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古中医脉法通俗讲义

陈余粮著

自勉

寄篱躬耕业继农,

苦心医道皱重重。

但求世间少疾苦,

几度寒晓报喜鸿。

古云:望而知者神,闻而知者圣,问而知者工,切而知者巧,故后多有世人妄言切为四诊之末,诸工之尾,故轻脉而重问,舍望闻切而独从于问也。其甚者竟谓脉不可学,学之则于医学倍加糊涂,哀哉!大凡言脉不足学,或言脉不为重者,皆畏其“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不知医道不精乃杀人无形之刀刃,不求精进则为挂壶之屠夫。若果能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方可为明医也。若可日日著心于此,何来习医之难,临证之险?何来药后狐疑,方后祈祷欤?可叹者,繁华盛世多刁钻孔方之人,少淡泊宁静之心也。

夫脉法分境界,若天地有高下,昼夜有温差。论气化则百千脉象无非一气,论纲领则百千万人无非虚实,论脏腑则千丝万缕无非生克,论运动则变化多端无非升降出入而已。既知气化则明阴阳,既知虚实则明攻补,既知生克则明辨证,既知升降则明用药,此脉法之精粹,不传之心法,千古毕竟之道也。医者果能精熟本草、医理、天道、脉法,必少临诊之狐疑也。

道生一,一者太极。一生二,二者阴阳。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为气,地为形。人以天为父,地为母。天精地血,天气地味而成人,故人有气有形,脉亦有气有形。形气相交,则变化万千,故脉有千百无非形气阴阳而已,此执简驽繁之术也。形气于人便是动静,于脉便是气血。能知形气之理,次晓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必可登堂问奥,洞明昭达。医者当层层张罗,步步为网,务求清明治病。

余少年习业,偶有生慧之时,后世事繁杂气形不调,于不调中体悟病气之变化,故亦有所得,唯叹天心不明,世心日重,性光被遮,不能彻悟医道,通达秘奥。修习医学中,或有感触,或得明师,不惭集录,感当世之士,多携家技,或有一得,暴敛财物,伤害天理,予故作此书,非求待善贾也,但求抛出之一砖尔。然虽名为书,实不足言,不求篇幅鸿且巨,但求启迪后学,授人以渔,上无愧于国手教育之恩,下无咎于黎庶托生之情。诚盼明朗贤士仁师指正,期得精进。

庚寅年仲秋陈余粮书于沧州拾芥草堂

开悟篇

我的脉学观

我们研究脉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于诊断疾病,而应该更全面的看待脉法的作用和范围,比如我们可以应用脉法来预防疾病,例如使用涩脉提前发现肿瘤方面就是一个预防肿瘤或者说早期发现的很好的方法。推而论之,脉诊还可以根据人的“七情六欲”等心理状态探索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以及其所易患何种疾病,需要在生活上注意什么。而脉法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指导临床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指导方法用药的变化和疗程的预测。

按照各家研究脉学不同的侧重点,我将脉学研究的流派分成了三类,那就是“象派”、“形派”、“理派”,我也称其为“宏观脉法”、“微观脉法”、“推理脉法”。这三种派系,或者说从不同出发点研究脉学的三种方式,我称其为脉学三观,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各有所侧重。在孜孜不倦追求成为大医的人来说,将这三种方式融会贯通进行运用,是我们每一个有志于研究脉学,学习医术的人所必须追求的境界。

所谓的“象派”,我也称其为宏观脉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传统脉诊,但是传统脉诊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因为三种脉法派系,自古至今就已经在不断发展了,在《内经》中,我们即可看到三种脉法的相关论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当归为宏观脉基础上的微观脉法。更如:“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等九十三字,更是近乎“现代脉诊”精确定位的论述。因此“传统脉诊”,甚至“现代脉诊”的说法严格来说并不是很贴切。

象派脉法,着重于脉象的研究,也就是我们所学习到的二十八、二十七种脉象。其优点在于可以准确的辨析证型以及脏腑气血阴阳的状态,进一步学习可以通过不同部位的不同脉象进行分析而准确的施以方药。而其缺点在于入门困难,常常需要很好的悟性和很长时间的锻炼,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准确的把出脉象。而要通过对寸口脉各部位所包含脉象信息的不同关系,推断出确切的身体状况,并严格按照药物选择准确,药味安排精炼,方证完全相对,则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象派脉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十人十个脉象”。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虽然我们竭力的去统一,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认知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果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我仔细的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看脉象的时候,就好比佛家所说的“心无挂碍”,心没有可着边的地方,在“空”中寻找一个近乎飘渺的“象”,这时候是很难全面的得出结果的,往往会因为每个人所看到的点不同,而得出的最终结果不同,事实上其原因还在于我们并不能完全解析脉中的所有“象”。比如刚开始临证的同学或许会出现摸谁的脉谁的脉滑,或者弦等等。而起初的时候,也只会得出诸如“脉弦”的结果,进一步的学习才晓得要写左手怎么样,右手怎么样,再进一步才晓得要写左手寸关尺各如何,右手寸关尺各如何,才知道一个地方会有很多脉象叠加在一起,才会出现我们理想的脉象书写,如左寸虚大滑数,关弦虚细,尺沉细紧;右寸浮紧,关滑实,尺沉虚。更进一步,要对脉象进行分度,也就是脉

度,只有分度,才能充分的区别患者病情的轻重。所以我们说要学好脉学,一个要有悟性,一个要有耐心。不能将脉“横看成岭侧成峰”,更不能草草了事,完全为了应付。

针对脉象的学习我曾经讲过通过拆解得出脉象的方法,但是不管你通过什么方法学习,要想入门仍然是一件难事。正如张山雷在《脉学正义》上说:“惟在学者入手之初,则不能离迹象而遽言神化。”而后他提出:“毋宁以浅近言之,而可由迹象以渐启灵明之为愈乎。”的思路。因此我认为由简单入手,由有着落处入手,渐入佳境不失为现今学习脉学的一个方便法门。

在学习象派脉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能死记硬背各种脉学书中所说的什么脉主什么病症,而是要努力的去思考其中的机理,只有弄懂了机理才能一通百通,而不至于陷于庞大的兼脉中而致迷途。还要注意不能仅仅停留在脉象的学习上,在掌握了基本的脉象以后,要更着力于兼脉机理,生克关系,部位关系,脉象脉度等方面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临证之时胸有成竹,病情进退自有主见,不至于被患者复杂的自我感受所迷惑,而错误的判断病情。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不要死在脉象下,一定要活在脉理中。”

形派脉法既是我们所讲的可以准确按照现代病名得出结果的脉法,其以全息论、神经论、反应论、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等现代科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古代中医脉诊方法,通过准确的判断病位和病性,从而准确的辨别病性和病名。这种方法对于减少患者治疗环节,节约患者不必要的开支,以及准确诊断患者疾病,减少诊疗的盲目性等等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为中医脉诊注入了更多新的血液,为中医的发展和复兴加了一把劲。从传统中医出发,形派脉法存在一定的证型判断不足的缺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很多学习中医的人所担心的,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掌握这种方法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和诊疗过程,一方面可以增加我们辨病辨证的能力,从而使得我们能综合的思考病和证的用药,增加方药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在三个脉学研究方面中,最有特点也是最有争议的要归理派脉法,其研究的方向在大众看来是与众不同的。理派脉法是通过对于脉象的研究,结合各种理论以及方法推测作为脉的主体——人的一些不可以通过脉象直接感知的情况,包括心理状态、社会行为、社会角色等等。正因为这里面包含一个推理的过程,因此我将其命名为理派脉法,但是理派脉法并非是无源之水,其仍然是可以在古代典籍中找到雏形甚至已经非常成型的内容的。理派脉法通过把脉所得到的结果,经过细致的推理,首先可以得出人的长期心理状态或者情绪变化,更进一步可以得出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情况。这个问题并非不可思议,是我们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所掌握的一门科学。在我们学习中医理论的时候,我们都了解七情六欲可以令人生病,而生病首先影响的应该是人的气机状态,任何情绪和心理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人体的气机,比如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喜则气缓等等都是情绪对于人体气机的影响,而这些情绪乃至某些心理状态的长期存在便会形成长期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个人具有某种性格特征。生理——心理——社会——自然的模式说明了人的心理和性格会改变人的生理,也会改变人的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人的社会角色,这就是理派脉法的推理路线,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中医脉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里人们所常见的是情绪对脉象影响的论述,这些内容诸多书籍上都可以见到。既然能通过脉象探知人的心理和行为,那么自然可以通过推理而得知人的社会角色,这就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认为的通过摸脉而知道人是否富贵等是迷信作出了澄清,也为我们研究太素脉法等古代典籍解放了思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其局限性和片面性,而且运用的娴熟程度和医者对社会人心的了解把握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以上我们大概了解了古今脉法的研究成果和不同方向,虽然限于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机遇不同并不一定能全部掌握,但是一旦在我们心里有了这样一个框架,我们就会清楚我们的研究方向,中医不仅仅是治病之学,更是治人之学,最起码我们也要在先人们要求的上知天

文,下穷地理,中通人事方面付出我们应该付出的努力,不能仅仅将学习中医当成养家糊口的一个手段,更应该在探求宇宙自然社会人心之道的路上看到自己的目标。。

当然三个脉学研究方向在某些层面实际上存在着互相的融合和交错,并不能完全分开,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相当庞大的课题-----究竟通过脉诊我们能得到多少信息?因此在我们初步了解以后,我们应该给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向以及突破口,从一个点进入,然后努力争取较为全面的掌握脉诊的各种方法,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我们面前患者的情况。当然,从我个人来说,我更多的将精力用于研究象脉法,而因临床的需要也粗涉形和理脉法。于象脉法上我们更应着眼于天人阴阳变化运动对脉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脉去探知天人阴阳的运动变化,这就促使我们在形象理研究之后,将天人阴阳运动变化运用于脉法中,从而使得我们突破认知的一些限制,解析洞彻先人未曾系统明了告诉我们的一些问题。

学习研究脉学的方法简说

在脉学的学习中要得法,要有一套好的方法让我们入门,更要有一个好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自我提高。法是脉法,也是学习的方法,也包含我们诊察疾病时的思维方法,也包含我们学习的目标。有一个好的方法让我们进入脉诊的大门,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学会脉诊,再加上我们自己有一个最终的目标,这样就更容易在学问上成就自己。选择法很重要,也许别人觉得好的方法,我们未必能够适合,也许我们认为好的法,别人未必能够认为好,因此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法。

在脉学学习的方法上,我先简要说五点:

1、明理然后知脉。只有明白了产生脉象的生理和病理才能不至于陷于复杂的脉象而迷

惑。只有明白了人体产生疾病的机理才能通过脉诊结果准确用药。

2、反推法。由致病因素如六淫七情反推六淫七情等在人体会产生什么脉象,从而在脉

象中体会出致病的因素。

3、简约法。简化脉象,将复杂的脉象分解成脉形、脉势、脉气、脉位等组成脉象的基

本元素,从而由简渐繁,渐入佳境。

4、由术入手,渐入道境。如果说神化与气化,脉象与脉势较难入门,那么我们可以由

形入手,先掌握可以很快入门的形派脉法中较简单的部分,慢慢的就会有越来

越多的体悟,从而进入化境。

5、比较法。要善于将同样疾病的两个人甚至多人比较,以及上下、左右、浮沉、各部

比较,各脉象比较,甚至遍诊法中的比较,这些都是传统脉法的精华。掌握了

这个方法就能发现气机的变化,从而由入门到精通以更全面的判断人体的情

况。

6、勤练。有一句话“博涉知病、屡用达药、多诊识脉”,从脉象发面言,只有大量的

临床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咱们常说:“知道了“,我觉得“知”和“道”

这是两回事,“知了”未必能“道了”,更不一定能说“到了”。

论“持脉之道,虚静为保”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我开始的认识是在诊脉的时候要平心静气,注意力集中。后来我翻看了一些资料,也思考了这个问题。在《说文解字》上说:“虚,大丘也。”《尔雅》:“虚,空也。”“致虚极。”——《老子》。魏源本义:“虚者无欲也”虚,本来是指的大土丘和空的意思,而这两个意思在《老子》上也都被体现出来,稳静,空灵无欲。

给大家说个故事,早些年,有一个朋友介绍了一位病人,他说这是某政府高官你给看看,我就想这可是领导,一定要好好的看,只脉就诊了二十分钟,结果也没看好,可恰恰是一个同样疾病的“百姓”就效果很好。我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啊,想了半天,还是自己心态不好,有时候诊脉你越是认真越进去出不来,反而不清晰了,这也算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吧!还有的病人平日傲惯了,医者如果修为不够,很容易收到影响,我想这也就是“骄姿不论于理”啊!

医者要保持一个泰然入定和宁静不动的状态,才能真正的看到脉如大海,波涛似象。而对于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在脉诊上也辉映了“虚静为保”。“微妙在脉,不可不察。”那么,这样微妙的变化,如果医者不能空灵,不能虚静,不能无欲,不能泰然不动,又如何能够体察呢?因此《内经》才说:“虚静为保”。这也恰好说明了医者在诊脉的过程中不能考虑其他的问题,必须一心一意的专注于诊脉的过程,不能去思考其他,要无私无欲。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保”,其原字为一个人背着孩子:。而后世有人将“保”写做“宝”,

其意义也就变了。那么这个“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从甲骨文字形上看,一个人背着一个孩子,其意义为“负之者为保”(唐兰《殷墟文字记》),那么也就是说虚静是持脉的基础,更引申为虚静是持脉的基本保障,没有虚静这个基础的背负,就不能准确的完成诊脉。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得出一个结果,就是持脉要泰然空灵,宁静清洁,状若虚怀,心如明镜,虽可照见,但终不为外物所动,如此才能象为真象。而其并非单单指的医者和患者在持脉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做到没有情绪的变化或者讲话等行为,以免干扰脉的变化,造成误差。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我们不主张先问诊就是担心先入为主,造成主观的去体会脉象,而使得结果不准确或者不全面。我们在临床中经常看到某些医者,患者一来先问了很多,然后自己心里就有了定见,而后才进行脉诊,有的就会主观体会脉诊,有的是用脉诊来基本验证自己的推测,如果相符合了就按照自己的成见去治疗,如果不符合了就比较踌躇,到最后只能在病人身上试方,如果没效,就弄的很困惑了。所以,即便是先前有了问诊、望诊等信息,在持脉的时候还是要暂时摒弃先前所得到的认知,慢慢的体会脉的信息,最终再综合分析,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果。

当然,要达到虚静并不一定能一蹴而就,需要很长时间的锻炼,因此古代医家很多人都修炼一些静坐、导引等功夫。在虚静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必须使得脉诊维持一定的时间,要尽可能多的采集脉中的信息,最后得出一个从大体质到疾病到证型到症状的全面结果,这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全面完成脉诊过程。

下面引用一篇《黄帝阴符经》大家仔细揣摩,自然能有所体悟。

《强兵战胜演术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学好脉学的意义

临床上常常是这样:患者来诊却不跟医生讲任何情况,伸手就让你把脉,其实这样并不

好,医生的脉诊水平再高,也很难将所有患者的所有病情和不适都通过诊脉诊出来,而对于患者,既然来就诊,为的是让医生将我们的身体调整到健康的状态,而不是为了来考医者的脉诊水平,作为一名患者应该是积极的与医生配合以期早日得到康健的体魄。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为什么会有很多患者作出这样的行为表现呢?这肯定是有原因的。我记得以前曾经讲过,建国初期,我县一名医者诊室仅开一十平方厘米的小窗口,患者手伸进去,而这名医家开出方子来,而且所有方子不超过八味药,且效果很好。而我县当时有十数名知名的中医,且各个都医术精湛。另一位医者,以当归治产后腹泻,用之不效,其师刘清溪也是本县人,脉后告之用药无错,而是因为当归未经土炒,后用之果然一剂就好了。另一位医者,治本村一人修河堤因赌几个窝头而怒力搬起夯土用的石碾,结果肚腹日渐肿大而医院告之无药可救,回家等死。其回家后求治于我村这名医者,医者诊脉后告之病情很重,但却极易治疗,处以鸡蛋七个砂锅内焙干成粉,每天一个。其用过后渐渐康复如初,数十年后才因其他疾病而去世,此事和此方法便是此人生前因知我好学,主动找来告诉我的。另一个患者,鼻衄淌血,医院以止血药、输血、电烧灼等而罔效,本村医者脉后告之,以杨树叶七片、苍耳子七个、荷叶七块、白茅根七段熬成一碗水,当晚喝了就好了。于今看来医者虽分文诊金也没收到,但是于两位患者却有起死回生之德,可见那时候的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其脉诊水平自然不用多讲。因此,我个人觉得患者对医者诊脉水平的要求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自古至今确实存在医家脉诊高水平者,这也使得患者对医家脉诊的要求过高,往往以为所有的医家的脉诊水平都可以达到不问而知病的境界,其实不然,排除确实有的中医水平不高的因素,也有很多医家虽然脉诊水平不高,但是临床治病水平还是不错的,关键是四诊之中只要确实精通一个诊法都可以有利于辨证。

正因为我的周围以前有这么多高明的医者,他们给了我压力,也给了我奋斗的目标。当脉诊入门以后,才知道中医究竟是如何看病的,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医。

临证这些年以来,接触了很多同道,有些同道是这样看病的:患者来了主诉不适,医者开始思考以前看的哪些医家治这个病的经验,比如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啊什么的,用了,没有效果,不行,再换一个经验,续命汤吧,结果还是没效,再换一个医家的经验吧。如此这般结果治疗了很久,就这样患者丧失了治疗康复的信心,于是医家就觉得这个病中医没治,输液去吧,最终结果就是觉得中医有很多病效果不行,中西结合吧。医者辨证不清楚,你治疗就只能凭着经验试药。因此说诊断水平的高低,对于临床有直接的影响。

那么脉诊究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呢?以前很多教科书和参考书上也都有说明,如辨别病位、病性、邪正的盛衰、疾病的进退,而我认为我们可以用我在序言中引用前辈医家对脉诊作用的描述“持脉之道只在晰类、别殊、定名、测证、昭治、观应、洞生死”。从这里可以看出,脉诊的作用包括辨别疾病的类别,对相似疾病进行鉴别,确定疾病的名称、证型,并为确定治疗大法、考察治疗效果、判断疾病的预后,确定治疗疗程或者预测死期。前面普遍对脉诊意义的认识,停留在脉诊对疾病的判断上,而和治疗并没有进行联系。实际上,脉诊只有为临床治疗服务才有价值,否则你脉诊的再好,到治疗疾病了,你开不出合适的方子,确定不了最佳的治法,脉诊还有什么意义。即便你可以做到诊出人的生死,告诉病人什么时候加重,而你于他本身的疾病没有治疗的方法,也就徒增患者的烦恼,反有失人道之关怀。

经过十余年的临床,我个人有一个感觉越来越明显,用经方治疗效果明显要优于杂方,开始我也是认为是经方组方好,但是后来临床中体会到并非如此,实际上是经方的脉证辨证使得用药更加具有精准性。有了这一点,我们以脉证为主进行方证辨证所使用的方剂,不管是时方还是经方,其效果都很好,简言之就是脉在精准辨证用药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某男哮喘不能平卧,食纳差,胸中满,脉浮弦而按之无力右关浮大寸沉弦,辨为中气下陷证。脉浮弦按之无力,中气不足。右关浮大,《伤寒论》“脉大为劳”而右寸沉,气不上也,

弦则为痰气交阻,故处方为:黄芪、升麻、山萸肉、陈皮、柴胡、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明理篇一

古中医脉学八论

前面我们对脉学的三观做了简要的介绍,通过了解古今脉诊研究的三个方面,我们对古今的脉诊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就不至于在一个方面上局限住,而不去研究其他方面,不至于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更不会盲目的追逐新奇而忽略了传统脉诊在临床中的作用,也懂得了从那个方向入手研究中医脉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脉学研究便成为仅仅对二十几种脉象的研究,而最近数年才有了针对仪器检查结果以断病的脉学研究,却很少见到有关于脉学方法论的论述,实际上在脉学研究方面方法论比具体的脉象更为重要,方法论是指导一切技巧的思路,有了开阔的思路,才能不至于钻进去而出不来,才能居高临下的看待古今论述的正误,才能打开脉学的大门而一窥脉学乃至中医殿堂的瑰丽。脉学方法论的研究,是解决脉法指导临床用药的必须之路。

对于脉学的方法论,古今论述中虽然散在一些简要的和初步的论述,但是却缺少系统和全面的整理。由于脉学的方法论源自于中医的传统认知方法,那么也就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的认知方法论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学理参悟出脉学的方法论。

脉学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在脉象的基础上,解决如何用脉诊结果指导用药的问题,解决脉诊结果与用药

思路不统一的问题。

二、通过研究脉法,真正体会到中医是如何将天、地、人三才进行“合一”而运用

的。

三、指导防病养生。有了脉学方法论,我们就可以将脉诊结果和养生防病进行结合,

从而指导养生防病。

脉学八论,是我自从着手研究脉诊一来,在临床中遇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和疑惑,并参考古今医家论述,以及师父的心得而总结出的脉学研究八个方法论。由于这八个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大多来源于古代哲学和医学经典的综合分析,尤其是源自于对《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脉学思想以及哲学思想的指导,故而称其为古中医脉学八论。

古中医脉学八论分别是:天人同气论,阴阳离合升降出入论,五行生克制化论,形气论,一象二分论,脉度论,格局论,感知方位论等。

第一章天人同气论

天地自然和人是一个整体,人生于天地之间必然和天地自然互相影响,在脉学方面上就是由于人和自然的同气,必然存在人与自然的相应,有相应就有互感,就有脉和自然变化的谐调以及不谐调。其内容主要包含:天人一体、天人互感。

一、天人一体。

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天人合一。但是天人合一从“合”出发,导致我们有一个“分”的意象,实际上天人并不能分,人本来就属于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人体所有的物质基础都来

源于自然,人与自然同根同源于宇宙的基本物质,天人是一体的,宇宙既是一个大人体,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法于阴阳”,而阴阳者是天地之道,也就是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过了解天人一体这个说明人与自然同源同构的概念,使得我们知晓人与自然的顺应和谐和不顺应不和谐是天地自然对人体,对脉象的主要影响因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色脉音声气味等都是人体内象的外显,有诸外必有诸内。

天人本为一体,那何来天人合一一说呢?此源自于道家的天人观。道家追求的人与天地和谐一体的境界,是因为人降生以后种种因素使得人不能与天地自然和谐一致,而要恢复这个和谐就要用各种方法使得天人合二为一,故提出天人合一,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非根本规律,只有站在天人一体的根本规律上,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一体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天人同源。二、天人同构。三、天人同行。

四、天人同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针解篇》“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等等,可谓俯拾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引用。

天和人同源于宇宙最基本物质“元气”,由“天”的影响而造成人和“天”同构同步运行,而最终同归于物质基础。由于天和人的同源同构同行同归,使得不同时空的人产生了不同的先天体质,也就是体质差异化,由于差异的不同和五运六气等诸多因素生克制化,造成人有天数和材力的不同,造成个体在某些方面的易感性以及随天地运行而出现疾病轻重变化,甚者当个体不能协调而必然出现天人的不谐调,这就是以天人一体为基础的天人互感。

二、天人互感

天人一体是说明人与自然的同源同构,而由于人作为自然内部的一个个体,必然和自然产生互相的感应和影响,古人也称其为“天人相应”。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还有天人不应得情况,天尚且有不应时之变化何况人独立出来以后作为个体势必会造成天人的不应。但是不管天人应与不应,天人都是互相影响的,非时之气会影响人,不能与天地自然相谐调的人也摆脱不了天地运行气运的影响。

天人互感包括:天人的谐调顺应变化和天人的不谐调变化,也就是生克。宇宙对于人来说就好比载舟之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人互感在脉诊上的体现主要体现在脉对自然的应与不应的各种情况。包括四时脉、运气脉、节气脉、一日脉、四方脉以及疾病和运气季节的生克关系等等内容,下面我将以四时脉为主来说明天人互感的问题。

四时脉

四时平脉

四时平脉这个是很简单的,就是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注意它有一个基本脉在里面。如《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意思就是说平人的脉不管如何顺应自然的变化必须以有胃为基础,如“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都是以“胃”

为前提。

那么什么是“胃”呢?胃就是均衡和缓,实际上确切的说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机,亦即生气。生气大化于四时,不能独见而处处皆见,不见胃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便是真脏脉。有胃气的脉诊表现有三:一强的脉按下去柔和就是有胃气,二柔弱的脉按下去应指而不空虚就是有胃气,三胃神根统一起来就是指的一件事情,就是生气,也就是生生之气,无论现何种脉象,即使重按有脉,只要整个脉动中毫无生气,便是无胃之脉。这个我有切实的体会,有个邻居老先生九十多岁了,昏迷不醒,家属让我诊脉,脉强劲有力,重按也有,而且按下去比较柔软,我告诉家属患者应该今天不会去世,但是他的脉感显得枯涩,虽然柔软但是不润,因此推断即便今日没事的话,明日也就会去世了,后来他没到半夜十二点,大概十点多去世了。这个生生之气不好描述,只能是多诊脉后才能体会到,这里提出来只是告知大家,除了上面的两种诊断胃气的方法,在重症患者也会出现第三种情况。

那么作为四时平脉,应该是以胃气为主脉而略带四时气机运动态势影响产生的脉象,也就是说春虽弦,但不能很弦,应该是微带弦象,其他四时脉也是如此。在这个地方我们的理解很容易出错,往往是一看到人家说春弦什么的就认为是很弦的那种,虽然书上说要有胃气,但是都把弦当主而把胃当次,所以就混了,不知道什么是这个人有病的弦,什么是这个正常的弦了。

那么又有另一个问题了,四时脉的弦、钩、毛、石特征是不是截然分开的呢?是不是时令一改变脉象就会倏然而变呢?

不是的。

人体是以阴精为物质基础,以阳气为动力的。在天来说四时的温、热、凉、寒是因于阳气的升降所产生的,阳气的升降出入使得自然界形成生长收藏,也使得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渐变的,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因此四时是以两至两分(既春分秋分为二分,夏至冬至为两至)为特点连续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当阳气由潜藏而出的时候脉渐渐由石而转为弦,然后由弦渐渐到钩,由钩到毛,由毛到石。如果脉在处分以前提前或者错后出现最明显的弦,就称先至或者后至。如果在夏至仍然为弦是为不代。

好了,我们知道四时脉的变化规律了,也知道四时脉是以胃为基础而略带时令之象的脉,那么这四个脉象究竟是什么性状呢?这一点我们必须搞清楚,搞不清楚就不会摸到(应该说看到)它们。

春脉《内经》上说:“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耎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夏脉:“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秋脉:“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

冬脉:“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这里需要注意的几点是:1、四时脉《内经》皆曰“如”何,不直接说春脉弦等,这一个字的差别正是画龙点睛之笔。2、此处说冬脉营,而《平人气象论》却说冬脉石,那么这两个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答案是肯定的。营的古代本义指的是四周垒土而居,有坚固的意思,而石也是指的坚固,如《示从容论篇》:“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3、脉因气机运动的升降出入而随四时变化,因此四时脉既有升也有出,既有降也有入,出既是发散,入既是聚合。故尔,春夏之脉皆有发散之象,秋冬之脉皆有聚合之象,具体内容等我们讲完脉学八论大家就会很清晰了。

好啦,四时平脉我们讲完了,以上所讲的就是脉与四时相应的情况,下面我们来讲一下脉与四时不应的情况。

四时变脉

四时变脉包括时令脉的太过不及,以及非时之脉和四塞脉,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一下四时脉的太过不及,以进一步说明人和天的互感问题。

太过:

春脉太过脉“气来实而强”。也就是说正常的脉是以柔和轻虚和缓而略带弦象,而太过的脉是生发的太过,使得脉过度有力而失去了和缓轻虚。春脉为肝,太过则肝的升发太过急劲,势必引起本藏太过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藏论》:“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忘”宋校正时校为“怒”,当从。但是从临证中,因为气升的太过,造成头部的眩冒,每

天头都晕晕沉沉的,甚者眩晕头痛,是存在善忘现象的。

夏脉太过“其气来盛去亦盛”。夏脉本来是钩脉,也就是说来的时候有力度,而去的时候力度弱一些,太过就会出现来的时候和去的时候同样的情况,或者本来去的时候脉力弱而今强了很多。《素问·玉机真藏论》:“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浸淫就是疮疡了,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啊,而身热肤痛是因为阳气散于外而造成的。

秋脉太过“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乍看上去中央坚两傍虚好似芤脉啊?实际上是因为收敛的太过,使得脉势趋于合,造成周边往里面收而凸显出中央好似高起,从指下便会感知为中央坚两傍虚,并非芤脉的性状。秋气收敛太过,来于夏的火气余热还未散尽故尔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然。“气逆背痛”是因为肃敛太过气机欲散,《素问·金匮真言论》:“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温温然”是因为夏之火热余气。

冬脉太过“其气来如弹石”脉气聚合太过,使得脉坚固有力好像弹石,弹石就是有力而

硬。其表现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解?,就是肢体困倦,筋骨懈怠,肌肉无力,

又不想吃东西的这么一种病。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不及。

不及:

太过的脉理我们应该讲的很清楚了,所以再学习不及就很简单了。春脉太过实而强,不及则不实而微。春脉太过升发太过,不及则为升发不足,升发不足则肝气郁而不畅,故胸痛引背,两胁胠满。胠,腋下胁肋部分,全因肝经布于胸胁而成。

夏脉太过则来去都盛,不及则来不盛,去反盛。该散的没散出来,在回去的时候又加到回去的队伍里面了,里面的阳就多了,因此烦心、咳唾,气泄。烦心和咳唾的机理我们就不讲了,主要看看这个气泄。为什么气泄呢?前面我们说了该散的没散出来,反而回去了,那么这是什么?壮火食气啊!

秋脉太过则毛而中央坚两傍虚,不及则毛而微,微就是虚弱,就是该敛的没敛回去,所以《内经》上说:“来急去散”,这是说的秋脉平脉,而到不及这里就是散的多了,所以就有了虚弱的态势,也就是力度分散了。至于主病喘,少气而咳,这是可以理解的,上气见血和下闻病音这个目前没见到过,也不好解释,有的古代医家认为有误,此处权作存疑吧。

冬脉太过则如弹石,不及《内经》原文为:“其去如数”,不可解,《内经知要》解释为去之速也,也有人解释数为促,我认为所谓不及就是合藏不足,合藏不足造成(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月少)中清,(月少)就是季胁下面夹脊两旁的空软的地方,也就是我们说的腰肌那个部位,清是什么啊?就是清冷,腰这个地方清冷。

诸如此类,还有逆四时脉,如《内经·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等等,如果明白了天人的关系,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讲这么多,主要是为了说明天人互感的问题,大家了解就可以了,大家入门以后,想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可以回过头来再看这些,下面讲解运气中的南政北政司天在泉的问题。

运气脉

南政北政司天在泉不应脉

十天干中除了甲己是南政,其他的乙庚丙辛丁壬戊癸都是北政。南政之年,如果是三阴司天寸不应,如果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北政之年,三阴司天尺不应,三阴在泉寸不应。南政厥阴司天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左寸不应,少阴司天则两寸不应。北政厥阴在泉右寸不应,太阴在泉左寸不应,少阴在泉则两寸不应。我们以下表来表示:

那么不应的脉是什么样子呢?不应就是沉细,甚至极微细,我个人的体会是可能只出现沉,而未必细。怎么辨别是正常的不应脉还是病脉呢?把患者的手反过来如果这时候摸到了正常的脉就说明是不应。

为什么甲己是南政呢?甲己化土,土位于中央,面南而施行政令,金木水火四运为臣面北受令,故为北政。

那么不应又如何呢?凡是反过手来而脉没有异常,仰掌脉沉就是不应的脉。不要将不应的脉当做病脉。如果反手还是如此,或者脉象不正常那就是病脉,就需要治疗。临床过程中我注意过这些现象,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有的时候患者的脉出现左寸独沉而微细的情况,“寸沉痰郁水停胸”啊!可是他却没有任何胸部的症状,你让他把手翻过来,再诊就没事了。这个问题,我发现虽然我们反掌后,大部分人的脉力和脉位会有变化,但是你如果和其他部位比较,不应的这个脉和有病的脉,反过手来是不一样的。

那么如果不应不正常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实际上这主要就是说明人和天地运行它不能顺应,这个我们讲完六气脉后,大家再思考这个问题就会明白了。《内经》养生的一个重要思想也就是“顺应”,顺则养,逆则害。

六气脉

《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厥阴风木,故尔脉弦。少阴君火,故尔脉钩。其余依此类推。我们在开始学习脉法的时候,这个内容只作为了解就可以,并且千万不要“死在常理中”,一定要懂得知常达变。

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图

五运太过之年,气先至,将立春提前到左手尺部浮分。五运不及之年,气后至,将立春错后到左手关中分,前后相错为十三天。诊脉的要求是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衣服未著,言语未吐,也就是刚刚睁开眼睛的时候,没有干扰脉象的因素出现,医者清心调息,逐部推究。如果诊得平脉,就没有问题,如果是独大、独小、独长、独短、独浮、独沉就可以按照这个图结合脉象和我们后面要讲到的五行生克制化论进行推断。

例如:左关中候独弦大,雨水惊蛰之间会有风热病,这是为什么呢?弦主风,大主热,又在左关厥阴风木位上,故尔可以断为雨水惊蛰之间可以出现风热病。

再如:右尺沉候脉独缓滞而实大,断为芒种夏至之间有湿热病。缓滞主湿滞,实大主热,又在右尺相火位上,所以主湿热火旺。

再如:如果六脉都滞而不畅,唯独右寸中候从容和缓,可知霜降立冬之间素病可以痊愈或者减缓。从容和缓为胃为土,右寸为金,这是生气,至其气的时候借助天地的生机自然可以减缓素病,甚或痊愈。

下面讲一下为什么要前后相错十三天。

这个问题涉及五运交运的问题,《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运有余,其先至;运不及其后至”,是指太过之运,在大寒节前13日交运,不及之运在大寒节后13日交运。因天人本为一气,故尔候运气脉要和本年的五运交运情况结合。

这个六气脉是有一定价值的,人的气机顺应天地的气机一起运动变化,其中如果我们的机体在某个环节上有潜在的发病环境,那么当“内外合气”的时候便会发生疾病。如诊某友左尺脉极沉细无力,关脉沉分弦而略有洪象,我开玩笑似的跟他说:“你立春前后得重感冒”,他不信:“摸脉还能摸出什么时候得什么病?”我就跟他说:“看看再说吧。”实际上他这个是“冬不藏精,春必温病”,而且他有关脉沉分的弦而略洪,故而断他为立春前后有重感冒。

在《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岐伯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后面又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其实这一段看似说了一个脉与四时的问题,弦外之音却包含了节气和疾病预后的关系问题。那么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将节气和脉象以及部位的阴阳五行生克结合运用。故尔岐伯说:“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这个问题看似玄奥,实际上我们这样一讲,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了。

地理脉

因人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气候不同,而对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脉,但是这个不同只是各种环境对比而言,而且高原之上未必没有湿地,湿地之中未必没有高山,更何况现在处处是空调,人又多在室内少于自然,所以说时事易,人亦异。

《阴符经》上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对于复杂的人体来说,我们并不能打开它看到内部的气机运动变化,但是古人的智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延续他们取类比象、普遍联系、高度总结的思维方式,将万事万物以象的同比性来归类,从而指导我们以归类后的象去研究不能直接打开和被感知的人体,甚至以天道的运行变化和生杀休囚来指导我们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当作为人的个体的内因越来越多,而不能像古人那样恬澹而顺应自然的时候,更多的外因也不能胜过内因的作用,这也就是说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人过多的干扰了自然对人的影响,比如睡眠失去规律,情志失去条畅,那么即使最常见的受月球引力变化的月经周期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无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都是以

顺应自然阴阳数理为养生第一法则的。

性情脉(职业脉、行为脉)

人的五脏各藏精神,肺藏魄、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五神外现五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虽为七情,但有忧思同类,恐惊一宗,故为五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常怒者脉弦,常惊者脉变,常喜者脉和缓甚者大软,常悲者脉滞甚者沉涩,常思者脉郁。

好饮者脉硬,好肥者脉浊,好色者尺脉沉,好说者肺脉伤。钢铁工人经常尽炉火,就好像常在夏季的坏境中生活,而津液易伤。常打麻将者,颈部气血不畅则寸脉弦等等,大家有了这个思路,便可以举一反三的运用。但是,这只是常法,比如大怒则气脱于上,常见大怒之后气短难语者,脉反现虚滑之象,这就是变法。实际上职业脉是推理脉法,是通过了解各种职位影响心理和生理而得知的。

课后小品:《阴符经·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以上主要介绍了天地人自然对脉的影响,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天人同气在脉上的指导意义,以及个人体质或所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而其基本脉象有所不同等内容,至于所需要的五运六气内容,诸君可参看专门论述。

下面我们继续讲脉学八论中的第二论------阴阳离合升降出入论。

第二章阴阳离合升降出入论

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普遍联系,取类比象,高度总结,运动不止的思维模式。在天人同气论中,我们了解了天人关系,也就是自然和人的关系,实际上天人同气更需要大家清晰的了解的是作为“一”的“道”的层次和古人对宇宙一元认识的高度。由于气血可以统一为“一”,那么其根于“气一元论”而产生的脉所体现的个体的“生机”,从而指导了个体体质不同的观念,便是在脉学研究领域给我们的很重要的启示。

在中国古人的眼里“无生有,有中有有,而万有又归于一,一化为无”的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古人在特定状态下得到的宇宙真像,而又通过语言进行的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乃至六十四卦,是古人对万事万物的无限可分性的一个表述,也是对宇宙、生命个体等产生的一个客观描述,正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果说天人同气是将人和天还原到“一”的层次上来讨论而得出一气变化和“生机”概念,那么阴阳便是在气之外加入位而形成“二”的层面。

在脉诊上,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左手为阳,右手为阴;皮肤为阳,骨骼为阴。上部对应人体的上部,下部对应人体的下部,左手为督脉,右手为任脉。浮部对应人体的外部,沉部对应人体的内部。左手脉以血为本,右手脉以气为本。

寸关分界为膈,关尺分界为脐。寸主上焦,关主中焦,尺主下焦。

如治一患者左寸虚弱关沉尺沉细无力,断为督脉亏损的颈腰椎病,也就是脊柱相关疾病。当时这个患者因为颈椎2-6全部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椎管狭窄而活动气喘、头眩、心慌等而影响生活,医院要求做手术,她因为害怕手术失败而不敢做经人介绍来找我看,我根据脉象给其开了大剂的右归丸合归脾汤六剂后其活动自如,唯余颈部一指肚大小的痛点,取注射针头放血后痊愈。

又诊一个老年妇女,两手尺寸具沉而两关浮大而滑实,断其为宿食腹胀,其言正是如此且大便多日一下已经数月,便出皆为羊屎样粪球。故知其为宿食气滞导致便秘,开枳实、厚朴、白芍、神曲,山楂,麦芽,大黄,白术等五剂(本先开三剂,其中一剂老妇人将药和砂锅一起失手打碎,故共五剂)而愈宿疾。

第一个病例为左脉督脉不足,升发无力无源而成。第二个病例因为中焦宿食阻滞气机而成。

下面再看一个病例:某男中年,诊得两寸脉较关尺高起,超乎正常之气机升发态势,故断其头胀重不适,腰腿酸软,后背拘紧,其言如是。此正升发太过,上盛下虚而成,治以在上者引而越之,在下者权而衡之,用葛根汤合通督活血汤加减而愈。

那么,我们再回头来看四时脉就会发现,其间便是阴阳的离合升降出入。春升,夏长,秋降,冬藏,便是离合升降出入。

我们再来看一个古代的医案,《名医类案》:“罗谦甫治柏参谋,年逾年逾六旬,春患头

痛,昼夜不得休息。询其由,云:近在燕京,初患头昏闷微痛,医作伤寒解之,汗后,其痛

弥笃,再汗之,不堪其痛矣,(虚。)遂归。每过郡邑,必求治疗。医药大都相近,至今痛不能卧,且恶风寒,而不喜饮食。罗诊之,六脉弦细而微,气短促,懒言语。《内经》云:春气者,病在头,年高气弱,清气不能上升头面,故昏闷尔。且此症本无表邪,汗之过多,则清阳之气,愈受亏损,不能上荣.亦不得外固,所以头痛楚而恶风寒,气短弱而憎饮食。以黄芪钱半,人参一钱,炙甘草七分,白术、陈皮、当归、白芍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细辛、蔓荆子、川芎各二分,名之曰顾气和中汤。食后进之,一饮而病减,再饮而病却。”

这个医案说明了什么呢?前面我们讲了,春脉弦而有胃,而这位参谋在春时应该升发的时候他却脉弦细而微,升发的力量不足,故尔出现头痛。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内经》描述的四时脉太过不及的病证未必会出现,也未必全部出现,但是其气机运动升降出入是存在的,而作为一个气机可以形成什么样的病证,还应该综合分析判断。

上面我们通过举例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升降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在浮部到沉部的出入的问题。

按照《难经》的分法,从浮部到沉部共分为肺(三菽之重)、心(六菽之重)、脾(九菽之重)、肝(十二菽之重)、肾(十五菽之重),而在阴阳层面,我将脉分为三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浮中沉,浮部为阳,沉部为阴,所以心肺属于阳,肝肾属于阴。

脉有胃神根,胃气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那么根是什么呢?根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寸关尺水平面的两尺,一个是浮中沉垂直面的沉部。

两尺为肾,左主应元阴,右主诊元阳。元阴元阳为人的根本。沉部也为肾,因此如果一个人仅仅只两尺脉没有了,但是沉取脉势和缓有力,说明这个还是有根之脉。

所以我们来看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的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阳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寸一个是浮部,阴一个是尺部,一个是沉部。也就是说浮部脉浮,按之脉弱。或者寸脉浮,尺脉弱。水平面上寸关尺为升降,垂直面上浮中沉为出入。升而无源,出而无本,这样的人是不能用麻黄汤的,所以才会出现误用以后汗漏不止。

再举一个例子:某老男,诊得脉两寸略浮数,按之虚弱,左寸犹是。断为心血不足,阳浮于外,夜间皮肤瘙痒,遇风亦易瘙痒,问之果如此。出天王补心丹加蝉蜕等愈。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来看几段经典的原文,看看是不是很容易理解了。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上盛指的寸,下盛指的是关尺。“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来指的是出,去指的是入,上为寸,下为尺。“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内外就是出入,上下就是寸尺。“内而不外”就是内有积滞阻滞气机外出;“外而不内”指的气机外散太强,而入内太少。上而不下,有升无降,腰足能不清冷吗?下而不上,有降无升,清阳不能上达于头,故尔头项痛。按之至骨脉气仍少,是肾中大亏,精血阳气具不足,故腰脊痛而身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中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掌握了脉学八论以后,就可以轻松的理解它们。

由此,我们再来理解滑伯仁《诊家枢要》:“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白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便不能得出其中真实含义了。如《伤寒论·平脉法》:“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我们可以得出,上下是指的升降,来去是指的出入,而至止便是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离合。后世诸家都说滑伯仁这六个字是“探得诊家之要”,这一点也不为过。

了解了阴阳离合升降出入论,在临床治法上要仔细去体会“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这句话的意思,更要明白中医治疗“因势利导”的特别思维模式。如脉浮紧,浮则为外出,紧则被拘禁,外出被限制了,就要帮助外出,麻黄开鬼门,杏仁启肺闭,桂枝运通经脉,甘草补足中气,这一个麻黄汤就一路把能源运送过来,从而解除了气血外出被拘禁的情况。

课后小品:《周易·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第三章五行生克制化论

研究脉诊有两个思维方式,一个简化的方式,一个分化的方式。简化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脉象归于一,也就是气机的运动变化。分化的方式就是将“道”层面的一气变化,逐层分阴阳、五行,再加上运动变化组合相兼。简化是为了识体,分化是为了达用。识体达用,知常达变便是脉学研究方法中的心法。

天人同气论中,我们了解了“一”的层面;在阴阳论中,我们了解了“二”和“三”的层面,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在五行层面上研究脉诊的应用。

五行,就是金、水、木、火、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生克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这是制化,也就是事物通过克制而使其生长促进就是制化。如《素问·六微旨大论》:“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五行生克制化脉论主要包括部位的生克、脉象的生克,脉象与部位的生克。

一、六部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脉诊六部五行相生关系,左寸为君火、为心,右尺为相火、为肾气、三焦、元阳,右关为土、为脾胃,右寸为金、为肺,左尺为水、为肾水、肾精,左关为木、为肝胆。从先天后天来说,天一生水,起始部位为金;从临证运用来说,起始部位为左尺为肾精,因人以肾根本也。以下图表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左尺和右尺的问题,左尺主肾水,还主肾精,还主元阴;右尺主肾气,还主肾阳,还主相火、元气、元阳。这是为什么呢?从天地关系天覆地载来看,左阳右阴这是天,左阴右阳这是地,天覆地载就是天地的南北交媾。南为离,北为坎,坎离互媾万物才能化生。从阴阳层面来看,左阳主背部,阳中必须有阴,化生才能有源,阳中之阴肾水;右阴主胸腹,阴中必须有阳,运动方能有力,阴中之阳肾阳。

下面来看一个病例:某男四十五岁,泄泻便溏十数年,服理中、四逆、补脾益肠、四神无数,诊其脉右尺脉沉弱虚大,处桂附地黄丸小量久服,两月后见之言服至月余已如常,脉诊呢,右尺脉还是有一些沉弱,瞩其续服。

再如:一男自成年后既腹痛则泻,至今以有二子尚然如此,诊其脉左关弦细右关沉弱无力,处逍遥散十余剂愈。这个病例呢,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就是木乘土。如果这个人两关都弦就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干姜、苍术、枳实等药。如果仅仅左关弦实,而右关和缓有力则为未传,只需用逍遥,这是《伤寒杂病论》原意,大家可以看一下《伤寒杂病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篇》。

又诊一女年五十余,左寸沉弦涩,病胸闷时痛,此阳虚阴乘,水乘火位,处桂枝去芍药

加附子合栝楼薤白白酒汤而愈。是怎么判断她是阳虚阴乘呢?左寸是君火啊,是阳中之阳啊,她脉沉弦涩,这都是阴脉啊,沉本是水脉啊,首先他是水乘火位啊,沉弦主水饮,这个邪呢,是水。水邪阻滞这个脉道了,胸闷。阳气不得通畅,就痛。

其他的部位生克,脉象生克可以以此类推。

五行关系包括生克乘侮,临证如果能运用纯熟,对于断病处方必然可以增进不少。下面我们针对不太熟悉五行的同学讲解一下五行的来源和关系。

五行中的“五”指的是金水木火土五类基本属性事物,“行”既是“运”指五类基本属性事物的运动状态。

五行关系包括生克乘侮制化等。生指的是生化,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克指的克制,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上生克讲的是正常的生克情况,而乘侮就是不正常的生克现象。乘就是一方过盛乘其所克,侮就是反克本来克它的,比如木过强乘土侮金。《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之间的关系描述有:我生、生我、我克、克我、和比和、制化、胜复。比和指的是五行归类相同的两个事物的协同,比如肝和胆,脾和胃。制化指的是通过克达到生。胜复指的是五行在异常情况下相胜相制、克制复救、先胜后复的关系。由于太过或不及所引起的对所克者的过度克制,称为“胜气”;胜气的同时必然会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胜气”压平下去,这种力量称之为“复气”。在五行结构中,如果出现太过而乘己所胜者,那么胜己者定要对其克制,消伐己亢太过,使之平复。当太过恢复正常,所胜者与被胜者就会协调制化;若出现不及,则胜己者就会乘之,但胜己者的所不胜又必会对其克制,使克我者反遭其克,以维持和保障五行系统的动态平衡。如木气太过,金对木就会过分克制,木气必然受损,木之子火气就会出来制止金气,使金气恢复正常,从而达到一个五行的动态平衡,此便是人体的自主调谐。但是当这种自主调谐不能使五行达到动态平衡的时候,便会形成传变的病态,从而形成循环的恶化。

五行六部脉法有时候也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病机,比如熬夜的人容易上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相火妄动,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熬夜的人有时候性欲很强,但是性能力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熬夜本来是消耗阴血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是怎么出现的呢?明白了六部五行的问题,我们就会明白是什么原因了。阴血在左手关尺,当熬夜的时候阴血消耗,木气缺少了阴血的涵养,往上走生了心火,心火又降为相火,相火过旺则出于本位。相火过旺自然就会出现上火的问题,而相火旺机体就会启动排泄相火的机制,那么这个人呢就是性欲强,然后精气泄一些,好像感觉轻松了,但是反而造成了精血的更加不足,这就是所谓的饮鸩止渴了。

部位生克的内容主要包括部位和脉象的生克,以及部位之间关系的生克,如以上所举各例医案。再如沉脉主病:“寸沉痰郁水停胸”,便是脉象对部位的生克,沉为阴为水的本性脉,而出现在阳的寸位,可知或为痰或为水。

二、时令脉五藏脉生克关系

时令脉的相生克,是基于四时脉气机运动变化的五行态势按照五行的生克乘侮推理而出的结果,其作用可以判断疾病轻重和预后转归。推而演之,素体脉和时令的生克,也可以判断人和天的生克关系;地理环境和人的素体生克也可判断人与地的生克关系,根据你自己的脉象寻找一个适合居住的天地自然环境,便是生;如果居住在一个克我的地方就是克。

时令脉的符合古人称脉合四时,生克古人称为脉逆四时。四时脉中我们讲了春胃微弦,夏胃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土旺于四季为胃气,

不可见,见便是病。虽然说四时脉各有特点,但是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渐进循环运动不止的,初春虽然为春但脉是由冬脉的沉而渐渐出表的,所以初春必有沉象。依此类推,初夏必有弦象,初秋必有钩象,初冬必有毛象;春末必有钩象,夏末必有毛象,秋末必有沉象,冬末必有弦象。以春秋二分和冬夏二至为四时正象。

假如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为相克,称为逆四时脉。如果没有胃气可以推断死期。

再如春脉弦,得洪脉,至夏死;得涩脉,至秋死;得石脉,至冬死。这必须是以没有胃气为前提。其他脉依此类推。至于五藏脉在各种经典中早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脉象归类:

一、阴阳归类

《伤寒论·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师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从以上可以看出,凡向外,向上,发散,圆滑等为阳,相反为阴。

阳类脉:浮、数、大、动、滑、疾、促、实、长、清、芤。

阴类脉:沉、迟、细、结、涩、弦、紧、微、虚、弱、濡、浊、滞、牢、伏、革、代、散。

《伤寒论》所说的生死不是绝对的指的必然生或者死,而是易治不易治。例如:“若发热面赤口渴者,脉洪大易治,脉沉微难治。”

二、五行归类

木类:弦为正脉,其它紧、革、长,牢为互变类。互类就是由两种以上正类脉交互产生的脉象,变类就是由正类脉象变化而成的脉象,如紧脉为弦脉太过所成。

火类:洪为正脉,其它促、数、疾、动、实、芤、大、滑为互变类。

土类:缓为正脉,其它濡、滑、浊、代、虚、弱、、散、大为互变类。

金类:浮为正脉,其它涩、短、滞、细为互变类。

水类:沉为正脉,其它迟、微、结、牢、伏、清为互变类

课后小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第四章形气论

天地皆由精气变化运动而成,其“聚则成形,散则为气”。《经》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色应气,脉应形。脉象有气血运动态势组成,气为气,血为形。人体由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组成,有形的物质基础就是形,无形的功能活动就是气。形而上的为气,形而下的为形。对于诊脉来说,舍去形而只言气和舍去气而只言形,都是错误的。对于诊断来说舍去色声只言脉是错误的,舍去脉只言色声也是错误的。

在脉诊方面,我是由人体疾病的情况来看待问题的,比如人的病有病位有病性,而病位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多因肝、胃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必有脾虚,多有四肢无力,女性月经偏多。如轻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小肠有火,小便多数黄赤。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但感冒发烧,全身有炎症也会出现三部脉顶指,可试血压鉴定。如轻摸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阳虚怕冷或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指,多心火大,多有心烦、心悸,少数左肺有火、咽干;如摸不到,多数心脏弱,心脏或心血管有病。深压只关脉顶指,说明胃有火,食欲正常。如深压摸不到,则是胃寒,食欲不佳,或有各种胃病。如深压只尺脉顶指,说明左肾虚,多数有腿痛、无力等症状;如摸不到,则腿通气不畅。重压两膝眼痛不可触,如果按摩的双足有了凉感,说明气已通,再压两膝痛立止。如深压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低压低或是阴虚体弱;如深压三部脉都顶指,则低压偏高。(二) 诊右手轻压只寸脉顶指,绝大多数有头晕、头痛以及咽喉痛或耳有病;如轻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多数胆有火、口苦,如不苦,食无味也系轻度口苦;或者是有胆结石或胆囊炎,可做B超检查。如只尺脉顶指,多数是大肠有火,大便不成形,有结肠炎,少数便秘次数多;如摸不到,则为大肠寒,多数便秘或肠感冒。如三部脉都顶指,多数高压偏高,或有感冒发烧及全身有炎症。如三部脉都摸不到,多数是阳虚、怕冷或是高压低。如深压只寸脉顶手,说明多数右肺热,多有咽喉干渴。如深压只有关脉顶指,说明肝火盛,易怒,易发脾

气。如只有右手尺脉顶手,不是腰痛(检查多数血沉快或有肾炎如抗连O高则是风湿腰痛)。如不腰痛,就是背部有压迫感,胃有病。如深压寸脉摸不到,多数肺弱或肺有病。如关脉摸不到,多数肝有病。如只尺脉摸不到,则是腰通气不好,如掐压后溪双足有凉感腰痛立止。如三部脉深压都摸不到,多低压低或身体虚弱。如三部脉深压都顶指,则低压偏高。脉70次左右为特别正常,但快不超90次,慢不低于60次都属正常范围,超过则为不正常。注:l、如深压只双手尺脉顶指,则为气血双亏。古人讲气血双亏不能补,一见补药立即影响食欲。如深压只双手尺脉摸不到,则为底脉断,不治,卧床病人多数近日可死。如十二部脉都摸不到随时可死(无脉症例外)。如按摩调不过来,请快速送医院,以免出现危险,慎之慎之。如果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煤气中毒猝死,如体温正常,用心脑肺复苏法90%可抢救活,如体温已降速送医院,随时有危险。2、老有少脉者死,如老年人十二部脉重压还跳动顶指,说明其生命不久矣。如能调过来可继续治疗,可延长生命时间:如调不过来就让人家另请高明。 3、三跳一停一年必死,两跳一停随时可死,慎之慎之。所以要特别注意,对重病人看着很危险,只要脉搏正常、有力,体温也正常,看着有危险实际危险很小;如果脉搏无力、体温又不正常,看着没危险实际危险很大。如果在按摩中出现休克,四肢抽动,速向中指方向重补内关十八下,重拨合谷,

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

养生揭秘:中医号脉有诀窍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图)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脉决

中医把脉口诀 一:浮脉类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二:沉脉类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三:迟脉类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四:数脉类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五:虚脉类

中医脉诊---29脉象记忆歌诀

中医脉诊——29脉象记忆歌诀 2017-09-29 07:44 导读: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脉诊是医师用手指切按患者的动脉搏动,体验脉动应指的情况,了解和判断病证的一种诊病方法。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下面一起看看中医各种脉象知识!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 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 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 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 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 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

中医脉诊之脉法大全 脉法大全寸部脉法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左寸见小,惊悸时生;右寸见小,怯弱日甚;左寸见虚,心中恍惚;右寸见虚,胃内衰微;左寸见细,运行乏力;右寸见细,言语无神;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左寸见急,心疼不免;右寸见急,喉痛安辞;左寸见短,三

焦之气怯;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左寸见代,心痛勿讶;右寸见代,痰塞何妨;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左寸见躁,无血养神;右寸见躁,无精定魄;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左寸见石,阴寒直捣于膻中;右寸见石,冷气逼居于脘内;左寸见散,心有无可奈何之象;右寸见散,肺有但出无入之悲。关部脉法(这些脉法,目的不是让你直断,而是让你去理解,类比,多想想为什么) 左关见浮肝犯风而眼赤;右关见浮胃入风而渴生;左寸见芤必肝伤而失血;右关见芤必肠毒而便脓;左关见滑,头目肿痛堪嗟;右关见滑,脾胃热焚甚苦;左关见实,痎癖可征;右关见实,心腹多痛;左关见弦,肝旺生风;右关见弦,脾崩不食;左关见紧,筋脉急拘;右关见紧,嘈杂呕吐;左关见洪,眼目生花;右关见洪,心腹结痛;左关见沉,必阴寒之癖积;右关见沉,定冷气之难安;左关见涩,风寒邪闭因气郁有余;右关见涩,饮食伤残实血虚之不足;左关见迟,

中医把脉歌诀.

中医把脉歌诀,郎朗上口,太好记了!赶紧收好! 一、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二、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三、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四、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五、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六、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七、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八、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中医把脉口诀

中医把脉口诀记住您也能号脉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就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就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就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与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就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与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与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与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就是代脉,代就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把脉口诀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老中医:脉诊歌诀大全

有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 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浅谈我所熟悉的几家脉法

浅谈我所熟悉的几家脉法 近年来,在导师指导下,我陆续接触了几种脉学,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脉学的魅力和巨大临床价值,对传统中医的脉诊学有继承也有扬弃。虽然这些脉法能否最终成为一种脉学流派尚需时间的考验,但这些脉法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传统的中医脉学,带给脉学爱好者、研究者以很大启示。 笔者拟从脉象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方法的角度做介绍,其中的一些脉法笔者略有体会,有些只是接触过但印象很深刻,具有文献价值,如实记录下来之后,我相信这些脉学方法将来会遇到知音。因资料所限,篇幅所限及笔者对脉学领悟程度不够,本文只选取几家做提纲挈领的介绍。 一、意势脉法 翻阅脉学文献典籍,可以看到许多用“位、数、形、势”为纲 领论述脉象者,但是加意细读,往往有论之欠详,主次难辨之感。齐向华教授充分借鉴了这一脉学思想并加以发展完善,强调在重视脉形、脉位的基础上,着重体察脉势,最终形成对脉意的准确把握,临证时注重对脉象中脉意脉势信息的提取,形成特色鲜明的意势取脉法。脉意,泛言是指脉象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的一种感觉,即真意,是对脉象整体特征的知觉,代表脉象根本“意图”的东西,其中包括脉势、脉位等,它更多是指一种抽象的综合。相对来讲,脉形、脉位要具体

得多。 在脉象实践中,意势脉法能够“以脉识人”,讲求把握“人的状态”,认为脉象不但能够充分体现疾病的中医学病机,而且还能够反映出人的体质、个性特征、经历。 从脉象中探知人的体质。齐教授根据《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的论述并参考近年出现的中医体质学分类方法,以禀赋和阴阳五行气血盛衰以及脏腑的内在变化将人的体质进行了大致分类,临证时有利于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可以借助脉象在短时间内做出不同人群的体质分析以及不同 体质对疾病易感性、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性和转归的预测。齐教授认为人的个性特征能够体现在脉象意势信息当中。如脉势豁大的阴虚阳亢之人,个性上表现为敏感、急躁、遇事沉不住气,临床症状常见心悸,失眠,头痛等。在脉象中可以提取出脉比较细,脉来浅软豁大,脉势激越等特征,综合形成不包容而失涵的脉意。意势脉法能够将诊到的脉象特征与中医传统理论紧密结合,服务临床,为中医辨证在病机上打开渠道,提供可靠依据。脉的意势作为立法遣方的基础,凭脉辨证,凭证用药,有的放矢,疗效显著,给人很奇妙的感觉。如对人敏感程度的判断,常常依据脉势当中“锐利”的手感。当脉象来去之时出现锐如刀锋的脉感,人的神经类型比较敏感,容易发觉细致的东西。反之,升支钝圆,艰涩难进,往往是不慧、迟钝的表现。

中医脉象口诀歌_学会你也能号脉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 回声诊妙记。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

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

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

今天把中医的脉法简单的理顺一下。脉法的起源、变化整体来讲一讲,这样大家在临证的时候心里有个底。 我们搭脉,根据动向分为来去上、下、至、止几个部分。就是脉在上面的时候浮现来是什么样子,而沉下去时是什么样子,止时是什么样,来时又是什么样。而我们今天是根据黄元御的脏腑虚实来诊断。我们搭脉,一个是脉动,一个是尺肤,脉法的位置有时候,除了脉动,部分有高有陷。 什么是独取寸口,就是以寸口之脉,侯一身五脏六腑气之虚实,这就叫寸口之脉法。为什么要取寸口呢?古人说,寸口者,气之大会要。营气是周营全身,一日一夜交汇的地方。脉气交汇,五脏六腑之气全交汇于寸口。寸口脉有几个特点,第一个脉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要靠阳明胃气的鼓荡,脉气才能行于周身,阳明胃气,一身原气之本,是为根气,少阴肾气亏虚的话,脉象会浮散微弱,所以搭脉时讲究胃神根 第一点讲寸口脉的部位,是根据关部来定的,腕后高骨,定关,桡骨径突,对应的是关部,高骨前,中医讲关,气机在这是阴生阳入,是关隘之口。我们古人,根据天地之气成象,来定出不同的气象,不同的脉度。 关前一寸,一寸里面取九分,寸口脉阳气出九分,关前是阳出九分,九分里面以六分定为寸,关后阴入一指,阴气伏藏,由关部到尺泽穴。一尺里面取一寸,一寸里面关后三分,是为关,余下来的七分定为尺部脉,这就是寸和尺的分部。关于具体部位的长短来历,平常的动脉循经是手太阴肺经,但是也有很多人脉向行的不是手太阴肺经。一般是至关部以后,脉向循,安于手厥阴心包经,这是斜脉。还有从关部外出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是两种脉向的变化。按着道家来解释,一般人的脉向出关了以后向走,心气偏抑郁,脉象偏于往外的,偏于阳的一面,就有点浮动,浮躁,阴的一面就有点抑郁。所以弦脉的人经常有心烦抑郁的症状,无明烦恼。斜飞脉的人,上焦阳气不降,还有一种叫反关脉,是脉行直接从指部并于手阳明大肠经,这种人天生就是阳气不易敛降,阳明经气不容易敛降,这是生理的一种状况。会出现这种阳明经气不易敛降,就要靠后天的自己调摄,靠天时、地理几方面来佐助可以达到平和。 下面讲脉法的部位。两寸部是上焦之分,我主是不要强分脏腑。经里有句话就是,上附上,下附下,就是上对应着上,下对应着下,咽喉对应着寸部朝上入鱼际,尺部朝下对应着双膝足踝,所以我们根据脉象定的上中下这种三部,而强分脏腑有点不太合理,因为如果定出来强分脏腑,象后代的脉经里也写着,左寸心小肠,心膻中,又有外的问题。首先我的理解,脉象的靠侧靠外侧,尺以候腑,尺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以候腹。腹中的疾患往往显示在两尺部脉,左侧候之以左,右侧候之于右,它是有左右的的隶属差别,左腿有毛病就是显示在左尺部脉,它不会映射到右尺部脉,相应的脏腑肌瘤都是以左应左以右应右。我们现在根据黄元御的脉法来看,左上两寸部脉,候于上焦之气,关部脉候于中焦之气,尺部脉候下焦之气。然后根据两手六部脉升降现象来判断元气升降的这种大象。左手按照黄元御先生解释,是由阴出阳,主精血,从精血中阳气升达,然后是水中升木,木中生火,来从这里考虑的。左路阳升阴长,右路阳杀阴藏,在阳气敛藏上有克制的这种作用。第一种,心火要敛藏,火克于金,肺气才能降,金克于木,胆气才能够下达,木克土阳明气才能下降。所以临床上很多疾病,阳明少阳之气是要相互克制的,然后是土克水,水气才能敛藏。所以左路阳升和右路阴藏,它是走的生克不同的角度。

中医把脉口诀(古法)

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 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 把脉口诀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 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 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

《一站到底》20130913期题目及答案

《一站到底》20130913期题目及答案 第一轮赵鹿PK蒋晓珏 1. 在我国应征兵役的男青年必须年满多少周岁?18周岁 2. 晚育是指已婚妇女多少周岁及以上生育第一胎?24 3. 如图所示的仪器是用来测量身体哪一项指标的?血压 4. 如图所示的图表是用来检测身体哪一项器官的?眼睛 5. 俗语“差之毫厘”的下一句是什么?失之千里/谬以千里 6. 俗语“宁可信其有”的下一句是什么?不可信其无 7. 请问道路上出现这个标志说明前方有什么?人行天桥 8. 如果有这个标志意味着前方有什么?地下通道

9. 请问视频中的香港小姐是哪一位著名女星?李嘉欣 10. 请问视频中的香港小姐是哪一位著名女星?张曼玉 11. 判断题:没有公鸡,母鸡就不能下蛋。错 12. 判断题:奶牛分为公奶牛和母奶牛。对 第二轮赵鹿PK罗兰 1. 英文单词“sandwich”指的是哪一种食物?三明治 2. 英文单词“chocolate”指的是哪一种食物?巧克力 3. 图中的地图图例表示的是哪种场所?医院 4. 图中所示的标志表示的是哪种场所?停车场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是哪个字的通假字?智

6. 请问这首歌是用我国哪种方言演唱的?闽南 7. 请问这首歌唱的是我国哪一个地区的特色?东北 8. 判断题:一种商品先涨价10%,后又降价10%,现在的商品价格跟原来的比没有变化。错 9. 判断题:同样容积的正方体和圆柱体,两个装的水一样多。对 10. 请问视频中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是在哪一座城市举办的?雅典 11. 请问视频中奥运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是在哪一座城市举办的?悉尼 12. 判断题:“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描述的是赵飞燕。错,杨贵妃 第三轮罗兰PK韩雪梅

《中医诊断学》寸部脉法大全

《中医诊断学》寸部脉法大全Zack82018-08-17 15:43:13 寸部脉法(脉法大全一) 左寸见浮,风热上越而头痛;右寸见浮,咽喉中燥而鼻塞;左寸见芤,胸难藏血而呕吐;右寸见芤,胃多瘀血而痛疼;左寸见滑,热痰入心而舌强;右寸见滑,热痰入肺而鼻折;左寸见实,火焚心而面赤;右寸见实,火生胃而唾干; 左寸见弦,风入体必多头痛;右寸见弦,风入肠定有筋挛;左寸见紧,邪盛而心痛;右寸见紧,气嗽而肺伤; 左寸见洪,心胸起热闷之烧;右寸见洪,头脑生炎蒸之楚;左寸见微,心寒而虚弱何辞;右寸见微,气冷而崩陷难免;左寸见沉,心君失相火之助;右寸见沉,肺金招寒气之侵;

左寸见涩,心脉火郁而未舒;右寸见涩,肺金金郁而莫达。 左寸见迟,膻中虚乏而难以卫心;右寸见迟,上焦损伤而难以生气;左寸见伏,气匿于胁间;右寸见伏,气积于脘内; 左寸见濡,膀胱水畜而不消;右寸见濡,皮毛汗泄而未止; 左寸见弱,无血以养心;右寸见弱,乏气以生胃; 左寸见大,心经血燥而怔忡;右寸见大,肺经血干而闭结; 左寸见小,惊悸时生;右寸见小,怯弱日甚; 左寸见虚,心中恍惚;右寸见虚,胃内衰微; 左寸见细,运行乏力;右寸见细,言语无神; 左寸见微,包络有寒邪之入;右寸见微,胸脘有阴气之招; 左寸见急,心疼不免;右寸见急,喉痛安辞;

左寸见短,三焦之气怯;右寸见短,再宿之食难消; 左寸见代,心痛勿讶;右寸见代,痰塞何妨; 左寸见结,邪搏于心包;右寸见结,邪蟠于胃脘; 左寸见促,积聚有烦闷之苦;右寸见促,留滞兴痞满之忧; 左寸见革,心气散漫而不收;右寸见革,肺气飞跃而不返; 左寸见动,欢娱妊子之祥;右寸见动,饮食伤气之兆; 左寸见毛,心火动而将刑肺金;右寸见毛,肺火起而将克肝木;左寸见钩,心气安而魂梦适;右寸见钩,肺气肃而膀胱通; 左寸见坚,邪犯心而呼号;右寸见坚,邪侵肺而咳嗽; 左寸见躁,无血养神;右寸见躁,无精定魄; 左寸见搏,火太过而焚心;右寸见搏,火太过而烁肺;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 口诀 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

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人的诊脉法虽然能知道病在那一脏、那一腑能治好病,但太深奥使人很难掌握;而只听病人的口述很多病确诊不了病根,按摩没有效果。阎惠民先生在六十余年的按摩生涯中,根据病情脉搏的反应,创造了一套十二部简易诊脉法,少走了许多弯路,治愈了许多针药治疗无效的疑难病。(一) 诊左手寸脉如轻压只有寸脉顶指,说明有胸闷,如无胸闷感觉,有时长出一口气则胸部有舒服感则是胸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