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教案《听我说谢谢你》

疫情教案《听我说谢谢你》
疫情教案《听我说谢谢你》

大二班艺术活动《听我说谢谢你》

活动名称:《听我说谢谢你》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学唱歌曲。

2.尝试学习创编简单的动作来表演歌曲。、

3.通过表演歌曲来表达自己对伟大医务工作者的感激之情。

活动准备:

歌曲:《听我说谢谢你》;舞蹈视频;疫情期间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照片;图谱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疫情来临期间,你们知道是谁一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一直奋斗在一线与病毒作斗争吗?

是的,他们就是伟大的医务工作者。

二.出示图片

教师戴玲幼儿一起感受医务工作者的伟大与艰辛。

三.欣赏歌曲

看了这么多关于医务工作者的图片,我们最应该跟他们说些什么呢?是的,我们最应该说的就是:“谢谢你们”。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听我说谢谢你》

四.出示图谱,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教师以图谱的形式展示歌词。帮助幼儿学习歌曲。

五.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示歌曲。

幼儿可以结合歌词尝试自己创编动作来展示歌曲。

六.活动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伟大的医务工作者需要我们去感谢,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人值得我去感激。比如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们。。。。。。

回到家后小朋友们可以将这首歌曲唱给你要感激的人。

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2.认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独特性。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课本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2.培养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本章学习,主要在同学心目中建立起生物(包括人)与环境相适应的辩证观点。2.激发同学们保护生物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热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基因多样性。3.说明保护多样性的意义。4.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基因多样性。●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多媒体片断或图片。2.学生准备:(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抓住重点,直接导课]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这个词侧重于哪个字?学生:“多”字。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呢?好,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多媒体片断。请注意收集信息及时记录。投放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如下:画外音:“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物。”画面中出

现:游戈的鱼群、飞翔的海鸥、扑腾入水的企鹅、跳跃的猴群、飞跑的麋鹿、追逐的猎豹、悠然的丹顶鹤、开屏的蓝孔雀、快速旋转运动的草履虫、成片的森林(配有节奏较快的背景音乐随画面一幅幅闪过)学生:积极思维,收集信息,及时记录。教师:从刚才的片断中,你收集到多少种生物?学生:近十种。(注意:可适当的增加播放次数)教师:自然界里的生物远不止这些,到底有多少,请同学们看书p90页图表。学生:分析图表。[概述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独特性]教师:试分析生物多样性,从种类上看,多在什么地方?学生: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约有50多万种,动物约有 150多万种,微生物约10多万种。教师:通过分析图表,你 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学生1:表中第一竖行表示生物类群, 共8种。第二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第三行表示世界已知种数,第四行表示我国已知种数占世界已知种数的百分比。学生2: 我国的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的百分比较高是26.7%。所以,我 国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相对的,爬行类占百分比是 5.97%,相对较少。我国总种数占世界平均百分比 是……14.96%。教师:好,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相当准确。刚才同学说表中有8种生物类群,除了这8种,还有哪些类群?学生抢答: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微生物。教师:从表中分析我国生物种类现状如何?学生:我国总数占世界已知总数的百分比是14.96%。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 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裸子植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我国也是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都位于世界前列。

第二章-以社区为中心的护理教案资料

第二章以社区为中心的护理 【教学目的】 1、掌握社区护理诊断、居民健康档案概念及重点建档案对象。 2、熟悉社区护理诊断优先顺序原则以及社区护理评估内容。 3、了解健康档案的类型和内容、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以及社区护理评估与临 床护理评估的区别。 【教学重点】 社区护理诊断、居民健康档案概念及重点建档案对象 【教学难点】 1、社区护理诊断、居民健康档案概念及重点建档案对象。 2、社区护理诊断优先顺序原则以及社区护理评估内容。 【教学过程】 案例 开学初,某社区护理人员在为本社区内二年级两个班100名学生进行体检时发现又有7名学生戴上眼镜,加上原有15名学生在上学期开学时戴上眼镜,共计22人戴上眼镜。于是进行家庭访视,发现假期中有85%的学生在家中每天看电视持续时间在4小时以上,家长与学生对眼睛保护相关知识均了解不够。 (1)还应收集的资料有哪些? (2)提出社区护理诊断。 (3)制订社区护理计划。 导入新课 第一节社区护理评估 社区护理评估是社区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主要收集社区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其目的是发现社区健康问题,并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相关因素,为社区护理诊断和计划提供依据。 一、评估范围及内容 (一)社区地理环境 1、社区的基本情况社区所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与整个大环境的关系等。 2、自然环境 3、气候 4、动植物分布情况 5、人为环境 (二)社区人群 社区的核心是人,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健康需求。 1、人口分布包括性别、出生年月、民族、信仰、婚姻状况、职业、

文化程度、籍贯等情况。 2、人口流动情况 3、健康水平 4、健康行为包括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等。 (二)社会系统 1、卫生保健系统 2、经济系统 3、交通与安全系统 4、通讯系统 5、社会服务及福利系统 6、娱乐系统 7、教育系统 8、政治系统 9、宗教系统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教案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了解疾病的分布特点是人类认识疾病的基础和起点,是描述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通过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全面、系统地描述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及其分布特征,以探索疾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形成病因假设及探索病因提供基础数据,为临床医学和卫生服务需求提供重要信息,为制订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发疹性感染病,如无严重并发症,病情温和、病程自限,预后良好,隐性感染者、病人为HFMD的主要传染源。HFMD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4、A5、A8、A10、A16、B3、B7等引起,其中以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为主要病原体,两者均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HFMD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流行。2008年3~5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HFMD暴发疫情,共报告6 882例病例,发病率为82/10万。张进等通过对2010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HFMD病例和安徽省开展的HFMD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安徽省自2008年出现HFMD暴发疫情以来,HFMD在安徽省2010年的流行特征,结果如下: 1疫情概况2010年安徽省共报告HFMD85155例,较2009年报告病例数增加50.20%,2010年全省报告发病率138.89/10万,略高于全国平均发病水平(132.96/10万),其中重症病例61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0.72%;报告死亡病例22例,病死率为0.03%,重症病例病死率为3.58%。 2地区分布安徽省17个市的所有县区均有HFMD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沿淮淮北和江淮之间部分地区,沿江江南地区报告病例数相对较少。全省报告病例数前5位的市分别是阜阳市(19 906例)、合肥市(9 589例)、六安市(6 813例)、滁州市(6 704例)和蚌埠市(6 022例),这5个市HFMD报告发病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7.58%;从报告发病率来看,铜陵市最高,居前5位的依次为铜陵市(398.24/10万)、马鞍山市(262.23/10万)、阜阳市(235.35/10万)、合肥市(205.60/10万)和蚌埠市(176.27/10万),见图1、2。

流行病学 2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

第二章教案 课程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授课时间周次课次学时 4 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的)掌握内容:疾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死亡率及病死率)的概念、应用及注意事项。 熟悉内容:有关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移民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了解内容:疾病分布的意义。 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疾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发病率、患病率、感染率、死亡率及病死率)的概念、应用及注意事项;有关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移民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 案例教学:以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为案例 教具多媒体演示 新内容 新知识 潜在寿命年数(P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 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双语内容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累积死亡(发病)率(cumulative mortality (incidence) rate ) 发病率(incidence rate)罹患率(attack rate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感染率(infection rate)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病残率(disability rate)死亡率(mortality rate)病死率(fatality rate)生存率(survival rate)散发(sporadic) 暴发(outbreak)流行(epidemic) 大流行(pandemic) 要求自学内容潜在寿命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的计算 参考资料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2007 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2002 《Clinical Epidemiology》,Fletcher, Fletcher, Wagner, Williams and Wilkins,Baltimore Maryland,1982; 《Epidemiology》Third edition, Gordis L. Elsevier Saunders, Philadelphia, PA,2004; 《Epidemi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Fifth edition, Barker DJP, Cooper, Cyrus. Churchill Livingstone (London), 1998 复习题或要点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疾病频率测量主要指标的概念、应用及注意事项;散发、爆发、流行的概念;疾病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意义;有关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

教学设计生物必修一第二章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教案 科目: 生物必修1 授课章节:第二章 课题:组成细胞的分子 备课形式:电子备课 主备教师:陈永娇 授课教师:陈永娇 授课班级:高一6-9班

2 0 —2 0 学年度学期 时间: 年月日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主要概括的介绍生命的最基本组成元素—细胞。第二章则深入分子水平对细胞进行阐述。第一节介绍的是组成细胞分子的最基本元素和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本节学习的内容比较的简单比较容易理解,重点在于检测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三个实验,着重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并掌握实验的具体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能力目标: 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探讨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教学难点:(1)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以“问题探讨”引入组成地壳和细胞的部分元素表,提出问题:从表格中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 1.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自然界的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命特有的。 (统一性)

2. 元素在细胞中和无机环境中的含量却有区别。(差异性) 从而引入“组成细胞的元素” (二)组成细胞的元素 1.分别列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并分析其概念。 大量元素:C H O N P S K Ca Mg等 微量元素:Fe Mn B Zn Cu Mo Cl Ni等 (谐音记忆: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相关讲解: (1)分析饼状图: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干重和细胞鲜重的比例,并提出问题: ①占细胞鲜重和干重最多的元素是什么?怎么来解释这种现象。(可能学生无法直接回 答,可利用以下问题循序引导。) ②鲜重和干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水分) ③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 由此一步步引出C为构成细胞最基本的元素。并利用化学知识简单说明原因:在元素周期表中,碳的原子序数为6,说明一个碳原子核中含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在最外层有4个电子。因此,碳原子具有了4个能成键的价电子,能使碳原子之间、碳原子与其他元素之间结合形成更多的化学键。由于每个碳原子可以形成4个化学键,所以就有可能形成含有成千上万个甚至更多个碳原子的物质。 (2)以玉米和人体细胞部分元素的含量比较图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种类上大体相同,但是含量相差很大。 3.微量元素相关讲解: 给出一段资料让学生分析,并由师生共同总结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元素缺乏导致相关疾病的例子加深理解。 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直接引出化合物的概念。 (三)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列出概念图直接讲授,并强调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思考与讨论”: 1.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什么区别?并举例说明。 2. 细胞中最多的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分别是?它们对生命的意义是? 3.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说哪些植物器官的细胞中富含糖类、脂质或 蛋白质?怎样提取?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四节 心脏和血管的保护 教案2

第四节心脏和血管的保护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设计思路 课本首先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类似新闻报道的语言方式和准确的数字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心脏和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范围比较大的疾病,学生在平时对这些疾病也有一些认识。但是,具体到怎样预防这些疾病还需要在课堂上学习,因此本课可以设计成一节比较有意思的实验和活动课。课前教师准备好水蚤、酒精和显微镜,课堂上可让学生将酒精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用来刺激水蚤观察心跳的频率。也可以按照课本的方法做无刺激和酒精刺激的实验,对比两种情况下心跳的频率,借以说明酒精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对心脏病的种类,发病原因,治疗手段,预防方法,危害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课堂上教师分出不同的类别,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填充到相应栏目里边。教师应注意将体育运动的作用加以突出,促使学生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积极锻炼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心血管疾病的危害性。 2.列举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3.举例说出吸烟、喝酒、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及体育锻炼分别对心脏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的过程,提高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 2.通过学习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关注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及对社会生活的危害。 2.拒绝吸烟和酗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 四、教学媒体 活水蚤、酒精、水、显微镜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脏和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知道大家完成了没有,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

常见疾病预防教案

常见疾病预防教案 常见的传染病教案根据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为以下几类: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分布特点;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同的病原体。三、肠道传染病的预防(一)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一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甲型肺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病原体从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出,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苍蝇、蟑螂、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在人体内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并继续排出病原体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 (二)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由于生活饮水源被肠道传染病人和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中排入水中或洗涤病人的衣裤、器具、手等造成了水源污染,可引起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的暴发流行。 2、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的加工、储存、制作、运输的销售等过程中被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污染,可造成局部的流行和暴发流行。 3、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过病人的衣物、文具、门具、门把手、人民币等造成病原体传播。 4、昆虫传播有些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在人体内存活一段时间,通过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进行传播。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多选题A型题 1.健康是指 A.没有躯体疾病 D.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 B.精神饱满、乐观向上 E.有自我保健意识 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答案]D [题解]健康应是身心健康的总称。不生病或只有心理健康都是不全面的。 2.疾病的概念是 A.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疾病(disease)英文原意为“不舒服” 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 [答案]C [题解]疾病本质的概念为在病因作用下,因内外环境失调而发生的不同于健康的异常生命活动。 3.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原因 D.疾病的内因 B.疾病的条件 E.疾病的外因 C.疾病的诱因 [答案]A [题解]原因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而且决定了该病的特异性 4.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E.某些条件也可以称为诱因 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答案]B [题解]有些疾病发生只有病因,没有明显的条件参与,如刀伤。 5.下列哪一项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 A.疾病的经过与归转 D.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程序 B.疾病过程中因果转化 E.疾病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影响 C.疾病过程中原因和条件的关系 [答案]B [题解]因果交替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因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揭示因果交替就会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进行治疗。 6.在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病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贯穿疾病的始终 D.相互联系,相互斗争 B.决定疾病的消长和转归 E.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损伤的表现 C.同时出现,不断变化 [答案]E [题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是损伤表现,有时也是抗损伤表现。 7.在局部和整体的发展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 D.全身疾病可以表现在局部

高中数学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案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1离散型随机变量 第一课时 思考1:掷一枚骰子,出现的点数可以用数字1 , 2 ,3,4,5,6来表示.那么掷一枚硬币的结果是否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呢? 掷一枚硬币,可能出现正面向上、反面向上两种结果.虽然这个随机试验的结果不具有数量性质,但我们可以用数1和 0分别表示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图2.1一1 ) . 在掷骰子和掷硬币的随机试验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 定义1: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 ).随机变量常用字母 X , Y ,ξ,η,… 表示. 思考2:随机变量和函数有类似的地方吗? 随机变量和函数都是一种映射,随机变量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映为实数,函数把实数映为实数.在这两种映射之间,试验结果的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定义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我们把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随机变量的值域. 例如,在含有10件次品的100 件产品中,任意抽取4件,可能含有的次品件数X 将随着抽取结果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值域是{0, 1, 2 , 3, 4 } . 利用随机变量可以表达一些事件.例如{X=0}表示“抽出0件次品” , {X =4}表示“抽出4件次品”等.你能说出{X< 3 }在这里表示什么事件吗?“抽出 3 件以上次品”又如何用 X 表示呢? 定义2: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 discrete random variable ) .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例子很多.例如某人射击一次可能命中的环数 X 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10;某网页在24小时内被浏览的次数Y 也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 1,2,…. 思考3:电灯的寿命X 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吗? 电灯泡的寿命 X 的可能取值是任何一个非负实数,而所有非负实数不能一一列出,所以 X 不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在研究随机现象时,需要根据所关心的问题恰当地定义随机变量.例如,如果我们仅关心电灯泡的使用寿命是否超过1000 小时,那么就可以定义如下的随机变量: ?? ≥?0,寿命<1000小时;Y=1,寿命1000小时. 与电灯泡的寿命 X 相比较,随机变量Y 的构造更简单,它只取两个不同的值0和1,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研究起来更加容易. 连续型随机变量: 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如某林场树木最高达30米,则林场树木的高度ξ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可以取(0,30]内的一切值 4.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区别与联系: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都是用变量表示随机试验

八下生物《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教案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目标导学】 考纲要求: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品安全。 复习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3、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4、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5、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夯实基础】 一、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典例1、4位同学参加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他们各自准备了一些补充能量的食物:甲准备了糖,乙准备了牛肉干,丙准备了水果,丁准备了奶油蛋糕。请问哪位同学的食物最实用?()A.甲 B.乙 C.丙 D.丁 典例2、李某经常偏食,结果他的上皮组织发生了角质化,皮肤粗糙,而且还出现了皮下血管出血,这是由于他偏食造成体内缺乏()。 A.维生素A、维生素B B.维生素A、维生素C C.维生素C、维生素D D.维生素A、维生素D 二、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器官的功能 1、此图中属于消化道的有: 【】、【】、【】、【】、 【】、【】、【】等。

2、属于消化腺的有【】、【】、 【】,和分布在器官内壁上的、。 3、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①适于消化的结构特点是:。 ②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是:。 三、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问题:馒头为什么越嚼越甜? 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场所及消化过程: 淀粉 蛋白质多肽 (初步消化产物) 脂肪脂肪微粒+ 典例3:如图表示食物通过人体消化道时淀粉、脂肪和蛋白质消化的程度,字母代表组成消化道的各器官及排列顺序。请根据该图完成问题: ⑴曲线甲是的消化,曲线乙是的消化,曲线丙是的消化。 ⑵没有消化功能的是[ ],有吸收水分功能的是[ ]。 ⑶在①的位置上多了物质,在②的位置上多了物质。 ⑷肝脏分泌的胆汁是从[ ]进入消化道;能消化淀粉的是[ ]。 ⑸若从某部位抽取内容物化验,发现送检物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麦芽糖和开始消化的蛋白质,则送检物可能抽取于。 变式1、在小烧杯中倒入10毫升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并置于37℃的温水中。1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所配制的消化液中,最合理的一组是()。A.唾液、胆汁、胃液 B.胆汁、肠液、胰液 C.胃液、肠液、唾液 D.胰液、肠液、唾液 变式2、下列各项中,与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特点无关的是()。 A.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B.有肠液、胰液、胆汁等消化液 C.小肠粘膜表面有环形皱襞,并有许多小肠绒毛 D.小肠与大场相接 变式3、花生,民间又称“长生果”,其营养价值很高。花生红衣能促进血小板新生,对多种出血性疾病都有良好的止血功效。但是患了下列哪种病的人不适于多吃花生?()A.冠心病 B.胆囊炎 C.糖尿病 D.白血病变式4、对于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的病人,可以采用静脉输入全营养液地方法提供营养。全营养液的成分不能含有()。 A.蛋白质 B.葡萄糖 C.无机盐和维生素 D.氨基酸 胆汁(乳化作用) 小肠 唾液淀粉酶 口腔 肠液、胰液中消化糖类的酶 小肠 胃蛋白酶 胃 肠液、胰液中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 肠液、胰液中消化蛋脂肪的酶 小肠

《第二章.免疫系统》教案

课程免疫系统教师姓名赵萌 周次 1 课次 2 执行 日期班次1—5班 课时 2 课型理论讲授、多媒 体演示、角色扮 演、情景教学 日期9.15-9.1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免疫功能 2.熟悉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 3.了解免疫器官的结构组成 技能目标:1.复述免疫器官的组成 2.复述T、B淋巴细胞的免疫方式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学会思考。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免疫防御功能;自身耐受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课外思考1.免疫系统的组成有哪些? 2.免疫器官的组成有哪些,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3.思考T、B淋巴细胞的来源、分布、主要表面标志及重要功能。 4.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与组成。 5.细胞因子的种类有哪些? 课后记 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讲解,通过案例突破了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时间分配合理,采取了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课精神状态良好,部分同学能够进行积极互动。但个别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多次提醒。

教学内容 时间 (分) 教学活动评价 案例引导 分别破坏甲、乙、丙三小组小鼠的胸腺、骨髓、和胸腺,结果甲组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淋巴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而其结构基础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 第一节、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根据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它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骨髓是造血多能干细胞所在地、人及哺乳类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胸腺是T 细胞分化、成熟场所;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是禽类B 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也是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的场所。它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及皮肤粘膜淋巴相关组织等。 淋巴结的免疫功能有:①滤过、清除淋巴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②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③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④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脾脏的功能有:①滤过、清除血液中抗原异物的作用。②是T、B淋巴细胞居留增殖的场所。③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④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皮肤、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功能主要可概括为:①构成机体防御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②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作用。 第二节、免疫细胞2 5 33 组织教学 案例引导 引入 从免疫的 发展角度 叙述免疫 的概念 多媒体视 频教学,板 书 观察学 生学习 情绪着 装是否 规范 学生学 习兴趣 得到启 发 掌握了 免疫的 基本组 成及其 功能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分布教学设计教案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2)分清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 (3)、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4)、能简单地说出大洋与海的区别,记住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其各自的主要特点 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初步了解如何用统计图表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几何图形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相互 位置关系。 (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3)、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及报告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逐步体会学习和生活必须具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理解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4.学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 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大陆、岛屿、大洲、洋、海、海峡、等的概念。 3.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 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七分海洋、三分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较熟悉, 关键在于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并理解其逻辑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掌握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进一步熟悉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2、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3、阅读地图习惯的培养。 正是在此基础上加强读图训练,强调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