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有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有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有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有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患者需要家长细心周到的呵护才有可能完全康复,由于脑瘫大发作会导致孩子的行为、思维、认知和智力发展受到巨大的困扰,因此家长一旦发现新生儿脑瘫的发作就需要做好相应的保健措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儿脑瘫疾病的护理保健措施。

小儿脑瘫疾病的护理保健措施:

1、语言训练:家长应多鼓励脑瘫患儿说话,给与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话,帮助其做好自我思想的表述。

2、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肩关节向上、向后柔和运动,力度以患儿能承受为度,肩关节局部可涂搽红花油或活络油。每天50次左右,分3次进行。对上肢屈肌张力高者,采取柔缓按摩,同时用小夹板固定肘关节,每天3~5次,每次20~60分钟。

3、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练习翻身、坐起、站立、平衡、步行,作业治疗训练。内容以患儿能接受、配合为限,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连续进行,可根据脑瘫患儿的具体情况增减强度。

4、功能锻炼:家长应帮助患者加强足尖、足背的功能锻炼。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做相同动作。患儿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也可练习上、下台阶走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协调步态。

5、饮食营养要合理: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食物应易消化,高营养。例:牛乳、豆浆、蛋花汤、冲藕粉、果汁、牛肉汤等。

小儿脑瘫的饮食要点: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促进大脑的发育。维生素B族能提高机体各种代谢功能,增强食欲,维生素D

能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

2.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馒头、粥、粉为主食,过多杂食会影响食欲,造成营养障碍。

3.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维生素和纤维,能保持大便通畅,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烂,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饺子、菜泥、菜汤,教育孩子养成吃蔬菜的习惯。

4.饮食要有定时,一般早、午、晚各进食一次,有条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点心一次,按时进食,可以增加食欲。

6、心理护理:脑性瘫痪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有想放弃治疗的心理。积极有效地心理疏导可使其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耐心讲解脑瘫是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适当的措施而达到康复目的。

7、健康教育:指导家属防止患儿的异常姿势,并教患儿练习应该完成而没有完成的动作。例如:翻身,爬行,用手持物,单膝跪立等。定期接种各种疫苗。

8、卫生宣教:指导家属注意对患儿的保暖,衣服应柔软舒适。餐具、奶具定期煮沸消毒。大小便后清洗会阴部,防止湿疹,适当户外活动。

9、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晨间护理彻底细心,定时巡视病房,尤其夜间后加强巡视,防止儿童坠床、烫伤、自伤、他伤等其它意外事故发生。

温馨提示:注意脑瘫的饮食要富含高度的营养,所以在选择食物时也要有一定的标准。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

原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084564.html,/xent/2014/0103/151839.html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目的:分析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脑瘫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效果评价 小儿脑瘫是指妊娠到新生儿时期形成的一种脑性病变,是由于胚胎发育期脑组织受到损伤,或分娩时及出生后1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一种器质性疾病,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发作、语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其不仅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产生严重影响,而且会对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小儿脑瘫患儿的及时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而精心的康复护理对疾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研究针对32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护理,与同期32例常规护理的患儿相比,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小儿脑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在3个月~6岁;6个月以下者4例,7~12个月者14例,1~2岁者22例,2~3岁者22例,余者3~6岁2例。其中重度58例,轻度6例。临床分型可知,4例为共济失调型、12例为肌张力低下型、14例为不随意运动型、18例为单纯痉挛型、16例为混合型。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布具有均衡性,可以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以执行医嘱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日常生活护理:指导患儿家长为患儿勤剪指甲、定期沐浴,使患儿保持稳定的情绪;做好患儿的保暖防寒工作,避免风寒、感冒;注意根据天气及患儿运动量适当添加衣服,患儿运动时不可穿戴过多,以免运动出汗感冒。天气条件允许可带患儿到户外进行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协助其进行功能锻练,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体质,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此外,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后要注意补充体液,日常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以增强患儿的身体抵抗力[2]。②不良姿势指导:小儿脑瘫患儿的不良姿势包括W型坐姿、圆背坐姿、盘腿坐姿等。其中W型坐姿是患儿两腿过度屈曲,臀部坐于屈曲、内旋的两小腿之间,以获得更好的身体稳定性,但是W型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有哪些原则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基本原则是: 1. 早诊断、早治疗。 2. 综合治疗、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3. 家庭参与、协作治疗。 4. 分析患儿的心理、引发其主动性。 5. 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同步进行。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一. 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人体的运动大体分为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粗大运动有基础性运动(抬头、翻、爬、坐、跪、站、走、跑、跳、投等)和技巧性运动(翻滚、走平衡木等)。精细动作包括:抓、握、提、放、撕、扯、捻、压、拧、悬、揉、搓、翻、掀、折、曡、捆、绘、写等。 二. 常用的治疗训练方法;首先要根据小儿运动发育顺序制定治疗计划,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规律。第二不要给两个以上难题。第三是运动和感觉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头的控制: 1. 眼球追視训练: 治疗师用颜色鲜艳能发出声音的玩具在离患儿眼睛 30cm的水平位置缓慢的左右、上下移动,完成眼球追視训练,为头的控制打下基础。 2. 仰卧位头部的旋转: 完成仰卧位时头部的上下左右旋转功能训练。 3. 肘支撑头抬起:俯卧位完成此功能训练,来抑制迷路性反射姿势及屈肌张力的亢进。 4. 仰卧位头部的上抬:脑瘫患儿常有仰卧位时屈肌控制能力低下,受到外界刺激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这种情况进行此项训练非常必要。 5. 俯卧位头部上抬与双上肢支撑 :这一动作主要是抬高头部的抗重力能力和双上肢支撑负重的能力。

(二)躯干的控制 1.仰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通过调整双上肢可以向前方伸展,,还可以抓住膝、脚并放到口边,分离运动开始出现,腹侧肌肉发育达到高峰。 2.俯卧位的屈伸统合的调整:这一训练来控制患儿肩关节上提和内收。 3.骨盆的控制训练:这是维持坐位和站立的重要环节 (三)上肢的支撑 1.骨盆部位的负重及重心的移动。 2.侧方、后方支撑体重 (四)保护性伸展:在球上完成效果较好. (五)坐位的训练:这一训练完成坐位的平衡和调整能力 (六)爬行能力训练:包括腹爬、膝手立位爬行,俯卧位、膝跪位、仰卧位的训练侧卧位、 (七)站立训练:从跪到站立(四点跪训练、两点跪训练、蹲起训练)从坐位站起、从跪位站起、单腿站立、立位姿势等训练。 (八)步行训练 三.手部功能训练 握拳式手的纠正训练、伸肌痉挛者的抓握训练、伸肌痉挛、拇指不能内收的纠正训练、对掌、对指、并掌的引导训练 四.认知能力训练:包括感知、识别、记忆、概念的形成、思维推理及表象过程。 五.语音能力训练:包括呼吸、构音、发音、表达、阅读、书写训练等。 六.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梳头、如厕、上下台阶等。 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与亲人的交往、社会生活的适应,知道自己、认识熟悉的人、认识家庭环境、知道居家注意事项、认识公共设施、参与集体活动、懂得安全常识等。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 何莉娟 魏慧敏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何莉娟魏慧敏 发表时间:2015-08-14T16:52:24.560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何莉娟魏慧敏 [导读] 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小儿脑瘫是妊娠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 何莉娟魏慧敏(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四川三台621100)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30-01【摘要】目的是使小儿脑瘫患儿的各项生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或者代偿,重建部分肢体功能,降低其残障程度,改善生存质量,以解除或减少家人及社会负担。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护理 小儿脑瘫是妊娠到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细心的康复护理可以发现脑瘫患儿的病情有否进展,肢体畸形可形成不,可判断受损伤的脑组织残余功能能否重新建立运动和姿势异常的改善与否是对前一阶段康复护理方案的判定与修改的依据。1.康复护理1.1首先为每位患儿制定具体的康复护理计划,对家长进行康复护理的集体和个别训练,集体培训以理论讲课[个别培训以示范训练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训练指导。1.2理念及原则由于患儿的疾病是伴随终生的,应教会患儿“怎么学习,如何帮助自己”整个训练过程,除了体能上的障碍外,性格也缺乏正常发展,这需要家长根据所处环境和经验用有节的歌曲、童谣、数字等活动来正确引导多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1.3心理指导多数家长会有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需让他们认识疾病多一点关爱和信心,介绍预后知识,提高康复意识,配合治疗。2头部训练肌张力低下型患儿肌张力低下,应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往前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痉挛性将两手放在头的两侧,把颈尽力向上拉,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手抬高向外转拉直坐起来,将抬高头部且保持正位徐动型患儿的肩关节外转。一两手挛缩有曲,应将手臂拉直转而下压。3四肢训练下肢呈僵直并夹紧状态,要控制膝关节让双腿外转,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可作一伸一屈的运动,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几脚趾拉直。将患儿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拳头张开,利用手臂伸直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吃[将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即腕、肘、手一起伸直。4语言训练患儿时有合并语言发育迟缓,自我表达意识常因养育者(家长)的介入成二次性障碍,需家长帮助患儿根据所处的阶段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实施治疗训练方法。对小的患儿要注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并在游戏时应用已学过的词汇和语言促进交往行为的发展。5日常活动训练脑瘫患儿的基本生活必备5.1需备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对能自食者要耐心等待预留时间,不应急于催促使其心情放松。对不能自食者,喂食宜选用特殊餐具,不要硬拽餐具等待自行张口,少量喂食并保持环境明亮、宽敞,给予适当的诱导。5.2患儿初学穿脱衣服时可选宽松的做出标记,也可训练上肢的伸展和手肘的伸直功能。5.3入厕训练包括定时坐便穿脱裤子给充足的时间来完成。6结论脑瘫儿童的康复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树立信心。对儿童福利机构的脑瘫儿童康复护理是重点。人文关怀不能缺,让他们增强治疗的信心,孤而不残,残而不废,是社会上最弱小的群体需要不断的呵护关爱,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生活自理,参与社会走入社会活动。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前、后得重要工作—--—康复评定知识 一、为什么要对小儿脑瘫进行康复评定 脑性瘫痪因其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就是同一个人处于不同年 龄阶段而表现各异。对患者进行系统得康复评估就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得主要手段为康复治疗计划得制定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得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因此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前必须对各项功能进行评估。 在诊断方面根据出生前出生过程中或出生后有CP等危险因素得如缺氧早产窒息等存在出现了不正常得运动模式及姿势及时常伴有言语感知智力等障碍排除其它疾病所致得中枢性瘫痪及一时性运动发育滞后即可作初步诊断。影像学等辅助检查可探索病因并对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得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诊断得依据。 二、评定前要了解脑瘫得分型不就是得。从分 型中可以明了其病变部位大体在哪里。 一痉挛型早常见全身肌张力明显增高原始反对持续存在全身“僵硬"主要病变在锥体束。 二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病变在基底核。 三共济失调型少见主要表现为平衡协调性差意向震撼主要病变在小脑、四弛缓型以肌张力低下为主。 五?混合型以上任何二型或二型以上得症状混合出现。 如果按肢体障碍情况可分为单瘫双瘫截瘫三肢瘫四肢瘫、临床上以四肢瘫与双瘫为多见。但这种“瘫”并不就是不能动而就是动得不好就是有障碍得“瘫痪”。 三、怎样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共进行六个方面得评定如体格发育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得评定、特殊感觉障碍得评定、 言语障碍、智力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得评定、由相关专业人员进 行。一)。体格发育障碍得评定 通过对患儿体格发育得评定可以瞧出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得程度与发育滞后得时间明确就是否有畸形挛缩等情况。 小儿体重估计出生前半年体重KG = 出生体重+月龄*0.7 出生后半年体重KG =出生体重+6*0.7+(月龄- 6)*0。52岁以上体重 KG=年龄*2+8 其个体差异不应超过平均数+/— 10%、二)运动功能障碍得评 定 1 运动发育障碍得评定 正常小儿得运动与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与顺序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性瘫痪者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或表现为主动活动减少。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06-23T11:48:02.64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陈丽宋宿杭魏红娬[导读] 家庭中一旦出现脑瘫患儿,家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这时候要帮助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反应 陈丽宋宿杭魏红娬【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治疗【中图分类号】R8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43-02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一个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等[1]。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病变,是脑在未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或脑本身的发育不健全而形成的以运动障碍、身体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因此,脑瘫患儿常易误诊、漏诊而延迟康复治疗时机,根据其特点,康复护理目标应定位于几个方面,具体体会如下。首先对脑瘫患儿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目标,在早诊断的基础上,为家长做好良好的心理护理,以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纠正其存在的异常姿势,减少肌肉的紧张或松弛程度,以利于患儿日常生活活动(ADL)的指导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康复护理内容及方法 1.1 观察要点:观察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体态、姿势、颜面表情以及感觉障碍的程度、语言能力等。 1.2 护理内容:包括营养指导、床边训练指导、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3不正确姿势的纠正:①正确的抱姿:正确抱脑瘫患儿能够纠正其异常姿势或体位,能够刺激患儿对头颅的控制能力,又可给家长省力不少,根据脑瘫的不同类型选择合理的方法,既让患儿扩大视野,也可达到增强患儿双手自主活动目的,同时也提高其躯干的控制能力。②适宜的卧姿:侧卧有力于对抗全身伸肌痉挛或紧张性反射作用,从而改善全身痉挛状态;悬吊式软床也可促进对称性姿势的发展,俯卧位有利于患儿抬头功能训练和手支撑能力的提高。 2康复护理基本要求 2.1环境要求强调无障碍训练,周围设施要安全配套,轮椅、坡道、电梯专用残疾通道要完善。 2.2社会环境要求社会资源、社会服务、公共交通工具、商场服务设施等。 3 康复护理基本方法 ⑴在日常生活中将替代护理变为自我护理模式,对于不能独自完成功能动作的对象,给予一定的援助。⑵功能训练的常规指导、随时指导、床边指导要抓住重点,不能盲目训练,否则事倍功半。⑶康复评定贯穿护理过程始终,配合治疗在康复初期、中期和末期三阶段进行数次评价,以制订新的目标。⑷营养与饮食的护理:①指导家长注意饮食的环境、食品种类,给予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摄入。②必要的护理援助:对于不能独自完成功能动作的对象,要给予一定帮助。③手和头位置的调整:避免进食时情绪刺激,不要分散注意力和精力,软瘫者应抱起喂食,避免呛咳。 4脑瘫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家庭中一旦出现脑瘫患儿,家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这时候要帮助家长克服不良心理反应。①医务人员对脑瘫患儿家长应耐心讲道理,积极宣传讲解疾病知识,真诚鼓励,调动全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康复治疗中出现的疗效缓慢现象,要鼓励他们按计划训练,坚持治疗,持之以恒。②提供真诚的关怀,让患儿家长能以一颗平静的心对待治疗、对待生活十分重要,给予其真诚的关心及生活上的照顾,增强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尽量减少由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制订好每日计划,配合康复治疗,将康复目标分为几个阶段以减轻心理紧迫感,逐渐适应,勇敢地承担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当诊断患儿有脑性瘫痪危险时,一般家长所受的打击非常大,理想的康复护理方式是鼓励家长和患儿建立良好交流,使孩子处于安全、依赖状态,对今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学习兴趣的提高都有影响,避免一些不良刺激,多给孩子提供和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使其在情绪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逐步正常。 参考文献 [1]杨亚丽,马堃.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医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 作者单位:250022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审批稿

小儿脑瘫康复临床路径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脑瘫儿童康复指导手册 一、小儿脑瘫概述 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围产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多在1岁内出现,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为1.5‰~5‰,占小儿神经与遗传咨询门诊人数的首位。 脑瘫的特点:发育性:是指在脑组织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非进行性:脑瘫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永久性:脑瘫不是一过性疾病,而是永久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脑性瘫痪(脑瘫)的具体表现:脑性瘫痪(脑瘫)为某种病因损害了脑部,病变虽不再进行,而造成运动、姿势发育向异常方面进展,甚至出现损害智力、语言等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自我调控肢体运动能力差、平衡能力差、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个别伴有癫痫、听力减退、视力异常(斜视、弱视、视野缺失)等。 脑性瘫痪主要靠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我国1988年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了三条诊断标准: ①婴儿期内出现的中枢性瘫痪; ②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需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高度提示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 ①早产儿、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有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和核黄疸等; ②有智力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定和易惊恐。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及痉挛的典 型表现; ③锥体外系统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 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②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③脑炎后遗症。 诊断要点 1、出生后数月至一年内出现的双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2、病情平稳,非进行性发展;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48 学分:3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脑瘫儿童康复》是三年制高等职业学院儿童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按专业教学计划列入学生考试课程。 据粗略估计,我国儿童脑瘫发病率达 1.5/1000-5/1000,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发智力低下、视力障碍、癫痫和发育迟缓等,是小儿最常见的、非常复杂严重的脑损伤综合征,治疗和护理困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儿童脑瘫护理及康复工作非常必要。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理论学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儿童脑瘫康复服务技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儿童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功能障碍特点,理解儿童脑瘫康复训练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康复的基本理念,了解儿童脑瘫的发病原因与预防; 2.掌握儿童脑瘫功能障碍评定内容和方法; 3.了解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方法基本原理; 4.掌握儿童脑瘫常用康复训练操作方法。 三、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儿童脑瘫康复训练基本知识;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4.脑瘫辅助器具和矫形器具选用。 难点: 1.脑瘫功能障碍特点; 2.运动康复训练、作业疗法; 3.语言能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共2课时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康复概述 第二节医学康复 第三节教育康复 第四节职业康复 第五节社会康复 教学要求: 1.了解康复的含义、康复的领域、康复的层次 2.了解脑瘫儿童康复的意义 3.了解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与社会福利管理工作 4.了解脑瘫儿童全面康复的基本概念 5.了解脑瘫儿童康复体系与模式 教学重点: 1.康复概念 2.全面康复概念 第二章小儿脑瘫概述共2课时讲授:2课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小儿脑瘫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

小儿脑瘫的的康复与治疗 任浩 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在两千多年前功能康复的概念就已经形成。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兴办 各种福利院,一些中医院。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引入了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康复医学在教育、临床、科研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卫生部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设立康复医学科。在康复这门学科飞速发展的今天,康复功能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和发展病、伤残者的身体、心理、社会、职业、娱乐、教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方面的潜能。特别是在对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尤为突出,现代康复的发展让脑瘫儿童更快、更好的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关键词:成因;症状;手术;中医;综合治疗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治疗的发展日益壮大。但少数农村及乡镇未能普及。并加上农村乡镇地区的新婚夫妇未能掌握一定的生育知识。导致农村及乡镇是脑瘫儿童多发生地区。但随着社会的关注,家庭的关注。脑瘫儿童同样得到很大的帮助进行康复。下面结合自身实习浅谈一下小儿脑瘫的康复与治疗。 2脑瘫定义及临床表现 2.1小儿脑瘫的定义 小儿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儿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 2.2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1、中枢性运动障碍: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比同龄儿童明显落后,当患儿抬头、翻身、坐力困难时才被家长发现。病儿的肢体很少动作,特别是下肢更为明显,常表现为偏瘫、双侧瘫、四肢瘫等。由于自主运动困难,动作僵硬,不协调,常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锥体外系或基底节有病变时,主要表现为异常动作、运动增强、手足徐

最新整理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讲课教案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或损伤,导 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非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颇高,是儿童时期一种主要的致残性疾病。 脑性瘫痪的病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如:TORCH是指可导致先天 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Toxopasma)是弓形虫,R(Rubella.Virus)是风疹病毒,C(Cytomegalo.Virus)是巨细胞,H(Herpes.Virus)即是单纯疱疹I/II型、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及分型 ?脑瘫的症状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等。如严重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脑瘫分型;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松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 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脑性瘫痪的治疗 治疗计划:应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减少继发性关节畸形和软组织挛缩,尽量推迟或避免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物理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力 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和辅助具的 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活动、提高 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 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 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心理行为治疗:脑瘫患儿有时伴发异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闭、多动、情绪不稳 等症状。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加与同龄儿交往,以及尽早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 ?家庭训练计划:治疗师应为患儿及其家长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该计划重点应放在提 高功能和防止继发残损方面,但是对于特别严重的患儿,易化护理及减轻家庭负担

小儿脑瘫的康复

小儿脑瘫的康复 一、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脑瘫,是小儿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致的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视听觉障碍、言语障碍。 由于病因在出生前到出生后4周,所以在婴儿期可以表现出一些症状,通过检查原始反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运动发育,就能观察出,但由于小儿神经早期皮质下中枢控制,受反射支配,此时脑损伤后症状多不典型,而且肌张力检查受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孩子当时的状态,所以早期诊断必须慎重。 二、脑瘫特点:(脑瘫定义的要素): 1.发生在小儿生命的早期,或出生前或出生过程中; 2.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而不是发生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因此,脑瘫本身是非进行性的疾患; 3.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病变部位在脑部,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常见病理改变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扩张、神经细胞减少和退行性变。鉴于以上原因,脑瘫是中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症候群。其主要障碍是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三、康复治疗 (一)医学康复: 1.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属于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 PT)的一种,主要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促进正常姿势和运动发育,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1)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①遵循从头到尾、由近位端向远位端等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模式的诱导;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④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⑤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⑥康复训练前缓解肌张力。 (2)运动功能训练的要点: ①头部的控制要训练仰卧位头部保持正中位,颈部牢固挺起,俯卧位抬头和转动,坐位保持头部直立位。 ②支撑抬起训练进行躯干肌肉的控制训练,使身体能够抬起,翻身和回旋,逐渐实现肘支撑、手支撑、坐位支撑。 ③翻身训练小儿翻身时要先抬头,因此翻身和抬头是密切相关的。

小儿脑瘫康复评定

小儿脑性瘫痪的全面评定 康复中心 在对脑瘫患儿实施康复治疗措施之前,要进行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手段。由于康复的对象是脑瘫患儿及其功能障碍,康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功能,因此康复评定不是寻找疾病的原因和进行诊断,而是通过徒手或使用仪器的一系列测量评估来客观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发展趋势、预后、转归等,为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牢固的基础。评定至少应在治疗前、中、后各进行1次,根据评定的结果制定、修改康复治疗计划并对康复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全面评定的内容一般包括:小儿体格发育状况、神经发育综合评定、神经肌肉基本情况评定(包括肌张力及痉挛程度、肌力及瘫痪程度、原始反射和自动反应评定、运动的协调性等)、肢体功能评定(包括姿势及平衡能力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评定)、智力评定、适应性行为评定、言语功能评定、综合功能评定、感知觉评定、口腔运动功能评定、功能独立性评定等,以上内容都应由相关专科人员做出详细评定。 1 全面评定的内容 1.1 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小儿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在80年代后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评价标准。运动发育落后是脑瘫运动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脑瘫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患儿潜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恢复和促进随意运动功能的发展,故如何判断患儿能否独立完成其运动功能显得十分重要。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是用来评价脑 瘫患儿在康复治疗中大运动功能状态改变的一种极有价值的评价法。它较敏感,能说明康复治疗的效果,不仅适用于脑瘫患儿,也适用于其他瘫痪患儿在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评价,解决了以往对脑瘫患儿疗效判断上的争议,它在国外已较为广泛应用于临床。它能定量测量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状况、随时间出现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适合在临床康复中应用(具体请见附表)。 1.2 重度脑瘫疼痛评定量表 由于重度脑瘫患儿有运动功能损害,很多不能口头表达疼痛的程度,因此进行疼痛程度的评定非常困难,并且使用非词语性的评定量表非常必要。另一方面约40%的患儿智商低于70,这也影响了疼痛评定。有学者设计了一种脑瘫疼痛评定量表(the pain assessment instrument for cerebral palsy,PAICP,见表1)。研究对象使用面部表情疼痛定级法(face pain scale,FPS,分数按疼痛程度从1到7分,一般能产生疼痛情况的平均评分≥3分,不产生疼痛的评分<3分)来对每项活动相关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评定。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适用于重度脑瘫的疼痛评定。它能使患儿自己评定疼痛的程度,可提供脑瘫患儿能体验的疼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方法 以下内容由成都78115部队医院脑瘫科提供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在脑瘫的治疗中起着去足轻重的 作用,经过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患者的症状就会明显得到改善,甚至达到生活自理的程度。成都78115部队医院脑瘫科专家介绍其康复治疗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小儿,训练者可在其仰卧时,四指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足背与小腿之间角度尽量小于90°。还可以穿戴足踝矫形器,以利于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更好地进行站立、行走训练。有的小儿双手握拳,不会抓物,训练者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它手指就容易伸开了。 二、对不会翻身的小儿,在其仰卧时,将翻动侧的下肢屈曲,并辅助屈曲腿带动身体旋转或握住翻动侧上肢使其伸展,内收,带动躯干翻身。学会爬行是行走的先决条件之一。小儿需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姿势保持稳定后,可在小儿面前放置带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同时可向前推动小儿足底,辅助其前行。

三、中医按摩可减低痉挛肌肉的张力,扩大四肢关节活动范围;针灸可采取头针在运动、语言区,以改善该区功能。 四、正确的抱姿,即将小儿双腿骑跨在康复人员的腰间。为了加强小儿头的控制,可使其俯卧位双手支撑抬头、抬胸或仰卧时双上肢伸展,将其缓慢自仰卧拉至坐位。当小儿坐在床面上时,应诱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逐渐出现各方向的保护性反应,以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五、在运动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训练。以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小儿的注意力,力争其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发音。创造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对于四肢肌肉张力明显增高或四肢不自主的运动妨碍了患儿的活动时,可考虑使用解痉或控制徐动的药物 温馨提示:小儿脑瘫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因此已经发现脑瘫的症状及时的到脑科医院进行治疗。脑瘫疾病的诊断治疗对医院的技术设备和专家经验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脑瘫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脑科医院进行治疗。 我院采用“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的研制是从分子基因学、细胞病理学、纳米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分子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出发,立体综合地治疗脑瘫疾病基础,是一种中枢神经再生疗法。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小儿脑瘫康复九种运动训练法 痉挛型脑瘫患儿训练有以下九种方法: 1、抑制上肢的内收内旋、拇指内收、握拳、屈肘、肩关节后撤,保持良好的体位和姿势,采用Bobath手技。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拇指关键点控制训练。②被动手指屈伸训练。③上肢带关键点控制,双上肢外展外旋、上举。④抱球姿势。⑤Bobath球或滚筒上训练,仰卧其上促进全身伸展姿势。仰卧一侧并抱腿抑制头背曲,俯卧其上促进抬头和手支撑。⑥拧毛巾式训练纠正内旋后伸。⑦中线活动的促通。 2、抑制下肢的内收交叉、屈膝屈髋、尖足、足内外翻,其训练方法如下: ①双下肢交互运动训练,对降低肌张力,抬腿跨步都有帮助,②双下肢外展、外旋训练,纠正内收交叉,③双侧内收肌的放松和按摩,④骑跨于滚筒、花生球上或借助于髋关节外展训练椅,⑤利用手法和内外翻矫正板纠正足内外翻,⑥胭绳肌牵张训练(见膝关节活动训练章节)。⑦髂腰肌牵张训练,⑧跟腱的牵拉训练及足背屈的维持训练,以纠正尖足,⑨髋关节伸展训练以纠正屈髋,⑩搭桥式练习,促进骨盆伸展和加强腰背肌肌力。 3、关节活动度的改善训练和稳定性、协调性训练: ①各大关节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②对于严重的有踝阵挛或肌紧张的,可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③手口眼和手足口协调性训练。④双上肢支撑训练(既可促进手支撑和手指的伸展、抬头,也可促进髋关节伸展):训练床上被动支撑;楔型垫上训练;滚筒上训练。⑤立位促通板训练以促进站立并加强下肢稳定性。⑥年龄3周岁以上的可利用骑自行车、跑步机加强下肢训练。利用股四头肌训练仪既可增强下肢肌力,又可促进下肢分离运动的完善。⑦利用娱乐体操,提高上肢侧举、上抬、外展的关节活动。⑧手指训练可用捏取小食品、玩积木、叠纸、持笔描图、木钉盘训练等。 4、增强体轴性旋转能力和体干的活动能力训练: ①体轴回旋模式(卧位、坐位、立位)。②仰躺于滚筒上,利用滚筒的旋转性,使患儿双下肢、髋关节、躯干以及颈背部出现伸展姿势,也可以缓慢转动滚筒,使患儿重心左侧或右侧转移,反复操作,让患儿感觉重心的变化。③翻身训练:反射式翻身;手部控制式翻身;腿部控制式翻身;头部控制式翻身。

最新小儿脑瘫康复

小儿脑瘫康复

[关键词]:小儿脑瘫、多种方法、郁氏手法PPT Bobath、快速达到康复 [论文]目前,国内外对脑瘫病的治疗是以康复为主,所采用的康复疗法也几乎相同。如对患处进行按摩、针灸、功能训练及采用一些营养神经细胞药物等等。多年来一直应用的这些方法极少产生显著效果,致使对脑瘫病的治疗处于无特效治疗状态。郁氏手法是澳大利亚PPT脑瘫治疗中心郁孟德主任四十年来潜心研究国内外先进的康复技术和手法,结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套以整体干预为原则,注重精细干预并渗透、融合中医精髓的脑瘫康复治疗方法。主要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知识全面总结、分析脑瘫患儿具体的异常姿势和运动的特点,采用中医指压疗法等综合手法,对每一块肌肉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以达到肌力平衡、纠正异常的精细干预。 一、脑瘫病的概念及分型 (一)概念:脑瘫病(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一个月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言语和行为及学习等方面的障碍和异常。虽然脑的所有功能均可受累,但运动皮质的损伤最为多见,故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我国在1988年召开的专

题座谈会。对脑性瘫痪的定义为:“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脑瘫病的分类较为复杂,可基于病因学、病理学和临床症状来分类。但临床应用颇为复杂。目前绝大多数采用Minear分型。使用较方面,定义也较明确.具体如下:(二)分型:分四型1、痉挛型(Spastic form)①双下肢为主型(Diplegic):②四瘫型(Quadriplegia form;③偏瘫型(Hemiplegia form);④双侧性偏瘫(Double-hemlplegla form)。 2、运动困难型①运动过度型或手足徐动型(HyPerkinet or form);②肌张力障碍型(Dystonia form) 3、共济失调型(Ataxia form) 4、混合型(Mlxed form)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脑性病痪的病因较为复杂,许多患儿甚至找不到明确的病因其发病与产前、产时、产后短期内诸多因素关系密切。据Ell enbery统计属于分娩过程中的占60%。产前的占30%,产后的约占10%。Russman统计脑瘫发病的高危因素在产前包括母亲患有癫痫、甲亢、毒血症、妊娠末三个月出血、宫缩乏力。患儿在产期内有颅内出血、胎盘功能异常、臀位产、早产、缺氧、窒息、低出生体重、出生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小儿脑瘫康复的诊疗流程 第一步沟通 首先与患者家属沟通,询问患者的病史,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1)出生前至出生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滞后。 2.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些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痪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徐动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但此类疾病起病一般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射消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根据运动障碍性质分为: (1)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其他类型: a.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 不亢进。 b.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C.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3.辅助检查: (1)头部影像学检查:MRI、CT (2)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脑电图、肌电图及诱发电位

小儿脑瘫有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有哪些康复护理措施 小儿脑瘫患者需要家长细心周到的呵护才有可能完全康复,由于脑瘫大发作会导致孩子的行为、思维、认知和智力发展受到巨大的困扰,因此家长一旦发现新生儿脑瘫的发作就需要做好相应的保健措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小儿脑瘫疾病的护理保健措施。 小儿脑瘫疾病的护理保健措施: 1、语言训练:家长应多鼓励脑瘫患儿说话,给与表扬,鼓励患儿发声的积极性,帮助患儿树立说话的信心。当患儿发声时要立即回应,多启发他表达想说的话,帮助其做好自我思想的表述。 2、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肩关节向上、向后柔和运动,力度以患儿能承受为度,肩关节局部可涂搽红花油或活络油。每天50次左右,分3次进行。对上肢屈肌张力高者,采取柔缓按摩,同时用小夹板固定肘关节,每天3~5次,每次20~60分钟。 3、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练习翻身、坐起、站立、平衡、步行,作业治疗训练。内容以患儿能接受、配合为限,循序渐进地进行。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连续进行,可根据脑瘫患儿的具体情况增减强度。 4、功能锻炼:家长应帮助患者加强足尖、足背的功能锻炼。患儿面对墙壁站立,然后缓慢前趴,直到跟腱处感觉牵拉为止,还可把双脚尖转向外侧做相同动作。患儿仰卧,俯卧位压膝整足法,牵踝,摇踝法,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也可练习上、下台阶走和跑步车训练,在运动中牵伸痉挛的肌肉,加大活动范围,协调步态。 5、饮食营养要合理:提倡母乳喂养,尤其是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母乳不足,采用合理的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幼儿补充各种辅食,包括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蛋白质。食物应易消化,高营养。例:牛乳、豆浆、蛋花汤、冲藕粉、果汁、牛肉汤等。 小儿脑瘫的饮食要点: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小儿脑瘫综合康复护理的疗效

小儿脑瘫综合康复护理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3-01-17T10:36:00.9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孟红梅 [导读] 观察小儿脑瘫应用综合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 孟红梅(河南省安阳市妇幼保健院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脑瘫应用综合护理措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脑瘫患儿,给予饮食、心理、肢体功能康复、语言训练、生活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9个月后观察对脑瘫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后的恢复状况。结果:经过对脑瘫患儿的综合护理实施,50例患儿治疗后基本治愈5例,显效27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体有效率94%。结论:小儿脑瘫经综合护理措施干预疗效确切。【关键词】小儿脑瘫综合康复护理疗效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脑性瘫痪的发病率大约为1.2-2.5‰,如不及时纠正治疗,往往会造成严重并发症,所以脑瘫患儿的护理及康复训练极为重要,所以就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3月在我科收治的脑瘫患儿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3-6个月的患儿6例,7-12个月的患儿12例,1-2岁的患儿15例,2-3岁的患儿14例,3-6岁的患儿3例;其中不随意运动型患儿13例,肌张力低下型患儿11例,单纯痉挛型患儿14例,混合型患儿8例,共济失调型患儿4例;智力低下者19例,语言障碍者18例,口面功能障碍者15例,癫痫者5例,听力障碍者5例,轻度患儿8例,中重度患儿42例。 1.2 辅助检查 CT检查异常者34例,脑电图检查异常者25例,其中脑萎缩患儿17例,脑软化灶 6例,侧脑室扩大 4例,脑积水4例,脑穿通畸形 1例。 2 护理方法 2.1 饮食护理 一方面脑瘫患儿由于肌力下降或肌张力增高导致自主进食比较困难,所以要对患儿进行饮食护理训练,使其尽早能够独立进食。另一方面要给患儿增强营养、膳食平衡、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体质,促进机体的康复能力,同时使患儿不偏食、不嗜食,进食不易过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2 心理护理 尽早地对脑瘫患儿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脑瘫患儿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脑瘫患儿常常伴发异常的心理问题,如固执、爱哭、任性、自闭、多动、孤僻、情绪不稳等症状。健康的就医环境及家庭环境,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快速康复,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细心的、耐心的对患儿进行观察,了解患儿需要什么,以利于给与正确的引导。同时对于患儿家长特别是其母亲,应进行健康教育,消除他们的消极、悲观情绪,树立信心,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疾病、了解疾病,向他们介绍本病的预后及康复训练等,要给患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患儿家人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使患儿增加与同龄健康儿童交往。 2.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该护理方案主要是使患儿提高功能及防止继发残损方面,根据对患儿病情的了解以及日常生活的安排,有针对性的进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痉挛肌的牵伸治疗、功能性主动活动的强化训练;应用Vojta法、Bobath法等功能训练方法,达到以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和平衡反射,抑制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降低肌张力,增强肌力[1]。针对患儿局部的功能障碍不同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可以应用捏、揉、拍、打等手法改善使患儿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痉挛,以利于正常的运动发育。也可以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改善患儿肢体功能障碍。 2.4 语言训练护理 小儿时期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脑瘫患儿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如不进行及时纠正往往会造成患儿弱智、失语等的发生,所以语言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恢复患儿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护理人员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2]。护理人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患儿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逐步学会语言表达的意识,应用呼吸训练法使患儿学会用嘴及鼻子呼吸,训练患儿的视、听、嗅等感官器官。 2.5 生活护理 主要使患儿经过日常生活护理后能够达到生活自理能力,教患儿学习如何洗手、如何穿衣、脱衣,如何大小便等,慢慢培养患儿独立的生活能力,根据患儿情况和不同阶段,定时定量有针对性的布置家庭训练任务,以达到最好疗效[3]。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儿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智力、言语等与同龄儿无差异;显效:患儿肢体功能部分恢复,生活能力、智力明显提高;有效:患儿肢体功能部分恢复,生活能力、智力有一定的提高;无效:患儿的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3.2 疗效 50例脑瘫患儿,经过9个月的康复护理训练,基本治愈5例,显效27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总体有效率94%。 4 体会 脑瘫患儿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脑瘫患儿给患儿本身及患儿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及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及时正确地给患儿进行治疗、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使患者恢复健康或使患儿能够自己独立,减轻患儿家庭负担,本次对患儿的临床护理干预疗效令人满意,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毅,冯晶,苏少嫒,等.综合康复治疗79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2):37-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