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麻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充麻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于芳

【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development status of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in Xichong county,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dustry that planting more scattered, bamboo farmers sales difficulties, the market is not perfect, the price increases small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and introduce the external, strengthen enterprise breeding;Scientific plan, build high standard demonstration garden; Innovative initiatives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Standardize management, innovate mechanism construction.%介绍西充县麻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存在的“种植较分散,笋农销售困难,市场不完善,价格涨幅较小”等许多问题,提出了内强外引,加强企业培育;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创新举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建设等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中国林业经济》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3页(P64-66)

【关键词】麻竹产业;创新机制;西充县

【作者】于芳

【作者单位】西充县占山乡林业站,四川西充6385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27

1.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西充县在麻竹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取先引种实验,后全面推广的方法,结合国家林业工程项目,2003年以退耕还林项目发展666.667hm2,项目涉及全县8个乡镇,11 926户农户,目前已全部投产。2009年,全县开展

林业“双十万”工程,在全县25个乡镇发展1 333.333 hm2。2010年,全县抓住建设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生态县的机遇,有力的推进了麻竹产业的发展,引进业主和造林公司在11个乡镇发展1 066.666 hm2。到2015年,共发展麻竹面积6 400hm2,麻竹产业已初具规模。

1.2 经济效益逐渐凸现

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麻竹在西充县“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产业支撑的作用,得到了全县竹农的支持和认可。车龙乡16村竹农范玉斌2003年承包了近0.667 hm2麻竹,2010年仅此项收入就达1.2万余元;观凤乡3村发展麻竹22.533 hm2,年产竹笋138 t,实现产值18余万元。去年竹农

销售鲜笋2 000多t,收入30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余元。广大竹农从麻竹中

尝到了甜头,对发展麻竹产业积极性很高。

1.3 科技支持效果明显

在发展麻竹产业的这几年中,县林业局组织科技人员通过查阅麻竹原产地资料、考察学习外地经验、整理多年野外收集的各种数据,成功编制了《麻竹笋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各种途径向竹农逐条讲解标准,把麻竹生产“标准”落实到麻竹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全县共举办麻竹实用、实地技术培训班200期,

37 200多人次接受培训,发放技术资料86 800多份,制作光碟10张,宣传展板152块。林业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块实地指导竹农生产。在强力的科技支持下,全县麻竹产业效益明显提升,鲜笋产量大幅增长,2005年全县鲜笋产量仅200t,2015年全县收购鲜笋就达8 000 t。

1.4 产业模式不断创新

西充县委、政府先后编制出台了《西充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林业产业建设考核办法》和《林业产业发展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了林业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麻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在产业发展中创新机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地有偿转让,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激励有识之士参与麻竹产业建设,激励业主成片造林。截止目前,西充县引进租赁土地3.33 hm2以上的经营业主10户,推进土地有序流转0.24万hm2。同时,全县坚持“扶龙头、兴产业”的发展思路,2003年成功

引进四川天盛竹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加工鲜笋能力达万吨的麻竹笋加工厂,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了“竹娃娃”商标,并成功申请了QS认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扩大资源存量,做强资源优势,推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资源和企业良性互动,形成了“公司+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1]。

麻竹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竹农增收致富,但也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要继续做大做强麻竹产业,建设四川省有机竹笋第一县,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2.1 种植较分散,笋农销售困难

西充县麻竹种植区域,大都交通条件落后,没有形成产业路,而且麻竹种植面积较为分散,不能形成集约化经营。雨季产笋期间,道路泥泞湿滑,车辆无法通行,相当多的地方基本无路可走。竹笋生长快,不易保鲜,随着麻竹笋丰产期的到来,许多鲜笋由于不能及时收购而烂掉或长成老竹,加之麻竹收购网点建设滞后,因此,

偏远地区群众采收难、卖笋难,竹农种竹管竹积极性严重挫伤。如车龙乡由于竹农卖笋难,去年就有30%以上的鲜笋被绵阳、射洪的零星小商贩收购。

2.2 劳动力缺乏,经营管理粗放

麻竹管理对收益影响很大,管理好的可达15 000多元/hm2,差的不到750元/hm2。近年来,全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都进城务工,农村仅留下部分老年人在家务农,他们大都年老体弱,文化程度较低,科技意识淡薄,无法也不肯将资金、时间、劳力投入到竹产业建设中,有的竹农经培训后仍不按麻竹种植、管理技术要求操作,在麻竹种植、管理及采割整个过程中管理十分粗放,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栽培管理模式上[2]。栽而不管,任其发展,不除草、不松土、不施肥甚至不采收长成竹林,出现放弃管理的现象,麻竹管理效益不明显。

2.3 市场不完善,价格涨幅较小

在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下,利益是经济运行的动力,因此,要有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健全的竹笋价格形成机制,才能充分保证竹农的利益。而近年来,肥料、劳动力及各种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如:香菇(16元/kg)、茶树菇(20元/kg)、鸡腿菇(12元/kg),鲜笋市场价格也大多在2元/kg左右,而西充县鲜笋收购价格仍然在1.0元/kg左右徘徊,笋贱伤农,极大地挫伤林农发展竹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麻竹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2.4 竞争未形成,企业发展不足

随着西充县麻竹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逐渐呈现出“大资源、小企业”的现状。现仅有的一家天盛竹业加工企业科研、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对本身硬件投入不足,新产品研发较薄弱,仅满足收购原料,生产半成品,公司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公司收购鲜笋能力偏低,而且独家经营难免存在着压级压价问题,货款兑付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企业与竹农关系松散,没有形成利益对接机制,竹农利益不能很好地保证,天盛公司作为麻竹产业的龙头企业,其引领带动作用尚待加强。

3.1 内强外引,加强企业培育

竹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内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天盛公司作为全县的麻竹产业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要继续加大对该公司在政策、项目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公司狠抓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等,进一步加大竹娃娃产品研发力度,推动产品升级,促进产品高端化、多元化。同时抓好竹娃娃专业合作社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同时,对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强强联合,力争在全县组建一个上规模、上档次、有雄厚经济实力和科技支撑的集团公司来引领全县竹产业发展。随着麻竹种植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竹材、竹叶等资源将极为丰富,注重引进竹材、竹叶加工的企业,不断推进竹产业全方位持续发展。

3.2 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示范园

产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要把产业基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基础支持来抓[3]。按照“巩固基地、稳步推进、集中连片、突出重点”

的工作思路,探索实践一包到底(按国家政策对业主实行包干制)、两级负责(林业局负责指导、规划、服务等,乡镇政府负责组织领导、产业发展等)、三方互动(林业站、村级组织、农户三方结为利益共同体组织实施)的工作模式。

①巩固基地,提升效益。进一步加大对现有麻竹基地的管护力度和科技支撑力度,麻竹一旦管理跟上,产量就会大幅度提升。要进一步明晰责权利,理顺关系,加强科学管理,力争使麻竹亩产达到1t以上,进一步促进竹农增收致富;

②稳妥扩面,科学发展。目前全县现有麻竹6 400 hm2,按亩产1t的标准产量来计算,全部投产后产量将达到9.6万t,按天盛公司目前年加工2~4万t的加工

能力来看,势必将产能过剩,笋贱伤农,损害竹农的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结合实际,稳步推进麻竹产业的发展,不能盲目求大求全;

③集中连片,突出重点。产业基地上规模,才能与大龙头相配套、与大市场相对接。

建议麻竹产业主要布局在“两点一线”,即观凤、凤鸣两个重点乡镇和212沿线

乡镇,重点环绕凤鸣镇2村、11村、10村、9村、14村、8村、13村、1村和

中岭3村、2村等村集中成片发展竹产业,将项目区所有的支农项目资金整合,进行基本农田、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集产业、观光、旅游、休憩于一体的30km有机竹业示范园。

3.3 创新举措,发展专合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产业化的重要组织依托,也是西充县发展麻竹产业的重要措施,要在有条件的乡镇及时建立麻竹专业合作社,并大力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在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的组织作用、联结作用和服务作用,积极促进专合组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竹农利益,促进竹农增收。

3.4 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建设

竹产业要迅速发展壮大,必须在机制上有所创新。一是健全政策激励机制。要加紧制定林业产业建设的扶持政策,在预算上,要安排适当的经费,支持麻竹产业的发展,积极协调银行利用小额信贷资金支持麻竹发展,建立起产业扶持专项基金;重奖在林业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科学管理上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创新业主经营机制。业主经营是林业产业化的主体,要有目的引进一批业主大户和林业龙头企业,参与林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担负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引导和组织农户经营的重任,加快发展西充林业支柱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专合组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引导公司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的产销联系和利益联结机制,从比较初级的随行就市的买卖关系、收购关系,发展到较高层次的合同订购、保底收购、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进而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公司通过专合组织参与基地建设、引领基地建设,与农户形成稳

定的联结、运行机制;四是建立价格形成机制。麻竹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竹农的切身利益和对麻竹产业发展的信心,要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手段,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价格听证、市场竞争等方式,打破公司垄断价格和价格一层不变的格局,逐步建立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切实保护竹农对麻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相关文献】

[1]任家浦,吴红梅,吴学明.西充竹业经济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4):20.

[2]闫仙芝,刘蔚漪,辉朝茂.云南陇川县竹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2013(12):30.

[3]何永兰.西充县林业产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 2016(3):63-64.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调研报告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调研报告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掌握我省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的现状,规范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的活动秩序,发掘培育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示范基地,推动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发展,助力林业产业脱贫增收。近期,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特对我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安顺市紫云县等地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产业进行了抽样现场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基本情况 (一)竹鼠人工繁育场所基本情况 2018年,黔东南州从江县登记在案的竹鼠人工繁育场所共5家,截止目前,全县实有竹鼠人工繁育场所2家,其余均已关闭。省动管站先后走访了两家养殖场,分别是:从江县玉珠竹鼠养殖场、从江县峻玮竹鼠养殖有限公司;其中,从江县玉珠竹鼠养殖场现有人工养殖竹鼠17只,养殖场内大部分养殖池已空置废弃。据了解,该养殖场法人代表已于年后进县城务工,现在由其母亲代为管理,由于贫穷和缺少养殖技术等原因,养殖规模日益减小,目前繁育的竹鼠主要供附近村民节日需求和自销;从江县峻玮竹鼠养殖有限公司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广西桂林临川县等地

进行引种,初始引种100对(雄鼠和雌鼠比例1:1),经过6-7年发展,现有人工养殖竹鼠1000只左右,通过供应周边乡镇和县城,实现年产值20余万元,农民年增收13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2人。 (二)野猪人工繁育场所基本情况 省动管站到紫云县板当镇青柳村韦克荣户了解野猪驯养繁殖相关情况。据了解,韦克荣饲养仔猪来源为三代野猪种猪与家猪杂交所得,目前共饲养猪70头,其中子三代野猪4头,其余散养个体是否为野猪杂交后代存疑,有待进一步排查。目前该户正在修建猪舍,计划由散养改为圈养。 二、发展优势 依据《“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我省积极推动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发展,发掘优秀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示范基地,助力林业扶贫产业大发展。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农村竹鼠养殖在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一是养殖成本低廉,前期投入较小。据了解,人工繁育竹鼠每日只需在饲养池内投放1—2块劈砍好的约一掌长度的麻竹等竹类竹杆即可,每日每只饲料成本仅在0.1元左右,竹鼠生长所需水分主要从竹子等食物中汲取,因此不需要额外准备饮用水;对于处于孕期的雌鼠,可适量喂养玉米、米糠等饲料,均是农村常见且易获取的

荔波县竹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荔波县竹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摘要以荔波县土地资源和竹种资源现状为基础,分析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提出该县发展竹产业的规划布局设想,并就实现规划目标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竹产业;发展规划;贵州荔波 荔波县竹种资源丰富,据调查有14属27种1个变形,有丛生、散生、混生和攀援状各种类型的竹林。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及省、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目标。为发展竹产业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林业六大工程”的相继启动,为林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竹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发展荔波竹产业,在总结过去、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该规划研究,以促进荔波竹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1 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1.1 资源现状 据最新二类调查结果统计,荔波县有竹林面积约1 066.67 hm2。按起源分:天然竹林733.34 hm2,占68.8%;人工竹林333.33 hm2,占31.2%。按干型分:以中小型白夹竹、楠竹、金竹和大型中华大节竹为主要竹种的散生竹有800.00 hm2,占75%;以大型车筒竹、麻竹为主要竹种以及小型箭竹、中小型狭叶方竹混生竹林有266.67 hm2,占25%。荔波县竹林以中、小型散生竹为主,在黔南州独具特色和优势。 近几年,全县竹资源培育有较大发展,人工竹林面积比例由原来的 5.0%左右增至31.2%。竹资源的培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该县独特的区域气候优势,竹子资源培育前景广阔。 1.2 产品开发利用现状 荔波县虽然竹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水平低,大部分开发利用还处于原竹利用或手工编织阶段。近年来,竹资源培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人工竹林面积有了较大增加,竹加工利用有了较大发展,竹总产值由5年前的500万元增至现在的近1 000万元,竹产业发展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 (1)竹材。全县各民族对竹材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生产、日常生活均离不开竹藤,但未形成规模利用,尚未产生规模效益,处于不加工或粗加工利用阶段。当前加工利用量较多的是竹编,年消耗竹材约500 t左右,全县年总消耗竹材约100万株。 (2)竹笋。荔波竹笋品种多,产量高,分布广,一年四季均有竹笋产出,且多为荔波特有的优质笋,但也未形成规模开发,鲜笋基本自栽自食,少量投放市场出售;天然竹林采笋也是群众自发采集,土法加工,产量低,质量差,形不成优势商品。近几年在产品开发和加工方面有了一些发展,开发了一些笋干、酸笋等,开拓了市场,现年产笋约2 400 t。 1.3 加工企业现状 全县现有年销售额10万元以上规模的个体竹加工企业2个,这些企业产品单一,附加值低,规模效益不高。 1.4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与潜力分析

2023年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3年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3年林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林业立县产业富民中共沐川县委办公室沐川县立足山区优势,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在实践中确立了建设中国西部“绿色明珠”的发展目标和“纸电兴沐川,开放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林业立县,产业富民,大力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的林业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产业互动、协调发展”的林浆纸产业化发展路子,着力推进以永丰公司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富民兴县的目标。 一、实施四大工程 着力打造林业大县198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沐川实际,做出了“从绿色崛起,靠兴林立县”的战略决策,积极实施“85-4”部省联营造林工程、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工程和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带动了广大农户栽竹造林,造林总面积达到95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达到1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8。 (一)科学规划,严把造林质量关。 按照生态优先、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竹为主,适地植树,结合海拔高度和立地条件,将高山区规划为生态公益林区、中山区规划为商品经济林区、低山河谷区规划为特种经济林区,科学选择树竹品种,精心编制造林作业设计方案。采取“定点育苗,科学壮苗,定向供苗,严格检疫”的办法,确保种苗质量;抽调林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按规划指导农户整地、打窝、栽植,统一规范种植;派出由林业、国土、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对造林地块进行实测验收,保证验收数据真实准确。 (二)以造为主,保护与管护并重。

实施85-4造林工程,5年营造杉木11.6万亩;实施世界银行贷款造林工程,6年造林23万亩,实施世行贷款贫困地区林业发展项目,5年造林4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营造公益林1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耕造林17.2万亩。在大力推进四大造林工程的同时,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已造林竹的管护。划区保护天然林15.8万亩,封山育林11.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10.2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实现了连续24年无森林火灾。 (三)科技兴林,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积极推广撑绿杂交竹3号1.5万亩,杨树5.5万亩,巨桉2500亩。建成麻竹、杨树、慈竹示范片5000亩,注重林区合理布局,优化了林竹品种结构。加强林竹丰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培训竹农1.5万人次以上,建立县、乡、村、组茨竹丰产示范片4.67万亩,慈竹亩产提高30以上。推广竹蟓防治综合技术,慈竹上林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大力推广苦笋、大头麻竹地膜覆盖技术,提早出笋期,提高出笋率,增加竹农收入。 (四)兴修公路,改善林区交通条件。 根据林区分布,制定了林区路网规划,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和林农投工投劳建设林区公路。通过林权、林地使用权转让,引进成都石人公司投资250万元修建杨村乡“蓉杨公路”20公里,实施村村通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实行以奖代补,投入资金355万元,新修和改造林区公路750公里,实施世行贷款项目工程,发放低息贷款76万元,补助建设林区公路76公里。全县林区公路里程达到790公里,林区通车率达到76。 二、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 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县委把推进林浆纸产业化经营作为实施“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林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林业强县,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以丰富的林竹资源为基础,着力培育竹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

西充麻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西充麻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于芳 【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development status of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in Xichong county, analyzes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ndustry that planting more scattered, bamboo farmers sales difficulties, the market is not perfect, the price increases smaller.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and introduce the external, strengthen enterprise breeding;Scientific plan, build high standard demonstration garden; Innovative initiatives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Standardize management, innovate mechanism construction.%介绍西充县麻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存在的“种植较分散,笋农销售困难,市场不完善,价格涨幅较小”等许多问题,提出了内强外引,加强企业培育;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创新举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规范管理,创新机制建设等对策建议。 【期刊名称】《中国林业经济》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3页(P64-66) 【关键词】麻竹产业;创新机制;西充县 【作者】于芳 【作者单位】西充县占山乡林业站,四川西充638510

产业发展SWOT分析范文

第五章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生态环境优势 XX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是“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之一。西充产业特色鲜明,是著名的柑桔之乡、丝绸之乡、国家级麻竹、辣椒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项目地处XXX,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优势,及气候环境。山水兼备,适合打造休闲旅游农业。 2、历史文化优势 项目地处XX,亦是XXX在地。有着较好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较好的交通及市政设施基础。项目大道以张澜大道命名更加体现出与本地历史人文的融合,相得益彰。 3、产业发展,开发程度低,自由雕琢空间大,后发性强 项目区现在仍停留在自然开发的阶段,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发没有启动。这既是规划区目前落后的原因,但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后发优势是与区域的落后性相伴生的。 4、时间差与规模差 区域经济发展依赖于对外界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要把握住买方市场,并且还需要创造性的引领市场的需求。大量的市场信息来源于区域中心或者周边的中心城市,消费潮流也最先由城市内部兴起。因此接近中心城市,一定程度上就是接近市场,接近市场就意味着接近商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种潜在的市场,适时介入市场而获得相应的发展优势形成区域新的增长产业。 项目临近南充,靠近成都,信息获取便捷,这是其他区域无法相比的。 如果信息的获取只是把握商机的前提,那么真正进入实施阶段,必须满足相应的门槛人口,进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南充以及成都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是保障了。 5、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西充县被农业部列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县,该县紧紧围绕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心两园三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对于农业项目发展有着较好的氛围以及政策支持,这也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二、劣势(WEAKNESSES) 1、项目区内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业休闲旅游是项目发展的重点之一。但是农业旅游观光需要完整的道路结构,项目内部区域多为丘陵,风景虽好,但没有道路贯通。已有的道路也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道路及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特别注意错车,停车位的修建。

南充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初探

南充市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初探 余培发 自2006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决定以来,南充全市按照省上的统一安排部署,并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强化环境污染治理,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并进”,为构建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和构建产业生态化格局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从多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一、初步成效 (一)生态环境建设形势喜人 近几年来,南充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逗硬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不遗余力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完成工程造林补植104.14万亩,完成低效林改造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2%。644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投入工业污染治理资金1.58亿元,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率达到91.6%,废水排放量减少12.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万元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0.1%、32.1%。新建污水处理厂6个,实现县县有污水处理厂目标。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392个,建成2个自然保护区。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平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年日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嘉陵江干流水质长期稳定保持在二至三类标准,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全市9县(市、区)中,南部、顺庆、阆中已被批准为全国农村环保试点县,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其余6县(市、区)都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市、区)。 (二)沿江生态绿化工程扎实推进 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群专结合、强化督查”的工作原则,积极争取国、省项目投入。仅2009年就向上争取项目41个。在凤仪至河西段80公

中国现代竹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现代竹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内容提要:竹林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森林”。以竹子资源利用发展的竹产业成为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日渐为人们所重视。作为一项重要的非木质资源,在当今关注全球气候变暖,木材短缺的背景下,研究竹产业的发展有着切实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7 丰富,竹产业高新化。日本的竹产业有着浓郁的竹文化与高科技内涵,引领着世界竹子的加工利用方向。竹子资源不断下降,但是林地集约经营程度高,大部分移作水土保持和园林绿化等用途;竹子加工利用的新技术开发研究很活跃,企业重视竹制产品的精深加工度,近年开发了竹纤维、竹叶黄酮系列保健品和竹炭系列等高科技产品,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产品的精深加工上。三是印度实施“国家竹子计划”。印度竹林资源丰富,但集约经营程度低,竹

林生长差,产量低;竹资源最大的用途是造纸,较为现代化的竹材利用是竹胶合板制造。1 999年,成立国家竹子开发委员会,实施“国家竹子计划”,把大力发展竹产业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加大财政和科技的支持力度,力争在2015年前后,使印度成为世界领先的竹制品出口大国。四是“美洲竹子”行动。20世纪初期,美国从世界各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竹种采集和引进,把它作为景观利用、防治侵蚀、制作工艺品的原材料和食物。7 在亚洲国家发展传统竹产业的同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加强在竹资源利用方面的攻关。日本高科技竹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欧盟已经连续资助德国、比利时、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进行“竹子可持续经营和竹材质量改进”及“欧洲竹子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程度较高,服务业比重较大,自然把竹子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用于服务业等领域,着重在竹子生物性能开发、园林绿化、竹子生态服务和建筑设计等新兴领域的利用。

安化县竹产业发展对策

安化县竹产业发展对策 苏明生;刘胜军;彭勇强;彭自移;田拥军;谢苏;廖正辉;郭韶辉 【摘要】分析了安化县竹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安化县竹产业未来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从安化县情出发,结合<安化县林业"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安化县国家现代林业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了安化县竹产业发展应遵循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集约发展原则,以及以政策、体制、,科技、人才作保障的发展对策. 【期刊名称】《湖南林业科技》 【年(卷),期】2009(036)006 【总页数】3页(P77-79) 【关键词】竹产业;发展对策;安化县 【作者】苏明生;刘胜军;彭勇强;彭自移;田拥军;谢苏;廖正辉;郭韶辉 【作者单位】安化县林业局,湖南安化413500;安化县林业局,湖南安化413500;安化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安化413509;安化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安化413509;安化县林业局,湖南安化413500;安化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安化413509;安化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湖南安化413509;安化县林业局,湖南安化413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5.08 安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益阳市西南隅、资水中游、雪峰山北麓。境内群山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国土面积49.5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2.3%,列湖南省第

三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9.9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9.3%,其中竹林面积4.9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2.6%。安化县是湖南省首批确定的重点林业县,进入21世纪以来,安化县获得了“中国竹子之乡”和“湖南省林业十强县”等多项国家和省级殊荣。2006年1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益阳市为国家现代林业 建设示范市,安化县成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县。 1.1 主要竹种 安化竹子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自然分布竹种主要有毛竹(楠竹)、麻竹、水竹、花竹、箬竹、凤凰竹、刚竹、箭竹、慈竹、淡竹、苦竹等20余个品种,毛竹为主要经济竹种和栽培品种[1]。 1.2 竹业生产 20世纪80年代以前,安化竹业生产经营管理粗放,营林措施技术含量很低,基 本没有进行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培育和毛竹新植,竹林面积主要靠扩鞭自然增长,生产力较低,全县竹林面积较长时间维持在约3.3万hm2。至90年代中期,安化县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竹业生产,加大了竹资源培育和竹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每年以2000~3300hm2的进度实施毛竹低改,每年新植毛竹700hm2以上。进入21世纪,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逐年加大竹资源培育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由2000年前的每年不足300万元增加到近几年的每年1000万元以上,使安化县竹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每年实施毛竹低改3300hm2以上,新植毛竹1300hm2以上。根据安化县“十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显示,全县竹林面积已由前期调查的3.23万hm2增加到493万hm2,增幅达52.4%;立竹蓄积量由122.3株/667m2增加到160.5株/667m2,增幅达38.2株/667m2;立竹总蓄积量由5950万株增加到11860万株,增幅达99.3%;立竹眉径平均增粗1cm,枝下高增加1m,集约经营的丰产竹林达3.6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72.7%。 1.3 竹加工业

2017项目建设情况通报(2)

2017项目建设情况通报(2) 2017项目建设情况通报范文篇三 各镇,县直有关部门,县级工业园区管委会: 现将上半年全县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阶段工作建议等简要通报如下。 一、总体实施情况 20xx年全县共安排重点项目163个、年度计划投资168.53亿元,其中,在建重点项目116个、年度计划投资155.73亿元,预备重点项目47个、年度计划投资12.8亿元。 截至6月底, 116个在建重点项目已开工83个(其中续列项目54个,新建项目29个)、开工率71.55%,完成投资71.2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45.76%;47个预备重点项目按时序进度推进。至6月底,21个县管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92.94亿元,已开工13个、开工率61.9 %,完成年度投资52.8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6.82%。其中:列入省在建重点项目11个,年度计划投资29.52亿元,1-6月,已开工7个、开工率63.64%,完成年度投资18.4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62.39%。 分行业完成情况: 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12个,已开工10个,完成年度投资60.84%,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5.08%。其中,辋川110KV输变电工程已完成开标工作,正准备签订建设合同;预计7月进场施工,明年6月份可建成投入使用;泉惠石化工业区道路工程和泉惠石化工业区公用码头(9#泊位)等项目已纳入PPP盘子中,由PPP项目公司统一施工。6月份,泉惠PPP项目已完成开标工作。 市政设施项目9个,已开工6个,完成年度投资90.42%,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4.66%。其中,城南新区道路工程规划二路、规划四路于6月26日开标,预计近期可以动工建设;镇区污水管网工程已完成工程73.6%。

笋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笋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摘要】 笋竹产业作为中国传统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本调研报告通过对笋竹产业的整体概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调研结果表明,笋竹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还存在着种植技术不规范、市场营销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笋竹产业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产业链条、拓宽市场渠道等方面的措施。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笋竹产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1. 背景】 笋竹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消费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笋竹产业逐渐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 概况】 2.1 笋竹的品种及生长环境 笋竹的主要品种有麻竹、毛竹、石竹等,适应性强,生长环境广泛。 2.2 笋竹的种植技术 笋竹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要求较高。

2.3 笋竹的市场需求与消费情况 笋竹作为一种传统的绿色蔬菜,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同时,笋竹还可以制作多种食品和工艺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3. 发展现状】 3.1 产业规模 目前,笋竹产业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3.2 技术水平 笋竹种植技术在不同地区存在差距,部分地区的技术水平较低,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3.3 市场营销 笋竹的市场营销主要以传统的销售模式为主,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手段。 【4. 存在问题】 4.1 种植技术不规范 部分农民在笋竹的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导致产量和品质低。 4.2 市场营销不足 对于笋竹的市场宣传和销售渠道开发不够,使得笋竹产品的推广受限。

华安县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华安县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杨财发 来源:《种子科技》 2017年第9期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7)09-0009-02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志码: A 杨财发 (华安县林业局,福建漳州 363800) 摘要:低碳、绿色经济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而国家林业局出台的《全国竹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则明确提出以下规定:力求通过三产融合的方式,保证我国竹产业在2020年能够实现质的飞跃。以华安县竹产业现状作为出发点,分别阐述了华安县发展竹产业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优势,通过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方式,从3个方面针对如何加快竹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合理施策;精准帮扶;竹产业 华安县自1989年实施绿化工程至今,始终将竹产业的发展作为保证自身经济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直至2000年,华安县竹产业总产值达到2亿。当时的支柱产业为竹凉席生产和加工,但由于华安县没有抓住时机及时转型,导致竹产业停滞甚至出现倒退发展的情况。到2017年为止,不仅针对竹凉席所开展的生产和加工产业逐渐凋零,甚至大量竹林都开始被弃管。因此,针对华安县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华安县竹产业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全县共有竹林8 666.67 hm2,其中毛竹面积4 666.67 hm2、麻绿竹3 200 hm2、杂竹800 hm2。另外,全县现有的笋竹加工厂为58家,其中负责笋竹初加工的工厂数量为21家,负责竹材加工的工厂数量为37家,但通过对上述工厂进行走访发现,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于加工设备相对陈旧、老化,缺少专业人才,并且所加工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 2 华安县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2.1 竹产业的经营过于粗放 近几年,无论是茶产业还是桉树经济林,其具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变得愈发突出,而与之相对应的竹产业,却因为始终不具有科学的规划作为引领,而逐渐被边缘化。华安县竹林整体规模不大、总量较小、管理水平低、竹林效益低,2015年每单位竹林产值平均只有400元。 2.2 相关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导致华安县竹产业出现边缘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具备科学的前期规划,2000年,华安县竹林总面积为8 666.67 hm2,年产值近2亿,仅仅对竹凉席进行加工的工厂数量就多达700

西充县林业局开展

西充县林业局开展“挂包帮〞活开工作总结 按照?全县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人大副主任何永庆为车龙乡白马庙村挂点领导,我局负责该村的包村帮扶工作。为确保实现“扶贫解困明显推进、灾后重建明显加快、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基层组织明显加强〞的目标,我局成立了“挂包帮〞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白马庙村帮扶方案,落实了局领导结对帮扶,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帮扶工作。 一、该村情况 白马庙村有6个社,235户,831人, 726亩耕地〔其中田275亩〕。5月16日,由副局长任家甫带队,副局长黄俊强和主要业务站股的负责人一行5人到白马庙村开展了调研帮扶活动。在村里,局领导、林业科技人员面对面与村干部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了该村的林业现状,分析了该村林业开展中的优势和劣势,对该村林业产业开展进展了科学论证,并提出指导性建议。 二、挂点领导高度重视

11月18日,挂点领导何永庆副主任在林业局副局长任家甫的陪同下来到车龙乡白马庙村检查工作,何永庆副主任首先听取了林业局对该村帮扶行动的具体落实情况,听取汇报后对林业局所做的工作做出了充分的肯定,要求林业局要在林业工程工程上特别是稳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天保工程人工植苗、退耕还林配套荒山荒坡等工程工程中给予重点扶持,何永庆副主任还要求帮扶部门定期汇报帮扶情况,同时要求经常到该村指导工作,并要求包村干部要走遍该村的每家每户,融入到老百姓中去,全身心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去,他个人拿出1000元分别给予两户困难户表示慰问。 三、包村部门全力配合 为把帮扶活动落到实处,我局为该村落实200亩稳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立任务,并将该村麻竹纳入丰产措施,同时,对该村新开展特色经果林重点扶持,对帮护户免费提供种苗,同时,协同其它部门搞好技术宣传、培训,方案为该村开展麻竹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以及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优质果树栽培技术、旱地改制技术、地膜水稻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农业新技术的现场培训。在活动中,局领导还慰问了结对帮扶的2户困难户,为每户送去慰问金500元,两个村活动经费每村2000元。

2023年关于农业年终工作总结3篇

2023年关于农业年终工作总结3篇 农业年终工作总结篇1 农业办工作汇报如下: 一、农业方面 1、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广播等方式使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发放小麦“一喷三防”农药1次,共计12吨,为粮食生产安全奠定了基础;办理玉米良种补贴65459.85亩,补贴资金654598.5元,办理小麦良种补贴65459.85亩,补贴资金654598.5元;进行锅炉改造工作,对乡政府机关和大韩庄学校的锅炉进行环保改造,对73户农户进行了取暖炉更换。 2、加强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政策宣传,严格审查购机者资格,协助群众办理补贴的相关手续,本次共计审核54户农机户。 3、农情信息的调查与发布。一是制定出小麦各个生育期的生产管理措施,指导农民进行分类管理;二是随时调查掌握农业生产现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截至目前,已在政府无线广播上对各村发布农业生产类信息12余条。 二、水利方面 1、制定全乡南排河流域水利建设整体规划,积极协调上级部门资金,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2、协调县水务局对武庄子、曹庄子危桥进行修复,明年即可开工建设。 3、大流口节水灌溉工程,现已铺设管道1000余亩,新建扬水站一座. 4、积极推进大白头、小白头修建排涝灌溉工程,目前已争取县水务局投资20万元,预计近期开工建设。

5、积极推进农村管网改造工程,全年共完成后枣园、马台子、小官庄、大张庄、小张庄、小流口6个村,目前有7个村实现了集中供水。 6、积极配合县水务局完成南水北调土地征迁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三、畜牧方面 认真落实各项上级政策,做好春季防疫工作,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在防疫中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畜。免疫档案、免疫证的填写和发放规范化。耳标佩戴率、防疫密度达到100%,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保证了我乡疫情不发生、不扩散。重点扶持养殖大户,位于大白冢的__县渤兴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3000万元,占地3000亩,现羊存栏7000只,驴160头,牛150头。 四、林业方面 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廊沧高速出口绿廊工程建设,春季在达子店、大白头等2个村与52户农户签订绿化用地协议,植树面积83.3亩,种植了白蜡和速生杨两个品种,该项工作目前都已完成。利用冬季造林的有利时机,继续实施沧东工业园区南北主干道绿色廊道工程,在通道两侧各建设59米宽的绿化带,涉及望海寺、大白冢2个村,与1060户农户签订绿化协议,植树面积980 亩,挖隔离沟10800 米。为做好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我们提前动手,对诱蛾器材进行维修,向各村发放防治白蛾药品,落实了各村监测员,随时监测疫情的发展,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并组织防治专业队,对各公路沿线和重点村庄进行重点防治,坚决控制好第一代美国白蛾。 五、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认真做好龙头企业建设、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现在我乡望海食品有限公司和沧州添望饲料有限公司为省级龙头企业,并获得河北省著名商标称号。加强了小六口和小白塚肉鸡养殖基地、望海寺肉鸭养殖

关于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汇报

关于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汇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的的安排,下面,我受政府蔡县长的委托,代表县人民政府就近三年来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作一简要汇报,请与审议。 一、争取项目资金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政府把争资引项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论证上报项目,千方百计跟踪落实项目,争取到了大量资金,有力地推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2年至2004年,全县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总量为30061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6901万元,其他专项补助13160万元。在各类项目资金中,进入财政统计口径的项目资金15645万元,主要有扶贫资金2126万元,水利建设资金2453万元,农业专项资金1917万元,林业专项资金5958万元,社会保障资金4227万元,行政教科文类专项资金1116万元等;未进入财政统计口径的项目资金1441(本文来自之音,更多精品免费请登陆查看)6万元,主要有农网二期改造工程5500万元,城网改造工程2730万元,南西输水工程3212万元(含贷款2500万元),交通建设934万元,农村安全引水工程532万,商品粮基地建设500万元,奶牛养殖小区建设400万元等。 二、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三年来,县政府针对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和难点,在项目争取和专项资金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归结起来就是:强化一个意识、搞好两个协调、抓住三个环节、坚持四个到位。 强化一个意识:就是牢固树立靠项目支撑经济、靠投入拉动发展的意识。西充不沿江不沿河,缺乏可供开发利用的特色资源,水、电、气等能源价格居高难下,自身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同时,我县既不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又不是国贫县,国家基本上没有安排较大数额的项目资金,相对于周边的南部、嘉陵等国贫县(区),西充近年来少得的项目资金不低于2亿元。因此,我们把争取项目作为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工作来抓,抢抓“外资西移,东资西进”的历史机遇,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政策动向,狠抓立项。 搞好两个协调: 一是搞好项目部门之间的协调。部分项目建设涉及的区域广、单位多,牵一发而动全局,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县政府经(本文来自之音,更多精品免费请登陆查看)常召开协调会,对相关单位的职能职责予以明确,做到项目建设统一步伐,协调运作。二是搞好财政部门与项目部门的协调。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规划走的原则,做到两个部门相互协商,相互通气,在工作中做到相互合作,使资金调拨和项目进程融为一体。 坚持三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引资工作,一方面,狠抓投资软硬环境建设和诚信西充的打造,提高西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为方便项目衔接,先后在北京、新疆、浙江等地新设立了办事处。同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国家项目投资评审领导小组,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效益。二是管理制度到位。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出台了《农业专项资金县级报帐制管理暂行规定》,凡是要求实行县级报帐的项目,必须无条件实行县级报帐。财政和项目实施单位严格实行“三专”管理,即设专户、建专帐、定专人。同时,资金拨付除坚持按项目计划、工程进度和质量分阶段验收拨款外,还坚持部门联审制,项目单位先做事、后报帐,从而确保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挤占和挪用。未要求县级报帐的项目,严格坚持先做事、后验收、再拨付的原则,基本杜绝了资金被挤占和挪用现象的发生。三是跟踪检查到位。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全面参与专项资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监管。在监督的范围和内容上,改变过去重分配、轻管理,重立项、轻实施,重拨款、轻监管的“三重三轻”

红安新型产业园区林地保护利用对策

红安新型产业园区林地保护利用对策 作者:吴复新叶桃英胡启明石和波吴文昌 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02期 摘要:分析了红安县新型产业园的现状及森林资源情况,提出了园区保留林地的保护利用对策,为探索产业园林地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安;新型产业园;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02202 1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红安县属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地带,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地跨东经114°24′~114°50′,北纬30°55′~31°35′,东邻麻城,南接新洲,西与黄陂、大悟两县毗邻,北靠河南省新县。 红安县新型产业园区位于红安县南部,东至倒水河东岸,南起武合铁路,西邻县南西干渠,北止大金山北缘东西沿线。园区土地总面积10638hm2,其中林地面积2250hm2。围绕县委、县政府设定的林地保有量目标,园区林地保有量1333.3hm2,占园区国土面积的比重在10%以上,达到12.5%。 1.2园区范围 自2010年12月16日红安新型产业园开工以来,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理念,以气吞山河、披荆斩棘的气势快速推进园区土地平整。近两年来,经过三次调整,红安县新型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从18.5 km2扩展到106km2。2012年11月调查第三次调整的范围显示,园区土地总面积10638hm2,其中林地2250hm2,占21.2%。园区辖高桥镇、觅儿寺镇、八里湾镇、太平桥镇4个乡镇39个村。其中高桥2个村,具体为董家田村、占家堂村。觅儿19个村,具体为茶庵庙村、分水岭村、张胡家村、黄家岗村、柏树岗村、周家楼村、凉亭村、郑家岗村、凤凰山村、栗林岗村、王槐村、尚古山村、董家湾村、柏林湾村、新集街村、依河墩村、杨家田村、夏家寨村、栗子园村。八里16个村,具体为刘明秋村、袁家岗村、望家田村、中和司村、小金山村、卓旺山村、东边田村、王家岗村、陡山村、毛张坞村、八里湾村、大河畈村、陶家田村、许家田村、向家湾村、凉亭岗村。太平2个村,具体为毛岗岭村、张长冲村。 1.3园区目标

2023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范文9篇

2023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范文9篇 年度科技工作总结篇1 在二00四年里,我镇以自治区“1234610”工作思路为指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12236”工作计划,结合我镇实际,积极开展农民实用科技种养技术、农民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使广大农民掌握好科技种养技术,加快我镇农业、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让农民得实惠。 一、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一年来,我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山区村的农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上马种植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等优势产业。 (一)玉桂、八角、中草药种植迈出良好的步伐 我镇寮田、黄沙、大锦、垌尾、山心等村群众有多年种植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的习惯,镇党委、政府就抓住这几个村的特点。3月,组织了林业站技术员、专家专门对这几个村的农民进行实地培训,给他们讲解玉桂、八角、中草药材的科学种植和如何防治病害等技术,培训了群众1200多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这几个村的玉桂、八角、中草药材获得好收成,实现产值80多万元,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 (二)速生丰产林、麻竹种植成规模 我镇抢抓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麻竹这两个新兴产业的种植。围绕农民增收的目的,多次组织村(街)支书(书记)主任和群众到广东参观。在镇党委、政府帮被带的作用下,全镇农民,利用好别人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共种植麻竹7万多株,营造速生丰产林5000多亩。其中上奇街、

思英街就种植麻竹 1.5万多株,营造速生丰产林1500多亩。目前,麻竹、速生丰产林长势良好。 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养殖业是“短、平、快”的产业,我镇多年来一直扶持和引导广大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 (一)青年农民科技种养培训效果好 5月,我镇组织了镇农技站、水果站技术员,邀请水果技术专家吴仁山在上奇街委会议室举行青年农民科技种养技术培训班,给青年讲述养鸡、鸭、鱼、兔和三华李、荔枝果树管理等科学技术,专家、技术员在培训中还详细地回答青年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使青年农民掌握了实用的种养技术,为发展种养业打下了务实的基础。上奇街紫坭七组的农民就创建了“塘边养兔、养猪、塘底养鱼、山上种果、果园养鸡”的立体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产值达20多万元。 (二)牛品种改良顺利开展 我镇积极抓好牛品种改良工作。4月、7月、9月,多次组织畜牧站技术员到六田、六凡、木郎村给农民上牛品改技术课,讲述牛品改的发展前景、特点,培训农民800多人。在梧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下,我镇在牛品改中投入了资金5万多元,全镇牛品改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全镇牛品改共有头。 (三)年桔、杨山桔、千金桔收益显著 我镇积极抓住六凡村农民有种植年桔、杨山桔、千金桔的习惯,对该村农民进行种植年桔、杨山桔、千金桔的培训。6、7月份,多次组织该村农民参加年桔、杨山桔、干金桔的种植技术、预防病虫危管理技术培训以及外出参观考察,让农民看到种植年桔、杨山桔、千金桔的广阔市场,坚定了农民大规模种植的决心。六凡村大练村民李耀初就是通过培训和利用好别人先进种植技术和经验,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