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理解

校本课程的理解
校本课程的理解

校本课程的理解

一、“春眠不觉晓”寻找校本课程的来路

课程改革已由过去满怀希望的翘首企盼,到现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区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了,我们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经过了许多难以困惑和思考。

从燥动走向冷静、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我个人曾经把投入课改的过程分成这样几个阶段:兴奋期------迷茫期------思考期------发展期涉及: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思路要清)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中最热点的问题,也是争议较大较多的问题,同样是我们最感困惑的问题。从某个方面来讲缺少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课程改革可以说不是一个完整的改革实验。当我们渐渐能以一种平静(平静不是麻木,不是没有激情,是理性,理智的突现。)的心情,并站在全局的高度来面对课改的时候,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逐渐突显出来。那么校本课程由何而来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课程管理是这样描述的:(课程管理转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具体的阐述是在第七部分:七、课程管理16.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

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教育政策层面,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正式开始了教育权力下放和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改革进程。但直到90年代后期,课程决策权才部分下放到学校。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臵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从而改变了以前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的角色,在政策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随着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颁布实施,国家明确提出了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的要求。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

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工作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课程改革最终改的是“课程”,着眼的是学生的发展,但是如果经历过了很长的“努力”,我们并未能很好地真正地促进和实现“课程”的改革,不能不说是我们课改人的遗憾。)

二、“处处闻啼鸟”走近理论争鸣的视野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在理论界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要想更好认识和理清这个思路,我们很有必要一步一步地把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的概念弄清。1、什么是课程?

A\教育官员:课程即计划

课程专家:课程即经验

学科专家:课程即知识与技能

教师代表:课程即教材

学生代表:复杂的课表+讨厌的教材+恐惧的考试

B/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走进新课程》

C/崔教授:课程即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并使儿童获得知识,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

D/ 由于课程知识与技能在我国教育学体系中的结构性缺失,人们通常把课程当作一种结果,即教科书或教材。事实上,课程不仅是一

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课程的本质是有计划地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从涉及的范围来说,上到国家颁发的《课程计划》,下到教师安排的一课时或几分钟的活动都是课程;从具体的课程活动程序来说,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的过程就是课程。还需要指出的是,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而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由成人把持的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课程意识。课程的出发点就是具体的儿童,具体的儿童是有差异的,因此课程的决定者必须要有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意识。所谓开放的意识,就是课程不仅是教育圈内的事,而且是全社会的事,另一方面,各级各类相关的课程政策要留有余地,不能统得太死。所谓民主的意识,就是课程决策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不能由一股力量说了算。所谓科学的意识,就是课程开发人员必须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实事求是地陈述此时此地将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引自《校本课程开发意味意味着什么》《他》第6页E/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

我们认为崔允漷博士对课程定义的界说比较全面和准确:这个定义使建构课程的三大要素: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三者得到了有机统一。把课程看作是一种与学生个性不断成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内在历程,"有计划"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知识的体系,"获得知识"和"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被列课程的最终目标,"参与活动与增加体验"也正是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个定义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也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从传统的强调知识因素到强调知识、

过程和情感体验的融合,关注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体现了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并且所强调的学习活动更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2、什么是校本课程?以及与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关系?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即: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走进新课程》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构建由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三级课程构成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是由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国家根据人才质量培养的目标而设臵的,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以及由国家组织的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就是国家课程的重要内容。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上述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国家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但由于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单一的国家课程,

就无法与地方差异相适应,不能满足带有地域性和学校特点的发展需要,有些内容也可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臵是为了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深根毛建华)

关系:三级课程,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严格地讲它并不是一种课程形态上的划分,更不存在说哪一级课程是高级的或是重要的,哪一级课程是低级的或次要的。它们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整体,分别为广大学生的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承担着各自的不可替代的责任。各级课程在总体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它们都服从和各个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这种划分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校本课程”的基本含义:

(1、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

(2、校本课程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也包括学校自行设计的新课程。

(3、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

(4、由于校本课程强调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而它必然是开放的、民主的、动态的,且有多种形式。

(5、校本课程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他》第37页*崔教授:

臵于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臵实验方案中思考:校本课程即学校自己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其基本定位:非学术性、兴趣性为主,发展个性;它与国家课程不同,国家课程即书面的课程文件,是计划好的课程方案,而校本课程则是教育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另一个定义)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合理利用学校整体和社区环境中的教育资源的一种开放式课程管理模式。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走进新课程》

3、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

A、校本课程开发的两种形态

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前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有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后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态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在这里,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因此,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一种整体开发。采用这种形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

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权力,即实施真正的教育的地方——学校有权自主决定部分课程,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合作、共享与探究,以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现场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负有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须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必须提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的认同意识,提高归属感,形成课程意识,掌握课程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和校长自我更新的机会。《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共识》《他》第17页B有学者言:

实际上,对于校本课程,有两种含义,一是“校本的”课程开发,一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那么,什么是校本课程呢:“国家在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余地,让学校自主地进行新的课程开发。在这里“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板块。”而校本的课程开发,是“学校在符合国家核心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在这里,既有对国家或地方开发的课程进行适应性改编,也有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因此,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对学校所有课程的一种整体开发。”(1)但是就我理解,从纲要上来说,并没有明确的给与区分,或者说采用哪一层含义。由于理解的不同导致了实施的不同,也引起了不同的争论。更重要的是,无论哪一种课程的开发,都缺乏一个完善的可以保证质量的管理体制的监督,其中还有很多过程需要探索。从搜索到的资料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对于课改中的课程管理的理解都是“校本课程”。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次课改并没有多大的进步。

实际上,“校本课程”纲要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既然课改的目标是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性化提出的。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是注重课程的“校本化”。而不是开更多的选修课性质的“校本课程”。

C、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要求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原则,需要与中央政府和其他有助于课程开发的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协调而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校本课程开发决不是学校自我封闭、学校乃至地方间相互割据的手段。换句话说,校本课程开发“如果只局限在学校本身的活动,而不把眼光放远到学校与其他学校和机构的互动关系,实属短视”。《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他》第19页

D、“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 徐玉珍---首都师大教科院]

E、校本课程开发:

2002年5月无锡会议:

崔教授概括发言:

(1、共同的理念:学校自主决定;现场资源的利用;教师参与;合作、共享与探究。

(2、双重含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

(3、开发即计划、设计、统整。

(4、意味着

一种权力(学校、教师的课程决策权)

一种责任(达不到教育目标的要求,就得承担责任)

一种机会(学校、校长、教师自我发展的机会)----------这个过程就是校本培训。《会议纪略》第55页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现实中的情况与问题

我国的教育方针,比较注重五育并举,在不影响学校的优秀率和升学率的前提下,也先后设臵了特色课程、活动课程与选修课程。但是我国地区差异显著,人财物等各方面资源都有限,而且校本课程正处于此进、初始阶段,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校本课程在学校的实施往往出现以下的情况:

a.没认识到,自然无动于衷。

b、对之消极以待,以形式上的活动课与必修的“选修”来替代,可有可无,成为一种装饰。

c、认识不足,草草编写或指定教材或设计内容,不科学,效率低,少指导、无控制,增加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d、学校和教师对之投入极大热情,愿意借鉴他人经验并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共享。而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按社会的变动,学校课程计划的更改,学生的需要不断做出迅速反应,对一些尚未开发教学材料的主题进行教学。这样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e、见《校本课程,人在哪里?》(第15页)一文中提及的一些现象。

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参见《走进新课程》)第六章----新课程的管理

1、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管理的权力在强化集中的时候,我们还要推行权力下放的课程管理政策?(192)

“学校是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有承传于……传统的惰性、恒常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被视为改变社会的后备军。”

因此,学校的课程一方面要保持稳定性,以便于教师设计自己的教学,形成有价值的,独特的教育经验;便于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知识,保证学习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便于社会对课程实施监督。另一方面,学校课程要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2、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194)

3、三级课程管理各自的职责是什么?(197--------199)*(建议细看,不必展开。)

地方一级课程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它们在课程方面的主要权利和责任是,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具体方案,开发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的课程计划。

县一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审议各校上报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反馈审议意见。

4、国家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了?(200)指导和监控

5、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200)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的关系

会议的经验介绍、分组讨论和专题沙龙都有代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也是大家都想弄明白的问题。但是,所有专家没有人说选修课、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也没有人说选修课、活动课不是校本课程。

崔教授有过这样的表述: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学校与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学生有权选择课程的理念。"这表明选修课和活动课是校本课程的基础。但从大会介绍的经验和在锡山区考察的六所学校来看,校本课程跟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没有多大差别。

成尚荣所长说,选修课、活动课与校本课程是相联系的,又是有区别的。选修课是校本课程的基础,选修是教育选择,校本更强调个性的发展;选修课设臵由地方负责,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学校、教师。校本课程与活动课的主要区别是,"活动课"往往以"看得见的活动"来展现,缺乏课程意识,而校本课程则更规范,更具有课程意义,有理念,有内容,有目标。校本课程不光有活动,还有学术性的内涵。

《他山之石》第54页,会议纪要

《他山之石》“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第64页

6、不考试的课程会不会落空?(203)校本课程不是不要评价或没有评价。

7、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吗?

8、校本课程开发究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建议

他山之石:

1、萧山高桥初中在线----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302796.html,

2、江苏武进高级中学校本课程专栏----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302796.html,/wugao/index.htm

3、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大桥小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302796.html,/index2.htm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教案》、(以综合实践活动或探究性活动为主)《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等

4、柳州市弯塘路小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302796.html,/school/lzwt

5、《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郑州徐爱丽

6、儿童哲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市扬浦区六一小学

7、重庆市江北中学校本课程:我校已开发了《环保英语》、《论语选读》、《中国古典名著解读》、《古案今析》等。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课程改革实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原则

1、基本任务

定义: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以及其它一切可利用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首先是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臵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其二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其三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

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其四是吸收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四方面任务:

一是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是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是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是促进学校教育决策民主化进程,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2、基本原则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遵以下原则:

一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协调发展的原则。

二是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四是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是多样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原则

六是科学性、严谨性和严肃性原则

七是实践、体验、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八是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要注意发挥校外课程的共同开发和资源共享,促进校本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呈现形式

1、基本内容

一是从满足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发开发的社会实践类课程

二是基于学生的潜质特点,从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使我们充分挖掘自身特长潜能出发开发的特长培养类课程;

三是基于学生智力类型、学习方式、学习品质特点开发的课程;

四是从满足学生对科技探索和创新心理需求了发开发的科技创新类课程;

五从满足学生知识拓展延伸需求出发开发的学科延伸类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见《他山之石》-------25页中部

2、呈现形式

可以是一个主题活动,一个项目设计,包括学校的艺术节、学校电视台等,只要以课程的观念进行设计,都应视为校本课程。要注意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选修性课程的设臵,特别是要注意以活动为载体原活动类课程和以基地为支撑的实践类课程的选取。

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首要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调查、讨论的建议等。使之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材料,更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校本教材的编写还要注意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以上的例子我们应该发现如下的问题:

A、校本课程的编制为学校提供了一块新的操作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允许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允许教师脱离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束缚,将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经验付诸实施;允许学

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合,构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途径,所有参与教育的人都可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教育模式的建构提出参考性意见。

B、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就课程开发者而言,应该是包括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二是就涉及的课程范围而言,校本课程既可涉及部分课程(即学校中的部分课程遵照中央指定的,另一部分自行设计;三是从编制的程度来看,除了新编(全新开发)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也属校本课程之列。

C、校本课程的特征:

特色:学校课程开发,应考虑地方环境,学生面貌,社会要求的差异,不能人云亦云,一哄而上。课程编制中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工具学科(不是补习班,竞赛辅导,不能重复,考虑到系统性)

b、生活实用学科:指社会、环境与科技类课程。通过编制教材,参观访问,实地考察与操作来增加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

c、才艺鉴赏类:即艺术与人文领域课程,通过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引导学生感觉美,欣赏美、创造美。

d、道德修养课:良好的品质是人才的首要前提,在校本课程编制过程中,以德育为主要内容,通过讲授、观摩、演讲,讨论、模拟等多种的形式,建立学校的良好校风。

丹东的例子: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见《人民教育》

校本课程的特色正是考虑了不同地区经济、不同不校条件,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弹性:是指校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与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

章法,各校要打破传统的禁锢而不拘泥于“课堂、教师与教科书”并根据地方、学校特色加发灵活选择与安排。

a、作为课程编制主体的教师,由于其对学生兴趣、知识结构的了解,并肯有实际的教学经验,因此有资格参与课程开发,使课程决策与课程实施更好结合。

b、校本课程编制不仅是开发国家课程尚未开发的领域,也是“一纲多本”的具体体现。教材选择、课程实施的权力在于教师。教师从地区、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吸收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课程的选择、改编或补充。

c、校本课程的弹性体现在国家的课程标准规范下,课程编制因地、因校、因人、因时而宜。选修课与必修课、综合课与活动课,群体教育与个体辅导等等都是校本课程的实施形式。

江苏锡山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各异:在图书馆收集、自编教材、也有其它途径的获得;在教材的设计顺序上,有以按知识逻辑顺序为主,有以不生兴趣为主,也有以自己想法和其它方式为主。其共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掌握技能,补充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是指导校本课程编制不局限于课程的选择,而是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形成并执行本校的教育哲学观,开发本校师生的潜力,进行教育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是校本课程编制最根本的动力。

(东港实验小学的韵语识字---------校本课程涵盖了学校该学科的全部课程。)

实效:是指校本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设臵中,具有引导,补充的作用。教学的目标得以贯彻,这也是校本课程的基本追求。校本课程的有

效性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优效的前提,只有有效的校本课程才会有生命力。四个特征之间的核心表现。

四者的关系:

校本课程四个特征之间还表现出显著的各司其职的功能性关系:特色是一事物区别于他校的特点,是校本课程的着手点;弹性是基本教育复杂性,而赋予课程一定的灵活性,使其保持一定的张力,安是校本课程的必要的政策性条件;创新是校本课程保持活动和动力性的条件;实效是校本课程的归宿,它规约着其他特征使校本课程绐终循着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进行。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模式、活动方式

1、开发程序

开发程序包括需求与条件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四个部分。需求与条件评估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确定目标包括两个部分,即确定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拟订计划开发的具体课程的课程目标。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办学宗旨拟订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其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包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设想和保护措施等。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应编制所开发课程的<课程纲要>,提交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该课程开发者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所申报的课程(附课程介绍)进行审核,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在校本课程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校

本课程的目录和具体课程简介后,要向学生提供校本课程的目录和具体的课程介绍,帮助学生明晰自身的发展需要,并根据自己的志愿对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例二:大连市沙河口区玉华小学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他山之石》第81页。乌海市海勃湾区第五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他山之石》第79页

2、开发模式

一是从确定目标入手进行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二是从分析学校环境入手进行课程开发的环境模式;

三是从课程开发的任意环节入手进行课程开发的动态模式。

3、开发活动的方式

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学校可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或几校联合的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臵,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课时总量,并要把校本课程纳入课表统一管理。

小学1-2年级,可根据儿童广泛的探究、操作与表现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设臵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在参与性的综合学习中增加体验,培养兴趣,发现特长,避免过早的专门化教育。小学3-6年级应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用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中,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各种机会,避免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中学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以选修课的方式,设臵多样

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发序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实施提倡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学校要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

2、评价

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公布,

校本课程评价应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

学校要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进行定期的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方案服务;要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予以调整和完善,为制定新学年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要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交流,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内容要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

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反思性评价。小学可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包括成长记录袋等,初中可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记录。五、校本课程的管理

1.中小学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要求对本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情况总结 xxxxxxx中心校 2013年11月10日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 的情况总结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对我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遵守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只强调共性和统一性,忽视了地方性和个性。我们知道,我国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各地在经济和地域上的差异又如此之大,只有一统的国家课程开发或“准一统”的地方课程开发,远远不能满足地方上的不同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和学校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求。 2.有助于促进教育民主化 民主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条件:一是政府权力的下放,一是民间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增强,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要促进这两者之间的积极互动。 在我国,过去执行的一直是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教师和校长都习惯了听从外部的指令,他们没有机会也不想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目前即使国家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已下放了很大的权力,但许多学校和教师由于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反而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照常规办事最省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十分有利于激发教师、学生、家长的参与意识,也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参与,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前提是政府给予学校的自我开发空间,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全员参与,集体审议。 3.有助于推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 首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就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管他们的性别、种族、智力水平和学习准备如何。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尤其要帮助那些学习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方案(修订稿) 前言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它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它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形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的意识。 一、课程简介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系我校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局教育科领导下,及其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要求下,在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专家指导下,为合理补充国家课程, 而分别在六、七、八年级开设的。该课程由外籍教师用英语教授,内容为介绍西方文化,同时比较中西文化异同点,侧重礼仪学习。在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悟、学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与人相处,以及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该课程符合我校“把学生培养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21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及“在交际中感受英美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英语学科特色。 二、背景分析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外国文化,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开展对外交流是对这个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信息化,使世界愈来愈融合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将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而独立存在。因此,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越发突显,亦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国家课程进行了必要补充。国内外较多地区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均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国内许多学校大胆实践,研发该课程,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她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全球意识。 从礼仪的角度来说,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她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三、校情分析 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先后开设了书法、礼仪等校本必修课程。自,学校研发校本礼仪课程,并在六年级试行,至形成较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该课程每年在六年级开设,并由专门老师任课。学校多年来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先后与澳大利亚、苏格兰等国家的中学建立友好学校,组织学生进行互访交流活动;另外,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赴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进行学访,形成了“多元开放教育”特色。我校多年拥有外籍教师授课的经历,本校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渗透英美文化介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中学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七五中学也由课程改革的试点年级进入全面课程改革阶段。新的课程改革给本xxx学校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方向,形成了“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带领全体教师认真学课程改刻的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不断研究和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路子,特别是在艺术、体育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引领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为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

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本课程内容 学校目前安排如下内容作为校本课程: 1、音乐:声乐的基本常识通俗歌曲 2、体育:篮球技能训练校园健美操 3、美术:版画装饰画 四、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我校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上应注意以下原则:

学校校本课程简介

开发校本课程开辟第二课堂创建特色学校 ----XXX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2017年秋学期,我们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能力,锻炼学生,发展教师,助力课堂,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打造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我校以创建特色学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以“质量立校, 全面育人”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逐年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在5年内构建学校创新 型、开放性、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建设装备了第二课堂活动教室 XXX学校创建于200X年,是XX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9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教学班66个,在校学生3600人。学校中小学建设了48个第二课堂社团,包括:简笔画、水粉画、工笔画、素描、书法、绢花、手工(剪纸、十字绣、泥塑、塑胶+其它)、烙画、声乐、合唱、乒乓球、篮球、足球、摄影、棋类、花样跳绳、电脑制作、武术、生化探索实验室、物理创新实验室、地理大课堂、演讲与主持、时事论坛、摄影、科学实验室、地理大课堂等。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写会画、能歌善舞、能说会道、能言善辩。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常态化、制度化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科组为主体,制定初中3年的总体计划,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年龄特征的课程计划,形成了主管校长→教导主任→学科主任→辅导教师四个层面的管理模式;校本课程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抓“三落实”:一是课时落实到课表;二是任课教师落实到人;三是检查落实到位;同时实行校本课程开发学科组负责制,即学科组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全员参与,发挥集体的智慧。这样,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都有了明确的责任,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管理系统,使得“校本课程”常态化、制度化。校本课程实施有如下7个特点:1.课时进课表; 2.培训促提高; 3.教学有场地; 4.过程有督查; 5.上课有教材; 7.学生有收获。 三、开发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系。 我们充分考虑到本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结合学校

浅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浅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摘要] 随者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的基础教育也逐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除了国家课程外,还设置了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目的都是使学生在获得良好学业的同时,也实现全面的发展。本文在了解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含义,特点,目的及关系的基础上,对怎样使二者得到优化整合,发挥最大效应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优化整合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急剧变迁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教育教学也经历着重大的转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健全的身心。 此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当学生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时候,他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和他各方面的能力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社会筛选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分数”,更多的是对人格,修养和能力的筛选。 此时,单一的国家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校本课程更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更能够因材施教。所以,许多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从从国家模式走向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一、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含义 所谓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和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它主要是按照课程主体来划分的。国家课程指国家委托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它是全国统一的,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从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方案(修订稿) 前言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形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的意识。 一、课程简介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系我校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局教育科领导下,及其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要求下,在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专家指导下,为合理补充国家课程, 而分别在六、七、八年级开设的。该课程由外籍教师用英语教授,内容为介绍西方文化,同时比较中西文化异同点,侧重礼仪学习。在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悟、学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与人相处,以及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该课程符合我校“把学生培养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21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及“在交际中感受英美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英语学科特色。 二、背景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外国文化,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开展对外交流是对这个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信息化,使世界愈来愈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将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而独立存在。因此,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越发突显,亦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4302796.html, 课改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方建君 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年第05期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优质课程是学校高效育人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们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程文化观,坚持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校建设的需要出发,设计构建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平台,构建有活力的课程文化。在实践中,我校确立了“立足校情、以生为本、逐步拓展”的指导思想,将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规划加以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分层管理,突出校本课程的地域特色、校园特色、生活特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框架,可用以下“四个一”来概括。 一、夯实基础: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本课程实施队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我校采用学科专任教师为主、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双轨制”指导策略,抓住教师在校本课程中重新学习、自我锻炼的难得机遇,开展了四大系列培训活动:一是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举办骨干教师讲座、开展教师课程故事演讲等方式,促进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了解,树立崭新的角色意识。二是定期进行常规性和主题式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集“做、说、评、思”于一体的活动中形成富有个性的操作技术和研究方法。三是实施“请进来、送出去”的教师研训工程,加强与各兄弟学校的横向联系、纵向沟通,取长补短,开阔视野。四是通过小课题研究报告评比、活动方案设计大赛、展板设计评比等活动,为教师搭建校本课程展示、交流的大平台。 二、立足实际:寻求一条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之路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并实施的课程。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学生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与文化、与自我的关系,以一轴(校本课程开发为轴心)三线(以学生需求为主线、以资源条件为主线、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主线)进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究,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10余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梁祝文化、甬上风情、气象探秘、创意版画、魅力太极、巧手纸艺等。 内容形成序列。我们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内容的序列,避免内容的无序和重复。 体现个性差异。校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如我校气象探究室、科技活动室、红领巾气象站联合开展气象科普系列实践活动,并以“气象七小活动”(小观察、小制作、小调查、小实验、小发现、小课题、小报告)为载体,分阶段分年级自主实施,实现由“小研究”到“大学问”的飞跃。

数学高中选修课校本课程介绍.doc

数学与逻辑思维选修课程 一、总体目标 数学不仅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价值。数学在育人方面主要有以下体现:一是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可以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 着眼于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 时,应当对数学问题的破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有所了解和认识,这不仅因为数学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 法,需要学生去学习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能独立地开展科 学探究、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所必须具有的思想与方法。因此本课程着眼于:把“学生所求的、把学生所缺的、把学生所急的” 数学好东西尽可能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引领学生拓宽数学知识视野,渗透常用数学思想方法,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与 科学态度;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巨大创造力,让学生学得兴致,学有所成。 二、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基底,完成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的衔

接。深刻理解数学的有关概念,掌握数学相关规律。掌握数学的科学 思想和科学方法,初步能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学习过程,懂得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体会数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会如何分析数学情景,学会如何进行建模, 熟练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常规和典型的方法与技巧。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关注数学的 发展和数学为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衔接点为抓手,充分注意到现有高中数学教材的课程简介:通常定位于那些核心类、支撑性知识。选修 课程中的基础性内容是为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提高性内容则是为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拓展性内容则是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 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对于数学探究、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数 学文化则是贯穿于整个选修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

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技本课程就是学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 组成了“三级课程”的结构。它可以使学校真正拥有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可以使 学校更好地体现办学特色c因此,栓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 亮点。但就是,一直以来,课程都就是由国家开发,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供学习与借鉴。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特点 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 本趋势。在课程根式多样化与课程结构优化中,校本课程的外发具打重要作 用。因此,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也必须重视校水课题的开发与建设。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向=个部分构成:同家课样、地方课程利学校课程。共中,同家课程就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般要求设计的.仑反映了国家教育标脏, 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小小学教育的共向标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都应认真贯彻文施国家课程,以保rd: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国家教育n标就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成本依据。地方课程则主要就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实际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它就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入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咋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地方课程对该地方或社区的个小学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均。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 国家课程标难的基础上,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 凹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小向,宏观课程结构的 状况就有差别。在中央集权课程管现体制条件下,国家课程住出现课程结构中 ,1绝对的主导地位,国家课程规定的就是国家教育最高标难而不就是起码标准、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没有应有的地位;而在地方分枚课程管理体制卜,国家课程 门类较少.灶仅仅规定着中小学教育应达到的起码您淮.巾非最高标准.地入课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方案(修订稿) 前言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形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家和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的意识。 一、课程简介 “国际理解教育下中西文化对比(侧重礼仪文化)”课程系我校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局教育科领导下,及其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要求下,在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专家指导下,为合理补充国家课程, 而分别在六、七、八年级开设的。该课程由外籍教师用英语教授,内容为介绍西方文化,同时比较中西文化异同点,侧重礼仪学习。在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引领学生感悟、学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与人相处,以及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该课程符合我校“把学生培养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21世纪国际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及“在交际中感受英美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英语学科特色。 二、背景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学习外国文化,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开展对外交流是对这个世纪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信息化,使世界愈来愈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将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而独立存在。因此,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越发突显,亦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国家课程进行了必要补充。国内外较多地区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均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国内许多学校大胆实践,研发该课程,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富有根基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具有国际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全球意识。 从礼仪的角度来说,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儿童,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

学校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长葛市第十四中学校本课程课程 开发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得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学校得课程资源与人力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得联系。 2、拓展学生得知识领域,提高学生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良好得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得情感,增强对地方与社会发展得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得课程意识,鼓励教师组合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5、通过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得能力,打造系统得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新课程作出正确决策与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与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得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并对教师所实施得校本课程进行督导与评价,适时给出指导性意见。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得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得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得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得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得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得开发要从我校得实际与学生得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得特色,发展学生得个性特长与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得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得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得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得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人。 5、培养学生得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修养与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得内容类别:

《走进敦煌学》校本课程简介

《走进敦煌学》校本课程简介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和历史遗迹。其中,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敦煌莫高窟,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更是推动了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的产生。敦煌莫高窟及其藏经洞出土文物,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精湛的艺术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甘肃是敦煌学的故乡,兰州是敦煌学研究的重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作为兰州大学和敦煌研究院联合共建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具有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料信息、学术交流的中心。因此在兰州大学附属中学开展敦煌学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也具有良好的敦煌学氛围。 2007——2011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本科学习阶段,就关注到了敦煌学这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我选修了宁欣、赵贞教授主讲的《敦煌与丝绸之路》一课,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敦煌学的相关知识,同时研读了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和李正宇《敦煌学导论》等著作。2012年,我专程前往敦煌,参观了莫高窟。敦煌的博大精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敦煌学浓厚的兴趣,不仅使我在敦煌学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提升,也促使我下决心在中学开设一门和敦煌学有关的校本课。在学校要求申报校本课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报了《走进敦煌学》。 校本教材《走进敦煌学》是我根据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和读书笔记、结合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和李正宇《敦煌学导论》整理编辑而成,作为兰大附中选修《走进敦煌学》校本课的学生的教材使用,可以说也是一本敦煌学的入门级读物。内容选择上,尽可能涉及到敦煌学各个方面的最基础知识,同时在文字表达上更注重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争取把敦煌学中最生动、最有趣、最贴近生活的知识展示给学生,避免学生感到高深、枯燥,以此来达到开设这门校本课的最终目的:激发学生对敦煌学的强烈兴趣和对家乡历史文化的热爱。 一、课程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敦煌的历史沿革、莫高窟的开凿过程、敦煌遗书的发现及文物的流失。 (2)学生能够简单地从文化艺术和历史的角度去欣赏敦煌壁画和彩塑,并对敦煌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产生初步的认识。 (3)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激发对于历史学、敦煌学的兴趣。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

音乐课堂里的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义务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我力求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学科中的有关知识。我理解该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例如在欣赏乐曲时,我会和学生一起聆听感受,把我们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都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一起探索音乐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些感受的奥秘,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一、一个有点陌生的名称——“国际理解教育” 谈到“国际理解教育”,人们比较陌生,其实,与国际理解教育类似的术语大家并不陌生,包括国际教育、全球教育、比较教育、多文化或跨文化教育、和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权教育和发展教育等。 回顾历史,“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重大主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并最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人,促使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为主题,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内涵,为世界各国在新时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青少年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们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完整word版)国内外校本课程的研究现状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现状 自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对“校本课程开发”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从理论上加以探究。其中,关于我国校本课程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钟启全教授的《现代课程论》(1969)和《课程设计基础》(1998),崔允郭教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2000),王斌华教授的《校本课程论》等几部力作。 我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非常重视,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条文,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政策依据,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走向深入,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课程体系,已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多种教育层次、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实践这一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已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单一的国家课程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已不可避免地显现其缺陷,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成为课程研究的新领域。大家肯定都清楚的记得,早在1996年6月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就明确出台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26条规定,其中第十四条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制、结构、内容,建立新的教育课程体制,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这是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官方以行政决策的形式,正式提出“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到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条,其中,第十六条更进一步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把三级课程管理当作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计,看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势在必行之举。 再一点,应该看成是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卓越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的特长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国际上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趋势。这些都告诉我们,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人尽其才的教育,应该是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潜在能力都能得到发挥的教育。 国外在校本课程领域的研究有如下突出的特点:1.课程开发的过程、程序和环节得到重视,表明课程开发的实践性特点;2.注重研究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教学设计构成课程开发的组成部分;3.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4.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注意课程设计的教育哲学;5.学生、学校、教师、社会等各种需求评价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依据;6.知识的特性,认知方式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是课程开发的基础;7.注意不同学段课程开发的不同特点。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是给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权力和职责,鼓励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

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由我们课题组申报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经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被立项为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现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领导进行评议和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1.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新课改的重大变革内容之一。其基本定位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本课题的研究是将两者整合为一体,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挖掘社区课程资源,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峰峰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我们峰峰乡土文化有千年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享誉中外。峰峰有全国、省、市级文物23处,是我省的文物大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1处,第二个王看苇子灯也已入选国家级,也即将成为又一处国家级的非遗。如众所周知的磁州窑文化,历史上就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孕育出古老灿烂的中国磁州窑文化;她不仅在国际上有影响,而且它还是双料的“国保”,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其中大师刘立忠,2006年入围“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项目第一批候选名单。2007年,他的磁州窑烧制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响堂山石窑集中国石窟雕刻艺术之大全,也驰名中外。这些古老丰润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本课题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需要像开采煤炭一样去开发去挖掘,去发展,让这些乡土文化重放异彩。正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立中所说:“任何民间工艺,如果没有传人就没有一切,人心就是民间文化的自

以国际理解教育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 育才三小

以国际理解教育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育才三小2002年开办,创建之初属于育才一小的分部,2003年正式命名为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第三小学。学校开办以来,我们始终本着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办学思路,立足于“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打基础”的办学理念,构建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基本形成了学校教育的核心优势,提升了办学水平。现汇报如下: 一、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过程。 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在坚持的科研项目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研究”。此课题2003年,南山区立项. 2005年,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立项,2007年5月结题, 09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2011年4月结题。 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通过校园文化熏陶,与境内外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学习中国与欧美先进文化和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制度等,以提高师生国际素养。其中,国际素养包括师生的外语水平,对国际惯例、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以及国际交往和国际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我校之所以以国际理解教育为办学特色建设,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学校地处蛇口,蛇口人与生俱来的敢于挑战和创新的文化以 及育才早在30年前建校之初就提出的“培养为资本主义社会打交道的人”的办学思想深深影响着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

2、深圳建国际化大都市和南山抢占教育国际化制高点的目标, 预示着教育要以国际先进理念为标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3、蛇口是外籍人士居住最密集的地区,具有国际生态圈的资源 优势。 4、作为新建校,面临着如何应对蛇口高素质家长对优质学位需求的挑战。 学校班子再三思考,在市教科院叶文梓院长等专家的指导论证下,我们确立了“我要走向世界,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世界眼光的国际化人才打基础“的办学理念。依托国际理解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来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策略。 如何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的做法是:将国际理解教育与学科教学、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建设了十项工程:公民德育工程、教学优化工程、校本课程工程、活动拓展工程、阳光少年工程、校园文化工程、师资提高工程、联合促进工程、制度建设工程与网络信息工程。 1.公民教育工程。 地球村公民应当有高尚品德,国际理解教育应与德育相互融合。做到了6个相结合:公民教育理论说教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强化师生国际素养,与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日行一善的关爱行动相结合;培养国际情怀与恪守网络伦理相结合;生态环保教育与绿色学校建设相结合;传承家庭伦理美德与和谐社区建设相结合。真正把公民教育工程落在了实处。

中小学2020年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书【最新版】

中小学2020年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书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带来关于中小学20xx年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书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创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追求师生共同发展”办学理念。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原则整体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立足自我,以“基础性、多样性、综合性”为开发原则,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造性的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日益鲜明。 二、组织措施 以民主、开放、科学、合作精神原则成立学校课程委员会。课程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学生家长、有

关教育专家、社区人士等为委员。课程管理委员会下设如下机构: 1、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2、校本课程审核工作领导小组 3、校本课程实施评价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组织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各学期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直接领导下辖各工作小组,协调与家长委员会、社区等有关部门机构的关系,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审议、实施和评价。 三、课程开发范围与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结合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拓展系列;二是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三是以“传统老游戏”为主的体育健身系列;四是文学艺术系列。 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题设计论证

---活页1---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走进葫芦文化 ---------莪山畲族乡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葫芦文化与畲乡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 最近邻近乡镇在开庙会,庙会上的物品虽说不上昂贵却也应有尽有。路过庙会,一种叫葫芦丝的乐器吸引了我,买一个回家练练,没想到这小小的乐器也被我们学生们瞄上了,很快葫芦丝就走进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天早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随处都可以看见吹练葫芦丝的同学,三五成群,欢歌笑语,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同学还在想:这样的葫芦丝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呀!我们不是有许多自己种植的葫芦吗? 是呀,说起种植葫芦同学们早就有很深的体会了。近两年少先队一直在组织学生自己回家种植葫芦,出了不少的成果。其中学生制作的葫芦器在校园艺术周上得到了展示,县电视台少儿栏目对此还特别进行了系列报道。 (二)历史背景:葫芦文化是灿烂畲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葫芦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畲族历史演变过程中早就有了它的一席之地。勤劳聪明的畲族人民曾经用它制作了各种生活用品,例如:水瓢、茶壶、竹筒等,也曾经用它制作了许多极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葫芦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显而易见,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尽情领略祖国灿烂的葫芦文化。 (三)时代背景:把葫芦文化发扬光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美不胜收的葫芦世界就是一座民间艺术宝库,21世纪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弘扬民族文化,进行民族艺术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感受浓浓的艺术韵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丰富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畲乡地处山村,这里的孩子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每次不是钓鱼跳绳就是打球走棋,葫芦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能在活动中寻找童年的快乐、体验动手的乐趣,享受合作的愉悦。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逐渐地把课程的生态系统直接指向于学生,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葫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 2、教师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推动自身专业素养的发展 挖掘葫芦文化课程资源,构建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这就让我校一线教师有了更大的课程开放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视野都产生变化。他们将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变为一个实践者,一个研究者;他们将与学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脚步。 3、学校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要能促进学校文化的形成。中外大量特色学校的成功经验业已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一条基于学校特色的道路。葫芦文化是我校自身的一个优势项目,以此为生长点和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 4、社区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为社区不断发展作好准备 小小葫芦为我们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艺术品加工厂应蕴而生,精美的葫芦工艺品给畲乡人民带来了财富,带来了希望。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亲身实践,与葫芦有了不解之缘,长大要把家乡人民的这份共同事业发扬光大是不少学生心中的愿望,学生们的爱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