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
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农业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昌吉市五中周艳蓉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2.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指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4.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如《美丽中国之神奇高原》视频,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沙画艺术视频《青藏高原》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最近流行的沙画艺术搭配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青藏地区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三极,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探险家、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也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宝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哪方面的知识?

学生:位置和范围。

大屏幕展示“青藏地区位置、地形图”。

教师:提出问题:请简要描述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指图回答。

教师提供资料:八月海拔大约4800米的地方拍摄的照片,他说:“冷啊,三九天的感觉”,请结合青藏地区位置、地形图探究,为什么此时南方炎炎夏日,而吴

老师穿着长袖衣衫却还感觉寒冷?

学生:因为青藏地区地势高。

教师:青藏地区地势高,会对哪些方面带来影响?

学生:气候、河流、动植物、农业、生活……

(设计意图: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总结出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体现地理的生活化特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请参考课本P85——P86图文资料)。

问题1:(1)请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山脉并用笔在图中圈出来。

(2)请找出发源于青藏地区的河流并用彩笔描出来。

问题2:(1)比较同纬度的成都和拉萨两地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2)拉萨气温年变化有何特点?

(2)青藏地区气候特点?

(设计意图: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还能进一步锻炼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

过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假如你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一位藏民,在这种高寒的环境下,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种生产活动?如果在青藏高原发展种植业,你会选择什么地方?为什么?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合作探究: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请参考课本P88图文资料)。

问题1:请你判别一下,青藏地区和内蒙古、新疆的牧场类型、主要牲畜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

问题2: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的畜种,它毛长皮厚,体矮身健。牦牛能适应高原什么样的独特环境?牦牛是如何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

问题3:藏地区的藏民分别选择在下图中甲、乙两地发展种植业,请你帮他分析原因。

问题4:青藏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是什么?这些作物有什么特点?

问题5:案例分析:以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例,分析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1)以拉萨为例,概括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热量条件。

(2)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发展农业的水源条件。

(3)从日照和温差等条件,分析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学生:先自主探究,把疑惑之处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师:抽小组代表到前面对照地图交流各自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学生以肯定、鼓励或纠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层次递进的方式学习青藏地区农业的分布规律及原因,这样能够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渡:高寒的气候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

教师图片展示了藏族主要的生活并说明高寒的气候还影响藏族居民的生活(服饰、主食、民居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西藏的人文自然环境,加深印象。)

教师: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游人越来越多,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挑战。要保护好青藏

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请同学们献计献策。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生组内合作交流。

师生小结:青藏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高寒影响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抓住其最主要的特征,分析其与其它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青藏地区有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希望同学们能早日实现去青藏旅游的梦想。这里还有许多未被揭露的自然奥秘,因而,这里已经成为科研和旅游的宝地。希望将来有一天,同学们能揭开这里更多的奥秘。

知识建构:PPT展示

拓展延伸:要了解青藏地区更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在网上搜索视频《美丽中国之神奇高原》,了解青藏,建设青藏,美化青藏。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2.说明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重难点】 重点——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2。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影响。 【自主学习】 【一、世界屋脊】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部、以西、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 “,”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着特征。 3。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气候,、年温差,日温差。 由于海拔,空气,日照,太阳辐射。成都和拉萨都位于北纬300附近,但两地1月和7月的气温车别很大,原因是受因素的影响,拉萨位于海拔高。气候冬寒夏凉,气温年较差,但日较差,藏族的传统服装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

原始的生态, 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高原淡水湖是 6。高原之舟:高原之舟指的是,它的毛皮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身,可以载负重物。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7。牧区:青藏高原是我国的牧区,主要的牲畜有、、,他们都能适应、、等特殊高原环境。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谷地,东部的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土质较肥沃。适合喜温凉的、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酒,民居多为。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 【课堂检测】 10。“高原之舟”是对()的爱称。 A。藏绵羊B。骆驼C。伊梨马D。牦牛 11。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 A。本区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自然特征是“高”和“寒” B。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C。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部分在高原的南部和西部边缘

中国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含答案)

中国区域地理第八章青藏地区 主备人:胡露茹 班级学号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定位。主要矿产地及能源分布。 2.熟悉青藏地区的气候、地形特征,能分析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的形成原因。 3.了解自然资源(如主要矿产、能源)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地域类型,能分析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特点。 5.了解青藏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理解青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认识青藏地区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的区位。 二、重点难点: 1.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形成原因及保护措施 2.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对工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复习材料:《区域地理》P157-163;《图文详解》P199-200 四、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青藏地区概况 一、概况 (一)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25%、人口占全国1%,具有的特点。 (二)民族与宗教: 1、民族:主要聚居区 2、:青藏地区除青海省东北部汉族人较多外,大部分地区人口以藏族为主.藏族人民多信奉藏传佛教(俗称教).位于拉萨市中部的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青藏地区位于山脉以西、山脉以北、山-- 山脉—山脉以南。区内大体可以分为、、 、四个分区 (2)经纬度位置:大约位于N——N,属于纬度的高原; 位于E——E之间, (3)相对位置: 青藏地区西部和南部依次与、、、、、、等国接壤。

利:青藏地区是我国与亚、亚地区的交往的新通道,是我国通往西亚的陆上咽喉要道,将来可能成为我国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通道。地处我国中巴经济走 廊、中缅经济走廊的起点区。 弊:①与印度存在土地争议,国防压力大。 2、地形、地质 【测一测】读图完成填空(青藏地区) (1)地形区:a______ _ _山脉、 b. 山脉、c 山脉。 (2)、河流:d 、e________、 f________。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三江” 是指、、。 (3)城市:g 、h________、i西宁。 (4)在图中填上:柴达木盆地、青海湖、羊八井、雅鲁江布江;用铁路符号绘画出青藏铁路、兰青铁路。 (1)地形特征: 以、为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连绵、广布。由于海拔,空气,大气的作用和作用很,使青藏地区①紫外线特别;②光照,作物或花卉的色彩特别;③昼夜温差,作物;④空气,气压较,缺,易产生反应。根据青藏地区这种环境特点,如果各位青藏地区旅游,必需准备用品有:。 由于海拔,昼长比同纬度地区;加上四周高大山脉的,青藏地区降水,晴天,日照时间,所以青藏地区是我国(能源)最丰富的地区。 由于海拔,气候,不足,种植业集中分布在北部的和南部的,被称为(农业地域类型名称)。 ●雅鲁藏布大峡谷、横断山区:是板块、板块碰撞形成的一系列 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与、、形成“三江并流”景观。 利:①区内山谷,地形落差,蕴藏丰富的(能源); ②垂直地带性,物种,适宜发展农业; 弊:地形起伏,坡度,且多活动,岩层,多灾害,易发生流失。 ●藏北地区(即青海高原):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是我国地势最高的 内陆大盆地,蕴藏丰富的、石油、煤和,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供应地。 (2)地质特点: 青藏高原南面是山脉与横断山脉,地处火山-地震带上,是板块与板块碰撞地带(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多活动和断裂带。 利:(能源)资源特别丰富,拉萨附近有中国最大的地热能发电站。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中国地理青藏地区教案

中国地理之青藏地区 一、考纲透析 1.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在图上画出经纬线,确定其位置)。 2.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农牧业生产特点。描述该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并分析影响种植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4.能源和矿产资源。了解青藏地区能源的开发及矿产资源的分布。分析该地区太阳能和地热丰富的原因。 5.分析青藏铁路选线考虑的主要因素。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及意义。 6.主要城市。分析青藏地区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 7.了解青藏地区要的环境问题及措施。 二、体验高考 (2012 安徽卷)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 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1-2 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 A.Ⅰ>Ⅱ>Ⅲ B.Ⅰ<Ⅱ<Ⅲ C.Ⅰ<Ⅱ,Ⅱ>Ⅲ D.Ⅰ>Ⅱ,Ⅱ<Ⅲ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显示青藏铁路从拉萨向北上坡段某处的景观。其中T是为保护铁路而建的工程设施。据此完成3~5题。 3.据图文信息可以推断 A.该段铁路沿等高线布线 B.该段河流冬季结冰 C.铁路沿P箭头指示向拉萨延伸 D.P箭头指示北方 4.M、N间的堆积物来源于 A.坡 B.河流 C.沟 D.原地 5.T设施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坡部位崩塌对铁路的危害 B.防御沟部位洪水及泥沙对铁路的危害 C.防御河流洪水对铁路的危害 D.方便野生动物穿越铁路线 三、自建基础 1.填注 (1)重要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巴颜

青藏地区区域特征教学设计

青藏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是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的第一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应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各区域特征的形成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类生产、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通过对之前区域地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其学习方法及内容,但由于初中地理已学到后期,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别也较明显。如何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是本节教学任务完美完成的关键点。本课时继续加强引导学习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能力、方法等方面更上一层楼。 设计思路: 根据“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思路,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先由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了解本节知识的大致内容,再针对本节的重难点,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并展示讨论探究结果,然后教师对其进行精讲点拔,主要结合板书、板图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间的关系、构建地理知识的网络。教学过程中应用大量青藏地区的图片、音频、视频材料等来丰富课堂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主要地形组成。 3、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环境特点,认识高寒环境下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对当地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地图分析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运用地图和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了解高寒环境下的农牧业特点及对当地生活、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青藏地区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

教学难点:“高”“寒”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目标 导入: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并展示青藏地区的一些景观图片。(聆听了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声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吗?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自主学习:学生按要求,结合图文资料,完成导学案内容 1.青藏地区位于我国_______部,被_________山、___________山、___________山、___________山、 ___________山环抱。 2.青藏地区主要包括的省级行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藏地区面积占全国的________,人口却只占了________,是一个____________的地区。 4.青藏地区地形以______、_______为主,青藏高原平均海拔________米以上,有____________之称。 5.喜马拉雅山位于______与______交界,世界第一高峰____________位于此地,海拔______________。 6.青藏地区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其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的______________。 7.青藏高原是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河流的发源地,还有我国第一大咸水湖: _________。 8.西藏首府拉萨有“__________”之称。 9.青藏地区有我国两大牧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主要畜种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_有“高原之舟”之称。 10.青藏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_____地区,如_______谷地和_____谷地,称为______农业。 主要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展示交流 针对自主学习的内容,小组内针对疑点、难点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在课件上指图展示所完成导学案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作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点。 四、合作探究 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内分别讨论以下4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率先完成任务,率先完成的可以一起完成另外3个问题。 1.分析思考为何7月拉萨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成都气温低? 2.青藏地区为何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掌握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2、结合具体实例,能简单地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 重难点: 1.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河流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3、分析限制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课型:多媒体课、新课教学手段:多媒体、主要利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1课时板书设计: 平原——大多数城市 地形高原——热带地区城市 山地——河谷和开阔低地 气温——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气候降水——沿海地区 供水——沿河设市 交通——河口、河流交汇处及通航起迄点 河流 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半岛 教学过程: 呈现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导入新课):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为何建在这里,而不建在别处? 学生讨论

呈现地图: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图 (提问):世界上 为什么有的地方 城市多?有的地 方城市少? 学生讨论 板书:一、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河流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影响城市 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地形、 河流、气候是通过影响人口分 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的。

思考问题:(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是 如何划分的?(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 的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各有几个? (3)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种地形 上?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 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因而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2、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在热带地区,平原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 市多分布在高原上。例如: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在开阔低地分布:山区地形崎岖,城市基本建设困难,交 通不便,城市发展受限制,因此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上分布。 例如: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二)气候与城市区位 1、降水与城市区位

中国地理专题:青藏地区(2)

青藏地区练习题 1.下列山脉,不属于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分界线的是(D) A.阿尔金山脉B.祁连山脉 C.横断山脉D.天山山脉 2.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是青藏地区特有的畜种,该动物分布区域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C) A.干旱B.炎热C.高寒D.多雨 3.青藏地区居民的主食是(D) A.面食B.米饭C.莜面D.糌粑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首期研究成果在拉萨发布。读青藏高原地区简图,完成4~6题。 4.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上除南、北两极之外的“第三极”,原因是(D) A.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 B.多大江大河,淡水资源丰富 C.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D.地高天寒,雪山连绵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青藏高原隆起是由于(B)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C.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

D.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运动 6.青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主要原因是(A) A.海拔较低,气温较高B.海拔较低,风力较小 C.靠近河流,灌溉便利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适宜喜温凉的青稞、豌豆等作物生长。据此完成7~9题。 7.最能体现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是(B) A.冷湿B.高寒C.干旱D.湿热 8.该地区的青稞、豌豆等作物主要分布在(A) A.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 B.三江源地区 C.柴达木盆地 D.藏北高原 9.该地区种植的青稞、小麦等作物穗大粒饱,单产较高,下列原因与此无关的是(C) A.光照强,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强 B.昼夜温差大,积累养分多 C.气温低,病虫害少 D.光热不足,生长速度慢 读青藏地区简图,完成10~11题。 10.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 A.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聚落与自然环境

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材首先比较系统的说明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从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入手,对各地聚落的特点进行分析。接着教材通过图文的形式,阐述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教材再通过对世界各地聚落的建筑景观照片进行环境分析,初步教会学生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 说教材处理、教法、学法 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太大了,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和文化习俗而各有千秋。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来丰富教材内容,并把课堂转移到了微机室,将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探究小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培养资料搜集整理能力。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能力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为: ①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其建筑风格,以及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②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方法。 技能目标是: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并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 2.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 3. 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式的课堂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做到人地协调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理解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2. 掌握青藏地区受高寒影响下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特色。 ※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图片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歌曲视频引入:播放歌曲视频《天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青藏地区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对青藏地区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引导学生找出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大区域的界限,并找出学生代表上台画出界限,掌握相关的地理事物。了解青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是世界海拨最高的高原(海拨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板书:一、世界屋脊 展示: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并提问:青藏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山脉和河流以及气候类型。

中考地理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练习含解析

专题1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 便利的交通 B. 平坦的地 形 C. 自然资源贫 乏 D. 水源充足 2. 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图示地区开发利用方式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在图示地区的南部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业 B. 在②地附近地区培育天然橡胶林 C. 在①地附近地区发展探险漂流运动 D. 在甲地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 (2)甲、乙两地中,乙地聚落发展规模更大,对其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乙地() A. 地形更平坦开 阔 B. 更接近水能资源富集地 C. 水陆交通更便 利 D.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 3.下面的邮票上绘有民居,其中反映当地降水量相对较少地区的民居是()

A. B. C. D. 4.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受降水影响而存在的是() A. 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 屋 B. 青藏地区藏式服装一藏袍 C. 东北地区房屋有双层窗 户 D. 黄土高原利用毛驴运输 5. 民居外貌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民居中,能反映湿热气候特点的是() A. B. C. D. 6. 关于我国南北方比较正确的是() A.北方传统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为排水通风 B.北方河流流量大,没有结冰期 C.传统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 D.南方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7. 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找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青藏地区的分界线,指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 3、举例说明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展示反馈、巩固提升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增强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难点: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美食,展示我国各地美食图片:东坡肘子、水煮肉片、姜葱炒蟹、龙井虾仁、碳烤松茸、昆虫菜等,让学生认识美食,猜猜是哪些地方的特色菜。 新课: 活动二:探究美食 南方地区美食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一)气候 1、出示南方地区景观图:江南水乡、喀斯特地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南风 光、四川民居等,引导学生概括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点---湿热 2、自主学习:根据“成都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认识南方地区的“湿 热”程度(气候) (1)、南方地区所处的温度带是和。 (2)、南方地区年降水量为_㎜。

(3)、以成都为例,分析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成都气温最高出现在_月,此时月平均气温约_℃ 成都气温最低出现在_月,此时月平均气温约_℃ 成都降水最多的月份是_月,该月降水约_㎜。 (4)南方地区气候类型是和,气候特征是:_ 4、学生展示反馈,纠错 过渡:南方地区湿热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以从地理位置和地势特点分析) (二)位置和范围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内容: (1)在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中填注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2)在南方地区轮廓图中填注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海和南海的位置,并总结南方地区的位置特点 2、展示反馈 (三)地形地势 小组合作讨论并展示以下内容: 1、在南方地区轮廓图中填注出南方主要地形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的位置 2、比较南方地区的地形差异(结合地形图和46页阅读材料回答) 3、读图分析南方地区地势特点 4、总结南方地区湿热的原因 5、巩固提升:请从地形影响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 (2)西双版纳地区不受寒潮影响,而广东却受寒潮影响 6、教师点拨总结 (四)湿热的自然环境对土壤的影响——红壤 认识红壤并分析其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活动三:创意美食(认识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小组合作讨论:

植被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专题复习

植被与自然要素的关系专题复习 【考纲要求】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以区域图表为载体,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地理环境差异性,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体系构建】 1.影响植被的最重要因素——气候 (1)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热量条件的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现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光照:影响着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 (3)降水。 ①同一纬度,从沿海到内陆降水减少,植被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2.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植被出现了垂直地域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2)水分条件相近情况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坡度越缓、相对高度越大,植被种类越多,垂直分异越明显。 (3)受坡向的影响,同一植被在阳坡分布的海拔要高于阴坡,但由于阳坡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土壤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的生长状况有可能不如阴坡。 (4)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这体现非地带性分布,如南美洲南端大陆东西岸,天山南北坡。 3.水文 (1)水文对植被的影响: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2)植被对水文的影响: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4.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本课时内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特征——区域性与综合性,而构建学生的地理学科意识成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具体课标的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自然地理差异; 2、说出其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是鲁教版地理七年级下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完三个地理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各章节中的第一节设计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本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2、本节主要内容:与前三章第一节的设计思路相同,本节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分成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大板块。教材的第一个标题为“世界屋脊”,从青藏地区的自然景观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最突出特征——高寒。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所具有的突出特征——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比较发达。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教为初二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接受新知识较为快速,对新鲜地理风俗事物的兴趣浓厚。且学生已经学习完前三章节内容,学习思路与本节相同,这为本节的学习起到了的铺垫作用。也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但不足的是,对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师应特别注意将所有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理清相关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脑海中有着学习区域地理的框架图,知道该从哪里着手分析,也为将来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识别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2、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提高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案 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 要植被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 响植被的自然环境条件。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 型植被,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水平4:结合区域,分析植被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 理布局植被。 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 分布规律,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植 被类型,探讨其与植被的关系。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主要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 1.判断正误。 (1)不同的气候带,植被类型一定不同。(×) (2)苔原植被一定分布在极地地区。(×)

2.亚热带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荒漠草原 3.温带植被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4.寒带植被的苔原,由极地(或高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2.常绿硬叶林分布在( ) A.南北纬10°之间 B.热带干旱地区 C.地中海气候区 D.亚欧大陆北部 答案 C 解析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区发育的典型植被。 3.对比说明雨林、硬叶林、针叶林形态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提示雨林茂密、常年葱郁,因常年水热丰富;硬叶林叶坚硬、有蜡质,因夏季干热;针叶林稀疏、叶片呈针状,因为热量不足。 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01减少,由此形成热带植被、温带植被、寒带植被的格局。 (1)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 (2)距海远近不同、□02水分条件存在差异,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差异。 (3)洋流也是影响植被的因素之一。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9.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徐素丽 【教材分析】 把青藏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已表明了地形是影响本区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和“寒”成为本区的主要特征。它直接影响青藏地区的其他环境要素,并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本节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和“寒”。“高”和“寒”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阐述了高寒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在前面的章节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怎样描述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当地自然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因此可以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推理、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由于在生活中学生对于青藏地区了解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图片、视频、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学生利用地图掌握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学生通过图表资料的对比分析,知道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了解高寒环境的主要表现。 3、学生理解青藏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条件。 4、学生记住青藏地区高原农业、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欣赏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区高寒的自然环境,以及高寒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高寒环境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探究学习法。

中考地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专题练习含解析

专题 11 聚落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1.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 发展的是() A.便利的交通 形 乏 2. 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图示地区开发利用方式的叙述,合理的是() 天然橡胶林 C. 在①地附近地区发展探险漂流运动 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 2)甲、乙两地中,乙地聚落发展规模更大,对其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乙地() A. 地形更平坦 开 阔 B. 更接近水能资源富集地 C. 水陆交通更 便 利 B. 平坦的地 C. 自然资源贫 D. 水源充足 A. 在图示地区的南部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业 B. 在②地附近地区培育 D. 在甲地建

D.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 3. 下面的邮票上绘有民居,其中反映当地降水量相对较少地区的民居是()

4.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受降水影响而存在的是( ) A. 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 屋 服装一藏袍 C. 东北地区房屋有双层窗 户 毛驴运输 5. 民居外貌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民居中,能反映湿热气候特点的是( 6. 关于我国南北方比较正确的是( ) A. 北方传统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为排水通风 B. 北方河流流量大,没有结冰期 C. 传统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 D. 南方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7. 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 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D. B. 青藏地区藏式 D. 黄土高原利用 ) A. C. B.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七节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1.能结合图片等相关资料,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2.了解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重点) 3.理解主要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一、世界主要植被类型 1.热带植被 (1)热带雨林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亚马孙河流域、刚果盆地和东南 亚地区。 ②特征: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四季常绿。 (2)热带稀树草原(又称萨瓦纳)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 ②特征:散生在草原中的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具有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 2.亚热带植被 (1)常绿阔叶林①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 ②特征:森林植被,四季常绿。 (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①分布:地中海气候区。 ②特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常被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3)荒漠植被:植被十分稀疏,植物种类极少。 3.温带植被 (1)落叶阔叶林: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2)针叶林(又叫泰加林) ①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 ②特征:单一树种构成,立木端直,树冠呈尖塔状,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3)温带草原

①分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均有分布。②特征:低矮的 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旱生小半灌木组成。 4.寒带植被 (1)分布:极地地区、寒温带、温带山地和高原高山地区 (2)特征:由灌木、苔藓、地衣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二、植被与自然 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决定某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水分和热量及二者的配合状况。 (2)太阳辐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减少,形成了全球陆地植被基本格局 (3)水分条件:水分条件差异也是造成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 因。2.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影响大气: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局地气候。 (2)影响土壤:增加土壤腐殖质,改变土壤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3)影响环境:植被经过长期作用能使区域地理环境朝着一定方向改变。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5)我国新疆的典型植被是( ) A.温带森林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D.亚寒带针叶林 [提示](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 人工植被的种类较天然植被的种类少。 (3)√ 热带雨林树木高大茂密,种类丰富,垂直结构丰富。 (4)× 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人教版高中地理中国地理青藏地区专项检测含答案

《青藏地区》检测题一、单选题。 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从根本上遏制三江源地区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回答下列各题 1.在格尔木附近,人们所见到的湖泊类型最可能是() A. A B. B C. C D. D 2.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高亢,气候寒凉 B. 冰川众多,湿地广大 C.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3.读我国局部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河注入太平洋 B. ②湖为冰川侵蚀而成 C. ③河下游两岸是世界重要茶叶产区 D. ④山脉位于亚欧板块 下图为我国某一省级行政区轮廓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下列河流中,发源于该区域的是( ) A. 塔里木河 B. 雅鲁藏布江 C. 长江 D. 淮河

5.图中甲湖泊水的主要来源是( ) A. 冰川融水 B. 雨水 C. 地下水 D. 土壤水 6.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该省区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 A. 种植柑橘、荔枝等为主的林业 B. 种植水稻为主的耕作业 C. 放养羊、马、牛为主的畜牧业 D. 饲养猪、鸡、鸭为的畜牧业 下图示意地图上的一段纬线,这段纬线穿过我国某地形区。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7.这段纬线主要穿过我国的 A. 长江中下游平原 B. 四川盆地 C. 柴达木盆地 D. 青藏高原 8.如果在该地形区修筑铁路,需要克服的主要困难是 A. 沙漠和戈壁广布问题 B. 沼泽和河湖多的问题 C. 冻土和缺氧问题 D. 占用耕地问题 9.该地形区粮食作物品质好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B.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C. 垦殖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D.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读“我国锋面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0.关于图中A地描述正确的是 A. 位于冈底斯山以北,属于非季风气候区 B. 可以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 C. 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D. 冬夏季风受山脉阻挡难以到达,属于高山高原气候 11.CDE表示锋面雨带推移的多年平均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雨带位于E位置时,东北平原地区出现春旱现象 B. 当雨带位于C位置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期 位置时,四川盆地地区进入梅雨季节D当雨带位于C.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青藏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 说课稿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板书课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第九章的重点。《青藏地区》的学习,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掌握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状况。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青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

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本课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以及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的优越性,营造探究情境,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内在联系去分析、解决问题。交往合作,互动互学,自主探究,发展能力是本课时学法指导的主要特点。 说学法:这一节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等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意图:熟悉的旋律、动人的画面,多媒体营造探究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更能表现出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现实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1.读图求知,提升兴趣(主要包括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及人口) 聆听了来自青藏高原动听的声音,目睹了青藏高原迷人的景色,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学生通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青藏地区包含那些省区? 意图:这一部分内容我主要是采取自学的方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读教材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4.3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课后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下列四个地形区中形成聚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 A.巴西高原 B.中西伯利亚高原 C.亚马孙平原 D.青藏高原 2.下列地区中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是() A.山区 B.平原 C.荒漠 D.极地 3.下列那些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A.水源充足 B.交通便利 C.崎岖山地 D.自然资源丰富 4.以下能够正确体现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是() A.东南亚常见的双层木楼和竹楼的下层是不住人的,因为当地气候湿热B.西亚地区因为炎热多雨,所以民居窗户大,屋顶平 C.我国南方地区为了能够在冬季御寒,屋内有火炕 D.日本因为多地震,所以房子多用砖瓦建造,特别牢固 5.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不能体现() A.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B.当地的交通状况 C.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 D.当地的文化风俗 6.一般来说,山区的村落比平原地区的村落() ①规模大②规模小③民居分布紧密④民居分布分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是() ①交通便利②地形崎岖③水源充足④资源贫乏⑤土壤肥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8.聚落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下列聚落中属于寒冷地区的是() A.民居墙体较薄、门窗开得较大 B.屋顶大多是平顶的 C.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D.民居依山傍水,有较陡的屋顶坡度 9.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弊端主要是() A.河流水患对城市造成损失 B.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 C.地形平坦,提供建设用地 D.河流提供便利的水运 二、综合探究 10.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处属于______聚落,选址有一共同特点,都是______而建,都有可能发展成为______聚落,而最有可能优先发展起来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2)传统的民居反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干栏式的民居(高脚屋)是______(东南亚、西亚、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