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学情分析

如何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学情分析
如何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学情分析

如何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学情分析?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

(1)三个尝试:

如何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有效养成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应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如何养成)

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状态?(正确看待和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全体学生)思考:

这三个问题融合一体需要我们分析的是什么?学情。

(2)出示名师名句:

“心中有学生,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着重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心态来确定教学重难点。”

(节选自浙江省东阳市第五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李成良《课堂高校的秘密是什么?》)

启示:

了解学生的兴趣、习惯、状态、能力是制定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必要途径。(3)归因:

《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明确指出:除了分析教学目标外,还有一项进行的工作那就是分析学生,分析他们学习及运用技能的情境。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换句话说,学习是学习者也就是学生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为了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有效的,“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什么是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指教师对学习者——学生的情况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结合三维目标进行分析,既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究:

做学情分析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那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与师交流)

在如下情况下,学生可能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与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这些状态是每个学科、每节课都期待达到的理想状态,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状态呢?便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分析。

具体而言,学情分析需要考虑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能力、兴趣、习惯及状态。

三、“学情分析”分析什么?

(1)综述

总的来说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已知”。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

2、“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3、“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4、“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2)具体问题

理论与实际操作总是存在着差异,怎样把刚才需要分析的五个方面在我们备课时用具体问题来解决呢?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围绕课程标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

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学生掌握的现状如何?

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实际状况怎样?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

第二步,根据学生适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潜能,教师要预设:本课学习对于学生会有哪些困难?(包括:内容理解、时间分布、策略应用)

怎样设置台阶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

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有多大,是否能够把个体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3)注意事项

1、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我们常常把学生非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自然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的。但是,我们每个学科、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是全体学生的达成。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关注保底目标,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在这节课学有所获。同样,分析学情时,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我们要特别关注,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多思多想多做。

(举例,李成良在备课时预设教学时间,10分钟的作业时间,前5分钟他是个别辅导学困生的时间。这并不是李老师在备课时的突发奇想,而是他根据本课的保底目标的设置对本班学生进行了具体分析后得出的策略。事实证明,关注了全体,才是真正关注了课堂。)2、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等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备课不是定案,只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举例品德课二年级《家乡的变化》课前的学情分析是从我了解到的二年级适龄儿童应具备的能力经验入手的,当我问到你发现了家乡的哪些变化时,许多学生由于跟着父母外出

打工记事后根本就没回过家乡,自然我这个预设成了空设,因此在课程的进行中,我不断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的增加调整了问题难度,把家乡定为在生活的地方,提供武汉过去的资料,现在的资料,把预设中的发现学习改为比较学习,同样完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并非每节课都要这样面面俱到的分析学情,也并不是要求老师每节课的备课都从这些方面款款陈述,学情分析首先是教师的思考过程,我以为思考比记录更重要;其次才是教案本上的表述。

(4)文字表述

1、提供案例(一)辨析

《风筝》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五十人,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朗读水平也较差,写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大难题。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生活,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五知”有涉及,但表述的比较空泛,实践时效益不大。)

2、提供案例(二)讨论

教案上的表述可分为两种:课时学情分析和单元学情分析。

建议两者结合,详写单元学情分析,每单元中以一个重点课例为主补充课时学情分析。四、学情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这是老师在自然(不加控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分析学情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

(2)资料法:这也是了解学情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已发生的事件或固定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

(3)问卷法:问卷是由研究者设计由回答者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设计必须体现效度原则,即卷中问题应能反映问卷的目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4)实验法:实验是有控制的观察。它是有计划地控制规定条件,特别是限定或改变某一条件,以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它可以了解到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了解的情况,能重复验证,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回看学情分析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我们进行

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问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有老师说,现在又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思考有效的设计,有要求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两条线很难融合。其实,这不是两条线,习惯培养融合于教学设计中,这是一条线,不能分割的一条线。

开学初我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整理

归纳出了如下存在的问题:

1、课前准备的习惯形成不够。

现象:打铃以后,课堂不能迅速安静;桌面混乱,文具摆放无序;由于没有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而导致的课本未带等等。

建议:课前准备的儿歌既要念也要做;课前安排一个纪律管理员,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提醒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再休息,在下一节课打铃时管理同学们的准备情况,管理员怎样管理班主任一定要指导到位,任课老师要积极配合;开学初,要用专门的时间对课前准备的标准进行训练,如果可以,刚开始的一周甚至半个月以及长假之后的几天,每节课前班主任或者与任课老师配合,督促课前准备的完成这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忘的一个关键词是,面向全体。

2、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现象: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在家做作业时不专心。

建议:首先作为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比如低年段学生的自然关注时长一般在10到15分钟,年龄越大时间相对越长。那么,在自然关注力不能集中的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策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低年段的课中可以穿插活动;中高年段的交流、互动的形式可以多样等等。至于在家的问题如何解决,可以分两层,家长会或和家长交流时告诉家长如何督促孩子专心做事;在学校关注每个教育细节,关注每个孩子的习惯养成,及时提醒,更正。同样,关键词仍然是面向全体。

3、认真倾听习惯养成不够。

现象:学生不善于听同学发言,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建议:倾听习惯的养成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老师的耐心和等待。每个学科,每一节课,特别是开学初、学期中及学期快要结束时这三个时段,在一个学生起来即将发言时,一定要耐心等待所有的孩子都放下自己的事情认真听了,再请发言的孩子开口,一旦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插嘴的情况,一定要停下来用正面的引导制止并提示全体学生耐心听同学发言完。对不同意见的不接受要具体分析,如果是固执己见,在个别辅导之后,还要把好的做法扩大化让全体学生引以为鉴。关键词还是面向全体。

4、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

现象:多数学生很少提问,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习惯了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的思考。

建议:每个学科、每节课,老师在提问之后、在提出要求之后,要学会等待,不是等待正确答案的出现,而是等待学生的自主思考,只有给时间他思考,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学生才会有思考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可以从质疑入手,分步逐步训练,比如对课题的质疑,对学习内容的不懂之处,疑惑之处,不同意之处等等的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问题,会提问了。同样,不同的学生,在分析学情时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学困生只要能提出不懂之处就是进步。记住,面向全体。

5、作业习惯普遍较差。

现象:书写姿势、朗读姿势不正确,或不能坚持,粗心、漏题、不认真审题。

建议:书写、读书甚至审题的习惯培养都不仅仅是语数老师的任务,也是每个学科老师应该注意的。比如音乐课可以关注学生的坐、学生的拿书姿势;科学、品社等课完全和语数一样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读写习惯。读写的口令,不但要念,更要念一句做一样,老师要给时间让每个孩子都做好姿势准备,在开始读写,并在过程中不断提醒。

审题的习惯,是一个练习细节的关注。课堂练习中共同分析题目意思,课堂活动中用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关注要求,都是审题习惯的培养。继续强调面向全体。

6、阅读习惯养成不够。

现象:不爱读书,阅读量不够。

建议:老师要爱读书,老师要多读书,只有老师爱了,才能潜移默化的带着学生爱,引导学生爱。推荐书目,好文共赏都是这一习惯养成的有效方式。一定要面向全体。九层之台始于累土。日积月累、分步实行,扎实训练,我们的孩子也能养成好的习惯。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 学情是指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一切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主客观情况的了解与分析。之所以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学情分析,是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进行学情分析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注重学情分析的思想由来已久。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善于分析学生的不同性格、爱好、兴趣,根据个体差异,给每个人以不同以至完全相反的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欲罢不能的地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这是说教育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说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和进度施教,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服务,不能拔苗助长。这些思想都说明,学生的群体和个体差异决定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进度的不同。因此,充分了解和分析学情,为学而教,因材施教,是开展任何教育活动的起点,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活动,概莫能外。 (二)进行学情分析是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程强调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活动来引导、促学生主动学习。因此,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密切关注和分析学情,是教师落实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三)进行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即备课)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其中,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总之,学情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依据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学情分析在备课过程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在备课过程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的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 1.学情分析的理解。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个性的差异。 2 .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就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3.教师如何学会做好学情分析。 每个老师在学习新知识前,针对本节知识或者是本单元大的知识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知识,也要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生活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数学上有一章内容是不等式,在不等式中要讲一个重要不等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以一个顾客到金店买金项链为例引入,这样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是看到商人都好像是奸商,不能公平对待所有顾客。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没有几个有到金店买过金项链的经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说得更加直白一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故弄玄虚,三维目标没有达成。

每一个老师在接手一个陌生的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向以前的该班教师请教该班学生的该学科的学习状况,学生在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学科的教师授课方式的建议,了解学生在该学科的知识储备等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备课本应该做到:备课之前通过学生的座谈或是个别的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详细的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框架,学生所需学习的东西,换句话说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通过学生的作业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追问、交流、讨论”等方式时刻关注学生带饿学习动态。

学情分析方法与策略

学情分析方法与策略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一、为什么分析?——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与学的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二、分析什么——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1.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分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课堂上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具体地说,对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看他们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对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分析 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一、为什么分析?——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编写有效学案的先行条件。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学情分析的学案,就会无的放矢;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与学的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二、分析什么——学情分析的内容 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1.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分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 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在的问题,对课堂上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具体地说,对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看他们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对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分析 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个人期中教学质量分析

教师个人期中教学质量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有52个人。本次期终考试成绩很不理想,平均分比较低,优秀率比较低,后边的“大尾巴”比较大,造成总成绩不好,出现“尾大不掉”的现象。本班从一年级到现在频换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缺乏延续性,学习基础不够扎实牢固。本次考试前段时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在复习的时候没有强化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比较差。简单的题目学生还出错,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级部平行班也有差距。教师盯班的时间比较少。 二、成绩分析: 1、成绩: 2、分析: (1)优秀的学生很少,74分以下的学生占比重太大。造成的平均成绩和优秀率很低。这也是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如果班级是一条龙,这条龙发育很不完善,头小,身子小,尾巴大。要想提高成绩身子和尾巴的发育很是关键。 (2)语文试卷中前面抄抄写写的基础知识题错的并不多,全班减分的学生不多。但是到了“选词填空”题目就出现了问题,学生不看题目,不动脑筋,直接是胡编乱造,这也是老师很头疼的事情。到了后

面“根据课文填空”,对于学生天天在背的课文,换一种说法提问学生,学生就转不过弯来了,对此老师也很困惑。“课外阅读题”更是体现学生能力的题目,学生做的一塌糊涂。“习作”中主要出现在学生不审题,作文跑题,语句不通顺。 三、问题分析: 主观原因: 1、教师没有多的时间盯班,在班级的时间比较少。课堂的效率有待提高。平时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训练比较少,对学生转换思维的提问比较少。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加强对试卷的研究。 2、成绩不高的学生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懒惰。学生的懒惰需要教师和家长多协调多合作,研究对策。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差别,我要承认这种差别,更多的更客观地分析本班学生的特点,加强驾校合作,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客观原因: 1、学生的本身素质班与班之间是有差距的。对于非常简单的题目学生不动脑筋胡编乱造,这就体现学生本身素质的确有差距。 2、一班半年来没有投影,。没有使用过一次课件,在复习的时候学生不能通过屏幕直观地学习,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大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没有大屏幕影响教师的讲课效率。 四、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多听课多学习,积极参与教研,研究命题方向,训练学生的应试能力。

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

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 “教书一年半的时间,每一次在写教案的时候都有“学情分析”的内容,但从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究竟什么是学情分析?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学情分析?我尝试过对任课班级的学生进行分析,可是发现,分析结果有失偏颇,学生的个体差异影响到学情分析的合理性。 将我的疑问帖于此,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点拨。” 根据大家的回答和自己的认识,我觉得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什么分析?——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我觉得,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提升教学效果是我们的目的,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我们是否达到目的了呢?落脚点就是学生。备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备学生,这里脱节了,谈什么都是虚的,这样的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很多课堂看似精彩纷呈,但是静下心来回味,如果主演是教师配角是学生,是不是可以这样讲,这节课精彩得几乎荒凉?” 二、分析啥?——学情分析的内容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 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

学情分析教师新

学情分析:教师新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书育人任务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操作性的技能,还包括与技能相关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当下,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学基本功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拓展和变化。教师不仅要有“板书”的基本功,还要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功;不仅要有解读教材的基本功,还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功;不仅要有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功,还要有对学生学习指导的基本功;等等。这些基本功主要是从教师教的立场出发而提出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从学生学的立场出发,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进行审视,“学情分析”更是教师需要修炼的新的教学基本功。 一、学情分析的现实意义 学情是指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学情分析是指教师对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因素的了解与分析。之所以要进行学情分析,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1.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等。其中,学情分析既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又是教学内容解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定教”课改理念的具体落实。依据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才能更有效地优化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2.学情分析是精准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要素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不仅在课前要深入分析学生知识层面上、解决问题水平上的“最近发展区”,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教学环节和教学进程,针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针对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教。 二、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 学情分析一般由两个方面工作内容构成: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程度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针对所搜集的调查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学情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和能学懂的是什么、学生容易误解和不理解的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差异在哪里以及学生学习需要怎样的合理铺垫和有效引导等。 1.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进入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带入其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学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1)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而从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与学的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来说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实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学生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水平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度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配及可能产生的知

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存有的问题,对课堂上有针对地加以分析,使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功效性。 具体地说,对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看他们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抵触老师;对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能够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能够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也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展开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水平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或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能够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能够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 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能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够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水平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水平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 现代学生个体存有着较大的差异,就像我校属于城区学校,处于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及教师建议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方法:缺乏思路一做就错效率低下机械记忆眼高手低 心态:粗心马虎考试焦虑信心不足贪玩厌学题海战术 提高:基础薄弱知识衔接同步超前英语过级基础不牢 缺乏思路:没思路就没有办法上升更高层次 很多学生认为,做题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做时凭直觉,做完凭运气,“文无定法”。由于对知识不熟悉、认识不深刻,导致在做题的时候缺乏思路,往往想当然的来回答,造成结果偏差很大。重大的升学考试中思路决定效率,能够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做题时间,赢得更多的分数。 缺乏思路的危害: 1、不能形成清晰的解题脉络,找不出已知和所求的关系 2、解题方法单一,方法死板,遇到难题解不出,到时学习兴趣下降 3、综合分析能力较弱,逻辑思维体系不完善 缺乏思路的原因: 1、学习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2、缺少学习方法,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3、没有勤学好问,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4、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不会从题目入手,寻找关键要素和突破口 5、练习少,不能掌握知识要点 名师支招: ●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吸光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养成擅于总结的习惯 一做就错:自我感觉良好,成绩一直无提高

孩子挺聪明的,就是粗心大意,不管多难的知识,一听就会,可是一做题就错。每当碰到那些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题目,没有进行自己的反思和容易出错的总结。 一做就错的危害: 1、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背诵、记忆时出错率多 2、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看似听懂了,过几天后一问三不知 3、经常需要翻书查看例题和知识点,做题和考试磕磕绊绊 4、影响知识迁移能力,只掌握容易的知识点而难题不会做 5、打击孩子学习自信心,考试容易出现紧张和消极的心理 一做就错的原因: 1、没有预习的习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听课 2、不会巩固复习,对学过的知识消化不良,造成基础越来越不牢固 3、不重视平时的作业和练习,导致学习基础越来越差 4、不会运用学习工具,学习方式生硬、呆板,导致掌握的知识零散 5、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不会举一反三 名师支招: 1、学会预习,专心听讲,变被动为主动 2、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3、认真作业,强化训练,温故而知新 4、活学活用,提高效率,步步为赢 效率低下:孩子一生的痛 明明给自己制定了计划,但复习时总是走神。自主学习效率很低,我该怎么办好呢?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问题——学习效率低,尤其是面临重大考试的学生,低效率严重影响了复习的进度和备考计划是否能按时完成。 较低的学习效率让我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效率低和学习习惯是分不开的,而在重大的考试前,靠几天的突击复习是无法侥幸过关的,从而影响最后的成绩。 效率低下的危害: 1、听课反应慢,容易走神 2、课后复习慢,没有头绪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学情分析——有效教学设计的起点 有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曾讲到,有人问他上课时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那么默契?他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的最典型案例。 所谓“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学中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所谓“学情”,是指学习者在某一个单位时间内或某一项学习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思路、学习进程、学习效果等因素。学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水平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个观察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理论来说,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注重“学情”,以“学情分析”为起点,以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养成这个习惯的教师很少,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情的注重意识淡薄。据一项调查资料表明:教师在做备课笔记时,主要是知识的表现,有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的已算可贵,真正做了学情分析的,不到十分之一。 当下历史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常常存有以下问题:绝大部分教师直接忽略了学情分析这个环节,在备课中实行学情分析的很少;了解学情的手段比较简陋,基本上是一种经验判断;学情分析的过程比较粗糙,基本上是三言两语,只见判断,不见分析,只见结论,不见过程;学情分析的深度不够,很多仅仅一种浅度描述,一种印象判断。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前学情”分析,就使建立学生的“学”的基础上的有效教学无法落实。面对不同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存有的问题不清楚,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教学是无从谈“有效性”的。常常有教师抱怨说,这个班级的学生太差导致教学效果不好,这个说法就是学情判断的失误。学生差在哪里?教学设计有没有估计到这种差并相对应地在教学中提出对策?教学目标的本质是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的结合,也就是学习的目标,学情判断直接影响目标的高度、广度和准确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考虑学生的基础、个性、理解水平而导致教学效果不达标,责任完全在教师身上。 “学时学情”也常常被忽略。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效性”,本质上是指学生“学”的有效性。课堂的结构表面上是“教”的结构,而实质上是“学”的结构,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技巧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备课或搞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情况应该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既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体现了教师是否切实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所以,学情分析是教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关键。很多老师按常规备课、写教案、做教学设计,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许多教师(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案、教学设计比赛和说课比赛中,对“学情分析”这一环节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于是就出现“学情分析”空缺或贫乏现象,这也是教师教学教学基本功缺陷的一种体现。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学情分析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的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如对《植物的分类》一节课的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知识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基础。初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植物学这门课也充满兴趣。但是,学生们虽有的植物学知识,并不是按照分类系统来学习的,而是以形态、结构和生理这一主线来学习的,同时对于书中涉及到的植物名称,学生可能会遗忘的较多,从而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为此,上课时教师要做好适当的架桥铺路工作。 2、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听到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现代学生的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有的主要来自先天、有的主要是后天,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从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如:我们学校原是厂矿企业子弟学校,学生来源较广,一部分来自城里、一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来自周围的厂矿企业。农村学生接触的植物比较多,具有相当丰富的植物知识,但平时所叫植物的名称与书本上并不完全相同;城里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相对比较少,有关植物的知识感性认识主要来源于家里的花草及生活区周围的树木,相对比较贫乏;厂矿企业学生地处农村,企业绿化搞得好,又有公园,平时能看到植物比较多,可没有系统地去认识植物,但是他们的理论知识比

如何做好学情分析

如何做好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 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即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必须使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教师在决定教什么与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 一、什么是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伴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产生的,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情分析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是为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二、为什么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而从知识、技能、

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与学的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三、分析什么 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 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 1、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通过分析了解他们当时的生理心理与学习该内容是否相匹

备课过程中如何分析学情(1)

备课过程中如何分析学情 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的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 1.学情分析的理解。 1.1学情的内含。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个性的差异。 1.2 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学情的内含较广,具体包括的内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学生现有的成绩分析,这里的成绩是指:各类测试的成绩质量分析,学生在即将要学习新知识时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学生现有成绩的成因分析,这里的成因指的是:造成学生现状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学生现状的非智力因素的分析,这里包含:家庭、性格、特长、爱好等的综合考虑。这里提到的只是简单的几个方面,其实在做学情分析的时候,分析越全面,就会越准确,对于教师采取更叫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更加有利。 学情分析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打好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就是空中楼阁,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经验和学生认知心理特征,才能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的学习活动中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尤其是对教材的分析。老师们在使用教材教学生,不要理解为老师是在教教材。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确定是没有具体的方向,只有针对具体的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才能够确定每个部分的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才能指导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我们在教案中有一些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但是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时候,肯定有较多的生成,教师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的重难点,不断地调整我们的生成,使得这些生成要为解决重点和难点服务,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得到顺利的实现。 2.教师如何学会做好学情分析。 每个老师在学习新知识前,针对本节知识或者是本单元大的知识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哪些知识,也要分析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生活的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数学上有一章内容是不等式,在不等式中要讲一个重要不等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以一个顾客到金店买金项链为例引入,这样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一是看到商人都好像是奸商,不能公平对待所有顾客。另一方面高中学生没有几个有到金店买过金项链的经历,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说得更加直白一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故弄玄虚,三维目标没有达成。 每一个老师在接手一个陌生的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向以前的该班教师请教该班学生的该学科的学习状况,学生在认知方式与认知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新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学科的教师授课方式的建议,了解学生在该学科的知识储备等情况。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备课本应该做到:备课之前通过学生的座谈或是个别的谈话的形式了解学生详细的情况,包括学生已有知识框架,学生所需学习的东西,换句话说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通过学生的作业留言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提问、追问、交流、讨论”等方式时刻关注学生带饿学习动态。 学情分析具体而言,主要可以是分析下面的几个问题: (1)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学生如果不具备时,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弥补,如果弥补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具备了,应该回忆什么?) (2)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新课的有关内容,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

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 (2)

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 (注:网上转发,我将我喜欢或认为重要的给红了,互相分享) 根据大家的回答和自己的认识,我觉得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什么分析?——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苗老师)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

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王颖老师) “我觉得,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提升教学效果是我们的目的,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我们是否达到目的了呢?落脚点就是学生。备课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备学生,这里脱节了,谈什么都是虚的,这样的教学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很多课堂看似精彩纷呈,但是静下心来回味,如果主演是教师配角是学生,是不是可以这样讲,这节课精彩得几乎荒凉?” 二、分析啥?——学情分析的内容 (苗老师)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 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教师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教师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包括所在年龄阶段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乐于发言还是开始羞涩保守;喜欢跟老师合作还是开始抵触老师;不同年龄学生注意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凭借经验和观察来灵活把握。还有不同年龄学生的感兴趣特的话题不同,教师一方面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又要适当引导不能一味屈尊或者迁就学生的不良兴趣。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针对本节课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可以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较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抽查或提问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一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级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如何、学习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据此设计教学任务的深度、难度和广度。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本班学生中学习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并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班级整体学习风格:一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会形成“班级性格”,有些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级则较为沉闷,但可能具

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不同的学生个体也是如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当然,切忌单纯为了学情分析而去分析学生或者将学情分析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可以结合自己现任教的教材及知识点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例如:针对教学内容,从“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1学生的“已知”。这里的已知是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

优秀老师如何做过学情分析

优秀老师如何做过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主动求知与积极探索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决定教什么与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的需求、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 一、什么是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伴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产生的,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情分析通常称之为“教学对象分析”或“学生分析”。是为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二、为什么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 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而从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来阐述最近发展区就是教与学的目标。 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盘散沙或无的放矢;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总之,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三、分析什么 1、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完整版)小学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小学教师个人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 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面对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和提高已迫在眉睫。非常有幸,我参加了“国培计划(20xx)”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通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我们要运用技术,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 1.通过聆听专家老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2.通过聆听专家们对“网络学习资源应用”、“PPT2010高级应用”、“学科教师的媒体素 养培养”、“电子白板的创新应用”、“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还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如对“微视频的加工与编辑”的解析和对“PPT2010高级应用”深入仔细的分析与演示操作,使我真正的知道了什么是办公软件强大 的功能,平时我只会对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应用,没有更进一步去学习,听了老师们的解析与演示操作,使我开拓了视野,能力得到了提升。另外,我还有一个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微视频的制作,下一步我要自己制作微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来丰富自我专业知识。 其次,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1.可以说,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 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 2.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 需要,要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