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论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论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不可否认,袁世凯还是做出一定的成就的,辛亥革命后,在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的在位期间,他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捍卫国土,维护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论及内政能力,袁世凯可以说比孙中山有过之而无不及。袁世凯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刻,正值中国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将要走完其漫长的黑暗路程的年代,也正是给中华民族带来创巨痛深的甲午战争的前后。战前,他是李鸿章淮系军阀集团的一名初出茅庐的走卒。战后,他凭借自己杰出的谋略和狠辣的手段,爬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显赫职位。

关于袁世凯争议的是戊戌告密事件,与日签署《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当然争议最大的还是称帝事件。

关于称帝,不得不提及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君主立宪制,这本质来讲其实是一种人民与皇室相忍为国的落后制度,只是当时的中国人多少中了革命的毒,剑走偏锋,一直在口号与斗争中挣扎,在解决民生凋敝、内忧外患的局面上却毫无建树。袁世凯他自己就讲过这个话,他说共和就是不和,民主就是无主,他说总统、总理、总长三人都带总,一旦产生争论到底听谁的,所以袁世凯就觉得那还不如我正大位,我当了皇上,我能为国家平息这个乱,就是大家都听我的,过去有皇上好好的,干脆现在也都听我的。

这必然是野心家为个人野心的托词。但费解的是,在晚清民国政坛左右逢源的袁世凯,当然知道隐忍不发、韬光养晦的道理,谋略过人的他,肯定也知道民主共和的潮流不可阻挡,袁世凯为何急于在此时亮出自己的底牌呢?

有一种说法是在袁世凯之前,袁家的人,他的父祖都活不过60岁,所以袁世凯觉得自己八成也活不过60岁。而1915年的袁世凯按照旧历来算,已经57岁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过一把皇帝瘾。

打定主意的同时,袁世凯做出了一系列类似尊孔复古的行动来营造和恢复旧制的思想氛围,与此同时,共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类的流言从北京城内传播到全国各地,无风不起浪,社会的这些风言风语,实际上是袁世凯为了发动帝制运动,而自己制造出来的。

当时跟随袁世凯20多年的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听到称帝的流言后,专程来北京询问并劝诫袁世凯:“听闻大总统有称帝的意向,不知是否属实?”袁世凯心口不一地回之:“华甫你我是自家人不说二话,历史开创之主年皆不过50,我年近60年,双鬓皆白,只怕是有心也无力了。”

冯国璋的劝戒并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北洋集团内部,在袁世凯称帝之后也发生了裂变,在称帝这件事情上,袁世凯虽然得到了一部分北洋将领官员的支持,但是北洋集团上层核心比如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等实权派人物,都反对袁世凯称帝。这也是很好理解的,如果不称帝,做为北洋军阀的领袖袁世凯去世后,原来段祺瑞、冯国璋等等这些人都有继任的可能,而一称帝制,就成为袁家的天下了,不但要对袁世凯磕头礼拜俯首称臣,而且对袁世凯的子孙也得磕头礼拜,所以他们很不甘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权力才是这些豪强争得头破血流却乐此不疲的东西。

袁世凯的一意孤行,造成了民怨沸腾、举国声讨的结局。人民的愤怒情绪在许多地方演化为骚动或起义。而被放逐的孙中山一派抓住机会重整旗鼓,与袁世凯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短命的洪宪王朝在各种势力的打击下仅仅闹了八十三天就消失了,比拿破仑一世的百日王朝更短。历史无情地嘲笑了袁世凯:他本来要追

精英理论资料

一、精英主义的发展: 精英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于20世纪50年代引起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达其颠峰。 精英主义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是第一阶段,流行的是传统主义或经典的精英主义,其主要代表是意大利的维尔费雷多·帕累托及其同胞盖坦诺·莫斯卡和罗伯特·米歇尔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是第二阶段,传统精英主义发展成为当代精英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尔斯,熊彼特等人。 二、精英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 社会中的权利集中在做重大决定的少数人或小群体的手中。虽然一个政治精英可能为另一个所取代,导致一个既定的精英层的组成者可能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但精英统治社会的规则保持不变。 精英理论的逻辑起点 是承认人类社会中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在政治生活领域,指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现象的普遍性。 对于精英理论基本特征的概括:马文·奥尔森(MarvinE.Olsen)和马杰尔(M.N.Marger)认为,精英取向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六条: ()l在所有的社会(以及大型组织)当中,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少数强有力的统治精英。不管政府和经济的性质如何,总是寡头统治,或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群众确实不能自己统治自己。 (2)尽管精英在人口中占极小的比例,但它们却控制着极大份额的资源,它们组织良好,相当内聚。因此精英在社会中能够有效地使用权力。 (3)精英通常运用所有的手段来保护、维持其权力,并一有可能便增加权力。只有在有利于自身利益时,他们才与他人分享权力L。他们从来不主动让渡权力。(4)为了统治社会,精英运用各种广泛的技术手段。包括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

《袁世凯传》读后感

《袁世凯传》读后感 在读完《袁世凯传》后给我较深映像的情节有两个,一个是袁世凯的韬略,他的官场之道让他最后成为铁腕人物,可称之为奸雄。另一个就是对军权掌握的重要性,在乱世中可谓得军权者得天下。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 袁世凯虽出身显赫,但自幼不喜读书,且生性放荡不羁。年轻时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从武,这样一个“草包”最后却可以“大盗窃国”,在我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投机钻营。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很多袁世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中,袁世凯投机取巧,拉拢权势,奔走钻营的政治手段让袁世凯取得了不少晋升的机会和领导的信任。书中提到:“在吴长庆及其幕僚面请,总是“谦抑自下”,极表恭顺。又时常伪装忧国忧时,“作慷慨激昂之谈”。很快取得吴长庆等人的好感。”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袁世凯之后受到李鸿章,奕劻乃至慈禧太后的赏识和与英国人交好的原因。在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个没有什么学识一介匹夫能在乱世中凭借权术和社交手段走到高位,实属不易,也不得不佩服袁世凯。袁世凯的韬略让自己最终成为一代奸雄,无论人民褒贬与否,袁世凯对近代中国的走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袁世凯的官场之道可以用三个例子来很好的阐释:朝鲜时期和甲午战争中自我吹嘘、投机钻营,推脱责任;戊戌变法中两面派、血腥叛卖手段;还有为了获得主动权不惜发动动乱以此在北京就职的做法。 袁世凯在朝鲜时对日本的挑衅行为的预估错误是导致甲午战争的一个因素之一,当时朝鲜正在受民间团体东学道的起义的威胁,袁世凯想通过清朝廷出兵朝鲜镇压东学道借机提高自己的地位,但当时日本方面已蓄谋已久想要吞并朝鲜侵略中国,袁世凯对此毫无思想准备。之后日本拒绝撤兵时,袁世凯深感孤立无援,胆怯怕死,便托词患病,更不惜以死相挟易装逃走了事。之后袁世凯回到中国后失败主义情绪更重,在李鸿章的消极应战下最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多年追随李鸿章的袁世凯,也被人们指斥为诱发战争的“最贵祸首”。通过这件事明显能看出袁世凯在前期得利时自我吹嘘,之后遇挫临阵脱逃,推脱责任的本领,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巨大牺牲。但是一个在我们眼中如此“卑劣”的一个人也正是利用他的这些本领登上权利的顶峰。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文 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和评价,探讨了其对 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 理念论; 思想体系 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 ,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其思想核心的理念论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 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纵观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一、理念论的提出背景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 ,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由于缺乏美德的知识 ,一个人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去做善;一切恶行都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善才做 出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就美德的概念,它是美德的最真实 的东西。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心灵内在的思想,另一方 面又进一步把心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 ,从而创立了理念论。 在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起初也对民主政权保有一定希望,但当这

个政权以“渎神和毒化青年”之罪处死苏格拉底后 ,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极为不满与憎恨。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目睹这一切,便产生了寻求治国道路的志向。柏拉图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他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在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 ,他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 二、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于是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在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和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辑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理念。所以,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

现代社会的五大特征

《现代世界的诞生》延续早年《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部革命性著作中的观点,麦克法兰以翔实的史料,颠覆了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彭慕兰等思想家和学者关于旧制度与现代世界“大分流”的经典理论,将现代世界的源头上溯至 12-18世纪工业化的英国与工业化的欧亚大陆之间的分道扬镳;并对现代性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那就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或曰宗教)等领域的彻底分立与组合。 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麦克法兰的研究始终围绕着一个重要主题,即探究“现代世界”的起源和特征。在麦克法兰看来,其实许多“现代世界”的特征发源于英国,这个观点就类似于现代人类的非洲起源说。围绕这一观点,他发表了一系列英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78年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从1990 年起,他7次访问日本,对日本和英国进行比较研究。自1996年起,他10次访问中国,并招收中国学生,2011年他还将自己15000多种图书资料捐赠给清华大学。麦克法兰作品中文版从2003年开始出版,第一本是《玻璃的世界》,其他还包括《给莉莉的信》、《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日本镜中行》、《启蒙之所,智识之源》等。 现代社会的五大特征 现代世界起源于哪里?麦克法兰的回答很干脆——就是英格兰,这也是《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的主题。其实早在20多年前,麦克法兰就提出了这个理论。 1978年,在他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一书里,麦克法兰就已经主张,英格兰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从12世纪起开始分流,他把“大分流”推前了几个世纪,而且大分流发生在欧洲。在他看来,从那时候开始,英格兰就开始具备了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 现代社会的五大特征 麦克法兰说,现代社会有五大表征:恰到好处的人口结构;政治支柱——即政治自由;特定的社会结构——即家庭的力量必须被削弱,基于血统的严格的社会分层必须被消除,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较为精英主义的体系必须被建立,公民的首要忠诚对象必须是国家而不是任何其他因血缘而来的团体;一种全新的财富生产方式的兴起——今人所称的“工业革命”;特定的认知方式——科学和世俗的思维模式。 中国需要强大的民间组织机构 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一书中,麦克法兰强调了个人主义对现代性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英格兰与中国的根本差别在于前者是一个充分的现代社会,英格兰文明立足的是个人,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的完整缩影,都有其内在的权利和责任。而中国则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立足于集体的文明,个人只有同其他人结合起来才能变得完整。也就是说,中国尚未完全实现经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彻底分立。

近代史纲要(论袁世凯集团兴起原因)

论袁世凯集团兴起原因 摘要:袁世凯,虽然只做了83天皇帝,但是他在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上却叱咤风云了好多年。这与他背后强大的袁世凯集团有着很大关联。可以说,没有背后集团的鼎力相助,就没有他前台的张牙舞爪。袁世凯集团的兴起,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他的个人才华离不开。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展开论述。 正文: 袁世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枭雄,也许可以和曹操、毛泽东相媲美。纵观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驻军朝鲜,出任清廷驻朝全权代表,个人才华得到一定的展示,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小站练兵,成为威震一方被维新派看重的新建陆军统帅;投靠慈禧太后,出卖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党人,借此获取晋升之资,一跃而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再授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罢官回籍后东山再起,先后出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民国临时大总统、正是大总统,直至帝制自为、黄袍加身,自己将自己逼上众叛亲离的绝路。“食人之禄而谋其主,驻人之地而夺其城”,也许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概括。有人说他是“起事六君子,送命二陈汤”。我认为,六君子之事只是他起事的契机,袁世凯集团的兴起绝非那么简单,其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不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主!袁世凯集团的兴起与国内、国际形势和其自身能力有着莫大关联。 国内形势主要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形势。 国内政治形势首先体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专权的博弈上。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彻底毁灭了清王朝的得意之师—八旗兵和绿营兵。为了应付国内危机,清廷嘱地方大臣招募乡勇组建团练。曾国藩、李鸿章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开创了地方专权的先例。清政府不得不依靠于湘、淮这两支地方军队,“内轻外重”的权力格局也就形成了。如此的格局对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是极其危险的,尤其是令王室寝食难安。清政府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将权力收回中央。继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和甲午海战之后,湘、淮两军相继没落。甲午海战后,淮系已败,清廷终于得到了改变这种权力格局的机会。同时,淮军的没落也让清廷赖以依靠的军事力量消失,清政府实力空虚,急需组建军队增强实力以维护统治。机缘巧合,袁世凯被推到了这个权力真空的格局中,得以以小站练兵的形式进行自己集团的组建。 袁世凯这支军队,依旧是一支地方军队(尽管清廷不希望是这样),承袭着湘、淮军的基因与传统,因而能够更多地吸收淮军遗留下的资源。袁世凯到小站筹建新建陆军的时候,鉴于他对新式陆军也缺乏知识与经验,他请求李鸿章、宋庆和聂士成以及时任北洋学堂总办荫昌等重要淮军将领推荐一些淮军“人才”,这对他来说可是一笔莫大的资源。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一批重要将领就在这时与其相交相知,之后日渐成为袁世凯打江山的左膀右臂。 又因为小站练兵是应清政府之需,因而袁世凯与清政府也绑在了一起。荣禄便是清廷与袁世凯接洽的清廷代表。清廷有求于人,必然会事事顺着袁世凯,因而袁世凯得到了许多荣禄的庇佑。袁世凯借荣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敬文法哲学研习会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专业:法学理论 学生姓名:岳岚培高寒梅郭甜甜指导教师:孙文恺教授 完成时间:2020年6月15日

前言 0 一、辨证学 (1) (一)意典的性质与意义 (1) (二)意典界与事物界 (1) (三)晚年辨证学方面的变迁 (2) 二、格致学 (2) (一)宇宙的形成 (2) 1.开辟 (2) 2.质素 (2) 3.灵魂 (3) (二)宇宙的分类 (3) 三、伦理学 (3) (一)个人伦理 (4) (二)社会伦理 (4) 1.国家起源 (4) 2.哲学王的统治 (5) 3.社会等级 (5) 4.公有制 (6) 5.教育理论 (6) 结语 (6)

柏拉图主要思想概述 摘要:柏拉图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奠基,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 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其思想理论涉及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内容上以其辩证学、格致学、伦理学三个方面为主线对柏拉图的主要思想进行梳理,以期对柏拉图的主要理论学形成初步认识。 关键词:柏拉图意典格致伦理 前言 柏拉图的著作均采用对话体,这种写作方式承载了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柏拉图思想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一是以时间分,另两种是以内容分。具体地讲,前者以文体学的研究方法将柏拉图的对话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对话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有《申辩篇》、《优息弗罗篇》、《克力同篇》、《查米德斯篇》、《伊翁篇》、《高尔吉亚篇》、《拉凯斯篇》、《门内科索斯篇》、《普罗泰戈拉篇》、《吕雪思篇》、《优息德谟斯篇》、《大希庇阿斯篇》。中期对话有《米诺篇》、《斐多篇》、《克拉底鲁篇》、《会饮篇》、《理想国》、《斐得罗篇》、《巴门尼德篇》。晚期对话有《智者篇》、《泰阿泰德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政治家篇》、《斐利布篇》和《法篇》。”①这种对话分期,学者们是大致同意的。但不同时期是否意味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学者们持不同观点。有的认为,不同分期,其哲学思想截然不同。有的认为,柏拉图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内容分的有三分法和八分法,三分法由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任诺苦辣提斯首先接受。“所分的是(一)辨证学或名学(Dialectic or Logic);(二)格致学(Physics);(三)伦理学(Ethics)。”②八分法则分为:认识论、理念论、辨证法、自然哲学、社会政治哲学、道德伦理哲学、灵魂论、至善论。③两种分法都有道理,相比而言,第二种分类更为得当。原因在于第一种分法,非细致研究柏拉图每一篇对话不能进行;而且分歧较大,比较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更是艰难。而第三种分法所分小类可以归入三分法的大类中去,不如三分法精炼。本文遂采用第二种分类总结概括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①余纪元:《<理想国>讲演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②严群:《柏拉图及其思想》,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1页。

柏拉图政治思想述评

柏拉图政治思想述评 摘要作为在西方世界乃至全人类文化史上都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柏拉图的政治思想研究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本文试图以现代政治学的视角对柏拉图的理想国、社会分工、整体主义、政体思想进行简要梳理,并做出基本的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分工整体主义政体思想

A review of Platon's political thoughts Abstract as in the western world and even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human culture has important stat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er and philosopher, Platon is always an important academic topi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odern political perspective ideal country, society of Platon's division of labor, holistic thought, brief, and to make the basic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Key words Platon's ideal countr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holism thought

目录 引言 (1) 1.柏拉图简介 (2) 2.柏拉图政治思想主要内容 (2) 2.1.理念与理想国的思想 (3) 2.2.柏拉图的社会分工思想 (5) 2.3.整体主义思想 (6) 2.4.政体分类思想 (7) 3.柏拉图政治思想的评价 (8) 结束语 (11)

论袁世凯

论袁世凯 谭宇(080211120) 我想看人看事总会受到外界环境背景的影响。但是抛开外界环境对我们思维的影响,袁世凯应该是一个值得我们肯定的人,虽然他一生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从的一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有志之士,一个政治奸雄!他的晚年昧于社会的潮流,帝制自为,落下了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但是,这也不能否定他作为一位重要人物,在晚清民初的中国政坛上重要地位。总结来说:袁世凯青年—爱国之英雄,中年—治世之能臣;晚年—乱世之奸雄。 史书皆说袁世凯青年时代是个胡天黑地的纨绔小混混。实际上他是一位有志青年,一直在探索着人生目标,最后的定位目标是汉代的青年英雄班超。经过曲折的途径,投奔驻军登州的吴长庆军营,几年的学习和军伍生涯,锤炼成一位有军事常识、有战斗经验的年轻军官。 史书说袁世凯在朝鲜的十年不仅什么也没干,而且惹得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史料证明,袁世凯在朝鲜的“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中,大智大勇,击败了日本的武力进犯和外交讹诈,维护了中朝关系,是中朝两国的历史功臣。连北洋大臣李鸿章也认为袁世凯是极罕见的军事天才和外交人才,清廷上下也无不知之。早在二十多年前,新史料已证明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运动。是康有为“围园捕后”的军事行动被西太后侦知,维新派才被*。袁世凯是主张变法的,他的办法更切合实际,只是戊戌年没给他试行的机会。庚子事变是中国的巨大灾难。袁世凯手中有战斗力很强的新式陆军,他坐镇山东,八国联军不敢轻视,因此使山东成了一块净土,直隶等省的难民多去山东避灾。直到袁世凯当选总统前,他都做直隶总督。,都表示让袁世凯压迫清廷退位,然后让他做大总统。袁世凯做到了,他当选大总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外人评论袁世凯是“唯一可以胜任的领袖”。 美国传教士赫德兰说,袁世凯是“为国家掌握航向”的人;《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则说,袁世凯是“中国的未来”。袁世凯的思想“与时俱进”,从维新变法到立宪运动,清末十几年,他的确是“掌握航向”的人。他一直认为“君主立宪”是中国当时唯一的选择,“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他们所以那么做,是另有原因的。骂袁世凯是“卖国贼”,主要是指“二十一条”。但历史却提供了相反的证据,袁世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坚韧而艰苦地与日本人斗争。终于争回了其中最重要的条件,终于没有让日本把中国变成第二个印度。 袁世凯做直隶总督和大总统期间,做了许多至今少有人知的革新和善事。同李鸿章一样,他搞了许多中国的“第一”,如北京城的自来水、电业、交通事业,等等。总之,历史本身是极为复杂的,袁世凯的历史更要复杂些。要让历史真实,就得尊重历史。 袁世凯复辟是一出悲剧,正因为这出悲剧,中国陷入了几十年的军阀混战。考究其原因,唐氏没有像西方著作那样直接点明,但事实上列出两大理由,一是制度设计的扞格与制度与人的冲突,二是袁世凯本人思想境界之旧。此论固然突破了过去仅仅在袁氏个人品质道德上转、围绕着“皇帝梦”三字做文章的窠臼,但依然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嫌疑。 当然,对此,唐氏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袁世凯的思想旧,满脑子都是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 摘要: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从理想国到法律篇,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务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过程。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柏拉图见证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逐渐衰落的过程,这促使他探求政体的改革,以挽救危在旦夕的城邦。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重大。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哲学王法治 柏拉图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理想主义思想家之一。过度民主自由的暴民所导致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悲惨命运,让他看到了古希腊政治的衰变。从而造就了柏拉图构建理想国家的终身学术志向。他有过理想国家哲学王的最优方案,也有过依法而治的次优方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是如何构建的,看看他是如何从追求人治而转向追求法治的。本文就柏拉图的政治法律思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背景资料 <一>柏拉图的个人简介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生育雅典名门贵族,他的母亲是雅典立法者梭伦的后裔。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Aristokles),却又何以改称“柏拉图”呢?溯其源,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胸宽肩阔。因此体育老师就替他取了“柏拉图”一名,“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柏拉图的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学习哲学,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苏格拉底被平民政府判处死刑后,柏拉图逃离雅典。逃亡期间,柏拉图游历了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地方。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创办了“阿卡德米学园”,专门从事著述与研究,构建他的理想国。这个学园一直是古代欧洲的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一生著述颇丰,其政治法律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政治

政治学简答题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答:(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也被称为“理想主义”政治观。(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也被称为“现实主义政治观”。(4)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想象,也是科学,也是艺术。 3.什么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答: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来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处理和协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活动。(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式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名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是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着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要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4.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儒家:“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法家:“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即作为统治者必须学好的两门“比修课”。道家:无为而治。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墨子:“兼爱”、“非攻”,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但是缓和矛盾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 5.中国的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研究。(2)就研究的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A)君权神说:解释权力来源与权力监督的最终力量;(B)圣贤政治观:一种古代的精英政治理论——君主是圣人,大臣是贤才,民众是愚民;(C)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用家庭伦理观念来规范社会政治秩序君主是大家长。(D)重民养民教民思想:从防民的角度出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服从统治。在如何对待臣民的问题上,道家明显提出愚民主张,儒家则强调教民,教民服从,热爱君主,热爱大家庭,热爱等级秩序。中国传统的愚民和教化政策由此而;(E)德刑兼重:儒家重德,法家重刑,统治者兼而用之。依照孔子的说法,乃“宽猛相济”;(F)法、术、势统治术:这是法家的思想,是统治者的必修课;(J)重农抑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太富有的人容易为非作歹,商人易于致富,所以要抑制。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老百姓中间产生不了强大的力量来同政府抗衡,消除了来自经济力量的威胁;(H)天朝大国思想:在中国人的国际政治观念中,中国是世界中心,中华文明是世界之归依。(I)忠孝观念,三纲五常:主张统治教化从小做起,使人接受服从观念,尊卑观念,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中,追求奇装异服不被允许,追求个性关系化也得不到认同,发明“奇技淫巧“更要受到惩罚;(K)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春秋大义,名分制度。每个人在制度结构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比能有非分之想;(L)守旧传统,祖训法制不可更改:这表现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原则之中,也表现在政治制度的安排之中。清朝的制度可为这些原则的最佳表现,体现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思想统治、行政监察、民族政策等方面;(M)“汤武革命,应天顺人”:上述各项理论和原则足以保证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变故”也是常有的。社会出现重大变数,改朝换代之后,一切都可以重来。 6.从政治学角度讲,如何理解权力这一概念?答:在政治分析中,权力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关系,即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说,权力就是使他人不以其选择而行事。在一般的政治学研究中:(1)权力被砍成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权力被认为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3)权力也被看作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7.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征?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8.从历史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答: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如宗教宽容,免受专制逮捕,自由言论、自由选举等权利。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如受教育权利,居住、健康、选择职业和保持最低生活标准的权利。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9.在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答:(1)自由权(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迁徒自由、罢工自由)。(2)平等权。(3)民主权。 10.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答:封建地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特点是: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11.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答:政府的特性是:(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12.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13.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答:(1)人民主权原则。(2)权力制约原则。(3)法制原则。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论袁世凯

x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xx至二○xx学年度第x学期) 论文题目:我读袁世凯 学生姓名:xxx 学生学号:xxxx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x 年级专业:xx 级xxxx 专业任课教师:xxxx 完成日期:20xx 年xx 月xx 日

我读袁世凯 (xxx,20xx级xxx专业) 【内容摘要】袁世凯虽有过错,但功劳不可被忘记 【关键词】袁世凯,功劳,过错 所谓“谋国者”既有老成谋国之义,亦有谋国之人的意味。简言之,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于治世之能臣,遇乱世则可成为奸雄。而他人生的结局、选择,实则与曹操、刘裕、杨坚等人相仿佛,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规律,他的未来也将是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排位。 不过历史没有给他机会,相反却造就了他的悲剧。事实上,同武则天一样,袁世凯死后留给后人的是一座无字碑:将思考留给后人,将功过评说留给后人。即使结局那么不尽如意,也不能一味去指责。穿越去那段历史,又有几人能做成袁世凯?又有几人能做的比他完美? ——导语 袁世凯(1859-9-6—1916-6-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统的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同样,对于那些坚持着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而言,借由同盟会衮衮诸公之口传出的践踏“约法”、肆行独裁的袁大总统的形象,更可爱不起来。 一般来说,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错误的,一件坏事足以一笔勾销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会得到原谅。尽管袁世凯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动中国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社会管理、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成功标志的话,那么袁世凯的功劳是谁也比不上的。但是,袁世凯称帝了,表明他的骨子里还存在着传统帝王思想,这是不可原谅的,由此他就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而一无是处。 其实,如果说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的时代潮流的话,那么袁世凯所“逆”的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摘要】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袁世凯各个任上的政绩; 袁世凯的政治谋略与手段; 袁世凯称帝的动机; 对袁世凯的总体评价; 【关键词】袁世凯;称帝;政绩;功与过 【正文】 在历史教材及各类历史参考书中,对袁世凯最多的评价与概括就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但细究历史,不难注意到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6年袁世凯魂归西天,中间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时间里,他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作为么他登上政治舞台仅仅因为阿谀奉承和善于钻营吗他仅仅是一个一心想着称帝,而荼毒百姓的“奸雄”么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袁世凯早年的经历如何,其任上的政绩有多少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南部的项城县,早年跟随其两个叔父混迹于官场中,深谙世故人情后投笔从戎,跟随吴长庆在军中任职。 其后他在就任大总统之前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朝鲜时期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23岁的他已经认识到这次机遇对于他的重要性。他在给自己的堂兄的家书中写道“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 既建功业,不愁朝王之不我用。”足以见其深谋远略与分析预测能力。 袁世凯驻朝期间,几乎成为朝鲜内部的清道夫,曾制止过多次朝鲜内部可能的动乱,并且极力巩固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他在驻朝鲜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 首先,他致力于发展中朝之间的商务。光绪八年,他参与订立了《水陆贸易章程》,从此以后中朝才开始有民间的商业往来。订立章程之后的六年间,华商数量增长超过5倍,关税增加了三倍多,贸易额接近与朝鲜与日本贸易总额的一半。 其次,在其他方面他也有所成绩。1888年他效仿日本,筹议开设了中朝之间的航运,1885年他奏设了凤凰城至汉城的电报线。 政治上,他也积极效仿西方列强的行径,通过对朝鲜举借贷款而攫取政治利益,并且在朝鲜设置了清商租界,通过政治手段为中国商人提供便利。 他效仿西方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他的政治谋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至少部分的西方政治思想,最后选择称帝与“做旧式的皇帝的美梦”关系不大。 2、回国后 甲午战争开始前,袁世凯逃回国内,并在之后被任命训练新军。

论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的贤人政治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其后西方哲学和智能感知学以及其他许多思想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黑格尔称赞道:“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在《国家篇》里,柏拉图描绘了一个正义得到全权实现的理想国家的蓝图,根据国民素质不同进行社会分工,人们对各自的工作绝不互相侵犯,忠于职守,以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为“从善”,即幸福之根本的幸福国度。当然这是一种建立在理论意义上的理想国家,不但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甚至其是否能够得与实现也根本无法证明。为此柏拉图避开了对这样的理想国家能否实现的直接证明,把论点转移到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理论上的理想国家最有可能实现的问题的论述之上。哲人王的问题就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来的。哲人为王,或者王者追求哲学的政治理想是一种“优秀者支配制”,即所谓“贤人统治”的国家制度。 哲人是因为拥有“真知”被拥立为王吗? 在柏拉图哪里用友善的知识是获得真正的幸福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只有哲人才能不懈地追求拥有绝对意义的本质的善的知识,因此哲人才能称得上幸福的真正追求者,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幸福,上述的理解为柏拉图提出哲学王理想提供了最根本的理由和理论依据。拉图哲学中关于哲人的界定是众所周知的,哲人是爱智者而不是

有智者。在《会饮篇》和《吕西斯篇》等对话篇里柏拉图明确指出:有智者不会热爱智慧,那是因为已经拥有了智慧;无知的无自觉者也同样不会追求智慧,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智慧,活在”臆见”之中;只有无知的自觉者才会热爱智慧。那么作为爱智者的哲人,很明显还不拥有真知。也就是说,正因为没有真知才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知,才是“爱智者=哲人” 哲人王的理论依据 被帕拉图认为哲人为王的理由首先在于哲学之路并不是对谁都是敞开的,从事哲学的人必须拥有天生的素质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对真正的哲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及其条件做了以下四点的规定: 1热爱学习,没有学科偏好 2热爱对真实的关照 3气宇恢宏,端正无欲。不奴性,不懦弱。 4记忆力和理解力都是超群的,容易引导其对每一事物的本真的认识 对于这四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之后,最后做了如下归纳性的叙述:“哲学是对于如果不是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节制的人,就不能很好的从事的工作”。很明显柏拉图对着人的要求来自与哲学这种工作的本质所致,这一点相当重要。 柏拉图在哲人素质的规定中,其重点是放在对哲人的先天素质与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简述柏拉图的基本政治思想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孙云龙学号:2008214295 序号:46 在柏拉图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中,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 在国家观方面,表现为正义论的国家观,正义论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柏拉图认为,人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理性即智慧和知识,当理性支配意志和欲望时,后两者则表现为勇敢和节制。可见,智慧、勇敢和节制都是人的美德。在国家生活中,各人从事的工作取决于各自的德性具有智慧品性的人由金铸成,是国家的统治者具有勇气品性的人由银铸成,将成为保护国家的军人和武士欲望则为广大自由民所共有,它由铜和铁铸成。每个人的天性在出生时又由神铸定,它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可任意更改的。 柏拉图把正义分为国家正义与个人的正义,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国家的正义就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各守其职、各安本分,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柏拉图强调,每个人只能从事最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不得任意改变。正义就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中,每个阶级的成员都专心致力于本阶级的工作,且不应干涉其他阶级的成员所干的工作。即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因此,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使每个人都在最适合自己能力的岗位上工作是社会组织的最高原则,它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这就是社会的最大正义。而个人的正义就是人心中的三个部分各尽其职各安其分,理智以智慧统帅心灵,意志以勇敢保护心灵,欲望以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三部分协调配合,使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柏拉图在社会分工论和等级论的基础上得出了正义的定义。他说:“正义就是三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在如何实现正义这一点上,柏拉图还特别推崇哲学家治国的思想。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2006年第4期N o.4,2006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al of T ianjin N or mal U niv ersity(So cial Science) 总第187期 Sum N o.187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李喜所,贾菁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摘 要:关于严复和袁世凯的关系,学界关注很少。事实上,严复和袁世凯交往的二十多年,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民初政坛风云的起伏,严袁之间的友谊和纷争,深刻反映了那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透视出严复的政治追求及其对袁世凯的整体认识。严复倾心袁世凯,既是个人好恶,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 关键词:严复;袁世凯;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106(2006)04 0059 06 严复与袁世凯有过二十多年的交往。从袁世凯1895年天津小站练兵两人结识,一直到1916年袁世凯去世,严袁之间的来往从来没有间断。总体上看,二人之间有友谊,也有分歧,可谓爱恨相间。由于他们二人都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有过重大影响的赫赫名人,所以从他们的合作和纷争中不仅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品行,而且能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走向。本文主要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帝制复辟三个阶段为时空背景,在对严袁关系进行简略梳理的基础上,考察严袁交往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一 严复在乙卯(1915)年日记中曾提及: 吾与袁公交,垂三十年。[1](P1551)按 三十这个数字推算,他们的初识应该是1885年前后,但很难找到史料来佐证。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确切史料,严复在文字中明确记载的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光绪丙申、丁酉(1896、1897)年间,这与维新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国势日危,严复爱国心切,自觉 胸中有物,格格欲吐[1](P514)。于是接连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和!救亡决论?5篇文章,大胆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陈述变法图强之道。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其时,袁世凯对维新变法已经表现出相当的兴趣。袁1895年在北京时,便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强学会,自愿 捐款五百金。并且不时去探访康有为、梁启超, 饮酒商谈,大讲练兵变法,颇得维新派赞许,以至于 人皆喜聆其言论,目为一世之雄[2](P77)。政治倾向上的相通,为严袁交好奠定了根基。 1896年严复在天津总办北洋水师学堂,并奉李鸿章之命创设了天津俄文馆。而袁世凯这时也谋得在天津东南70里处主持小站练兵的重任。此时天津的变法运动方兴未艾,宣扬新法的报纸不断涌现,严复同杭辛斋、王修植、夏曾佑也商议创办一份北方的报纸。于是时常在王修植家聚会,袁世凯也经常参加。严复为杭 收稿日期:2006 03 03 作者简介:李喜所(1946#),男,河北涉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菁菁(1984#),女,云南昭通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公亦风流 ——袁世凯其人 张哲瑞 【摘要】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但当我们透过百年沧桑认真品味那一段历史时,我们又会产生许多别样的感悟。本文从袁世凯的个人成就,袁世凯在政治军事乃至文化上的不朽业绩,以及对相关历史疑云的深入探讨三方面来为读者展示一个更为客观全面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袁世凯。 【关键词】袁世凯个人成就历史功绩疑云剖析客观评价 一 从项城一小子成长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一生,是血与泪的一生,也是光辉与荣耀的一生。 青年发奋 “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有谁能想到这两句霸气毕露的诗竟出自13岁的袁世凯之笔?可见,青年时期的袁世凯就已产生逐鹿中原,再造中华的雄心壮志。他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两次科举失利后更以“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表明其纵横疆场的决绝,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袁世凯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甚至因此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宏图大展 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袁世凯的能力也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早年追随叔父做事时,其叔父便称赞道——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认为袁世凯“办事机敏”,称得上“中上美材”。之后总督朝鲜,两次击退入侵日军,朝鲜人士称赞其“明达夙成,留京师期年,大得都民之心”。李鸿章更认为其“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而在李鸿章给朝廷的遗折中,极力推荐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接替自己的职位,并称赞其“足智多谋,规模宏远,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甚至革命党人黄兴也曾致书袁世凯,视袁世凯为“中国之华盛顿”,他这样写道:“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苦心谋国 经历三年洹上隐居的袁世凯复出后立马掌握了清廷的全部大权,之后与革命党人议和,逼清廷退位,最终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权力可谓达到顶峰。虽然其执政时期多有诟病,但也不是毫无建树可言。民国政要张一麟评价袁世凯:“其虚怀下士,有不可及者……其不用私人,不有私财,非当世贵人所能望其项背。使遇承平之世,岂非卓卓贤长官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