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日历

清华大学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日历(学分:3,课内学时:48)

清华大学机械原理课程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包括每一章的基本要求、重点难点指导、文献阅读指南和备考指南。 第1章机构的组成和结构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将实际机构或机构的结构图绘制成机构运动简 图;能看懂各种复杂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能够采用机构运动简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2.掌握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3.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能自如地运用自由度计算公式计算机构自由度,尤其 是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能准确识别出机构中存在的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作出正确处理。 4.掌握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析的方法。了解高副低代的方法;会判断杆组、杆组的级 别和机构的级别;学会根据机构组成原理,用基本杆组、原动件和机架创新构思新机构的方法;学会将Ⅱ级、Ⅲ级机构分解为机架、原动件和若干基本杆组的方法。 重点难点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和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初学者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分析机械的实际工作情况,确定原动件(驱动力作用的构件)、机架、从动件系统(包括执行系统和传动系统)及其最后的执行构件。 ②分析机械的运动情况,从原动件开始,循着运动传递路线,分析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性质,确定构件的总数、运动副的种类和数目。 ③合理选择投影面。 ④测量构件尺寸,选择适当比例尺,定出各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用表达构件和运动副的简单符号绘出机构运动简图。在机架上加上阴影线,在原动件上标上箭头,按传动路线给各构件依次标上构件号1,2,3,…将各运动副标上字母A,B,C,…。 ⑤为保证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对绘制好的简图需进一步检查与核对。 2.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判断所设计的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是本章的重点。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为:运动链相对于机架的自由度大于零,且原动件数目等于运动链的自由度数目。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案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代码:0911xk15 课程适用专业(或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课程总学分、总学时:2、2w 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机械类学生在大学期间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第一次比较全面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意义的课程设计,也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并在机构分析与综合方面受到一次比较全面的训练。 机构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结合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在给定运动要求的条件下,使学生受到拟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训练,并对其中的一~二个机构进行设计和分析。通过设计提高学生机械运动简图的设计能力和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 按照一个简单机械系统的功能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拟订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并对其中的某些机构进行分析的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加深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能力,特别是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任务。要求绘制适量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经过一段集中时间的课程设计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的情况以及对课程所涉及的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学生应正确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答辩过程也可以融入课程设计过程中,随时对设计的某一环节提出有关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步骤: (l)设计准备认真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要求,条件,内容和步骤,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图纸,复习有关课程知识;准备设计所需的工具和用具,拟定设计计划. (2)机构方案设计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绘制各种方案的机构运动简图,进行机构的选型和组合,研究运动形式的变换与联接,并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和性能比较,绘制出传动系统示意图. (3)机构运动设计对所选定的机构方案进行运动综合,要求既满足机械的用途,功能和工艺要求,又满足机构原动计运动规律及机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要求,并将机构运动简图,速度图和加速度图以及相应的运动线图画在图纸上. (4)机构动力设计在机构的运动设计基础上,根据各构件的质量及转动惯量确定机构的惯性力,惯性力偶矩,各位置的运动副反力及应加于原动件上的平衡力矩,绘制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线图,以便清楚地了解在一个运动循环中,平衡力矩及运动副反力的变化情况. (5)整理说明书将课程设计的有关内容和设计体会以文字形式编写成说明书. ●建议教材及参考书 [1] 邹惠君张青.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裘建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卢凤仪.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罗洪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004年印) 三、学时分配与教学方式(讲授、实验、实践、讲座、自修等) 根据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可采用集中进行和分散进行,但时间均为二周。

《机械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90433407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45学分:2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机械原理是工科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订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制定设计方案、选择机构类型、对机构运动和受力进行分析和计算,使学生对机构设计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概念;训练学生收集和运用设计资料以及计算、制图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分析和设计能力方面: (1)对一般机械中的平面机构能绘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判断其运动确定性。 (2)具有对一般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具有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对几种主要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初步掌握机构系统的设计能力。 (4)具有按已知动力学条件分析和设计机械的基本知识。 2.基本技能训练方面: (1)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基本技能。 (2)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计算机编程和操作能力。 (3)了解一些有关的最基本机械实验方法。 四、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学时 6 应开实验(实训)项目个数 3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学时分配实验类型备注 1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必做 2 验证性 2 机构演示实验必做 2 综合性 3 齿轮参数的测定必做 2 综合性 五、教学学时分配 章次各章名称总学时 学时分配 讲课实验实训习题 1 绪论 2 2 2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6 6 3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6 4 2

清华大学精仪系课表及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春季学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课目录 机械工程学院 本科培养方案 机械大类教学平台及大类培养方案,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和航天航空学院所属各系制订教学计划的宏观指南。它规定了机械大类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平台课程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根据“加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理工科人才”的目标,构建了按机械大类培养的课程平台,为逐步实现机械大类统一招生、统一培养,尊重学生志向的专业选择机制创造条件。本方案是大部分机械大类专业领域大学本科生在校学习、毕业资格、学位资格认定以及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主要依据。 机械大类教学平台课程结构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通过人文、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完成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车辆工程、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等专业以及航天航空学院的工程力学、热能与动力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等专业中的一个专业课组的学习。另外,一部分学生还可以按照工业工程、汽车车身等学科交叉的专门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完成本科学习。 一、培养目标 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统一按“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专业招生,前两年为基础平台课,第三年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微机电系统工程”三个专业

分流培养。分别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机械制造方面、测控技术方面、微机电系统工程方面的设计、制造、实验、研究以及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代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本科毕业生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三、基本学分学时 机械大类本科生培养方案总学分170左右,课程总学分140左右,课程结构体系包括:人文社科基础课程35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5学分,工程技术类课程总学分70学分,工程技术类课程中机械大类核心课程40学分,专业课程20学分,另有信息技术基础课程10学分;实践、实验和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共计30学分。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35学分 (1) “两课” 5门 14学分 10610022 思想道德修养2学分(秋) 10610013 毛泽东思想概论3学分(春) 106100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3学分(秋) 10610043 邓小平理论概论3学分(春) 1061005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学分(春) (2) 体育 4学分 第1-4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1学分;第5-8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5-7学期为限选,第8学期为任选。体育课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3) 外语 4学分 实行以英语水平I考试为标准的目标管理模式,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水平I考试,并取得4学分;学生可选修外语系提供的不同层次的外语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4) 文化素质课在以下10个课组的6个课组中任选≥13学分 历史与文化、文学、艺术欣赏与实践、哲学与社会思潮、写作、当代中国与世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与法律、科学与技术、国防教育与学生工作。2.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 36学分 (1) 数学 7门,≥21学分 必修课,5门,16学分 10420743 *微积分(1) 3学分(秋) 10420753 *微积分(2) 3学分(春) 10420764 *微积分(3) 4学分(秋) 10420684 *几何与代数(1) 4学分(秋) 10420692 *几何与代数(2) 2学分(春) 在下列课程中选修≥5学分 10420243 随机数学方法3学分(秋) 二选一 104208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秋) 10420262 数理方程引论2学分(秋) 10420252 复变函数引论2学分 (2) 物理 12学分 10430484 大学物理B(1) 4学分(春) 10430344 大学物理(1)(英) 4学分(春) 10430494 大学物理B(2) 4学分(秋) 10430354 大学物理(2)(英) 4学分(秋) 10430782 物理实验A(1) 2学分(秋) 10430792 物理实验A(2) 2学分(春) 大学物理选中英文均可,但同名课程不得中英文同选。 (3) 生物与化学类 3学分 10440103 大学化学A 3学分(秋) 10440111 大学化学实验B 1学分(秋) 10440133 大学化学(英) 3学分(秋) 10450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2学分(秋) 10450021 现代生物学导论实验1学分(秋) 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10学分 (1) 电工电子类课程 20220314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1) 4学分(秋、春) 20220324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2) 4学分(秋、春) 20220044 电工与电子技术4学分 20220053 电工技术3学分 20220064 电子技术4学分 (2) 计算机应用基础类 20740042 计算机文化基础2学分(春、秋) 20740073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3学分(春、秋) 20310013 实用软件技术基础3学分(春、秋) 20220233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3学分(春、秋) (3) 信号与系统基础 信号与系统4学分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熟悉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熟悉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懂得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掌握机构的构成原理与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本章重点: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物理概念。机构自由度计算。 本章难点:平面机构低副代替高副法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熟悉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掌握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与加速度。 *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讲授) 本章重点:三心定理及应用 本章难点: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加速度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熟悉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的条件、压

力角与传动角、急回特性、机构的死点等要紧特性。 掌握用图解法对刚体导引机构、函数机构(包含按急回特性)的设计方法,熟悉函数机构的解析法设计、轨迹机构与用连杆图谱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本章重点:平面连杆机构的要紧工作特性 本章难点:按巳知运动规律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应用 熟悉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熟悉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包含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运动规律、正弦加速运动规律。 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熟悉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熟悉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 本章重点: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本章难点:求作凸轮压力角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熟悉齿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掌握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 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准齿轮的尺寸。 掌握直齿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无侧隙啮合条件与齿廓工作段。 熟悉渐开线齿轮的切制原理、根切现象、无根切现象的最少齿数。 掌握齿轮变位的原理、最小变位系数、无侧隙啮合方程与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 熟悉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端面、法面及轴面参数,正确啮合条件,基本尺寸计算,当量齿数,重合度、要紧特点。 熟悉蜗轮蜗杆机构:形成、分类、正确啮合条件、要紧参数与特点。 熟悉直齿圆锥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背锥、当量齿数与基本尺寸计算。 本章重点:平面直齿传动原理及尺寸计算 本章难点:变位齿轮传动 第六章轮系及其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课程编号:091A06A 学分数: 3 总学时:51 学时分配:3学时/周 先修课程:工程图学,理论力学 课程内容: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机构的运动设计 分析和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以及各种常用机构的类型、运动特点、功能及设计方法。机器的种类虽然繁多,但组成这些机器的基本机构的种类却有一定的规律,即使是最复杂的机器,一般多由齿轮、凸轮、连杆等一些常用的基本机构组合而成,机器虽然不同,但组成它们的主要机构却可能是相同的。本课程将把机构的运动设计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加以研究,它将为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打下必要的运动学基础。 2.机械的动力设计 分析和研究机械在外力作用下的真实运动规律和速度波动问题,以及如何合理地设计调速装置来降低速度波动的不良影响,分析和研究机械运转时惯性力和惯性力矩的平衡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和试验来消除或减小不平衡惯性力引起的有害振动,分析和研究影响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和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在设计机械时如何合理地选择机构的尺寸参数以提高机械效率。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将为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打下必要的动力学基础。 3.机械系统方案设计 在研究机构运动设计和机械动力设计的基础上,介绍机械总体方案的拟定、机械执行系统的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及原动机的选择,并对机械的控制系统作简要介绍。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机械执行系统的原理方案设计。 教材:机械原理(第六版),孙桓主编,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机械原理教程,邹慧君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Shigley J.E,Uicker J.J,New York McGraw-Hill Book,1985 Mechanisms and Dynamics of Machinery ( Fourth Edition ) ,Mabie H.H , Reinholtz C.F,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7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原理和应用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机械原理基本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力学原理、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知识; 2. 理解机械原理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力学基础 1.1 物体的静力学平衡 1.2 物体的运动学 1.3 物体的动力学 2. 材料力学

2.1 弹性力学基础 2.2 塑性力学基础 2.3 变形与应变 3. 流体力学基础 3.1 流体的基本性质和划分 3.2 流体静力学 3.3 流体动力学 4. 动力传动系统 4.1 齿轮传动 4.2 带传动 4.3 轴承与轴系设计 5. 运动学分析 5.1 基本运动副 5.2 机构运动分析方法 5.3 机构设计与优化 6. 力学系统动力学分析 6.1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

6.2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 6.3 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综合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室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讲解和示范。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对课程前半部分的知识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课程全面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4.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六、参考教材 1. 王凯、李明. 机械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陈扬. 机械原理与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 马旭东、杨晓霞. 机械原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旨在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系统的运行和设计原则。通过学习此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机械原理,并应用其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系统的运行和设计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机械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 - 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分类 - 力、力矩和力的平衡 - 运动和力的传递 - 齿轮、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原理与应用 2. 原理分析与计算 - 静力学基本原理

- 动力学基本原理 - 独立和约束条件分析 - 平衡分析与计算 3. 机械系统设计与优化 - 设计目标与要求 - 各种机械元件的选择和设计 - 传动系统设计与优化 - 结构与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机械原理在实际中的运行和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工作过程。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机械 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4. 课程项目:设计和完成机械系统的小型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 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成绩:考虑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 况等进行评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全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六、参考教材 1. 《机械原理》第十版,作者:赵伟民,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 《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作者:机械工程师学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备注 本课程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以教师实际授课为准。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祝所有 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取得优秀的学术成绩。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类各专业重要的主干学科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数学、力学、工程图学等知识,进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机械系统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各种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熟练掌握机械系统传动方案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机械系统设计、机械制造类等课程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针对通用机械传动系统进行方案分析、设计,具备机械传动方案拟定、分析和基本机构设计能力以及机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机械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知识体系,具有面向实际机械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能力; 2. 掌握机械系统常用机构和传动零件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运动与受力分析方法,具有将数学、力、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根据实际功能要求,应用于实际机械工程系统分析能力; 3. 熟练掌握通用机械中的机构设计方法,具有应用机构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复杂机械的实际问题,进行运动分析、方案设计与应用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自主学习和实验教学,针对通用机械系统,学习机械系统机构设计方法与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设计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课堂教学主要讲述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计算和设计方法。结合实际课程内容,将机械工程实例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机械的兴趣,熟悉机械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

《《机械原理与设计(I)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机械原理与设计(I)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Theory and Design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I)课程编号:03460038 学分: 1 学时:1周 先修课程: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程序设计语言、机械原理及设计(I)等。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车辆工程等机械类专业 教材:《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马履中,校内出版,2009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机械设计综合课程设计(I)》是《机械原理及设计(I)》课程教学后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的目的及任务在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其对于机械的组成结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建立较完整的概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以及进一步提高分析、设计、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开发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能够运用机械原理与设计(I)的课程知识,结合某机械产品或系统的功能要求,提出并分析多个可行方案,并从中选出较优方案。 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理论分析或工具软件对优选方案进行尺寸综合和运动学特性分析,使其满足机械系统所提出的性能参数要求,并将最终方案及其性能分析结果合理呈现在图纸上。 课程目标3:能够利用工程手册、各种版本的课程设计指导书以及网络资源,用于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选优及其运动学性能分析。 课程目标4:能够将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思想、设计过程、设计体会等,以图纸、说明书的形式呈现其结果,并能口头陈述和正确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机械原理与设计(I)课程设计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3、毕业要求5和毕业要求10。 1. 机械原理与设计(I)课程设计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3中的指标点1:能够对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提炼,设计解决方案。占该指标点达成度的15%。 2. 机械原理与设计(I)课程设计支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要求5中的指标点1:能够根据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及趋势,了解和掌握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所需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与说明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andMechanismTheory (三)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原理 (四)授课对象: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五)开课单位:工学院 (六)教材:《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七)参考书目 [1]《机械原理教程》(第二版),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第二版),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四版),陈作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机械原理》,朱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机械原理》,秦荣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八)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本科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及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问题。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工程制图,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九)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订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十)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实验,

作业,答疑,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机构的基本概念、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力分析、常用机构的设计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十一)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79学时 学分数:4学分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 (十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 (十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试采用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英文名称: The Principle of Machinery 课程代码: 011093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 4总学时数:58+6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课程概要: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的基本理论——有关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等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 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 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技术人才的过程中, 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构结构的基本知识,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平面机构简图测绘及机构组成原理。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应用及其设计。 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 轮系的分类和应用。计算轮系的传动比,了解轮系设计的基本问题。 了解机构组合的基本知识。 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机械系统动力学: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力学模型。机械运动方程式。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原理。飞轮转动惯量的近似计算方法。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平面机构振动力的平衡原理。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具有综合简单机械传动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机械原理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本章的重点:是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5 学时) 运动副,平面运动副的类型。运动链。 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结构公式,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机构的组成原理。* 机构的结构分类。 本章的重点:运动副和运动链的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轮系及其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教案一轮系及其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了解各类轮系的组成和运动特点,学会判断一个已知轮系属于何种轮系。 2,熟练掌握各种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会确定主、从动轮的转向关系;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特性与类型和结构的关系。 3,了解各类轮系的功能,学会根据各种要求正确选择轮系类型。 4.了解行星轮系效率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5.了解复合轮系的组合方法,学会分析复合轮系的组成,正确计算其传动比。 6.了解行星轮系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了解几种其它类型行星传动的原理及特点。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轮系的分类 第二节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及效率(第一、二节共1学时) 第三节周转轮系及其设计 第四节复合轮系及其设计(第三、四节共2.5学时) 第五节轮系的功用 第六节少齿差传动简介(第三、四节0.5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2.轮系的设计。 难点: 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四、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新型少齿差传动。 五、教学方式与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围绕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应用反转法原理求解周转轮系传动比方法的实质、转化机构的概念、正确划分基本轮系的方法。要注意突出重点,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六、主要参考书目 1黄茂林,秦伟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桓,陈作模、葛文杰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曲继方,安子军,曲志刚.机构创新设计.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1 七、相关的实践性环节 参观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2004)

《机械原理》课程的有关规定 1、教材:《机械原理》王知行、刘廷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机械原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 3、《机械原理》课程分三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设计训练,总共60学时; 4、每位同学必须完成每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任务; 5、每位同学必须按时完成作业,并交任课教师批阅; 6、《机械原理》课程的考核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期末考试(基础理论) 70% ●实验(未完成规定的实验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10%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20% 7、机械基础实验中心为一些学有余力或有特殊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参加科技实践的条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向任课教师提出申请,由实验中心主任面试后批准。可参加的活动项目有: ●机械设计软件制作 ●机械设计与仿真 ●机械系统测试与控制 ●科技产品制作

2003/2004学年春季学期教学日历 讲课教师:教研室主任:

第一章绪论 掌握以下内容: 1、《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机器? 3、什么是机械? 4、什么是机构?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和综合 掌握以下内容: 1、机构的组成要素 (1)什么是构件?构件与零件有什么区别? (2)什么是运动副?运动副有哪些常用类型?掌握常用运动副的特点; (3)什么是运动链?什么是机构? 2、掌握常用机构构件和运动副的简图符号; 3、如何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有实验课) 4、什么是自由度?什么是约束?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 5、掌握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6、什么是复合铰链?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如何处理复合铰链? 7、什么是局部自由度?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如何处理局部自由度? 8、什么是虚约束?机构中的虚约束起什么作用?机构中常见的虚约束有哪几种?在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如何处理虚约束? 9、什么是基本杆组?Ⅱ级杆组有几种型式? 10、机构的组成原理是什么? 11、如何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第二章作业: 2-2、2-3 a)、2-4、2-5 a) 第三章连杆机构分析和设计 掌握以下内容: 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是什么?它有几种类型? 2、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的特点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机械原理 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and Mechanisms 课程编码:10S1116B、10S3116B、10S4116B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6)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 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1、课程性质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课程。是一 门为工程实际构件和机构设计分析以及机械的方案设计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的重要技术基 础课。也是支撑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的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 表1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表2。 指标点1-3:具有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应用于机械工程中的设计原理、制造技术、系统传动、测试与控制等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指标点2-2:能够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表达、建模与求解。指标点3-1:能够针 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指标点4-2:能够对机械零部件、装置、系统的科学原理进行研究,采用科学方法制定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系统,并进行实验。 指标点4-3: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表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课程思政目标如表3 。 表3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 第一章、绪论(课程目标3,思政目标P5)[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和熟悉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学习的特点;明确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重点]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 [课程思政要素] 通过对课程研究对象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活中的小机械、大国重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课程目标1,思政目标P5,P6)[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理解并掌握构件、运动副、运动链、自由度、机构等基本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并能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教学重点]

《机械原理》课程标准

《机械原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任务:学生掌握机械专业必备的分析、创造、设计新机械的技术和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打下基础,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养成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前续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毕业设计等。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2)掌握常见机械零件的功用及失效形式; (3)掌握机械零件基本力学分析; (4)掌握机械零件强度、刚度的概念及计算; (5)了解现代设计手段的应用。

2.方法能力目标 (1)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对《机械原理》学习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基本的专业学习能力。 (2)初步具有资料查阅、信息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严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4)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5)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具有不断学习的思想。 3.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2)树立科学发展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观察、理解、判断、推理的辩证思维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与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五、课程教学设计

六、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适合三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材。 2.教材内容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将知识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教材应充分体现项目构建、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教材宜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 3.教材应突出实用性,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同时要具有前瞻性。应将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标准、发展趋势及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的新知识及时纳入其中。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述要简明扼要,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允许各教学单位合理调整。 (二)教学建议 1.项目教学法 教学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按工作任务或项目组织教学,以实际机械为教学载体,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可见实物零件,并运用小组讨论、企业参观、观看录像、现场教学等形式进行教学。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适用于机械1221-2 任课教师:孟宪举 说明:为配合学生《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根据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课程基本情况、性质、任务、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学习参考书、考核要求及各章节重点、难点等均在本学习指南中做出了较详细的说明。同时针对各章的不同要求,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自测练习题,学生通过自测检查可以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总学时:56学时,课堂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 先修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以主干课程的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主要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基本理论,包括各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问题,常用机构的设计问题,机器动力学问题和机械运动系统设计的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机械系统 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教材及多媒体课件说明 1、教材 本课程教材选用由刘会英、杨志强、张明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校机电工程规划教材《机械原理》。本教材内容精炼、结构合理、理论性强,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于计划学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教材所有内容一一进行详细讲解。因此,学生应该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搞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注意寻找同类问题间的内存规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问题由“繁”变“易”,将课本由“厚”读“薄”。

机械原理 课程学习指南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说明:《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与专业紧密相关、培养机构设计方法和机械系统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主干课程,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武汉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本课程学习指南,对课程的基本情况,学习目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考核方式,课程内容学时分配,主要内容及相关要求做了较详细的说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有的放矢的学好本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原理 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sms and Machine Theory 课程代码:0304007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学分:3 总学时:72 讲课学时:54 实验学时:18 (实验单独设课18学时) 授课对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 前导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 二、学习目的 〈〈机械原理〉〉研究机构的型综合(结构设计)、机械系统设计等创造新机器的方法和原理;,研究常用机构运动学、动力学及其尺度综合并运用计算机进行机构优化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它是一门运用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通过本课学习使学者具有对机构进行选型并能根据工艺要求进行机构尺度设计的基础知识,为专业课学习及工程机械的设计打下基础。 三、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廖汉元孔建益钮国辉主编〈〈机械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书:[1] 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黄锡凯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孔建益主编《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四、考核方式 《机械原理》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为主,另外辅助有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单独设立了实验课。 《机械原理》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为:每月进行一次月考,占总成绩的30%,平时作业占2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