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实践智慧,引领智慧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制骨干教师专题讲座——

用活动体验的实践智慧,引领学生智慧生活

时间:

地点:

参加:

主讲人:

主题:《用活动体验的实践智慧,引导学生智慧生活》

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也是一门新课程。说它经典是因为它的前世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后来的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它的今生就是2016年起在全国更名,2017年秋季全国通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这是一门继往开来的,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使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综合性课程。这个改变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

《道德与法治》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实践领域的智慧,就是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实践智慧表征了那些知道怎样生活得更好的人,是一种走向“善”的行动倾向,具有技术倾向所缺乏的道德意识,而且实践智慧和道德品性是一种互惠关系。[1]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灵活用好教材栏目,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与情感融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真切地感受中“知道”,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辨析、判断“明辨”是非;通过亲身实践,寻找生活策略,锻炼意志;通过提高生活技能,追求美好生活,奠定幸福人生。新的课标和教材从知识性德育思路,转变为生活德育思路,由学科性课程转变为综合性课程。课程方向明确,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区。通过生活学过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追求美好生活。”[2]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与德育课堂共成长,教师要做好引路人。下面,就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第10课《吃饭有讲究》为例,谈谈如何用好教材栏目上好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入门课。

一、研读课标,分析学情,用好教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依据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而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在现行课标“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中明确要求,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在家中的饮食生活,不仅要让孩子们吃得安

全、吃得健康,还应该吃得文明、吃得有礼貌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真实的饮食状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让孩子们从自然生活状态,发展到有目的的理性生活方式,学习科学就餐,追求高品质美好生活。

《吃饭有讲究》安排了“干干净净吃饭好”、“我在餐桌上”、“食物的诉说”和“这样吃好吗?”4个栏目。对应课标“健康、安全地生活”第二条,“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第二条[4]。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一些常见食物的安全与营养”、养成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与礼仪。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需要灵活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程序。

二、从生活中来,生活就是大课堂

教学程序设计一:

(一)学会洗手:实践操作

先让学生交流,我们每顿吃饭,大人总是要我们吃饭前一定要洗手,为什么要洗手呢?回忆一下,我们平时是怎样洗手的?那到底该怎样洗手才正确又卫生呢?

1.通过看视频感受,然后再现场尝试,通过亲身实践操作来掌握规范的洗手的步骤、方法。

2.小组交流:我们学会了洗手,吃饭时还要注意哪些卫生习惯呢?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真实生活,有话可说。

(二)文明就餐:模仿生活

1.情景表演:分小组演一演用餐文明的一些表现,再现家中就餐生活场景。关注角色的表现,是否做到“尊老爱幼”、会“恰当处理意外事件”,随时表现出“懂礼仪、有教养”,展现温暖和谐的一家人。

2.班级交流:表扬做得好的孩子,并让学生说出得到长辈表扬或老师、同学夸奖时的感受,分享美好心情,让德育教育走进学生心灵。

三、回生活中去,追求高品质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二:

(三)均衡膳食:角色表演

1.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饮食营养方面的知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调动家长的教育作用,丰富教育内容、增加教育效果。

2.教师了解多数学生饮食喜好,采用“角色表演”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蔬菜王子、水果公主的表演中知道几种普通蔬菜、水果的厉害,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引导孩子自觉改掉“挑食”、“偏食”的毛病。(四)自己配餐:亲点菜单

小组合作,学习点菜,共同完成《美味餐厅菜单》,把课堂的实践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孩子“向生活学习”又回归生活。在这一板块的实践活动中,引导孩子与同学商讨,自己做主点菜,过去的生活中可能没有过,今天可以大显身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

(五)特殊奖励:请家长操作《最佳菜单》与孩子共享美味营养大餐。

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课堂上学得开心,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学有所获。再让孩子把奖励带回家与父母分享营养知识,利用家庭资源回归生活,使学校教育与书本知识更有实效。

四、知识就是力量,生活处处皆学问

教学程序设计三:

(六)辨析与分享:明辨判断

1.讨论书本内容,说说我们的日常行为:这样吃好吗?

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扔掉不良习惯。不吃野外不知名的野菜、野菌、果实,不吃发芽的土豆、变质的食物,少吃零食、不吃垃圾食品,树立对食物的安全意识。

2. 小结课堂,学以致用。

老师带领孩子在活动中“知”:通过有趣的活动学习认知;在生活中“行”:把知识转化为行动,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让知识彰显力量。真正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学知识,开心快乐。希望一年级孩子“适应新生活、养成好习惯”是对本册教材教育主题的很好把握。有句名言说得好“认知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其实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管住自己的口,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有生活情趣、有生活智慧对我们一生都是幸运。

领悟新课标,把握新建材,关爱小学生是教师的责任;精心策划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目标,让家庭、学校、社会有机联系精准育人是我们的荣光。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培养孩子的生活智慧,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更新课程理念、把握学科特点,有技术、有艺术地教书育人,深入地教学探究我们永远在路上!

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实践智慧,引领智慧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制骨干教师专题讲座—— 用活动体验的实践智慧,引领学生智慧生活 时间: 地点: 参加: 主讲人: 主题:《用活动体验的实践智慧,引导学生智慧生活》 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也是一门新课程。说它经典是因为它的前世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后来的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它的今生就是2016年起在全国更名,2017年秋季全国通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这是一门继往开来的,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使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综合性课程。这个改变是教育思想的进步,教育理念的更新。 《道德与法治》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实践领域的智慧,就是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实践智慧表征了那些知道怎样生活得更好的人,是一种走向“善”的行动倾向,具有技术倾向所缺乏的道德意识,而且实践智慧和道德品性是一种互惠关系。[1]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灵活用好教材栏目,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兴趣与情感融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真切地感受中“知道”,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辨析、判断“明辨”是非;通过亲身实践,寻找生活策略,锻炼意志;通过提高生活技能,追求美好生活,奠定幸福人生。新的课标和教材从知识性德育思路,转变为生活德育思路,由学科性课程转变为综合性课程。课程方向明确,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区。通过生活学过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追求美好生活。”[2]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与德育课堂共成长,教师要做好引路人。下面,就以《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第10课《吃饭有讲究》为例,谈谈如何用好教材栏目上好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入门课。 一、研读课标,分析学情,用好教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依据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而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在现行课标“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中明确要求,一年级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教师和家长要关注学生在家中的饮食生活,不仅要让孩子们吃得安

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内容: 一、前世今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也是一门新课程。说它经典是因为它的前世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后来的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它的今生就是2016年起在全通行的《道德与法治》课。它是一门继往开来的,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使命的综合性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育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她认为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二、课标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这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恰当教法,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要求: (1)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3)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按照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教材。(引导学生提升生活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4)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为学生形成初步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5)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几种授课方法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几种 授课方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 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 系或德育目标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 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教材“以适应儿童 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通过解读纲要和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应不局限 学科,不拘泥于教材,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上,有视频、实物、图片、书本,有专 业知识的人士,甚至听课的老师,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堂学习的资源; 在学习形式的开发上,小组体验合作展示、学生实践汇报、校内外的文化活动、 少先队主题教育、亲子活动等都会成为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良好载体。下面就 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多彩活动法,感知体验.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引导拓展, 由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活动“做中学”。上课前,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打开他们的创新意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在《父母多爱我》一课中,我布置学生回家想一想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 事情不分大小,写下来。上课之前,我看了看同学们的本子,上面都密密麻麻的,记得很满。通过收集这些事例,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父母的付出。上课时我播放 了视频-在大雨中鸟妈妈和鸟爸爸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故事。播放完视频,让同学 们谈谈感想,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要讲的课题一一“父母多爱我” 。 二、启发诱导法,导练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激趣一明理一践行”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明辨 是非的能力。例如,“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中,我设计的活动内容是:假如 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向游客怎样介绍我们美丽的泉城济南呢? (可以写一篇导 游词或编演一个情境剧)因为在活动中,学生已经对济南进行了学习和了解,现 在让他们当一次小导游、把自己学习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贴近生活的表演展示。学生们可以联系自己旅游的经历,尝试当一次导游。 三、讲故事法,寓教于乐。 作为儿童,爱听故事是天性。上课时,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导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道德法制理念寓故事之中,从而使“理”具体可感。但是在运用讲故事方法时,切忌忽略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儿童的年龄认知 规律和特点,适度地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讲些身边的故事,这样效果更好。在 执教《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我给孩子们生动的讲了辛弃疾活捉叛徒、孔子传 道等名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通过故事也真切的感受到名人的伟大。 四、创设情境法,感情升华。 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教师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情 人境。创设的活动情境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 生活,课堂就毫无意义,没有了方向,对知识的体验也就不深刻。如:《家乡新变化》一课中,我通过播放《大国重器》专题片,直接把孩子们带入我国飞速前进,经济、农业、科技方方面面取得了飞跃的场面。视频画面让学生提前进入情境, 能更好地使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感悟到中国伟大,我们更要为 祖国和家乡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五、实践调查法,分析运用。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道德法治观念、明辨是非能力需要儿童在 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在《古人出行靠什么》中,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在找资料、搜集图片、调查访问等方式认识古代的交通工具,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的教学探究与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的教学探究与 实践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意识,从而让小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学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需要教师的认真教学,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得到教学目的。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兴趣,还能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日常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仔细的探究生活化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应明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如若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该对该学科有正确的认识,并制定生活化教学最终目标,有了教学目标,教师的在教学中就有了方向,进而保证教学的严谨性,不会脱离教学重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明确的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师还应积极地转变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例如在讲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第6节课“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为学生设置几个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的探索,教师尽量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引发

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自然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 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学生的问题应该及时的做出指导,以便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索,及哦啊哈斯 还应帮助学生及时的改正学习习惯,实现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二、创设相应的生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在学习上自然 也会有着不同的困惑。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他们眼中,世界是简单而 美好的。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有时并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作为教师当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产生困惑时,应该及时的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才 是教育价值所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例如在学习人教 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校园生活真快乐”这一单元的学习时,为了让学生合 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教学。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苹果、 柠檬、红豆、两杯水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并将这些东西平均分成两份,然后让学 生进行比赛,让两个学生代表往两个水杯中装东西,保证水杯的水不能溢出,哪 个水杯中装的东西多,哪一组学生获得胜利。最终不管那个小组的学生获胜,教 师都对学生进行鼓励,然后告诉学生:“苹果、柠檬、红豆就是学习和生活中的 各种事情,杯子就是我们一天的时间。同学们在比赛中会发现,当随意往杯子放 东西时,很快被子就会被装满,水也会溢出。但是当学生有计划的装东西时,是 杯中可以装下更多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应该每天计划好时间,将时间合 理的分配,这样一天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学习更多的知识,时间也不会被白白的 浪费掉。”进过教师的一番讲解,学生能够明白应该合理的安排学习的时间,有 计划地学习。 三、在教学中融入生活艺术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生活也是一门艺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直 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在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出 教学艺术的最高水平,必定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人教

新课标解读及实践: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策略

新课标解读及实践: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策略(一)借助智慧课堂技术,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将智能课堂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创造适宜的环境。将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打破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分析解读,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但从目前的教育效果来看,这些故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很大差距,并不能让他们对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利用智慧课堂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缩小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比如,使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生动感受我国一些重要的工程发展纪实,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努力学习,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联系生活实际,修正观念 对小学生来说,单一的教科书内容不能达到影响学生价值观的目的,只有将教科书知识有效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运用具体而熟悉的例子来纠正思维,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德育。例如,现在部分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宠坏,为了教育学生基本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视频,视频中的孩子会在饭前便后先洗手,优先让长辈吃饭,不挑食,饭后帮父母收拾家务,最终这个孩子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的认

可。同时,教师也应通过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变化。教师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教出一个只知道学习和考试的学生。教师必须采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学方法,如生活化教学模式,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 (三)通过智慧课堂增加学习的多样性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智能产业的出现,教育也从多媒体教育向智慧教育方向发展,借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趣。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造智能化教学环境,培养知识型人才是新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吃饭有讲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翻翻卡游戏”,并在卡片上展示了一些吃饭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卡片中的错误之处。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同学们交流。有的学生说:“第一张照片中的男孩不应该将桌子上所有的盘子拿到他面前。”另一名学生说:“在第二张照片中,男孩应该先洗手再吃饭。”教师发现学生作为旁观者,可以发现图片中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问一个问题:“当你吃午饭的时候,你有没有做出图片上男孩的行为?”学生可以根据问题,分析自己的饮食行为,并思考自己在日常饮食中有哪些不好的行为。之后,教师可以讲解这节知识课的内容,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用餐礼仪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微课来学习用餐礼仪和传统文化,也可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和饮食习惯。 (四)借助智慧课堂技术,弥补学生生活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大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智慧课堂在小学

以生活为本,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智慧略论

以生活为本,从理论认知到实践智慧略论 作者:连俊钦 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22期 理论认知是以“我”为中心,吸收外来的知识,并跟自身已有的理论认知相结合;实践智慧则是以“我”的理论认知积累起来的,通过“我”的认知实践,形成对“我”有意义的实践智慧。同时,实践智慧和道德品质又是一种互惠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完善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品质。实践智慧就是儿童的品德逐步形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辨别,也是一种理论认知到智慧的顿悟。儿童的日常生活对其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对儿童思想道德的形成需要从课堂延伸到日常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教师引导儿童对生活发现、挖掘、积累、提升课堂内外认知,形成实践智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回味自己的生活发现智慧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是实践,也是智慧。学生的生活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回味自己的生活,让学生积累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实践智慧促进其健康成长,形成自己优良的道德品质,这是由学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生活中,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构成都是不同的,家庭生活方式也是个性化的,但相对来说不同孩子的家庭构成又是相似的、同质的。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片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带到课堂里面,在相互学习、认知体验、深入情境中感悟情感。在回味生活片段中,发现实践中的智慧,培养起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一单元教学中,教材的安排就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进行设计的。教材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回味自身家庭,寻找、体验相似的、同质的生活,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智慧教育。在第10课“父母多爱我”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教材“爱”这个主题。笔者引领学生认知,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虽然每个人的角色是不同的,但爱是相同的,只是爱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妈妈的爱是温柔的,爸爸的爱是严厉的;爷爷、奶奶的爱是浓烈的,兄弟姐妹的爱是陪伴的。笔者引导孩子回味每天上学前妈妈为我们准备好的早餐、整理好的书包;每天放学后爸爸陪着骑一骑心爱小小自行车的鼓励;每天晚上爷爷、奶奶陪着看动画片《小猪佩奇》的温馨画面等,凸显爱存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孩子回味身边每一个爱自己的人和故事;回味每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里面都藏着家人对自己深深的爱。笔者适时点拨学生说出家庭成员中如何爱自己的小故事,有的孩子说:“爷爷、奶奶总是把好吃的、爱吃的水果留下来,先让自己品尝,舍不得他们先吃。”也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总是交代上学路上注意安全,不要在路上肆意玩耍,放学了去朋友家要先回家,这也是爱。”在回味生活的过程中,虽然大家的这些爱都是一些小小的爱,但这就是我们在家里的温暖和甜蜜。笔者认为爱需要表达,爱需要行动。

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研修班《实践智慧,引领智慧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研修班《实践智 慧,引领智慧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研修班《实践智慧,引领智慧生活》 简介 本研修班旨在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通过实践智慧,引领智慧生活。本班将提供一系列培训和实践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观,为他们的智慧生活提供指导。 目标 - 培养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 帮助教师理解和运用现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针政策。 - 提供实践机会,让教师在课程中灵活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 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与学生和家长的良好沟通。 培训内容

1. 道德与法治教育理论与策略:介绍最新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理论和策略,帮助教师了解如何有效地教授相关知识和价值观。 2. 标杆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提供实践机会,让教师深入研究真实案例,加强他们解决道德和法治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工作坊: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教师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4. 实地考察和实践:参观法院、警察局等相关机构,让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制建设的现状,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5. 专家讲座和分享: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分享,让教师们了解最新研究和教学方法。 培训收益 1. 知识扩展:教师将掌握更全面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 2. 能力提升:通过实践机会的提供,教师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专业认可:完成研修班的教师将获得相应的证书,这将增加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为之后的教学生涯带来更多机会。

小学道德与法制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用创造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制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用创造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制骨干教师专题讲座 用创造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活 摘要 本次专题讲座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小学生在道德与法制方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过上智慧的生活。本文将介绍讲座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为教师们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建议。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道德和法制挑战。作为骨干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帮助他们发展成为独立、有责任感的公民。本次专题讲座将介绍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方法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活。 专题内容 1.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 道德教育与学生成绩及行为的关系。 2. 法制教育的意义 - 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起着重要的影响。 - 法制教育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 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 利用创造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 通过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智慧生活的实践 - 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利用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结论 本次专题讲座着重强调通过创造性教育方法引领学生的智慧生活。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同时教师们应该运用创造性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和互动讨论,教师们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制方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过上智慧的生活。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具体讲座内容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讲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与思考康德有这样一句话: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可见,我们所任教的学科《道德与法治》意义重大。 一、提出背景及理论依据 1. 《品德与社会课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 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结构图中可以看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刚好契合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第三方面的“社会参与”能力,而“问题解决”又是“社会参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3. 《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孙彩平教授在教材培训中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要关注生活问题,不是学科概念;改变生活状态,不是建构知识体系;养成生活方式,不是完成书面试卷。” 4. 福建省教育教学研究所的高本光老师在文章中提出了:“应将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关键能力,并进行深入研究”的观点。 由此可见,问题解决学习是小学生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传授道德和法律规则,还要重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小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过积极愉快健康的生活。

小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能力系统,通常由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反思能力等能力要素构成,由此形成小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结构。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培养小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二、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界定 1. “问题”的界定 所谓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2.对“问题解决”的界定 所谓问题解决,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3.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 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界定:是小学生一般能力之一,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问题的认识、发现、构想的途径和方法、程度;对已有知识技能的选择、综合、应用的过程和方法;对资料、工具、信息的筛选、捕捉、解释的状态等综合能力。 三、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现状 1. 从小学生爱打小报告说起 绘本故事分享——《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打小报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缺乏有效的解决技巧和方法。

“网络学习空间”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实践研究

“网络学习空间”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邹祯惠 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04期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但是,目前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大多延续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主、灌输式教学情况依旧存在,致使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低下。而“网络学习空间”的出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优质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它立足于教育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上网使用,多元整合教学内容、方式,优化学习体验,对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网络学习空间”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实践的意义 1. 提供强大内核支撑。 道德与法治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包含了展示、观察、调查活动和实践活动,学生需要从生活中调查搜集许多文字和素材资料。“网络学习空间”拥有强大的资源平台,可以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良好的内核支撑,为学生提供丰富智能的学习资料库,还能把学生生活实践及其体会通过一个平台集中直观展现,最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价值判断的能力,更好地领悟道德原则与法治观念。 2. 促进智慧个性的教学。 “网络学习空间”具有更加智能互动的特性,从根本上可以实现智慧环境的建构。无论是课堂情境的丰富性,还是师师之间的教研探究、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空间”上实现。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智慧发展,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3.形成科学多元的评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网络学习空间”的介入,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分析,并深度联动了学校、家庭、社会进入评价体系。这样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积极完善的健康人格。 二、“网络学习空间”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实践的策略

小学德育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实践智慧,引领智慧生活》

小学德育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实践 智慧,引领智慧生活》 小学德育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实践智慧, 引领智慧生活》 活动介绍 本次讲座旨在为小学德育与法治骨干教师提供一个平台,分享实践智慧和引领智慧生活的经验和方法。通过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智慧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达到提高德育与法治教育的目标。 讲座内容 1. 智慧技术在小学德育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 - 介绍智慧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概念和意义 - 探讨如何利用智慧技术提升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效果 - 分享智慧技术在其他学校的应用案例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 - 介绍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 探讨如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分享一些创新思维和人工智能应用的案例 3. 实践智慧, 引领智慧生活 - 提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 探讨如何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智慧技术 - 分享如何引导学生在智慧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道德和法律意识讲座安排 - 时间: MM月DD日,上午9:00-12:00 - 地点: 小学会议室 - 讲座语言: 中文 讲座目标 - 增进骨干教师对智慧技术在德育与法治教育中的意义和应用的理解

- 培养骨干教师的创新思维和人工智能应用能力 - 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道德和法律的意识 参加对象 所有小学德育与法治骨干教师 报名方式 请于XX月XX日前,通过邮件或电话向学校德育处报名。 备注:本讲座不收取任何费用,名额有限,先报先得。 --- 以上是小学德育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实践智慧, 引领智慧生活》的基本信息,请各位老师踊跃参加,共同提升德育与法治教育的水平!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五篇

法制教育不仅要向青少年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一起来看看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五篇,欢迎查阅!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1 9月我有幸参加了经开区教研室组织的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使原来懵懵懂懂的我收获颇多,专家和老师们的讲解,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级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抓细抓实,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今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设计意图,一切要从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心得体会2 七月七日参加了由涪陵区教委组织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时间两天,上午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各一节,并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的讲话视频,下午听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县小学教研室钟晓菊老师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详细解读。这一天的培训,总体感觉是严谨且高效,受益匪浅。 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感受校园里的各种铃声,通过听一听、辨一辨、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校各种铃声的含义,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乐生活”的“法治”教育。这节课在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组织教学,针对刚入学的孩子,采用对口令、小组竞赛、表扬激励等方式,行之有效,课堂井然有序,彰显了教师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园童谣”,学生对“铃声下的规范”学得快,记得牢。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5篇道德与法治培训的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5篇道德与法治 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 5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上杭县第三届城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联盟成果展示暨学科专题培训活动”,活动时间只有短短的一个上午,但活动容量却不小,听了三位老师的优质课和专家的一个专题讲座,收获满满。 不管是三位老师的优质课,还是专家的讲座,都给我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社会是学生研究和发展的大课堂,是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培养“社会人”的必经之路。 道德与法治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会生活中人们因处理复杂的相互关系而产生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有了法治,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获得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走出学校和教室这一框框,应把儿童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之中,密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不但把他们看成学校里的一个小学生,还要把他们看成社会上的一个小公民,让我们的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感受社会,研究社会,体会社

会生活的规则,播下法治的种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一)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1.社会化的教学内容。教材篇幅是有限的,教材的内容也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XXX老师教学的《不同肤色的居民》课前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和不同人种特点;XXX老师上的《我是一张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纸制品,了解它们的作用,XXX老师上《小水滴的诉说》,收集了自来水的制作工序、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等视频,这些都是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丰富了课程资源,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理导行,三节课中,教师都有涉及相关社会规则、法律规范的渗透,如“种族歧视问题”和“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节约用纸,保护森林”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课堂的“法治”味,学生的研究时空都得到了拓展,不再是课堂的40分钟和教室的几十平方米,学生的研究内容也不局限与课本,更多地来自于社会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老师在参与学生课堂讨论中加以点拨,并维持秩序,指引学生研究的正确方向,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