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数学 获奖导学案全集汇总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数学 获奖导学案全集汇总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数学 获奖导学案全集汇总

(共45套127页)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数学获奖导学案全集汇总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

第1课时认识勾股定理

学习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主动探究的习惯,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学习过程(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顺序进行适时调换)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知道, 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 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 它们还分别存在着两边相等和三边相等的特殊关系。那么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 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研究的问题:勾股定理。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 P1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

出示投影2。(书中P2 图1一2)并回答:

1、观察图1一2, 正方形A中有个小方格, 即A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

正方形B 中有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

正方形C 中有个小方格, 即C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发问。

3、图l一2 中, 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老师板书。A + B=C , 接着提出图1一1中A、B、C的关系呢?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 图1一3, 图1一4 )

提问:1、图1一3中, A 、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 一4中, A 、B 、C 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一l 、1一2 、1一3 、l一4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 老师总结: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一1、1一

2、1一

3、1一4中, 你能用三角边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 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 斜边为c。那么

2

2

2c

b

a=

+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 较长的直角边为股, 斜边为弦, 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4, (想一想):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 指的是屏幕的长吗?指的屏幕的宽吗?那它指的是什么呢?

四、巩固练习精选练习, 掌握应用:

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一定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方法, 为此, 可设计下列三组具有梯度性的练习:

练习1(填空题)

已知在Rt△ABC中, ∠C=90°。

①若a=3, b=4, 则c=________;

②若a=40, b=9, 则c=________;

③若a=6, c=10, 则b=_______;

④若c=25, b=15, 则a=________。 练习2(填空题)

已知在Rt △ABC 中, ∠C=90°, AB=10。

①若∠A=30°, 则BC=______, AC=_______; ②若∠A=45°, 则BC=______, AC=_______。 练习3

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是6cm 。求: (1)高AD 的长; (2)△ABC 的面积ABC S ?。

1.1 探索勾股定理

第2课时 验证勾股定理

学习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它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应用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学习过程(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顺序进行适时调换)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究竟是几个实例, 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还需要加以论证, 下面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 下边请大家画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并把它剪下来, 用这四个直角三角形拼一拼、摆一摆, 看看能否得到一个含有以斜边c 为边长的正方形, 并与同学们交流。在同学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展示投影1(书中P7图1—7)接着提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什么?同学们回答有两种可能:(1)(a +b )2(2)

2421

c ab +?

在同学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把这两种表示大正方形面积的式子用等号连接起来。

22421

)(c ab b a +?=

+

请同学们对上式进行化简, 得到:

22222c ab b ab a +=++即 222c b a =+

这就可以从理论上说明了勾股定理存在。 请同学们回去用别的拼图方法说明勾股定理。 二、讲解例题 例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 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 米处, 过了 20 秒, 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 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 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右图, 图中△ABC 的∠C =90°, AC = 4000米, AB=5000 米欲求飞机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就要知道20 秒时间里飞行的路程, 即图中的CB 的长, 由于△ ABC 的斜边AB =5000米, AC= 4000 米, 这样BC 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得出, 这里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解:由勾股定理得

)(945222222千米=-=-=AC AB BC 即 BC=3千米

飞机 20秒飞行3 千米.那么它 l 小时飞行的距离为:

5403203600

=?(千米/时)

答:飞机每小时飞行 540千米。

三、议一议:展示投影 2(书中图1—9)观察上图应用数格子方法判断图中的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2

2

2

c b a =+

同学在议论交流形成共识后, 老师总结。

勾股定理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 不是直角三角形就不能使用勾股定理。 四、作业(此作业可进行适当删减或增加)1、课文 P1 习题1.2 1、2。

1.2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学习目标:

1. 经历运用试验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逆定理是正确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

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 掌握勾股定理逆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 能熟练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能熟练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1.把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 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学习过程(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顺序进行适时调换)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下面关系:

a 2

+b 2

= c 2

,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注意: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

理。

1.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步骤:

(1)首先求出最大边(如c );

(2)验证a 2

+b 2

与c 2

是否具有相等关系;

若c 2=a 2+b 2

, 则△ABC 是以∠C=90°的直角三角形。 若c 2 ≠a 2+b 2, 则△ABC 不是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小结: (1)三角形中有两个角互余;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紧记一些常用的勾股数, 将为我们应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带来方便, 如3、4、5;5、

12、13;6、8、10;12、16、20等。 四、典型例题

例1. 在Rt ABC ?中, ∠=C 90ο

, CD AB ⊥于D, 求证:

(1)AB AD DB CD 2

2

2

2

2=++ (2)CD AD DB 2

=?

分析:在图中有??ABC ADC 、与?BCD 三个直角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证。 证明:

(1)ΘAB AC BC AC AD CD BC BD CD 2

2

2

2

2

2

2

2

2

=+=+=+,,

∴=+=+++=++AB AC BC AD CD BD CD AD DB CD 222

2222222

2 (2)又ΘAB AD DB =+

∴=+=++?AB AD DB AD DB AD DB 2

2

2

2

2()

∴++=++?∴=?AD DB CD AD DB AD DB CD AD DB

222222

2222

即CD AD DB 2

=?

例2、 已知?ABC 中,

51213AB cm BC cm AC cm ===,,, 求AC 边上的高线的长。

分析:首先通过所给的三角形的三边长, 判断出所求高线长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并

且要求的为斜边上的高线, 通过勾股定理可解, 未知量可用方程的思想求得。

解:ΘAB BC AC 2

2

2

2514416925144169===∴+=,,, ∴+=AB BC AC 222

C

A D B

B

12 5

C 13

D A

∴?ABC 为Rt ?, 且∠=B 90ο

作BD AC ⊥于D

设AD x =, 则CD x =-13

ΘBD BC CD AB AD x x

x 22222

2

2

2

1213252513

=-=-∴--=-∴=

()

∴=-=-=BD AB AD 222

2

252513

6013

() 答:AC 边上的高线长为60

13

cm 。

例3.已知:如图, △ABC 中, AB =AC , D 为BC 上任一点,

求证:AB 2-AD 2=BD ·DC

思路分析:通常遇到等腰三角形问题, 都是作底边上的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 再按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探索。本例首先作AE ⊥BC 于E , 便出现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由AB =AC ?BE =EC

结论又以平方差“面目”出现, 也就告知我们应用勾股定理是打开思路的好方法, 那么在Rt △ABE , Rt △ADE 中, 由勾股定理, 得 AB 2=AE 2+BE 2 AD 2=AE 2+DE 2

由于BE 、DE 均在一条直线BC 上, 通常是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转化为求同一条线段的和差问题, 使结论明朗化, 于是 AB 2-AD 2=(BE +DE )(BE -DE ) 结合图形知:BE +DE =BD BE -DE =CE -DE =CD

例4.如图, 已知四边形ABCD 的四边AB 、BC 、CD 和DA 的长分别为3、4、13、12, ∠CBA =90°,求S 四边形ABCD

思路分析:遇到四边形, 通常是连对角线转化为三

?AB 2-AD 2=BE 2-DE 2 ?AB 2-AD 2=BD ·CD

角形问题, 对本例连对角线AC 为佳, 因∠CBA =90°, 便出现了直角三角形ABC , 由勾股定理可求

AC 2=AB 2+BC 2=32+42=25

在△CAD 中, 我们又可发现: AC 2+AD 2=25+122=169 DC 2=132=169

∴AC 2+AD 2=CD 2,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知 ∴△ACD 为Rt △, 且∠DAC =90°

此时, 已清晰可知, 这个四边形由两个直角三角形构成,

求其面积便容易了。

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

=

?+?=??+??=+=121

212341

2

51263036AB BC AC AD ()平方单位

例5、在正方形ABCD 中, F 为DC 的中点, E 为BC 上一点, 且EC =

1

4

BC , 求证: ∠EFA = 90? 分析: 通过图形结构和求证本题思路十分明显, 就是要找Rt ?, 那就是要通过勾股定理逆定理来完成。 证明: 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a 则EC = a , BE = 3a , CF = DF = 2a 在Rt ?ABE 中()()AE AB BE a a a 2222

2

24325=+=+= 在Rt ?ADF 中()()AF AD DF a a a 2222

2

24220=+=+= 在Rt ?ECF 中()EF FC EC a a a 22222225=+=+=

由上述结果可得AE AF EF 222=+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知?AEF 为Rt ?, 且AE 是最大边, 即∠AFE = 90?

例6、 已知:如图, 在正方形ABCD 中, E , F 分别AB , AD 上的点, 又AB =12, EF =10,

△AEF 的面积等于五边形EBCDF 面积的1

5

, 求AE , AF 的长。

思路分析:依题意知△AEF 为Rt △用勾股定理, 立马而定, 于是有 EF 2=AE 2+AF 2

设AE =x ,AF =y ,又EF 2=100,则x 2+y 2=100 ①

又即②

①②或①②或解得或即或五边形正方形

S S S S xy xy x xy y x y x y x xy y x y x y x y x y AE AF AE AEF EBCDF

AEF ??=∴=∴=?=+++=?+=?

+=---+=?-=?-=-=======1

51

6

121

612296

2196

1961414

24

422

8668

8662

222222:():():,,,,AF =8 本例未告知AF ,AE 谁大,所以应取两解.

1.3 勾股定理的应用

一、自主预习(感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 等于 。如果用a,b 和c 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 那么a 2

+ b 2

= c

2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 c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判断题(1).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 则 a 2

+ b 2

= c 2

( ) (2)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 则a 2

+ b 2

= c 2( )

(3)由于0.3, 0.4, 0.5不是勾股数, 所以以0.3, 0.4, 0.5为边长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

角形 ( ) 4、填空:

(1).在△ABC 中, ∠C=90°, c=25,b=15,则a=____.

(2).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比为:1:2:3, 则此三角形是___.若此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关系是____.

3

2

20B

A

(3)三条线段 m,n,p满足m2-n2=p2, 以这三条线段为边组成的三角形为()。

二、合作探究(理解)

1、课本P13页蚂蚁爬行最短路线问题

2、课本P13页做一做

3、课本P13页例1

三、轻松尝试(运用)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 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 他以6 km/h 的速度向正东行走, 1时后乙出发, 他以5 km/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 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 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 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3.有一个高为1.5 m, 半径是1m的圆柱形油桶, 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 从孔中插入一铁棒, 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为0.5 m, 问这根铁棒有多长?

四、拓展延伸(提高)

4如图, 带阴影的矩形面积是多少?

6如图, 长方体的长为15, 宽为10, 高为20, 点B离点C的距离是5, 一只蚂蚁

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五、收获盘点(升华)

六、当堂检测(达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 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出发, 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 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 有一个高1.5米, 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 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 从孔中插入一铁棒, 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 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3、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 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 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 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七、课外作业(此作业可进行适当删减或增加)(巩固)

1、必做题:①整理导学案并完成下一节课导学案中的预习案。

②完成《学练优》中的本节内容。

2、思考题:

第二章实数

2.1 认识无理数

第一环节:质疑

【想一想】

⑴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

⑵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

第二环节:课题引入

【算一算】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1和2, 算一算斜边长x的平方, 问题:x是整数(或分数)吗?

【剪剪拼拼】

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 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你会吗?

第三环节:获取新知

a=, 请问:①a可能是整数吗?②a可能是分数吗?

【议一议】:已知22

a=的a为什么不是整数?

【释一释】:释1.满足22

a=的a为什么不是分数?

释2.满足22

【忆一忆】:回顾“有理数”概念, 既然a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那么a一

定不是有理数, 这表明:有理数不够用了, 为“新数”(无理

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找一找】: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 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 再找出长

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第四环节:应用与巩固

【画一画1】:在右1的正方形网格中, 画出两条线段: 1.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

2.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右1)

【画一画2】:在右2的正方形网格中画出四个三角形 2.三边长都是有理数 2.只有两边长是有理数 3.只有一边长是有理数 4.三边长都不是有理数 【仿一仿】:例:在数轴上表示满足()220x x =>的x

解: (右2)

仿:在数轴上表示满足()250x x =>的x

【赛一赛】:右3是由五个单位正方形组成的纸片, 请你把

它剪成三块, 然后拼成一个正方形, 你会吗?试试看! (右3)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

1.通过本课学习, 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 请问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2.

2.客观世界中, 的确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 你能列举几个吗?

3.除了本课所认识的非有理数的数以外, 你还能找到吗?

2.2 平方根

第1课时算术平方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2.了解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 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来源与发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合作交流等活动中,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 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学习难点:

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学习过程(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顺序进行适时调换):

第一环节:问题情境(3分钟, 学生理解思考)

内容:上节课学习了无理数, 了解到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掌握了无理数的概念, 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区别是: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比如上一节课我们做过的:由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 通过剪一剪, 拼一拼, 得到一个边长为a的大的正方形, 那么有a2=2, a= , 2是有理数, 而a是无理数.在前面我们学过若x2=a, 则a叫x的平方, 反过来x叫a的什么呢?本节课我们

一起来学习.

第二环节:初步探究(15分钟, 学生理解掌握)

内容1:情境引入

x2=2, y2=3, z2=4, w2=5, 已知幂和指数, 求底数x, 你能求出来吗?11

1

1

A

C

E

x

y

z

w

内容2:在上面思考的基础上, 明晰概念:

一般地, 如果一个正数x 的平方等于a , 即x 2

=a , 那么这个正数x 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 记为“a ”, 读作“根号a ”.特别地, 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即00 . 内容3:简单运用 巩固概念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900; (2)1

; (3)64

49

; (4)14.

内容4:回解课堂引入问题

x 2=2, y 2=3, w 2=5, 那么x =2, y =3, w =5.

第三环节:深入探究(7分钟, 学生首先尝试自己解决, 后全班交流) 内容1:例2 自由下落物体的高度h (米)与下落时间t (秒)的关系为h =4.9t 2

.有一铁球从19.6米高的建筑物上自由下落, 到达地面需要多长时间?

内容2:观察我们刚才求出的算术平方根有什么特点. 第四环节:反馈练习(10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一、填空题:

1.若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7, 那么这个数是 ; 2.9的算术平方根是 ; 3.2)3

2(的算术平方根是 ;

4.若22=+m , 则2)2(+m = .

二、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36,

144121, 15, 0.64, 410-, 225, 0)6

5

(. 三、如图, 从帐篷支撑竿AB 的顶部A 向地面拉一根绳子AC 固定帐篷.若绳子的长度为5.5米, 地面固定点C 到帐篷支撑竿底部B 的距离是4.5米, 则帐篷支撑竿的高是多少米?

第五环节:学习小结

内容:这节课学习的算术平方根是本章的基本概念, 是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要掌握以下的内容: (1) (2) (3)

学习反思:

2.2 平方根 第2课时 平方根

学习目标

1.了解平方根、 开平方的概念.

2.明确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

3.进一步明确平方与开平方是互逆的运算关系.

学习重点:

1.了解平方根开、平方根的概念.

2.了解开方与乘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

方根和平方根.

3.了解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难点:

1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

2负数没有平方根,即负数不能进行平方根的运算. 学习过程(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顺序进行适时调换)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 1.什么叫算术平方根?

3的平方等于9, 那么9的算术平方根就是_______.

52的平方等于 254 , 那么25

4 的算术平方根就是__________.

展厅的地面为正方形, 其面积49平方米, 则边长________米. 2.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之间的关系如何? 乘方有没有逆运算?

平方与算术平方根之间的关系?

已知折叠着的正方形ABCD 面积为1, 则边长为____.将它扩展, 面 积变为原来的2倍, 那么它的边长为_____;若面积变为原来的3倍, 则边长为_________;若面积变为原来的n 倍, 则边长为______.

(二)复习引入

问题:平方等于9, 25

4,49的数还有吗?

第二环节 : 新课学习(15分钟, 学生理解内化, 掌握知识点) (一)探究新知

填空:

32

=(9 )

(-3)2

=(9 ) ( )2

=9 02

=0 (

12

)2

=(

14

)

()2

1

4=

(不存在)2=-4

(12

-)2

=(1

4) (二)形成概念

一般地,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而把正的平方根叫算术平方根。

表达式为:若x 2

=a , 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 记作: a ±

(三)探索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

找出几组具体的数据, 由平方探知开平方与平方的互逆关系.

(四)概念辨析

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1

2. 3. 区别:1 2.

第三环节 例题和新知巩固(15分钟, 讲练结合, 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点)

(一)例题示范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64;(2)49121

;(3) 0.0004;(4)()2

25-;(5) 11 (

(二)思考提升

()25-的平方根是 , ()2

64=

()25=- , 64±=

=2a 。

()2

0a ≥=当a 时, ,

(三)巩固练习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381-是的平方根;②25的平方根是5;③-36的平方根是-6;④平方根等于0的数是0;⑤64的平方根是8.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0的平方根是0 (B)2

2-的平方根是2±

(C)非负数的平方根是互为相反数 (D)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大于这个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导学案

第12章 数的开方 导学方案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导学提纲】 1.我们已学过哪些数的运算? 2.加法与减法这两种运算之间有什么关系?乘法与除法之间呢? 3.什么是平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如何表示呢?什么是算术平方根?什么叫开平方? 4、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什么特点? 5、要剪出一块面积为25 cm 2 的正方形纸片,纸片的边长应是多少? 【预习填空】 ★1、如果一个数的 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 。 ★2、一个正数必定有 ,它们互为 ,其中正数a 的 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0的平方根 (有且只有 个);负数 ; 3、一个正数a 的平方根记作 (符号表示),其中 是算术平方根, 称为被开方数; 4、求一个 ,叫做开平方,将一个正数开平方,关键是找出它的一个 ; 5、练习: (1)∵( )2 =25 ∴正数25的平方根是 ,可表示为± =±5; (2)∵( )2=0.09 ∴正数0.09的平方根是 ,可表示为 = ; (3)∵( )2=16/25 ∴16/25的平方根是 ,可表示为 = ; (4)∵( )2=0 ∴0的平方根是 ,可表示为 = ; (5) ∵负数 ,∴ -4 。 6、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0,那么这个数是 . 【学贵有疑】 组长或学科导生检查情况(等级): 组长或导生(签字): 二 ·展示提升 1、填空(1) 144的平方根是 ; (2) 0的平方根是 ; (3) 25 4 的平方根是 ; (4) -4有没有平方根?为什么? 2、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21 (2)2 14 (3)64 (4)102 ;(5)0;

3、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81;(2)0.09;(3)1600;(4)49/25;(5)0.0256; 4、下列各数有平方根吗?如果有,写出它的平方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1)-64; (2)0; (3)(-4)2 三、合作交流:如果我们知道了两个平方根中的一个,那么是否可以得到它的另一个平方根呢?为什么? 知识回顾与小结 1、平方根的性质:一个正数有个平方根,它们互为;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负数没有. 2.一个非负数a的平方根的表示法:当a>0时,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2a”表示,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2a”表示,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可以记作“2a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根指数为2时,一般略去不写. 3.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解决 四、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0.25的平方根是0.5;②-2是4的平方根;③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④负数没有平方根. A.1 B.2 C.3 D.4 2.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0,1 9 ,17, 25 64 ,(-2)2,2 1 4 ,-16. 3). A.±4 B.4 C.±2 D.2 4.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0.0025;(2)(-6)2;(3)0;(4)(-2)×(-8).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是5的平方根 B.-16是256的平方根 C.-15是(-15)2的算术平方根 D.±2 7 是 4 49 的平方根 五、课外作业: 六、学后反思:你都学到了些什么?有哪些地方还是让你感到疑惑的?…… 数的开方导学方案第二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函数》 《函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四章《一次函数》第一节的内容。教材中的函数是从具体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中抽象出来的,主要是通过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存在的大量的变量之间关系, 进而抽象出函数的概念。与原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感性材料,让学生分析了大量的问题,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存在两个变量,而且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的表示方式是多样地,如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表示,可以通过画图像的方法表示,还可以通过列解析式的方法表示,但都有着共性:其中一个变量依赖于另一个变量。 本节内容是在七年级知识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对变量间的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函数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和规律的变化。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看成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的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4.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5.在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乐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 对学生来讲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 学具:教材,笔,练习本。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内容: 展示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图片,如心电图片,天气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抛掷铅球球形成的轨迹,k 线图等,提请学生思考问题。 意图: 承接上一学期变量关系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变量之间关系的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研究函数的必要性。 效果: 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起到很好的导入效果。 第二环节:展现背景,提供概念抽象的素材 内容: 问题1.你去过游乐园吗?你坐过摩天轮吗?你能描述一下坐摩天轮的感觉吗? 当人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间在变化,那么变化有规律吗? 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 与旋转时间t 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下图就反映了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 (米)之间的关系.你能从上图观察出,有几个变化的量吗?当t 分别取3,6,10时,相应的h 是多少?给定一个t 值,你都能找到相应的h 值吗? 问题2.瓶子或罐头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这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课题 1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会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3.会根据已知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导学指导】 复习旧知: 1.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函数是如何定义的? 2.我们学过哪几种函数?每一种函数形式怎样? 3.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是什么函数.

(1)梯形的上底长是2,下底长是4,一腰长是6,则梯形的周长y与另一腰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某种文具单价为3元,当购买m个这种文具时,共花了y元,则y与m的关系式。 学习新知:阅读教材P39-P40相关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可以取一切实数吗?为什么?

2.仔细观察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y=k/x,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什么形式? 3.回忆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它们的解析式的?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课堂练习】 1.下列等式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的是() ①y=4x ②y/x=3 ③y=6x-1 ④xy=12 ⑤y=5/x+2 ⑥y=x/2 ⑦y=-√2/x ⑧y=-3/2x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3时,y=7,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当x=7时,y等于多少?

【要点归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2019年秋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边 一、新课导入 1、三角形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三角形吗? 2、对于三角形,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 二、学习目标 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用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三、研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完成以下练习。 (一)划出你认为重点的语句。 (二)完成下面练习,并体验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研读一、认真阅读课本(P63至P64“探究”前,时间:5分钟) 要求:知道三角形的定义;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了解按边角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检测一。 研读二、认真阅读课本( P64“探究”,时间:3分钟) 要求:思考“探究”中的问题,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游戏:用棍子摆三角形。 检测练习二、6、在三角形ABC中, AB+BC AC AC+BC AB AB+AC BC 7、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有路线。路线最近,根据是:,于是有: (得出的结论)。 8、下列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8 (2)5、6、11 (3)5、6、10 研读三、认真阅读课本认真看课本( P64例题,时间:5分钟) 要求:(1)、注意例题的格式和步骤,思考(2)中为什么要分情况讨论。 (2)、对这例题的解法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一边阅读例题一边完成检测练习三。 检测练习三、 9、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8cm.①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的长; ②已知其中一边的长为6cm,求其它两边的长.(要有完整的过程啊!) 解: (三)在研读的过程中,你认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四、归纳小结 (一)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二)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五、强化训练 【A】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按边分类课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 (4)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第一章学案

第一节不等关系 本节知识点: 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知识点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的不等关系 [例题1] 如图1-1,用两根长度均为l cm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图1-1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 (4)你能得到什么猜想?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 分析: 一个是正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 另一个是了解“不大于”“大于”等词的含意_____________ (1)因为绳长l为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得面积为__________,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2,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圆的周长为l,所以圆的半径为_________________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2,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 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 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cm2) 此时_____的面积大. (4) (4)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均为l cm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________________ 因为分子都是____相等、分母_____<______,根据分数的大小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因此不论l取何值,都有______>_______.. 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针对性训练1] 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分层练习合集(含答案)

11.1 与三角形有关线段 11.1.1 三角形边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三角形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2.学会三角形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阅读教材P2~4,完成预习内容. 知识探究 (一)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____________三条线段首尾________所组成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关概念 如图,线段AB,BC,CA是三角形________,点A,B,C是三角形________,∠A,∠B,∠C是相邻两边组成角,叫做三角形________,简称三角形角. 3.表示方法:顶点是A,B,C三角形,记作“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 (1)三角形表示方法中“△”代表“三角形”,后边字母为三角形三个顶点,字母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即△ABC,△ACB,△BAC,△BCA,△CAB,△CBA为同一个三角形. (二)三角形分类 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______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________三角形,其中相等两条边叫做________,另一边叫做________,两腰夹角叫做________,腰和底边夹角叫做________.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______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即底边和腰相等等腰三 角形 . (三)三角形三边关系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________第三边. 2.推论:由于a +b>c ,根据不等式性质,得c -b

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c a b A B C §11.1.1三角形的边 主备:崔建国集备:八年级数学组审核:叶立新时间:2014年6月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年月日授课人: 【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分类. 2.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重点】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 【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三角板、 【学习过程】 【预习案】 1、阅读教科书P2—P3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三角形概念: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叫做三角形的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是三角形的顶点。 如图,线段、______、______是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的顶点是______、、、 三角形的角有、、、 图中以A、B、C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腰三角形概念: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概念: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注意: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_______三角形 如图,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腰是______,底是______, 顶角指_____ __,底角指。 (4)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三角形 A B C 白山市第二十中学八年级数学(上)导学案班级:姓名:

【探究案】 探究:1、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有路线。路线最近,根据是:, 于是有:(得出的结论)。 2、请同学们画一个△ABC,分别量出AB,BC,AC的长,并比较下列各式大小: 边测量长度 AB AC BC AB+BC_____AC AB + AC _____ BC AC +BC _____ AB 结论: 3、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阅读教科书例题,仿照例题解法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8cm, (1)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长。 (2)已知其中一边长为6cm,求其他两边长。 【课堂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②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 8页1、2、6、7 2、选做题: 1、若△ABC的三边长都是整数,周长为11,且有一边长为4,则这个三角形可能的 最大边长是___________. 2、已知线段3cm,5cm,xcm,x为偶数,以3,5,x为边能组成______个三角形。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精编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同庆初中教学设计 (导学模式)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 2、1— 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2 2c 2 a= + b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 24 2 c=25 = 3+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2 2 2c a= +,题目中并为 b 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 §1.1 1 六、作业 课本P7 §1.1 2、3、4 §1.1 探索勾股定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_(全册有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 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 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 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 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 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8、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吗? 思考: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小结。 三、巩固反馈 1、26个英文大写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她灿烂的文化中,汉字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请写出几个是轴对称的汉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奥运会五环图案有下列各说法:①它不是轴对称图形;②它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③它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八年级数学下册4因式分解课题因式分解学案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因式分解 【学习目标】 1.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对因式分解作出正确判断,培养观察能力. 【学习重点】 因式分解的意义及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学习难点】 对因式分解及整式乘法关系的理解. 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方法指导:因式分解必须把一个多项式分成几个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形式,并且不能与整式乘法混淆.学习笔记: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变形,所以分解因式后的两个因式的乘积一定等于原来的多项式,用这种方法可检测因式分解的结果是否正确.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计算下面各式: m(a+b+c)=ma+mb+mc;(x+2)(x-2)=x2-4;(a-b)2=a2-2ab+b2. 2.根据左边的结果填空: ma+mb+mc=m(a+b+c);x2-4=(x+2)(x-2);a2-2ab+b2=(a-b)2. 很显然第1题中各式属于整式乘法,第2题中各式的变形属于什么呢?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92-93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你能尝试把a3-a化成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吗? 答:a3-a=a(a2-a)=a(a+1)(a-1). 2.什么叫因式分解?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可以称为分解因式. 范例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中,属于因式分解的是( C) A.a(x+y)=ax+ay B.x2-4x+4=x(x-4)+4 C.10x2-5x=5x(2x-1) D.x2-16+16x=(x+4)(x-4)+6x 仿例1: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有( B) ①x2-y2-1=(x+y)(x-y)-1;②x3+x=x(x2+1);③(x-y)2=x2-2xy+y2;④x2-9y2=(x+3y)(x-3y). A.1个B.2个C.3个D.4个 仿例2:通过计算说明992+99不能被( D) A.9整除B.99整除C.100整除D.101整除 归纳: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即互逆运算,二者是一个式子的不同表现形式,因式分解是两个或几个因式积的表现形式,整式乘法是多项式的表现形式. 【自主探究】 范例2:如果多项式3x2-mx+n因式分解的结果为(3x+2)(x-1),求m,n的值. 解:∵(3x+2)(x-1)=3x2-x-2,∴-m=-1,n=-2,∴m=1. 仿例1:若m2-n2=8,且m-n=2,则m+n=4. 仿例2:(2x+a)(2x-a)是哪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 B) A.4x2+a2B.4x2-a2C.-4x2+a2D.-4x2-a2 范例3:利用因式分解计算:2 016×45+2 016×56-2 016×100. 解:原式=2 016×(45+56-100) =2 016. 仿例:利用因式分解计算:2 0163-2 0162-2 014×2 0162. 解:原式=2 0162×2 016-2 0162×1-2 0162×2 014 =2 0162(2 016-1-2 014) =2 0162×1

修订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集

11.1.1三角形的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分类. 2.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 二、重点: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 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 三、合作学习 (一)精讲 知识点一:三角形概念及分类 1、学生自学教科书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顺次首尾连接所组成的图形 叫做三角形。如图,线段____、______、______ 是三角形的边; 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 的角。图中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_____________ (二)精练一: 1、如图.下列图形中是三角形的___________? 2、图3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 精讲 知识点二:知道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并判断三条线段 能否构成三角形 1、探究:请同学们画一个△ABC ,分别量出AB ,BC ,AC 的长,并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 AB+BC_____AC AB + AC _____ BC AC +BC _____ AB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精练二: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么? (1)3,4,8; (2)5,6,11; (3)5,6,10 2、有四根木条,长度分别是12cm 、10cm 、8cm 、4cm ,选其中三根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_______个。 3、如果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那么第三边长可能是( ) A 、1 B 、9 C 、3 D 、10 4、阅读教科书例题,仿照例题解法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5、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周长为20cm ,三角形的一边长6cm ,求其他两边长。 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5,则它的周长是( ) A 、7 B 、9 C 、12 D 、9或12 7、若三角形的周长是60cm ,且三条边的比为3:4:5,则三边长分别为 ___________. 8、(选做)若△ABC 的三边长都是整数,周长为11,且有一边长为4,则这个三角形可能的最大边长是___________. 9、已知线段3cm,5cm,xcm,x 为偶数,以3,5,x 为边能 组成______个三角形。 学习反思: A B C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2.4-估算-学案(无答案)

4估算 学习目标: 1. 会估算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囤,比较两个无理数的大小,会利用估算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发展估算意识和数感. 2. 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法与媒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案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请你来帮忙: 当你在公园玩累的时候,有没有在公园的凉亭里休息过?你观察过凉亭的形状吗?小明同学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孩子,爸爸妈妈带他去过许多公园,他注意到公园的底而形状有正方形、圆形、正六边形、 正八边形等,并且他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1)如果一个正方形凉亭的占地而积为1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大约是多少呢?(精确到0」米) (2)如果改建成一个同样而积的圆形凉亭,它的半径大约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环节一:由修建环保公恫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岀本巧课的学习内容一一公园有多宽. 某市开辟了一块长方形的荒地用来建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公园.已知这块地的长是宽的 两倍,它的面积为400000平方米.此时公园的宽是多少?长是多少? 问题:公园的宽有1000米吗?那么怎么讣算岀公园的长和宽. (自主学习5分钟,交流2分钟) 学生活动二:例1下列结果正确吗?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①顷?20 ; ②3; ③ JlOOOOO =500; ④ 5/900 ^96. (自主学习3分钟,交流2分钟) 学生活动三:通过活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钟思考,3分钟交流) 环节二:例2你能估算它们的大小吗?说岀你的方法. (①②误差小于0. 1;③误差小于10;④误差小于1.) 小试牛刀:你能比较亘丄与、的大小吗?你是怎样想的? 2 2 方法要点小结: 三、质疑问难: 四.整体建构: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

数学导学案八年级备课组

课题11.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 (1)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相关概念和全等三角形性质。 2、理解“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3、熟练 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 自学指导 自学课本P2-3页,完成下列要求: 1、理解并背诵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注意全等中对应点位置的书写。 3、理解并记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4、自学后完成展示的容,20分钟后,进行展示。 三、展示容: 1、________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____。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____。 2、能够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3、一个图形经过__、__、__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____。 4、______叫做对应顶点。_______叫做对应边。_____叫做对应角。 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_相等。 6、课本P4练习1、2 7、如图1,△ABC ≌△DEF ,对应顶点是__________,对应角是____________,对应边是___________________。 8 7

8、如图2,△ABC≌△CDA,AB和CD,BC和DA是对应边,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如图3,△ABN≌△ACM,∠B=∠C,AC=AB,则BN=____,∠BAN=______,_____=AN,_____= ∠AMC. 10 9 10、如图,△ABC≌△DEC,CA和CD,CB和CE是对应边,∠ACD 和∠BCE相等吗?为什么? 课后反思: 1.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有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 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 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 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 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 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 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 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 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 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 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2020年春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2.1——2.3学案(无答案)

2020春北师大版八下数学2.1——2.3学案设计 2.1不等关系 学习目标: 1.能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不等式; 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认识不等式; 通过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不等关系; 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37页“做一做”之前部分,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1)(2)中绳长l 应满足的关系式: (1) ; (2) . 2.通过计算:当8l = 时,圆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当12l =时,圆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由此 得出猜想:○124l π 2 16 l ,即: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中, 的面积最大。 阅读教材37页“做一做”,完成下列内容: 3. “做一做”中,由(1)得到的关系式为○ 2 ; 由(2)得到的关系式为○ 3 . 4.观察关系式○ 1○2○3,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5.归纳:一般地,用符号 连接的式子叫做 。 二、合作探究学习 1.探究1:下面给出5个数学表达式:○ 110-< ○2320m n -> ○34x = ○47x ≠ ○5m n +,其中不等式有哪些? 2.探究2: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 a 是非正数; (2) x 与8的差是正数; (3) x 的平方的相反数不是正数; (4) x 的3倍与5的差不小于4; (5) a 的12 与b 的3倍的差的绝对值小于2; (6) x ,y 的平方和大于1.

3.探究3: (1)已知一支圆珠笔1.5元,签字笔和圆珠笔相比每支贵2元,小华想要买x支圆珠笔和10支签字笔,若付50元还找回若干元,则如何用含x的不等式来表示小华所需支付的金额与50元之间的关系? (2)设计一个实际背景来表示下列不等式 x-≥ ○1220 +<○23510 x y 三、当堂检测: 1、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 (1)a 是非负数; (2)直角三角形斜边c 比它的两直角边a、b 都长; (3)x 与17 的和比它的5倍小; (4)两数的平方和不小于这两数积的2倍。 2、表达式①x2≥0;②2a+4b≠3;③5m+2n;④x+y<0;⑤3x+2=9中的不等式有(填序号)。 3、8.3班班长拿了56元钱去给班内20名优秀学生买奖品,奖品有两种:钢笔和笔记本。已知钢笔每支5元,笔记本每本3元,如果买x支钢笔,则列出关于x的不等式是。 4、某厂今年的产值为100万元,预计明后两年平均每年增长率为x%,如果按此速度发展,后年该厂产值将超过a万元,请用不等式表示a与x的关系式 四、课时小结师生相互交流,总结本节重难点。 本课我主要学会了。 五、课后作业:习题2.1: 第1、2、3、4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导学案(全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学习目标: 1、明确三角形的相关概念;能正确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能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新课导学: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阅读课本第1至3页,回答以下问题: (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条线段连接所组成的图形。 (2)三角形的表示法(如图1)三角形ABC可表示为:; (3)ΔABC的顶点分别为A、、; (3)ΔABC的内角分别为∠ABC,,; (4)Δ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或,、; (5)顶点A的对边是,顶点B的对边分别是,顶点C的对边分别是。 三角形的分类: (1)下图中,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各有什么特点? (2)下图中,每个三角形的三边各有什么特点? (3)结合以上图形你认为三角形可以如何分类?试一试 ①按角分类: ②按边分类: (4)在等腰三角形中,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两

第1题 腰的夹角叫做 , 叫做底角。 (5)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即底边和腰 的等腰三角形。 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问题1:如图,现有三块地,问从A 地到B 地有几种走法,哪一种走法的距离最近?请将你的设计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3)阅读课本第3页,填写:三角形两边的和 (4)用式子表示:BC + AC AB (填上“> ”或“ < ” ) ① BC + AB AC (填上“> ”或“ < ” ) ② AB + AC BC (填上“> ”或“ < ” ) ③ 4、例题:用一条长为18cm 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解:设底边长为xcm ,则腰长是 cm 因为三角形的周长为 cm 所以: 所以x= cm 答: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 、 、 课堂练习: A 组 1.①图中有 个三角形,分别为 ②△ABC 的三个顶点是 、 、 ; 三个内角是 、 、 ; 三条边是 、 、 ; 2、如图中有 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 3.判断下列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B 地 A 地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学案

1.1 不等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1.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 ㎝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 =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 =12呢? (4)改变l 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4(l ,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2 2?? ? ??ππl 。 (1)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25)4 (2 ≤l ,即25162≤l 。 (2)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2 2?? ? ??ππl >100, 即 π 42 l >100 (3) 当l =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41682 2cm =,圆的面积为)(1.54822cm ≈π ,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 =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916122 2cm =,圆的面积为)(5.1141222cm ≈π ,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4) 不论怎样改变l 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 ㎝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 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π42l >16 2 l 2.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 的地 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m/s ,导火线的长度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 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则5+3x >240。 (2)人离开10m 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410<2 .0x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1) a 的相反数是正数; (2) m 与2的差小于3 2; (3) x 的 3 1 与4的和不是正数; (4) 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3。 解答:(1)a 的相反数是-a ,正数是比零大的数,所以“a 的相反数是正数”就是-a >0; (2)“m 与2的差”就是m-2,“ 差小于32”即是m-2<3 2 ; (3)“x 的31”就是31x ,“x 的31与4的和不是正数”就是3 1 x+4≤0; (4)“y 的一半”不是21 y,“x 的2倍”就是2x ,“不小于3”即指大于或等于3,故“y 的一半与x 的2倍的和不小于”就是2 1 y+2x ≥3。 3. 下列各数:2 1 ,-4,π,0,5.2,3其中使不等式2-x >1,成立是 ( ) A .-4,π,5.2 B .π,5.2,3 C .2 1 ,0,3 D .π,5.2 答案:D 4. 有理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2所示,所 b a b a +-的值 ( ) A .>0 B .<0 C .=0 D .≥0 答案:B 小结提问,快速回答: 1. 表示不等式关系的符号有哪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学案(全册)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掌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 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 学习重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 学习难点:应用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三角形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物体是三角形吗? 2.能从右图中找出4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二、探究新知: 1、你所知道的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根据你的理解,下列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三角形的定义: 2、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边: 。 ②角: 。 ③顶点: 。 问题:右图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是 , 三条边分别是 , 三个内角分别是 。 3、三角形的表示: 如右图,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 ,读作 。 4、 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有 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A B C D E F G A B C a b c A B D C E

问题:那么等边三角形是否属于等腰三角形呢? 三角形的分类: ①按三个内角的大小分类:、和。 ②按边进行分类。 5、自主探究 (1)任意画一个△ABC,从点B出发,沿边到点C,有几条路线? (2)各条路线的长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 6.例题讲解 例:有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1)如果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练习内容 1、课本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