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知识大全

哲学常识知识大全
哲学常识知识大全

前言

人类两项基本活动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利用自然物与改造自然物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意识宗教的本质物质(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主观与客观

能动作用与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人类产生前

利用自然物(根本前提:自然物的存在、规律和客观属性)人类产生后

改造自然物(只改变具体形态,规律和属性并不消失)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尊重顺应保护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客观性原理)

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存在和发展基础以及发展规律都是客观的

3: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原理

不仅能反映外部现象,更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的事物”。

(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应当在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4: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原理P28

决定反映能动正确反映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为根本出发点主观符合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

发,从国情出发。)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

规律,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导人

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减少灾害、变害为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必须以

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程度越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越能取得积极效果。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实际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不能不尊重规律蛮干,也不能夸大规律的制约作用,无所作为。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根本观点:唯物主义:本质先后决定反映

唯心主义:本质决定

根本分歧:对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方面的回答不同——本原

方法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有神论)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世界是什么)与形而上学

联系因果联系(原因与结果)整体与部分

运动与静止发展(概念实质)规律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矛盾(两种基本属性P86—88))

普遍性(两层含义: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共性)与特殊性

主次矛盾(发展)与主次方面(性质)两分法(全面分析矛盾)两点论与重点论

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新事物与旧事物

1:联系的观点

联系具有普遍性(P47—48)、客观性(P49: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形式多种多样(因果整体部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

着重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整体部分联系作出具体分析,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和全

局思想。

2:因果联系原理(引起被引起先行后续)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能够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部分关系原理(P55—56)

区别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合理结构或欠佳结构)整体的功能离不开部分的功能,部分离开整体也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发展的观点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运动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把事物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地位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规律客观性原理

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的始终都贯穿着客观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一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味着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抽象、概

括;利用规律:①预见趋势,指导实践②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规

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统一

6:矛盾普遍性(事事、时时)、客观性原理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坚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7:矛盾特殊性原理(P97综上所述)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解决矛盾的关键)

8: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P101—102)

辨证统一:相互联结(寓于、离不开);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回到特殊之中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9: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P106——109)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存在主要和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根据条件变化,及时调整工作中心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0: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P110——112)

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不平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1: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12: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共同作用。

内因是根据、源泉;外因是必要条件,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不可缺少有时甚至非常重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3: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任何变化都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量变是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永不停息的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要学会优化结构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的促成飞

14:事物的发展趋势——前进性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的发展途径。

方法论:正确对待人生曲折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两层含义)片面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形而上学者从事物外部寻找变化的原因)

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本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基本的观点;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基本要素、基本形式)

认识的根本任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现象与本质

科学思维方法真理与科学理论

影响认识的因素(立场、三观、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社会历史条件)

1:主观能动性原理(参考唯物论部分):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我们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制约。从客观来说,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

从主观来说,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其中端正主观动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非常重要。

这要求我们把主客观因素结合起来,从而正确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2:认识的过程原理——透过现象看本质。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及其实现条件

②认识事物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再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实践证明正确时,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才算结束。

③人类认识世界必须不断的深化、拓展和推移认识。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④必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来源、根本动力、唯一标准、根本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

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基本的观点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

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理论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投身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实现具体历史的统一;要树立正确认识,发挥真理与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价值和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和在我国的表现形式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人的基本属性人生价值(贡献和索取)理想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艰苦奋斗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的两种境界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的基本源泉。

一个人的社会意识由他所处的时代和具体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B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即生产关系的变化)迟早会引起人们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发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中要重视和倡导正确的社会意识(道德、诚信、先进文化、正确价值观)反对错误、不科学的社会意识(迷信、私利)

2: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不同,往往各不相同

各不相同:对同一事物不同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评价,不同阶级有不同价值观

不断变化:随着历史发展、人们的需要、利益和认识发生变化,价值观也会变化

②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注意P46最后一段列出的我国的正确价值观)

第一、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第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第三、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其正确而科学的导向作用。

3:集体主义价值观原理

①为什么坚持?

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因为

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集体主义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利益关系和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集体主义作为宏观调控的道德手段能促进个人、局部与集体、全局的利益协调发展。

4:个人与社会关系原理

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国家、社会利益)

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社会集体利益更具有根本性的特点,占首要地位;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者并不是完全一致,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同时,应尊重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价值选

择,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条件。

②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个人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能动的影响。

影响的性质取决于个人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影响的大小除社会历史条件外还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条件:如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工作能力、思维方法等主观能动性的大小;个人的客观条件如所处的具体环境、地位。

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包括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政治文化制度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③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社会提供条件。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④坚持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5:人生价值原理

①人生价值反映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双重关系,包括贡献和索取两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和可靠标志。个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既要看物质方面,又要看精神和思想道德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客观条件: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人的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主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包括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艰苦奋斗,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③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6: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原理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理想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人生的精神支柱)

方法论:要树立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崇高理想;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高理想是建设共产主义。

7:理想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理

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实现理想必须具备主客观条件

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主观上需要正确、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基本国情,对职业理想的选择应该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实践,实现理想。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情理行”三个方面来一个根本转变。

9: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原理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样双重目的。

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这就要求我们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腐败、模范人物的分析都可以从本原理入手。)

10:改造自然与改造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

改造自然界和改造社会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地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着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中既要改造自然界又要改造社会,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社会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doc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知识归纳 高考政治五:怎样坚持(做)类知识归纳一、哲学常识(一)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必须承认“实际”是客观的、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2、是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全面性”,既看到实际的这一面,又看到实际的那一面,做到对客观实际的全面把握,防止片面地把握实际; 3、要注意“客观实际的变化性”,坚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主观主义,特别要反对主观主义的两种典型表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但是,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而是要将正确意识、科学理论以及先进经验与本地、本部门、本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5、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不是被动的,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的统一。(二)如何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1、自觉树立正确意识,这是发挥正确意识作用的前提。人们自觉树立正确意识,有利于发挥正确意识对实践的促进作用,引导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2、使正确意识同具体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 3、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来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意识只有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而发展,才能不断指导人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4、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要不断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传统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

观相统一。 5、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还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三)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1、要掌握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对事件有巨大指导作用只有掌握它,实践才可能成功 2、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3、要根据实际的变化发展来运用理论,实践是发展的,理论只有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正确发挥其指导作用。(四)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1、首先要承认并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任何人的活动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首先正视客观规律的存在。 2、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3、按客观规律办事,实际上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因此,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并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利用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4、必须解放思想,坚持发展的观点。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 5、按客观规律办事,还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要区分不同事物的不同规律,而且要区分同一事物的同一规律在不同条件、不同阶段下的不同表现,做到具体的、历史地把握规律。(五)如何解放思想的?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2、解放思想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3、坚持发展的观点,要与时俱进,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456 2020-01-26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

哲学常识(上) 257、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8、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5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0、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26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64、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265、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266、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267、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268、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9、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270、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27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72、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7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7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75、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7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27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79、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80、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281、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282、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83、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284、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毛病是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 28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86、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8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2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9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291、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29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293、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4、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9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哲学常识复习思路和策略.doc

哲学常识复习思路和策略 一,总体思路: 按照”概念——原理——方法论——反对——联系实际“五个环节复习. 如: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联系实际这五个环节复习的价值在于,对每一个具体知识的理解能做到比较准确和全面.虽然解答问题时通常'不川反面观点,但在选择题屮可能会出现反面观点做干扰项,所以复习时必须知道每一个正而知识相对应的反而观点是什么;而且,了解反而观点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正而知识,这是很冇效的复习方法. 二,具体策略: (一)立足'四点”,打好基础. 1, 夯实基本点 能力立意的命题宗旨,并非意味着基础知识的不重要,相反,要提高能力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把握和灵活运用基础之上,否则,所谓的能力必将是沙丘之塔,空中楼阁,因此,高考复习首先就要过好基础知识巩固关. (1)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有关基本概念.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反映了考牛的理论水准和对政治,经济,社会现彖理解的程度.近几年来的高考中,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述是主观性试题,基本概念的考杏都予以高度重视. 所谓准确把握基本概念,首先是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次是要能对概念的基本内容进行完整归纳;再次是要以概念为核心,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立体分析,形成小的知识网络?在分析和整合知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挖掘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而不是生拉硬扯, 这有利于形成新的知识系统,便于我们加深理解和记忆. (2)帮助学生树立专题思想,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在复习屮,我们依据教材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程度,把教材分成若干专题,分析专题内部知识结构和各专题Z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主干知识网络,这有利于我们在冋答问题吋能够迅速有序地提取知讥灵活地运用知识,使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哲学常识,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专题,即唯物论,辩证法, 认识论,人牛观. 以辩证法为例,我们引导学牛编写如下的主干知识结构图: 联系的含义 普遍联系的原理坚持用联系的 联系观联系的客观性观点看问题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构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成事物是运动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含义,实质)坚持用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的观点看 发展观原因(内因和外因)问题 辩 动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证 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 法 矛盾的含义及其理解坚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政治哲学常识易混易错知识点集锦

哲学常识易混易错知识点集锦 一、唯物论部分 1、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如物质就是有形的实体 2、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3、自然现象是物质现象,社会现象就是精神现象 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5、正确的意识可以直接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6、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7、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部分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2、凡是先行后续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 3、任何整体功能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二)发展部分 1、变化与发展只是提法不同 2、静止就是绝对不动 3、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4、外因的作用有时非常大,可能离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5、矛盾越多,事物发展起快 6、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7、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结束 (三)矛盾观点部分 1、矛盾就是差异,差异就是矛盾 2、任何每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3、矛盾分析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5、首先解决的矛盾一定是主要矛盾 6、重点论就是一点论,就是抓重点

一疑难点 1、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难点 第一、原因:其一,从能力上看,学生还缺少辩证的思维能力,要么是这样,要么是那样的思维习惯一时难以扭转。其二,从具体把握观点来看,学生会认为:人们既然可以有意识地发行自然物的形态,属性,那么改造了的、发生了变化的自然物是在意识之后出现的,因此就不就不应说这一部分自然物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划清“人的意识的对自然物的改造”,同“自然物的改变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之间的界限。抓住改造自然物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和使自然物人工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规定,从而说明人们只有以自然物的客观性为前提,为基础,才能产生某种愿望,也只有符合自然物客观性的意愿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即能不能改造哪个自然物怎样改造那个自然物,还要以社会本身的实践条件为转移,人的意愿起不了决定作用。 2、物质这一概念也是难点 其一,原因:学生过去接触过的“物质“概念是作为自然科学概念来理解的,人们往往把物质同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起来,而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理解时难度大。第二,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要明确“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还要把握物质的可知性。(2)、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3)、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3、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1)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举例来说明(2)理论上:从客观事物的角度分析,客观事物有其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固有的属性和规律,它不是捉摸不定的,因而人是可以认识它的,从认识的基础来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过去难以正确认识的事物,随实践的发展,今后就会正确认识它。从人的认识能力来看,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随实践的发展处于不断提高之中(3)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别的,对“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能机械地理解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含义 理解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解析:选D。回答引文题重在理解引文含义,李振声的观点体现出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D正确。A错误,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错误,哲学研究事物的共性,它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012·广东河源龙川中学第一次模拟)东方哲学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方哲学史》最近完成并出版。该书共5卷,约250万字。我们之所以重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D.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A项错误,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B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项符合要求。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解析:选D。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错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但必须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存在的条件,但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故B、C错误。D的说法反映了人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自然界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4.(2011·高考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选D。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因此D项入选。A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项强调自然界的产生,都与荀子的话不一致。C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应选D。A、B、C虽然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但不能理解为是社会客观性的集中体

《哲学常识》基本知识点总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

《哲学常识》基本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及答案 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_____________。(根本看法)2.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_____________和根本方法。(根本原则)3.哲学是关于__________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__________的学说。(世界观,方法论)4.哲学是________化、_________化的世界观。(理论,系统) 5.世界观________方法论,方法论________世界观。(决定,体现) 6.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______本质和最一般规律。(共同) 7.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___ ____本质和规律。(特殊) 8.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的概括和________。(总结)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____________,在于它正确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科学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它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目的。(改造客观世界) 12.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生活经验明确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把金木水火土等看作世界的_________。(本原) 13.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原子)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本质)是_________(物质)。 15.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______而客观存在的______世界。(意识,物质)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客观实在) 17.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18.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_________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___________的事物。(认识,不可认识) 19.就其本质来说,意识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人脑,客观世界,能动反映) 20.就其起源来说,意识是_____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世界) 21.就其生理基础来说,意识是________的机能和属性。________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人脑,人脑) 22.就其形式和内容来说,意识是_______内容和_______形式的统一。意识是_______存在的_______映象。(客观,主观,客观,主观) 23.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是来源于_____________。(客观世界) 24.意识具有能动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_ _______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________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阻碍) 25.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_______。(前提) 26.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_________。(实践) 27.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意识) 28.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

哲学常识(四个专题)

哲学常识(四个专题) 高中哲学常识以世界观为主线,围绕“人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讲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内容。哲学常识按照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价值观和人生观四个专题进行整理。 哲学常识知识网络图: 一、辨证唯物论 一、知识网络:

二、重难点分析: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它们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就是物质性。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3)错误倾向:在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主要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1)原理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3.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必然具有客观性。 (2)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3)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1)原理内容: 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精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精选)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表现在: 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第二,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的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一个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 (1)它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3)它是划分哲学中基本问题的依据。 (4)它也是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 (1)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承认事物的量变。 (3)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 (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静止是相对的,但并非单纯消极保守的,它也有积极的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

上海市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整合

前言生活与哲学 关键词:哲学 哲学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 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 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问题,揭 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 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规律 联系:哲学同具体科学有密切联系,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 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客观世界的最普遍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规律(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特点:高度科学性: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正确地认识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高度实践性: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辩证唯物论(第一课、第二课一三节) 最根本的观点: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意识含义: 从生理基础来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从内容来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小结: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意 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作用:能动作用 表现:能动地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能动地改造世界——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 导,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起推动作用 结果:不同意识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正确的意识——促进作用 错误的意识——阻碍作用 实现途径:实践 两者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产生两条不同的世界观和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世界观:物质第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认识路线:从物质到意识,即从客观实际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唯心主义:世界观:意识第一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认识路线:从意识到物质,即从意识、精神出发 错误根源: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夸大和绝对化 两者根本区别: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要求: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含义: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具体要求:尊重客观事实(首要前提) 重视调查研究(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出以公心 求真务实 物质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运动含义: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和物质的关系: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哲学常识知识大全

哲学常识知识大全

前言 人类两项基本活动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利用自然物与改造自然物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意识宗教的本质物质(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主观与客观 能动作用与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人类产生前 利用自然物(根本前提:自然物的存在、规律和客观属性)

4: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5: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原理P28 决定反映能动正确反映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为根 本出发点主观符合客观具体的 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 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从国情出 发。)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发现、认识和利用 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改变和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减少灾害、变害为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程度越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越能取得积极效果。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在实际中,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不能不尊重规律蛮干,也不能夸大规律的制约作用,无所作为。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根本观点:唯物主义:本质先后决定反映 唯心主义:本质决定 根本分歧:对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方面的回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人生观知识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人生观知识归纳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解)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着重大阻碍作用。 ②价值观对大家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着导向作用。价值观对大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就是: 1、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2、符合人类根本利益。 3、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具体标准是能否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三个有利于”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为体么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 一、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

价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应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二:内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原则)“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三: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1))集体主义的产生是与一定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 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 1)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 (2)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理解) 1)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1)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考点1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才能掌握它。 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2)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二者的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2)联系: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考点2物质的含义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2.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哲学则 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 体系。 2联系:①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二者的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哲学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关 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各种具体知识共性的抽象与概括。 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中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事物及其过程。②二 者的方法论不同。哲学告诉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根本方法、一般的方法。而 具体科学则告诉人们应如何具体分析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或人类自身的关系。 2联系:①二者都把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②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而哲学则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世界观和 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即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方法论则体现了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注意:物质≠物 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的物质≠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 2.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 源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来源。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第一性,是相对意识第二性而言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质决定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