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21世纪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21世纪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O l1Roland Barthes,The Death of the Author,in The Rustle of Language 49,50(Richard Howard trans.1986).

O l Z Roland Barthes,From Work to Text,in The Rustle of Language56(Richard Howard trans.1986).

O l3同12,at62~63.

O l4同12,at60.

O l5同11,at55.

O l6Margaret Chon,New Wine Bursting From Old Bottles:Collaborative Internet Art,Joint Works,and Entrepreneurship,75Or.L.Rev.257,265(1996).

O l7Severine Dusollier:Open Source and Copyleft:Authorship Reconsid-ered?Summer(2003).26Colum.J.L.&Arts281.

O l8Peter Jaszi,On the Author Effect:Contemporary Copyright and Col-lective Creativity,in The construction of authorship:Textual Appropriation in Law and Literature29(Martha Woomandsee&Peter Jaszi eds.,1994).

O l9For a discussion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his/her sig-nature,see Jacgues Derrida,Limited Inc.67~69(1990).

O Z O莫伟民:《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第58页。

O Z1Michel Foucault,What is an Author?,in Textual Strategies: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141,154(Josue Harari ed.1979)

O Z同18,at55.

O Z3[美]劳伦斯?莱斯格著:《代码》,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O Z4当然在开放源代码模式下,软件产品的发展是不求任何最后回报的主张是错误的。软件公司可以靠服务和训练赚钱,未来软件业的基本准则就是”资源免费,服务收费”。

O Z5Margaret Chon,Postmodern“Progress”:Reconsidering the Copyright and Patent Power,43DePaul L.Rev.97(1993).

O Z6Michel Vivant,Propriete intellectuelle et nouvelles technologies.A la recherche d’un nouveau paradigme,in Universite de tous les savoirs-Les Technologies165(Yves Michaud ed.,2002).

O Z7O3O同21,at160.

O Z8同21,at159.

O Z9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主要研究或规范的是一个主体怎样与完全作为主体的另一个主体相互交流、相互作用。

O31Gilbert Larochelle,From Kant to Foucault:What Remains of the Author in Postmodernism,in Perspectives on Plagiarism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a Postmodern World121(Lise Buranen&Alice M.Roy eds.1999).

O3Z劳伦斯.莱斯格:《思想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责任编辑:杨文德;校对:亚中

21世纪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邓宏光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0031)

〔提要〕2005年5月,由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和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21世纪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隆重召开,与会学者以专题论坛、评议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知识产权与中国民法典、21世纪知识产权发展前沿问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商业标志法律保护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中图分类号〕DF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5)05-0067-05

2005年5月20日至22日,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21世纪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在西南政法大学隆重召开。适逢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成立20周年,本次大会的召开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界的一大盛事,邀请了法国、美国、韩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1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重庆市政府等政府机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代表近200人参加了会议,收到参会论文98篇。会议为期三天,分多个专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本文就会议讨论专题和参会论文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一、知识产权与中国民法典

知识产权应不应当纳入到民法典中,如何与民法典相衔接,是当今知识产权学界和民法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作了《知识产权与民法典》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从外国民法典编纂情况来看,“范式民法典都没有知识产权编,有知识产权编的都不是范式民法典”,因此不赞同将知识产权法平行纳入中国民法典,而应当在立法上分两步走,一是在民法典中规定知识产权的一般性规定,二是将民法典中的知识产权一般规定作为今后知识产权法典的总则,让有总则的知识产权法典超越法国知识产权法典。西南政法大学李雨峰教授的观点与吴汉东教授比较接近,他认为,在中国语境下,知识产权法典化模式与单行立法模式相比,具有一种比较优势,但不具有现实性;而美国式的“一般规定立法”模式看上去比较合理,但面临逻辑上和实践中的困难。他提出折中的进路,即在民法典中不单独设立知识产权编,而只是在民法典中有关民事权利的章节中规定

7

6《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知识产权的范围,将知识产权的共同性内容单独立法,制定一部知识产权通则,带有个性的制度由各单行法加以规定。但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敏教授等认为,我国民法典应当制定知识产权编,并从知识产权与民法典关系的历史发展、知识产权与民法典各自的重要意义方面论述了知识产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的必要性,分析了民法典知识产权编在体例上采取概括式立法的理由。还有一些代表认为,知识产权是归宿于民法,但现代民法典编纂尝试接纳知识产权制度尚无成功的先例,我国在民法典中只应作原则性的规定,应制定单独的知识产权法典实现知识产权法典化。

二、21世纪知识产权发展前沿问题新世纪里,新技术不断涌现,新问题层出不穷,这推动着知识产权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会代表就其中一些前沿性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1.关于知识产权利益平衡问题

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为了达到以下的平衡:一方面通过充分保护创作者的精神和物质利益来刺激全球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为人类享有这种创造性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利益提供条件。但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打破既有的平衡,因此香港大学李亚虹博士提出,知识产权的利益平衡是一个永远的

难题。为应对信息技术发展、P2P 技术、

技术专利等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冲击,她提出,在信息科技方面采纳“Creative

Common ”

的观点,实施数字权利管理(DRM ),取消版权制度,代之以税收制度;在生物、医药、科技及其他方面,采纳

Stigiitz 的观点,

降低价格,多发许可;其他方面通过实施强制许可、价格区别、政府使用来达到利益平衡。

暨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徐鈏教授提出了以知识产权对价理论寻求知识产权利益的平衡点,实现冲突双方处于帕累托最优状况时实现帕累托改进,即不损害任何他人的自由,对他人的自由进行改善。对价理论涉及个人与国家的谈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谈判,它强调主权国家的立法责任和宪政原则,可为中国参加WTO 谈判提供理论工具。

2.知识产权与反垄断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田文英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定的垄断权,适度的垄断能促进科技进步,过分强调或者放纵这种垄断将损害公众利益,甚至阻碍创新。经济一体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强化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突显了知识产权垄断的两面性。为消减知识产权制度本身所带来的无法避免的弊害,有必要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构建适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独立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之外的知识产权反垄断法体系。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反垄断法律体系中相关的具体制度条款设计。西北政法学院刘巧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是合法垄断,权利人滥用是非法垄断。反垄断法规制的是非法垄断,应当根据公共利益和公平竞争原则,在知识产权制度内部通过对权利人限制制度、在外部通过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予以完善和改进。

3.知识产权的非理性扩张与异化西南政法大学的黄汇先生提出,在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极力鼓噪下知识产权呈现出非理性扩张的趋势,认为将所有权制度的基本理念错误地嫁接到知识产权制度上是导致知识产权制度失范的根本原因之一。清华大学法学院崔国斌博士用翔实的案例论证了我国法院扩充知识产权保护客体、扩充知识产权权能和否定现行知识产权法律规则的法官造法现象,认为法官造法的根源在于中国知识产权立法者选择功利主义,而司法者接受传统民法学说的指引,执着于自然权观念,很容易出现对信息产品保护过度。崔博士认为法官造法泛滥将产生违背知识产权基本原则、破坏法定的利益平衡关系、损害知识产权法的确定性、为国外权利人打开方便的后门并危机到中国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政策等现实危害,他提出法院在知识产权司法活动过程中应当坚持基本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知识产权法定的基本理念,否定劳动学说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支配地位,确立功利主义财产观,并严格限制民法和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原则条款的兜底适用。有代表认为,法官造法,不仅仅在知识产权中存在,在民法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仅在我国广泛存在,在任何国家都普遍存在。基于人的有限理性,立法者不可能将所有的情形规定在法律中,尤其是知识产权这种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立法的滞后性非常明显,法院作为平衡当事人利益的最重要机关,不能以没有相关规定为名拒绝裁判,因此法官造法不可避免。重要的不是完全否认法官造法,而是如何使法官造出来的法更具有科学性。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袁真富先生提出了知识产权异化问题,认为知识产权法通过赋予和保护知识产权,期望实现激励知识创新、维护公平竞争和增进社会利益的目标,但在知识产权的运用和实践中,知识产权却发生了异化,产生了与立法目标背道而驰的后果,如妨碍技术创新、压制商业竞争、阻碍技术利用、限制国际贸易、耗费各方资源、侵占公有领域、滥用垄断地位以及减损消费者权益等。知识产权异化既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外在因素,也有企业商业战略的内在因素,而企业在知识产权角逐中相互陷入的囚徒困境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产权的异化趋势。应当在政策、立法、执法和行业层面采取措施治理知识产权的异化。有代表认为,在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商业工具的时代,知识产权异化是不可避免的,只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孙国瑞教授提出了“专利复活”这种发达国家经常发生的异化现象,所谓专利复活,是指对存在于公知、公用领域的技术文献,或者对正在受专利保护的技术文献重新申请专利的活动。孙教授还提到国外一些学者发起游说运动,以敦促美国、印度等国家修改专利法,从立法层面抵制专利复活现象,呼吁我国关注专利复活现象,加强专利审查制度。

4.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问题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院长张耕教授作了题为《论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模式选择》的报告,张教授认为,保护传统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需要,

8

6《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是为了实现文化多元化、民主多元化、主权国家多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需要,是为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需要。民间文学艺术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领域某一社会群体,主要是某一民族、种族或部落创作的反映该群体共同意愿、生活历史、风俗习惯及心理特征,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世代相传,至今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文学和艺术表达。要把它与传统的知识产权界定开来,不能把二者等同。民间文学艺术的外延,包括民歌、民乐、传统戏剧、传统诗歌、民间绘画等等。在法律保护模式上,张耕教授倾向于版权保护模式,因为版权保护制度相对成熟,需要简单改造就可以了,而且版权保护本身符合民间文学艺术的特点。也有代表反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版权保护模式,因为版权保护模式根本上不可能调和这两个问题:民间文学艺术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主体;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类似于地理标志的保护,应当受到永久保护,而与版权保护的期限性不同。也有代表认为对于一些符合版权条件的可受版权保护,其他则可受地理标志、商标的保护。徐鈏教授认为,就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而言,存在传统资源的自然创始、传统资源的传播人、行政管理人之间的利益平衡,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使用的获益分配,可以引入税收来分配,以平衡各方利益。日本知识财产研究所川岛光弘研究员认为,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属于民族,个人不得独占。韩国东国大学朴荣吉教授提出,国际上并没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概念,美国之所以不愿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原因在于美国历史不悠久,对传统知识建立一种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有利。深圳大学法学院朱谢群教授认为,用版权法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一整套制度成本太高,博弈过程长,在现存框架中保护自己的资源是一条捷径,主体、客体、保护期限、权利内容划分问题并非不可解决,可以用集体所有权解决权利主体问题,现代作者创作的传统风格的作品也可保护。

5.虚拟财产问题

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和发展,虚拟物品及其财产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寿步教授认为,虚拟物品因为存在法律必须保护的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而有保护的必要,法院裁判的范围只及于与现实社会关系发生了具有法律意义联系的虚拟物,虚拟物不宜采用物权保护,它具有著作权和债权两种财产权属性。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研究员认为:虚拟物品是一组电子数据,它在网络环境以物的形式存在,但现实世界没有对应的现实存在;虚拟物品的价值衡量应该由法官从玩家获得虚拟物品所投入的时间、金钱、智力技巧、市场供求关系、游戏周期、功能替代品的数量和价格等六方面个案确定;虚拟物品交易应当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也有代表认为,虽然虚拟财产被冠之以“财产”,但此财产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它只是一种社会评价,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游戏世界特定对象的一种表达,不完全符合法律世界中有关“财产”的概念。有代表提出,网络游戏中采用各种手段盗取他人帐号、密码和游戏装备的行为不断出现,甚至出现了一些以专门窃取别人游戏装备为业的“网络窃贼”,需要从法律上对相关行为予以界定和调整。

6.开放源代码和国际药品专利新动向

台湾政治大学智慧财产研究所主任刘江彬教授作了《开放源代码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分析———以Linux为例》的主题发言,刘教授认为开放软件源代码提供使用者免费使用及共同开发的策略,逐渐受到市场肯定,开放源代码运动对知识产权的影响是全局性的:

(1)对知识产权理念的冲击,如美国微软公司等软件巨头已经开始试图通过申请软件专利来应对开放源代码的冲击;(2)彰显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泰国曾经采纳Linux,并成功地迫使微软公司大幅降低Windows的销售价格。这一事件对发展中国家是个好消息,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开放源代码并不一定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开放源代码并没有否定知识产权的立法意义;

(3)各国开始重新思考并重新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美国的司法实践已经有案例否决了微软公司的软件专利申请。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兵教授认为开放源代码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利多弊少,可以降低产品价格,具有正面作用,发展中国家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获得正版的软件。北京大学张平教授提出开放源代码也具有负面作用,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挑战,Linux不是免费的午餐,是使用知识产权的一种方式。

湖南师范大学何炼红副教授提出,以源代码开放运动为代表的Copyieft模式!所持价值观念对于当前的版权支配模式具有潜在的对抗性,Copyieft模式已从最初的计算机软件领域,迅速蔓延到了互联网乃至整个传媒,它不仅仅开放软件的源代码,而且开放版权法承认的任何作品的内容,使内容(文本、图片、视频等)脱离现有版权不合理的过度保护。在该体系范围内,不仅是作者,还包括作品和作品的使用者,他们的定位都得以转变和重新配置。何博士从后现代的视角分析了Copyieft模式,认为它挑战了传统的作者中心主义,但并不是意味着宣告作者的死亡,也非福柯所倡导的信息绝对自由交流的非理性设想,而是以版权为基础,以合同为手段,构建了一系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作品分发规则。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曹津燕研究员作了题为《药品专利保护的新动向》的主题发言,她回顾了近两年国际上医药方面的重大变化,

《多哈宣言》经历了漫长过程终于落到实处,并于2003年8月达成了关于实施专利药品许可制度的最后协议,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以低价获得治疗艾滋病和疟疾的药物。介绍了美国生物基因专利政策对社会的影响,认为美国的基因专利政策带来了许多偏差,促使学者、专家积极申请生物专利,导致美国在短时间授予了大量的“灌木丛”专利,这给相关企业实施专利带来了诸多不便,因为实施者要取得大量专利权人的许可。曹女士还介绍了印度和新加坡的基因专利问题。印度对药品、食品给予了产品专利的保护。新加坡全面修改了专利法,特别是加强了对药物的保护,延长了药物专利的保护期,以减少进入市场后对药品专利保护的不足。她呼吁我国立法者和执法者应当关注各国的立法和政策变化,关注医药生物领域的专利保护,要注意研究各国专利法本身的差异。中国药科大学

9

6《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焦诠教授分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认为国内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薄弱,将使我国企业入世后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即使我国最具有优势的中药行业也面临着洋中药的挑战,呼吁我国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和科研投入,并积极采用商业秘密、专利、商标和地理标志等保护措施。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刘洋研究员认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国家层面的,政府非常重视。2005年1月,

我国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作为负责人、由二十几个部委组成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但知识产权战略最关键的是人才问题。目前现状是人才缺口非常大,全线告急,尤其是缺乏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员,我们目前的知识产权经营管理人才存量大致在六千多人,缺口五万以上。国家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黄应刚先生提

出,教育部早已认识到需要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但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刘华教授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高度提出提高公众知识产权素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邓宏光博士认为,知识产权战略不能仅仅针对工业和服务业,更要关注农业,因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邓博士分析了知识产权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并针对我国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陈美章教授在主题发言中回顾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进程:目前我国已经可以培养本科、双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个层次的人才;总结了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数量严重不足、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合理、大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比较薄弱、师资严重缺乏;对发展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制定和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市场需要,增设知识产权法学二级学科,增加硕士、博士授予点,培养国际性人才,组建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培训中心并制定和实施师资培训计划。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教授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知识产权素养,在大学教育中增加知识产权的内容,积极创造条件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专门课程;积极为企业和基层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优先考虑知识产权人才的出国留学,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涉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鼓励增加知识产权学位授予点,提升知识产权的学科地位,建议把知识产权法作为法学的二级学科,要求增设知识产权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学学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校学生获得发明创造的应当给予必要的奖励和鼓励。台湾政治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主任刘江彬教授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经历,提出知识产权战略不仅仅涉及到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人才的培养,还应当包括非常重要的部分

———知识产权的管理,政府应当投入大量的预算;知识产权是复合型的学科,是法学、管理学和理工学科复合的;知识产权学院应当是独立的、跨学科的,不是一定要放到法学院、管理学院去,一定是独立的专业学院;知识产权课程里要有关于智慧财产创造、智慧财产保护、智慧财产运用、智慧财产管理、资产证券化、融资等内容,需要把管理、会计、统计、金融等都拉进来,否则我们的学生知识就太单一。刘教授针对我国知识产权教职人员不足的现状,提出由他们研究中心提供

全额奖学金,每年从海峡两岸挑选150匹千里马,

资助他们去国外求学。关于大学本科是否应当设立知识产权专业,

与会代表讨论非常激烈,

最终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在大学本科不宜设置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产权课程应作为公共课,在不同学院可以偏重不同的知识产权知识;中端和高端人才培养应该放在研究生阶段。四、商业标志法律保护研究1.高校商标保护问题

清华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赵莼善研究员提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基本功能,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要求对它的校名、

校誉进行保护。现实生活中出现有人将校名或学校简称注册成为商标,

误导消费者,对知名高校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如何保护高校校名成为当前高校

面临的普遍问题。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已经先后将其校名申请商标注册,

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甚至将它们的校名简称申请了全类注册。但这些模式都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问题,因为如果注册一些类别,不能防止他人在其他类别上注册;

如果全类注册则费用太高,光向商标局交纳的商标注册费用就达197万元,

整个费用达几百万元,而且还不能完全防止他人变相注册,

如有人注册了“北大公主电器”。有代表提出,

将来如果商标注册申请改为形式审查,那么将知名校名、

校名简称注册商标的情形将会更多,高校将陷入对他人注册商标提出异议、

撤销他人注册商标和起诉他人商标侵权的汪洋苦海之中。有代表认为,

将校名或校名简称在全类商品上注册,

将违背商标法有关商标必须使用的规定,面临连续三年不使用被撤销的可能,

花费了大量资源而效果不佳。也有代表认为,

应当由商标局发出通知对以“北大”、“清华”

等名称申请注册商标的,通通不予批准,这种观点受到与会代表们的否定。有代表提出可以通过认定特定高校

名称为驰名商标,

获得跨类保护。但另有代表认为,驰名商标的认定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

应当是个案有效,将特定校名或校名简称认定为驰名商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绝大多数校名和校名简称都不能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最好的办法是对校名和校名简称作为一种特殊标志加以保护。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兵教授认为,

对企业应持宽容态度,

只有确实侵害了高校的利益时,高校才可出面干预。至于大众、

消费者的利益,应不是高校的管辖范围。有代表提出,

哈佛、剑桥等都已在中国注册商标,主要是第16类,我国知名高校也应在国外注册商标,

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2.商标权的限制问题

法国罗伯特舒曼大学国际工业产权研究中心主任何伯乐

(Yves.RebouI )教授介绍了欧盟商标法的最新发展,认为即使是驰名商标权利人的保护范围仍然在一定的情况下受到

7《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一定的限制:首次销售后权利穷竭的限制;不可避免使用时的限制,如为了说明可用于吉利剃须刀刀柄的刀片,在表明可用于吉利剃须刀刀柄时,可以使用吉利的商标,但这种使用不能造成混淆;表达自由对商标权的限制,如绿色和平组织,在互联网上开设了两个网站,他们在一个核电站的商标上打上了一个骷髅头,法国法官认为,绿色和平组织有表达的自由。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邓宏光博士分析了商标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认为商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财产,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性言论,驰名商标还可能成为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思想交流和观点表达的工具;商标的财产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孕育了社会公众在交流中使用商标的言论自由与商标所有人排除其他人擅自使用商标之间的内在冲突,言论自由成为限制商标权的重要因素;以滑稽模仿和比较广告为例介绍了美国如何协调言论自由与商标权的冲突;提出我国应当建构商标权限制制度,并将言论自由作为商标权限制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李虹教授分析了商标合理使用的特点:第一,它与著作权、专利合理使用的原因不同,版权和专利权是智力成果,商标以显著性为特征,后天取得显著性会涉及到其他人的相关权益;第二,版权和专利的合理使用不区分作品和专利类别,商标的限制要区分类别与使用途径。李虹教授分析了“茅山草鸡”、“红河啤酒”、“灯影牛肉”等是否构成商标合理使用的问题。

3.商标显著性理论的重构

显著性作为商标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传统理论中存在一些误区。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彭学龙先生提出,传统理论未能准确理解显著性的含义并混淆了固有显著性与获得显著性的意义。显著性是指商标标识产品出处并使之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属性,而固有显著性只是从否定或者消极方面对商标与标识对象之间关系的描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显著性。固有显著性只不过是商标获得显著性的有利条件,使商标成其为商标的只能是获得显著性而非固有显著性,每个标志要想最终成为商标,都必须经历一个获得显著性的渐进过程。传统商标法理论的局限性根源于未能充分重视商标法是一种复合制度,既是市场规则,又是符号和语言规则。

4.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地理标志的保护与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的保护一样,都是2001年多哈部长会议的三大议题之一。华东政法学院王莲峰教授认为我国目前采用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的模式存在缺陷: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所具有的商标特征与地理标志所具有的特征存在矛盾,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法律授权性和地理标志的自然权利属性之间存在矛盾,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属性与地理标志所具有的功能之间存在矛盾,王教授提出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的构想。大连海事大学李冬梅教授也认为应当建立地理标志独立保护模式,她建议确立“地理标志”的单一名称,避免实践中的混淆;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其地理标志保护责任;明确地理标志所有人的权利与责任内容;明确侵害地理标志行为的法律责任。张玉敏教授主张我国应当实施双轨制,借鉴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将茶叶、中药材等量大面广且在对外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产品,通过专门立法,授权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如农业部,通过注册地理标志保护,其他产品的地理标志则通过注册集体商标或者证明商标保护。

注释:

t根据自由软件基金会对Copyieft的解释,是指设计自由软件模式和要求所有对自由软件修改后的软件也成为自由软件的模式。Copyieft一词精彩地体现了与Copyright之间的对立,主张作品使用的自由,强调作品集体创作的需要,其中right体现了对法律的援引,而ieft则意味着对法律的放弃。

!!!!!!!!!!!!!!!!!!!!!!!!!!

责任编辑:杨文德;校对:亚中

(上接第53页)

注释:

t《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o见《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头版。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73页。

@@@O I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53,179页。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6页。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页。

@@O1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78,74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82页。

责任编辑:汉和;校对:易文

1

7《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1世纪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

作者:邓宏光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400031

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GANSU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5)

被引用次数:2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杨才然创新:知识产权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国际论坛综述[期刊论文]-电子知识产权2005(7)

2.郭登科对知识产权法学前沿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整合与开拓--读《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期刊论文]-河北法学2004,22(2)

3.余慧华.吕凯.曾艳.YU Hui-hua.LV Kai.ZENG Yan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科技法制——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09年年会学术讨论综述[期刊论文]-科技与法律2010,83(1)

4.赵莉审视现实交流合作与时俱进共谋发展--"第五届海峡两岸知识产权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期刊论文]-知识产权2004,14(3)

5.刘春萍.Liu Chunping俄罗斯宪法实施的司法路径评述[期刊论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9(2)

6.何炼红.HE Lian-hong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21世纪知识产权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综述[期刊论文]-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7(4)

7.闵宗陶跟踪前沿理论 探索热点课题--读《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国际经贸探索

2004,20(2)

8.苏全有.SU Quan-you21世纪中国史学理论走向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殷都学刊2009(2)

9.王渊.马治国.WANG Yuan.MA Zhiguo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1)

10.郑成思民法、民诉法与知识产权研究--21世纪知识产权研究若干问题[期刊论文]-韶关学院学报

2002,23(11)

引证文献(2条)

1.王佳慧.徐清专利复活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4)

2.王佳慧专利复活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大家 2010(1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b115762680.html,/Periodical_gsshkx200505020.aspx

环保专题 文献综述

第四单元环保专题文献综述 1、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日本环保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机制、措施及其他成果) 3、近看美国的环境保护 4、浅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 5、北京地区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和治理 6、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综述 7、关于环保宣传和教育的思考 8、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问题 9、关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调研综述 10、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污染及保护问题 11、北京市大学生宿舍环境的调查研究 12、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 13、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系统思考 14、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15、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影响 16、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综述 17、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 18、汽车尾气污染与控制对策 19、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20、我国工业污染的状况综述(主要问题和对策) 21、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22、论中国能源的节约利用及新型能源的开发 23、关于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 24、我国“癌症村”现象综述 要求: 1、班内分组,每8人左右一小组为宜 2、每个小组选一题完成,班内各小组选题最好不要相同。 3、此次活动为相关问题的文献调研与综述,要求每一题至少调研 5篇以上相关重要文章,并且在综述后一定要注释清楚参考资料来源,并且注明清楚每一位成员在此次文献调研中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4、每小组要选定一位代表参加交流学习会,将本小组的成果用简 洁的语言向大家进行介绍。 5、每个班有一个必选题,由某一个小组承担,其余为任选题。 6、以上所有选题均为大方向,各小组可以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调整 写作范围,但注意要写成文献综述,而不是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呢?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下面是分享的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篇一: 论文题目: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目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普遍的趋势,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

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龄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与加快的老龄化速度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 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的困境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 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更是解决人口 老龄化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 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家庭 养老仍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 仍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服务,也就是说子女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 生了变化,由原来的246变成了 241,即现在的每个中 年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加重。我国 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 而且这些家庭中的一种特殊家庭一失独家庭的老人,从 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我国 政府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

名家第二讲李明德-知识产权若干前沿问题

中国知识产权名家讲坛(第二讲) ——知识产权法若干前沿问题 时间:2015年3月10日 地点:西南政法大学三教三楼学术报告厅 主办: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 承办: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重庆市知识产权研究会 协办:百度公司法律研究中心 李雨峰: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晚上好,今天是中国知识产权名家讲坛第二讲,非常荣幸我们请到了李明德教授。李明德老师大家都非常熟悉,对我们西南政法大学非常支持,经常到我们学校来参加我们的会议、讲坛。李老师现在是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知识产权法首席专家,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比较研究,谈中国知识产权,比较研究有参考,美国和欧盟是我们重要的参考对象。李老师对美国和欧盟知识产权法的研究有非常重大的演讲,这两本是我们很多学生的参考书。我深信,在座的每一位对李老师都应该很熟悉了。 如此之外特别邀请了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纪纲先生,感谢陈局长对我们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名家讲坛的大力支持。今天参加李明德教授讲座的嘉宾有张玉敏教授,张老师是我们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科的奠基人,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还有邓宏光教授和

曹伟副教授,大家掌声欢迎! 进入正式程序之前,我们请漂亮的女生向李老师鲜花! 李明德:我把鲜花转送给张玉敏教授! 李雨峰:我无意中看到在座的其他老师,我不一一介绍了,请李明德老师正式上台演讲! 李明德:张老师、李雨峰教授、陈局长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春节之后,非常高兴来到西南政法大学,再一次给大家做学术方面的交流。因为这一次来之前,会议组织方说让我讲,我真的在犹豫我到底讲什么,着作权法修订我讲得很多,但是着作权法修订这两年也有点沉在那了。专利法草案,我今年年初才得到信息,那个草案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撤回去了,大概是准备重新再弄。商标法修订之后也有一段时间了,这样的话,恰好我在此之前准备过一个东西,知识产权法若干前沿问题,这个话题就比较随意,什么内容都可以往里面放。 我想,按照时间安排,基本上是两个小时。我尽可能讲一个半小时,最后大家有一个提问或者互动。 一、引言。 2008年,我自己写了一本《知识产权法》的教科书,这是法律出版社出的。这个书的序言,我后来放到了网上去。结果放到网上去三天还是五天之后,北京日报也没有问我,就把它发表了。发表之后,我们搞知识产权的都知道,后来北京日报给我寄了两百块钱的稿费,我把稿费收下了,就表明我已经许可了。当然,我在这个教科书序言里面,主要谈到一个问题,就是:回到问题的起点。

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20万吨/日小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学院(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传统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早的工艺,它去除有机物和悬浮物的效率很高,对于城镇污水,可确保出水BOD 和SS达到30mg/I 以下,因此,在1996年前在我国尚未要求去除氮磷,该工艺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艺。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颁布实施,我国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尤其是对出水的氮、磷指标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标准对氮、磷的去除要求,必须加以改造,于是出现了活性污泥法的改进型A/O法和A2/O法。A/O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于除磷的厌氧一好氧工艺(A/O),一种是用于脱氮的缺氧一好氧工艺;A2/O法则是既脱氮又除磷的工艺。 目前分子生物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为搞清聚磷菌除磷的生化机理,已开始用分子诊断技术获取聚磷菌的遗传信息。现在从活性污泥中已发现的30多种丝状菌中,只有4种准确命名及生物分类学定位,因为这些丝状菌大部分无法进行分离纯培养。目前正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这些丝状菌的生物学定位,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其特性。分子诊断技术的大量应用,活性污泥微生物基因库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用基因技术培育具有高效活性的污泥菌种,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研究主要成果 (一)CCAS工艺 工艺即连续循环曝气系统工艺,对污水预处理要求不高,只设间隙15 nln3的机械格栅和沉砂池。生物处理的核心是CCAS反应池,除磷、脱氮、降解有机物及悬浮物等功能均在该池内完成,出水可达标排放。经预处理的污水连续不断地进入反应池前部的预反应池,在该区内污水中的大部分可溶性BOD被活性污泥微生物吸附,并一起从主、预反应区隔墙下部的孔眼以低流速(0.03~0.05rrgmin)进入反应区。在主反应区内依照“曝气、闲置、沉淀、排水”程序周期运行,使污水在“好氧一缺氧”的反复中完成去碳、脱氮,和在“好氧一厌氧”的反复中完成除磷。各过程的历时和相应设备的运行均按事先编制的程序运行,并可调整程序,由计算机集中自控。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2020我国知识产权法现状及建议

我国知识产权法现状及建议 在经济、政治、科技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和综合作用下,知识产权法因应时代之变迁,也愈加显出其重要性。而当前我国知识产权领域遭遇到诸多尴尬,一方面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频频出台,另一方面,知识产权领域的盗版侵权活动却依然猖獗。 一、知识产权法概念 知识产权法是指因调整知识产权的归属、行使、管理和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从法律部门的归属上讲,知识产权法仍属于民法,是民法的特别法。 二、知识产权法发展的现状 1,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客体上的发展 知识产权法之初始,仅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为其主干,随着时间的发展,知识产权法之初始,仅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为其主干。如商标法,早期仅保护商品商标,其后扩及服务商标,现在又延及地理标志和证明标记,包括范围日见其长。 知识产权客体的范围传统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创造性的知识产品,比如专利技术、文艺作品等;一是识别性的知识产品,比如商标、商号等。因此知识产权的客体要具有创造性和识别性,并非只要是具有无形性或非物质性特点的财产都会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但近年来的知识产权立法,开始缓慢的动摇知识产品传统上应具有的创造性或识别性特征。 2,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归属上的发展 知识产权法的目的之一在于激励知识创新,知识产权因此归属于创造者。1791年法国专利法前言宣称:“任何新的想法,其实现或者开发可以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主要应属于构思出这种想法的人。如果认为工业发明不是发明人的财产,从实质上来

说,那是违反人权的。”但是随着知识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知识产权归属于创造者的原则,渐渐让位于保护投资者的需要。 在著作权法上,美国从实用主义出发,为保护投资于创作的产业者利益,其雇佣作品制度直接规定雇主为作者。我国《著作权法》第11条第2款之规定与其几乎类似,而第16条第2款则规定了职务作品的经济权利由作者的受雇单位 享有。知识产品的真正创造者在被剥夺了获得知识产权的权利后,只能从其雇主(投资者那里获得工资、奖励等报酬。 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归属上的发展,与知识产品生产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一方面,知识产品的商业价值日益凸现,知识产品的商业投资也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单靠个人自身的创造性发挥,已难以适应社会对知识产品的巨大需求。因此,从事知识产品生产的企业应运而生。投资者开办企业,雇佣职员,有组织的从事技术开发、作品创作。知识产品的现代生产方式,逐渐从个性创造向投资创造转变。 3,知识产权法在权利内容上的发展 在经济、政治和科技的推动下,知识产权的权利类型日益丰富,一面通过颁布新法,增加权利种类;一面通过调整旧法,增加新的权项。比如专利法上增加了许诺销售权;著作权法上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禁止规避技术保护措施权等。同时,知识产权的权利内涵也日益拓展。作品的复制权也延及到将作品数字化的权利。从整体的知识产权法来看,知识产权的触角越伸越远,有向无形财产法渗透的趋势。 4,知识产权法在权利限制上的发展 识产权关涉社会利益甚巨,为防止权利人垄断其权利,侵害或减损社会利益,法律在一定条件下,准许第三人在支付适当报酬的情形下,可以不经其许可即能利用其知识产品,从而增进社会利益。因此,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同时,对于知识产权设有一些限制,除了依赖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和公序良俗等基本原则,还设计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制度,著作权合理使用、专利强制许可即其典型。近年来,令人关注的是在知识产权权利行使限制上的新进展。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知识管理概述

幻灯片1 知识管理 K n o w l e d g e M a n a g e m e n t 卫军朝 w e i j c h@g m a i l.c o m 幻灯片2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教材: ●廖开际主编.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幻灯片3 知识管理推荐阅读书目 ●英文书目: ●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Davenport,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1998,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rray Jennex. ●Case studi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Idea Group Publishing 幻灯片4 其他中文参考书目与译著 ● 1.柯平.知识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 ● 2.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 3.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 4.苏新宁.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5.林东清等.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 6.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幻灯片5 ●7.邱均平等.知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8.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知识管理.杨开峰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波 士顿: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 ●9.Karl Eric Sveiby.知识型企业的管理——通过鼓励创造性来增加价值.梁立新译。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治理机制 农村环境问题是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果,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1农村的面源污染 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源,土壤,空气以及农产造成的污染。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污染。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08)认为,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1]江丽丽(2011)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观念倾向于偏施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首先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其次是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样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大气、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知识产权培训学习心得

知识产权培训学习心得 原本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参加了课程学习才知道自己欠缺的太多太多。网络学习阶段,因为在工作时间,也没学得太认真,到考试的时候觉得很吃力。现场面授阶段,课程更加生动,老师讲授更加贴近工作的实际,时效性也更强,这期间,我相信同班的同学都获益匪浅吧。无锡班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认清了自己不是曾经自诩的百科全书,几天的课程我的视野得到了很大的开拓,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我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有了新的正确认识与理解,也对自己单位的知识产权状况有了横向和纵向的了解。之前的我对知识产权只知道一个大的概念,这次培训后我对知识产权的概念、现状,以及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乃至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性我觉得我才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课程学习之前,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是很主观的,没有从法律和规范上去认知,所以是意识模糊的、理解可能是错误的。课程学习之后,我对知识产权有了新的正确认识,从专利以及商标的主体、申请与审批,知识产权的内容和限制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加强知识产权意识、灵活地利用知识产权成果实现人生规划、发展等有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这一次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知到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不是字面上简单的几个汉字可以概括得了的,着作权、商标权、各种专利以及企业的秘密都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广义上,又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学艺术作品,音乐作品,科技成果等等。曾经一度我认为知识产权和专利权是能够划上等号的,但通过这次的课让我明白两者还是有显着的区别的。专利权所保护的对象比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对象更具有严格的限定。一个作品能够被知识产权所保护,那么它必须具有独创性,而一个作品如果要申请专利权,那么它仅有独创性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具有创新性和原创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专利权大多与发明创造、与新产品新技术相关,而知识产权涉及的面能够更宽更广。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以创新、知识为基础的竞争越趋白热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起如何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企业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和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资源。 从法律的角度而言,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同任何其他民事权利一样,知识产权也存在可能被滥用的问题;从现实层面看,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已经成了发达国家重新维持其在全球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55904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公共治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法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这种新型的行政就是“治理”式的行政。20世纪末,该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它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及互动合作,打破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对当前我国的政府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政府改革综述 一、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及背景 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国家内部,政府被视为“超级保姆”,职能扩张、机构臃肿、服务低劣、效率低下,财政危机遍布各国,社会分裂和文化分裂同时出现。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深入,联合国的安全机制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力量也无法拯救世界一些地区大规模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毒品,跨国犯罪、核武器扩散、科技风险、环境保护等问题已对国际社会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除了包括一国的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和社会个人等等。 2.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凡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事务和活动,无不是治理的对象。 3.治理的手段方式。除了国家的常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团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 4.治理的目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① (二)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② ①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M].理论探

知识产权的现状与思考

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人们对其从事智力活动而产生的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在我国虽然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比较晚,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这20年里,我们形成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并且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还建立起一个包括知识产权的行政审批、宣传培训、中介服务、学术研究等等在内的一个工作体系;也建立起一个行政与司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这也就是说一个包括法律体系、工作体系、执法体系的知识产权制度,我国在短短的20年里都把它建立起来了。在实际发展中,我国也保持了一个高速度。近些年来,我国的商标注册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都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我国的商标申请量是58.8万件,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分别是11万件。这都是居世界第一位的,而且与第二名拉开了很大距离。在这些年的科技发展中,我国也在各个领域,包括农业、制造业、高科技领域也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是综合看来我国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严峻的挑战,我国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我国知识产权自主创新之路将艰难而漫长以专利为例,专利有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其中技术门槛比较高的,或者说含金量比较高的专利是发明专利,它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检索,最后合乎法律规定才给予授权。首先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是13万件,这个数字在世界范围内虽然排前几位,但是被13亿人一除,我国的人均专利拥有量就很少了,我们的排位就到第八九十位了。另外,在这13万件专利中,其中一半来自外国的公司,主要是跨国公司,他们要在中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要确立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国外公司在申请专利方面是非常活跃的;那么剩下一半专利来自国内,这一半中,大概有40%左右是个人申请,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我国的企业申请的专利只有60%多一点。也就是说剩下的4万多件专利中,又有一半左右的专利申请来自三资企业;剩下两万多件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申请的。这两万多件与我们几百万家企业这个总数相比就很少了。其次看一下质量的分析。据统计,这么多年来,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本国人、本国企业申请的最集中的领域有:第一位是中药,国内申请占98%;第二位是软饮料,占96%;第三位是食品,占90%;第四位是汉字输入法,占79%。这是我们占优势的比较集中的领域。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所集中的领域主要是高科技领域:第一位是无线电传输,占93%;第二位是移动通讯,占91%;其后为电视系统,占90%;半导体占85%;西药占69%;计算机应用占60%。从这里不难看出,国外申请的重点是放在了高技术领域,放在高端。国人申请100件专利,其中发明只有18件,82件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外观设计就是产品的造型,实用新型就是关于产品结构上的一些改进、一些创新。而来自国外的申请,100件有86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这也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在我国现在也有一些很好的企业非常重视知识产权,重视自主创新,重视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像深圳华为公司,它是专门制造通讯产品的一家民营企业,它的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6%,是国内所有企业中申请发明专利最多的,累计申请国内专利3500件,同时向国外申请了400多件,注册商标也有600多件。另外像海尔、海信、青啤等,他们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做得也比较好,申请了很多专利,像海尔平均每天申请3件专利,每年1000多件,青岛啤酒也是一个很有名的驰名商标。但是这样的企业数量太少了。还有大量的企业没有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之所以在国际上造成了这样的影响,就是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还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人说我国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像我们国家民航客机,百分之百从国外进口,当然最近尝试制造商用民航客机。我国高端的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很多重要的装备,制造产品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例如,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彩电、手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