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的疑问焦点与对外汉语课堂提问

疑问句的疑问焦点与对外汉语课堂提问
疑问句的疑问焦点与对外汉语课堂提问

疑问句的疑问焦点与对外汉语课堂提问

现代汉语中,疑问句可以分为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和是非问。不同形式的疑问句,疑问焦点的安排也不一样。一般说来,疑问句的焦点可通过答语形式而得到确认,因为答语总是针对句子焦点进行回答。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先分别举例说明各种形式的疑问句的焦点,然后从信息结构和功能类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目的是想通过对疑问句的研究,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提问多样化的策略。

标签:疑问句焦点提问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课堂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作为一种灵活而古老的教学方式,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生词的讲练、课文的处理还是语言点的操练,都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通过问答的形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疑问句的主要功能是探询未知世界,获取信息。信息可分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已知信息是指发话人主观上认为受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未知信息是指发话人主观上认为受话人尚未知道的信息。焦点(focus)是指未知信息中着重说明的部分或者发话人有意强调的部分。“焦点”在本质上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属于语用平面。

焦点本来是光学上的术语,现在已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言语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句子包含着很多信息,既有句内的,也有句外的,而且发话人对各种信息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信息是着意强调说明的部分,有的信息是为受话人理解这着意强调说明的部分作铺垫的,前者称作焦点,后者称作背景(back-ground)。焦点与背景既相互对立、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句中的焦点成分总是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研究语言运用过程中的焦点及焦点表达形式,对于人们正确地运用语言、理解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将这样的研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帮助的。“提问”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的功能,而且还具有理解功能、练习功能。

二、不同形式的疑问句的疑问焦点

疑问句的形式不同,则疑问焦点也不同。疑问句可分为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和是非问,不同形式的疑问句,疑问焦点的安排也不一样。

(一)特指问句的焦点

特指问句是用“谁”“什么”“怎么”“哪儿”“几”一类疑问词来表示疑问点。这些疑问词所指的内容是问话人想要知道的新信息,也是问话人希望听话人给予回答的部分。因此它是疑问句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成为特指疑问句的焦点。对特指问

疑问句

疑问句根据提问的手段和语义情况,可以分为四类: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根据答语的差异,疑问句可分三种:询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疑问句的使用不太一样。 一、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的主要特点是回答时用肯定或者否定答句。最简单的回答是“是/ 不是”,也可以用V/adj 或者不+V/adj来回答。例如: (1)他是你爸爸吗?—-- 是。/ 不是。 (2)你们去不去?—-- 去。/ 不去。 (3)天气冷不冷?—-- 冷。/ 不冷。 在口语表达中有的时候甚至连“是”或“不”都不说,肯定时只是说“嗯”或者点一下头,否定时摇摇头就可以了。 (一)陈述句+吗? 是非问句的基本结构与陈述句相同,只要把相应的陈述句的语调换成疑问语调,陈述句就变成了是非问句。是非问句一般用语气助词“吗”。例如:(4)您是张先生吗? (5)我可以进来吗? (6)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 (二)陈述句+吧/啊/啦? 是非问句句尾可以使用的语气助词还有“吧”、“啊”和“啦”,“吧”表示对某种情况倾向于肯定的推测,一般都用降调。“啊”则带有商量或劝说的意思,用升调。“啦”,是“了”和“啊”的合音。例如: (7)您就是王先生吧? (8)我们再等会啊? (9)你又要睡啦? (三)用疑问语调表示提问 是非问句也可以不用语气助词,只用升调构成。一般含有惊讶、怀疑的意思。例如: (10)你对这个感兴趣? (11)你也要到南方去?

(四)陈述句后有停顿,然后用“好吗?”“行吗?“对吗?”“可以吗?”等提问 是非问句可以先用陈述句提出自己的意见、估计和要求等,然后用“好吗、行吗、成吗、对吗、可以吗”等征询对方的意见。例如: (12)我们两个一起走,好吗? (13)我们下午去看电影,好吗? (14)这件事应该这么做,对吗? 二、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相同,提问哪个部分,就把疑问词语放在哪个部分的位置上,加上疑问语调,陈述句就变成了特指问句。特指问句中的疑问词语绝大多数为疑问代词,如“谁、哪儿、什么”等;还有一些疑问词语为“多+adj”格式,如“多大、多高、多长”等。 (一)用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多少”“几”“怎么”“怎么样”提问 (1)谁是你们的体育老师? (2)他的病怎么样了? (3)他在哪儿? (4)玛丽是哪个班的学生? (5)他什么时候回国? (6)这个句子怎么分析? (7)她学得怎么样? (8)他们工厂有多少工人? (9)考试以前,你们准备复习几天? (三)用“疑问代词的问句+呢/啊”提问 (1)你怎么不进去说说呢? (2)明天谁送你到机场呢? (3)从北京往伦敦寄信,几天可以到呢? (4)你什么时候从香港回北京呢? (5)你想吃点什么呢?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doc

精心整理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谓语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 A 还是 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这是中文书。 (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她很漂亮。 (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 我给 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动词 / 形容词 (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来、去 去”的情况: +处所词语 +来/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他进图书馆去了。(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来 / 去 +事物词语

小学语文知识:疑问句

小学语文句型知识:陈述句 (一)简单介绍: 疑问句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一个类,它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疑问语气;是问一些事情的,表达的内容并不是陈述,所以是不确定的;主要有四大句型,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而反意疑问句是高考英语的语法项目之一。 (二)定义: 疑问句的主要交际功能是提出问题,询问情况。 疑问句是实际交流中常用的句式,疑问句分为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一般疑问句通常用来询问一件事情是否属实。 反意疑问句又叫附加疑问句,是指当提问的人对前面所叙述的事实不敢肯定,而需要向对方加以证实时所提出的问句。 (三)在汉语中: 用陈述句的语序,在句尾加上问号,这样的问句通常来表达说话者的“疑问”,“诱惑”等感情色彩。比正常的疑问句感情更为强烈。这样的问句不是侧重提问题,而是注重表达感受。汉语当中的疑问句与“反问句”、“设问句”等问句不同,汉语疑问句是我们词语表达最常见的问句。汉语中,一般对疑问句有以下四种分类方式: 1、一般疑问句 一般疑问句的标志就是“吗”,即陈述句+吗?

比如,①你是美国人吗?②这是你的公司吗?③他是你爸爸吗? 这类疑问句的特点是,去掉表示疑问的“吗”,前面的句子也是一句完整、正确的话。 2、正反疑问句 正反疑问句的特点是重复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动+不/没+动(+呢/啊)或形+不+形(+呢/啊) ①这是不是你的书?②你昨天吃没吃晚饭?③今天冷不冷?④他帅不帅呢? 这类疑问句的特点是重复动词或形容词,并且句末不使用“吗”,可以使用其他语气助词,比如“呢”或者“啊”等。 3、带有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特点是句子中有“哪”、“几”、“谁”、“多少”等表示疑问的代词。 比如,①这是哪?②今天星期几?③你们公司有多少人?④他是谁? 这类疑问句的特点是句子中含有疑问代词,句末同样不用“吗”,而可以用“呢”或者“啊”等。 4、选择疑问句 用“A还是B?”的形式组成的疑问句,叫做选择疑问句。 喜欢饺子还是包子?②他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③这是你的还是他的?④今天星期一还是星期二? 问的人提出两个选项,让听的人做出回答。这样的疑问句叫选择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_王道英

汉语语用研究概述 王道英 (上海市徐汇区业余大学,上海200032) [关键词]语用学;语法;语义;语境;篇章 [摘要]随着句法、语义研究的深入,语用学独特的解释能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主要从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语用学的引进,探索适合于汉语的语用学理论,以及从语境、语篇的角度等方面对汉语语用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简要的评述。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3)04-0046-07 The Survey of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WANG Dao-ying (Shanghai Xuhui Community College,Shanghai200032) Key words:pragmatics;grammar;semantics;context;tex t Abstract:As the further studies on sy ntax and semantics w ent on,the unique feature of prag matics at-tracts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This paper attem pts to survey the Chinese pragmatic studies in follow ing aspects:the orig in and development of pragmatics,the introduction of pragmatics to Ch-i na,apply ing pragmatic theory to Chinese,and individual field and the pragmatic studies in tex t and context.Meanw hile,w e make a brief comment on it. k1引言 传统语法分析研究的语料是孤立的句子,可以是自造的,也可以是经过一番剪裁改编的实例。分析的注意力集中在类型的异同上。研究的对象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成品(陈平1987)。因此,在以往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圆满的解释。语用学结合语境研究动态的语言,在很多方面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k2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 /语用学0(pragm atics)这个术语由美国哲学家莫里斯(M orris)1938年在他的5符号理论基础6(Foundations of the T heory of Signs)一书中首先提出。他指出符号学(semiotics)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 matics)。语用学研究的是/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0(1938),后又易为/研究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0(1946)。莫里斯对符号学的划分得到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卡纳普(R.Carnap)的支持。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语用学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ar-Hi-l lel)1954年提出的指引词语(indexical expres-sions)是语用学的具体研究对象;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由J.C.Urmson1962年整理成书),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1969的5言语行 1 o[作者简介]王道英,女,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研究。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范开泰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对外汉语教学40基本语法和教案复习过程

基本语法项目(40项) ●主语—谓语—宾语 我学习汉语 ●定语、状语、补语 我的朋友学习汉语他认真地学习汉语他学得很好 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怎么去? 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 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 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区别:A还是B ?// A或者B 4.定语:1.的+ 名词: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领属关系) 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他是汉语老师。(说明性质)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亲属或单位)3.动词…的+名词:这是我买的书。/ 看电影的人很多 5.状语: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 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 4.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们很认真地学习。

5.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 6.存现句:处所+动词+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挂着)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7.动态助词“了”:动词+了(“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过去:动作已经完成) 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将来:动作1完成后会出现动作2)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 8.语气助词“了”(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 9.语气助词“了”(二):名词/ 形容词/ 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变化):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10.表示很快会发生:“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1.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 2.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

近代汉语14章选择疑问句笔记

第十四章选择疑问句 选择疑问句是汉语疑问句系统中的重要形式,可以分成两大类; 并列选择问句, 并列几个提问项目,让回答者选择一种进行回答. 正反选择问句, 选择项目是一个事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 本章将根据汉语选择疑问句的历史发展线索,分三个阶段;唐代以前(包括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对各个时期选择疑问句的发展特点及研究状况进行全面总结综述. 一、并列选择问句 1.1唐代以前并列选择问句的发展状况P448 从上述看,各家对先秦两汉时期并列选择问句特点的认识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杨、何及祝列举出用疑问代词表示选择疑问的句式. 此外,有学认为梅提出的几个疑问记号,应该是来源不同,性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李崇兴认为,"其"是副词,于是非句中表揣测、拟议的副词“其”功能一样,是从是非问句带过来的,其余几个是连词,“抑(意)、且”本来就有转折连词的用法,在选择问句中起“另开一意作用”;“妄其”的来源不清楚;“将”来源于时间副词,“将来”义→对将来情况进行断定→语气副词,一般性表断定、拟议→连词。总之,这几个词在疑问句中所起的作用是“把两个是非问小句钩连在一起,构成选择问” 1.1.2魏晋南北朝p450 梅祖麟(1978)他认为现代选择疑问句式在五世纪差不多都已出现,该期相关句式主要有三:1.N1VP1 为(N2)VP2(乎/也)如: (18)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裴松之注)2.N1为VP1 (也/耶)为VP2(乎/耶)如: (22)又尝讥玄学植不进曰:为尘务经心,为天分有限?(晋书-王凝之书谢氏传) 3.N1VP1(N2)VP2 如:(24)兄在天上,福多,苦多?(幽明录) 梅认为1和2主要特点有三:①“为”字用作选择问的记号。②与上古语文比较,此期选择问句式中的“为”字成对出现,这也是现代选择问的特征之一,是上古汉语没有的。③除用“为”或“为…为”作选择记号之外,大多数还在句尾另加“也”“乎”之类疑问语气词,有的在句首用询问词“岂”。这是上古和近古过度之间的现象。3是两小句并列而不另加记号的形式。他认为句子句尾没有语气词是中古新兴句型。对“为”字在中古变成选择记号的原因,则认为是由它用作假设词的用法引申发展而来。如(22),进一步演变,“为”字复词化产生“为是、为复、为当”。这些复词单用或双用所构成的选择问句流行在南北朝和唐代,尾声一直持续到南宋。P451 李崇兴(1990)认为“为”进入选择问,是它的系词用法隐身。何亚南也同意这一看法。何亚南(2000)对《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选择问句进行统计调查后,把其中并列选

对外汉语教学中疑问句教学如何有效地完成

对外汉语教学中疑问句教学如何有效地完成? 万小芳曾岑 一、引言 作为日常交际不可或缺的疑问句一直是汉语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疑问句的分类、疑问语气词、特殊疑问句以及历时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分类方面如:丁声树(1961),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陆俭明(1982),林裕文(1985)、范继淹(1982)、邵敬敏(1996)的研究;疑问语气词的研究集中在“吗”、“吧”和“呢”的定性与功能上。如: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陆俭明(1982)、胡明扬(1988)的研究。特殊疑问句方面:“非疑问形式+呢?”的研究――邢福义(1987)、邵敬敏(1996)。反问句的研究——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刘松江(1993)、郭继懋(1997),邵敬敏(1996)、赵雷(2000)等。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疑问句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的成果却并不多,而疑问句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头戏,这是因为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疑问句是使外国留学生成功用汉语完成交际的关键之一;并且,疑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因为使用语气词是汉语疑问句的一个重要的语法手段,而语气词的使用一直是外国留学生的弱项。周小兵(2002) 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应具备的8个特点:(1)实用性;(2)形式意义并重;(3)考虑篇章语用因素;(4)语法规则细化和使用条件充分;(5)描写解释相结合;(6)重视语际对比,兼顾特性和共性;(7)注重习得研究;(8)使用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根据这个标准,本文将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疑问句的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对现代汉语疑问句系统的分类的考察。 (二)对外国留学生汉语疑问句习得顺序的考察。 (三)对外国留学生汉语疑问句常见错误的考察。 二、现代汉语疑问句系统的分类 1、常用对外汉语语法书疑问句的分类 传统语法一般按照提问的手段把疑问句分为4大类: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多采用这种分类法,例如《现代汉语》(黄伯荣,1999)。 对外汉语的疑问句系统也基本沿用了这一分法,如(1)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以下简称“刘本”);(2)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以下简称“卢本”);(3)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以下简称“房本”);(4)孙德金《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以下简称“孙本”)。 在实际的交际言语中,每一类的疑问句都有着多种的句式,这些句式在形式上或语用功能上都或多或少有所区别,针对汉语学习者的这4部语法书在疑问句系统的分类上普遍比对本族人的语法书(《现代汉语》)要更详细一些,除了分出大的疑问句类外,对各类疑问句句式还进行了再分类。我们认为对于外国留学生的教学而言,分句式教是有必要的。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句式划分和归类上,各家说法不一。例如:“V不V”式刘本定为正反问,而孙本则归入是非问;刘本将句末带“吧”的疑问句归为是非问,孙本则另立一类称为“猜问句”;刘本房本都将使用“呢”提问的句式归为特指问,孙本则另立为“省略问”等等。 其次,在实际语言中各种句式的使用频率相差很大,如用“吗”提问的句式(“s+吗”)、

汉语语气助词“吗”、“呢”、“啊”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汉语语气助词“吗”、“呢”、“啊”研究 姓名:金浩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教师:何洪峰 2011-06-0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使用语气助词表达语气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一个语气助词可能表达多种语气,一种语气也可能由多种语气词表达。此外,语气助词的音变现象能使一个语气助词有若干不同的读音,而每种读音都由不同的汉字来反映,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看,就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要把汉语各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和说话人的态度、感情、情绪梳理得清清楚楚,确实不那么容易。在中国人之间,由于有共同的语感,表情达意自然畅通无阻,不需要作过于细致的分析。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则非做到这一步不可。所以把现代汉语的语气助词作为研究对象很有价值。 首先,看下面的例子: (1)有人不知道吗? (2)有人不知道呢? (3)有人不知道啊? 我们通过本文的总结可以发现这四句话的用词、语调、语序等都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是句末使用了不同的语气助词。即使是同样的一句话,如果使用不同的语气助词,那么整句话的含义也就不同。 本文先对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种类进行了分析,对构成疑问句的成分进行整理。同时,分析各成分的组合形式,然后归纳整理,说明其语法功能和特点。由于许多学者对于语气词的分类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本文经过细心取舍,精选了常用的三个疑问语气词“吗”“呢”“啊”作为其研究对象,加以分析,详细探讨。 本文主要使用离析法分析,将句末的“吗”“呢”“啊”去掉,然后,将有语气助词的句子与没有语气助词的句子相比对照研究。即把不同的语气助词放在相同的语境中逐一比较,找出相同的句子在语气上的差别和一个语气助词确切的语气意义。这样的目的是,克服传统的语气助词研究中根据语感随文释义的弊病。 现代汉语专职的疑问语气词只有一个“吗”。除了它以外,其他疑问语气助词“呢”“啊”在问句中是有选择性的,可用可不用。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使语气更为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 他走进教室来。|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的两种形式: 他拿出来一本书。| 他拿出一本书来。 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 他拿出书来。

古汉语选择问句研究概述

古汉语选择问句研究概述 选择问句是汉语疑问句中最富特色的一类,选择问句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古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不仅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材料日益丰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本文将对古代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作一简要回顾,总结成绩,发现不足,指出可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标签:选择问句古代汉语研究概述 1942年至1944年,吕叔湘出版了《中国文法要略》,将以往对疑问句的研究主要依托虚词转向对疑问句本身的研究。吕叔湘把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和“是非问(包括抉择问句)”两大类,并指出反复问句(正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句,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选择问句这一问句类型,进而也引发了汉语语法史研究者们对其研究的兴趣。 对古汉语选择问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选择问句历史发展的研究方面,包括不同时期选择问句的句式变化、关联词的发展以及句末语气词的运用情况。对正反问句的研究除涉及上述问题,还包括对句中助词、动词结构在句末否定词前后的重复与省略的研究,着力最多的是句末否定词的虚化问题的研究。 一、古汉语选择问句的历时研究 梅祖麟的《现代汉语选择问句法的来源》(1978)是较早的研究选择问句来源的论文。主要讨论了汉语选择问句法从5世纪到12世纪的历史,指出了现代汉语选择问句具有的三个特征和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的几种句式:N1VP1为(N2)VP2(乎/也)、N1为VP1(也/耶)为VP2(乎/耶)、N1VP1(N2)VP2、N为VPNeg 等在五世纪已经成型,并总结了现代汉语选择问句的来源。该文例证丰富,分析深入,但仍存在缺陷,李崇兴、柳士镇、何亚南、刘开骅等对文章中的某些观点,曾提出商榷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选择问句的性质问题。梅祖麟认为,“选择问是把两种假设的情况并列,让对方选择”;李崇兴(1990)认为,“选择问是把两种断定、揣测、拟议的情况并列,让对方选择”。 2.关于选择关联词“为”的来源问题。这也是语法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梅祖麟认为“为”的选择关联词的用法与它用作假设词有关,是由假设词引申来的。李崇兴、柳士镇、何亚南、刘开骅等认为“为”的选择关联词的用法是由它的判断词用法引申来的。 3.“为”字进入选择问句的时代问题。梅祖麟认为:“用‘为’的选择问是五世纪的现象。”李崇兴认为是公元三世纪出现的现象。何亚南从东汉汉译佛经中发现了若干用例,把“为”进入选择问句的时代定在“公元二世纪中期甚至更早一点,

疑问句的疑问焦点与对外汉语课堂提问

疑问句的疑问焦点与对外汉语课堂提问

————————————————————————————————作者:————————————————————————————————日期:

疑问句的疑问焦点与对外汉语课堂提问-汉语言文学 疑问句的疑问焦点与对外汉语课堂提问 摘要:现代汉语中,疑问句可以分为特指问、正反问、选择问和是非问。不同形式的疑问句,疑问焦点的安排也不一样。一般说来,疑问句的焦点可通过答语形式而得到确认,因为答语总是针对句子焦点进行回答。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先分别举例说明各种形式的疑问句的焦点,然后从信息结构和功能类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目的是想通过对疑问句的研究,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提问多样化的策略。 关键词:疑问句焦点提问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课堂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作为一种灵活而古老的教学方式,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生词的讲练、课文的处理还是语言点的操练,都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通过问答的形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疑问句的主要功能是探询未知世界,获取信息。信息可分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已知信息是指发话人主观上认为受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未知信息是指发话人主观上认为受话人尚未知道的信息。焦点(focus)是指未知信息中着重说明的部分或者发话人有意强调的部分。“焦点”在本质上是说话人最想让听话人注意的部分,属于语用平面。 焦点本来是光学上的术语,现在已成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言语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句子包含着很多信息,既有句内的,也有句外的,而且发话人对各种信息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的信息是着意强调说

四种疑问句类型

第四章汉语部分句类及其教学 第一节疑问句及其教学 一.疑问句的类型及其功能介绍: 一般的理论语法著作介绍疑问句的类型时,一般说有四种:是非疑问句、特指疑问句、正反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但如前所说,教学语法注重实用性,随着教材的口语化、生活化,教材中出现的提问方式也日趋丰富。出现在教材中的疑问句至少有以下几种:1.是非疑问句 2.特指疑问句 3.正反疑问句 4.选择疑问句 5.用“吧”提问的疑问句 6.疑问语气表疑问的疑问句 7.用“好吗?”、“行吗”、“可以吗?”等提问的疑问句 8.用疑问副词“多”提问的疑问句 9.用“呢”提问的疑问句 10.用“是不是”提问的疑问句 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只如理论语法那样,讲解前四种疑问句,显然是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的。尤其是“疑问代词+呢”的疑问句在生活中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甚至超过正反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所以我们觉得应该作为提问的基本形式进入教材。(其实教材中已经出现,只不过很少有单独作为语法项目来处理的) 对外汉语教材对疑问句的介绍主要是形式方面,如:疑问助词“吗”加在陈述句句尾构成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儿”等放在提问部分的位置上构成疑问句。对疑问句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则很少涉及。其实,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每种疑问句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功能,有不同的使用背景,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和感情色彩。否则就没必要存在这么多疑问句。例如“这是谁的?”是询问以求回答;而“这是谁的呢?”是追究,问话人有奇怪、困惑的成分。因此在对缺乏语感的留学生的教学,我们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疑问句的结构形式,更需要向学生揭示各种疑问句在交际中的不同表达功能。下面将根据吕文华(1994)选择几种分别介绍其功能。 1.是非疑问句(用“吗”的疑问句):主要询问事件的“是”或者“不是”,以求听话人针对整个句子询问的事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 明天你去长城吗? 2.特指疑问句(含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主要是针对事件的时间、地点、性质、方式、原因等进行询问。要求听话人对疑问部分作出回答,问话人对答案没有倾向性的意向。如:你明天去机场接谁? 3.正反疑问句:问话人要求对方对并列的肯定和否定作出一个选择。和是非疑问句相比,询问功能更强,多用来表达问话人急切得到答案的迫切心情。如: 把孩子送到奶奶那儿去,你同意不同意? 4.选择疑问句:问话人提出可供选择的项目要求对方作出选择。问话人对答案一般也没有倾向性的意向。例如: 你喜欢这本还是那本? 5.用疑问语气的疑问句:这种疑问句的询问功能很弱,问话人一般从上文或语境中获得的信息引起某种推测,希望得到证实或表示问候,一般表达对上文获得的信息表示惊讶、怀疑,问话人并不想要得到答案,而是重复上文的内容表示自己的疑惑、不信或不满等情绪。

汉语的五种疑问句形式

为你精心推荐: 比喻句 | 排比句 | 拟人句 | 夸张句 | 反问句 | 设问句 | 对偶句 汉语常用的疑问句形式一共有五种,包括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和反问句等五个句型,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汉语的五种疑问句形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汉语常用的疑问句形式一共有五种,包括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正反问句和反问句等五个句型。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疑问句的使用不太一样。 一、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的主要特点是回答时用肯定或者否定答句。最简单的回答是“是/ 不是”,也可以用V/adj 或者不+V/adj来回答。例如: (1)他是你爸爸吗? —-- 是。/ 不是。 (2)你们去不去? —-- 去。/ 不去。 (3)天气冷不冷? —-- 冷。/ 不冷。 在口语表达中有的时候甚至连“是”或“不”都不说,肯定时只是说“嗯”或者点一下头,否定时摇摇头就可以了。 是非问句的基本结构与陈述句相同,只要把相应的陈述句的语调换成疑问语调,陈述句就变成了是非问句。是非问句一般用语气助词“吗”。例如: (4)您是张先生吗? (5)我可以进来吗? (6)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 是非问句句尾可以使用的语气助词还有“吧”、“啊”和“啦”,“吧”表示对某种情况倾向于肯定的推测,一般都用降调。“啊”则带有商量或劝说的意思,用升调。“啦”,是“了”和“啊”的合音。例如: (7)您就是王先生吧? (8)我们再等会啊? (9)你又要睡啦?

是非问句也可以不用语气助词,只用升调构成。一般含有惊讶、怀疑的意思。例如: (10)你对这个感兴趣? (11)你也要到南方去? 是非问句可以先用陈述句提出自己的意见、估计和要求等,然后用“好吗、行吗、成吗、对吗、可以吗”等征询对方的意见。例如: (12)我们两个一起走,好吗? (13)我们下午去看电影,好吗? (14)这件事应该这么做,对吗? 二、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的语序与陈述句相同,提问哪个部分,就把疑问词语放在哪个部分的位置上,加上疑问语调,陈述句就变成了特指问句。特指问句中的疑问词语绝大多数为疑问代词,如“谁、哪儿、什么”等;还有一些疑问词语为“多+adj”格式,如“多大、多高、多长”等。 特指问句的语调可升可降,可以在句尾加上“啊、呢、啦”等语气助词,但不能加语气助词“吗”。例如: (15)他画的是什么呢? (16)你多大啦? (17)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 用“多+adj”提问时,问句常跟数量或程度有关。疑问词语前面常用“有”,表达“达到”之意,回答时只答出数量即可。例如: (18)A :这个西瓜有多重? B :30 斤。 需要注意的是:“多大”用来问年龄的时候,主要是问小孩或者长辈问年轻人,年轻人之间互问也可以;“几岁”一般只能用来问小孩的年龄;如果要问长辈年龄,一般用“多大年纪/ 多大年龄”等问句,显得比较有礼貌。 特指问句也可以不用语气助词。例如: (19)你叫什么名字?

对外汉语疑问句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疑问句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平台,对检索到的对外汉语疑问句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按照疑问句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教学对策等进行综述。 标签:疑问句对外汉语教学文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热持续升温。据调查分析发现,留学生来中国以后最想说的话都与疑问句有关,特别是和特指疑问词有关的疑问句。疑问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检索时间为2011年12月1日,检索平台为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主题词:对外汉语+疑问句。检索结果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共获得130条文献记录;从发文时间上来看,114篇论文都在2006年以后发表,占论文总数的88%,说明汉语疑问句的研究热度在不断提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94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有26篇,重要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占77%。这说明研究深度不断加强,并且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检索也可以发现,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局限于高等学校研究生论文,这与近年来国际汉语热以及对外汉语研究生培养不无关系。可以看出,该学科研究的持续性较弱,尚没有形成突出影响的核心作者与核心文献。 本文按照主题相关性进行筛选,并结合相关文章,就近十年来对外汉语疑问句及其教学研究做了分析归纳。 一、研究对象 二语习得对于疑问句的学习会因为不同母语的语言文化习惯存在不同而出现差异。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明确的对象性特征。 (一)对多种语系习得者的考察 文献[1]考察了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等不同语系的学生在汉语疑问句习得方面的规律和特性,并对其偏误进行了科学分析;文献[2]对汉泰特指疑问句的构成要素进行对比,然后用问卷调查、偏误分析和百分比统计方法,对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特指疑问句出现的偏误进行研究与讨论。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董健《韩中选择疑问句对比研究》,李花子《汉韩疑问句否定表达对比》,孙莉莉《韩国语判定疑问句和汉语是非问句的对比》等,分别从汉语和韩国语在各种疑问句方面的语义、特点、焦点、省略规则、否定表达以及表现形式和意义功能上展开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对各种语系习得者的考察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谓语+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动词/形容词

(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来/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来/ 去+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事物词语+ 来/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动词+ 上来/ 上去、下来/ 下去、进来/ 进去、出 来/ 出去、回来/ 回去、过来/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去”在句末 他走进教室来。|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英汉疑问句比较

英汉疑问句比较 杨翠梅 摘要:英语和汉语疑问句虽然划分的标准不同,种类也不同,但有的却有着很齐整的对应关系。对于学习者来说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差异问题是影响他们学好疑问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两种语言的特点通过语序、疑问词、句调等几个方面的探讨择其茕茕要者对英汉疑问句作了一个简单的比较,指出两种疑问句所存在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及形成原因,希望借此机会来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帮助他们学好疑问句,并供学仁们斧正。 关键词:英汉疑问句;语序;疑问词;比较

English to Chinese question sentence comparison Yang cui mei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lthough divide standard different, the type is also different, but some has actually the very nea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Chinese and English two languages difference question as for the learner is affects them to lear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 important reason, this article in profits from in the foundation which the predecessor studies, unified two languages th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word order, the interrogative, the sentence accent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discussions selects it alone wanting to make a simple comparison to the English to Chines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pointed out two kind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existed the difference and same place and formed the reason, hoped here gave the learner a reference, helped them to learn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and made corrections for study the kernels. Key word: English to Chines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Word order; Doubt word; Compare

对外汉语教学中疑问句教学如何有效地完成

对外汉语教学中疑问句教学如何有效地完成 万小芳曾岑 一、引言 作为日常交际不可或缺的疑问句一直是汉语界研究的热点,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疑问句的分类、疑问语气词、特殊疑问句以及历时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分类方面如:丁声树(1961),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陆俭明(1982),林裕文(1985)、范继淹(1982)、邵敬敏(1996)的研究;疑问语气词的研究集中在“吗”、“吧”和“呢”的定性与功能上。如: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陆俭明(1982)、胡明扬(1988)的研究。特殊疑问句方面:“非疑问形式+呢”的研究――邢福义(1987)、邵敬敏 (1996)。反问句的研究——吕叔湘(1982),朱德熙(1982),刘松江(1993)、郭继懋 (1997),邵敬敏(1996)、赵雷(2000)等。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疑问句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的成果却并不多,而疑问句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头戏,这是因为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疑问句是使外国留学生成功用汉语完成交际的关键之一;并且,疑问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的特点,因为使用语气词是汉语疑问句的一个重要的语法手段,而语气词的使用一直是外国留学生的弱项。周小兵(2002) 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应具备的8个特点: (1)实用性;(2)形式意义并重;(3)考虑篇章语用因素;(4)语法规则细化和使用条件充分;(5)描写解释相结合;(6)重视语际对比,兼顾特性和共性;(7)注重习得研究;(8)使用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根据这个标准,本文将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疑问句的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对现代汉语疑问句系统的分类的考察。 (二)对外国留学生汉语疑问句习得顺序的考察。 (三)对外国留学生汉语疑问句常见错误的考察。 二、现代汉语疑问句系统的分类 1、常用对外汉语语法书疑问句的分类 传统语法一般按照提问的手段把疑问句分为4大类: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对本族人的汉语教学多采用这种分类法,例如《现代汉语》(黄伯荣,1999)。 对外汉语的疑问句系统也基本沿用了这一分法,如(1)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以下简称“刘本”);(2)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以下简称“卢本”); (3)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以下简称“房本”);(4)孙德金《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以下简称“孙本”)。 在实际的交际言语中,每一类的疑问句都有着多种的句式,这些句式在形式上或语用功能上都或多或少有所区别,针对汉语学习者的这4部语法书在疑问句系统的分类上普遍比对本族人的语法书(《现代汉语》)要更详细一些,除了分出大的疑问句类外,对各类疑问句句式还进行了再分类。我们认为对于外国留学生的教学而言,分句式教是有必要的。然而,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句式划分和归类上,各家说法不一。例如:“V不V”式刘本定为正反问,而孙本则归入是非问;刘本将句末带“吧”的疑问句归为是非问,孙本则另立一类称为“猜问句”;刘本房本都将使用“呢”提问的句式归为特指问,孙本则另立为“省略问”等等。 其次,在实际语言中各种句式的使用频率相差很大,如用“吗”提问的句式 (“s+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