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病因病机

中风病病因病机
中风病病因病机

中風病病因病機?西醫

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

?中醫

中臟腑

中經絡

血中有熱,血壓升高

頭腦為何血上衝?血中無熱不生風,

黃耆降壓時人說,信口胡言驗不豐。

?感受時令之邪、熱甚、平日生活不正常、過食肥甘、常飲烈酒、無故進補、貪求過極引發內火等,都能使血中生熱,血壓升高

?黃耆甘溫,是補氣升陽的藥,能起衰沉於頃刻,肝火旺盛,神經亢奮者,忌之

?血熱為患,必須用涼血、降火、重鎮之藥

如何正確看待中醫藥

?中醫並非都是神醫

?配合各種專業的綜合治療

神經內科復健科認知治療

語言治療心理醫師護理社工…等?選擇優質的中醫師--正派善良專業?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性多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病病因病机-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中风病病因病机-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 为了帮助即将参加2013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的考生顺利复习,现搜集整理了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中风病病因病机,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广大中西医助理医师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1.积损正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 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 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 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 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 1 / 1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 摘要目的分析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治。方法本次研究的50例中风患者对其采用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通过脾胃论治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8.0%;同时,患者在治疗前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4.59±5.58)分,治疗后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16±3.48)分,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和患者脾胃机能失调、气机升降逆乱与气化失常息息相关,而脾胃论治可谓是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中风各个阶段均需采取脾胃论治,并对患者应用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等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中风后遗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关键词中风;脾胃论治;病机;诊治 中风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也称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两种,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率极高,在医学界中,中风是与冠心病、癌症并列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本院为探讨治疗中风患者的有效手段,在本组研究中,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3年4月~2014年3月到本院诊治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与中华神经科学会所制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中风诊断标准相符。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9.51±8.55)岁;病程9~31 d,平均病程(16.58± 2.13)d;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失禁、面部僵硬症状,且睡眠质量较差,舌苔白滑,偶有头晕或者头痛感;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50例中风患者均采取通腑泻下法、健脾化痰法和补气活血法治疗,具体药方如下:①健脾化痰法:白术和石决明各15 g,钩藤12 g,夜交藤和半夏各9 g,天麻、甘草、茯苓与陈皮各6 g,大黄3 g,以清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口服;②补气活血法:黄芪30 g,当归、党参各20 g,陈皮、焦白术、钩藤、炙甘草和防风各15 g,升麻、柴胡各10 g,以水煎服,取汁200~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剂/d;③通腑泻下法:钩藤、金瓜蒌各30 g,菊花24 g,石菖蒲15 g,杜仲、黄岑和黄连各12 g,姜竹茹、栀子各10 g,1剂/d,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3~4次/d口服。 1. 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共计45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①治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为91%~100%;②显

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年4月第5卷第7期?883? 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 胡龙涛1,蔡芳妮1,王亚丽2 摘要:中风病属常见脑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通过研究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痰瘀滞络、气虚血瘀、肝腎阴虚,而其发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所致,病机复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详察病机,辨证施治。 关键词:中风;病因病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痰瘀滞络;气虚血瘀;肝腎阴虚 中图分类号:R743 R255.文献标识码:A d〇i:0. 3969jS s n._L672-_L349.2017.07. 03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7) 07-0883-03 中风病属中医四大疑难病症之首,《读医随笔》言到:中风者,人间第一大病也”。中医药对于中风病的 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但由于不同医家对于病因病机 的认识各有不同,影响了诊疗经验的推广。因此,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能够对中风病的临床防治工 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1外风侵袭 中风病之所以命名为“风”,不仅是由于其发病较急、进展迅速,如“风”善行数变之性,更是由于中风病 的发生和发展均与风邪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风论》中提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首次提出了风邪直接侵袭人体,可以导致病人肢体不遂,发为中风病,而且首次记载了中风的 特征性症状:偏枯。《灵枢?九宫八风》中记载: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骨、偏枯矣”。说明了中风 病由于风邪所中部位的不同而预后各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之中有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正气引邪,歪僻不遂”。首次提出了“中风”这一病名,并且详细论述 了中风病的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风邪侵袭所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中论述到:风半身不 随候: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也认为脾胃亏虚、气血不足是中风病发病的内在 因素,而风邪侵袭则是中风病发病的外因、诱因。当代著名医家李可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多由 是于外风引动内风或体内的阳气异动而化风,上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973829) 作者单位:1.陕西省安康市中医院(陕西安康725000),E-mail:hulong—tao1989@https://www.360docs.net/doc/b07435515.html,;2.陕西中医药大学 引用信息:胡龙涛,蔡芳妮,王亚丽.中风病病因病机探析[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7)883-885.清窍所致[1]。王康锋等[2]认为外风侵袭学说属于中风病病因学说之中的重要部分。赵乾龙[3]亦认为外风在中风病的发生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是引发和加重内 风的因素。多项流行病学调查[46]也显示:无论是缺血性中风或是出血性中风,其发病时间均存在着明显的 季节分布特点:均以冬季高发,而夏季发病率则较低,且中风的发病率与气温的突然变化有密切关系。以上理论及调查研究均证明风寒邪气侵袭机体为中风发病的主要诱因。 2肝风内动 肝主疏泄,是调节机体气血运行、平衡的重要枢纽,主司调畅人体的气机运动。有赖于肝气的疏泄功 能正常协调,气血运行才能够各循其道,人体各项功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述:阴阳平均,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肝脏体阴而用阳,若肝的枢机作用不利,阳气亢盛而上逆,肝主藏血功能亦随之失常,血随气逆,上冲脑窍。脑为清窍,手足阳经交汇之所,主司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脑窍被上逆之气血所蒙蔽,功能失司,阳经气血受阻,筋脉不通,肢体活动不遂,即为中风。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肝在志为怒,如若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不同,郁滞日久则化为热;或是由于暴怒伤肝,致使肝阳暴涨,引发内风,风阳上扰,气血随之上逆,闭 阻脑络,发为中风病。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肝为风木之脏,风气偏盛就易于引动肝风,内外之风相合,侵袭机体,风邪伤人,首先侵袭于阳位,头为诸阳之会,首先为内外风邪所伤,风邪引动头脑气血逆乱,气血妄行,溢于脉外,脑络被瘀血阻滞不通,清窍失司,肢体失用,发为中风病。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 中风门》中所言: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近代医家张山雷认为:中风“以内风二字,揭诸天下,而顾名思义,易得归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中医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 摘要目的探究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中风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8.97±3.38)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78±5.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脾胃虚弱是引发中风病的主要病机,采用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予以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缓解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 关键词脾胃论;中风病;病机与诊治 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一旦发病,容易产生并发症,给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是临床治疗中风病原则。现选取本院收治的44例中风患者,就脾胃论分析其发病机制,并给予针对性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收治的中风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中风诊断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7.48±6.79)岁,病程8~30 d,平均病程(15.79± 2.57)d。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舌头僵硬、面部僵硬及大小便失禁症状,且伴有睡眠质量差、舌苔白滑、头晕、头痛和便秘等症状。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补气活血法、通腑泻下法及健脾化痰法治疗。补气活血法药方成分:黄芪30 g,党参、当归各20 g,炙甘草、钩藤、陈皮、防风和焦白术各15 g,柴胡、升麻各10 g,水煎服,1剂/d,早晚各服用1次,共200~300 ml;通腑泻下法药方成分:金瓜蒌、钩藤各30 g,菊花24 g,15 g 石菖蒲,黄连、黄岑、杜仲各12 g,栀子、姜竹茹各10 g, 1剂/d,煎药2次,取汁250~300 ml,分3~4次口服。健脾化痰法药方成分:石决明、白术各15 g,钩藤12 g,半夏、夜交藤各9 g,陈皮、甘草、天麻、茯苓各6 g,大黄3 g,水煎服,1剂/d,早晚各服用1次,口服。 1. 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

2011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11) 一、临床资料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 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 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中 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 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 诊治。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11年1月一2011年11月共收治中风病人356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38人,中风恢复期18人,中风住院人数占内科总住 院人数35%。其中男198例,女158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89 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5人,占35.1%;肝阳暴亢型共42人,占11.8%;阴虚风动型占84人,占23.5%;气虚血瘀型占105人。占29.4%。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在中内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 辩证施治。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 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 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 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 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方药如下:陈皮 12g 、半夏15g、茯苓15g、天麻20、丹参30g 、当归20g、胆星12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