表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涂尔干的社会学观点如下:(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2)社会团结理论。涂尔干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从机械团结走向有机团结的社会;(3)失范理论。涂尔干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社会失范的出现,一是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二是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三是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其中经济危机是社会动乱的首要根源;(4)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涂尔干提出五种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一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二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三是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四是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五是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既要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 3.2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自考真题】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10月00034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题干】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 【选项】 A.两个方面B.三个方面C.四个方面D.五个方面 【答案】C 【解析】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这些必要功能条件包括了四个方面。即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2.【题干】社会学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 【选项】 A.吉登斯B.布鲁默C.默顿D.布劳 【答案】B 【解析】吉登斯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默顿是结构功能论的代表人物,布劳是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3.【题干】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 【选项】 A.六门基础课程B.六个学会组织 C.六种出版物D.六种学说 【答案】A 【解析】费孝通用“五胜六腑”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其中所谓六腑,是指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它们是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

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中国社会学百年 4.【题干】社会学研究中实验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是()。 【选项】 A.实验过程的自然性B.实验对象的重复性 C.实验结果的广泛性D.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答案】D 【解析】实验法的缺点包括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过程的反应性;实验对象的有限性;实验结果的适应性。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题干】社会学研究中文献法的优点之一是()。 【选项】 A.文献资料的客观真实性B.文献法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C.文献均有标准化的资料D.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 【答案】D 【解析】文献法的优点包括文献法的资料信息恒存不变;文献法的费用较低,文献法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文献法适于作纵贯分析。所以D正确。 【考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6.【题干】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选项】 A.散进主义理论B.社会批判理论 C.后现代主义理论D.社会有机体理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考点】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社会学概论知识要点 主要概念知识要点 1.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2.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学的社会化研究就是要考察和解决有助于把人推到一定社会结构中充任角色的条件和机制。 3.社会运行的概念: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4.社会运行分分类: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社会化与个体化;社会互动;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田野调查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 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6.社会角色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 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14年0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C)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D)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A)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符号社会学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A)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太炎 D.谭嗣同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A)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B)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C)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A)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D)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B)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C)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C)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15.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B)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学产生的时间 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最先提出 2、科层制(官僚制) 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具有五大基本特征:专门化;等级制;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 3、社会学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默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外显功能(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和潜在功能(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 4、互动论 互动论视角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是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代表人物:米德、戈夫曼 第二章文化 1、文化堕距 威廉·奥格本(美)指在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各个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变迁速度快,有的变迁速度慢,由此造成了某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2、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 (4)文化的传递性。“文化反哺”晚辈向长辈之间传递属于逆向社会化 (5)文化的变迁性。 3、规范包括哪几种情况 规范就是行为的准则,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4、文化的分析 (1)功能主义的视角 从功能主义视角来看,一个特定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 (2)冲突论的视角 从冲突论的视角看,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 (3)文化生态学的视角 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限制所决定的,并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生态学的奠基人是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 5、文化震惊和边际文化文化震惊(文化冲击)指生活在某一文化模式当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外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边际文化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 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结构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促使有效率的人类活动成为可能,同时也限制个人的自由。 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