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校园暴力调查报告

引言

三年前,云南大学马加爵因打牌被疑而锤杀四名舍友的血案,似乎还没有远去,美国版马加爵赵承熙的恐怖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接踵而至的是雷州版马加爵等等,如今,2008年1月18日,南方都市报一则《被包养女大学生杀死大款碎尸并拍下全过程》的消息,引来人们的一片震惊。据报道,张超,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经济系工商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去年12月19日,和她的男朋友等人,将包养她的当地大款杀害分尸,并用DV全过程拍摄下来,近些年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身上的自杀,情杀,谋财害命等等极端事件很多,为什么这样的事在大学里频频出现?是什么导致一些大学生如此的狭隘,堕落和残忍?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心理扭曲和变态?

背景考究与分析

2008年,云南大学的学生再以骇人听闻的暴行震惊全国: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经济系工商管理专业大二学生张超,于2007年12月19日,手持DV,将残害,分尸全过程拍摄下来,如果说谋财害命,杀人、分尸,是犯罪分子发泄仇恨、增加警方侦破难度,尚可“理喻”的话,张超为何要用DV纪录血腥的分尸过程,留下犯罪的铁证呢?究竟是什么让这个19岁的少女愤怒到如此冷血和疯狂的境地?19岁,是不少女孩在父母面前撒娇的花样年华,张超却已经犯下让好莱坞的编剧都想象不出的罪行!梳理张超的家境和人生轨迹,不难发现她走向深渊的罪魁祸首:贫困、制度缺陷,以及整个社会愚昧、下流的拜金氛围。

也许,一些生活上的小冲突,点燃了张超长期以来郁积在内心的对富人利用金钱玩弄女性的愤恨,而用DV纪录整个犯罪过程,不过是失去理智之后,一种变态的自我心理上的满足。

如果,张超事件之后,年轻人依旧还在混沌着上大学,大学依旧混沌着给学生发文凭;众多的歌厅依旧热闹繁华,更多的贫困家庭依旧供不起一个大学生;有钱男人依旧在寻找各种刺激,没钱的女生依旧在出卖着自己。那么,象牙塔里的那些学子,将会加速堕落,加速走向极端。

据报道,“张超的家庭有些特殊情况,她父母所在煤矿没有煤可挖了,处于倒闭破产状态,父母都下岗,经济不太好。”而马加爵也是家庭贫困,自己生活艰苦,“常常两个馒头,一杯水就过一天”,

而校园里的俊男美女们或是身着名牌,或是出手阔绰,至少也不会如他一样地拮据。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群体里,不可避免的要产生自卑心理。

为了平衡这种自卑心理,马加爵选择了用另外的一种自尊来平衡那份自卑,他总是率先答出报纸上的游戏的答案,打牌时他总赢;而张超选择了被人包养,选择了出卖自己而获得灯红酒绿。

然而,他们的自尊又是极度脆弱的,当马加爵仅有的优势被人怀疑的时候,他抬起了沉重的锤子;当木鸿章炫耀300万存款的时候,张超心中起了愤恨和欲望的邪念。

那么,造成他们极度自卑又自尊的是什么呢?是他们自己的家境贫困,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其实,高校不断出现性质极为恶劣的事件,不单是某几个人心理扭曲后造成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就的。

当不少民众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是看他拥有多少金钱,做多大的官,而不是看他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当许多人都患有一种精神缺钙病,缺乏信仰,把所有的东西都看成谋取利益的工具;当一些人为固守传统美德而抛弃利益,却受人嘲笑,甚至怀疑其智商是否正常;当精神荒芜成了一种必然,人们都疯狂地追逐着金钱和利益,却对种种不公和丑恶现象视若无睹;当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娱乐消遣方式丰富,人们却依然摆脱不了内心的焦虑不安时,我们的大学生又如何能够心里安定呢?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他们又如何能够不放纵欲望,互相攀比,心理扭曲,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呢?

其实,在每一个血腥的悲剧里,我们都看到一个个扭曲的心灵,一个个不正常的心理状况。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大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了自己的低落情绪,迅速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却“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杀人的还是少数,更普遍的是自杀。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视政教有之,强化智力有之,推崇体育有之,心理健康课常常受到忽视,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要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呐喊也常常湮没于“考高分”、“上名校”的声浪中。随着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聚集,我们大家都会遇到一个心理健康问题。假如没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作引导,人的心理就极易在社会压力下扭曲、变形直至崩溃,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向社会渲泄不满,以缓解内心的矛盾冲突。

我国高校尽管建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然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有些高校由于缺乏专职人员或相关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心理辅导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怎样建立更有效的心理咨询,让学生在遭遇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精神障碍?这个问题值得教育界深思。

同样是贫困出身,古今中外都有些人却能走上光明的道路,为什么一样的境地,结局差别如此之大呢?原因主要在于接受的教育和自我认知的差距。当前,我们不仅要提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要鼓励树立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我们需要对每一个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公民教育,心理教育,让他们成为有着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让他们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金钱的看法也不会那么极端,心态积极、健康。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无法仅仅以占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他的存在价值,亦无法以此来羞辱他。而在社会逐渐形成的疏导机制下,他们的心理压力能够得到释放,让他们在“不断学习、了解自己、适应环境、控制情绪、适度发泄”过程中,找到一个良好的心理支撑点。

调查问卷分析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网上调查、座谈会或随机访问为辅。抽样调查的调查对象一般要求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随机样本的代表性较少受到抽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其代表性是由随机抽样方法来保证的。因此抽样调查的信度、效度及科学性很高。

2.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35份,回收率为93.5%。其中有效问卷为920份,无效问卷15份,有效率为98.39%。

3.调查范围:

河北工程大学问卷600份邯郸学院问卷 400份

4.问卷调查对象:

所调查对象均为在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本、专科学生。

5.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

(1)性别抽样分布

由于是随机进行的问卷发放,男生所占比率为54.78%,女生所占比率为45.22%,男女比例适中,符合统计的基本要求。

(2)年级抽样分布

调查大对象里大一的学生比较多,比率为40.12%,大二、大三

和大四占的学生人数基本一样,所选对象的年级分布比率也基本符合统计要求。

1你是否认为当前社会出现了很普遍的拜金主义()

A很严重B较普遍 C少数现象 D没有

调查数据显示21.3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拜金之风很严重,66.78%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拜金之风普遍存在,即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我们当前社会有拜金主义盛行的苗头,只是更多的人持乐观保守态度,这也表明大学生对当今社会道德风气持否定态度,而这种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相关部门应考虑采取一些措施缓解这种不良社会之风,从而更趋向于创造和谐社会的口号。

2你是否有跟你经济条件悬殊的人做好朋友()

A有,很多 B有,但不多 C没有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对大学生择友影响很大,80%多的大学生有且仅有不多的与自己经济条件悬殊的人做朋友,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我们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正确引导,经济因素绝不是影响我们正常社交的障碍,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身经济条件很重要,与人交往也绝不只看他的经济条件。自负与自鄙都是没有必要的。

3你认为你拥有较少与自己经济条件悬殊朋友的主要原因是()

A自卑心理的存在。

B自负心理的存在。

C找不到性格相投的。

D其他原因。

由调查数据可见大学生交朋友范围局限的很重要原因是自卑或自负心理的存在,而这都是不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部门及家庭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正视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平常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物。

4你认为张超案件的发生原因主要在于()(多选)

A社会上很普遍的道德沦丧。

B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够。

C家庭对孩子关爱不够。

D个人心里不够健康。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此事件的发生持客观态度,基本上各个原因分布均等,大多数人认为该事件的发生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这也更高标准的要求我们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完善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各个方面应真正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重要位臵,大学生是社会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步发展。

5从你进入学校以后,父母对你学习和心理方面的指导频率()

A经常谈心 B偶尔会问起 C没有关心过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调查数据显示37.27%的家庭会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流,51.43%的家庭会关心孩子的学习,这说明大多数家庭对孩子入学后的成长还是关心的,只是很大以部分关心程度不够,不能做到与孩子的交流互通,缺乏理解,这也是我们学生对家庭的期望,渴望与父母的心灵交流,渴望得

6当你心里郁闷,难以消遣时,你更倾向于通过哪种途径解决()

A向父母倾诉。

B向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求助。

C找朋友倾诉。

D自己闷在心里,不跟别人说。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把心事闷在心里的学生还是占一定比例的,占到11.17%,而这是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个人学会自身心理调节,改变自己固有的一些封闭观念,有问题说出来,得到别人的指导是很有利的途径,而我们也注意到在寻求帮助的学生中只有很少以部分(7.53%)会向学校的心里辅导机构求助,这也从侧面反映我们的高等学校的心理辅导机构有待完善。

7面对接连出现的大学生犯罪,你的观点是()(多选)

A大学生心理素质太差,缺乏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能力。

B社会上的拜金之风、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影响太大。

C学校教导体制不完善,不能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D父母与孩子交流不够,他们无法感受亲人的关爱。

调查数据显示更多的大学生认为拜金之风,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而其他几项也是原因之一,社会转型期,社会很多方面会出现无路可依,迷茫,而大学生更是心理脆弱的群体,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家庭,学校给于重视,正确指导,而大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负责。

8你认为经过这样的教训,类似事件再发生的可能性()

A社会学校等相关部门会采取相关措施,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B教训是暂时的,不久人们会淡忘,放松对大学生心里的关注。

C应该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相当以部分大学生对我们的教育机构和社会持保守不信任态度,这正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和社会负起责任,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办实事正事,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9你认为大学生做兼职的目的是()

A锻炼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挣钱多少无所谓。

B减轻父母的负担,试着自己解决一部分上学费用。

C对社会上灯红酒绿,丰盈生活的向往。

D学校花费太大,家庭不堪重负,不得已自己想办法。

调查数据显示仅有极少数大学生做兼职是因为思想上的偏差,而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做兼职是迫于经济压力,这也说明很多学生是不堪高昂学费重负的,我们的教育财政应有所改进,做到先有国兴科教,再有科教兴国。亦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勤工俭学机会,是他们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缓解经济压力。

10对于案发后,张超所在学校领导及在校学生都急于为学校开脱责任,对于这种做法你的观点是()

A这是个人行为,她不代表大多数学生,所以这种做法可以谅解。B该案的发生与学校疏于管理有必然关联,学校这样做是很不负责任的。

C学校是有一定责任的,学校的说法有损教育者的形象。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云南大学及其附属学院推脱责任是很不负责任的,张超案件的发生与学校的疏于管理有必然联系,事情发生后,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应是找出问题根源,解决问题,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而不是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

11你认为当前你们学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关心程度()

A较好,有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般能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解决。

B一般,只有定期的心理健康辅导,只有授受形式,没有交互性。C不到位,形同虚设。

D没听说过学校有心理健康辅导机构。

调查数据显示仅有很少的高等学校有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辅导体系,而更多的是传统机械的授受式心理教育,对学生帮助不大,还有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根本没有心理健康辅导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更无从谈起,这一事实警戒我们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女版马加爵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随着马加爵,赵承熙,张超,陈文真等等一系列学生犯罪事件的出现。社会各界都在对这些事件进行讨论和反思,甚至出现了有不少媒体和专家将此称作“马加爵现象”,并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加以研究。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马加爵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马加爵不健全性格的成因,有人从文化学角度推论“暴力文化”对马加爵的潜移默化,等等。“马加爵事件”的发生是我们当前社会的悲剧,原因比较复杂。我现在仅从教育的角度来反思“马加爵事件”“女版马加爵事件”,“美国版马加爵”,“雷州版马加爵”带给我们的启示和警醒。

第一,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否脱节了?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出生与成长最为密切的地方,父母显然是孩子接触最早,影响最大的“老师”。无论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大学高等教育,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始终应该肩负着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父母不能仅仅负责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更应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可是,现实生活中,不少的家庭父母往往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教师是教育孩子的最好人选。事实上,现在的学校尤其是大学不再象过去那样是典型的“象牙塔”、“伊甸园”了,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侵蚀,加之商业与市场经济的渗透,学校校园充满了浓郁的社会氛围,其中不乏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很显然,完全依靠学校来承担教育的功能是有局限性了。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家庭和父母是否也应该多配合学校来一同作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呢?类似“马加爵事件”在社会的发生,

是否意味着我们当前的教育已经人为地割裂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

第二,我们的教育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是否失衡了?

教育是面向人类未来的事业。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简单地说,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一是追求理性价值即完善个人的目的性价值;二是追求工具价值即社会功利价值。

但是,当前人们往往只看到或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个人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也往往过分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这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结果,一方面,使教育失去理性作用,失去主体性;另一方面“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反而没有达到正常的功利目的。对此,我们是否应该质问:教育的理性价值与工具价值两者是否在逐渐失衡?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浮躁与市井心态?导致了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激情,缺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求学精神?

第三,我们的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是否发生偏差了?

从教育的内容来看,教育包罗万象,教育传授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其中,文化知识教育是最基本的,直接从书本学习前人积累总结的经验和理论是学生学习最为便利的手段。众所周知,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做铺垫,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情感教育同样不可缺少。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使学生情

引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

校园暴力 (一)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认识校园暴力说课稿

认识校园暴力,创建平安校园 ——《认识校园暴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认识校园暴力》,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教学的具体流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1.说教材 教材选材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依照国务院颁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编写的《我的安全我知道》八年级上册内容。本课内容选自课本第三章校园暴力的知识第七课——认识校园暴力。 继日常交通安全与体育运动安全之后,教材安排了校园暴力的相关知识学习,是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和创建平安校园的必要部分。 2.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身心日益走向成熟,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但涉世经验毕竟不足,缺乏法律知识,面对校园暴力往往不能正确应对,他们或因胆小害怕而忍气吞声,或因心怀怨恨而以暴制暴。缺乏应对暴力的心理准备和技能。 同时,对于校园暴力的不同类型没有准确的认识,不能对各种不同的校园暴力进行分辨和预防。因此需要获得这方面的学习和指导,提升他们自我意识,以及非暴力的情感。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校园暴力的定义、三种形式及系校园暴力对个体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辨校园暴力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防范校园暴力的方法,从而提高应对校园暴力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主动自觉地远离校园暴力,培养学生的非暴

力情感,创建平安校园。 [说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校园暴力的定义,能识别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不同种类校园暴力侵害。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非暴力情感。 培养学生对暴力侵害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对校园暴力的应对能力。 3.教学思路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通过“视频导入-探索归纳-案例分析—追根溯源—共同预防”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 [说教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营造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我主要采取以下教法: (1)问题启发法。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 (2)事例讨论法。让学生讨论相关事例。 (3)要点归纳法。给学生归纳重点知识。 [说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针对一个话题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对话题的理解。 2、活动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和品德。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校园暴力故事汇(5分钟) “校园暴力”这个名词,我想同学们是不会陌生。我们经常会在学校的各种集会和活动中,被老师同学们提及。接下来,我这里有一段小视频,请同学一起来观看的。 播放一段关于《悲伤逆流成河》易瑶跳河之前的那段小视频。提问:看完这

最新-《预防校园暴力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精品

《预防校园暴力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充斥社会的暴力活动已渗透到校园。 一项对日、英十五岁以下少儿的调查证实日本、英国各有约14和13的受害者承认受过同龄人的欺侮。 据统计,美国平均每天有36名学生因在校园内进行暴力活动而被捕。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些中小学也笼罩着校园暴力的阴影。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近期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在校花季少年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面对不断发生的花季暴力案件,面对孩子们恐惧、孤单的眼神,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研究预防和正确处理校园暴力,这不仅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将有助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减少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的数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而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青少年属于弱势群体,对于外界实施的不法侵害抵御能力差,而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增加,会造成他们内心世界的恐慌,害怕到学校来,害怕受到暴力袭击,对受害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伤害。 由于受到暴力侵害,有的学生需要住院治疗;有的学生导致精神失常;有的学生性格发生变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有的学生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等等。 因此,一定要将学校园暴力不断增大的势头压下去,尽可能地减少和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的发生,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活和科研环境。 2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期,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个时期正是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从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整个社会的合力在上面勾画着关于成长的印记,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几乎都可以在成人世界里找到相

中学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问卷

北街学校学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问卷 1、您的年龄是( A ): A、14岁以下 B、15-18岁 C、19-20岁 D、20岁以上 2、您的学历是( D ): A、初中在校 B、高中在校 C、大学 D、其他 3、您在与同学交往中注意文明用语吗?( A ): A、是 B、偶尔注意使用 C、没有注意过 4、在您身边有同学经常被欺凌吗?( B): A、有 B、没有 C、偶尔有 5、在您的身边是否发生过校园暴力(E ): A、发生过 B、多次发生 C、经常发生 D、听说过 E、从来没有 6、您对校园暴力的看法( A ): A、深恶痛绝 B、看个热闹 C、适度参与 D、与我无关 E、这很正常 7、如果您遇到他人正在实施校园暴力,您会( A ): A、告诉保安或警察 B、围观 C、上前制止 D、其他 8、如果您自己遇到校园暴力,您会( D ): A、告诉老师家长 B、忍气吞声 C、纠集同学报复 D、报警 E、其他 9、您身边的家长,对待校园暴力的态度是( C ): A、经常关注 B、偶尔叮嘱 C、深恶痛绝 D、从来没有 10、您身边的老师对校园暴力的态度是( B ): A、不在意,只要不扣分就行 B、比较关注 C、有人举报才注意 11、校园暴力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过了就好了。您的看法是( B ): A、同意 B、反对 C、既不反对也不同意 12、您平时关注校园暴力事件吗( B ): A、碰上了就看看 B、关注 C、不关注 13、您经常上网吗?( C): A、是 B、偷偷上 C、偶尔 D、没有 14、如果你的同学请您去参加校园暴力,你会( A ): A、一定不会参加 B、一定会参加 C、事情特别就会参加 D、一般都会参加 15、学校是否存在“校园老大”等人物( B ): A、有 B、没有 C、有些不知道算不算 D、没听过 16、您认为涉及校园暴力的只是男生么( C ): A、只有男生 B、男生居多 C、女生居多 D、只有女生 17、您认为涉及校园暴力的同学学习成绩水平是( A): A、成绩中下等居多 B、成绩中上等居多 C、跟成绩无关 D、都是成绩中下者 18、您认为校园暴力等事情很酷么?( B ): A、是 B、否 C、中立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 近年校园暴力的问题不时见诸报端,而且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成为让全球头痛的问题。由校园暴力的特殊性所决定,学校对校园暴力的产生负有首要责任,教育模式的明显功利性、教师权威的负面作用,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漏洞,均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而家庭和社会对校园暴力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结构的缺陷,还是暴力文化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影响等,都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致因.此外,主体自身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是否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因此,从家庭、学校、社会文化以及犯罪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而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暴力成因防治 随着近年现代化脚步的加快、人民生活形态的改变,社会治安的恶化已成为人民心中的痛。其中,最大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充斥着享乐、坠落与暴力。使得一向安静的校园也存在了暴力的阴影。校园暴力发生事件逐年提高,暴力行为的伤害也日趋严重。使得校园暴力问题,一夕之间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一、校园暴力及其现象、危害 所谓的校园暴力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暴力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暴力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暴力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暴力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暴力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暴力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综合近年来各报章杂志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暴力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因此,我根据本市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暴力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暴力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因为暴力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XX年关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XX年关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XX年关于校园暴力案件调研报告 近年来,校园暴力违法犯罪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顽疾。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课题组就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作了专项调研,以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一、现状调查 校园暴力在我国时有发生,但是情况复杂,违法与犯罪交织,且多数事件未进入司法程序追究法律责任,加之目前缺少统一的事件报告、统计制度,导致难以了解我国校园暴力发生的真实情况。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对XX-XX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这些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犯罪及审判工作的一些突出特点。简述如下: 1.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性侵、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见图一)。 2.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高中生及职高身份的未成年被告人占比较高。(1)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55人,占%;已满十六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其中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比例低,

与我国刑法规定上述被告人只对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有关,故不能全面反映此类人群的校园暴力实际发生率。(2)涉案小学生占%,初中生占%,高中生占%;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高中学生占%,参与作案的无业人员占%。 3.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持刀具(包括弹簧刀、水果刀、猎刀等)作案的占49%;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占35%,重伤的占32%,意味着在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实际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严重后果的比例高达67%;轻伤占17%,轻微伤占16%(见图二)。被告人作案后自首、与被害人达成赔偿谅解协议的比例高,分别占49%、54%。 4.判刑情况。(1)致被害人重伤的32起案件中,免予刑事处罚2件,占该类案件的%;宣告缓刑的22件,占%;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4件,占%;三至五年有期徒刑的2件,占%;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件,占%;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件,占%。(2)致被害人死亡的35起案件中,宣告缓刑的8件,占%;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1件,占%;三至五年有期徒刑的4件,占%;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2件,占%;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0件,占%。 二、突出问题 1.理念存在偏差,对校园暴力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关爱呵护未成年人是我国及世界各国共同珍视的基本理念,

对大学生暴力事件的看法

最近一段时间,大学生暴力事件屡屡发生,轻则致使他人受伤,重则知识他人死亡,要想降低大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我们首先要知道大学生暴力事件发生的根源是什么?在我看来,大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是大学生的个人原因。众所周知,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处于刚成年的阶段,心理还不够成熟,本身缺乏真正成年人对待事情的想法和观念,更缺少对很多事情合乎常理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很多事情出现并伤及个人利益之时,大学生可能会因为不公平,和个人利益受到破坏而产生报复心理,进而发生报复行为。 其次,是这个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公司为了盈利而开发了诸如CF,CS 等杀人游戏,使得大学生内心或多或少充斥了暴力的倾向,同样这些游戏的盛行,使得大学生的行为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网络上、新闻期刊上,充斥了色情和暴力的内容,再加上大学生好奇心比较强,使得大学生沉溺其中,而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了不公或不快,就会以各种各样的暴力的方式去发泄。 最后,是大学生家庭的原因。试想,如果一个大学生出生在一个家庭环境很不和谐,爸妈总是吵架的环境中,那么他在处理事情的想法上势必也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学生从小就受到暴力的影响,那么等他走入社会,内心感觉到不平衡时,同样也会用暴力的方式解决。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减少或者避免大学生暴力事件呢?首先,我觉得大学应该去加强心理教育,让每个大学生入学的时候都接受心理辅导,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知道遇到事情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可以让大学生日常产生矛盾的时候理智的思考和作出理智的行为。其次,对于国家,应该加强文化管理,整顿网络环境,让不健康的,暴力的内容,远离我们的视线,让每个大学生在健康的、和谐的环境中去成长。最后,对于社会,要加强对榜样的宣传,使得这些社会中的精英,社会中那些传递正能量的榜样让大学生熟知,让大学生可以受到他们的引导,知道这才是他们未来的样子。

校园霸凌调查报告

校园霸凌调查报告 导语: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下面 由XX为大家整理的校园霸凌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 鉴! 区教育局设计下发的“xx区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况调查问卷”,本次考察了我校207名初中学生。 结果表明: 中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比率为%;参与校园暴力的比率为%;遇见校园暴力的比率为%。中学校园暴力现象存在。 中学校园暴力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基本为男生所为。 男生遭遇和参与校园暴力的比率远远高于女生。 14至15岁的学生是校园暴力行为的主要群体,14岁以下以下则明显下降,这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密切相 连。 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场所主要是在校外其他地方,很少 发生在校内。而在学校内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地点是厕所, 另外还有操场。 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时间大多数在晚上放学时间,其次 是其他校外时间,在校期间很少发生。

中学生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五成多是深恶痛绝。而观望,漠不关心、认为正常、还有适度参与者占四成多,且持这种态度者随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对于校园暴力的干预是极 为不利的。 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之间的争强 好胜和因早恋引起的争风吃醋,而且各个年级具有相对一致 性。 大多数中学生在遭遇校园暴力后更倾向于自行解决,其次选择报告老师和告诉家长。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忍气吞声 或者找人报复,极少甚至加入暴力团伙,报警较少。 杜绝校园暴力首先是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其次是多组 织学生的集体活动;再次是加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和加大 学校的管理力度等。 中学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男生之间,女生之间的校园暴 力现象也占一定的比重,女生之间的校园暴力事件在高年级 有一定的呈现。80%多的校园暴力事件,有社会闲散人员的 参与。低年级易发生校园暴力的学生群体主要为早恋的学生 和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而高年级主要是在其他方面,其次 是早恋的学生,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现象随年 级增高下降趋势。绝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持反对态度,对 校园暴力的总体看法是家庭的过分溺爱、学生间的争强好胜、 早恋引起的争风吃醋、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等是校园暴力产生

校园暴力问卷

中学生校园暴力情况调查问卷 1、您的年龄是() A 14岁以下 B.15-18岁 C.19-20岁 D.20岁以上 2、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3、您的学历是() A初中在校B高中在校c大学D小学 4在您的身边是否发生过校园暴力() A、发生过 B、多次发生c、经常发生D、听说过E、从来没有5您对校园暴力的看法() A、深恶痛绝 B、看个热闹 C、适度参与 D、与我无关 E、这很正常6如果您遇到他人正在实施校园暴力,您会() A、告诉保安或警察 B、围观c、上前制止D、其他 7如果您自己遇到校园暴力,您会() A、告诉老师家长 B、忍气吞声c、纠集同学报复D、报警E、其他 8、您身边的家长,对待校园暴力的态度是() A、经常关注 B、偶尔叮嘱 C、深恶痛绝 D、从来没有 9您身边的老师对校园暴力的态度是()

A、不在意,只要不扣分就行 B、比较关注c、有人举报才注意 10、校园暴力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过了就好了您的看法是() A、同意 B、反对 C、既不反对也不同意 11、您平时关注校园暴力事件吗() A、碰上了就看看 B、关注 C、不关注 12你的同学之间是否经常谈论此类的问题?() A、般不会 B、经常会 C、偶而会 D、从来不 13如过你的同学请你去参加校园暴力,你会() A一定不会参加B一定会参加C事情特别就会参加D一般都会参加 14、你们学校是否存在“校园老大”等人物() A、有 B、没有 C、有些不知道算不算 D、没听过 15你认为涉及校园暴力的只是男生么() A、只有男生 B、男生居多 C、女生居多 D、只有女生16你认为涉及校园暴力的同学学习成绩水平是() A、成绩中下等居多 B、成绩中上等居多 C、跟成绩无关 D、都是成绩中下者 17、您认为校园暴力等事情很酷么?() A、是 B、否 C、中立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

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 ③、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④、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

关于校园暴力的文章精选阅读

关于校园暴力的文章精选阅读 关于校园暴力的文章精选阅读: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思考最近国内接二连三的校园暴力事件,尽管是极少数的个案,可社会影响非常之大,令民众和执政当局手足无措。本不想触及这么敏感的话题,怕给社会和执政当局添乱,然公民的良知让自己不能再默然。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有恶人假设和坏事假设。为此朋友、妻女经常说自己神经过敏。几乎每天自己出门时,都提醒自己注意安全,人到中年背负的期望太多,但我从来也不觉得这样对自己有什么不利。由此推论,对校园暴力事件,掩耳盗铃,避而不谈绝不是什么上策。随着上层的重视表态及各大媒体新闻媒体对此的报道关注,自己才先知后言此类问题。 美国“9.11”之后,好像近年来世界范围的暴力恐怖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动荡地区发生,社会平稳地区也偶见报道;中东地区不平稳,可欧美也难逃厄运,特别环国周围国家的动荡,对此我们早该高度重视。过去总以为深处内地的我们社会很稳定,可校园暴力事件后,自己的危机感也由远及近了,公民不禁要问当下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何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反而不稳定了。 纵观近年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各类自残事件,各类暴力抗法事件,各类跷蹊古怪的事件,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发展与人

类的道德水准很难说是类正比例关系;总体经济总量的增加与社会稳定也很难说是同步。难怪老早各类社会学家就预测到,社会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后,社会正处于各类矛盾凸显期。由此看来把社会经济这块蛋糕做大难,把这块社会这块大蛋糕分均衡更不易。 对针对校园的各类暴力事件,无论肇事者处于何动机,都是罪不可恕的,都应该用重典厉法严惩不待。我想关于这点有良知的公民都会拍手称快。但是仅凭这点能根除这种社会大患吗?广大网民的看法是未必奏效,我也持相同的观点。 各类群体性事件,各类自残事件,各类暴力抗法事件,是偶然事件,但偶然中就不暗含什么必然的因素吗?分析这类人为的灾难性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由利益失衡,心理失衡导引的影子。对媒体公布的好像是精神失常者而为,我是及赞成又不赞成。赞成的是这类事件的肇事者,在实施这类行为过程中肯定是精神极不正常者,否则不符合“冤有头债有主”的报复性动机的常规。不赞成的是,把天旱的原因统统推给老天爷的过失的心理,其心理和论调导出的结果就是众生皆无过,唯有骂苍天了。 对于如何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我觉得应该采取标本兼治,疏堵结合,难在治本,立杆治标的防治原则。具体讲: 1、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尽量减少社会利益冲突,尽最大努力去化解各类积怨,但彻底根除很难,也不现实。关于这点如果不发动全体公民,单凭某几股社会团体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策略说的简单,要执行起来非常之难,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

中学校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中学校园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了课题组设计的“中学校园暴力现象问卷”,考察了安定区217名中学生。结果表明:(1)中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比率为14.75%;参与校园暴力的比率为5.53%;遇见校园暴力的比率为62.67%。中学校园暴力现象很普遍。(2)中学校园暴力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基本为男生所为。男生遭遇和参与校园暴力的比率远远高于女生。(3)17至19岁的学生是校园暴力行为的主要群体,16岁以下和20岁以上则明显下降,这与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密切相连。(4)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场所主要是在校外其他地方,很少发生在校内。而在学校内发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地点是厕所,另外还有操场。(5)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时间大多数在晚上放学时间,其次是其他校外时间,在校期间很少发生。(6)中学生对校园暴力的态度五成多是深恶痛绝。而观望,漠不关心、认为正常、还有适度参与者占四成多,且持这种态度者随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对于校园暴力的干预是极为不利的。(7)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之间的争强好胜和因早恋引起的争风吃醋,而且各个年级具有相对一致性。(8)大多数中学生在遭遇校园暴力后更倾向于报警,其次选择报告老师和告诉家长。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或者找人报复,极少甚至加入暴力团伙。(9)杜绝校园暴力首先是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其次是多组织学生的集体活动;再次是加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和加大学校的管理力度等。(10)中学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男生之间,女生之间的校园暴力现象也占一定的比重,女生之间的校园暴力事件在高年级有一定的呈现。80%多的校园暴力事件,有社会闲散人员的参与。低年级易发生校园暴力的学生群体主要为早恋的学生和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而高年级主要是在其他方面,其次是早恋的学生,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现象随年级增高下降趋势。绝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持反对态度,对校园暴力的总体看法是家庭的过分溺爱,、学生间的争强好胜、早恋引起的争风吃醋、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等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对校园暴力现象的应对措施,主要是希望学校加大管理力度,对学生对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等,重点进行心理辅导。(11)中学校园暴力行为在不同学校有很大的差异,与校园周边环境,学校管理等关系密切。中学生遭遇校园暴力和参与校园暴力现象都有显著的年级差异,校园暴力现象随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中学;校园暴力;调查分析

遏制校园暴力主要靠教育引导对辩自由辩回答

对辩 时间空间上早于法律强制 1.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承认遏制校园暴力是基于事故发生之前的? 你说不是,难道你方遏制校园暴力要等到事故发生之后才扼腕叹息吗? 2.既然如此,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承认事后采取措施是无济于事的呢? 不是,可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已经造成的伤害,难道事后的弥补就能弥补回来吗? 3.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对方辩友是否承认法律强制对于遏制校园暴力具有滞后性? 你说不是,那么请你方举例论证告诉我方法律强制如何先于校园暴力事故发生作用。 4.据报道,在浙江因为打群架获刑的李某和黄某。出狱后,他们无法继续求学,只能外出打工,缺少正常社交。甚至有人开始报复社会,走上了真正的邪路,请问对方辩友这难道不是法律强制把青少年推进更深深渊的有力证据吗? 5.再者俗话说,事前谨慎总比事后补救强,那么对方辩友是否承认我方的教育引导对于遏制校园暴力无论时间空间都早于法律强制呢?

你说不是,可是常言道近水楼台先得月,给予青少年教育引导难道不比法律强制更贴近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理状态吗? 转:所以,遏制校园暴力,教育引导更早于法律制裁。 6.校园暴力一直存在,然而直到现在才通过手机网络才得以面世,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承认法律制裁对于遏制校园暴力难以取证? 你说不是,可事实上经常存在的校园冷暴力却难以被法律捕捉又是怎么回事呢? 7再者,校园冷暴力往往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更产生损害,甚至导致自杀事故的发生,这种间接导致又缺乏证据的悲剧请问您方的法律强制又能起什么作用? 8.况且,由于校园冷暴力一般是由群体孤立为主,涉及人员多,被害者往往性格懦弱,维权意识薄弱,这种被害者本身都难以察觉的校园暴力试问法律强制又如何制裁呢? 9.再说,如果没有教育引导及时纠正校园冷暴力,造成暴力负能量的传播,导致被害者心灵扭曲成为下一起校园冷暴力的参与者,这种恶性循环请问您方的法律强制又能如何终止呢?

校园暴力社会调查报告

校园暴力社会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频频有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但类似的视频仅仅暴露了校园暴力的冰山一角。在汕头,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对此,我们小组对校园暴力等有关问题展开调查,深究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了解周围同学对校园暴力的看法。 1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校园暴力事件(包括欺侮事件)在当前是层出不穷,全球对暴力行为(包括欺侮行为)的研究也随着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而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美国心理学会编制的心理学图书期刊数据库(PsycINFO)1900-1990年只有62篇相关主题的引文,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共计289篇相关引文,而2000年到2004 (Berger,Kathleen Update on Bullying 年五年时间就有562篇相关引文。 at School: ScienceForgotten[J]Developmental Review,2007,27(1):37)这说明全球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心度已经越来越高了,而令人困惑的是,关心度的提高似乎与校园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成正比而不是反比的关系。世界上最早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的是挪威,当时挪威有三位在校学生因为暴力侵害而自杀,从而使校园暴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日本,1984年到1985年16位小学生集体x杀,涉嫌受到校园暴力伤害,所以校园暴力问题被视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随后学术界也发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性论文。英国1988年出版发行了第一本有关此问题的学术论著──

《学校中的欺侮行为(Bullying in Schools)》(泰特姆和雷恩(Tattum & Lane)合著),校园暴力从此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独立的重大课题。 在中国,研究校园暴力的研究似乎是从国外的校园暴力开始的,见诸于学术期刊的最早介绍校园暴力的是1989年托马斯索威尔和郭宏的《美国校园中的新种族主义》,1990年晓伟的《法国校园暴力多》,1990年李晚生的《美国校园内外的恐怖行为》等。当时中国学术界可能还没有预料到时至今日,我国的校园暴力问题会像国外一样成为一个严重的影响安宁的社会问题。1995年1月四川成都一名初中学生由于受到他人欺侮而自杀;四川奉节县一名学生在教室引爆炸药,当场炸死三人,伤四十人。(庞归梅,杨守存.校园暴力及其成因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6(3):39-40)2006年9月份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40多名学生在校内群殴,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乱棍打死。(姜跃科.青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矫正[J],中国职业教育.2002(20):26)2007年我国校园暴力更是日趋升温,4月份哈尔滨双城市连发校园暴力事件、5月份辽宁省沈阳市28中9名中学生9人伤1人重伤、广东汕头一中学发生3名女生毒打一名女生并脱去其衣服。 尽管校园暴力问题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是人们对暴力事件的一些关键构成要件在认识上还是一致的。首先,校园暴力是由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一种侵犯性行为,是一种基于恶意、任性或是故意的有目的行为,目的

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浅析校园暴力成因及预防 广水市马坪镇中心中学 众所周知,校园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不文明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以近些年来呈疯狂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行为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旨在对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如何预防做一下简单探讨。 一.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谓五花八门。近几年来,在中小学校内外,类似的暴力伤害事件,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六是对老师批评教育不服,引发师生之间的暴力伤害等等。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严重地破坏了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校园暴力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严重滞后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而现在的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得养成了蛮横、娇诈、自私、嫉妒、虚荣等性格;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打工挣钱,长年在外,能照顾他们的只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等,由于在家里可能失去父母的爱,性格变得极其内向和偏激。正是由于青少年这些不良性格的出现,再加上再加上,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处世无知、盲目、争强好胜、报复心强或怯懦、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当接触群体(特别是学校)生活时,面对种种的不适,特别是遇事不为自己所愿,或受不良现象或文化影响时,往往经不起诱惑,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出现。例如,某些学生因过早的钱财需求、青春性意识萌动或者仅仅是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面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因此,增强学生的自身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不良文化冲击校园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对校园暴力的看法仅个人

校园暴力的看法 现在我们学生最流行的话题就是“校园暴力”,进几年我们学生对校园暴力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些还有着亲身体验,有人说校园暴力就是黑社会的萌芽,我也觉得校园暴力不应该出现在我们身边。因为我是这么认为的: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从同学之间因琐事引发的互殴到师生冲突的发生,从普通的校园暴力侵害到校园暴力犯罪,从未成年学生跨校作案到社会黑恶势力的侵入! 绝大多数校园暴力隐藏在暗处,不容易被学校、警方、家长等察觉,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正常秩序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在此情况下,教会学生与之既有勇又有谋地“周旋”,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形成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都是客观原因: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还有就是应试教育之风,拥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陈禺说:“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 当然对于校园暴力学校也有拖不了的因素:学校对于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这绝不仅仅是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当前的教育还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虽然素质教育已开展了多年,但仍有个别学校只盯着升学率,对学生忽视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法制教育,淡化了高尚的道德意识和审美习惯的培养,有时即便设立了相应课程,也很少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下工夫,以致流于形式,应付了事……校园暴力最主要的原因的我们同学对自己要求松懈,太容易亲信他人谁该为校园暴力事件反思?

校园暴力调查问卷

Q1:你的性别? A、男 B、女 Q2:你的年龄是________ (家长、老师请填写孩子或学生年龄) Q3:你的身份? A、学生 B、家长 C、老师 D、其他 Q4:你就读的年级是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中专、中技_ (请打V)____ 级(家长、老师请填写孩子或学生的就读年级) Q5:你或你的孩子、学生身边有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吗? A、有,经常 B、有,偶尔 C、根本没有发生过 D、没关注过 Q6:你认为校园暴力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A、针对身体的暴力(打架斗殴、带侮辱色彩的身体侵犯) B、针对财物的暴力(强拿硬要、敲诈勒索等) C、语言暴力(在同学、网络等散布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谣言和闲话等) D、精神暴力(分帮结派:孤立、排挤、讽刺受害者等)

E、来自老师的暴力 F、没有遇到过校园暴力 G、其它______ Q7:你或你的孩子、学生是否遭受过校园暴力? A、多次遭受校园暴力 B、曾经遭受校园暴力 C、从未遭受校园暴力 D、不清楚是否遭受过校园暴力 Q8 :你或你的孩子、学生遭受过哪方面的校园暴力? A、针对身体的暴力(打架斗殴、带侮辱色彩的身体侵犯) B针对财物的暴力(强拿硬要、敲诈勒索等) C、语言暴力(在同学、网络等散布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谣言和闲话等) D、精神暴力(分帮结派:孤立、排挤、讽刺受害者等) E、来自老师的暴力 F、其它______ Q9:关于防范校园暴力,你主要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的? A、没有接触类似知识 B、老师课堂讲授 C、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 D、网络、手机微信等新兴媒体 E、法律安全讲座

F、家长叮嘱 G、听同学说 H、其他______ Q10 :如果你亲身遭遇校园暴力你会怎么做?(学生答) A、向老师求救 B、向家长求救 C、找朋友帮助报复 D、默默忍受 E、试图讨好施暴者以求安全 F、报警寻求法律帮助 G、其他 Q11:如果你亲眼目睹校园暴力你会怎么做? A、当场上前制止 B、事后报告老师家长 C、默默无视 D、报警 E、其他 Q12:从你了解的情况看,校园暴力易发生在哪些地点? A、校外行人稀少、僻静隐蔽的场所 B、学校门口 C、学校操场、教室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白志仙 【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 【指导老师】向从武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