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行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劝学”的主旨。

2、鉴赏文章叙议结合、纡徐屈曲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行文的脉络,鉴赏文章叙议结合、纡徐屈曲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劝学”的主旨。理解“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

一、简介。

1、介绍曾巩:。

2、介绍:“记”

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杂记的功能。因为所记事物具体可感,此类文章中便多有记叙周详、描写细致的佳作。总体来说,宋人杂记无论在结构还是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完善,成

就更要高于唐人。而且宋人善于从所记事物中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

第一段:慕信然

第二段:徜徉肆恣自致

第三段:教授揭废遗风

2、朗读、翻译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

全文四段,很简短,共二百多字,但是文章迂回婉转,别有情趣。

(一)用简洁笔墨,点出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位置和形状,以及有关的书籍佐证。

(二)紧接上一段的记述,发为议论,称赞王羲之书法精妙。

(三)转为叙述,交代王教授为墨池树立纪念标志和邀请曾巩作记的经过,并赞扬王君盛的这一行动。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宋代“记”的创新写法,体会“劝学”的主旨

教学进程:

一、阅读与探讨

1、文中有六个以“邪”表达语气的疑问句,有两个以“哉”表达语气的感叹句。反复诵读文章,体会这些句子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文后练习一)

讨论;六个以“邪”表达语气的疑问句,“况欲深造道德者邪?”是反问,直接表达作者的鲜明态度:欲深造道德者,必须“以精力自致”。另外五个虽然都是疑问,但都隐含着作者鲜明的肯定态度。两个以“哉”表达语气的感叹句,感情都比较强烈,前一个强调学习不可以少花工夫,后一个强调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对后人的影响之大。

2、文章开头写墨池形胜,仅用了寥寥20余字。说说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墨池的,为什么不对墨池展开具体详细的描写。

提示:文章开头写墨池形胜,寥寥20余字而已。“临川之城东”“新城之上”表示方位;“隐然而高”表示地形;“临于溪”表示环境;“方以长”描绘墨池之形。虽然用字甚少,惜墨如金,但叙述周详、清楚,墨池形貌历历在目。

作者之所以不对墨池展开具体详细的描写,是因为下文的议论,即文章的主旨,并非由墨池形胜生发而得,而是由王羲之之学书和王教授求“记”引出议论。

3、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完全同意此“墨池”就是“王羲之墨池”?作者又为什么要为墨池写“记”?

讨论:曾巩引用《临川记》中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再叙述历史记载的王羲之的行踪来体现这种怀疑。用了“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两个问句。前一句说明《临川记》所云未必可靠,后一句又在进一步说明未必可信的同时表示未尝没有可能。

曾巩尽管对相传的王羲之墨池是怀疑的,但此记是应州学王教授之请而作,为勉励州学学生,不得不借题发挥。

4、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强调刻苦学习的重要,点出本文主旨。

二、赏析曾巩记的创新写法。

1、作者一面记事,一面议论,题目虽曰“记”,实则乃是一篇特殊形式的议论文,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题虽小而意宏,言虽近而旨远。

2、小中见大,尺幅之间,云霞百变。

3、温雅平正,绵密周详,带有阴柔的风格,独立于韩、柳、欧、苏之中。

布置作业:

墨池记教学设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墨池记》教学设计
古田五中:江速灿
一、概述。 《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 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
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 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 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 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依据三维教学目标,我拟定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生字词,能准确读出生字字音,并且认清字形“楹”、“徜徉肆恣”。 (2)通过理解语段来读懂课文内容,并从中领悟主题。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2)紧扣课文反复品读,在充分的诵读中领悟词。 (3)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通过自主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动脑思考、小组交流、表 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够通过说一说、评一评等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5)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把自己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 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认真倾听、敢于表达的习惯,体验探究、协作学习的乐趣; (2)懂得要想有所成就,学习就要刻苦,修养道德更要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结合自 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语文教案-养鱼记

语文教案-养鱼记 养鱼记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翻译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与学法:启发式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杂文” 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第二则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讽刺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讽刺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如果文中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那恐怕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二,分析课文 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讽刺兼而有之的杂文。题曰“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原因,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作者休息和散步的好地方。凭了作者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 至于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作者的兴趣,则由于它具备以下优点:其一,它虽由人工挖浚,却能“不方不圆”“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风时微波成漪,无风时平静澄澈,无论星月还是须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毕现(文中所说的“潜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须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所以作者在此偃息或散步,乃有一种“自足”之感;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处境“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舒展而足以自娱了。可见前半篇那一段绘景状物之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19兰亭集序(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5.19兰亭集序(名师导课)精品教案人教版第二 册 一、课文补注 1.“兰亭”小考 课文对“兰亭”的注释为:兰亭,兰渚之亭,在现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然而到过绍兴的人就会发现这里地处平原地带,虽然“茂林修竹”随历史变迁而废,但“崇山峻岭”是根本没有的,也就是说这“兰亭”绝非王羲之笔下的“兰亭”,那么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到底在何处呢? 据《水经·浙江水注》记载:“(鉴)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里上,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之。”说明兰亭在天柱山附近的鉴湖湖口。晋以后“兰亭”又有几次搬迁,顾野王《舆地志》中有:“山阴郭西有兰渚,渚有兰亭,王羲之所谓曲水之胜境,制序于此。”兰渚是鉴湖中的一个小岛,则说明“兰亭”在晋以后又迁到湖中了。 绍兴市西南20余里的“兰亭”又是怎么来的呢?北宋华镇《兰亭记》说:“山阴天章寺即逸少(王羲之字)修禊之地,有鹅池,墨池,引溪流相注”,这是北宋以后以天章寺为兰亭胜地的最早记录。据嘉庆《山阴县志》所记,有御书《兰亭集序》,勒石于天章寺侧,上覆以亭。康熙帝亲书“兰亭”二字,此即为现在所见兰亭。 古今之兰亭不同地点的原因是与王羲之的书艺分不开的,爱屋及乌,凡是与“兰亭”、诗序相关的地名也就随之光大了。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11 作者:张广银) 2.魏晋人的自然观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东晋士人对于自然的观赏是明显带有哲学意识的,他们自觉地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从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和活力。《兰亭集》中收录了王羲之《兰亭诗》二首,其一云:“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诗中景物并非客观的、写实的景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对照着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知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和他们的艺术心灵——那种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和表里澄澈的通明是颇能令人感动的。 3.文句解难 《兰亭集序》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是一句经常拨动人们心弦因而引用率很高的话,那么,“悲”在何处呢?动人处又何在呢?悲在人类认识上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动人处则在于它揭示了这种局限性。现实总会有一定缺憾,人们身处其境时往往意识不到这种缺憾,因而也就无法弥补和救正,只为后人留下很多惋惜。我们现在看过去,对过去的是非得失都看得一清二楚,但看现在、看自己时却是扑朔迷离的,这写出了人类认识的尴尬,人类的任何主观努力都不能彻底摆脱这种认识局限,所以也就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永远抒发不尽的惋惜和惆怅。不过,在一代一代的叹惋中,人类同时就一步步地前进了,因为它是在清楚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智慧的基础上从事现实的历史创造的。王羲之对人生局限性的认识是极富创意的,“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可以看作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 二、课文析读 解读人生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论是文采还是书艺,都是传世极品。尤其在立意方面,作者独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教学时数】:预计2课时 【自学导案】 1、通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能熟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画出自己难解的词句。 3、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第1部分(1):写灾前准备。 第2部分(2、3):写救灾措施。 第3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第4部分(6):交代写作缘由。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文章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

《墨池记》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主备人:李德增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审阅: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目标2 3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名:曾巩,字:子固;时:北宋时人;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作:《元丰类稿》。《宋史》说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洼(wā) 邪(yé)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肆(sì〕恣(zì):放纵、任情。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四、质疑解难——四行对译法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五、研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 处)。②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六、中心思想: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七、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2、以小见大。 教学反思:

墨池记初中三年级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墨池记初中三年级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墨池记》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感谢您的阅读! 一、字音 (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有读f 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奉命于危难之间有读jiàn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原音wáng破音wà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

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kèhán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

墨池记

《墨池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提升道德、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提升道德、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教学方法] 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3. 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学习曾巩的《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对王羲之成就的简介,引起好奇心,激起学习兴趣。) 环节二简介文史知识 1. 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2.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1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主备人:复备人: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文章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赠序之文,尤有特点。代表作有《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 三、初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本大意。明确文章的中心事件。 明确:救灾。 2、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1):写灾前准备。 第二部分(2——3):写救灾措施。

赵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 计 备课人: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刘剑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六年级下册书法欧体《临池》书法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

《临池》书法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 学情分析: 根据《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开展书法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书写技能、技法、还应通过书法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德育教育渗透和人文修养。同时,纲要指出毛笔学习的目标小学5-6年级要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体会其书写特点,逐步提高临摹能力。通过对“临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初步体会创作的乐趣,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陶冶。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书写水平,但对集字创作和经典碑贴的审美和临摹具有难度。基于些,在教学设计中,从集字到笔法分析再到作品创作,层层推进,降低学习难度,才能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如何欣赏欧体楷书,运用“临池”书写作品。 2、技能目标:掌握“临池”结构,笔画、笔法的准确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书法文化的学习,培养坚持学书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对集字的分析。 教学难点:运用集字书写作品。 教学准备:文房四宝、课件,字帖,展示架。 教学实录: 一、故事引入(2分钟) 师:细心的孩子会发现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临池)临池有一个典故,请看屏幕。(视频)我国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暗自下定决心要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宋代曾巩的《墨池记》里就有记载:“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面的“临池”既指学习书法、又指刻苦学习。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欣赏和学习“临池”二字。(板书) 二 、欣赏作品(3分钟) 课件展示:(指课题)这是从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节选出的这两个字“临池”。 师:“临池”这两个字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九成宫醴泉铭》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之作,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 师:欧阳询在书法领域造就了很大的成就,他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对中国的书法文化影响深远。他的很多碑文作品都值得我们学习,如: 师:孩子们,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临池”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做事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要善于观察;学书法要临摹…… 化度寺碑 温彦博碑 皇甫诞碑

墨池记教学设计

临西四中王延慧总第11课时备课时间2015年10月12日授课时间2015年10月14日课题墨池记总课时数11 本节课题墨池记(1)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曾巩的文学常识 2、顺畅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4、理解文章大意,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5、学习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体会作者勤学苦练的深意 重点学习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体会作者勤学苦练的深意难点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等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元丰类稿》,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曾巩聪敏好学,十二岁即能着文立论,受到欧阳修的器重。嘉佑二年举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做过官。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着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也是北宋着名的散文家,名列于唐宋八大家。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

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 二、学生自读 1、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 邪(yé) 楹(yínɡ) 徜(chánɡ) 徉(yánɡ) 恣(zì) 肆(sì) 2、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三、合作探究 1、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2、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是曾巩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于庆历八年九月写的,记述墨池所在地及其来历,点出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传说。论述王羲之书之善,虽“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指出后人的书法不及王羲之是由于学习不够,进而点出欲深造道德,应加倍勤奋学习。概述王君彰明王羲之的墨池和向作者索记的经过,推究王君的用心,借以勉励学者努力深造。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3.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是什么?(抚州学官王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苦练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于”)。 4.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从而理解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的道理。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

10《墨池记》使用教案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 子的含义。 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 具有的决定作用。 3、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4、懂得借事议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体简介: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 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 《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背景及作者 写作背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一“墨池”,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九月到临川游览、凭吊墨池遗迹。当时曾巩刚刚30岁,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文章却已名满天下了,临川郡的州学教授王盛仰慕他的名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王羲之:今山东临沂人,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后人评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称他为“书圣”。 三、朗读课文,给下列词语注音。

九年级语文:《墨池记》教案2(教案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墨池记》教案2(教 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墨池记》教案2(教案文本) 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拜中书舍人。六年(公元1083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

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是宋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为人正直宽厚,襟怀坦荡,对朋友一贯有啥说啥,直来直去。他和宋代改革家王安石在年青的时候就是好朋友。王安石二十五岁那年,当上了淮南判官,他从淮南请假去临川看望祖母,还专门去拜见曾巩。曾巩十分高兴,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后来还专门赠诗给王安石,回忆相见时的情景。

墨池记

墨池记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文章从记述墨地遗迹入手,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精力自致”,并非出于“天成”,从而阐明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要依靠勤学苦练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二、结构内容 《墨池记》是“记”体。按照“记”体的格式,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明作记原由。由此,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首先直接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意宏,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作“记”缘由,讽谕宣扬不当。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 三、以小见大的构思

这是一篇杂记,作者由墨地的一个传说,引发出学习必须勤学苦练的道理;再由学习书法推及到道德修养;最后又由“人有一能”尚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必将永远影响后世。步步推进,层层深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本文题目不大,但文章紧扣“墨池”这个中心,通过王羲之墨池的具体事例来阐明道理,生发广,开拓深,使文章中心突出,不生枝蔓,而内容丰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四、鲜明突出的中心 本文是一篇杂记,但杂而不乱。结构严谨,章法细密,条理分明,层层相生。文章先由墨池故迹推出人的能力是靠“以精力自致”,并非“天成”的结论,再从学不可少,推出要深造道德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后又从王教授求文想到“虽一能不以废”,又从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出“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对后世影响会更大。文章边叙边议,层层生发,纵横开合,曲折尽意。如关于王羲之的墨池,大概在当时就已不止一处,作者既为临川墨池作记,据此考据一番,也是符合“记”这种体裁的写法的。但是作者只用“岂信然邪”一笔带过,不去节外生枝,而是顺此引导人们去推究王羲之是否只是在“倘佯肆恣”之余才练习书法的,然后一语破的地说明道理。从全文看来,记事是次、是略,说理是主、是洋。道理虽然因事而发,但说理是目的,记事是手段,这样安排结构,文章的主题显得鲜明突出。 五、平实含蓄的语言 《墨池记》是曾巩杂记中的佳作,也是他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

墨池记教案

《墨池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理解文章大意,领会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王羲之勤劳苦练的精神,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掌握实词和虚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这篇文章写于宋仁宗八年(1048)九月,作者时年三十岁。当时他正在江南临川(现江西省抚州市)逗留、游赏,凭吊了东晋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墨池遗迹。临川郡的州学教授王盛因仰慕曾巩的名望,特请其为王羲之墨池作“记”。 2.关于墨池 墨池,写字时供洗笔洗砚的水池。文中所记墨池在江西临川,相传为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的墨地遗迹。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 3.王羲之介绍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临沂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后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称他为“书圣”。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竟将一池水染成了墨色,于是那池水被称

高中语文《黑池记》教学设计

《墨池记》教学设计 福建省屏南县第一中学谢广州 [教材分析] 《墨池记》选自高中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六单元,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邀请为墨池写的记。文章将写景、记事与议论融为一体。以王羲之书法的并非“天成”,得力于苦练,进而推论学问与道德更需勤学苦修,可谓题小意宏。本文以“记”为体,重在说理。其中记墨池少,论学习多,紧扣所记之事以阐明主旨,重点突出,繁简适度,而又始终环绕勉学这根主轴,深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妙旨。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给文章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高一时学生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王羲之本人以及有关他的故事有粗浅的了解,知道他是位著名书法家。但对他的勤学苦练精神缺乏深刻的了解,且对做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缺少体会。教学中应串联补充,唤起学生“勤学苦练方有佳绩”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文本思想及写作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了解王羲之的轶事和历史上的勤学故事及典故。教师可以作简要补充。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过程和方法: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2. 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教学方法] 1. 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3. 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观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然后引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一评价他笔势的赞语,进而导入:高一时我们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王羲之有所了解,他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洒脱,世人称他为“书圣”。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曾巩的《墨池记》,相信它能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 二、简介作者、背景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备课人:吴海军审核人:张婷备课时间:2012.3.15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了解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做法以及所表现出的特点 【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叙述和议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样安排的作用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通过本文所表现的思想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曾巩(1019~1083) 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主张先道而后文。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曾巩也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 著作今存《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 (二)写作背景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自学导航】 (一)课文研习 1.初读课文,完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僦.民使治之者(jiù)给.其食而任以事(jǐ)无得闭粜.(tiào) 使籴.者(dí)处.疾病之无归者(chǔ)使在处随收瘗.之(y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