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岛与20军60师

一江山岛与20军60师

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史上独有的陆海空联合作战,60师是陆军史上唯一参加三军联合作战的部队。

1954年8月10日,华东军区发出解放一江山岛的预先号令,摧毁美蒋海防协约和反攻大陆的美梦。

8月13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军区设立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前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陆海空三军部队的林维先(浙江军区代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马冠三(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为副司令员,王德(华东军区副参谋长)为参谋长。指挥部设在宁波天主教堂的大院,下设海、空、登陆指挥所和华东军区政治工作组、后勤联合指挥部。

兵种、兵力、兵器部署:

陆军:步兵第60师178团、180团(欠1个营);炮兵122榴弹炮2个营、76.2野炮1个营、75山炮2个连、120迫击炮2个连。

空军:轰炸航空兵第20师60团、歼击航空兵第3师、第12师。

海军:航空兵5个团,舰艇、船186艘(其中护卫舰4艘、炮舰2艘、鱼雷艇12艘、炮艇24艘、火箭炮船6艘、各种登陆舰艇、运输船138艘)、2个海岸炮兵连。

三军参战达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从数量上来看,其中步兵4个加强营,3600人,3倍于敌军;炮兵4个营又12个连,火炮119门,高炮6个营60门,5倍于敌军,可以说是用牛刀在杀鸡。

1954年9月15日和9月21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大陈和一江山进行侦察。11月1日至18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舰炮队对目标岛屿实施迷惑性轰炸,18日12时,

我陆军登陆编队3700名官兵,乘138艘登陆艇,在51架战机和迷雾炮火的掩护下,经过3小时的激战,成功登陆,插上红旗,一江山岛宣告解放。

这次战役,击毙蒋军该地区长官王生明以下519名,俘虏敌突击四大队王辅弼以下567名。

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一江山岛战役中牺牲429名(其中海军13名)。这429名烈士中营级1名;连级12名;班级101名;战士292名,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18岁。这些长眠在一江山岛的军人,来自20多个省市,200多个县(区)和十多个民族。

这次战役是我军建军82年中,唯一的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协同作战,也是我国目前最后的一次解放战役,这次战役为我军战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此文参照60师178团5连荣誉室资料)

一江山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编辑 1战役概况 全国大陆解放后,国军的残余部队退至东南沿海部分岛屿,其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拱卫台湾和对大陆实施反攻的前进基地。 一江山岛地图 一江山岛位于浙东沿海,主要由南一江、北一江两个岛屿组成,面积约为1.7平方公里。据守该岛的国军由“一江山地区司令部”所辖之第4突击大队、第2突击大队第4突击中队及1个炮兵中队共1000余人。

华东军区根据浙东沿海国军所占岛屿的指挥中心和防御重点是大陈岛,而一江山岛是屏障大陈岛的前沿据点等情况,遂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攻占一江山岛,尔后再转兵攻取大陈岛,以击破国军在浙东沿海岛屿的防御体系。 1955年1月18日,在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的统一指挥下,华东军区部队发起了进攻一江山岛战役。这次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发起进攻的当天,华东军区出动舰艇188艘,航空兵22个大队共184架作战飞机,并以地面炮兵4个营又12个连、高射炮兵6个营担负火力支援和对空掩护,陆军则以第20军第60师第178团及第180团第2营约1个团又1个营的兵力,乘登陆艇在一江山岛强行登陆。由于华东军区战前已经夺得了战区制空权与制海权,使国军方面的海空军当天未敢出动。在登陆前的火力准备过程中,华东军区陆、海、空军的火力有效地进行了协调衔接,在航渡期间更是有效地压制了大陈岛国军的火力,从而保证了登陆部队的顺利上岛。[1] 进攻部队在一江山岛登陆后,经一天激战全歼岛上守军。守岛的国军不仅筑有坚固工事,其成员也大多是在大陆受过斗争的逃亡地主、恶霸及其子弟,对共产党有刻骨仇恨,在进攻部队成功登陆后仍依托岩缝、暗堡拼死顽抗。进攻部队则采取小群战术,逐个消灭各暗堡。在海、空军火力的掩护下,进攻突击部队冲上主峰,以炸药包炸毁了国民党军第4突击大队队部的坑道,并以无后坐力炮、火焰喷射器抵近攻击和爆破方式逐个消灭了残存敌暗堡,至20日下午5时30分,除少数敌军投降外,大部守敌被歼,至此战斗结束。 一江山岛进攻战役,人民解放军共击毙敌人519人,俘虏567人。此次战役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十分成功的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战役的结果表明,人民解放军实行现代化战争的作战能力大为提高,更为重要的是,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诸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宝贵经验。 2意义 从一江山岛战役起,解放军开始击破国府残部在浙东沿海岛屿的防御体系,是中共第一次成功实施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意义深远! 3背景 1950年5月19日解放军第22军进占长涂,国府守军撤逃。至此,舟山群岛全部解放。整个舟山战役前后长达10个月,共歼敌8528人。 1950年6 -7月随着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认为反攻大陆有望,决定加强闽浙沿海力量。当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大陈游击指挥所",统一指挥国府在该地区的各种地方杂牌军。解放军亦组织21军62师在华东海军配合下突袭大陈岛,但由于作战意图暴露而改为突袭披山岛,

一江山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 毛泽东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 位于浙东台州湾口外的大陈岛,分上大陈和下大陈两岛,距离解放军舰艇锚地海门仅46公里。其西北方向和南北两侧有一江山岛、渔山列岛、披山岛、南麂山岛等多个岛屿。 1953年驻扎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有一万多人,占国民党驻浙东岛屿总兵力的一半,由胡宗南担任司令,并有舰队司令齐鸿章和“海上突击纵队”司令黄八妹协助。大陈岛成为国民党海军在浙东沿海的军事指挥中心。 1953年6月20日,人民解放军成功地夺回大鹿山、小鹿山、鸡冠山和羊屿4岛,并乘胜追击夺回积谷山岛后,胡宗南被蒋介石调回台湾。接任大陈防卫司令部司令的是陆军中将刘廉一。此人亦出身陆军,对海军虽不甚了解,但心高气傲。刘廉一重整旗鼓,撤的撤,换的换,进行了一番整顿。 1953年底,在杭州召开的中央军委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指出,朝鲜停战了,我们可以腾出手来准备解决台湾问题了。 其时,朝鲜战场上,历时三年的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毛泽东在这个时候重提解决台湾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失败,无疑“山姆大叔”有些不甘心。其时,美国正和蒋介石阴谋酝酿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美国企图通过“条约”来控制台湾和台湾海峡,并以台湾作为干涉中国“不沉的航空母舰”。而蒋介石却利用“山姆大叔”来给自己撑腰杆子,阻止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做起反攻大陆的美梦。 早在1951年3月,刚刚调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的张爱萍,就把解放大陈岛和浙江沿海岛屿列入了自己的计划。7月,陈毅把他叫到上海,要他主持研究浙江和福建沿海岛屿问题,这正好是不谋而合。不久,在张爱萍的主持下,提出了一个“从北往南打”的作战方案,旨在首先解决大陈岛,然后依次由北向南,逐个由小到大,解放浙江沿海岛屿,然后接着一直到解放福建沿海的马祖列岛和大小金门等岛屿。张爱萍率领工作组经过反复研究和实地勘察,将成熟的方案呈送给司令员陈毅。 陈毅将这一“从北往南打”的方案报告了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批示说:“朝鲜停战前,不要进行,停战以后再说。” 朝鲜停战后,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一次高级别的会议上说:“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估计美帝不会有大的干涉。你们就准备吧!”

开国大校蔡群帆

开国大校蔡群帆 蔡群帆,1915年生,祖籍宁波鄞县。原名子香,学名和民。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蔡群帆,早年在上海中法学堂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参加校内的反日活动,被校方开除学籍。1936年初,在上海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初,被派往上海青浦,担任中共青浦工委军事部长。1940年六七月后,调江抗路东第三、第四支队工作。不久,担任中共浦东工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浦东支队政委。1941年6月,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蔡群帆受中共路南特委派遣,率领第三战区淞沪游击第五支队一大队、四大队130余人来到浙东。6月18日,指挥了浙东三北敌后抗战第一仗--余姚相公殿战斗,取得胜利。10月,任中共浙东军政分会委员兼五支四大工委书记,为开辟浙东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1942年5月,浙东军政分会为广泛开展会稽地区敌后游击战争,决定浙东抗日武装200人组成南进支队(代号"达谊"部号),由蔡群帆任大队长兼政委,南进会稽山。6月6日,蔡群帆率部从姚北游源出发,下旬到达诸暨枫桥,召开了会稽地区党组织和南进支队干部联席会议,决定以枫桥为中心建立会稽山游击根据地。7月7日,指挥南进支队歼灭了驻枫桥的土匪武装徐文达部,攻占枫桥。8月20日,率部与诸北四乡抗日自卫队在诸暨龙山、凤山、长山

等地,击溃前来"扫荡"的日伪军,击毙日军少尉柳泽春夫等日伪军20余人,俘伪军10余人。接着,又率南进支队在诸暨、义乌等地多次出击日伪军。11月中旬,奉令返回四明山参加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1943年调任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三支队政委,11月任司令部参谋处长。12月,奉命赴金萧地区组建金萧支队,任支队长。之后,为开辟金萧抗日根据地,他率领部队多次击溃国民党顽军与伪军的进攻,使金萧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1945年3月,蔡群帆奉命率金萧支队两个大队到余姚梁弄,与第三支队合并成立新的第三支队,任支队长。率部先后参加了讨田战役、浙东第三次反顽自卫战及对三北日伪军的反攻。1945年9月,蔡群帆随军北撤。担任了华野第一纵队第三旅第八团团长,先后参加了泰安战斗、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固等重大战役。1948年5 月后,先后任华野先遣纵队第一支队第一大队队长、第一纵队司令部参谋处长等职,参加了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1950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60师参谋长。1950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参谋长。1953年6月参加中朝联合红十字会小组,去南朝鲜视察志愿军被俘人员,坚定地与美军交涉,完成了这一特殊任务。1954年任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1955年1月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1961年任上海警备区副参谋长。1956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74年11月4日在上海逝世。

一江山岛与20军60师

一江山岛与20军60师 一江山岛战役是我军史上独有的陆海空联合作战,60师是陆军史上唯一参加三军联合作战的部队。 1954年8月10日,华东军区发出解放一江山岛的预先号令,摧毁美蒋海防协约和反攻大陆的美梦。 8月13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军区设立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前指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陆海空三军部队的林维先(浙江军区代司令员)、聂凤智(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马冠三(华东军区海军参谋长)为副司令员,王德(华东军区副参谋长)为参谋长。指挥部设在宁波天主教堂的大院,下设海、空、登陆指挥所和华东军区政治工作组、后勤联合指挥部。 兵种、兵力、兵器部署: 陆军:步兵第60师178团、180团(欠1个营);炮兵122榴弹炮2个营、76.2野炮1个营、75山炮2个连、120迫击炮2个连。 空军:轰炸航空兵第20师60团、歼击航空兵第3师、第12师。 海军:航空兵5个团,舰艇、船186艘(其中护卫舰4艘、炮舰2艘、鱼雷艇12艘、炮艇24艘、火箭炮船6艘、各种登陆舰艇、运输船138艘)、2个海岸炮兵连。 三军参战达17个兵种、28个战术群。从数量上来看,其中步兵4个加强营,3600人,3倍于敌军;炮兵4个营又12个连,火炮119门,高炮6个营60门,5倍于敌军,可以说是用牛刀在杀鸡。 1954年9月15日和9月21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大陈和一江山进行侦察。11月1日至18日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舰炮队对目标岛屿实施迷惑性轰炸,18日12时,

我陆军登陆编队3700名官兵,乘138艘登陆艇,在51架战机和迷雾炮火的掩护下,经过3小时的激战,成功登陆,插上红旗,一江山岛宣告解放。 这次战役,击毙蒋军该地区长官王生明以下519名,俘虏敌突击四大队王辅弼以下567名。 我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一江山岛战役中牺牲429名(其中海军13名)。这429名烈士中营级1名;连级12名;班级101名;战士292名,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18岁。这些长眠在一江山岛的军人,来自20多个省市,200多个县(区)和十多个民族。 这次战役是我军建军82年中,唯一的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协同作战,也是我国目前最后的一次解放战役,这次战役为我军战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此文参照60师178团5连荣誉室资料)

修订版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解放一江山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是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中华民国国军于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在浙江省一江山岛进行的战役。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发动攻岛作战,此为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战斗历时两天,至1月19日2时,解放军占领该岛,国军一江山岛指挥官王生明阵亡,副指挥官王辅弼被俘,其余守军阵亡500多人,遭俘500多人。盘踞在大陈各岛屿的国民党军失去了外围屏障,被迫在美国武装力量掩护下裹胁岛上居民近二万人逃往台湾。 1.历史背景; 中国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军残余部队退据东南沿海部分岛屿。台湾国民党当局企图利用这些岛屿作为护卫台湾的屏障,反攻大陆的跳板,袭扰大陆的基地。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所据守的岛屿,经过几年经营,已构成防御体系,其防务由“大陈防卫区司令部”组织实施,刘廉一任总指挥。守军主要是美械装备的第46师和6个突击大队,还有10余艘海

军舰艇经常在此海域游弋,总兵力达2万余人。 一江山岛由南一江、北一江两岛组成,面积为1.4平方公里。据守一江山岛的为“一江山地区司令部”,下辖突击第4大队、第2大队第4中队和1个炮兵中队共1100余人。守军以岛上几个高地为核心,设置三道阵地和四层火力网,构筑明碉、暗堡154个,平均每百米正面配2门火炮和2挺机枪,前沿各突出部和阵地前密布铁丝网和地雷,形成坚固的环形防御。2.战略部署; 1954年5月中旬,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攻占了东矶列岛、头门山、田岙、雀儿岙等岛。此后,华东军区鉴于国民党军在浙东沿海岛屿的指挥中心和防御核心是大陈岛,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门户和前哨据点,如攻占一江山岛,必能击中要害,沉重打击和震撼大陈岛守军,因此决定先攻占一江山岛,再取大陈岛,然后相机攻取其他岛 屿。中央军委7月11日批准了华东军区的作战方案,并指示以海、空军轰炸大陈岛,以陆军攻占一江山岛,解放浙东沿海全部岛屿。7月下旬,华东军区确定参战部队为陆军第

郭荣熙,在长津湖三炸水门桥

郭荣熙,在长津湖三炸水门桥 作者:王丽 来源:《莫愁·时代人物》2022年第03期 郭荣熙1924年出生在浙江诸暨枫桥,父母都是穷苦农民。1945年,他加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战火中,郭荣熙渐渐磨炼成一名“爆破能手”。 1948年6月,在睢杞战役苏家集战斗中,担任爆破班班长的郭荣熙,率领爆破班连续爆破,扫除多道障碍物为突击队突入敌方阵地开辟通路,逼得敌人节节败退,顺利占领突破口阵地。 1949年,郭荣熙已是第三野战军第60师司令部见习参谋,当时部队驻扎在上海。1950年秋天,郭荣熙率领部队进行水上爆破训练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停止一切训练,准备抗美援朝。 之后,郭荣熙与战友一起入朝参战,并在长津湖地区的黄草岭抗击美军。此战,我军大胜。 1950年11月下旬,朝鲜长津湖地区突降大雪,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多度。志愿军向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发起突袭。经一夜激战后,美军的行进队伍被分割成五段。12月1日,“北极熊团”被我军全歼,团旗也被缴获。 为阻止美军南逃,时任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的宋时轮命令第20军第60师,把一座关系数万美军生死的桥——水门桥炸毁,以封锁敌军南逃之路。原来,日本统治朝鲜时期,为将其修建的长津湖水库引水南行,在水门建造了四条巨大管道,水库的水通过四条管道,以很陡的坡度流向山下的一座发电站。在管道和公路相交的地方,架设有唯一一座通往长津湖地区以外

的悬空单车道桥梁,跨度仅8.8米。由于桥架在两座山体之间,远远看去如挂在悬崖之上,桥下是万丈深渊。 水门桥位于长津湖古土里以南5.6公里处,一旦炸毁了这座桥,就相当于切断了敌人撤退路线的咽喉要道,美军一千多辆装备车辆将被堵截于此。 时任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作战科参谋的郭荣熙,接到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带领一个排的战士远程奔袭炸掉水门桥。 这次炸桥前,郭荣熙带领战士们,捆扎好炸药包,在夜色掩护下,向水门桥方向进发。战士们顺着公路穿插过去,一路上随时可能碰到敌人。 当时气温在零下四十多度,风雪交加,不少人的手被冻得乌黑乌黑的。刚从南方北上来不及换装的郭荣熙,身上仅穿了几件单衣御寒,不久就感到浑身发抖。郭荣熙说,小时候听老师讲过,太冷的时候,如果闭上眼睛,人就会冻死,所以就连睡觉时他也不敢闭眼。在整个行动中,郭荣熙几乎没休息,即使停下来时也不停地在原地跺脚。 不久前,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全国热映。在真实战场上,首炸水门桥拉响炸药包的志愿军人郭荣熙如今已98岁。当时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60师司令部作训科参谋,是水门桥之战的亲历者。在零下四十多度的酷寒中,戰士们手冻得乌黑,但硬是前赴后继,八天三炸,用钢铁般的意志最大限度地延滞了敌军的撤退。 穿插到水门桥附近时,因为要应对长途穿插奔袭,官兵们随身携带的炸药并不多,但他们仍然严格按照指令,趁着暴风雪弥漫的夜色,对水门桥发起突击。守桥的美军一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激战中,郭荣熙迅速观察地形,凭借爆破经验,决定将炸药安装在桥头与公路接合处。在战友们的火力压制下,守桥的美军被打得抬不起头。郭荣熙装好炸药后,命令战士们后撤,自己拉响了发火管,仅30秒钟就要爆炸……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因为饥寒难忍,郭荣熙感到浑身发软,两腿不听使唤。但他的大脑很清醒,如果30秒内无法撤离,炸药包一响就会粉身碎骨。他拼着最后一点力气往回撤,然而还是迟了几步。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大桥被炸毁,而郭荣熙也不幸被飞起的碎石击中,左小腿腓骨折断了。 郭荣熙咬紧牙关,右腿跪地,忍住剧痛,扭正腓骨,随后便晕倒在地上,被战友抬下阵地。他说:“当时并没有感觉多疼,过了一会疼得全身发抖,眼泪直流。他们赶紧用担架把我送到团部包扎组。”

公司组织看电影《长津湖》观后感600字

公司组织看电影《长津湖》观后感600字 公司组织看电影《长津湖》观后感600字(通用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公司组织看电影《长津湖》观后感600字(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公司组织看电影《长津湖》观后感600字篇1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守护真相;面向未来,我们需要致敬英雄;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弘扬精神。——题记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这是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隐隐的让人心疼说出这样话语的人们。时代里没有造就无所不能的人,但是有一种人他们有信仰、有希望,靠着这样的信仰和希望保家卫国、渴望和平,守护大陆的净土,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最可贵的是什么呢?是执着,是坚持,还是那颗在大雪里被冻僵依然温暖的心呢?当看着白雪皑皑覆盖的躯体,我被眼前的画面所震撼,血液跟着这样的震撼发热,我知道这样的心情是敬佩,他们值得敌人敬畏,更让我知道饥饿不算什么,寒冷不算什么、受伤也不算什么。 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在用身体抵挡子弹,抵挡寒冷、抵挡一次又一次的阻击。我承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长跑。但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感谢那些曾经默默付出却没有留下名字的人,我称之为英雄。以前我只知道有抗美援朝这个历史事件,但是我却不知道抗美援朝的艰辛过程,不知道在那样一个时刻他们的付出,是血,是泪,是生命。生在中国大陆我感到无比荣耀,我们不再经历战火,因为先辈们把该打

20军59师简史

20军59师简史 59师的前身是1939年11月6日由老6团留下的伤病员与江南地方武装组建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1940年4月23日改编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1941年2月4日改称新四军第3支队(新3支队),同月18日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18旅,同年11月改称新四军第1师18旅,1942年3月兼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1945年6月改编为苏中军区教导第2旅,同年8月改称苏中军区教导旅,11月11日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2旅,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1纵队2旅,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师,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59师。该师是新四军老部队,部队基础好,战斗力强,是三野主力师。 175团的前身是1940年11月6日由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第1、第5支队合编的江南抗日救国军第1纵队,1941年2月4日改称新四军第3支队(新3支队)第1纵队,同月18日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18旅52团,同年11月改称新四军第1师18旅52团,1942年3月改称第1师18旅兼苏中军区第1军分区52团,1945年6月改称苏中军区教导第2旅52团,同年8月改称苏中军区教导旅第1团,11月11日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2旅4团,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1纵队2旅4团,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4团,1947年1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师4团,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59师175团。该团是新四军比较老的主力团队,部队作风勇猛,长于野战,是苏中军区的四大主力团之一,江南人民称之为江阴老虎,该团战斗力强,是军、师主力团。 176团的前身是1947年2月由胶东地方独立团改编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师5团,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59师176团。 177团的前身是1942年底由新四军第1师18旅52团第7、第8两连与江都的曹黄区游击连、麻城区游击连合编的江都独立团,1945年6月编入苏中军区教导第2旅仍称江都独立团,同年8月改称苏中军区教导旅第2团,11月11日随所在旅编入新四军第1纵队为2旅5团,同年12月随纵队编入津浦路前线野战军为第1纵队2旅5团,1946年1月改

抗美援朝胜利71周年学习心得体会最新大全5篇

抗美援朝胜利71周年学习心得体会最新大全5篇 所谓心得就是工作或学习中的体验和领悟到的东西,亦可以称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一种日常应用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你知道抗美援朝胜利71周年学习心得该怎么写吗?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抗美援朝胜利71周年学习心得体会最新大全5篇,欢迎阅读! 抗美援朝胜利71周年学习心得【1】 烈士冉绪碧和陈曾吉的家人是幸运的,他们珍藏着烈士留下的遗物,可以睹物思人,寄托哀思。 一个木制算盘,一盏桐油灯,一个简易木制书箱,3件由家人捐赠的冉绪碧烈士的遗物,如今静静地“躺”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中。 家住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的冉方章,是冉绪碧的侄子。“家里老人都说,如果叔叔活着,一定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爷爷早就有交代,一定要保管好叔叔的这3件遗物。”冉方章说,听父辈讲,叔叔冉绪碧从小就展现出很高的天资和学习热情。为支持他读书,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爷爷冉启基只好让其他3个孩子辍学,全力供小儿子冉绪碧读到了五年级,并为他购置了学算数用的算盘。为了读书,冉绪碧早出晚归,每天都要跋涉四五里山路。为了让冉绪碧好好学习,冉启基还咬牙用12斤玉米换了一盏桐油灯,供冉绪碧晚上学习使用。 渐渐地,私塾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冉绪碧对知识的渴望。冉启基又用60斤玉米当学费为冉绪碧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为了便于保存学习书籍和用品,冉启基特意请木匠师傅为小儿子手工制作了一个书箱。 3件学习用品,浓缩了父亲为支持冉绪碧读书改变命运的希冀,也见证了这个乡村少年的思想启蒙。为了追寻革命理想,冉绪碧放下书箱,扛起钢枪,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第20军60师180团战士冉绪碧,光荣牺牲。

红色中国,一物一故事

红色中国,一物一故事 第一篇: 泛黄的《东北日报》 在荆门市博物馆,一份已经泛黄的《东北日报》尤为引人注目,引得不少前来参观的市民驻足观看。 这是一份出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二月十二日的报纸。《东北日报》在当天的头版刊发新华社消息《中原我克荆门桐城包围敌军达三个师已歼敌一团俘匪军长方靖》。 消息全文如下: 新华社中原十日电江汉人民解放军四日攻克宜昌东北的荆门县城,歼国民党匪军七十九指挥所及该军九十八师的二九四团,俘该军军长方靖以下三千余人。上月二十一日解放军解放宜城后,匪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即令七十九军于二十五日起自荆门北向宜城、南漳以南地区进行“扫荡”,解放军乃挥师南下,于二日将该军一九四师、九十八师、一九九师之五九七团及敌十四兵团直辖之二九八师两个团分别包围于荆门县城及其附近地区。四日拂晓解放军发起攻击,至改日黄昏,即完全占领荆门城。现解放军正继续向其余被围之敌攻击中。 新华社中原十日电皖西人民解放军五日解放安庆以北的桐城县城,守敌弃城南窜。 一条仅仅300字的消息,以媒体的视角叙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荆门县城,生擒敌方指挥官的过程,顺着这张泛黄的报纸,让我们一起回顾荆门全境解放的红色历史。

荆门全境解放: 1949年1月,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胜利后,江汉地区的斗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民党军由攻势转为点线备守,江汉军区在荆北快活铺进行试探性战斗之后,决定发起荆门战役。2月初,由江汉军区司令员张才千指挥,在襄河以西之荆门、当阳地区组织进行的参战部队最多、作战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性战役,赢得了江汉地区的空前大捷,歼灭驻守荆门的国民党第七十九军。 驻守在荆门县城及附近地区是国民党第七十九军的7个团及6个地方保安大队,共1.8万余人。江汉军区参战部队有军区主力独立第一旅、第二旅及二、三、四军分区各2个团。根据敌情,江汉军区决定,集中兵力发起荆门战役。首先歼灭荆门地区守敌七十九军。第二步确定以独一旅担任主攻,置于城东;独二旅担任助攻截击,置于城西,防敌西逃;二、三、四军分区部队置于团林铺、大烟墩集地区,以便阻击沙市、当阳北援和东援之敌,并防止荆门之敌向南、向西突围。 1949年2月2日,荆门战役打响,经子陵铺战斗、荆门战斗、大烟墩集战斗、团林铺战斗、十里铺战斗,历时五昼夜,2月7日胜利结束。 荆门战役的胜利,壮大了人民武装力量,使襄西解放区与襄北、襄南、鄂中解放区连成一片,襄沙公路及沙洋以上的汉水航运全为解放军所控制。这就为支援解放军南下渡江作战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资基础和后勤保障。同时,也是稳定襄西大局的一个转折点,使荆门成

“一江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一江山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吕灏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一江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大陈列岛战斗的实践总结,是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不断丰富。“一江山精神”在新世纪、新时代,触摸历史、奋进未来,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一江山精神;時代价值 一江山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针对盘踞于台州一江山岛的国民党军部队发动大陈列岛战役的第一战,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笔者通过回顾这段历史,探析“一江山精神“的深厚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一江山精神“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革命的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1]“一江山精神”是在一江山战役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55年1月18日,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司令员,统一指挥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进攻“一江山”岛的陆海空三军参战总兵力达1万余人。[2]在这一过程中,解放军战士发扬铁军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力排千幸万苦,抱着势必解放一江山岛的决心,勇敢战斗;人民群众发扬优良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互助,听党指挥,支援前线。解放军、人民群众、地方政府良性互动,三者交融,形成了“一江山精神”。21世纪初,台州地方学者将“一江山精神”提炼为十六个字,即“不怕艰险、智勇坚定、团结奋斗、不胜不休”。[3] 二、“一江山精神“基本内涵 “一江山精神“内容博大精神,它与中国革命精神的一般特征相一致,又具有鲜明的在特殊时空面临特殊问题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风貌,其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排除万难,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在全国大陆及舟山群岛等岛屿解放之后,继而解放国民党所盘踞的沿海岛屿,是历史的必然。但面临美国和国民党部队对大陈列岛联合协防的局势压力以及岛屿天险、风浪暗礁的重重险阻,解放一江山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局势不明,前景未知的情况下。张爱萍将军仔细研究海岛布局和岛屿地势,精密部署战斗准备,时刻监控敌方情报,在知己知彼的充分准备之下,提出从南到北的进攻规划,创造性的向军委阐述了三军协同作战的战略计划。军委批准之后,1955年1月18日,在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将军的统一指挥下,华东军区部队发起了一江山岛战役。华东军区出动舰艇188艘,184架作

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抗美援朝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 作者:王喜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1年第02期 [摘要]抗美援朝战争创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通过解读抗美援朝战争中著名战役、英雄人物的事迹对于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美援朝精神;历史内涵;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王喜(1972-),男,河北滦州市人,现任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教育、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2-0008-03 2020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首先要学好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在历史中寻找民族记忆,凝聚民族自信;在奋斗的新时代继续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推进伟大事业。 一、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驻日本的美国远东空军协助李承晚军作战,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在台湾海峡巡逻,试图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中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面对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的局面,要下抗美援朝这样的大决心极为不易。10月4日,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意见分歧较大,许多人不赞成出兵。聂荣臻曾回忆说,当时党内的意见倾向于“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第二天会议继续召开,最终决定出兵朝鲜,这得益于毛泽东独到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得益于彭德怀等人的坚决支持和毛泽东的果断决策。毛泽东认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1950年10月24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上,对为什么作出抗美援朝决定作了详细的说明:“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国东北就无法安定。”“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

一江山岛登岛作战

一江山岛登岛作战 〔1995年1月18日至19日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至十九日,我军进行了一江山岛登岛作战。它是我陆、海、空三军首次对近海敌占岛屿的联合登岛作战。作战中,各军、兵种参战的部队,经过充分准备,在沿海渔民和广大民兵的大力支援下,密切协同,勇敢战斗,全歼一江山岛守敌,并迫使大、披山、渔山等岛屿之敌逃往。 一、一般情况 〔一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失败后,为了继续霸占我国领土与澎湖,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日同介石集团签定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政府企图利用这个条约使它武装侵占中国领土的行为合法化。 为了粉碎美"共同防御条约"的阴谋,进一步推动海防对敌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锻炼和提高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岛作战能力,并为继续解放沿海岛屿和最后解放,澎湖创造条件,军委命令华东军区组织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并明确指示各参战部队:要充分准备,有把握而后才发起攻击。 〔二一江山岛位于湾XX口海面,距大陆三十余公里,北至头门山九公里,甫至大岛十七公里。该岛分北江、南江两岛:北江稍大,东西长约一千九百米,南北宽一百至七百米,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南江东西长约一千零十米,南北宽约三百米,面积约零点三平方公里;甫北两岛隔海峡对峙,相距一百至二百米。 一江山岛的203、190、160、180高地为制高点,可控制全岛。岛上无居民,也无良好水源,光山秃岭,地质坚硬。岛的四周多系陡壁岩礁,岸高十至四十米。北江东北部及南江南部海岸坡度较陡,一般在四十五至七十度。北部、西北部和南部海岸坡度较缓,一般在三十五度以下。可登岛的地段全长不足一千米。近岸水深七至八米。海水多"回旋"和"岩头浪"。整个地形利守不利攻。 〔三一江山岛是大岛外围的重要据点,军对该岛的设防极为重视。守岛之敌为匪首廉一率领的匪突击第4大队、突击第2大队第4中队及炮兵第1中队,共约一千一百人。其具体部署是:一江地区司令部率突击第4大队、炮兵第:中队位于北江,匪司令部在203高地南侧;突击第2大队第4中队位于南江。两岛独立防守,互相依托,重点是北江。 守敌长期设防,己构成了以永备型、半永备型工事为骨干的较完整的防御体系。阵地编成为三线,第一线:以西山嘴、海门礁、乐清礁、三三礁、向阳礁、守固村及甫江的巩固坡、田吞湾等突出部为前沿支撑点;第二线:设于山腰各突出部,筑有辅助堑壕及地堡,并以交通壕与前沿及纵深相连接,组成"闭锁工事";第三线:以203、190、160、180各高地为主要核心据点,筑有土墙与永备发射点,形成坚强的环形防御。各线阵地支撑点有暂壕、交通壕相连接。各突出部及重要支撑点前沿有铁丝网、地雷、绊网等障碍物。 其火力配系分为四层,主要控制滩头前沿。以配置在南江的山、榴炮为第一层人力;以战防炮、机关炮置于前沿突出部作为第二层火力;以迫击炮及配置在前沿的火箭筒和机关枪为第三层人力;以冲锋枪、卡宾枪、手榴弹为第四层人力。 该岛守敌大多是逃亡地主和惯匪,在政治上极为反动。但经我海、空军连续打击后,士气甚为低落。 二、决心、部署和任务区分 〔一华东军区浙东前指的决心 华东军区浙东前指遵照军委关于要充分准备,有把握而后才发起攻击的指示,并根据一江山岛的敌情、地形情况,决心:以陆军第60师的第178团、第180团第2营,为登岛部队,在炮兵及海、空军的密切协同下,经过充分准备之后,选择有利时机,发起对一江山岛的进攻作

2023年《长津湖》观后感_5

2023年《长津湖》观后感 2023年《长津湖》观后感1 在我国第八个烈士纪念日,《长津湖》的上映,无疑是对抗美援朝英雄最美的赞歌! 这个国庆节,我和王医师带着仙宝去电影院观看了这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长津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真实故事。我已记不清被影片中的人物和事迹,感动得流了多少次眼泪,擦眼泪用了多少纸巾……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北部最苦寒之地,夜间最低温度近零下40摄氏度的长津湖地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精锐正面交锋,歼灭美军一整团,收复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为朝鲜战争赢得了转机。 影片中一个个血肉之躯,铁骨铮铮的汉子,英勇果敢,冲锋陷阵,他们来不及道别,更没有时间感伤,负着伤,流着血,啃两口馒头,说两句笑,一个电报来,目光坚定,斗志昂扬,又匆匆奔赴下一场战地…… 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画面是:志愿军在接受命令阻击美军撤退时,一排排志愿军战士手握钢枪、手榴弹俯卧在零下40度的阵地上,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成为了一个个永不倾倒的“冰雕”,他们誓死也要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人民。冰雪冻住了战士们的身躯,却封不住他们不朽的军魂。 这部国产良心剧《长津湖》,给我心灵重重的一击,也给我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政课:好的教育,不只在课堂里,它可以在生活里,在影视剧作品中,在任何,我们所能用心发现和感受的事物里。

如果信仰有颜色,必定是中国红——战士们用献血染成的颜色。和平年代没有了战争,但是战士们身上坚毅勇敢无畏的精神,需要我们永远铭记、传承,生生不息! 2023年《长津湖》观后感2 看了电影《长津湖》,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先辈们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就像电影中的那句活。“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先辈们替我们打完了所有的仗,才有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我们由衷地感受到现在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这场仗我们不打,就会由我们的下一辈来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奔赴战场,英勇杀敌,报效祖国和人民,为国家创造出和平的发展条件,那就是祖国的下一代或者更多的一代人就要面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残酷环境!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段历史,更是一场致敬,我们永远记得:致敬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志愿军烈士永生! 从那时起到现在,七十多年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用血肉和钢铁意志为我们铸就下来的,新时代离战争很遥远,是因为祖国边境有一群可爱的人在守护我们,守卫国家,那时的他们为了下一代不再经受战争摧残,不顾安危、不辞劳苦、不计代价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在战争中赢得和平。现在的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同样用生命保护人民安全,保护国土不容侵犯!也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向最可爱,最英勇的人致敬! 2023年《长津湖》观后感3

主题16英雄长已,寸心付山河-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之热点素材

主题01英雄长已,寸心寄山河 素材标签铭记历史功业丹心信念坚守传承 控素材 今年春节期间,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志愿军战士三炸水门桥的情节感动了无数网友。当时,“央视军事”微信公众号曾发布《电影原型是他!首炸水门桥的英雄还健在,已98岁!》报道了第一次炸水门桥时拉响炸药包的浙江诸暨老兵郭荣熙的事迹。郭荣熙参与水门桥炸桥任务的经历,也在当时冲上微博热搜,成为网友们热议的话题。 8月3日,记者从郭荣熙亲友处获悉,诸暨市民政系统离休干部郭荣熙同志,因病于2022年8月2日下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去世,享年98岁。郭荣熙出生于1924年,1945年入伍,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负伤,曾荣获“华东二级、三级人民英雄”、“第三野战军20军战斗英雄”称号,多次立功受奖,包括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四等功1次。 控角度 角度1、英雄未向家人炫耀过自己功绩。郭荣熙的儿子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父亲从部队回来后,在枫桥镇当人武部长,一段时间后,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他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支援宁夏,在那边一待就是将近14年。郭先生曾说,以前对爸爸的事情知之甚少,郭荣熙平时虽然很健谈,但几乎不会在儿子、孙女面前提他以前打仗的事情。郭先生只知道爸爸以前当过兵。2017年,央视对郭荣熙的采访,让郭先生第一次知道爸爸居然还有过如此辉煌的军旅生涯和荣誉。他开始寻找和翻阅相关资料,大体理清了爸爸的相关情况:郭荣熙,20岁入伍参加浙东新四军游击纵队金萧支队,同年12月入党,先后参加过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战争的旧伤,也让郭荣熙成为残疾军人。 角度2、丹心一片,心念战友。第一次炸水门桥负伤后,郭荣熙回到国内,他最放不下的是那些还在朝鲜战斗的战友。考虑到他的伤病,部队领导不让他再去朝鲜。郭荣熙当时说:“我要去,我死也死在那个地方。”1951年5月,郭荣熙回到朝鲜,再次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直到1952年6月随军回国。离开朝鲜那年,郭荣熙28岁。很多同他一样年轻的战士,却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角度3、好男儿保家卫国,共产党员不怕牺牲。郭荣熙说,炸桥行动的成功对美国造成了很大压力,推迟了敌人的逃跑计划。“我们都挺身而出,不怕一切牺牲”,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8天3炸,让人看到了志愿军战士们的钢铁意志。他还说,抗美援朝是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