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一体脂测定与肥瘦度评价

实验十一体脂测定与肥瘦度评价
实验十一体脂测定与肥瘦度评价

实验十一体脂测定与肥瘦度评价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目的通过皮褶厚度(直接测量法)和体脂含量(阻抗法,即活龄仪法)的测量,了解某人或群体的体脂沉积情况和肥胖度,对其体重过轻、过重者或肥胖者进行营养干预,为设计对应的膳食食谱和运动处方,提供依据;建立适宜的能量代谢平衡体系。

2 要求学习并掌握规范的皮褶厚度测定方法和活龄仪的使用方法,进行正确的操作;根据测量结果,提出营养干预建议,科学管理个人健康或群体健康。

二、实验原理

脂肪含量测量是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的内容之一,可反映膳食能量是否适当;体脂过低者为营养不良,体脂过高者为肥胖;体脂的多少还与患病率及患病种类有关,是对健康程度客观评估的指标之一。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阻抗法和比重法;目前多是皮褶厚度测量法和仪器法相结合,进行体脂含量的测算。

1 皮褶厚度法是测量皮下脂肪厚度的简易方法,即捏起一定部位的皮褶与皮下脂肪(不能包括肌肉与肌腱)用特制的卡尺(皮褶计)来测量这一皱褶的厚度,其中包括两层皮肤(约

1.8mm)及两层皮下脂肪。

2 活龄仪法又称体脂肪计和活力年龄计。利用电阻抗原理测定皮下组织都会生物电阻抗的反射,结合个体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进行计算并得到个人的体质指数、体脂肪量、体脂肪率等参数,同时给予膳食营养和运动措施的建议。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1 KKSA 1活龄仪又称体脂肪计和活力年龄计(日本);

2 皮褶计中国体育总局研制;

3 身高体重秤;

4 测量记录表;

5 统计表格。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实验对象健康人群,如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或社区退休后老年居民等。

2 皮褶厚度法

(1)测量部位:脐周、肩胛下、肱三头肌腹部和肱二头肌腹部,以估计体脂的含量;成年人通常测量部位是肩胛下、肱三头肌腹部和肱二头肌腹部;皮褶厚度是三部位之和;准确度应达1mm。

(2)测量方法:取肩峰至尺骨鹰嘴的中点上2cm处,用拇指和食指(相距约3cm)捏起肱三头肌出皮和皮下脂肪层(包括二层皮肤和二层皮下脂肪),抖动数次,以确定无肌肉和肌腱,方可测量。用皮褶厚度仪连续测量三次,取三次平均值,误差不高于5%。

①肱三头肌腹部:站立,上臂自然下垂,上臂肩峰至尺骨鹰嘴的中点处的外侧,皮褶测量读数。

②肱二头肌腹部:坐位,上臂自然放在腿部,掌心向上手指放松,测量肱二头肌中点的腹部,皮褶测量读数。

③肩胛下:上肢自然下垂,于被测者后侧将肩胛内角距下端2cm处取与水平线45°处,顺着自然形成的皮褶斜向上方捏起皮褶,测量读数。

3 活龄仪法

(1)称量身高、体重并记录;

(2)开启活龄仪主电源,打开开关,预热30min;

(3)屏幕出现“开始”时,手触摸“开始”,进入菜单;

(4)选择测试内容

①按照仪器提示,分别输入个人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按“确定”;

②根据仪器提示,选择个人每天运动类型(运动量)和日常膳食结构,按“确定”;

(5) 站立于活龄仪前,按照仪器提示双手适度握住仪器左右手柄,约3s;

(6)测量结果自动显示

①体质指标:体质指数、体脂肪量、体脂肪率、活力年龄;

②营养干预措施:每日膳食能量建议摄入量

每日能量消耗建议量

适宜的运动项目

(7)记录并打印测量结果;

(8)使用完毕后,关闭活龄仪和主电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三处皮褶厚度之和(mm)。

2 身体密度:三处皮褶厚度之和的对数计算公式:

成人身体密度D=1.1610-0.0632log

男孩身体密度D=1.1690-0.078log

女孩身体密度D=1.2093-0.0999log表111身体密度计算表

年龄男性 17~191.162~0.0630×log∑*1.1549~0.0678×log∑20~291.1631~0.0632×log∑1.1599~0.0717×log∑续表

年龄男性 30~391.1422~0.0544×log∑1.1423~0.0632×log∑40~491.1620~0.0700×log∑1.1333~0.0612×log∑50+1.1715~0.0779×log∑1.1339~0.0645×log∑* log∑:三头肌、二头肌、肩胛骨下、髂前上嵴四处皮下脂肪厚度之和。3 体脂含量体脂%=4.95体密度-4.5×1004 瘦体重瘦体重=体重×(1-体脂%)。表112体密度D值表

岁17(16)~1920~2930~3940~49>50男1.066±0.0161.064±0.0161.046±0.0121.043±0.0151.036±0.018女 1.040±0.0171.034±0.0211.025±0.0201.020±0.0161.013±0.016

5 参照《营养学》和《生理学》原理,对个人测量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和解释。表113成年人体脂肪率(肥胖度)评价标准表(上臂+背部)

性别偏瘦标准临界值肥胖极度肥胖男性10%以下10%~25%25%~30%30%~35%35%以上女性15%以下15%~30%30%~35%35%~40%40%以上

表114儿童体脂肪率(肥胖度)评价标准表(上臂+背部)

年龄(岁)轻度肥胖男女肥胖男女极度肥胖男女6~82025303540459~1125303540455012~1430354045505515~16354545555565

六、实验报告

七、注意事项

1 实验前仪器应校正和校零。

2 活龄仪正常使用的环境条件为10~60℃环境温度,30%~85%相对湿度;30min预热后,开始使用;连续使用2h后,关闭仪器,暂停15~20min;重新开启使用,重复上述步骤以确保仪器性能稳定,测试结果可靠。

3 肥瘦度的评价除本实验的体脂含量的分析外,还有结合体重、标准体重、体质指数和比臀围等指标综合评价。

体育测量与评价 实验报告 2011-10-18

实验一体格的测量与评价 【实验目的】 通过标准化测量,了解人体的基本外部形态,包括身体量度、长度、围度指标,并计算出部分体格指数,对人体生长发育状况和体质水平进行初步评价。 【实验原理】 体格测量与评价是定量化研究人体外部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方法。体格是指人体形态发育特征,即是人体各个环节在空间所占的比例大小,它包括身体的量度、长度、围度、宽度。 【实验方法】 1.体重的测量 测量仪器:体重计 测量方法:体重计放在平坦的地面上,受试者轻上体重计,立于中间,测试者待受试者站稳后取值。误差﹤0.1kg。 2.身高的测量 测量仪器:身高计 测量方法:受试者立正于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足跟、骶骨及两肩胛间与立柱相接触,保持耳眼水平位。测试者将水平压板下滑,轻压其头顶点,两眼与压板呈水平位读数。误差﹤0.5cm。 3、胸围的测量 测量仪器:带状皮尺 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足分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平静呼吸。按照围度测量要求(已发育女性置乳头上方第四胸肋骨关节处,其他人置乳头上缘),选择测量参照点,带状尺水平绕行一周于呼气之末、吸气之前读数。误差≦1cm。 4、上臂紧张围的测量 测量仪器:带状皮尺 测量方法:受试者自然站立,将左手掌心向上握拳并用力屈肘。测试者将带状尺绕行肱二头肌最隆起部位一周后读数。误差≦0.5cm。 5、小腿围的测量 测量仪器:带状皮尺 测量方法:受试者两足分立与肩同宽,重心落于两足间,双肩放松。测试者将带状尺置于大腿臀大肌皱纹处水平绕一周后读数。误差≦0.5cm。 6、腰围的测量 测量仪器:带状(皮)尺 测量方法:测试者站在受试者的右侧和对面,将带状尺水平放在髂嵴上方3~4横指的位置(相当于腰部最细处)测量。误差≦1.0cm。 注意事项:注意观察带尺的位置是否水平位。在受试者平稳呼吸时测量,不得俯身或挺腰。 7、足长的测量 测量仪器:足长测量器。 测量方法:受试者将足置于平底座上,足跟点紧贴后档板,脚侧靠住尺体,移动前档板,使标尺贴于趾尖点,然后读数。误差≦0.2cm。 8、足弓的测量 测量仪器:足弓测量器。 测量方法:受试者将足放平在底座上,拨动滑尺使下平面紧靠“足弓”,然后读数。 9、肩宽

补充:实验设计及评价

高三化学复习——实验设计及评价 必修一:7个 p13 探究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1molO2和H2的体积相同; p26 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p48探究Al的热熔现象;p50 设计实验探究Fe与水的反应; p56 探究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点;p61 探究Fe3+和Fe2+的转化; p92 探究NO2被水吸收的效率; 必修二:7个 p5 探究碱金属Na与K的性质;p14 探究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 p15 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p41 探究原电池原理; p61 探究CH4与Cl2的光取代反应;p67 探究石蜡油的催化裂化的产物; p75 探究醋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选修四:6个 p21 探究温度对I-被O2氧化的影响;p23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p54 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p57 探究影响Fe3+水解的条件; p82 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p87 探究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必修一 1.【P88 课后习题13】请设计尽可能多的方法区分厨房中的食盐和碳酸钠? 1、答案:方法一:分别取2种白色粉末于2支试管中,各加入1mL白醋,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 方法二:分别取2种白色粉末于2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水,用温度计测量粉末温度的变化,若温度升高的为碳酸钠,变化不明显的是食盐; 方法四:分别取2种白色粉末于2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水(不要使固体溶解),若粉末变成块状的是碳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食盐(原理:Na2CO3+10H2O= Na2CO3·10H2O) 方法五:分别取少量2种白色粉末于2支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溶解,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若溶液呈碱性的是碳酸钠,呈中性的是食盐。 2. 3.【P104 课后习题9】在三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稀硫酸、稀硝酸、稀盐酸,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鉴别。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田春兰执笔人:田春兰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体育测量与评价 课程编号:143406 英文名称: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 学分:2 开设专业:体育舞蹈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统计学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体育测量与评价是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范畴内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属于方法学范畴。本课程是体育舞蹈专业专业方向限选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常用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问题的系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从事体育测量与评价方面科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体育工作中能够运用科学化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 2、能够初步应用相关知识对体育测量与评价现今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3、运用自身体育测量与评价素养,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4、结合理论结合实践的启发性教学,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理解体育评价的意义和功能,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发展概况。 【讲授内容】:

1、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理解体育评价的意义和功能; 2、了解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发展概况。 【教学重点】: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研究对象、意义和功能 【教学难点】:体育测量评价学科的性质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教学目标】:理解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了解测量量表的种类及特性、评价的基本形式及类型,基本掌握测量的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的概念及检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讲授内容】: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1、理解测量与体育测量的概念; 2、了解测量量表的种类及特性; 3、基本掌握测量的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的概念及检验的基本方法, 4、了解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第二节体育评价的基础理论 1、理解评价体育评价的概念、评价的基本形式及类型; 2、掌握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体育测量的基础知识、体育测量的科学性;体育评价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教学难点】:体育测量的科学性、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体育评价常用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 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 【教学目标】:了解身体形态测量中常用定位术语、体表划线、测量点和注意事项,掌握体重、身高、胸围、皮褶厚度的测量方法及指标评价,了解体型的分类及测量方法,掌握局部身体姿势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身体形态测量概述 1、了解身体形态测量中常用定位术语、体表划线; 2、掌握测量点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体格测量与评价 1、掌握体重、身高、胸围的测量方法及指标评价; 2、了解体格的评价。 第三节身体成分测量与评价 1、掌握皮褶厚度的测量方法及指标评价; 2、了解水下称重的测量方法。

体育测量与评价作业01(答案)

《体育测量与评价》作业答案01 绪论 1、体育测量与评价是对体育范畴内现象(身体综合能力)及其有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学科。 2、运动人体测量的发展经历了人类学测量时期、肌力测量时期、循环机能测量时期、运动能力综合性测量时期和标准化测量时期五个阶段。 第01章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本概念 1、测量:指用一定的法则给事物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P15)。 2、测验:指为某种测量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测量构成的系统(P15)。 3、测量包括待测属性或特征、法测和数字符号三要素。 4、测量量表:指测量所获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P16)。 5、测量量表实数列具有顺序、距离、原点三种特性。 6、测量量表分名称量表、有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四类。其中名称量表和有序量表为低级量表,其余为高级量表。 7、以下为两名运动员鹤立试验数据,试比较其平衡素质的稳定性。 列表计算如下: 结论:运动员甲平衡素质的稳定性较运动员乙差。 8、误差可分随机误差、系统误差、过失误差、抽样误差四类。 9、根据测量过程的分解,谈谈误差的主要来源及控制方法 测量可分三过程: (1)测量第一过程误差即观测值与现象真值间的误差,此误差主要来源于测试者。控制测量第一过程误差的方法有:①提高测试者水平。包括熟练掌握测量技巧,端正工作态度等。②提高测验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规范化要求过程合理,如要求随机抽样,样本大小合适等;标准化要求过程统一,包括统一测试方法、仪器、指标、顺序、间隔时间、测试的练习次数、测试时间、测试细则、仪器的使用方法等。③尽量选择可以客观定量测量的指标。④提高测量尺度的测量精度。包括明确评分标准及实施细则等,以尽可能减少因测试者把握测量尺度不统一而导致的误差。⑤适当增加测试者人数,并以均值为最终成绩,以减少测试者的随机误差。 (2)测量第二过程误差即现象真值与指标真值间的误差,此误差主要来源于受试者。控制测量第二过程误差的方法有:①提高受试者能力水平。受试者训练水平越高,运动成绩与技术水平也越稳定;样本的个体间差异越大,样本整体的可靠性水平越大。②选择适宜的重复测量间隔时间。重复测量的间隔时间应视具体的指标特点而定。例如,短跑的重复测量间歇时间可短些,长跑则要长些。③应尽可能选择简单易行的测试项目,而且在正式测定之前多给受试者以一定的练习机会,也可在测定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以便使受试者发挥自己最好的能力水平。④适当增加重

实验教学评价标准

实验教学评价标准 为了更好地开展进行好我校的实验教学,结合本校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验教学评价标准,希望实验教师能够切实按照实施执行: 一、教学态度: 1、实验准备充分,新开实验或开新实验课前预作实验,有完整的实验记录,能找出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预防措施,治学严谨。 2、认真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实验结果、数据,耐心指导学生实验,紧紧抓住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先进,科学合理,深度、广度适中,实用性强,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验项目优化合理,有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比较丰富。 三、教学方法: 1、口齿清楚,语言简练生动,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表达基本清楚。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联系实际,启发性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精心组织,动手示范,因材施教,抓两头带中间,措施具体。 四、教学组织: 1、按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实验开出率为100%,学生能独立操作。 2、学生按时编写实验报告,教师及时认真批改,批改率为100% 3、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装置,改进操作技术有成效,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 五、素质培养: 1、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效果良好,学生能全部掌握实验内容。 2、从严执教,严格课堂管理,结合实验课内容教书育人,无实验事故。

附表 实验教学评价标准表 教学环节要素标准 教学文件与计划教学大纲(或实验 课程标准) 有实验教学大纲或实验课程标准,大纲符合本课程目标,符合 教学对象实际情况,科学可行。 教材选用教育部推荐或由全国重点院校编的教材或自编教材,并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书。 实验项目类型验证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相结合,其中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应达到一定的比例。 备课与实验教学准备实验教案教案齐全,清晰,详实,具可操作性。 试做试做实验由授课教师独立进行,试做中按对学生的实验要求测定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并作记录分析。 实验准备实验场地整洁,无影响实验的因素;实验仪器设备状态完好,实验教材齐备;实验指导老师对仪器设备状态清楚;有安全措 施。 实验分组实验分组方式及分组人数合理,并预先通知到学生。 实验授课教学内容 (1)实验安排与教学进度表相符(不擅自更改实验时间和实验内 容)。(2)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操作方法交待清楚。(3) 实验讲解内容充实,简明扼要,能结合教学学要补充本学科实 验研究的新方法、新进展、新成果。(4)熟练掌握实验教学全过 程,示范操作标准、规范。(5)教学作风严谨。 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方法有改进、创新、实验设计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 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注重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 立操作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实验结果正 确。 课堂管理(1)维护好设备仪器。(2)保障人身安全。(3)作好数据的检查,在学生实验的原始记录上签字。 教学效果 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并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实验的 原理及操作技能,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实 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书育人衣冠整洁,仪表举止言论符合教师身份,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尊重信任,寓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辅导答疑时间根据学生实验情况,定期进行辅导答疑。 方式与学生有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学生随时向教师提问题,教师也能及时答复。 态度辅导答疑时主动热情,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实验报告作业量每次实验教学后,均需布置撰写实验报告的任务。作业内容对实验报告的格式、内容等均提出明确的要求。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批改及时、认真,批改率100﹪。 成绩记载报告成绩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且记载清晰规范。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了解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等。 重点难点: 1.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2.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 欲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必须提高,三者缺一不可。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可靠性高,有效性未必高,可靠性低,则有效性一定也低,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六、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1、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编制的测验或选择的测验方法必须符合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是要求编制者按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测量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范化的测验。 适用性原则:测验的编制必须符合受试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地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普通人和运动员等方面的特点。 相关、独立性原则:测验的相关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与总体属性的相关关系。测验的独立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指标)应具备的单一属性和独立性。 2、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a、确定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目的,即测验编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整个编制的核心,必须首先确立。 b、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拟测属性是测验编制者编制和使用测验而期望的一种测量结果,它是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的。 c、预备测验:测验指标定下来之后,应从需要测量的对象中抽取较小的样本进行试验,这种试验称为预备试验。 d、科学性检验:科学性检验是指对测量进行“三性”――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检验。 e、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是测验的说明书,它是测试者和受试者要共同遵守的一种测验准则。测验目的,测验对象的年龄与性别,

实验十七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精)

实验十七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固体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溶出度的原理、方法与数据处理。 2、熟悉溶出度测定的意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提要 溶出度系指在规定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崩解(或溶散)度无法反映崩解后微细颗粒的再分解和溶解过程。当溶解过程为影响吸收的主要限速过程时,崩解(或溶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药物制剂吸收的指标。采用血药浓度法,尿药累计量法等等体内测定法虽可推测药物的吸收速度,但实验方法较复杂,成本高。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法是一种较简单的体外实验法,对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久贮后变为难溶物,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与其他成分共存易发生化学变化的药物,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或溶散)时限检查。 溶出度的测定原理为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t)式中:dc/dt为溶出速度,k为溶出速度常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Cs为药物的饱和浓度,Ct为t时溶液的药物浓度。试验中,溶出介质的量必须远远超过使药物饱和的介质所需的量。一般至少为使药物饱和时介质用量的5-10倍。现行《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规定有转篮法和浆法,并对装置的结构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通常以固体制剂中主药溶出一定量所需时间或规定时间内主药溶出百分数作为制剂质量评价指标。 本实验以氨茶碱片为材料,测定氨茶碱的溶出度。 三、实验内容 仪器溶出度测定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10ml容量瓶、1ml移液管、0.8um 微孔滤膜等 材料氨茶碱片(0.1g)、氢氧化钠、牛黄解毒片等 1.氨茶碱片中茶碱溶出度的测定 取本品一片,照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转篮法),以蒸馏水800ml为溶剂,转篮转速为每分钟100转,依法操作,经10分钟时,取溶液10ml,滤过(0.8um微孔滤膜),精密量取续滤液1ml,加0.01mol/L氢氧化钠溶液定量稀释成10ml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75nm 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茶碱的吸收系数为650计算出每片的溶出量。限度为标示量的60%,应符合规定。 2.牛黄解毒片中黄芩苷溶出度的测定 (1)比较E值的测定 取样品10片,精密称定,计算平均片重,将称定的片子研细,再精密称取相当于 的量,置1000mL容量瓶中,加入人工胃液至足量,摇匀,置37度水浴中,浸渍24h,不时振摇,取样,滤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76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E值。 (2)样品E i的测定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三章身体形态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体格测量的基本要求; 2.了解体格评价的基本容; 3.掌握体格测量的注意事项。 重点难点: 1. 体格测量的注意事项; 2. 体格评价的基本容。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三章身体形态测量与评价 第二节体格测量与评价 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是研究人体外部形态结构、生长发育水平等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 一、体格测量 (一)量度测量 1.体重 体重是描述人体横向发育的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人体形态学把体重作为反映人体长、围、宽发育状况的重要整体指标。

测量仪器:杠杆式体重计 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二)长度测量 1.身高 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测量仪器:身高坐高计 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2.坐高 坐高是指人体呈坐位姿势时,头顶点至座板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坐高反映了躯干的长度。严格来讲,躯干长是指胸骨上端至耻骨联合点的垂直距离,但为了测量方便,通常以坐高代替。躯干长度可间接反映脏器官的发育状况。用坐高与身高的比、坐高与体重的比,还可评价人体体型及营养状况。 测量仪器:身高坐高计 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3.颈长 颈长指颏下点至胸上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4.项长(后颈长)

项长指枕外隆凸点到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5.上肢长 上肢长指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6.上臂长 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到桡骨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7.前臂长 手臂自然下垂时,桡骨点到桡骨茎突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8.手长 桡骨茎突点与尺骨茎突点在掌侧面连线中点到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9.中指间距 两上肢向左右做水平伸展时两侧中指尖点的直线距离。 测量方法: 10.手足间距 人直立时手臂尽量上举,中指尖至足底平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器材: 测量方法: 11.下肢长 股骨大转子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在体育测量中习惯称为下肢长B。 还可采用以下方法表示下肢长: 身高减去坐高

溶出度指导原则解读

附件1 普通口服固体制剂溶出度试验 技术指导原则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包括以下内容:(1)溶出度试验的一般要求;(2)根据生物药剂学特性建立溶出度标准的方法;(3)溶出曲线比较的统计学方法;(4)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豁免(即采用体外溶出度试验代替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一般考虑。 本指导原则还针对药品的处方工艺在批准后发生变更时,如何通过溶出度试验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提出了建议。附录对溶出度试验的方法学、仪器和操作条件进行了概述。 二、背景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基于上述考虑,建立普通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和胶囊)体外溶出度试验方法,有下列作用: 1.评价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 2.指导新制剂的研发; 3.在药品发生某些变更后(如处方、生产工艺、生产场所变更和生产工艺放大),确认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在药品批准过程中确定溶出度标准时,应考虑到药物的溶解性、渗透性、溶出行为及药代动力学特性等因素,以保证药品批间质量的一致性、变更以及工艺放大前后药品质量的一致性。 对于新药申请,应提供关键临床试验和/或生物利用度试验用样品以及其他人体试验用样品的体外溶出度数据。对于仿制药申请,应在溶出曲线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溶出度标准。无论是新药还是仿制药申请,均应根据可接受的临床试验用样品、生物利用度和/或生物等效性试验用样品的溶出度结果,制定溶出度标准。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 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在37±1℃下,测定最高剂量单位的药物在250mL pH 值介于1.0和8.0之间的溶出介质中的浓度,当药物的最高剂量除以以上介质中的药物浓度小于或等于250mL时,可认为是高溶解性药物。一般情况下,在胃肠道内稳定且吸收程度高于85%或有证据表明其良好渗透性的药物,可认为是高渗透性药物。 在禁食状态下,胃内滞留(排空)T50%时间为15~20分钟。对于高溶解性-高渗透性(1类)及某些情况下的高溶解性-低渗透性(3类)药物制剂,以0.1mol/L HCl 为介质,在适当的溶出度试验条件下,15 分钟的溶出度大于85%时,可认为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不受溶出行为的限制,即制剂的行为与溶液相似。在这种情况下,胃排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1)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体育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了解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等。 重点难点: 1.体育评价的基本概念; 2. 体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类型以及常用的评价方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二章体育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体育测量的基础理论 五、测量“三性”之间的关系 欲提高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都必须提高,三者缺一不可。可靠性是有效性的一部分,可靠性高,有效性未必高,可靠性低,则有效性一定也低,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六、体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1、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编制的测验或选择的测验方法必须符合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可比性原则:是要求编制者按测量与评价的理论和测量的有关规定来编制规范化的测验。 适用性原则:测验的编制必须符合受试对象的实际情况,全面地考虑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形态、机能和运动能力、普通人和运动员等方面的特点。 相关、独立性原则:测验的相关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与总体属性的相关关系。测验的独立性是指成套测验中各个测验(指标)应具备的单一属性和独立性。 2、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a、确定测验目的:编制的测验首先要考虑的是测验的目的,即测验编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整个编制的核心,必须首先确立。 b、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拟测属性是测验编制者编制和使用测验而期望的一种测量结果,它是根据测验目的来确定的。 c、预备测验:测验指标定下来之后,应从需要测量的对象中抽取较小的样本进行试验,这种试验称为预备试验。 d、科学性检验:科学性检验是指对测量进行“三性”――客观性、可靠性、有效性检验。 e、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是测验的说明书,它是测试者和受试者要共同遵守的一种测验准则。测验目的,测验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测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测验的方法和要求,记录、评分的方法和要求,测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和案例措施。 f、实施正式测验

USP-1092-溶出度试验的开发和验证(中英文对照版)

(1092)溶出度试验的开发和验证【中英文对照版】 INTRODUCTION 前言 Purpose 目的 The Dissolution Procedure: 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1092>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covering items to considerfor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dissolution procedures and the accompanyinganalytical procedures. It addresses the use of automation throughout the testand provides guidance and criteria for validation. It also addresses thetreatment of the data generate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acceptance criteriafor immediate- and modified-release solid oral dosage forms. 溶出实验:开发和验证(1092)指导原则提供了在溶出度方法开发和验证过程中以及采用相应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本指导原则贯穿溶出度实验的全部过程,并对方法提供了指导和验证标准。同时它还涉及对普通制剂和缓释制剂所生成的数据和接受标准进行说明。 Scope 范围 Chapter <1092> addresses the development andvalidation of dissolution procedures, with a focus on solid oral dosage forms.Many of the concepts presented, however, may be applicable to other dosageforms and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General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with theunderstanding that modifications of the apparatus and procedures as given in USP general chapters need to be justified. <1092>章节讨论了溶出度实验的开发和验证,重点是口服固体制剂。所提出的许多概念也可能适用于其他剂型和给药途径。关于设备和方法的修改部分在USP通则中给出了合理的说明。 The organization of <1092> follows the sequence of actions often performed in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issolution test. The sections appear inthe following sequence. 在进行溶解度实验的开发和验证时,常遵循指导原则<1092>,具体内容如下:1. PRELIMINARY ASSESSMENT (FOR EARLY STAGES OF PRODUCTDEVELOPMENT/DISSOLUTION METHOD DEVELOPMENT) 1.前期评估(对产品开发以及溶出度方法开发的前期研究评估) 1.1 Performing Filter Compatibility 1.1滤膜相容性研究 1.2 Determining Solubility and Stability of DrugSubstance in Various Media 1.2原料药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解度测定和稳定性研究

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四章心肺功能的测量与评价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并掌握呼吸机能测量的基本要求; 2.了解呼吸机能评价的基本内容; 3.掌握最大摄氧量测量与评价的应用。 重点难点: 1. 呼吸机能测量的基本要求与呼吸机能评价的基本内容; 2. 最大摄氧量测量与评价的应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第二节呼吸机能的测量与评价 呼吸是机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运动是以自主神经反射为主,有躯体神经参与支配的骨骼肌收缩活动。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因此,呼吸机能主要从肺通气功能的量和对呼吸运动控制能力的质两个方面来测量与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是肺活量,测量结果有绝对值和相对值之分,实际上,相对值更能反映呼吸机能水平。屏息反映机体对呼吸肌收缩的控制能力。 一、肺活量的测量与评价 肺活量是一次呼吸时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的通气功能水平。肺活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呼吸肌的力量、肺和胸廓的弹性

等因素。 1.安静时肺活量的测量与评价 测量仪器: 测量方法: 评价标准:中国汉族学生肺肺活量百分位娄评价表,见表4-18。 2.五次肺活量试验 3.定量负荷后五次肺活量试验 二、闭气试验 闭气试验指测定闭气时间。闭气时,肺泡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逐升高,氧分压逐渐下降,机体缺氧加重,因而引起呼吸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其他器官系统的一系列机能变化。一般认为,闭气试验结果可反映机体对缺氧的耐受能力及碱储备等重要生理机能水平。由于闭气时间的敏感度较差,15秒内的差值一般无多大实际意义。精神因素,主要是意志品质对闭气时间有较大的影响。 1.安静状态下闭气试验 2.定量负荷后的闭气试验 3.重复闭气试验 第三节最大摄氧量的测量与评价 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的呼吸循环等机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单位时间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它是反映一个人心肺功能水平的可靠而又有效的生理指标。在体育运动中,作为有氧工作能力的主要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一、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应包括的内容有: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记录,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等。 (二)、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1)、当制备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时,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 ①、制氢气不能用HNO3、浓H2SO4,宜用稀H2SO4等。另外,宜用 粗锌(利用原电池原 理加快反应速率),不宜用纯锌(反应速率慢)。 ②、同理,制H2S、HBr、HI等气体时,皆不宜用浓H2SO4。前者宜 用稀盐酸,后两者宜 用浓磷酸。 FeS + 2HCl = FeCl2+ H2S↑H3PO4+ NaBr NaH2PO4+ HBr↑(制HI用NaI) (2)、与反应进行、停滞有关的问题 用CaCO3制CO2,不宜用H2SO4。生成的微溶物CaSO4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进 一步进行。 (3)、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较多;若用 KMnO4代替MnO2进行反应,由于反应不需加热,使制得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极 少。 (4)、酸性废气可用碱石灰或强碱溶液吸收,不用石灰水,因为Ca(OH)2属于微溶物质,石灰水中Ca(OH)2的含量少。 (5)、检查多个连续装置的气密性,一般不用手悟法,因为手掌热量有限。 (6)、用排水法测量气体体积时,一定要注意装置内外压强应相同。

(7)、实验室制备Al(OH)3的反应原理有两个:由Al3+制Al(OH)3,需加氨水;由AlO2-制Al(OH)3,需通CO2气体。 (8)、装置顺序中,应先除杂后干燥。如实验室制取Cl2的装置中,应先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气体,后用浓H2SO4吸收水蒸气。 2、可行性 (1)、在制备Fe(OH)2时,宜将NaOH溶液煮沸,以除去NaOH溶液中溶解的O2;其次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加一层苯,可以隔离空气中的O2,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 (2)、实验室一般不宜采用高压、低压和低温(低于0℃)等条件。 (3)、在急用时:宜将浓氨水滴入碱石灰中制取NH3,不宜用NH4Cl与Ca(OH)2反应制取NH3;又如,宜将浓HCl滴入固体KMnO4中制备Cl2;还有将H2O2滴入MnO2中制O2,或将H2O滴入固体Na2O2中制备O2等。 (4)、收集气体的方法可因气体性质和所提供的装置而异。 (5)、尾气处理时可采用多种防倒吸的装置。 3、安全性 实验设计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当必须使用时,应注意 有毒药品的回收处理,要牢记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1)、制备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务必认真验纯,以防爆炸! (2)、易溶于水的气体,用溶液吸收时应使用防倒吸装置。 (3)、对强氧化剂(如KClO3等)及它与强还原剂的混合物,千万不能随意研磨,以防止 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人身伤害等事故。 (4)、有毒气体的制备或性质实验均应在通风橱或密闭系统中进行,尾气一般采用吸收或燃 烧的处理方法。 (5)、混合或稀释时,应将密度大的液体缓慢加到密度小的液体中,以防液体飞溅。如浓硫 酸的稀释等。 (6)、用Cu制CuSO4,可先将Cu在空气中灼烧成CuO,再加稀

小度写范文体育测量与评价课后题答案 体育测量与评价模板

体育测量与评价课后题答案体育测量与评价 1、体育评价的功能:①导向功能②监督检查功能③激励功能④筛选择优功能⑤诊断改进功能 2、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 3、体育测量:是指依照一定的法则,对体育领域中事物的属性或特征赋予数量的过程 4、测量的要素:待测属性或特征;法则;数字符号 P15 5、测量误差:是指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产生效应,所引起的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6、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相关、独立性原则;P42 7、体育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确定测验目的;分析拟测属性和选择测验指标;预备测验;科学性检验;编写测验实施细则(测验的目的,对象的年龄与性别,方法和要求,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实施正式测验。 8、成套测验:由多项指标来测定某一同一机能领域的测验,又称组合测验或系列测验,主要用于测量体育范畴中某一方面或某些行为的综合属性,并同样具有诊断、评价和预测等功能。 9、编制成套测验应注意的问题:①必须遵循前面所谈到的测验编制基本原则和程序,并着重对成套测验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客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②成套测验以3~5个项目组合为宜③必须要考虑综合评价的问题,如各子测验的权重、观测值转换以及综合评价的方法等。 10、体育测验的实施:⑴测验前的准备工作I组建测试队伍 II组织测试者认真学

习测试计划、细则,明确分工 III测试实习 IV准备测试场地、设备和仪器V准备成绩记录表格或测试卡片及其用具⑵测试工作的进行:I向受试者说明有关事项II准备活动 III测试前的练习 IV必要的提示 V思想鼓动⑶测试后的工作I放松活动 II整理测验场地、设备及仪器 III检查所记录的测验成绩 IV按原计划及时分析处理测量资料 11、评价:是指评定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价值。目的在于正确的解释事物现状的基础上,为改善现状和现实理想的目标而制定的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12、体育测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体育测量结果并赋予其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13、身体形态:是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和姿势。 14、身体形态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⑴受试者须知:①身体测量时除头部及坐高取坐姿外,其他测量一律取直立姿势,并注意保持耳眼水平位(即左右耳屏点与眼眶下点在同一水平面);②受试者男性着装为上身裸露、下着短裤、赤足;女性为上着背心、下着短裤、赤足;③测试前受试者应排便排尿;⑵测试者须知:①在未提出特殊测量要求时,一般测试受试者的右侧肢体;②测试仪器保持清洁,测量前必须检验校正测量仪器;③掌握测量方法,熟悉测量点,身高体重等易受时间因素影响的指标一般在上午10:00左右测量为宜;④测量仪器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测量仪器上的标度部分;⑤测量长宽围度时以厘米为单位,皮质厚度毫米为单位;体重以千克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一位;⑥应注意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15、体格测量:是指对人体整体及各部分的长度、宽度、围度、量度所进行的测量,是研究 人体外部结构、生长发育水平等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

最新中考化学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考点内容年份题型题号分值考查方式 实验方案 的设计与 评价 2014 选择题 5 2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实验设计能否达到目的 2013 实验探究题35 2 以实验探究题的形式考查验证氢氧化钙的方案设计 2012 选择题14 2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了对理化实验的分析 本讲内容在我省中考中多以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占试卷分值约为2分,预计在2016年我省中考仍将以理化综合题的形式,采取实验拼图的形式(也叫实验拼,即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拼在一起)考查对实验的设计及综合评价能力。 实验方案的设计 1.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必须科学、严谨、合理。 (2)安全性:实验操作要尽量防止带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避免与有毒物质接触。 (3)可行性: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切实可行,所选药品、仪器、装置经济可靠。 (4)简约性:实验设计应简单易行。装置简单,实验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 2.解题思路和方法: (1)明确目的原理: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弄清题目所给的新信息。 (2)选择仪器药品: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4)记录现象数据: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实验方案的评价 这类试题的出现,使化学实验命题中批判思想得到更新和升华。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1.可行性: (1)实验原理是否正确、可行; (2)实验操作是否安全、合理; (3)实验步骤是否简单、科学; (4)实验现象是否明显; (5)实验结果是否与实验目的一致等。 2.“绿色化学”: (1)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 (2)反应速率是否适中; (3)原料利用率以及生成物质的产率是否较高; (4)合成过程中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 命题点1实验方案的设计 (2014·河北)如图所示实验设计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生物实验标准教学评价

生物实验标准教学评价

————————————————————————————————作者:————————————————————————————————日期:

生物实验教学评价 摘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实验的考核以及评价技术等方面,就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教学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系统地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形式。生物实验教学评价就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的评价技术为手段,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对此作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以促进学生综合整体发展的过程。 1 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生物实验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动作技能的习得过程。考虑到中师生物教学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将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分解、技能等6个层次。并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具体确定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编制了“内容、目标双向细目表”(表1)。 2 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 目前,就考试方法而言,大都趋限于只通过书面形式对动作认知(属)的考核,很难准确考核学生的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动作技能考核,完善考核制度。具体做法是:(1)通过形成性测验完成动作认知的考核;(2)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动作技能考核评分细则》(如表2),逐项进行量化评分考核;(3)总评成绩=动作认知考核成绩×40%+动作技能考核成绩×60%。

3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逐层分析评价 3.1 整体评价 整体评价是根据实验总评成绩,对实验整体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评价方法。主要从平均标准分(T)和标准差(S)两个方面结合正态分布进行调控、分析和评价。其过程是:(1)根据实验总评成绩,计算平均标准分(T)和标准差(S)。其中: (2)以分数为横坐标,相应频数为纵坐标,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 若曲线呈钟形,且左右对称,可认为分数呈正态分布;若波峰偏左,则为负偏态分布,偏右即为正偏态分布;(3)评价:

实验设计与评价

BaCl 2溶液 BaCl 2溶液 足量稀盐酸 Ba (NO 3)2溶液 足量稀盐酸 足量稀硝酸 第六讲 实验设计与评价 【考纲要求】 1.掌握物质制备、检验、鉴别等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并能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切实可行的制备方案。 2.能针对题目所给的实验方案或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复习方略】 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是方法简便、现象明显、操作易行,对于定量实验还要考虑系统误差要小。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还要做到:条件合适,操作方便;原理正确,步骤简单;原料易得,价格低廉;副反应少,污染物少。 确定了实验所用的方法和原理之后,就要考虑选择用什么实验装置来完成,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往往是由多个基本实验装置相互连接而成的。 近年来各种实验命题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考查逐渐增多,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应原理的评价,是否有副反应以及副反应的控制; 2.装置的选取; 3.实验步骤的顺序设计; 4.反应条件和反应速率是否容易控制; 5.绿色化学方面,原子利用率是否较高,对环境的影响等。 另外,在对几个方案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得出新的方案,也可以重新设计新的原理及有关实验。 【精题点评】 例1.三位学生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 方案一致,即可证明溶液中含有SO 42—。 方案甲: 试液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方案乙: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方案丙: 试液 无沉淀 白色沉淀 试评价上述各方案是否严密,并说明理由。 点评:方案甲向试液加BaCl 2溶液,生成的白色沉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AgCl 沉淀,一种是BaSO 4沉淀,且都不溶于稀盐酸,不能证明溶液中有SO 42—。方案乙先向试液中加稀盐酸,不产生沉淀,排除了Ag +的可能,然后再向此溶液中加入BaCl 2溶液,只有BaSO 4 沉淀是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由此可证明溶液中含有SO 42—。方案丙用硝酸代替了盐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将SO 32—氧化成SO 42—,因此不能排除SO 32—的干扰。 答案:方案甲不严密,因为含有Ag +而不含SO 42—的溶液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 方案乙严密,因为先向试液中加稀盐酸,无沉淀,排除了Ag +的干扰。 方案丙不严密,因为它不能排除SO 32—的干扰。 例2. 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都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 2气体,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C 中,木条复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