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君子不器

论君子不器
论君子不器

论君子不器

解释一: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日益发达,各色人才层出不穷。人才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研究得越来越精越来越深,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我们的眼里,所谓的“人才”,所谓的“科学家”是往往是不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在现在,更多的情况是,专家,譬如其名,只在自己的领域内精通,不问旁事。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曾经讲过一个他自己的故事,他在获奖后的一天下午走在路上,遇上两个高中学生,学生们捧着化学书问他,“前不久刚在电视上看见你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那你帮我们看看这道化学题好吗?”这位化学家看了这道题半天,尴尬地笑了笑,“不好意思,我也不会做。”两个满腹狐疑十分失望地走了。这位化学家讲这个事情是出于谦虚和自嘲,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当今社会所谓“科学家”,所谓“人才”的一个通病,那就是知识面不广阔。在自己研究的大学科内尚且知识精通一小部分,更何况其它科学呢?这个现象总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感到困惑。然而,对于这个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君子不器。”

所谓君子不器,说的就是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说的更清楚一些,就是孔子本身认为君子,就应该懂得各方面的知识,不能做到在各个领域都能精通,但也应该做到面面俱到,对所有事情都有些了解。孔子的这句话,决定了我们两千年来的世界观,以至于我们这么多年来对于所谓的人才的认识,都是基于此的。不仅是中国人,全世界人基本都有相同共识。如果让大家随便想想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或者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全才。他在自己领域上的成就自不必多说,大家可能也知道,爱因斯坦在提琴上也有颇高造诣。又如说出“君子不器”这句至理名言的孔子本身,他就是一个集六艺于一身的人。孔子为人师表,自身就为自己所说的话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孔子认为,君子是为政的。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既要为政,则必须是通才。纵观古今,我们所熟知的政客多为能文善武的人。曹操就是最好的例子。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曹操南征北讨三十余年,平定北方,为后来的大一统创下的丰功伟业自不必多说,而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人物,五言诗的鼻祖之一的身份也为我们所熟知。曹操因曹植在文学方面的极高造诣甚至想要改变世子,这一事实也足以看出曹操对于文学的重视。正如三国志中陈寿最后给出的评价“(太祖)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能文能武,还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不亦妙哉?虽然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一个人物,但是至少是在这一点上,曹操做的还是相当好的。

历史上同样不乏又专才转变为通才的例子。同样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吕蒙就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吕蒙初入孙权手下的时候是一个粗猛好杀年少轻狂的人。然而在孙权鲁肃等人的点拨下,吕蒙渐渐地意识到计谋的重要性。于是史书,经书和兵法。后来鲁肃吕蒙二人再见,交谈甚欢,肃拊蒙背,道:“三日不见,即更刮目相待。”吕蒙的变化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关羽兵败荆州便是吕蒙一手策划。吕蒙是贯彻东吴在魏蜀两方之间制衡这一战略方针的中流砥柱。

为政如此,其它方面亦然。所谓的“君子”并不仅限于政客或者科学家。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可能成为君子。拓宽知识面,对于各个事务都所了解,不仅给人以博学多才的印象,还能增加人际关系。知道得多,就能表述更多,在交际场合再也不会遇上冷场的现象。见识多了,就会处乱不惊。能将所谈之事与大家熟悉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人也会变得幽默很多。这样,在交际场合中会留给人幽默风趣,博学多才的印象。

“君子不器”赏析――读文有感

“君子不器”赏析――读文有感 “君子不器”赏析――读文有感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字面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不像器具一样。孔子在此用的 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今浏览朋友圈,见一短文现实解读“君子不器”,有失偏差,故写此文。 君子指德才兼备的人;器指器具。包咸的《论语包氏章句》解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 君子,无所不施”;朱熹的《四书集注》中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 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诸等。古人认为君子是德才兼备的全才,是无所不能的人,这种解释与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古农耕时代相适应;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 今天,再延续古人做此解释,显然不妥,也不符合孔子的字面本意。圣人孔子是“尊道”“入世”的,是积极向上的。其在《论语.宪问十四》中谦虚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 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孔子认为君子是自己追求的目标,认为自己尚达不到君 子的标准。我们应结合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君子不器”。即德才 兼备的人不像器具一样,也就是说君子不能使自己成为无思想道德的器具。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有思想道德和是非标准,不仅仅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要成为 君子,除了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具备且进行是非判断和 价值判断,扬道惩恶。一把锋利的菜刀,可以用它切菜,也可以拿它砍人――这就叫“器”。如果别人让他干嘛他干嘛,不做是非和道德判断,则该人与该菜刀无异,就是“器”。人是 有着道德和是非标准的生灵,不应只做工具。 君子不器,博大精深,一语道出为世为人之道,是高品位的道德心理修行箴言。世人都是 在“为器”与“不为器”间游走循回,有时为器,有时器人,为器者往往不想为器,想成为器 人者,器人者又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他人之器。“器重”一词常见于领导之于属下,便产生了 一者器人,一者为器,想想自己不正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吗?史书曾称名臣干将为国之重器,名臣干将尚且如此,我等普通百姓更是亦然。 努力提高自己的“为器”素养和道德修养,使自己的为器之为合于天道,代天行道,成为有 德之器的君子,也是孔子“君子不器”的立于当今的劝世本意。 ――愿共勉。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在封建时代,这是构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孔子认为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君子,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安身。对君王不忠,对朋友无信,便是小人。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不忧愁,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https://www.360docs.net/doc/b04310626.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5-4来源:《探索与争鸣》文/罗安宪 [导读]内容摘要“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内容摘要“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如何做到中庸?则需要当事人依据原则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处理。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孔子的君子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 关键词孔子君子论仁义 作者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100872)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认为,行仁由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来落实的。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君子释义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

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此话虽言简意赅,但意义却广泛深远,让人受益匪浅,而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从“器”字来说,“器”有多个用法,一是用途:有较为固定用途;二是定量:有一定的容量;三是定性:有一定的性质。就固定用途而言:“君子不器”为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如此才不会像器物一样,只能作有限目的之使用。就定量而言:君子之气度应似江海纳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这与以下这章相呼应:为政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去攻击那些与自己不相同的思想言论,是会造成害处的)。就定性而言:是指君子待人处事时,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不变,而应适时适地适人适事地采取合宜之行动。这是近似于以下这章:里仁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一切的事物,没有一定怎样才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一定怎样才不可以的,唯一行事的标准就是义)。从另一个意思来说也就是君子在个人品性修养时,不可像器物一样只针对某些特别的目地,而必须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才能;在个人之气度与态度方面,则应不像器物一般,仅有一定的容量,须要以宽广的胸襟来看待万事万物;在待人处事的原则方面,则不应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变,须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为举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门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是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确实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罢。从这可以看出孔子在个人品行修养时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培养了各种才能,虽然受人讥讽,但他确非常的坦然,可以看出他的胸襟非常宽广,孔子自身就完美的解释了君子不器的道理。

论语论仁详案

《论语》论仁详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论及“仁”(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 【PPT展示第2页】 【板书课题】《论语》论“仁” 【讲解】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 【PPT展示第3页】 【讲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PPT展示第4页】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二、“仁”的根本是什么三、怎样去修养“仁”的品质 一、什么是“仁”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 【回答】略。 【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 【PPT展示第5页】

浅谈君子人格

《经典世界的儒家哲学》中期作业 题目: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彭国翔 上课时间:周一11,12节周二11,12节

目录 闲话两句 (3) 君子人格的诠释 (4) 1.恕道——君子道德品质的来源 (4) 2.中庸——君子的处世之道 (5) 3.亲民——君子的修炼环境与方向 (6) 4.无适无莫——君子的杀手锏 (7) 5.慎独——君子与伪君子之辨 (8) 君子人格的实现 (10) 主要参考文献 (10)

浅谈君子人格 姓名:王荣闯 学号: 班级: 摘要,本文主要以《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讨论了什么是君子人格以及如何实现君子人格。其中,君子人格的论述是从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五个方向来论述的;君子人格的实现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角度来论述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君子人格。 关键词:恕道、中庸、亲民、无适无莫、慎独 闲话两句 初看作业的要求,我的内心第一反应是:老师曾经花了这么多节课的时间,讲的不就是什么是君子吗?四个主体记忆尤深。那这不就成了一个很机械的作业了吗?只要分析一下四个主体不就可以了?但我转念一想,老师和助教哥哥都那么机智,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君子人格和君子的四个主体论是有区别的,依愚之见,君子人格偏重于君子的道德主体,当然也包括其他主体的部分内容,毕竟两类说法是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对君子进行分析,不免交错。私以为老师着重讲了人为什么要有四个主体属性才能成为君子,但对四个主体特别是道德主体所包含的内涵没有特别详细的论述,所以我想这份作业是想让我们分析这部分的内涵也就是所谓君子人格,并从中体会修炼自身的道理吧!想到这里,我自然的想到了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忠恕敬诚勇”等我们朗朗上口的君子品质,但我并不想就此论述。诚然它们属于君子人格无疑,但只是君子人格的某一表象,这样寻找下去将是无穷尽的。正所谓“理一分殊”,我想肯定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去使得君子表现出如此多的良好品德。又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因此我想抓住重点,舍弃末端,讨论君子人格的几个重要特征。但因所学有限,所思有限,有些观点不免拙劣肤浅,还望老师同学批判斧正。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对“君子不器”的另一种解读

对“君子不器”的另一种解读 文/陈康太 子曰:“君子不器。”其言出自《论语·为政篇》,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使人大为不解。“君子不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从“器”字的含义着手。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是把“器”字作“器具”解,视之为名词,所谓“君子不器”即指:君子不应像器具一样。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其一,器具一般只有一种用途,因而孔子所说的“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器具一样,只有有限的才能和用途,而应该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如朱子就是这样认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① 其二,器具通常更多指的是容器,凡容器均有一定容量,所以“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容器一样,容量有限,装不了更多的东西,而应该宽容大度,海纳百川。 其三,器具都具有固定的形状,不易将之改变,所以“君子不器”就是指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思想僵化,不懂变通,而应该为人处事的过程中灵活应变。 在这三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的影响最大,也最为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学者提出了更多的不同见解,研究者包括国外的一些著名汉学家,如法国学者安德烈·莱维提出“君子不器”应该译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皿对待。 ②等等。 在这里,笔者斗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君子不器”指的是:君子不以“成器”为目的,而应该把提高自身修养作为奋斗的动力和目标。 那么,“成器”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器”跟前面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呢?笔者认为“器”字作动词解释更为合理。“器”本意即器皿,因其具有用途的性能而引申为“才能”,即可用之才,所以有成语“大器晚成”,即用的是其引申义。故“成器”指的是成才(尤指谋得安身立命的才能)。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便是。 显然,大部分人对孔子“君子不器”的理解都局限于君子不应该只成为一个专业,而要成为一个通才,笔者的观点与之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论专才或通才,笔者从根本上否认了要求君子以成才为目的的观点。照此理解,孔子主张不以成才为目的,似乎有些不可理喻。细细一想,却在情理之中,孔子反对以成才为目的,是反对这种带有强烈功利性目的性的学习。 庄子曾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惠子种出一个容量为五石的大葫芦,却觉得这个葫芦没有丝毫的用处,因为若用它来盛水的话,坚硬程度又不够,若将它锯开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 孝是为人之本。 “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这就是仁和孝的关系。孝悌之道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情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和家族社会之中,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而且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其中既有充满着人性和人伦色彩的传统美德,又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对于中华文化的这种遗产,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认为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做一个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 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从古至今,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是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

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大体上说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了,而被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替代了。在《大学》这部经典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作了这样的规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个“止”字就是达到的意思。作为君王,你要达到仁的标准;作为臣子,你要敬业,恪尽职守;作为儿子,你要对父母尽孝道;作为父亲,你要对子女行慈爱。与朋友,与同事、与国人相交,要坚守诚信的原则。虽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规范,但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认为,人类的这种仁爱精神,是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挚感情中生发出来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回过头来报答父母就是孝。孔子论述了三年之丧之所以会成为“天下之通丧”的道理。他说,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这就是说,孝是子女对父母爱的回报。当今社会,三年之丧的旧礼制作为一个具体的制度已经过时了,但是子女要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要有感恩之心,这一点,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来说,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值得珍视和提倡。 孔子还认为,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

论君子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4310626.html, 论君子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作者:李敏夏婷 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23期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所蕴含的君子的修养原则和方法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大的学习和研究价值。本文以《论语》中的君子论作为研究内容,从君子的内涵与由来、君子修养原则、君子修养方法3个方面进行论述,力图展现君子的时代面貌,实现思想的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对全面解读君子的新内涵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修养原则;君子修养方法;《论语》 1 《论语》中君子论的提出 什么是君子?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在《论语》中,孔子并未直接论述君子的具体内涵,但“君子”二字却被提及了107次,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对君子人格培养的重视。《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阐明了君子修养应该注重的品质和修养原则。针对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孔子对君子的论述不尽相同,但却将君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学者辜鸿铭认为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总结为4个字,即“君子之道”。[2]可见,君子一定是拥有高尚道德品格之人,其核心是对自身精神人格的至高追求。 那么君子这一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呢?在春秋末期,战火纷飞,人心唯危,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社会等级秩序也出现了裂口,道德败坏、长幼不分的现象不断出现并日渐严重。面对“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1](《论语·颜渊》)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通过论述培养君子人格的好处和重要性,引导人们崇尚君子之道,来提高臣民的道德修养,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帮助君主更好地巩固政权、治理国家、稳定社会。[3] 2 《论语》中君子修养的基本原则 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根据当时的社会要求,提出了许多君子人格修养应遵循的原则,但主要是以崇仁、行义和遵礼为统帅,从总体上构成了君子人格言行举止的规矩。 2.1 “仁”——君子修身的内在核心 在孔子的全部思想中,“仁”是其思想的核心。因此,在论述君子人格修养时,也离不开“仁”的思想。关于“仁”,《论语》中有一百多条,但含义不尽相同。“仁”首先体现的是“爱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爱又有差别,即

论语名句解释:君子不器

论语名句解释:君子不器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朱子的解释里面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 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这个器的意思,就 像用的这些器皿。这些器皿、器具,一个器具只能用一个用途,不能 够多用,所以他这里讲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所谓一器一用,它不能 够互相融通。譬如说,饭碗就不能当作饭锅,饭碗是盛饭的,饭锅是 煮饭的,那饭锅也不能当饭碗,所以这个器具只有特定的用途,不能 相通。 这里夫子用器来做比喻,说『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会像器具 那样,只能有一种用途。「成德之士」就是君子,君子已经成就了他 的德行学问。他能够「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也就是他证得体了。毕竟的来讲,就是刚才我们用蕅益大师的话来说的,他已经证得自性,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他能够证得不变之体,这就是心性。这个具就 是圆满,证得心性,已经圆满。所以他的用,这讲用途、作用,周遍 法界,遍一切处。在任何的条件下,任何的环境中,都能够有妙用。 这就是刚才讲到的,不变随缘,证得不变之体,就有随缘的妙用。他 就不是只有一才一艺,只有一种才华,一种技艺,他的才华、技艺无

有穷尽。这些才华技艺,全是性德流露。证得自性之体,性德圆满现前,叫大用无方。 我们看雪公老人的《讲要》里面说,有一段话非常好,他说「君子不器者,君子之学,不像器具那样限于一种功用。而是有大事时,即作大事,有小事时,即作小事。凡有利于大众之事,皆可为之。无论大小事,皆是尽心尽力而为。是以君子求学,不以一器自限,而须博学多闻。虽然博学多闻,犹不以器自许,而志于形器以上的道。有道便是君子儒」。这段话讲得好,我们想也是雪公自己力行圣道的心得。假如不是真力行,讲不出来。 雪公老人,李炳老,李炳南老先生,我们恩师的老师,他做到了君子不器。你看他学儒,通儒;学佛,通佛;学诗,他诗写得特别好。毛笔字书法相当有功力,他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医,医术很高超,真是样样都通。你不能说他是学儒的,也不能单说他是学佛的,也不能单说他是中医,也不能单说他是诗人,你不能够用一种功用来说明他。所以他不是一个器具那样,只有一种功用。做什么都通,都做到秀,这是君子真实学问。有大事来的时候,他就能做大事。 他在过去建立了台中莲社,是教化学佛弟子。他办了大专佛学讲座,自己又是大学的教授、讲课,又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秘书。奉祀官府,这是国家定的弘扬儒学这样的一个机构,是孔夫子的第七十八代传人孔德成先生当时他来做这个领导,李炳老是主任秘书。同时他又办了慈善医院,办幼儿园,办了许多的事情,这都是大事,他大事做得好。培养讲经说法的人才,儒学的、佛学的人才是人才济济。我们的恩师就是他的高足,还有徐醒民老师、周家麟老师,这是儒门的大德,都出自于他门下。 做小事时,他就把小事也做得很好。我以前到台中,参拜过他老人家过去的住处,那里有一个纪念馆,在台中莲社。展览了他生前用过的遗物,发觉他的那些内衣、袜子,都打了许多补丁,那些补丁都补得特别好,穿在里面,外面看不出来。我们能想象出来,他当时多么的节俭,真是惜福!自己补,补一个袜子都补得方方正正,做得非常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文言選讀?論仁、論孝、論君子?課文語譯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期處身窮困的環境,不可以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實行仁德。」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第四) 孔子說:「富有和顯貴,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貧困和微賤,這是人人厭惡的;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便不逃避。君子拋棄了仁德,怎樣成就君子的聲名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離棄仁德,就算在倉卒、匆忙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在窮困、受挫折的時候也必定堅持仁德。」 3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怎樣實行仁。孔子道:「約束自我,使言語行為都合於禮,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天下間的人都會讚許他是仁人。實行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靠別人嗎」顏淵道:「請告訴我一些實行仁德的條目。」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話不去說,不合禮的事不去做。」顏淵道:「我雖然遲鈍,請你允許我去實行這番話。」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有節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為貪生而損害仁義,只有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 論孝 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孟懿子問如何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 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

中国古代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君子浅论及其现实意义 测绘学院2013301650014 姚文平 谈到君子,想必大多数人脑海中会有这这样一幅画面:风朗俊逸衣诀飘飘高山流水曲水流觞。对于君子这个词语,我们更多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渴望成为君子这个道德人格的标杆,然而这个概念却是模糊的。“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在孔子看来,君子的反面,即是小人。《论语》中君子、小人对举者甚多。孔子将君子、小人对举,是为了通过对照,彰显君子的品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扬雄《法言》:“君子忠人,况己乎?小人欺己,况人乎?”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以《论语》为文本 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君子,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 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 (《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 (《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5](《论语·颜渊》) 在《论语》当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遍布全书的20个章节。②从这些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可以大体得出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含义。首先,君子与小人相对,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里的小人,是指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通过与其的对比,来反衬出君子的高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里仁》)“君 ①此处数据根据以上三本书的电子版并结合纸质版本对照统计得出,其中《诗经》中“君子”的出现次数包括标题在内,《周易》一书特指不包括《易传》。 ②此处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的数据,并经过验证得出。

论君子人格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与其必要性

论君子人格在现代社会的实践与其必要性 在国学课后,最让我深思的,就是君子人格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理想的君子人格的生命写照,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君子仁德的要求很多,这些仁德的胸怀在实践的时候为避免主观的过溢,维持行政管理体系的稳定,必须以礼来规范。如果行为处世只知动机上的善意,却不知遵守一个人际交往中的实际的话,那么在社会活动中将会产生许多冲突与争执,这就是不智的行为。做事谨慎是对的,但是不重视情境的需要、不知以礼节之,就会反而显得胆小怕事,令人讨厌。勇于任事是应该的,但是不重视适度的礼节份际,就会破坏大家共事时的和谐气氛,而显得自己是一个鲁莽无礼之徒,造成别人做事的麻烦。豪爽耿直是对的,但是若不知道别人的处境,只是一味的直来直往,那么对于他人的生存将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使自己不受欢迎。 我们由以上的话语就可以体会,有理想的君子不是只有动机上的善良与心理上的仁心就够了,在社会实践理想的时候必须要有敏锐的智慧,这个智慧来自于对于人性的透彻,人性是很麻烦的,是很细腻的,守礼守得好就是君子,否则其实就是内心隐藏了小人的格调。 君子小人之别,看似差异甚大,但当人们的动机隐藏在内心深处

之时,这个区别就会很难察觉,由此可见,社会事功中的人际互动是艰难的。许多我们成长中的同学朋友,虽然大家在同样的环境下学习成长,但才性品德不同,一起读书学习是有的,但是也能一起追求修身养性以及追求社会理想的朋友就不多了。社会中是充满了陷阱的,对于周遭的小人的防范是时刻要注意的,要小心防范小人的伤害,在小人面前要注意他的心思欲望所显现的细微的企图,在对谈之际要注意言语上的谨慎,莫要一时口快得罪小人而遭受莫大的伤害。由此可见讲话应对的重要。对于同守正道的人,该说的话要实时告知,否则对人不义,你可能害他做出错误的决策,而对于小人,有些话是不该说的而说了,造成社会的伤害或民众的受害,那你就很不应该了,有智慧的君子应该不失去结合君子的机会也不会发生讲错话的情况。 最后,我想说,君子的修养有很多要求,但归根结底仍然是君子必须有现实的能力,必须能够真正实践,真正落实到对百姓的照顾上,光说不练、愤世嫉俗、自命清高者,不管书读得再多,都是不许的。 总之,人生的真义仍在投身社会实践之中,这才是孔子所标举的理想的儒家君子型态的真正重点。 如此说来,当今社会需不需要君子人格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三十而立”重心在“立”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了不少知识,

“君子不器”赏析——读文有感_心得体会

“君子不器”赏析——读文有感 “君子不器”赏析——读文有感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字面意思是:德才兼备的人不像器具一样。孔子在此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今浏览朋友圈,见一短文现实解读“君子不器”,有失偏差,故写此文。 君子指德才兼备的人;器指器具。包咸的《论语包氏章句》解曰:“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朱熹的《四书集注》中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诸等。古人认为君子是德才兼备的全才,是无所不能的人,这种解释与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古农耕时代相适应;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再延续古人做此解释,显然不妥,也不符合孔子的字面本意。圣人孔子是“尊道”“入世”的,是积极向上的。其在《论语.宪问十四》中谦虚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见孔子认为君子是自己追求的目标,认为自己尚达不到君子的标准。我们应结合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君子不器”。即德才兼备的人不像器具一样,也就是说君子不能使自己成为无思想道德的器具。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其有思想道德和是非标准,不仅仅只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要成为君子,除了是一个会说话的工具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具备且进行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扬道惩恶。一把锋利的菜刀,可以用它切菜,也可以拿它砍人——这就叫“器”。

如果别人让他干嘛他干嘛,不做是非和道德判断,则该人与该菜刀无异,就是“器”。人是有着道德和是非标准的生灵,不应只做工具。 君子不器,博大精深,一语道出为世为人之道,是高品位的道德心理修行箴言。世人都是在“为器”与“不为器”间游走循回,有时为器,有时器人,为器者往往不想为器,想成为器人者,器人者又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他人之器。“器重”一词常见于领导之于属下,便产生了一者器人,一者为器,想想自己不正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吗?史书曾称名臣干将为国之重器,名臣干将尚且如此,我等普通百姓更是亦然。 努力提高自己的“为器”素养和道德修养,使自己的为器之为合于天道,代天行道,成为有德之器的君子,也是孔子“君子不器”的立于当今的劝世本意。 ——愿共勉。

论仁

《论仁》选读 论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里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於贫困,也不可以长久处於安逸。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论环境好坏都能行仁,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有利也能够实行仁道。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证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证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里仁》)孔子说: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君子离开了仁道,又怎称得上是君子?君子即使在极短的时间之间也不会违背仁道,匆忙的时侯都是一样,困顿的时侯都是一样紧守仁道。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孔子说:有知慧的人不会困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 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孔子说: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遵照这番话实行的!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樊达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起居生活恭谨庄重,做事认真,与人交往忠心真诚,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说:有大志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保存性命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性命来成就仁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