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实用】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实用】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实用】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

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

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专题的第二课《辛亥革命》。本次

说课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这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

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1840 年鸦 x 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

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

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

代化的探索来看,它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辛

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

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

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章中的第二节,辛亥革命

是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 20 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

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

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学习很有必要。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

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说出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说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及措施;分析《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说出袁世凯篡夺

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

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

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

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

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

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把握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

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他们一方面上课状态比

较活跃,另一方面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提高,而且他

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

的了解。这都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

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

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

史采用开卷,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

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这又是本课学习

的不利方面。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

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

讲读法、讨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播放电影、视频资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随后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电影资料,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一些情景资料,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将大家带入了辛亥革命的学习当中。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教学中我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见板书。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

较乱。而且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

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

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等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

的背景,就像坐在飞机上俯瞰地面一样,山川河流一切景观

尽收眼底、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

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展示

相关的历史图片,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

理解。例如展示法国邮票上把一条巨龙切割成几短,说明瓜

分中国,还有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等,为

以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历史图片再现中华民

国成立的场面,然后重点放在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

面,我层层设疑,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得出结论: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

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然后设立思考题:《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与《美国 1787 年宪法》在治国理念上有何异同?这样既巩固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提高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结局和历史功绩的学习,

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有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内

容,我选择了一段纪实性的视频资料,配有解说员的深沉讲

解,学生们仿佛回到了1912 年,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孙中山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无奈和软弱。让学生们明确资产阶级的

软弱性妥协性是导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辛亥革命究

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大家各抒己

见,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

从史出,史论结合。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

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

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

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

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

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 , 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

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本课整体知识的结构示意图来作为

总结。

4、板书设计

采取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

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必要性:清廷腐败,民族危机加深

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的兴起

1、爆发:武昌起义

2、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评价:

1)、性质:

2)、功绩:

3)、不足:

5、布置作业。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洋务运动》说课稿正式版

《洋务运动》说课稿 09历史教育一班王维跃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川教版初中历史第二主题第一课《洋务运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主题第一课。从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该运动虽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在客观上具有一些进步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与教材下一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二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好奇心,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和目的,记住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掌握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主要企业,说出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论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敏捷答辩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使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树立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国际化意识;通过评价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辩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科学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和人类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吸取洋务运动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2、难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2.革命团体的建立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4.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1.中华民国成立 2.《临时约法》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 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谈话和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讲述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从《南京条约》签定后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到《辛丑条约》签订以后, 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从此以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发展起来,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酝酿与爆发 1.革命思想的传播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 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1901 年至1905 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 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 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 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让学生思考:这说 明了什么?然后概括指出: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2.革命团体的建立 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 年初,黄兴、宋教仁 等建立了华兴会,重要成员有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同年冬,一些留日学生和学界建立了光复会,蔡 元培任会长.1906 年,湖北进步人士刘静庵在武昌建立日知会,成员是学界和新军.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做了准备.各地起义的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迫切性.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且 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制定纲领和建立政党的不要性)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 多人集会,决定成 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8 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 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 地权"作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号《发刊词》中, 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详案

二辛亥革命 课程章节:人民出版社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节《辛亥革命》。 课时:一个课时 一、教材和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选自人民出版社高一上册《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节。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之一。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限制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必然结果。因此,本节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重要 概念及基本史实。 2.根据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及中华民国的成立, 归纳其历史功绩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教师借助影像和图片资料,以革命准备—革命爆发—革命成果 —革命结果为线索进行授课,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辛亥革命的这一历史事件过程。 2.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通过学习武昌起义后的复杂形势,要认识到 革命潜伏的危机,并分组进行合作探讨:“你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全过程,深入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升华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在掌握革命的发展历程之后,有助于学习孙中山等革命派人屡败屡战、愈挫愈奋的人生轨迹,学习辛亥烈士不畏牺牲的精神,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执着追求,永不言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刚经历过中考,而辛亥革命也刚刚经过100周年,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溯孙中山先生、学习辛亥精神的热潮,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中考的重点,同学们对这块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另外,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像《辛亥革命》等此类爱国电影也接触较多,对于帮助学生了解其基本史实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鼓励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2019年辛亥革命说课稿精品教育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强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开放制度以利害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184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严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情况,培养阅读、理解历史资料和获取与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感悟革命志士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 比较民国成立前后社会习俗的变化,体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变,初步掌握“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近代化的严重里程碑。 3、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确定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是辛亥革命的评价.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根据高一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 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单薄,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学会采用联系和归纳法,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性和掌握论从史出的观点。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思想 将本课内容分成辛亥革命的酝酿(早期准备)、爆发、高潮、结局和历史意义五部分来讲,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发展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爆发、结局及其意义的认识。 2、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向学生展示《武昌首义》剧照(多媒体)。介绍:这是当时为了纪念辛亥革命95周年而拍摄的电视剧《武昌首义》中的一幅剧照。提出以下问题:武昌起义的情况如何?辛亥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用电视剧剧照导入,一是贴近现实生活,简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二是电视剧本身也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一课,为情感目标的实现做铺垫。讲授新课: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高中历史优秀教学教案《辛亥革命》2篇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接下来是wtt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教法、学法。四、教学过程。五、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对本课教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2、本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3、本课的主要内容。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8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而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为近代化留下的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因此本课与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本课分两目:第一目介绍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第二目介绍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或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课前布置) (2)通过图表,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电脑绘制简表,课件展示) (3)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习一代伟人为振兴中华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辛亥革命志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难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成败。 重难点确定的依据:根据新课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辛亥革命的意义比较深刻、抽象,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能力: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中,以一课时为宜,需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本课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评价。 (☆为突出这一重点,我会用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我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首先我谈一谈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所以对高中课程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所以我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设置问题,启发思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史实中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辛亥革命讲课稿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节新课。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就逐渐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与复杂的阶级矛盾之中,三个不同的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但是最终都失败了,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危机而进行第四次探索,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领导进行的探索,大家都知道孙中山吧,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中山先生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孙中山的评价很高,而且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孙中山一生都在干什么呢?对,就是革命。我们今天要讲的新课就是辛亥革命。(本书标题:辛亥革命) 关于辛亥革命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分别是辛亥革命的概念、背景、经过以及意义。(板书:概念,背景,经过,意义)其中,辛亥革命的概念及经过我们只需要简单了解,我们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辛亥革命的意义以及对临时约法的评价上。(板书:在意义和经过下面划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概念,辛亥革命分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199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武昌起义,因为它是在旧历辛亥年发生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尝试自己总结一下辛亥革命的过程。 大家已经阅读过教材,那么应该已经对辛亥革命的进程有了大体的把握。大家应该知道,对于一个历史事件,要从背景,经过,结局,以及意义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辛亥革命的背景,有这六个方面。(板书:背景——社会背景,物质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导火索) 先来说说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根据上节课所学,八国联军侵华后1901年签订了更为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中的赔款,允许帝国主义侵略军长期派兵驻守中国的战略要地,对中国的主权、国防安全、内政外交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对于这样一个空前丧权

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教学设计:32辛亥革命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节指的是辛亥革命,七核心内容是辛亥革命,理解它的关键是知道辛亥革命的大致经过,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教训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学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还与政治学科联系紧密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册书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影响和教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的具体国情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知道辛亥革命,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 2、目标解析:知道辛亥革命,就是要知道辛亥革命的时间和大致的过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就是要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具体的内容、性质和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作用。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及教训,就要通过对辛亥革命进行具体的分析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以及革命失败给中国民主革命的教训。 三、教学问题与诊断分析 本课知识跨度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要让学生把握基本线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革命的过程与成就理解它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熟悉,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武昌起义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大致的概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回答问题;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问题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问题2:武昌起义的概况。 例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 A.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B.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C.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开辟独立发展的道路 D.清末新政的破产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辛亥革命说课稿(初中)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它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

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革命纲领及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中华民国成立的简况;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了解并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经过和原因。培养学生阅读、识记、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正确地引导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高级思维;通过比较分析《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政体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差别,从而提练出《临时约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比较的正确方法,理性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革命先烈的诗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历史中感受孙中山、秋瑾等民主革命先驱者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毕生精力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气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通过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体会中国民主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逐渐感悟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否则无法战胜中外反动势力基本道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辛亥革命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 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 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 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 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和观察图片,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 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 13 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知道中 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搜集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材料,使学生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社会有全方位了解,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多角度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较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功绩与教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民主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辛亥革命顺应了这 一历史发展大势,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影响。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的原因,辛亥革命的评价。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关于辛亥革命,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涉及,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认识却比较浅显。通过影视媒体的宣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并不一定科学。对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物孙中山较为熟悉,但对其他革命者了解不是很多,这一切有待通过系统有效的学习加深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等方法,通过相关史料的 展示,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如何认识《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成果为什么落入 袁世凯手中,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等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 参与性,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 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 导入(旧知复习):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依据: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而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无法拆分,故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作为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依据:教材两目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提出来的,而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供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