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观点丨林崇德: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

2016-04-13 林崇德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

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

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2

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每个人在终生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3

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知识”与“技能”主要涉及具体学科领域的知识,或者具有“听”“说”“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而素养指向的则并不是某一学科知识,它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核心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所涉及的内涵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多元维度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这一超越知识和技能的内涵,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更加完善和系统地反映教育目标和素质教育理念。

4

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素养”一词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核心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是素养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升学和就业,素养的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因此,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素养。

5

在培养上,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把教育过程中的素养界定为通过学习而来,即使某些素养存在先天潜能的发展,这些素养也必须是可教、可学的,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过程进行培养,经过学生的学习积累获得。因此,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加以培养。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个体认知与元认知建构的过程,是在外界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6

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核心素养具有可教、可学的外显部分,同时也存在无声、无形但可感、可知的内隐部分。前者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其进行定量的测评;而后者则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过程,需以定性、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强调对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高度关注,关注个体在此过程中的感受与体悟。

7

在架构上,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

各国在核心素养选取时都涉及文化学习领域、个体自我发展领域和社会参与互动领域。这三大领域具有较大的普遍性与概括性,基本能够涵盖多个发达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内容,反映了个体与自我、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8

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

核心素养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素养,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发展,但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终生的连续性。最初在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发展完善。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并不否认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核心素养在个体不同人生阶段中的着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育阶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对某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即一些核心素养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可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这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有利

条件。

9

在作用发挥上,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的整体特性不仅决定了其学习获得具有系统性,也决定了它们可以在实践应用中相互交叉与整合,共同发挥价值。这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是,核心素养的功能是整合性的,每个核心素养都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需要基于情境进行整合性的作用发挥,不能单独地进行价值比较。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精品文档 .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 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随着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的逐渐深入,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政策意见逐渐向外界披露。今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向全社会公开征求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近期,微信圈里流传着《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这些信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教育界普遍、高度的关注。 我国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高中课程体系重构体现了全球性的教育发展趋势。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等概念。其背景是世界快速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面对越来越复杂、变化越来越迅速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希望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炼和培养,帮助未来的公民获得实现个人终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所必须的可迁移、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政府亦不例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我们勾画了体现国际视野、适应时代要求、具有民族特质的未来中国公民形象。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再出发”(张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体现着国际共识,更是对当下中国教育紧迫问题的回应,它高度关注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知识本位的再度“宣战”,“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石鸥)我们有理由期待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改革将使中国教育走向崭新的时代。 在乐观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些忧虑。 学生核心素养对于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研究者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们欠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支持。对于核心素养,有太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讨。例如,如何科学地确定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如何?核心素养如何真正落实在课程?核心素养如何评价?等等。 在此仅以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为例。首先,是否存在着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问题。“核心素养指向人,唯有人,才可以用素质与涵养——素养——及其程度和水平来衡量,核心素养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学科可以达成某些核心素养,但它不等同于核心素养。”(石鸥) 其次,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何在?从《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披露的各学科核心素养看,各学科之间的界限依旧非常分明,并没有体现出课程整合的意识;即便在同一个学科内部,“学科核心素养”也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现象。 “在我国当前的政策语境下,由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并行开展的,这自然就涉及到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内在的对应关系是什么。这个问题处理得好,不但保证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浅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北戴河新区沟儿湾小学刘青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学科教学中的焦点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素养”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对之出了一个简答的界定:“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可见,素养已经远远超出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范畴。 而关于语文素养中那一项被定为核心素养没有绝对的界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界定基本的语文素养,比较全面,为避免片面表述引起混乱,不必要再三者之间再确定一个核心要素。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新课程下,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我们根据课标,立足学科本身的教育价值,可以把语文学科的总目标梳理为以下素养:好习惯、好思想、识好字、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好口才、好能力。因此,师生需

要在互动关系中,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以对话与合作为基础,通过对话,使课堂成为播撒思考的种子、展开交流的场所。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让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习价值的探究活动中,为自己的事情做出选择。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要积极地创设情景化的学习,让学生在行为中思考,反复参与尝试。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大战的需要,这样才能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依托语言的学习,进而学习优秀的作品,并从中体悟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其中读书、写作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行为表现,做好文化的传承;三是着眼核心素养,语文学科一定要守住语言学习;四是基于不同的学段,进行层次化设计,初级语文学习要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五是核心素养要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特点。 我们根据课标,立足学科本身的教育价值,可以把语文学科的总目标梳理为以下素养:好习惯、好思想、识好字、写好字、读好书、写好文、好口才、好能力。因此,师生需要在互动关系中,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 养的认识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关注和切实落实的重要任务。应用意识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最核心的素养之一,却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被老师忽略。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加上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依据,导致很多教师还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打造成一台台“考试机器”,认为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自然而然会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学习当中。殊不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是一时半刻的事,而应该贯穿到我们的每一节课,把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我们课堂的常态。面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切记不要忽略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每一次课改,都会引起轩然大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很多教师故步自封,不想改变现状。我们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过来,能够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我们必须先转变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的课堂变化较大,纯数学问题基本消失了。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仍在,我们难免还只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公开课或示范课上做做样子,在平时的课堂上基本上都弱化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甚至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务必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把该理念作为课堂常态。习惯成自然,若教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把课堂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有用、要用数学”。我们在转变我们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改变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走出教室,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里完成的模式,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上课,先集体辨认方向,再分小组体验校园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回到教室后我再鼓励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描述校园内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不仅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也掌握了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一举两得。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我眼中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8-07-16T14:55:34.79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作者:赵冬梅 [导读]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其实也是中国在与国际接轨一个标志。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龙镇农场小学赵冬梅 摘要: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我对核心素养的感悟,主要从两个方面说说我眼中的“核心素养”:课堂背景以及合作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丰富背景合作交流 最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包括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新课程标准的制定,都是在培养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为此,我特意去翻阅,到底什么是“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它的提出到底起源在哪?我经过整理,如下: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其实也是中国在与国际接轨一个标志。随着对教育的不断反思和重视程度的加大,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教学要“够用”,但不能“过度”。因为知识过度教学,以及能力的过度培养,而忽略了以人为本位的教育观念,会导致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受阻,造成在未来终生学习中丧失竞争能力。因此,学校教育不能用满满的知识与能力填满学生的生活,而是将“立德”作为基本,“树人”一并发展的教育理念。基于国家这一方针的提出,教育部提出了“发展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并随后给出了具体的解释: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说明我们不但重视能力,还重视品格(即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一线教师,我深为国家的这一重大举措引以为傲,这不仅为孩子们打开了走向未来之门,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我也经常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学校的培训经验,做了如下反思,愿与同行共享。 1.提供形象丰富的背景引入新知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结论,更经历了“结论”获得的过程,感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来谈一谈如何发挥故事情趣这一特色的。孩子们自学后,我让他们每人写一个二分之一,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其中有个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他说横线是祖先,祖先生了妈,妈有了孩子,所以先写横,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这时,我没有肯定谁的写法最有道理,而是出示一个苹果问怎样才能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我让同学们观察切苹果的过程,想想誰说的最有道理,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没有切的线就没有两份,所以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从两份中选一份出来,二分之一就产生了,所以最后写分子。像最有想象力的孩子那样写有祖宗有妈有孩子就能看出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通过苹果的故事来讲分数的写法,这样就有了理解,有了理解自然就有了根基,过程越丰富,越有趣,印象就越深刻,记忆也就越深刻。 提高思维训练,让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推理,渗透核心素养。在一节课的最后,我出了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心想要沉住气,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孙瑞含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她得意的说。 这时又有好几个同学说“啊!我也找到规律了,”李晓阳站起来说;”每对折一次得到的份数都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充分培养了同学们的数学意识和数感。 2、注重合作交流模式的运用 合作交流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我在教学中有意的设计大量的合作交流机会,把它交给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面对“27+38”的计算任务,我首先让学生大胆的猜想,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个位上7加8满十,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实践活动,特别是注重了引导学生观察满10根后捆成一捆的过程,以此直观地说明进位加法中进位的问题。并在竖式上将进位的过程反映出来,由此让学生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怎样进”两大核心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标志着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过程的全面理解。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才更有意义。 在学生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思考:“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通过小组之间的探究交流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的计算从列式对位、计算顺序和进位等方面加以总结,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这样,把教师“教”的内容变成学生互动交流、相互促进的“学”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形成过程的理解。 又例如:我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我给学生准备了若干个相同的正方形彩纸,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拼长方形,然后记录下它们的面积、长和宽,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体会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更扎实。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是数学核心的素养。 最后,我希望我对学生在这几方面的培养,可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数学的种子,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可以用数学的思维解决它。

我对化学知识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doc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化学

核心素养的认识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英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1.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 由于它的范畴超越了行为主义层面的能力,涵盖态度、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因此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契合我国传统文化“教人成人”或“成人之学”的特色育人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的教育质量根本标准一致,有利于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根本任务。 2.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每个人在终生发展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以应对各种生活的需要,这些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其他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就称之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代表了个体普遍应达到的共同必要素养,代表应该达成的最低共同要求,是每个个体都必须学会获得的不可或缺的素养。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把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作为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 3.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广。“知识”与“技能”主

我所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所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 寿县炎刘中学吴锦标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研究语文科素养,要突出几点: 一是,着眼在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传统语文与现代语文在五四运动和葵卯学制下的教育都曾经画过界: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也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是,着眼于语文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语文人,一定是具有语言优势的,进而发展文学水平、文化水平等。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画出界限来,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习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这门课程也不可能不所不包。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老问题,却无法解决。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也要做好这个本分的事。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也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这就是说,语文科的学习,也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文章里包容的东西一下子丰富起来,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都要包括在其中。而且之于优美语言的审美就变得重要的。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21

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的获得是为了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并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是对教育目标的的诠释,与课程体系的结合是一种国际趋势,甚至有人说“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DNA”,要想通过课程设计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厘清课程设计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意识、国际理解、信息技术素养等与外语息息相关。虽然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外语学科素养的探讨尚显不足。 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也包括外语素养,并将外语素养定义为:“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过口头后书面等语言形式,运用其他语言实现理解、表达和交流。” 核心素养强调人的思维,许多学者也关注了英语、英语学习和思维的关系,指出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积极作用,英语能够引导学生用另外一种认知的方法和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吴一安2015)提出它们之间有“血脉联系,语言和思维、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和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1.语言能力。2.文化品格。3.思维品质。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不但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也包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我国的核心素养体系基于全世界对关键能力的研究、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现实以及我国优秀传统而形成。现在国家已经提出来整个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体系是从幼儿园到研究生,不再局限于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要全部落实到每一个学科的话,有些难度,因为学科教育是有学科的品种的。就英语学科而言,在这个大的核心素养体系中,有一些项目内容是英语学科必须首当其冲去承担的,比如说国际理解、全球视野以及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等。这些人文的积淀或者人文的情怀,甚至包括英语语言或者英语文化所特有的批判性思维,也是我们的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从四个方面落实: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

关于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 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 新实践。 ?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 根本任务。但立德树人靠什么来落小落 细落实呢?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 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 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 ?核心素养指的是生命个体在学习与生活 的过程中不断培植起来的能促进个体身 心持续和谐发展的知、情、意、行等融 会贯通而成的精神元素与成长基因。林 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研究》一书分析及总结各理论研究

成果,对核心素养进行了如下界定:核 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 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 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 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 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 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教 育教学为什么要强调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呢?在我看来倡导核心素养的培植,其 意义深远而重大。 ?我认为核心素养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应该给生命带 来什么?教育应该给社会带来什么……数 千年来,无数的人在探索这些问题。

?教育向人的本质回归,向核心素养回归,是众多有识之士、有心之士坚持质询教 育本源意义、探究教育实践中获得的共识。核心素养的教育是在知识本位、应 试本位的漩涡中“生命图标”,它旗帜鲜明地将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幸福、生命的 品质、生命的成长置于核心位置,可望 成为教育教学生活中新的“诺亚方舟”。 ?核心素养是生命成长的奠基 ?任是再恶劣的教育生态,在对于教育本 质的逼近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的教育家 及教师以“成全生命”为教育的使命。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说了这么一段意味 深长的话: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 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 没有生命隐于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 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也就是说,学习与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点化与润 泽生命,而生命的成长也是以心去涵育、契合对应着知识、智慧等要素。

浅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暑假的课外培训让我对核心素养一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认真学习。 核心素养的概念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21世纪技能可以包括3方面,即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另外,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属于今后培养核心素养中应包括的内容。 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说,现在外语教学界和普通中小学常常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做的大部分事情是在抹煞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很少有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国际上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创造性品格,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按照美国学者的分析,具有创造性品格的人有以下特征,他精力充沛又很安静,既聪明又有点天真,既玩世不恭又非常有责任感,他非常有想象力同时又扎根现实。我们让学生学习外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才是外语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与周围的人和事联系起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人们常说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英语教师的器又是指什么呢?成为一个称职的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哪些方面的积累和准备呢?许多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中还不是很清楚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提高哪些方面的素养?因此,讨论基本素养的问题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自身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要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师必须有素养。 教师要从语言能力、语言学基础理论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学习语言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常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虽然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的素质还不止这些,这里谈到的几点可以看作是一些最基本的前提。掌握更多的知识是一名教师必须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最后,龚亚夫表示,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非常陈旧,所以整个国内中小学英语教学思路基本上没有改变。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然后改变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水平。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动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水平,每个学生,都能够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水平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水平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能够看出,它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准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水平,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谈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关注和切实落实的重要任务。应用意识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最核心的素养之一,却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被老师忽略。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素养的关键阶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平常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应用意识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加上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依据,导致很多教师还一味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学生打造成一台台“考试机器”,认为学生取得了好成绩,自然而然会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学习当中。殊不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是一时半刻的事,而应该贯穿到我们的每一节课,把关注学生的应用意识作为我们课堂的常态。面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发展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小学是培养公民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切记不要忽略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每一次课改,都会引起轩然大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很多教师

故步自封,不想改变现状。我们想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过来,能够更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我们必须先转变我们自己的教学观念。虽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的课堂变化较大,纯数学问题基本消失了。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仍在,我们难免还只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否掌握。很多教师只在教学公开课或示范课上做做样子,在平时的课堂上基本上都弱化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甚至直接忽略了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务必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把该理念作为课堂常态。习惯成自然,若教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把课堂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当中。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有用、要用数学”。我们在转变我们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改变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走出教室,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里完成的模式,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上课,先集体辨认方向,再分小组体验校园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回到教室后我再鼓励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描述校园内各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学校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之后,不仅更容易理解知识点,也掌握了该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一举两得。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良好的情境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但很多教师迫于成绩压力,都会以枯燥的复习导入。认为复习导入有助于学生巩固已

谈谈你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谈谈你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1、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2)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1、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学习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怎么理解核心素养

怎么理解核心素养 我认为教育要培养的人,其核心素养一是会生存,二是会生活,三是会创造。会生存就要有生存的能力,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技能,还要善于与人交往;会生活就是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活得幸福;会创造就是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 核心素养的提出,真正让我们从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中跳出来,真正开始专注学科背后的人,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关乎人性、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素养。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眼睛不是盯着学科,而是盯着背后那个人,让这个人完整地认识这个学科,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继而完整地认识自己,让每一个人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使自己幸福和使他人幸福的人。 我觉得核心素养不必刻意追求,也不能刻意追求。核心素养很简单,就是关注人。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不是做错了,而是做对了,但还缺少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比如今天台湾教师吴慧琳上的课就涵盖了核心素养,她跳出音乐上音乐课,不把音乐作为一种工具,而是作为一种素养,把节奏渗透到生活当中,我觉得这就有点核心素养的味道。另外,她的课还体现了课堂文化,她经常说的几句话非常有特点,“我们到学校是来玩的”“你们不要站队”“叫我姐姐,别叫我老师”,这是一种民主。 核心素养教学转化之道,首先要有学生立场,我们讨论核心素养的转化指向谁?一定是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讨论转化的前提,因为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核心素养的转化首先要指向学生,要有学生立场,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要真正读懂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那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就是围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真正理解、践行。所以,我们必须聚焦学生的学习,不断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核心素养怎样落地 在我眼里核心素养非常简单,就是培养一个合格的人,培养一个健康的人,培养一个正常的人。 本学期开学时,学校转来两个姐妹,她们的爸爸是亲兄弟,而妈妈都抛弃了他们,相同的血缘、相近的经历,考虑再三我把她俩分到一个班里,这个班的班主任兼任学校的心理辅导员。一个星期后,她找我说,那个姐姐无论你怎么跟她交流,她都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1)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个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实行了阐释。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实行简明扼要的界定与阐释是很重要的,不过,比对概念实行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理解、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理解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要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要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要理解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听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很多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能够作一简要回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这个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我们曾亲自经历过这些改革实践,对核心素养不应陌生,相反,更多的是亲切感、亲近感。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研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其二,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深化的统领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提升改革的自觉性。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在我国首先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而处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首位的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