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

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
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

国外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

摘要:发展取向的民族认同理论认为,3~12岁儿童的民族认同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着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相关研究采用“娃娃研究范式”及其变式等研究方法,深入考察了儿童民族认同发展过程中的意识、自我认同和态度等三个核心要素。这一理论及其研究范式对中国少数民族儿童的民族认同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娃娃研究范式

近20多年来,民族认同研究一直是中国心理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民族认同对个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行动卷入。[1]民族认同是后天产生,并在民族互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探究个体民族认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深入理解民族认同的关键。国外对12岁以下的少数民族儿童民族认同进行的研究颇多,并且研究设计及方法巧妙。而中国的民族认同研究多集中于青少年和成人,对12岁以下儿童的研究非常少。本文拟在梳理国外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理论及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对中国3~12岁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进行思考。

一、国外关于3~12岁儿童民族

认同的发展取向研究Cross、Kim等学者最早关注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少数民族的认同发展阶段,并发展了民族认同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阶段性的,是一个终生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过程。即,民族认同是一个发展过程,并且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各阶段上的任务是不同的。基于民族认同的发展取向理论,一系列的研究揭示了儿童根据性别、年龄、肤色、体型将人们分类的早期能力。一些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发现,在人物分类任务中,孩子们更多是受到种族线索的指导。

(一)3~12岁儿童的民族认同的阶段特征

国外儿童民族认同的研究对象,有黑人、白人、墨西哥裔儿童等,其中尤以黑人儿童研究居多。Byrd根据种族/民族认同发展的一些早期研究,总结了3~12岁黑人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的模型,提出了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同时他还提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三个突出的核心要素。[2]

1. 儿童的民族认同的发展顺序

3~12岁儿童民族认同发展的顺序共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4岁。在此阶段,儿童关于生理差异的意识开始发展,主要依据肤色、眼睛颜色、发色等显著的躯体特征进行民族分类。第二阶段是4~6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意识发展基本稳定,自我认同能力也逐渐稳定,主要依据生理特征进行一致性分类。7~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5年)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2015) 编写提纲 —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是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的年度报告,紧密围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或重大问题开展对策性、前瞻性研究,分主题每年正式出版。每个主题下,设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地区报告三部分。总报告是把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专题报告是把年度主题分解为若干个专题进行研究,地区报告根据年度主题的不同,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族自治地方,就年度主题在地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每年的年度报告最后,是对前一年民族地区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全国及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进出口、利用外资、财政金融等方面基本运行情况,经济运行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2015年的编写主题是“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本框架结构是: 总报告 “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地区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新疆经济发展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西藏经济发展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宁夏经济发展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广西经济发展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云南经济发展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报告 中巴经济走廊研究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 专题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地区自贸区建设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地区口岸经济发展报告 “一带一路”建设与民族地区城镇化报告 “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报告 “一带一路”与民族地区沿边对外开放研究 …

民族服饰研究----服饰与文化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象一朵奇芭熠熠生辉。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形成美丽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制风貌,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服饰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有的人文环境中获得了各自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服饰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服饰样式的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不但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服饰的构成要素按一定文化的传统模式所作的编码,就是服饰的符号化形式,它由丰富的符号学“词汇’’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可以产生出独立的审美意义。 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1]。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1)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旗袍、马褂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旗袍经过改进,更是成为现代流行服装之一,享誉海内外。 (2)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3)追求宁静风格的藏族服饰。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追求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但是,出于藏族劳动生息在雪域高原之上,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藏族服饰并非清一色的宽袍大袖,而是丰富多采的。 (4)回族服饰——最洁净之色的服饰。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摘要:中国属于多民族国家,而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让我们更加了解服装的内涵和人们平时穿着服装的美学效果,让大家对服装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欣赏。本文主要从民族特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了民族服饰文化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民族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服饰是民族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引起世界各地服装界、美术界、民族学界人们的探索与思考。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南方的差异性: 根据中国的地形分为南北两地,我们就根据这个线索来分南北的了解一下我们的民族服饰文化的特点。 居住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由于气候炎热,服装款式风格多为衣裙式或衣裤式.式样繁多,各不相同。有的民族分布较广,如彝族,分布在四川凉山、云南宁蒗峨山、江城、巍山、路南。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也不同。80年代末,云南。东方彩霞” 服饰艺术团成立时.在收集彝族服饰中据统计有400多种不同的款式。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潦族只穿小上衣和筒裙,但是在其他地区,如瓤平、元江地区,却有花腰傣、汉傣、水傣、傣卡、傣雅、傣仲等不同支系的傣族之分。其服饰也不相同。 在这些风格不同的服饰中长款比人高.如藏袍短款则只有 l5—20厘米如峙尼族的 叶车人支系所穿的短裤凉山彝族的男装其裤脚宽的达170厘米.窄的只有30厘米。 北方气候寒冷,风雪交加,森林草原丰厚,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业、渔业为生,其服饰多有防寒保暖及适应马上生活的功能,款式多为袍式.通常以“宽袍大袖,厚实庄重”概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与教学、在相关行政事业机构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热爱中华文化,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居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繁荣做出贡献。 2、培养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掌握历史学与民族学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教学以及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适合在高校、文博、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原着。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西北边疆民族史研究,导师:李伟、闵文义、陈旭、杨蕤等。本方向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变迁、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区域民族关系等为研究重点。 2、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社会变迁研究,导师:丁明俊、丁万录等。本方向以回族研究为重点,包括回族伊斯兰文化、回族历史、回族经济、回族世俗文化、回族教育、回族社会变迁等内容。 三、学制和学分 北方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学业,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由本人及导师向文史学院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原因,并经过研究生处报学校审批,报告得到批准后,可以延长学习期限半年至1年。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自(2007年9月

少数民族服饰教案

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学习 领域 高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是民族特征中的因素。 教学重点 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特点。 教学 难点 通过对各族服饰的了解,体会服 饰作为民族特征重要因素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提问学生对歌词中“56个民族,56枝花”的理解。 2、播放一段民族服饰的服装表演,让学生感受一下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 (这段服装表演是2003年10月在“世界时装之都”巴黎举办的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服装展览,展出的服饰既不是全球知名设计师的秋冬新款,也不是纽约、伦敦等时尚之都的流行新潮,而是来自古老的中国的300多套少数民族服饰。) 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知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二、以北纬40度为界,中国除汉族的55个少数民族分别生活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 1、南方气候温热多雨,山地和丘陵相间。 2、北方气候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年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 三、北方气候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年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这里生活着满、回、蒙、藏、鄂伦春、哈萨克、塔吉克、土家等20多个少数民族, 1、鄂伦春族 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大小兴安岭山脉之中,那里到处是高山雪原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为抵御严寒,鄂伦春人选用袍子皮做衣服。 2、蒙古族 千百年来,为适应马上生活的需要,蒙古人创制了便于骑乘的蒙古袍。

教学内容腰带的作用除扎紧大袍便于行动外,还有利于在骑马时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3、满族 300年前的另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服饰——满族的旗袍,成为今日中国女子服饰的代表。 4、在中国新疆一带生活的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服装色彩艳丽,风格别致,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 ①吾尔、乌兹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打褶。 ②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摆多褶皱。 ③塔吉克族妇女还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 ④戴花帽是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的爱好,维吾尔族无论男女老幼都戴绣有各种花纹的“花帕”。 ⑤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妇女都以长辫为美,要梳十几条长辫子。 5、藏族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长袍、系腰带,藏袍的材料用粗纺的厚毛呢,或者锦缎、素不做成,牧民多用羊皮。 四、在我国的南方尤其是云南、贵州一带,生活着彝族、傣族、白族、布依族、苗族、高山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那里的地形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少数民族的服饰自然也以各不相同为特色。 1、傣族 傣族妇女的服饰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娇小、面目清纯娇美,有“金孔雀”的美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

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正确的答案是“对”。 不加速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会影响和制约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那么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发展也是不完整的。 正确的答案是“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55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正确的答案是“对”。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44个。 正确的答案是“错”。

民族问题的发生、存在范围、民族问题表现形式是与民族特征相联系着的。民族问题发生在民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于民族和民族之间,并不发生在、存在于民族内部。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并把它作为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正确的答案是“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自治权的行使。 正确的答案是“对”。 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采取了实际生活中的贯彻和保障措施,也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再教育,注意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正确的答案是“对”。 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 正确答案是:18个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 正确答案是:经济利益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正确答案是: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个国家接壤。 正确答案是:10多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答案是:根本原则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是:自治权的行使 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正确答案是:64%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个。 正确答案是:155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个。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摘要)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是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第2本少数民族文化蓝皮书,也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书主体部分由“总报告”、“年度专稿”、“年度主题”、“年度聚焦”、“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国外经验”组成。 “年度专稿”收录了3篇国内知名学者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理论研究重大问题的文章。“年度主题”收录了关于“促进新疆稳定发展和的文化建设策略”这一主题的6篇研究报告。“年度聚焦”收录了关于新疆地区双语教育和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研究的专题性论文。“专家论坛”、“区域报告”、“田野调查”等栏目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内优秀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所进行的专业性的深入研究。“国外经验”收录了中国学者对国外相关经验的研究。 由“总课题组”撰写的“总报告”是全书的核心内容。“总报告”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社福祉,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促进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以及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期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取得要成果。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加大。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东风工程、春雨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稳步推进,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迈上新阶梯。民族地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和现代传媒事业稳步推进。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取得新突破。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成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重要突破,跨上新阶梯。 “总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迎来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机遇。首先,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政策红利”必将对“十二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繁荣文化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面貌将焕然一新。再次,全面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民族地区自觉的战略性选择,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产业推动力发生重大改变。

我国少数民族的衣着服饰

我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衣着服饰,生活习俗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阿巴嘎蒙古族服饰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沿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傣族: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傣族男子服饰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已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僳僳族:身着民族盛装的僳僳族姑娘僳僳族服饰典雅、美观、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因服饰颜色的差异而被称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长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妇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长裤,腰系小围腰,缠黑布包头,戴小珊瑚之类的耳饰;花僳僳妇女喜穿镶彩边的对襟坎肩,搭配缀有彩色贝壳的及地长裙,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理论新编(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国民族理论新编 2.学时学分:40学时 3.开课对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4.课程类别: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少数民族预科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贯彻执行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三、课程各章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重点与难点 【总体要求】 本课程教学,总体上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全面的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运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观察和分析以及解决实际民族问题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各章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要了解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新中国历代领 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民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掌握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民族的基本特征,特别是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六个特征的理论;掌握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深 入领会中央提出的“有些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的论

专题总复习(一)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历史高考备专题总复习(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一、知识归纳 1、匈奴族(1)先秦:①祖先:北狄(蒙古高原一带)。②以畜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3世纪广泛使用铁 器。③战国: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 (2)秦汉时期:①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奴隶制国家)。②西汉初期,汉匈和亲(被动和亲)。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攻匈奴,匈奴被迫迁徙漠北。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其它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或西迁。④西汉元帝,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四十多年和睦相处。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⑥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①汉朝时期,(西域位于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②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西域诸国回访。③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④东汉初年,西域各国重被匈奴控制。⑤东汉明帝时期,班超担任西域都护。 3、突厥族 (1)南北朝: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统一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突厥是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2)隋唐:①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②隋末东突厥南扰。③唐朝贞观初期,唐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并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④西突厥在隋唐之交控制天山以南,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⑤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⑥唐高宗,西突厥灭亡。⑦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4、维吾尔族(1)隋唐:①祖先:回纥,7世纪初,受突厥汗国奴役。②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 府都督。③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④安史之乱期间助唐平叛,自唐肃宗 始与唐和亲。⑤8世纪后期,回纥改为回鹘。⑥9世纪中期,回鹘瓦解。西迁(新疆,维吾尔族); (甘肃,裕固族);有的西迁至中亚地区。 (2)宋元:元朝称畏兀儿。(3)明清:清称回部,1757年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 5、女真族(满族) (1)隋唐:祖先是唐朝时期的黑水靺鞨。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版图。 (2)宋元:①两宋称女真。居住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②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受辽的统治。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度,1125年与北宋联合灭辽。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③与南宋 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34年蒙古灭金。④辽金时期黄河流域的女真人不断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明清:①明初期,东北建州等部归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②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③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④1644年清军入关,经20多年战争, 基本统一全国。 6、契丹族(1)隋唐:居辽河上游。唐末开始农耕生活。 (2)宋元:①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并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② 916年建契丹国。后改为辽。 ③创制契丹文字,实行“蕃汉分治”。④1005年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⑤1125 年,辽被金灭。⑥元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7、藏族 (1)隋唐:①祖先:吐蕃。②战国到东汉,西羌陆续进入西藏地区与当地的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仿照唐朝官制,创制了吐蕃文字。③唐太宗,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必请唐天子“册命”。④8世纪初,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⑤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2)宋元: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征收赋税,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明清:①明称西藏为乌斯藏,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②清朝时顺治和康熙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设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文字)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相关专题:服饰百科 时间:2012-02-20 13:12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阿昌族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一、解释题(要求只答要点,无需论述。每题5分,共20分。) l、民族 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 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答: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 答: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要求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错误) 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对) 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错误) 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错误) 三、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三题选做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答:(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 (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 (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 (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 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答:(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 (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 (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答:(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与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3)是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和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4)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目前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2007-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目录 序 暂缺 总报告 1修改中 宏观视野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戴红亮陈敏 中国少数民族报刊的历史与现状………………………………………………白润生马明辉2006年少数民族地区广播影视发展综述………………………………………… 中央民族大学文传学院课题组范小青汪露执笔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与抢救……………………………………………………………李晓东 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潘守永宋新潮 专家论坛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祁庆富 抢救民族文物 ——当前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点…………………………………………………宋兆麟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柏贵喜 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的跨国申报与保护…………………………………………刘新和 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徐平张群

全球化场景中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思考 ——兼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陈烨 区域报告 湖北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报告……………………………………………………………段超 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现状与保护…………………………………………………杨海涛 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人力资源对策………………………………………王克松岑林 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马成富 侗族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刘宗碧 田野调查与案例研究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研报告………………………………………………… 国家民委文宣司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项目组 王建民张海洋贾仲益执笔鄂伦春人的文化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查项目东北地区调查组 卡丽娜执笔云南芒景村布朗族茶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调查项目布朗族调查组 张晓琼执笔赫哲族文化与自然、社会环境变迁的关系……………………………………………高 鑫 城市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 ——以广西百色市壮族为例…………………………………………………………韦东超麦西莱甫文化变迁……………………………………………………………艾娣雅·买买提 如何保护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方李莉湘西凤凰古城八大旅游景点经营权有偿转让调查报告………………………………向春玲 从民间跳向市场的西藏拉孜堆谐 ——拉孜县农民艺术团调查报告…………………………………………曲立娜谷家荣金秀瑶族艺术团的改革与旅游资源开发……………………………………李海峰包路芳 土族民俗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以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大庄村为例……………………………鄂崇荣毕艳君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历史学2010级本科201016031211 许谋 摘要: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生产、生活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理环境的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结构、色彩、图案等文化内容,反映了西南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是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但作为防寒保暖和美化生活所必须的日常用品,也一度成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值得深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紧 密联系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性。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聚居于西南边陲山区水乡的壮、彝、苗、瑶、普米、傈僳、怒、独龙等三十多个民族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1]以稻作农耕为主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其服饰以布、麻为主要材料,辅以披羊皮毡或皮褂子,为的是适应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如苗族服装材料用家织机棉布或织锦,多为蓝、青、白三色。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多表现为上衣下裙,如苗族女子一般上着短衣,下着短裙或长裙,佤族女子上着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下身着筒裙。这些结构注重服饰合身、突出人的形体,轻巧灵活。

十种少数民族服饰

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窝罗节、等节日活动。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白族服饰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 发布日期: 2012-01-03 | 浏览(247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王希恩 内容提要:本文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作了宏观分析。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强烈冲击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着力弘扬的双重作用,使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复兴、衰退和变异并存的状况;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尤其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的完成,这种状况将持续存在并加剧或扩展。为此,文章提出了正确对待衰退、引导健康变异和促进全面繁荣等应对建设。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趋向 一、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的两个社会背景 (一)现代化的强烈冲击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关于民族传统文化在某一地区具体的纵向变化,云南大学的李子贤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供了他三下怒江峡谷进行田野考察的印象。 第一次是1963年9月。他从昆明出发,乘车、骑马和步行,几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抵达目的地。当时所见所闻,都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村寨里的人们都是清一色的民族服饰,人人会唱传统民谣,都能讲上几则故事,能滔滔不绝地讲解各种习俗礼仪的由来,讲述该族神话。每进一家,均受到传统礼仪的接待。村民中几乎没有会讲汉语的。 第二次是1991年秋。一路乘车,仅花了三天的时间。当年只有几间瓦房、十多间草房的贡山县城,已有了一条大街和高层建筑。傈僳族和怒族村寨中已有人经商,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穿上了城里人的时装。村里讲汉语的人多了,但唱传统歌谣和讲述神话、民间故事及各种民俗由来的人则不多了。 第三次是1997年8月。这里的变化已令人惊讶:贡山、福贡、泸水县城高楼林立,各类商店、餐馆、旅馆应有尽有。有的卡拉OK厅的老板就是少数民族。一住进旅馆,就可以和昆明的家人通电话,让人几乎没有已抵达边境少数民族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调查研究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调查研究综述 方敏、姚月、区键聪 摘要: 55个少数民族加上一个汉族,便是56个民族汇成的大好中华。少数民族有着与汉族不一样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传承,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他们的服饰上有着鲜明的表现。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指导,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在心理学、美学方面的特点和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非言语交往中的功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在文化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社会心理学和符号学研究中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综述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特点 (一)[1]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2]从色彩、款式、饰纹到少数民族诞生礼、婚礼、祭祀礼等特殊仪式上的礼服,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图腾的象征,不同的图腾崇拜象征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不一样的款式设计,也与其地处区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了解,你便能够感受到中华服饰的博大精深,也便能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二、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一)[1]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形成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中非常鲜明的表征。服饰风格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鄂温克族服饰也不例外,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形成了民族服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