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因素分析专题训练(有答案)

区位因素分析专题训练(有答案)
区位因素分析专题训练(有答案)

区位因素分析专题训练(有答案)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1)气候。包括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的均匀与否、热量的多少、光照的强弱以及热量和水分的配合程度等。

(2)水源。水源的多少对于干旱地区显得特别重要。

(3)地形。其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地形的高度、地形的坡度(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地,不适于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等)、山脉的坡向。

(4)土壤。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

(2)交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显著。

(3)政策。国家政策和措施,如鼓励性措施(提供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提高产品价格)或限制性措施等都会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4)科技。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科技往往是通过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影响农业区位的。通过科技改造自然因素。如:宁夏平原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等。通过科技改变社会经济因素。

(5)工业基础。

(6)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7)风俗习惯。比如亚洲水稻种植业就是跟此有关。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

水稻种植业:夏季或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劳动力丰富,地形平坦,种植历史悠久、习惯、市场等。

大牧场放牧业: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

商品谷场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混合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人少地多。

种植园农业:高温多雨的气候、便利的交通运输。

乳畜业:市场、饲料供应。

(三)农业布局:主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

(1)总体上,由这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气候、水源)决定了农业的种植作物,如热带适合热带作物。温带大陆性气候适合草生长,因此就适合放牧业的发展。温带海洋性气候是适合草生长,所以也是适合发展放牧业的。

(2)微观考虑:需要考虑如下几方面

①地价与城市关系

②单位面积产值

③所需土地面积大小

④生产所用水多少。

⑤地形,如丘陵往往适合果园生长。

(四)与区域地理结合考虑农业区位因素。

中国区域各种农作物的分布:如小麦、水稻、棉花、花生、水果。

世界区域:如英国的畜牧业,印度的小麦、棉花、水稻、黄麻,热带作物分布、美国的农业专业化区等等。

二、工业的区位因素: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资源。

2、经济因素

(1)原料:原料不宜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如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

(2)市场:产品不宜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如家具厂、印刷厂。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3)动力:消耗大量能源,如有色金属冶炼、早期的钢铁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4)劳动力: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属于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密集型)。

(5)技术:技术要求高,如飞机、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密集型)。(6)地租:在城市地理中,工业区布局的时候,受到地租水平影响。作为城市三个功能区之一的工业区分布离城市最远。

3、社会因素

(1)政策:改革开放、解决就业问题而将工厂设在不赢利地区。

(2)个人偏好:海外华侨到家乡投资。

(3)工业惯性:工厂区位不合理,但仍然保留,原因是搬迁费用高、政策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考虑等。

(4)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客户类型:因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的地区差异,对同类产品的具体要求不同,而不同的客户类型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水平对同类产品的具体要求不同。

(5)国防需求:如我国60年代时候的三线建设。

4、环境因素

(1)污染空气: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2)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河流下游。

(3)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5、在考虑的时候,有时个三者要同时考虑,在比较之下找出最优区位。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渐渐加强:

交通运输对工业布局有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

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也在增加。(三)工业地域区位因素分析:

某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1、地理位置;2、资源条件:

3、交通条件;

4、市场;

5、劳动力、技术、历史条件;

6、农业经济基础等。

三、城市的区位因素(宏观角度)

(一)自然因素

1、地形与城市区位

(1)平原:大多数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设投资。

(2)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3)山区:在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在分布。

2、气候与城市区位

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设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温热雨林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荒漠干旱地区很少有城市分布。

3、河流与城市区位

原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沿河城市区位:河流汇合处河运的起点和终点河口处

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

(二)社会因素

1、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

2、交通与城市区位

(1)大城市一般建在主要交通线上。(2)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

4、科技、旅游

(三)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军事、宗教因素减弱;资源、交通一直重要;科学、旅游成为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四: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微观角度)

1、地域结构由于受到以下原因:①历史原因②政策③社会原因④经济原因----主要考虑的是

地租理论。从两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a、地价高低(与交通方便、离市中心距离有关)。b、功能区付租能力。最终哪个在这个地段愿付租金高,就属于哪个功能区布置。

(具体就是书上的图要理解,06年全国卷就考了相关知识)所以,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从城市中心依次向外分布。

2、布局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①交通:考虑城市交通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②工厂与居民区间关系:考虑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③卫生防护带的布局。

3、城市内部功能区区位因素考虑:

1、商业区:多位于市面上中心或街道两侧及干线交汇处,符合交通最优、市场最优原

则。

2、工业区:按生产联系自然聚集;按城市规划,位于下风向、下游区,并沿交通干线

向市外迁移,寻找低价位的厂址选择。

3、住宅区:尽可能方便生产、生活,与工业区间有防护带,在上风向上上游区。

4、CBD(大城市):一般在市中心,行政区与各市区都有便利的交通。

5、交通区:以城市边缘的内外连接处为佳。

6、旅游区:接近自然风景或名胜古迹。

7、科学文化教育区:自然环境较好或相对独立。

五、交通的区位因素

(一)铁路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从自然环境要素的地形、气候、水文等有利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与地形图、区域地理联系。

2、人文因素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因素

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铁路对经济的辐射作用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

(3)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友好往来、文化传播。

(4)科技

(5)战略意义:有利于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注意提醒:人文因素已经是主导因素。

(二)公路交通建设

平原: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与地质有关等等。以经过居民点为原则。这里可以与等高线图联系起来。

六、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

(一)港口区位

自然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海湾地形。

人文条件:腹地、城市、政策、与其他内地交通联系。

(二)航空港:

1、气候条件:少雨雾,晴朗多,跑道与盛行风向一致。

2、地质条件:安全,地质稳定。

3、地形条件:坡度小。

4、与城市距离远近关系:适中。近主要考虑到噪音和能见度。

5、候鸟迁徙路线:避开它的路线,以防碰撞。

七、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

1、商业街: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原则。

2、商业小区:便民最优原则。

3、商业中心城市:一要有稳定的服务区,作为商品的来源区和销售区;二要有便利的交通,

利于商品的集散。

八、人口分布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矿产资源(联系城市分布区位因素,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2、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居住时间和移民历史、政治因素(联系

区域地理中的巴西和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考虑)。

☆☆☆习题演练

读某国国情简表,回答--3题:

1

A.劳动力B.水源 C.市场D.农业科技

2、该国盐碱地面积广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 .气候干燥

B .不合理的灌溉

C .种植业发达

D .围海造田 3、该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但种植业发达,主要受益于

A .广阔的市场

B .发达的交通运输

C .先进的农业科技

D .传统的耕作经验

厂商选择工厂区位时,运输费用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回答4—6题: 4、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A .制糖厂 B .造船厂 C .瓶装饮料厂

D .高级时装厂

5、下列产品生产中运费对其工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小的是 A .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低 B .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高 C .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低 D .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高

6、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A .产品重量和体积增加

B .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C .产品质量和价格提高

D .劳动力价格和产品需要下降

下面是内蒙古赤峰地区某村土地利用类型与民族构成变化表,据此回答7~8题:

7、从文化景观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看,该村最理想的文化景观应是 A .草原牧场

B .丘陵梯田

C .旱作耕地

D .水田耕地

8、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文化景观形态的改变,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耕作技术

B .生产、生活方式

C .自然环境

D .军事因素

在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2002年“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说,未来世界各国的进步将更大限度地取决于人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有7亿4千万。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只有4亿3千万,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千万。据此回答9~11题:

9、我国正在成为人力资源的超级大国,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体现在 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②我国民族众多,拥有多元化的语言和文化③我国的人口素质日益提高 ④我国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0、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①就业压力大 ②养老负担重③老龄化的速度加快④数量短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

、下列产业的布局受人力资源影响较小的是

A .信息产业

B .芯片产业

C .高级时装业

D .印刷业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12~14题:

A .原材料的供应

B .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 .交通的便利程度

D .市场的开放程度 13、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因素 B .环境因素 C .技术因素 D .劳力因素 14、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产业因生产条件在地区优势方面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

B .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C .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 .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图6是影响我国几种农作物生产因素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下列农作物的生产的区位因素与图中顺序相符合的是

A .①花生 ②水稻 ③蔬菜 ④冬小麦

B .①棉花 ②桑树 ③亚麻 ④冬小麦

C .①油菜 ②花卉 ③水果 ④棉花

D .①甘蔗 ②棉花 ③花卉 ④甜菜 16、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的区位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市场

D .政策 鲁尔区和我国东北区都是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在本国国民经济建设中都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工业区的主导产业都明显衰落。据此回答17-19题。 17、鲁尔区和东北区工业衰落的共同原因有

①市场经济化程度低②生产结构单一③劳动力数量和素质都较低④环境污染严重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18、为了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鲁尔区实施了多项整治措施,下列正确的有

①加强交通建设,新建了一批铁路②发展了汽车、采油、钢铁等新兴工业③改造利用老工业建筑物,推动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区内建立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以适应产业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④

19、下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可行性措施有 ①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快国企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③以传统工业为经济发展新龙头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④工业实行全方位发展的战略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我国将投资212亿元建设上海至重庆的沿江铁路。铁路建成后,上海至武汉、武汉至重庆夕发朝至,比坐船快许多倍。据此回答20—21题: 20、对该铁路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区位因素有

A .自然条件和科技水平

B .城市分布和资源分布

C .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

D .政府决策和人们的需求 21、下列关于该铁路建设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A .有利于改善我国东西交通紧张的状况,为长江航运分流

B .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C .与浙赣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垂直相交,形成综合运输网

D .有利于国防建设、民族团结

图6

图1是某跨国企业产品在A、B、C、D四国的产量与消费量比值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22—25题。

22、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可能是A.飞机B.运动鞋C.计算机D.精密仪器

23、关于该企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企业在D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技术力量雄厚

B.该企业在A国始终保持对该产品的出口

C.该企业给予B、D两国工人相同的工资

D.该企业的产品在C国经历了“进口—出口—进口”的过程

24、最适宜成为该企业开设新的生产工厂的国家是

A.马来西亚B.利比亚C.沙特阿拉伯D.意大利

25、C国的企业借鉴该企业产品的特点,设计出符合本国消费者特点的同类型产品,这一过程属于A.传染扩散B.迁移扩散C.刺激扩散D.等级扩散

图4是某区域示意图,图中干支流交汇处有一城市;图5是图4中①、②两水文站的河流径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4和图5,回答26-28题。

26、造成从⑥处到⑤处植被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纬度差异B.海陆差异C.海拔差异D.人类活动差异27、有关该区域陆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5中b曲线反映了图4中①处水文站的流量变化

B.该区域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是地下水补给

C.⑦处地下水属于静态水资源

D.①~②河段的流向是由西南向东北

28、关于该区域其它地理事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⑥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该区域在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

D.与上游河段相比,④处河水的含氧量较低Array图3为平原地区某城市工、农业布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29~30题:

29、若图中甲、乙、丙、丁均是有空气污染的工厂,

这种工业布局方式适宜在

A.25oN~30oN的大陆东岸B.30oS~40oS的大陆西岸

C.40oN~50oN的大陆东岸D.10oN~25oN的印度半岛

30、图中①~④产业布局不合理的是

A.①纺织工业B.②花卉、蔬菜种植业

C.③粮食种植业D.④机械制造业

新世纪新机遇条件下的“长三角”地区,正在向世界级区域经济高地进军。回答31~32题:31、某外商欲在“长三角”地区建立集成电路生产厂,选择厂址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有①临近原料地②靠近市场③有高素质的科技人员④临近机场和高速公路

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③④

32、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浦东是上海开放发展的龙头,浦东现已建成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②现代工业生产基地③度假休闲旅游胜地④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读图6中的甲乙两幅图,回答33~35题:

33、制约甲图中②区和乙图中⑧区农业生

产的自然因素分别是

A.热量、水分B.地形、土壤

C.水分、地形D.土壤、热量

34、下列关于甲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耕地面积广,适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B.②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劳动力充足,劳动生产率高

C.③区地处内陆,为我国最主要的温带草原牧区

D.④区地形复杂,农业生产以河谷农业为特色

35、乙图中与甲图③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类型最相似的是

A.⑧

B.⑦

C.⑥

D.⑤

36、1988年全国人大批准建立海南省。依托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海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海南岛地理位置图”(图3)材料二:“海南岛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月份分配图”(图4)材料三:“海南岛1987年和1999年三大产业比例变化图”(图4)

(2)比较1999年与海南建省前的1987年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海南已经成为我国的旅游度假胜地。试分析海南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海南为保护生态环境严禁开采近海珊瑚,并扩大了红树林的面积,其主要目的是。

32、共15分

(1)夏长冬暖、降水丰富;影响:①海南岛丰富的光热和降水,使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为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适合大力发展热带水果、冬季瓜菜和热带花卉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②海南岛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岛上有众多的热带生物,成为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地。③受季风影响,需要对冬春季节的低温危害和夏秋季节的台风危害做好防御准备。(4分)

·

· 西藏

江苏

(2)第一、三产业变化大。其中第一产业比例缩小、第三产业比例扩大,第二产业比例变化不大;(2分)原因:海南建省后被划分为经济特区,在优惠政策的鼓励下,众多的国内劳动力前来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海外投资者也大量前来投资。随着人口增多和市场发展,第三产业迅速成为海南比重最大的产业。(2分) (3)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具有热带海洋风光和海岛少数民族风情等多样性的特点(2分)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广东、港澳地区等市场距离近;有经济特区的政策扶持(2分)

(4)减轻风暴潮的危害;阻挡海浪的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岛旅游资源的非凡性(3分) 2分) 33、共14分

(1)西藏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2.7%、25.4%、51.9%,江苏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8.9%、54.5%、36.6%。画图共4分 西藏的产业构成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二产业的比例相当;江苏的产业构成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的比例最低。(4分) (2)修建A 、B 两铁路共同的区位因素是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2分) A 铁路的建设会对沿线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B 铁路的建设会占用大量耕地(2分) (3)(2分。答案合理酌情给分)

交通线、点的区位特点分析

交通线、点的区位特点分析 交通线、点的区位特点分析 河北省卢龙县第一中学鲁爱华 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主要体现在点、线、面的结合程度。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网已相对完善,交通因素已不再是工业区位、商业选择的主要因素。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决定了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选择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对交通线、点区位特点分析,不仅要明确其空间分布,还要体会五种运输方式各自的优缺点。 一、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 按照现代五种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的线可分为铁路运输线、公路运输线、内河水路线、航海线、航空运输线、管道运输线。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主要指车站(火车、汽车)、港口(河港、海港)、航空港以及线所经过的城市等。点、线关系密切,点在线上,线的走向受点分布影响。交通线、点的共同的区位特点都是交通便利,便于货物的周转和集聚,便于地域性联系,物质与思想的交流。 管道运输是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运输物质主要是原油和成品油、天然气、煤浆以及其他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管道运输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是由供给区到消费区的递减,该种运输方式应该属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从资源(石油、天然气)丰富区输往能源紧缺区(消费区),同时满足沿线点(城市)的需要。 二、交通运输线区位特点分析 交通线区位特点分析是考查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布局的区位因素。一要明确所给交通线所对应的交通运输方式,理解和体会该种运输方式所具有的特点;二要构建影响每一类交通线布局区位因素的分析模式;三是对照模式,联系实际,组织语言,形成文字。 1、影响铁路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影响铁路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自然因素包括位置、地形、河流、气候,如台湾“环形”铁路,海南岛“半环形”铁路,主要受地形影响;青藏高原上冻土层、云贵高原咯斯特地貌体现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影响;河流水深、流速、流量、泥沙淤积会影响截流架桥,当然会影响铁路进展;青藏高原高寒气候不利施工,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风暴和浓雾等都会成为铁路布局的不利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主要侧重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条件,看经济水平(人力、物力、财力保证,经济是否发达),看经济需要(主要是人口、工业和城市的分布所产生的物流、人流以及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需要);二是科学技术支持,运输工具的大型化、高速化,经济联系扩大,克服自然条件不足,如青藏铁路建设克服冻土,包兰铁路上宁夏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固沙,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科技

地理区位因素专题复习题

高三第一轮复习:地理区位因素分析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读“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3—5题。 3.Y农业生产分布的边界范围与城市的最近距离是() A.20 km B.40 km C.60 km D.80 km 4.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 交通和劳动力 B.市场和交通 C.劳动力和气候 D.市场和气候 5.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 A.花卉、乳牛、粮食 B.水果、养鱼场、蔬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图3,完成第6题。 6.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图6 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读图回答7-8 题。 7.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交通通达度提高 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城市规模缩小 8.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开发区 图7 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 答9—10 题。 9.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 符的依次是()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 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二、综合题(共60分) 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其生产的最基本特征是 和。 (2)P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对比,相似的 是() A.高温多雨时期相同 B.都有煤炭工业城市 C.河流入海方向一致 D.地理纬度位置相近 (3)A、C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这里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 (4)19世纪中期,美国南部是英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原料产地,分析美国南部棉花带形成的自然条件。 12.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地域分工也逐步完善,产业转移正在

城市区位因素

【易错雷区,步步为赢】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1~2题。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2.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 1.C 2.D 下图为“我国长三角地区某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图”。读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地PM2.5的污染源主要有() A.汽车尾气,建设施工扬尘 B.工业燃煤,土壤扬尘 C.工业燃煤,汽车尾气 D.生活燃煤,汽车尾气 4.下列关于图中用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新技术开发区交通不便,布局不合理 B.商贸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广,交通便利 C.重工业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对城区污染小 D.仓储区靠近港口和过境干线,便于货物集散 【答案】 3.C 4.D 完成5~6题。

5.图中曲线能表示城市地租由市中心向外变化特点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6.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大型综合商场从市中心向二环路以外迁移,主要原因是() A.二环路以外地租上升 B.二环路以外人流量更大 C.市中心人口不断减少 D.城市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答案】 5.C 6.D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略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城市的主要地域形态是()

A.组合式B.条带式 C.集中式D.分散式 8.该城市功能区() A.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符合交通最优原则 B.商业园区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C.造纸厂可以布局在F处工业区 D.服装厂最适宜布局在E处 【答案】7.C8.A 【名师点睛,易错起源】 易错起源1、城市功能区的区分方法及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例1.2013年,北京市在优先保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优势产业用地供应的原则下,制定了城市建设土地供应计划(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商业服务用地较少的原因是() A.公用事业的发展 B.该市服务范围覆盖全国 C.金融业和工矿业的发展 D.商业服务业高度集聚 (2)该土地供应计划最有利于该市()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和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和影响考试内容考试要求 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图解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3.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4.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更多是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图示如下:

b级拓展延伸 内河航运与城市的分布 河流具有运输功能,故世界上一些河流的两岸,常常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向下游,河流越开阔,城市也越密集。

例题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 (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

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答案(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答出3点即可) (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出2点即可) 解析(1)北方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都是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使气候更加干旱,并导致了古文明中心的衰落,最终导致北方古“丝绸之路”的衰落。(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大型化、高速化与专业化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出现并交织成网,还体现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化等。(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对外服务功能等。

农业及其区位因素专题复习

农业及其区位因素专题复习 福建连城二中陈立新 一、近两年高考试题的情况分析 2006年试题:北京36题:图示区域农业和工业区位分析;天津39题:天津市农业区位(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利自然条件);重庆39题:农业区位(商品棉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 2007年试题:全国文综1第9~10题“农业的区位因素、人类的改造;农业”;全国文综2“6~7 题示意图中的退耕还林、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的选择;37.气候、农业问题”;山东(课改卷)31“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的区域图”。 二、农业及其区位因素知识要点 农业及其区位因素知识要点如下。 世界和中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条件差异的区位因素;我国主要商品粮、商品棉及商品糖生产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特征差异的区位因素;发展中国家三种不同类型的农业特征产生的区位因素;发达国家三种不同类型农业现代化化特征及其产生的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如地形、城市、河流对农业生产地区差异产生的影响。 三、农业及其区位因素知识的复习途径 近年来各类高考地理试题都注重对农业及其区位知识的考查。在复习中可结合区域地理来进行:例1,在复习北方地区的的农业问题可通过以下方式:1.由于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疏松,夏季雨量充沛、夏秋季光照充足、生长期长,为此农业可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宜种植耐旱、早熟的冬小麦,喜温、耐旱的花生和喜温好光、生长期长的棉花。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2.东北平原地势坦荡、土壤肥沃,分布着广泛的“黑土”。这里大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农业可一年一熟,宜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粮食商品率高,被称为“北大仓”。3.北方是我国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主要出产苹果、葡萄、梨、桃、杏、柿、枣、粟、核桃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的苹果产量大,陕西、山西等省的苹果产量也很大,昔日黄沙漫漫的黄河故道已改造成为全国最长的果园带。例2,在复习中结合区域平面图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地区差异产生的影响;通过区域图来熟悉和掌握各大区域的农业产品分布和区位条件;3.通过图表和数据以及区域图来分析世界主要农产品的贸易和区位特点等。

高考地理区位因素分析过九关第04关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练习

第04关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 答案1.D 2.A 解析1.读图可以看出东京城(今开封市)漕运发达,地处平原,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故选D。 2.东京是北宋时期的都城,因而其城市功能主要以行政功能为主。故选A。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城市区位因素

2.城市功能区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 城市区位分析的方法 (1)城市区位的宏观分析 城市是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的聚居地,人口高度集中,是一定等级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区域的缩影和焦点。自然环境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城市密集。而城市的具体地址,易出现在一些特殊的节点位置上,如交通枢纽、港口、河口、河流汇合处、矿区附近、区域的重心位置等。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有资源、地形、气候、河流,人文因素有交通、政治、科技、旅游、宗教、军事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城市的影响不同。 (2)城市内部的微观布局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和环境因素影响,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远近和通达度决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势)、风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城市地域结构(其余的影响因素有历史、社会、行政等)。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务区,这里交通便捷,人流汇聚,其余的商业区则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几个副中心;住宅区位于中央商务区周围,并且有明显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高、上风处、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连;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还需要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问题,但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区,可考虑接近高教园区。

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运输的区位因素分析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0)龙吉忠 【方法归纳】 一、交通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交通线的建设一般投资大,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影响线路的选择(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微观选线方面,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经济点。管道尽可能利用现有管道,充分考虑沿线油气供应地和消费市场,尽量避开山脉、河流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当然,方便快捷、少占好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应从“两头地域、沿线区域”建设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分析。从自然条件、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技术条件等角度综合采点。如: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区位。①促进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全。②完善全国铁路网,激活兰青线。③促进西藏的资源开发,特别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④技术上克服了高寒、缺氧和冻土等难关。 二、交通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1、长途汽车站:一般建在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或火车客运站附近。 2、港口: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城市依托,是影响港口兴衰的最主要因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如水道的通畅、避风避浪的条件、近岸水深、陆地建筑条件、水源等。 3、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机场建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降;雾和低云较少,大气能见度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线连接。

(完整)高中总复习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高中总复习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1~3题。 1.Y农业生产分布的边界范围与城市的最近距离是() A.20 km B.40 km C.60 km D.80 km 2.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市场和交通 B.交通和劳动力 C.劳动力和气候 D.市场和气候 3.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 A.花卉、乳牛、粮食 B.水果、养鱼场、蔬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4.下列农业区的气候特征与a图类似的是() A.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区 B.美国的棉花带 C.中国的春小麦区 D.法国的葡萄园种植区 5.影响乳制品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原料产地 B.市场需求量 C.技术力量 D.廉价的劳动力 6.为了乳制品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企业应该() A.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走劳动密集型的道路 B.利用我国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走资源密集型道路 C.加强科技投入,走技术密集型道路 D.不断扩大规模,以抢占市场份额 下图表示“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天然原料、交通、科技要素投入比例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三曲线表示天然原料和科技要素的分别是() 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②③ 8.下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与①曲线变化大致吻合的是() A.制糖厂 B.纺织厂 C.啤酒厂 D.飞机制造厂 下图中数字表示四种不同工业部门的投入情况。读图完成9~10题。 9.工业区位选择时,宜优先考虑原料产地的最有可能是()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城市的增长与①工业部门关系最密切的是() A.苏黎世 B.阿伯丁 C.攀枝花 D.旧金山 2005年2~3月,世界铁矿石价格猛涨,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影响。下图是“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世界铁矿石价格上涨,主要受益国家是() A.中国、日本、印度 B.德国、美国、法国 C.巴西、澳大利亚、印度 D.马来西亚、印尼、埃及 12.“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揭示了() A.煤炭、铁矿石价格上涨对钢铁工业的影响 B.原料对钢铁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高考地理区位因素专题复习归纳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专题复习归纳 高中课程改革,教材引进并强化了“区位”这一部分内容,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旅游等区位的分析与选择,构成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要内容,在高考地理试卷中占分量较大,又是新增内容,已经为命题者所青睐,可以说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归纳出一些答题思路共性供参考。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城市区位因素一教案

城市区位因素(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以及原因; 知道中低纬度沿海地区的气候适宜人类生存,是城市的密集区; 能说出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的大致范围; 知道河流的供水、运输、防卫功能会影响城市城址的选择; 知道河流水运的起点、交汇处、河口处容易形成城市。 能力目标:能举例说明平原容易形成城市; 能够说出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而不是平原的原因; 能够说出分布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大城市; 能够分析赣州、重庆、宜宾、武汉、上海、广州等城市形成的区位条 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现象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地形、气候、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的原因; 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而不是平原的原因; 城市的运输功能对城市城址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聚落的形成,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先于城市形成,但是城市的规模比乡村大,是人口的集中地与密集区。从地图上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地方城市多,有些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不建在这里,而要建在那里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节城市区位因素(一)。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关于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这些因素是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 【板书】:城市区位因素(一)(自然因素) 【讲述】:首先分析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板书】:一、地形 【幻灯片】:《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 (指导读图,先读图名,再读图例,最后分析图中要素) 【提问】:图中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区 (学生回答) 【总结】:明显看出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的第三级阶梯,其地形以平原为主。 【板书】:1、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在第三级阶梯——平原 【幻灯片】:《美国城市带的分布》 (指导读图) 【板书】:2、圣—圣城市带:美国西部的沿海平原上 芝—匹城市带:中部平原 波—华城市带:大西洋沿岸平原 【讲述】:美国的城市密集区的地形也为平原 【承转】: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不管是我国还是美国,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呢为什么城市多出现在平原地区呢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②有利于交通联系 ③有利于节省建筑投资 【板书】:3、结论: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承转】:但是也不是所有地方的城市都分布在平原,比如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这是什么原因呢 【板书】:4、特例: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 (学生思考、讨论)

区位因素分析概括总结

区位因素分析概括总结(一)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 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 水源:靠近水库0、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 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 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 2.经济因素 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区位条件专题归纳整理

农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条件、农产品冷藏技术和保鲜技术;劳动力;地租;农业技术;政策;工业基础;农业传统;饮食习惯等。 工业区位分析 (1)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自然因素不是工业主导的因素,但是要注意土地的价格,这往往也是工业区位条件中比较重要。 (2)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通信;地租;劳动力数量、素质、价格;技术;工业基础。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社会协作、国防安全;比如湖北汽车城十堰,建设初期主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需要;工业惯性。 (4)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风向、河流流向等。工业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在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农业 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高三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专题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40分) 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读“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3—5题。 3.Y农业生产分布的边界范围与城市的最近距离是() A.20 km B.40 km C.60 km D.80 km 4.影响X、Y、Z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有() A. 交通和劳动力 B.市场和交通 C.劳动力和气候 D.市场和气候 5.X、Y、Z的农业生产分别对应() A.花卉、乳牛、粮食 B.水果、养鱼场、蔬菜 C.蔬菜、林业、养鸡场 D.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图3,完成第6题。

6.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③和④ 图6 为“我国某市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地价曲线图”。读图回答7-8 题。 7.该地区地价变化主要反映了() A.市区地价较过去小幅下降 B.交通通达度提高 C.郊区人口向市中心集中 D.城市规模缩小 8.甲处最有可能建设了() A.矿区 B.奶牛养殖基地 C.商品粮基地 D.高新技术开发区 图7 为“五种类型产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读图回 答9—10 题。 9.食品工业、软件产业、服装加工业与图中所示类型相 符的依次是() A.④②③ B.④⑤② C.③②① D.①③⑤ 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最容易实现跨国界转移的类型 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二、综合题(共60分) 1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其生产的最基本特征是 和。 (2)P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对比,相似的 是() A.高温多雨时期相同 B.都有煤炭工业城市 C.河流入海方向一致 D.地理纬度位置相近 (3)A、C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这里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有哪些? (4)19世纪中期,美国南部是英国棉纺织业的主要原料产地,分析美国南部棉花带形成的自然条件。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城市与环境考点17城市区位因素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七城市与环境考点17城市区位 因素 考试内容及要求 节次考试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 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 (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2)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c b 1.分析影响城市形成 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2.理解影响城市功能 分区的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a 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区的分类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a b 4.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 b 城市化过程与 特点5.城市化 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b 6.城市化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b 7.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2)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b b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8.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d 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 形成及解决措施

考点17 城市区位因素 [问题思考]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A、B、C、D、E五个城市中可能形成较早的是哪些城市?为什么? (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试分析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是什么? (4)试分析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答案(1)B、C。B地处两条河流的汇合处,C地处河口,所以B、C两地的水源和交通条件更为优越;B地处平原,C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周围便于农耕。A地为沙漠,水源不足;D地处山麓地带,地势狭窄。所以最早形成城市的应该是B、C。 (2)A、C两城市附近有油田,D城有煤铁资源,所以三城市兴起的共同区位条件应该是矿产资源丰富。 (3)A城市地处内陆的沙漠地区,对外交通非常不便,所以促使其发展的区位因素是铁路运输的发展。但当地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4)E附近是风景名胜地,所以旅游是其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知识归纳]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2)城市区位的发展变化 一般而言,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城市的兴衰。如图所示:

专题复习《区位因素分析》教案.doc

专题复习《区位因素分析》教案 地理组陈平红 【高考动态分析】 本专题内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同时又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在近儿年的高考中表现的尤为抢眼。特别是在第37题的考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命题立意角度。其知识内容的考查多以叠加等值线的区域地图为载体,在考杳学生对区域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域的相关地理特征进行考杏,最后落脚点是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条件评价或区位因素分析。从命题立意角度来看,着重考查考生将高中知识体系中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运用于解决具体区域中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 【高考命题方向】 从近年的命题规律及教材中的区位知识体系看,区位因素分析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设问的类型: 1.评价区位布局问题是否合理。 2.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3.分析影响某一区位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4.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八 5.不同区域的区位因素的对比分析与评价, 【高考复习建议】 策略一: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策略二: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策略三:学会知识迁移,掌握答题技巧。 如何运用知识和方法,去应对高考新的试题情景,进行迁移分析。 ■技巧1一一充分利用题中已有的信息 ■技巧2 —一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策略四:掌握区域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区域区位因素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1推测区域内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如气温、降水、山脉、河湖、自然资源、人工建筑等事物或自然灾害、生产活动等现象。 %1分析区域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 %1解释区域内存在这些地理事物和现象、优势与劣势的原因。 %1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与发挥优势的对策。 【主干知识体系】 一、区位因素分析 (一)、农业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光热水土) 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亳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甜菜耐盐碱)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劳动力:(数量、素质) 工业、城市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价递减状况。 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分析 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理位置 ②气候:城市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气候温暖湿润) ③地形: 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利于交通联系,节省建筑投资 高原:热带地区平原气候湿热,城市多位于高原(气候凉爽),如巴西利亚、墨西哥城

山区:城市多位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的河谷地带 ④河流:提供水源; 提供水运:水运起点——货物在此中转 河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 河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连接海运和河运 过河点——连接水运和陆路运输 河流的军事防卫 (2)社会经济因素 ①自然资源: 煤炭——大同、鹤岗、抚顺、伯明翰、曼彻斯特

钢铁——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石油——大庆、克拉玛依、玉门、阿伯丁 黄金——约翰内斯堡 有色金属——金昌 ②交通运输:河运——宜宾、重庆、武汉、上海等 铁路枢纽——石家庄、郑州、株洲 海运——大连、连云港、上海、青岛、纽约 ③政治:政治中心——省会、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等 政策:深圳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 ④军事 ⑤宗教:耶路撒冷、麦加、麦地那、拉萨

⑥科技:日本科技城筑波 ⑦旅游:张家界、桂林、黄山 2、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一般模式(见学案) 例:武汉的区位优势: 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位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距离铁矿近;水陆空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是湖北省省会;工业基础好;农业基础好 3、城市应建在河流的凹岸:河流对凹岸的侵蚀严重,水比较深,码头应建在凹岸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如何进行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高中地理:如何进行地理区位因素分析 从各类地理试题特点来看,有关“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属于应用性综合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力于考查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运用这些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一、进行区位选择需坚持以下原则 1.可持续原则这是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该地区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区位因素,以寻求这种布局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它强调经济发展首先要与资源、环境协调,工农业生产布局完成后要能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要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主导性原则不同的产业部门,其投资要素中各要素所占的比例不同,区位选择中一般要看是否满足其主导性需求。如装配工业类(普通服装)要看是否有廉价劳动力;冶金工业(炼铝业)看是否有廉价电力和原料;饮料业(啤酒)看是否有便捷的市场;商品粮基地的主导因素是优良土地和水热条件;花卉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和水源;宁夏平原水稻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源;南疆长绒棉种植主导因素是昼夜温差大。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和把握区域特征。因此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如以农业为例: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华北平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南方平原地区——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制约因素是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多发洪涝灾害。 3.因地制宜原则细心地分析给定的环境特点,发挥“比较优势”是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的基本方法。如“珠三角”的区位优势是邻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对外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外需性产业;武汉的区位优势是“九省通衢”,对内贸易的优势无限,宜大力发展内需性产业;上海的区位优势是具有中国“大地理中心”的位置——长江流域出海口、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对内、对外均有无限优势,发展内、外需性产业均可。 4.因时制宜原则区位因素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地域的繁荣、衰败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引起。又如,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大约每十年“飞”一下,二战期间主要在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在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专题复习归纳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专题复习归纳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稀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典例】 ⑴东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①平原辽阔,耕地连片,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②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或有肥沃的黑土);③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灌溉水源充足。⑤人少地多,土地增产潜力大;⑥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⑦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国市场广阔;⑧国家政策扶持;⑨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提供机械化设备等。 ⑵淮—线以南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盆地水热充足);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深厚(长江中下游有水稻土,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⑤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⑥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专题区位因素的分析布局

【专题五】区位因素的分析布局 【考情分析】 高考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查,通过提供新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说明其存在的意义。在对某一人文要素(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商贸、旅游等)进行区位分析时,能够很好地体现地理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从近几年高考看来,人文地理命题对区位因素的考查仍然是重中之重,在全套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值比重。复习时,要对某一人文要素分析的思维方法进行疏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从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知识交汇】 农业、工业、城市、商业、交通、旅游、经济等区位的分析和选择,是人文地理部分的主体内容,历年来为高考命题者所青睐。同时,区位分析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命题素材十分丰富、设问角度灵活多变,能有效地考查出学生获取信息、知识迁移、分析归纳、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而,此类问题几乎年年会出现,且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 抓住主干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网络 1.认识区位的地理含义 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所以一定要重视区位与区域地理的关系),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思想方法】 (一)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全面性) 从有利和不利两角度(辩证性) 抓住主要(突出)的因素进行分析(主导性) 从动态和静态两层面(动态性) A.全面性原则——综合思维、全面眼光 1.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 (1)经济位置要素——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政治位置.经济位置.交通位置 (2)自然区位要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 (3)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4)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国家.政策.政治(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团结.国防安定等。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也就是所谓的辩证性:区位因素中有些是有利的因素,还有些是不利的,评价时应注意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作全面的分析。如:分析天津港的区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