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中国经济史期末知识整理

1.经济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1.历史归纳法。

2、计量分析

3.抽象演绎法

4.系统分析法

5.区域与比较经济史研究

6、社会学方法。

2.气候变化(P9)

从公元前300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3000——1100年,夏商及以前时期,黄河流域有象、犀牛、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平均比现在高2°C。

2.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100——公元8世纪,西周时期,“江、汉俱冻”,现在江汉不冻。“驱虎豹犀象而远之”。气候寒冷,热带动物退出中原。

3.第二个温暖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公元5世纪,春秋时期。

4.第二个寒冷期:战国、汉初。

5.第三个温暖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

6.第三个寒冷期:魏晋南北朝至盛唐。

7. 第四个温暖期:宋元时期。

8. 第四个寒冷期:元后期至清末。

总趋势逐步变冷。农牧业靠天吃饭,气候对经济影响大。

3 、气候变迁的影响

随着气候的变化,天然植被地区逐渐缩减,栽培植物替代了天然植被。最早是黄河流域,魏晋以后延展至长江流域,唐宋以后扩大到珠江、闽江流域。明清时期扩大到东南沿角岛屿、西南山地丘陵、东北、内蒙、新疆等地。

3.生态环境的变迁(p11)

1 、自然环境的变化

森林带分布及其变化

荒漠带分布及其变化

2 、生态环境的破坏

(1)人类活动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4. 黄河流域经历的三次破坏:(p11)

第一次,秦汉时期实行“实关中”政策;

第二次,唐宋时期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实行戍边政策;

第三次,明清时期的政策导致无限制的开发,如明初的“开中法”,清朝解除不准耕垦的禁令等

(2)人类活动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从放、北方迁往南方,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人口中心,人口的过度增长和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

5.我国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p16)

(最多时达到2000万人)阶段一,从夏商到秦末的1900多年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台阶。

阶段二,汉初到盛唐时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二个台阶,到天宝年间人口达到8000万(两汉“与民休息”政策)

阶段三,两宋时期我国人口超过了1亿,比汉代多出了一倍,这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第三个台。阶段四,清代人口在100年间从1亿猛增到4亿,使我国人口迅速跃上了第四个台阶。

6.古代社会人口的分布与流动(p18)

农民的保守性:农民=人和地的结合,固守乡土,安土重迁,安居乐业。不愿背井离乡。

政府有严密的户籍、保甲制度,束缚在土地上。

人口流动为非常时期:战乱与灾荒。

(一)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的总趋势(突变式流动)

1 由西北向东南流动(1)政治中心的南移(2)经济重心南移

2 古代人口迁移的两阶段:秦至两宋:黄河中下游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元明清:长江流域自东而西(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二)两次突变式流动的原因

根本原因:导致人口迁移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超过了经济承载力,从而造成人口过剩。

具体原因:第一次,王莽篡权到东汉建立的十几年间的动乱导致了第一次人口突变迁移;

第二次,安史之乱照成此次人口大迁移迁移

(三)古代社会人口流动与分布情况

1 人口分布情况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2 经济中心的转移关中经济区江南经济区

7.“耜耕农业”的发展阶段

●大约在8000年前。

●标志:①石制农耕工具;②“刀耕火种”和“抛荒制”为主的耕作方式。

③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农业也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名词解释刀耕火种:古时一种耕种方法,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刀耕,其意为用木具,石刀或者类似金属(青铜)类的器具来翻耕土地,让土地变松,利于作物种子的生长发育,一如当今爬犁和锄头等器具的作用。火种,那个时候生产力不够发达,且少有可以直接开垦种粮的土地,大多是森林,要耕种的话就要把森林砍伐了变成平地。但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砍伐完整座森林不晓得要好久,所以采取用火烧的方式,并且火烧之后森木的灰烬富含钾等元素,对土地有很大的补充营养,更利于耕作

农学著作:《吕氏春秋·任地》《氾胜之书》、《齐民要术》

8.新作物在明清时期的传入

新大陆发现后,高产耐旱新作物在明清时期辗转传入。

⒈玉米(苞谷):16世纪传入中国,耐旱,适应性强,产量比大麦、高粱高5~15%。

⒉红薯(甘薯):16世纪传入,适应沙土地栽种,产量比其他旱地作物高二倍。

3.马铃薯(土豆):17世纪传入。

三种为高产山地作物,对“人口爆炸”提供了食物来源。

4.烟草、花生:16世纪传入,适应沙土地栽种。此为经济作物,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了条件。

9.中国传统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一)中国传统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驯化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良品种,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栽培植物的重要发源地和食物品种资源最富有的国家。

依据:1200种栽培作物中有200种直接发源于中国。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传统农业在利用土地、保持地力方面创造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1、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1)精耕——耕、耙、耘等;

(2)施肥——粪肥(动物和人)、绿肥、泥肥、饼肥等;

(3)水利灌溉;

2、耕作制度:

轮作、间作、混作、连作制——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制。

特点:集约利用——榨取土地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租佃关系

上古时期的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休耕轮作,换土易居。

农村公社是农业生产的基层组织。

公田有扩大趋势,其收益由公益金变为国家税赋。

井田制有无尚无定论。

12.传统社会土地所有制

一、地权关系及其变动

地权关系主要为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三种土地所有制。它由国家授田给农民耕种的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

(一)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其发展中国传统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之一。

地主土地所有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战国秦汉时期。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时期,相继出现了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和商人地主。

(2)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大地主庄园经济为特征的士族门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3)隋唐五代时期。门阀士族地主土地所衰落,开始向以纯粹租佃关系为特征的庶民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转型。

(4)宋元明清时期。以纯粹租佃制为特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完全确立。

2.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

(1)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2)国家所有的耕地,即官田(包括屯田、营田、官庄、没入田、户绝田等)。在中国传统社会,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这种土地所有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土地所有制,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为一体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它是维系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和坚实基础。经营规模小导致了精耕细作。土地商品化导致了地权的不稳定。特征:(1)规模小(2)形式极不稳定、地权流转速度快。

4.三种制度间的关系

三种地权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划分,存在着多种转化的可能。其运动机制为土地买卖机制(把土地作为交易的对象);土地兼并机制(指各种社会财富不断地产化,如“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等);土地离散机制(分户析产的继承制度)。

13.租佃关系及其变动

在中国传统社会地主制经济下,地主的土地除部分自营生产之外,大部分出租给农民耕种,

收取地租,形成租佃制度。土地是资本,购买土地的经济目的是投资,收取地租。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地租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有租佃契约,规定双方的义务和责任。由于双方地位不平等,承租方往往处于不利状况。中国传统社会租佃制大致经历了以依附农为主(役使庶子、庸奴或奴婢从事生产)、以分成租契约佃农为主、以定额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租佃制三个时期。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向自由租佃关系发展。

⑴魏晋南北朝时的“田客”,明清时残存的“佃仆”,有主仆名份,依附性极强,类似农奴。

⑵唐宋以后的“佃客”、“庄客”,仍有较强的依附性,有独立经济,无平等法律地位。

⑶明清时普遍存在的契约佃户,依附性较弱。

租佃制三个时期:

依附农为主体的时期------以分成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时期-------以定额租契约佃农为主体的时期。

14.永佃制

(1)时间:北宋时出现,明清时有所发展。

(2)内容:是一种自由的租佃契约关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

(3)特点:

田底权、地骨权:地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向国家缴纳田赋。

田面权、地皮权:农民取得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向地主交纳地租。

永佃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⑴土地经营从粗放转向精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的投入,佃权变得重要。

⑵人口和土地严重比例失调:人多地少,农民愿付更高的代价谋求佃权的稳定;地多人少,地主用永佃权拴住农民。

⑶土地买卖更加方便。

15.中国赋役制度变化规律:

(1)中国古代的赋役种类繁多,结构复杂,但总起来看不外两种情形,一是税人,一是税物,且其发展趋势是逐渐由税人向税物转化。

(2)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赋役并重(秦汉至唐代中叶)、赋重于役(唐中叶至明中叶前)、役并入赋(明中叶后至清雍正)的三个阶段。

16.政府对精耕细作农业的调节机能主要体现在:

第一,调节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

1、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集中,造成土地、劳动力资源的不均衡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2、措施:

(1)实行“限田”和“均田”等政策。

(2)迁徙富豪。

(3)制定限制商人占有土地的政策。

(4)通过一系列财政经济改革。

第二,修筑各种防旱抗洪的水利灌溉设施。

1、原因:小农家族经济的脆弱性,没有能力修建灌溉用渠道和抗洪排涝的水利工程。国家则可利用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兴修水利工程。

2、实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白渠等。

3、设置官署:司空(汉)、水衡都尉(曹魏)、放水部(西晋)、水部郎中(唐)

第三,提倡、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等,以促进农业生产。

第四,赈灾救荒。

措施:(1)直接赈济。(2)派官吏到救灾区组织民众抗灾自救。(3)荒后减免赋税。

(4)建立各种仓储制度。

17.中国古代社会手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应用、丝织品的发展与造纸业的创建三个方面。

第二: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在矿冶业、调班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规模扩大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第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突出反映在制瓷、棉纺等生产领域。

18名词解释秦半两: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19名词解释“飞钱”:自德宗建中元年(780)实行两税法后,钱币不足,各地渐有禁钱出境的的事。商人就将钱交给本道在京的进奏院、驻军、节度使或富人,换取取钱凭证,回乡合券取钱。飞钱也叫便换。

20.名词解释“扬一益二”:唐代,古代经济文化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扬一益二”是对唐代东南、西南两大都市,即扬州、益州,其经济发展的谚语表述。全国工商业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次为益州。

21.名词解释“交子”: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起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22.名词解释十大商帮: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陕西、山西、山东、安徽徽州,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太湖边两个镇,江西省,浙江宁波市,浙江龙游县,福建,广东。

晋商:经营食盐、汇兑,盐商、票号。

徽商:盐、茶叶、木材、粮食等,

鲁商:盐等。

福建,广东为海商。

大商人以盐商最多。百万到千万两财富。

反映时代特征:从事长途贩运,类似于16世纪西欧“专业商人”或“特殊的商人阶级”,现代化的先驱。

23.名词解释均输平准法——官营商业制

1、均输法:汉武帝时桑弘羊创设,各地贡品就地交给均输官,均输官将这些贡品在价高的地方卖出,政府获得巨额利润。

2、平准法:汉武帝推行,政府平准机构在商品价高时卖出,价低时买进,以平抑物价,赚取差价的制度。

24.市舶制度及其演变。

(1)时代:出现于唐代,完善于宋元。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2)实质:管理进出口贸易的制度。

(3)特征:海关与外贸的结合。

(4)职责:

①向来华贸易的外商发许可证。

②征收舶税。(抽解)

③收买舶货。(征榷与贸易)

25.行商制度

行商制度是清政府利用行商垄断对外贸易的制度。其业务主要是:①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②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行商成了清政府与外商之间的正式媒介,兼有商务和外交的双重职能。

26.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分析

(一)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必然选择。

1、维护社会秩序:人地矛盾突出,国家首先应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

2、维护经济秩序:财政原因。与商人争利,天下财财富归入中央。历代官营与禁榷制度。(二)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持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1、中央集权专制的基础:地主制土地所有制、租佃制生产方式下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2、巩固皇权,维护贵贱尊卑秩序。(1)小农经济使民众永远互相分散孤立而不富裕,使其永远无法以财力与官府抗衡。(2)商人可以以财力谋得政治上的权力。消灭吕不韦等富商大贾,避免政权隐患。(3)商业会使社会风气变得虚浮奢华,不利于社会安定。

(三)文化传统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巨大影响。

1、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

孟子曰:“何必曰利,唯有仁义而已矣。”

2、消灭奸商,民风淳朴。

商人多惟利是图,行奸弄巧,甚至贩卖禁物。

农业使人厚朴,使人民思想单纯。

27.货币形态的变迁

多元金属称量货币——计数贱金属货币——计数贱金属、称量贵金属、纸币共用货币计数贱金属货币:汉代五铢钱(币文纪重,使用700年)——唐代开元通宝钱(币文纪年,使用1300年)

(一)战国秦汉的金钱并行阶段

1、原始社会的交易: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2、西周以前的货币:贝币

贝旁字:财、货、买、卖、购、贾、贩、贸、贪、贫、贵、贱、贿、赂、赚、赔、资、账、赃、赏、赐、贡、赠

3、战国青铜铸币:布币、刀币、圜钱

4、秦半两,汉武帝五铢钱

黄金的作用:铜钱为主要货币,黄金为上币,主要见于赏赐。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是中国古代货币,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演变而来的。圜钱也称圜金、环钱,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是方孔钱的前身。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二)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钱帛兼用阶段。

1、绢帛的地位和作用。

各类实物中,绢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大宗商品交换、政府征收赋税皆以绢帛计价。

2、主要原因,金属货币不够流通。

3、铸币的地位。

唐高祖(621年)币制改革,废除流行700年五铢钱,铸造开元通宝。

三)宋及明初的钱钞共存阶段

1、纸币的出现与嬗变。

(1)交子:货币代用券,铁钱代用券。

诞生1023年的四川。最初商民自由发行;接着十六家富商发行,后不能兑现;再后地方政府接办,益州交子务;最后中央政府办理。

(2)形态:

交子、会子、关子——合券取钱,相交、相会、相关;

钱引——领钱的证书;

钞票——纸币,抄写的钱票;兑换券。

世界最早纸币,比欧洲使用钞票早600多年,(欧洲瑞典最早于1690年发行纸币)。重大的金融制度创新。

为何最早出现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希克斯——中国货币一开始没有建立在贵金属上,没有经过“价值贮藏”为主阶段,直接过渡为支付手段。

(四)明中期至清的银钱咸通阶段

1、白银货币化的完成及其形态特点。

明代中后期,日本、美洲等地输入,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2、15世纪后,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如墨西哥鹰洋是在我国流传最广的外国银币。1973年,墨西哥总统访华,周恩来总理将“墨西哥鹰洋”作为国礼赠送给墨西哥总统。

3、铜钱的辅币地位,钱用于小买卖。

28.古代货币制度的特点

独特的货币文化

(一)货币形态多样,货币的职能不集中于一体

金、银、铁、铜,纸币、谷帛等,无本位制度

流通——铜钱,储藏——金银

(二)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显著地域性

(三)铸造技术粗糙,成色参差、轻重不一

(四)主要钱币重量在长期几乎稳定不变

汉代五铢钱使用700年——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1300余年,到清末两种钱仍在流通、重量不变。

29.私人经营的借贷活动——高利贷

1.借贷经营主体

(1)当铺(质库):贷款者把财物抵押或质押给当铺,按约定负担利息并赎回财物,若逾期不赎,则财物归当铺所有。

①产生与发展:

南朝寺院的质库是最早的当铺。南朝经营抵押放款的寺院有南齐的招提寺和梁朝的长沙寺。唐代质库成为独立的金融机构。宋代的质库又名“解库”、“典库”。寺院的质库称“长生库”。明代当铺成为主要金融机构。当铺都为私营,寺观质库不见记载,为富人理想投资场所。

②利息:明末艾南英说通例是:“周年取息二分,以二十四月为期,不赎则毁卖原所当物。”(《天佣子全集》卷六《三上蔡太尊论战守事宜书》)

(2)钱铺:明代产生新的金融机构,最初业务是经营货币兑换。钱庄、钱桌等的总名。清代钱铺成为主要金融金钩。一些钱铺还经营抵押放款。

(3)银铺(银号): 明代除银铺本行业务即打造、买卖金银器饰外,还经营倾溶银锭,货币(银钱)兑换,抵押放款等业务。

(1)“羊羔利”

(2)年息100%普遍。10倍也常见。

30.“飞钱”(便换):自德宗建中元年(780)实行两税法后,钱币不足,各地渐有禁钱出境的的事。商人就将钱交给本道在京的进奏院、驻军、节度使或富人,换取取钱凭证,回乡合券取钱。飞钱也叫便换。

31.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

(一)自主经济。非西欧庄园制下的依附经济,地主、自耕农有土地的产权,农民(含佃农)有经营的自主权。

(二)竞争机制。各经营主体之间是平等竞争关系,非命令和垄断关系

(三)社会管理。发达的官僚机构和村社组织,将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形成国民经济。

32.古代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灾害。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周期是构成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

(二)少数民族的进攻南迁。

(三)周期性的土地兼并和农民战争。土地兼并导致农民丧失土地成为流民,大量会和,引起农民战争。

(四)小农经济的固有特征。灵活性与脆弱性。总的来说:以上四个方面经常纠结在一起,造成古代经济破坏与恢复交替出现。整个社会经济表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和同一状态的循环反复。

33.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初始条件

一、外部条件(世界市场形成)

二、内部条件

1、人口(充裕的劳动力)

2、自然资源(丰富)

3、农业生产技术(稳步提高)

外部条件?a?a世界市场形成

(一)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

1、地理大发现

2、产业革命

3、贸易组织的变化

4、交通通信的变革

34.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1、世界货币的产生

2、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

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

1、世界货币的产生。19世纪,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标志。

(2)经济危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标志。经济危机的世界性和周期性,反映出世界各国已经成为统一的整体,标志着世界市场已经高度统一。

二、内部条件

(一)人口状况

(二)自然资源

1、耕地资源

2、矿产资源

(1)煤矿

(2)铁矿

(三)农业技术

35.铁矿

①钢铁地位——需求量大

②储量与分布:储量世界第三;

辽宁、河北、四川三省占52%;山西、内蒙古、山东等省也较多;西北较少。

③近代钢铁厂:汉阳铁厂(1890)→汉冶萍公司(1908)

(3)有色金属资源非常丰富。

36.耕织结构的分解过程。

1、19世纪60年代

2、步骤:

(1)纺织分离?a?a洋纱取代土纱

①洋纱价格低廉。

②棉花价格相对稳定。

(2)耕织分离?a?a洋布取代土布

洋布排挤和代替土布的关键仍然是低廉的价格。

37.中国近代化路径选择:历程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民民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化道路特色

1)其主导者由地主阶级中的开明派,发展到资产阶级维新派,其目的为巩固封建统治。当“变法”失败,转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其工业结构则由军事工业扩展到民用企业;由重工业扩展到轻工业。3)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民营。

3、本质:以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撞击而引起的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本质上就是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或转型

38.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

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滋长

三、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进步

39.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滋长表现

于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为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出现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即经营地主、富农经济、农牧垦殖公司。

1、经营地主(1)定义(2)进步性(3)社会性质?a?a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地主

2、富农经济(1)分类:旧式富农、新式富农(2)特点:与一般农民、经营地主的区别

3、农牧垦殖公司

(1)产生:通海垦牧公司

(2)分类:非生产性垦务公司;兼有自垦和出租业务的垦务公司;主营园艺、果树及饲养业务的公司。

(3)地位与评价

40.近代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设立农政机构

2.创办各级农务学堂

3.设立农事试验场

4.劝办农会

5.制定农业政策和法规

6.对农业提供金融支持。

4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缺乏现代的理性政府。

1、在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届政府没能在政策上做出根本性的制度改革。

2、来自传统的习惯、法律、观念与制度依然强有力地制约着新的经济政策的实施。(二)商品市场不发达。1、市场环节多,交通运输困难,增加了交易费用。2、由于农业自身积累困难,农业近代化的步伐缓慢。(市场、人口)

(三)缺乏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农产品不能迅速商品化,使家庭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这一传统的中国农村经济核心不能打破,生产力不能由家庭内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而得到发展。(四)农业再生产投资的制约。1、军阀、官僚、豪绅收取地租大多转化为城市的消费资金,很少投入农业。2、近代国家财政困难导致了赋税徭役的加重。

(五)缺乏稳定的政局。天灾与人祸交织,造成饥荒与农民流离失所。近代中国战争不断: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列强入侵→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

供应链管理知识点整理

供应链管理知识点整理 1.物流领域三个观点:黑大陆物流冰山学说第三利润源 2.对物流的认识:产品生产出来后到消费者手中的一段物流——产品领域的物流 产品物流加原材料物流——综合物流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及下游的分销商到客户——供应链管理 3.企业的核心活动:质量——立足之本成本——生存之道时间——发展之源 4.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体化战略:企业在目前的经营范围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扩展。前向后向横向 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建立、购并或合资经营一个、多个企业,向其产品销售行业发展。后向一体化:企业通过建立、并购或合资经营一个、多个企业,向其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供应行业发展。 横向一体化:企业通过并购或合资经营处于同一行业阶段的企业,获得竞争对手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其的控制。 5.纵向一体化模式:需求环境多变时,其弊端: 加快企业投资负担,丧失市场时机 迫使企业从事不擅长的业务活动 在每个业务领域都直接面对众多竞争对手 6.横向一体化:优点:规模经济、市场份额、竞争压力、资本利用率及市场的重新划分等。 7.传统管理模式的缺陷:当今许多先进制造技术和方法: 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制造——CAD/CAM 柔性制造系统——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物料需求计划——MRP 准时生产制——JIT 制造资源计划——MRPⅡ 精细生产 均是基于企业的满足用户需求响应的方法和措施。 缺点:在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突破 8.物流概念:物流是供应链运作中,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存储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9.四种主要的经济效用:形态(生产)地点(仓储)时间(运输)占用(营销)。 10.物流作用:物流与宏观经济关系:有利于专业化生产;使商品供应丰富多样;降低价格;土地价值升值。 第二章;供应链的基本分析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消费者的消费者,自生产至制成品交货的各种工作努力。这些工作努力可以用计划、寻找资源、制造、交货和退回等五种基本流程来表述。 ——美国供应链协会(SCC)的定义 2.有效性供应链:以实现供应链物理性能为主要目标,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为零部件、在制品和成品,并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 反应性供应链:以实现供应链的市场功能为主要目标,即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映。

心得体会 企业供应链管理心得体会

企业供应链管理心得体会 企业供应链管理心得体会 学习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心得体会 姓名:姜萌学号:xx517021组别:第三组这段时间自己学习了第六章,发现有许多的东西都是自己不知道的,大部分知道的都是传统采购,很少知道这一章里提到的各种采购方法。 在传统管理下,采购重点是放在与供应商如何进行商业交易上,即在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价格的比较,通过供应商的相互竞争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为特点。在采购中,交货质量、交货时问是重要考虑的因素,但都是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来进行控制的,如到货验收等,交易过程的重点放在价格的谈判上。因此,供应商与采购部门经常要进行报价、问价、还价等来回谈判,最后从多个供应商中选择一个价格最低的供应商签订合同,订单才能决定下来。 所以在学习了这一章后我总结了传统采购的特点以及在供应链下采购的特点,最后还对比分析了他们的区别,因为我认为类比法对于我来说更容易让我记住知识点,所以我就采取了先分类再比较的方法来学习这一章,当然,我们组主要负责的就是JIT准时化采购,我对它的了解也比较深入,在小组里我也负责的是JIT准时化采购的特点,当然我也是从这里知道它和传统采购的比较,到底在哪里是优胜致胜的关键。 以下这些理论就是我总结和借鉴来的对这章的总结。希望老师批评指正,当然还会在老师和各组的带领下深入了解这些内容。

一.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采购过程是一个信息私有化的过程 选择供应商在传统的采购中是首要任务。在采购活动中,因为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筹码就越大,对采购方不利。因此,采购方为了能从众多竞争性的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在与其他供应商竞争时,也会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一来,采购和供应双方都不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互存,导致信息不对称,引发相互的不信任。 2.采购部门对质量和交货期的检查都是事后把关 在传统管理的采购模式下,采购方基本无法参与到供应商的生产过程和相关的质量控制活动中来,双方的工作既不透明也无法做到有效沟通。因此,采购部门难以对采购品进行实时的跟踪查询。 3.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 在传统管理下的采购模式中,供应与需求之间无法做到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而是一种临时或短时的合作。由于缺乏相互合作和沟通协调,在采购过程中就会出现相互推诿和抱怨,双方没有更多的精力来筹谋工作,可想而之,采购的质量和效率势必下降。 4.缺乏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 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导致采购方在生产需求减少时库存增加;生产需求增加时,出现供不应求的 现象。在市场需求骤变时,供需之间对用户的需求无法积极响应,从而缺乏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 1。整数加法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整数减法 (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4。整数除法

(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 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 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 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 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 要小于除数。 9。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

供应链管理知识点

Chapterl」roduction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1. 【supply chain The system of suppliers, manu facturers, tran sportati on, distributors, and ven dors that exists to tran sform raw materials to final products and supply those products to customers. 2.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 is a bus in ess n etwork coveri ng from buying, making, movi ng, warehous ing to selli ng. 3. 【What make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difficult? Supply cha in strategies cannot be determ ined in isolatio n. They are directly affected by ano ther cha in that most orga ni zatio ns have, the developme nt cha in. It is challe nging to desig n and operate a supply cha in so that total systemwide costs are mini mized, and systemwide service levels are mai ntai ned. Un certa inty and risk are in here nt in every supply cha in. 4. 【Strategies for SCM Global Optimization (全局优化)Managing Uncertainty (管理不确定性) 5. 【Why is Global Optimization Hard? The supply cha in is a complex n etwork. Differe nt facilities in the supply cha in freque ntly have differe nt, con flict ing objectives. The supply cha in is a dyn amic system. System variati ons over time 6. 【Why Is Uncertainty Hard to Deal With? Matchi ng supply and dema nd is a major challe nge. Forecasting doesn ' t solve the problem. Inven tory and back-order levels typically fluctuate con siderably across the supply cha in, eve n whe n customer dema nd for specific products does not vary greatly. Dema nd is not the only source of un certa in ty. Recent trends such as lean manufacturing, outsourcing, and offshoring that focus on reduction in crease risks sig nifica ntly. 7.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all forecasting techniques Forecast ing is always wrong. The Ion ger the forecast horiz on , the worse the forecast. Aggregate forecasts are more accurate. Chapter2」nventory Management, Supply Contracts and Risk Pooling 1. 【何时低(高)于平均需求l If the cost of not selli ng an additi on al un it is larger tha n the profit from selli ng an additi onal un it, the optimal qua ntity in gen eral will be less tha n average dema nd, while if the reverse is true, the optimal order qua ntity in gen eral will be greater tha n average dema nd. 2. 【平均需求与最优订货量的关系l The optimal order quantity is not necessarily equal to average, or forecast dema nd. 3.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oefficie nt of variati on ---------------------- The Stan dard deviati on measures the absolute variability of customer dema nds, the coefficie nt of variati on measures variability relative to average dema nd. 4. 【Risk Pooling: three critical points Cen traliz ing inven tory con trol reduces both safety stock and average inven tory level for the same service level. The higher the coefficie nt of variati on, the greater the ben efit obta ined from cen tralized systems; that is, the greater the ben efit from risk Pooli ng. The ben efits from risk Pooli ng depe nd on the behavior of dema nd from one market relative to dema nd

最新-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必考知识点重点总结 精品

单片机概述 单片机是微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简称,微型计算机的一种。 它把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定时器\计数器以及I\O 接口,串并通信等接口电路的功能集成与一块电路芯片的微型计算机。 字长:在计算机中有一组二进制编码表示一个信息,这组编码称为计算机的字,组成字的位数称为“字长”,字长标志着精度,MCS-51是8位的微型计算机。 89c51 是8位(字长)单片机(51系列为8位) 单片机硬件系统仍然依照体系结构:包括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内部总线等。 由于一块尺寸有限的电路芯片实现多种功能,所以制作上要求单片机的高性能,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稳定。 单片机软件系统包括监控程序,中断、控制、初始化等用户程序。 一般编程语言有汇编语言和C语言,都是通过编译以后得到机器语言(二进制代码)。 1.1单片机的半导体工艺 一种是HMOS工艺,高密度短沟道MOS工艺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 另一种是CHMOS工艺,互补金属氧化物的HMOS工艺,它兼有HMOS工艺的特点还具有CMOS的低功耗的特点。例如:8181的功耗是630mW,80C51的功耗只有110mW左右。1.2开发步5骤: 1.设计单片机系统的电路 2.利用软件开发工具(如:Keil c51)编辑程序,通过编译得到.hex的机器语言。 3.利用单片机仿真系统(例如:Protus)对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设计的外围电路,进行模拟的硬软件联合调试。 4.借助单片机开发工具软件(如:STC_ISP下载软件)读写设备将仿真中调试好的.hex程序拷到单片机的程序存储器里面。 5.根据设计实物搭建单片机系统。 2.1MCS-51单片机的组成:(有两个定时器) CPU(进行运算、控制)、RAM(数据存储器)、ROM(程序存储器)、I/O口(串口、并口)、内部总线和中断系统等。 工作过程框图如下:

中国经济史综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经济史是经济学这一门学科的历史,它是对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的一个完整记录。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必要学习中国经济史。鉴于中国经济史对于学习经济的重要性,而《中国经济史研究》是关于中国经济史的一本核心期刊,本文将对该期刊的2011年4月期文献进行综述,使读者了解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趋势,以此为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期刊;综述 一.前言 《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于1986年,季刊。《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杂志社出版的专业性刊物。该刊物以马列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百家争鸣的方针,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坚持以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问题即“四新”原则取舍文章,为学术界新老作者提供发表论文的园地。编辑部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匿名审稿,责任编辑对主编负责制。 《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主要栏目有:“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外比较经济史”、“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经济思想史研究”、“港台经济研究”、“民族经济”、“西部开发”、“理论探讨”、“专题评论”、“学人与学术”、“论著评介”、“青年论坛”、“读史札记”等。 二.《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4月期研究进展 1.对经济史类著作的评介 李肖[1]运用列举法对《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做出了评价,赞扬了它填补空白、利用新资料和研究方法、多视角评书的优点,也指出了其在资料引用方面的不足。王

供应链管理课本知识点总结

第1章供应链管理概述 1.供应链概念供应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和模式。 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面向客户需求,交叉性,层次性 2.供应链管理概念:供应链管理是连结企业内、外部结盟的企业伙伴,为满足市场的最终消费者需求,整合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所有营运活动,创造出整体供应链的最佳化(最高效率及最小成本),以达成具高度竞争力的供应系统。 或者答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包括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大基本内容。 书上是: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节点企业的相关运营活动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它们的竞争能力和资源,从而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 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通过调和①总成本最低化、②客户服务最优化、③总库存最小化、④总周期最短化、以及⑤物流质量最优化等目标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供应链绩效最大化。4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层次性,交叉性。 供应链管理目标:是供应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供应链所产生的价值是最终产品对顾客的价值与顾客需求满足所付出的供应链成本之间的差额。 供应链管理的特征:1.以满足客户要求为出发点2.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战略基础3.以提升供应链竞争能力为主要竞争方式 4.以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5.以物流一体化管理为突破口6以非核心业务外包为主要经营策略。 5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步骤 1调查并分析市场竞争环境2分析客户价值3确定竞争战略4分析核心竞争力5重建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6评估和选择合作伙伴7供应链企业运作8绩效评价和成员激励9反馈和学习。 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第2章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问题 1根据供应链的功能将供应链分成效率性供应链和响应性供应链 效率性供应链是以最低成本将原料转换为零件半成品,最终产品,体现供应链的物料转换功能。 响应性供应链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功能。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

中国经济史考试重点难点 名词解释: 1财政: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财政的职能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及稳定和发展职能。 2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肋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3行商制度: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使用行商制度,其业务主要是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4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5废两改元:1932年7月,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远制度 6四行二局: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 7.经济统制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 8.南三行: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是实力雄厚的银行资本集团 9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0平准中国封建社会运用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经济措施 11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发展高级阶段对外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资本输出”指资本主义国家为获得高额利润用过剩资本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贷款 12 法币政策:亦称“法币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1935年实施的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经币制度的币制改革措施。主要内容有:统一货币发行权,规定法币准备金,实行白银国有,确定法币对外币的汇率,推行新辅币。 13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它与旧式富农的区别是本人不参加劳动,由管家代为经营,其封建性比旧式富农更严重。是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经济过渡的一种形式。

10507《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自考知识点整理大全汇编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10507)知识点 一、单项选择题知识点 1.现代物流管理的目的是(整体最优)。物流系统功能的核心和本质是整合和优化,实现整体最优化。P3 2.物流并非是多个功能简单叠加,而是各功能和环节相互联系与整体运作的综合体,这体现了物流的(系统价值)。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为了有效提高物资保障能力,采用托盘、叉车等后勤设备,贯穿了军事物资从单元组合(集装)的装卸活动到高效连贯地搬运、运输、储存、直到按军事目标到达目的地为止的整个过程,为战争提供了有效的后勤支持。P3 4.根据美国学者巴罗的划分,企业物流作业活动分为关键性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其分别包括哪些内容?P9 关键性活动:客户服务标准;运输;库存管理;信息流动和订单处理 支持性活动:仓储;物料搬运;采购;保护性包装;与生产或运作部门合作;信息维护 5.大型零售知识店、24小时店为了消减流通成本、扩大销售,大多已连接了POS和EDI系统(信息)。P9 6.拉式经营体制强调的是(尽最大可能缩短从了解客户需求到生产这段前置时间)。P16 7.属于供应链运营整合障碍的是(分散的信息结构)。P25 8.供应链运营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是(全局性视野、现代信息技术…)。P26 10. 销售与运作流程(S&OP)是以(月)为单位滚动进行的。P28 11. 设定整体制造产量及其他活动水平的一种功能,其目的是最好地满足当前计划中的销售水平,同时实现整体商业目标的物流管理方式是(销售与运作规划S&OP)P28 12. S&OP的核心是供应和需求的整合。P29 13.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对(企业内外供应和需求的整合管理)。P46 14.制定生产与库存水准决策,以满足终端客户需求的企业活动是(需求规划)。P50 15.需求战略的制定主要有哪三个方面?(渠道设计、需求规划、供应链结构)。P50 16.是否能使企业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对于竞争对手拥有更高的价格支配力选(收益管理)。P50 17.决策最优的参与者数目、位置以及供应链参与者的角色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供应链结构)。P51 18.供应链整合的四种形式分别是什么?各自内容是什么?P52 四种形式:信息、决策、财务、运作。 信息整合:是指供应链参与企业之间就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共享。 决策整合:支持供应链内参与企业之间的规划与控制职能。 财务整合:改变了供应链支付的条款和条件。 运作整合:涵盖了供应链参与者之间物资与人力资产共享。 19.介于货主企业与运输业之间,在特定时间段内按照特定价格向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的中介组织是(第三方物流)P53 20.第三方物流为委托客户企业提供的服务有基本业务、附加值业务以及(高级物流业务)。P54 21.第四方物流全程负责管理的典型特征是?任何因为供应链运作失误而产生的责任,一定是由第四方承担。P56 22.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构筑首先是企业内业务流程的再造,其次是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调整和能力整合)。P59 23.规律性需求可以分解为哪些因素?P76 1)真实的历史需求;2)使用合适的预测模型;3)现实的趋势和季节性等因素的影响 24. F=(Bt*St*T*Ct*Pt)+I,其中(I是t时期的不规则需求)。P77 25.当几乎不涉及过去的历史数据,而只需要从管理层面上进行判断和决策时,定性方法非常适用(定性分析法)。P78 26.某库存产品的使用量是92,84,100,108,116。求前4个时间段内的移动平均数(92+84+100+108)/4=(96)。P78 27.在4月份,对某库存产品的实际需求量是M单位,而原来预测需求是N单位,假定加权值为0.3,那么5月份的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土地所有制结构】 (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供应链管理知识点总结

1.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37 [1]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视为一个整体。 [2]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 [3]对所有企业采用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4]强调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2.具有协调与激励机制 3.根据市场环境分为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根据用户需求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失衡的供应链38 4.上游推动效率;下游拉动响应;40 5.供应链企业间委托-代理问题的特征50 [1]供应链的企业间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如三星与苹果,三星帮苹果代工CPU处理器。 [2]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多阶段动态特性的。 [3]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是多任务多委托-代理。 6.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存的。 7.供应链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55 [1]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 [2]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过程。 [3]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 [4]柔性化设计 [5]风险的日常管理 8.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9.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效应89 定义: 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其来自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使订货量产生了逐级放大的现象,到达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与实际顾客需求信息存在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将实际需求量放大了。 原因; [1]需求预测修正;

[2]产品定价销售策略导致订单规模的变动; [3]分摊订货成本; [4]补货供给期延长; [5]短缺博弈。 解决: [1]提高供应链企业对需求信息的共享性,实现信息共享; [2]科学确定定价策略; [3]缩短提前期,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4]提高供应能力的透明度; 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10.曲棍球棒现象91 定义: 在某一个固定的周期中,前期销量很低,到期末销量会有一个突发性的增长,而且在连续的周期中,这种现象会周而复始,需求曲线类似曲棍球棒。 原因: [1]公司对销售人员的考评与激励政策,为了激励销售人员努力工作,对他们规定一个销量的目标,超过这 个目标就能拿到奖金; [2]公司为了促使经销商长期更多地购买,采用“总量折扣”的价格政策。 解决: [1]宝洁公司提出的“天天低价”; [2]采用总量折扣和定期对部分产品降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不同的经销商采用不同的统计和考核周期,延长考核周期。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知识点整理

阅读指南:(由于涉及排版问题,如需打印请删除该部分) 1、你不努力一把,都不知道什么是绝望。 2、个别知识点做了简化,一方面确实需要简化,一方面不知道要怎么考。 3、涉及计算的知识点还请仔细阅读课本复习例题。 4、知识点如有遗漏,或知识点内容仍不全面,或内容有误,请及时反馈给我修正和补充。第一章 1、(名词)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 2、(名词)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传统企业各部门之间,特定企业不同部门之间,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传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协调活动,其目的是改善个别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各环节长期的经营绩效。 营销主要负责市场调查、促销、销售队伍管理和产品组合,创造产品的“占有”价值。 生产/运作则关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创造产品的形态价值,主要职责包括质量控制、生产计划和调度、工位设计、产能计划、维修保养作业要求和标准。 物流关注的是那些赋予产品或服务时间和空间价值的活动。 边缘活动是由于人为地将企业活动分割给若干独立的职能部门负责,要实现部门间协调,需要建立促进部门间合作的机制和鼓励措施 第二章 5、(简答)物流战略的目标: ①降低成本:战略实施的目标是将与运输和存储相关的可变成本降到最低。 ②减少资本:战略实施的目标是使物流系统的投资最小化。 ③改进服务:战略一般认为企业收入取决于所提供的物流服务水平。 6、(简答)物流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物流决策三角形): ①库存决策战略:库存水平、库存分布、控制方法 ②设施选址战略:设施的数量、规模和位置,指定各存储点的供货点,将需求分派给各存储点或供货点,自营仓储/公共仓储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点知识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 点知识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高等数学上册,必背的知识点,期末考试备考的重点知识 东西不多,但都是经典,多了也记不住,是吧。 (14)C x dx x +-=?csc cot csc (15)C x xdx x +=?sec tan sec (16)C x xdx +-=?|cos |ln tan (17)C x xdx +=?|sin |ln cot (18)C x x xdx ++=?|tan sec |ln sec (19)C x x xdx +-=?|cot csc |ln csc (20)C a x a dx x a +=+?arctan 1122 (21)C a x a x a dx a x ++-=-?||ln 21122 (22)C a x dx x a +=-?arcsin 12 2 (23)C a x x a x dx +++=+? )ln(222 2 (24)C a x x a x dx +-+=-? ||ln 222 2 用于三角函数有理式积分的变换: 把sin x 、cos x 表成2 tan x 的函数 然后作变换2 tan x u = 2 22122tan 12tan 22sec 2tan 22cos 2sin 2sin u u x x x x x x x +=+== = 2 22222112 sec 2tan 12sin 2cos cos u u x x x x x +-=-= -= 变换后原积分变成了有理函数的积分 二 泰勒多项式 若)(x f 在点x 0处N 阶可导,称 ) ()()(! 1....)(! 21))(()()(0) (2 0// 0/ 0x x x f x x x f x x f x p o n o x f x n n o n --+ ++ -+=的 多项式 ) (x p n 为函数)(x f 在点x 0的(n 次)泰勒多项式。 的麦克劳林公式

中国经济史名词解释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因此二者共同强调的当然是血缘关系了,没有血缘关系也就不会对其分封。 (一)。前提。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二)。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 (三)。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四)。主要封国:主要王族:燕鲁功臣:齐先代贵族:宋 (五)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800年) 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 井田制是西周时的土地制度。国家在修筑水渠和道路时把土地划分为许多“井”字形方块,故称为井田。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他们世代享用。他们只有享用权而无所有权,所以不准转让和买卖。为了充分发挥地力,并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西周的井田制根据剥削对象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区划,一种是“十夫有沟”,即国中平民的份地。其收入要上缴国家十分之一,作为贡税,以充军赋。另一种是“九夫为井”,即国家将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划为九区,中一区为公田,余八区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获全部缴给领主。男子成年受田,老死还田。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崩溃 世卿世禄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是商鞅变法[1]的时候 1、“使黔首自实田”:秦统一后,为了统一征收全国田税,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黔首”是指官吏以外的居民,即让这些百姓向封建国家呈报他们占有的土地数量,政府根据土地数额向他们征收赋税。它标志着从春秋战国以来发展起来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法律上的确认,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来源,是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措施。 2、焚书坑儒:公元前213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朝丞相李斯主张把除秦国史书以外的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除中央政府主管的以外,一律收缴烧毁;以后敢谈这些书的处死,是古非今者灭族。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次年,秦始皇下令把460多个骂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两件事,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扼杀了春秋以来“百

供应链管理知识点

供应链管理知识点 一.名次解释 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管理:是在整合利用资源的理念指导下,对从原始供应商到最终客户的供应链网络进行管理、协调和控制,使供应链网络能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提供合适数量的优质产品,进而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和成员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3.库存:用于将来目的的当前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 4.牛鞭效应:指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原始供应商端传递的时候,由于无法有效地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渐放大,导致需求信息出现越来越大的波动 5.供应商管理库存:是指由供应商按照预期需求以及事先达成的最高和最低库存水平,代表客户组织对客户的库存进行监督,规划和管理 6.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tory 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着(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着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7.物流:现代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供应链上各种物料,服务及信息从起始点到终点流动过程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的总称 8.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形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模式 9.采购:(狭义)采购时企业购买货物与服务的行为 (广义)采购是企业取得货物与服务的过程,它包括了企业为取得与自身需求相吻合的货物和服务而必须进行的所有活动 10.供应商开发:企业寻找符合自身要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关系的过程 11.供应商调查:供应商调查时在收集到潜在供应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并核实有关供应商在生产,质量,研发,财务等方面的实际能力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