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脉法

张锡纯脉法
张锡纯脉法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常见:

(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1)左右脉数。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常见:

(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常见:

(1)左脉细弱。气血虚,吐血,咳嗽。

(2)右脉细。胸中大气下陷。

(3)左右脉细微无力。气血两亏,噎膈。兼沉者,上焦气陷于下焦。

6.沉脉:主心肺阳虚。常见:

(1)左脉沉弦。肝气郁滞不能条达,或气不通畅,肝郁呕逆,腰疼。

(2)右脉沉迟微弱、沉濡。大气下陷。

(3)左右脉沉细。心肺阳虚,不能宣通脾胃,痰饮。兼迟,或大气下陷又心肺阳分虚损。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4)左右脉沉弦迟。肠中冷积。

(5)伤寒脉沉细,多为阴证;温病脉沉细,多为阳证。

(6)左右脉沉、有力。实热郁于下焦,癃闭。

7.迟脉:主寒饮,大气下陷。常见:

(1)左右脉迟。寒饮,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虚寒,不能运化饮食。

(2)左右脉迟而无力。大气下陷,气郁。

8.洪脉:主热。常见:

(1)右脉洪长有力。胃气因热不降,血随逆上升,吐衄。

(2)左右脉洪滑、重按甚实。热迫胃气不降,吐衄。或阳明府实,心肝内热挟阳明之热上攻。或实热痢。兼数者,纯是热象。

9.滑脉:主痰热及气血虚。常见:

(1)右脉滑实。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饮。

(2)左右脉滑而有力。湿热壅滞,或心中气血虚损,心下停有痰饮,惊悸不眠。两寸滑甚者,痰涎壅滞于上焦。兼数者有热、滑数而摇摇无力者失血。

(3)左右脉滑而无力。上盛下虚。

另亦述及长脉见于肝火挟胃气上冲,芤脉见于失血,大脉见于胃气上冲、失血,弱脉见于风寒或顽痰阻塞经络,及虚脉、实脉、如水上浮麻、雀啄、缓急等脉象。

概括张氏脉法,脉象可分为三类:

(1)弦、硬、长、实、浮、“有力”等。见于肝肾阴虚,肝血虚,阴不潜阳,肝火浮动,肝火盛,冲气、胃气上冲,及内风煽动所致诸证。此类在著中记述最多,其病机为肝肾阴虚,乃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2)微、细、弱、沉、迟、虚、数、结、代、无力等。见于大气下陷,气血亏虚,阳气虚,阴血虚诸证。此类在著中也记述较多。大气下陷亦缘由脾胃阴血不足,无以气化,故其病机为脾胃阴虚。这是张氏病机论“阴常不足”医学思想的另一个方面,即肝肾阴虚和脾胃阴虚,构成了张氏“阴常不足”论的中心,也是张氏“阴血学说”的主要内容。

由肝肾阴虚而阳浮火盛,脉显太过;由脾胃阴虚,阳无以化,而气虚、气陷,脉显不及,然皆本虚之征象。

(3)洪、滑、数、有力等,见于阳热、痰热、湿热诸证,皆属邪盛。阳热实证。此即张氏病机论“阳常有余”之谓。

可知,张氏脉学,是和他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病机之论是一体的。(张锡纯有这样的医论?本人待查)

(二)三部二候

1.肝肾之阴为根

张氏以三部总看诊脉法,配合诊尺部以候肾,以诊脉之“根”。

(1)尺脉无根,左右脉浮而动,浮濡,见于肝肾虚极,阴阳不相维系,而有危在顷刻之势,当急防虚脱。尺脉无根,寸部摇摇,即有将脱之势。左右脉浮数、两寸浮甚、两尺按之即无,乃肾阴将竭,肝风已动。

(2)尺脉重按无根、左脉弦、右脉濡,为肝肾阴虚,下焦气化虚损,不能固摄。尺脉重按虚者,肾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维系,真阳脱而上奔。

(3)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能应。

(4)左右脉微弱,尺脉尤甚者,见于下焦虚寒,久痢下。

(5)左右脉平和,尺脉重按有力者,见于肾经实热。

张氏脉法认为,脉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脉沉取,即可候“气之根”,病虽凶险,其脉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气为神

张氏弃“三部九候”浮、中、沉诊法,而常用“三部总看,二候”浮、沉取法,以有力、无力,候脉之神。

(1)脉有力、按之甚实,其洪大无伦者,见于阳明府热至极。又浮数者,经虚热。沉者,实热郁于下焦。或脉有力而弦长,皆为湿热有力,即有神之脉。

(2)脉之“有力”,当辨真假。真有力者,当于敦厚和缓中见之,此脾胃之气化壮旺,能包括诸脏。脉真有力,皆当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若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气外泄,冲脉逆气上千之证,慎勿作实证治。

张氏认为,脉之神,一在有力、无力,一在和缓。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脉中皆和缓为贵,”以其饶有脾土之气。即有神也。

可见,张氏脉法,根、神之候,一在肾,候阴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气之盛衰及阴血之盛衰。

(三)结语

脉法,在张氏著中无专章论述,乃散见于书中治例、医案之记述中,故非泛泛之谈。他“三部总看”配尺部,和“三部二候”浮、沉取的诊法,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余对张氏脉法,证之多年、临证实践,深感其论述独到,又深合脉学之精义;临证易行,而无繁复之累;切合病机,而标本攸分,实能开“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疑塞。他的脉法,源于中医经典古义,又承李东垣、朱丹溪,并及喻嘉言、李中梓诸家,但不囿于李、朱之见。他匠心独运,斟酌化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脾胃、阴血之说,独辟溪径,而有所创见和发展,形成了以“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病机,以肝肾、脾胃为核心的脉学体系,而独具特色。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完整版)

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朝代:清年份:公元1909年 <目录>一、医方<目录>二、药物<目录>三、医论<目录>四、医话<目录>五、医案 <目录>一、医方 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 资生汤十全育真汤醴泉饮一味薯蓣饮参麦汤珠玉二宝粥沃雪汤水晶桃既济汤来复汤镇摄汤 o<目录>一、医方\(二)治阳虚方敦复汤 o<目录>一、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 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 o<目录>一、医方\(四)治喘息方参赭镇气汤薯蓣纳气汤滋培汤 o<目录>一、医方\(五)治痰饮方 1.理饮汤理痰汤3.龙理痰汤4.健脾化痰丸5.期颐饼6.治痰点天突穴法 o<目录>一、医方\(六)治肺病方 黄膏清金益气汤清金解毒汤安肺宁嗽丸清凉华盖饮 o<目录>一、医方\(七)治吐衄方 1.寒降汤2.温降汤3.清降汤4.保元寒降汤5.保元清降汤6.秘红丹7.二鲜饮8.三鲜饮9.化血丹10.补络补管汤11.化瘀理膈丹 o<目录>一、医方\(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2.安魂汤 o<目录>一、医方\(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2.荡痰加甘遂汤3.调气养神汤 o<目录>一、医方\(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2.通变黑锡丹3.一味铁养汤 o<目录>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2.镇风汤 o<目录>一、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 1.搜风汤2.逐风汤3.加味黄五物汤4.加味玉屏风散5.镇肝熄风汤6.加味补血汤 o<目录>一、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2.振颓丸3.姜胶膏 o<目录>一、医方\(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 o<目录>一、医方\(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2.薯蓣半夏粥 o<目录>一、医方\(十六)治霍乱方 1.急救回生丹2.卫生防疫宝丹3.急救回阳汤 o<目录>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 1.益脾饼2.扶中汤3.薯蓣粥4.薯蓣鸡子黄粥5.薯蓣苜汤6.加味天水散7.加味四神丸 o<目录>一、医方\(十八)治痢方 1.化滞汤2.燮理汤3.解毒生化丹4.天水涤肠汤5.通变白头翁汤6.三宝粥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 o<目录>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2.赭遂攻结汤3.通结用葱白熨法 o<目录>一、医方\(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 o<目录>一、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 宣阳汤济阴汤白茅根汤温通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寒通汤升麻黄汤鸡汤鸡茅根汤 o<目录>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 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 o<目录>一、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 1.麻黄加知母汤2.加味桂枝代粥汤3.从龙汤4.馏水石膏饮5.通变大柴胡汤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o<目录>一、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 1.清解汤2.凉解汤3.寒解汤4.石膏阿斯匹林汤5.和解汤6.宣解汤7.滋阴宣解汤8.滋阴清燥汤9.滋阴固下汤10.犹龙汤 o<目录>一、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 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摘要】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先驱,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对后世临床治疗用药产生极大影响。清末民初西方医学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他在诊治疾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药,则自立名方,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撰写成文。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用药经验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本文就张锡纯的医学术思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关键词】张锡纯;学术思想 1.生平著作简介 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内容全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之先锋。 2.主要学术思想 2.1阐述中西汇通理论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 中西汇通是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来已久。怎样突出中医特色,怎样引进西医理论,两者能否汇通,合而为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张氏为此呕心沥血,作了诸多尝试,虽然未有所就,然不亏为先驱者,可钦可佩。张氏从《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圈,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悟出脑充血病证的病因。明确指出:“至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气反则血随气下行,所以可生,若其气上走不反,血必愈随之上行,其脑中血管可致破裂,血出不止,犹可望其生乎?”阐释经文未明之义,理显意明,与西医脑充血之认识完全符合。肝脾位臵,中医与西医认识完全相反。张氏认为:“肝虽居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故肝之脉诊于左关。脾虽居左,而其气化

舌诊与脉诊

第三章舌诊 第一节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技巧 1.患者的体位 患者可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面向光源。医生的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保证视野平面略高于病人的舌面,以便俯视舌面。 2.伸舌的姿势 自然伸舌,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舌体充分暴露。要尽量张开口,昏迷病人,可用压舌板撬开口,或用开口器,总之,应充分暴露舌象。 3.望舌的顺序 首先是总体望舌,对于舌象有整体的印象,如观察整个舌体的色泽、胖瘦、运动等。然后按照舌尖、舌中、舌边、舌根的顺序依次观察舌质、舌苔,最后观察舌下络脉。如下所示: 4.揩舌或刮舌验苔 当舌苔过厚,或者出现与病情不相符合的苔质、苔色,为了确定其有根、无根,或是否染苔等,可结合揩舌或刮舌方法,也可直接询问患者在望舌前的饮食、服用药物等情况,以便正确判断。 (1)揩舌:医生用消毒纱布缠绕于右手食指两圈,蘸少许清洁水,力量适中,从舌根向舌尖揩抹3~5次。

(2)刮舌:医生用消毒的压舌板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从舌根向舌尖刮3~5次。 5.观察舌下络脉 嘱病人尽量张口,舌尖向上腭方向翘起并轻轻抵于上腭,舌体自然放松,勿用力太过,使舌下络脉充分暴露,便于观察。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颜色、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和形态有无异常。 二、舌诊的注意事项 1.光线 应该以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好,面向光亮处,使光线直射口内,要避开有色门窗和周围反光较强的有色物体,以免舌苔颜色产生假象。在晚上或在暗处,昏暗的灯光会使舌苔的黄、白二色难以分辨,或使白苔类似灰苔,红舌类似紫舌。因此,以用日光灯或强光手电筒照明为宜,必要时,应白天复查一次。总之,人工照明,总有缺陷,白炽灯光,红黄成分多,日光灯光,青蓝成分多,临床能考虑这些因素,也可避免一些误诊。 2.姿势 伸舌过分用力、舌体紧张卷曲,都会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引起舌色改变。若过分用力,使舌体紧张,或伸舌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出现假象。如伸舌用力,呈圆柱形,或呈尖锋,会使舌的颜色加深;两侧卷曲,会使边尖颜色加深;用力伸舌过久,舌质会渐呈青紫色。伸舌时,牙齿轻咬舌头,只露出短短的舌尖;或者由于舌体过于紧张而卷曲、颤抖;用牙齿刮舌面;口未充分张开,只稍稍伸舌,露出舌尖;舌体伸出时舌边、尖上卷、或舌肌紧缩或舌体上翘、或左右歪斜等这些都不利于医生观察舌象。因此,望舌时医生应指导患者正确的伸舌姿势,或者示范正确的姿势。

张锡纯脉学特点(2018-4-2)

浅谈张锡纯脉诊 ---梁知行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 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常见: (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徐书:中医经方治疗肝癌第一人

徐书:中医经方治疗肝癌第一人 文/紫墨谈癌色变,每一个活着的人对此都有的深切体会。尤其是肝癌,是各种癌症中的顶尖杀手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自古到今,出于救死扶伤的使命,医学界不乏寻求攻克肝癌这一顽症的医者和专家们,且各有建树。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徐书教授,他所创新研究的经方治疗肝癌法,取得重大的医疗突破,活人无数,被医学界称为“中医经方治疗肝癌第一人”。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医学成果,中国网就此采访了徐教授。中国网:医学发展的今天,中西医对肝癌的治疗方法可谓各显神通,效果各有短长。经方治疗肝癌显然是异军突出,开创了中医治疗癌症的崭新局面。经方治疗对于医学界以外的人们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希望请您能对它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徐书:经方原是汉代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是指汉代以前以张仲景伤寒论为代表的六经辨证为基础的辨证体系。六经有三阴三阳,三阴以五脏为基础,三阳以六腑为基础的病理机制。古人经常说六经吟百病,把六经辨好,可以解决临床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问题。中国网:中医是个神奇的医学,医祖张仲景的六经辩证法堪称是把握了人类生命机理的要害,对此,您对经方的六经辩证法是怎样继承和应用的?徐书:对经方的传承关

键是活学活用,核心是掌握一个病的病机,或者说病灶。如对胆结石的治疗,胆囊剧痛,胸胁苦满而便秘的患者,要用大柴胡汤治疗。如果是发热,胁下顿痛,就以小柴胡汤为主。如果疼痛比较剧烈,胸胁苦满,四肢逆冷,无便秘,就要选用四逆散。若是慢性胆囊炎,胁痛不明显,仅腹直肌紧张,就选用柴胡桂枝汤。从肝癌来说,隶属于古人的肥气疳积的范畴,从脉来说,左关和右关牵涉到肝脾,同时牵涉到两个寸脉和尺脉,当肝癌病人发烧的时候,病人两个寸脉可能出现浮弦或者浮洪。另一种情况,两个脉象都为沉弱,出现外感时,头痛,流清涕,这样则是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说到经方,张仲景的核心是对每一位药性的理解,关键在于配伍,例如桂枝汤是一个调和中焦的一个方剂,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桂枝补肝阳的第一味药,肝升,脾升,胃降,肺降,肝为什么可以升呢,是因为肾水蒸腾引起的。桂枝汤做为天下第一方,治上可合成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倍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就在脾这个位置,可以治疗四周的病,张锡纯认为桂枝与黄芪合用,可补肝阳。再回到主题,脉诊在肝上如何辨,实则少阳,虚则厥阴。这是一个总的原则,主要是沉取有力或者无力,沉取有力弦滑考虑在少阳,以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为主,若在厥阴,则考虑乌梅丸或者当归四逆汤。肝癌的分型从虚实来分,常常见到少阳太阴合病,少阳太阳合病,少阳少阴合病。

张锡纯脉诊方法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

读《吴鞠通医案》有感

读《吴鞠通医案》有感 朱章帅 前言:想要更好地学习清代临床大家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其中一个著名医家不得不学,那就是温病大家吴鞠通。 吴氏非常善学,如众所周知的是他所著作的《温病条辨》就是仿照《伤寒论》的模式所写,且里面多数内容均可以在叶氏医案中能找到依据。放到现代,他有侵犯叶氏的著作权的嫌疑,但是在那个年代,于他而言,还要他自己出资印刷,为的是能够将圣贤之学传承下去。然而,要想更好的学习吴氏学术,他晚年的一本医案,不得不学。我读此书,收获颇多。以下我浅谈自己的一些收获。 吴氏学术特点如下: 1. 宗仲景,继叶氏,学百家,是其整个脉络。其医案中,仲景心法比比皆是,如小建中治虚劳咳嗽,旋覆花汤肝胁痰饮,木防己汤化裁治热痹,桂枝汤表虚证,柴胡桂枝汤治疗太少外感,白虎汤治疗消渴,大承气治阳明腑实证,半夏瓜蒌薤白汤胸痹,麻杏石甘汤治喑哑,乌梅丸法治肝胃不和,黄土汤治便后血,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吐血,白头翁治疗热毒痢,五苓散治水饮病······同时又继承叶氏了三仁汤法、甘露消毒丹法、络病法、通补法、甘寒养阴法、苦寒养阴法。其犹善用玉女煎、天台乌药散、芍药汤、芦荟丸、普济消毒饮、千金韦茎汤治疗咳嗽、金沸草汤治咳嗽等百家诸法。 2. 寒温统一的思想,吴氏不仅善用寒凉药,而且善用辛热药。这点他与叶氏一样绝对善学仲景心法,且在用辛热药上,似乎比叶氏更有胆量(当然我不是贬低叶氏的意思。相反在我心中,叶氏的博学真的是历代医家中没有几个能够比拟的)。其医案中大小青龙比比皆是,附子、巴豆、干姜亦为常用药。在他另一本医著《医医病书》中提出"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可见他十分重视人体阳气。 3. 关于疾病新旧用药原则提出:新病宜用急,旧病则用缓。如他言"昔李东垣有方用药至三十余味者,张仲圣鳖甲煎丸,亦有三十几味,后人学问不到,妄生议论。不知治以急,急则用少而分量多。治络治以缓,缓则用多分量少。治新则用急,治旧则用缓。治急可用独,治旧必用众。独则无推诿而一力成功,众则分功而互相调剂,此又用药多寡之权冲也。"这一点能够很好地告诫我们判断一个医生的医术不是通过其所开药方的药味多少而定的,并不总是药味少才是好医师。有时,一个慢性疑难病真的需要众多药方可力敌。一张好的大处方更需要深厚的功力才能开的出(这里需要与那些为了买药而开大处方相区别)。 4. 治大病投重剂是其一大特点,如痰饮桂枝一两,痘症用大黄四两、犀角一两,痹证用生石膏一斤(大家只知道张锡纯先生善用石膏,而吴氏也善用),肺痈用桔梗三两、甘草一两等。可见其胆识非常人所有! 5. 重视《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思想,其案中多处提到五运六气方面的术语,这点继承了历代大家重视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还有非常善用内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思想,尤其善用内经中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当然后世之黄连温胆汤效果亦非常不错。 6. 其断证之准确,用药之魄力,犹如鬼神也!如其用大承气汤治疗一孕妇重疾。如其用天台乌药散治疗脐周隐痛,患者不大便已四十九日,服用天台乌药散数次后,竟下黑亮球四十九枚,且此球坚莫能破;再服数次,亦下十五枚黑亮球,然破之能碎,后用香油熬川椒敷于坚处,内服芳香透络,月余化净。此案真乃神仙手笔,绝妙无比! 7. 治呕血之人,其有良法,如其提出"右脉坚搏,治在上焦气分;

诊脉方法

诊脉方法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方法及注意问题 一、诊脉的时间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二、诊脉的体位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三、诊脉的手法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3.运指

张锡纯运用龙骨

张锡纯运用龙骨、牡蛎配伍规律探讨 李恩庆 陈孝银 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州510630) 摘 要 通过对张锡纯著作的研究,探讨了其对龙骨,牡蛎的配伍用药规律,总结出龙、牡配参、芪,消补兼施理虚劳,龙、牡配茜草、海螵蛸,化瘀收涩止崩带、遗精白 浊;龙、牡配参、赭,补阴敛阳平喘嗽、熄内风;龙、牡配赭石、牛膝,平肝潜阳熄 内风;龙、牡配枣仁以安神;龙、牡配山萸肉以固脱;龙、牡配半夏以化痰饮等用 药规律,希望对临证有所裨益。 主题词 @张锡纯 (河北) 龙骨 治疗应用 牡蛎 治疗应用 中医学术发掘 近代名医张锡纯对药物功用颇多阐发,其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专论《药物解》,均为张氏独到见解,发前人所未发,与其以后各卷所载之验案,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兹就张氏运用龙骨、牡蛎的配伍规律,择要加以探析,以资临证参考。 1 龙、牡配参、芪,消补兼施理虚劳 张氏治疗虚劳,肌肤甲错,形体羸瘦,自汗出,精气不固之证,宗仲景法而又有发挥。在补气阴之际,不忘活血化瘀,指出“治血痹必先治虚劳”,深得虚劳证治之精要。创立的十全育真汤,实为治虚劳证之通用方。以龙、牡配参、芪,以参、芪大补元气,知母、山药、元参补真阴;三棱、莪术、丹参以消瘀血;龙、牡之用,取其收涩之性,助参、芪以固元气;禀凉润之性,又能助知母以滋真阴,且龙骨“主症瘕”,牡蛎“消血”。助三棱、莪术以消瘀滞。龙、牡对于虚劳之兼有多梦纷纭、虚汗淋漓者最为适宜,认为龙、牡之功用,神妙无穷。指出对于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用龙、牡,加山萸肉、生白芍。或径用龙、牡、萸肉各1两,煎服先止其汗,如此配伍使消不伤正,补不留邪,尤其是龙、牡具开通之力,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对于血痹虚劳诸证用之尤佳。在具体用药方面,认为当以补为主,以消为辅,“补药难为功,破药易见过”。在临证时注重脉诊,虚劳证在气虚为主时,其脉必数,以瘀滞为主时,其脉必渐缓。根据脉诊来调整方中补气药与理气药之比例,如见脉数者,则参、芪等补药应多于三棱、莪术;对于气分之虚甚者,则以鸡内金易三棱、莪术,因为鸡内金化瘀血而又不伤气分,务使祛邪不伤正。 龙、牡配黄芪、寄生,也是治疗脾虚虚极下陷,小便失禁证所常用,张氏立醒脾升陷汤,黄芪配寄生、续断以升补肝气,为填补大气之主药,以龙、牡、萸肉固涩小肠。此法对于产后、术后小便失禁及老年人肾虚及尿道扩约肌松驰之尿频、遗尿疗效颇佳。笔者在原方基础上,加桑螵蛸、益智仁、乌药效果更为显著。 2 龙、牡配茜草、海螵蛸,化瘀收涩止崩带、遗精白浊 张氏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及淋浊证,均用龙、牡配海蛸、茜草,如治崩漏之安冲汤、固冲汤。认为海螵蛸、茜草能固涩下焦,为治崩之主药。龙、牡具收涩开通之力,配合术、芪、芍、萸补涩同用,标本兼治。张氏认为带下病的病机为“滑脱之中兼有瘀滞”,故用龙骨、牡蛎以固脱;茜草、海螵蛸以化滞。治疗遗精白浊证,张氏立清肾汤。本方治疗遗精白浊确属实热者最为合适,脉诊重按有力。配以知、柏收效甚佳。以上四者配伍,收涩开通,相得益彰。崩漏、带下、遗精白浊均可用之,收涩开通,“此中之妙,非言语所能罄者”。笔者以此法治疗崩漏证,以固冲汤原方加阿胶、艾叶、益母草,屡用屡验。 3 龙、牡配参、赭,补阴敛阳平喘嗽、熄内风 张氏治阴阳两虚之喘促欲脱证,以龙、牡配参、赭,认为赭石“为救颠扶危之大药”,善镇逆气,下有形瘀滞,且丝毫不损正气。气虚者配以人参,能引元气下归丹田,借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更加以龙、牡敛气以固脱,此法为张氏治虚喘的常用治法,丰富了中医对于喘证的治疗方法。 张氏也将此用药规律用于类中风证的治疗。其所立之熄风汤,治疗阴阳两虚,阴阳不相维系,虚风内动之类中风证,出现肝风内动,痰涎上壅,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身体僵直者。急以参、赭挽回垂危之阳;更加龙、牡以收敛,阴阳相济;配芍药,能收敛浮越之元气归藏于阴,芍药与龙、牡、萸肉,

浅谈张锡纯脉诊

浅谈张锡纯脉诊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 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 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 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 )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 )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 )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____________ (5 )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 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 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_ 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常见: (1 )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 )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 )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张锡纯用药经验

2012年12月1日第12期No.121Dec.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27卷总第175期 Vol.27Serial No.175 张锡纯用药经验浅谈 Discussion on the Medication Experience of Zhang Xichun 薛瑜峰Xue Yufeng1,薛佳茜Xue Jiaqian2 1.修武县人民医院,河南修武454350 People's Hospital of Xiuwu County,Xiuwu,Henan,China454350 2.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Henan,China450046 摘要:目的:探讨张锡纯用药经验。方法:总结、归纳张锡纯的著作和用药特点,并对其药物的独到见解略加阐述。结果:张锡纯是近代中国中西医汇通的先驱,不仅精于伤寒、温病、妇科、儿科等,亦在药物的研究方面建树颇深,同时又结合实践创立新论,对中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结论:张锡纯用药经验值得借鉴,以指导临床应用。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medication experience of Zhang Xichun.Methods:The works of Zhang Xichun and his medic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ed up and his insights into medication were briefly elaborated.Results:Zhang Xichun was the pioneer of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who were not only skilled in treating typhoid,febrile diseases,gynecological diseases,pediatric diseases etc.but also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medication research.At the same time,he innavated new theories by combining with the clinical practice,thus making excellent contrib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Conclusion:The medication experience of Zhang Xichun is worth learning for the guidance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关键词:张锡纯;用药经验;药物配伍;神农本草经 Key words:Zhang Xichun;medication experience;drug compatibility;Shennong's Herbal Classic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49.27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2)12-1691-02 “学医功夫原有数层,就第一层功夫言之,则最在识药性”这是张锡纯对药物重要性的精辟论述。张锡纯一生推崇《神农本草经》,对《神农本草经》中各类药物理论细加揣摩,精研药性,不仅提出了许多颇有临床指导意义的见解,也对许多药物药性重新论证,拓展了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而且结合临床,融入自身见解,注重配伍,创立药对,其独树一帜的药物理论对后世谴方用药影响深远。 1正《神农本草经》药物之性,创新临床应用 1.1石膏 《神农本草经》原载“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产乳。”后世则多认为石膏大寒,并且据条文认为石膏可治产后无乳,对此张锡纯感慨到“变金丹为鸩毒也!”张锡纯认为石膏非大寒之性,而属微寒之品,治疗大热,须大剂方可,且指出《神农本草经》所谓“产乳”并非指产后无乳,而是指“产后外感发热”,《金匮要略》竹皮大丸即是《神农本草经》石膏主“产乳”之义的最好证明。 此外,张锡纯还独创新见,认为石膏的退热机制为逐热外出,即“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退热而不伤脾胃,此论颇有新意。1.2山茱萸 《神农本草经》曰:“味酸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张锡纯认为,山茱萸不仅有固涩之性,并且“得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 1.3龙骨 《神农本草经》曰:“味甘平,主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齿,主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张锡纯精研“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龙骨除可重镇降逆,收敛固脱之外,还可利痰,开通,治疗肺中痰饮咳嗽,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 1.4桂枝 《神农本草经》曰:“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神农本草经》论桂枝先言其主欬逆上气,张锡纯认为降逆气为桂枝之特长,并举“小青龙汤原桂枝、麻黄并用,至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而不去桂枝。”之例说明“医者皆知麻黄泻肺定喘,而鲜知桂枝降气定喘,是不读《神农本草经》之过”[1]。并且认为桂枝尚有理肝郁、和脾 · 1961 ·

中医把脉方法

中医把脉方法 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动脉:动脉跳,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园,动脉主病痛与惊,少阴动甚妊子焉。 革脉:革浮取,脉绷急,革脉形如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亏或梦遗。 牢脉:牢沉取,脉坚强,牢形实大合弦长,积聚内结寒疝痛,奔豚痃癖气为殃。 促脉:促脉数,时一止,如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结脉:结脉缓,时一止,结脉形状记心里,疝瘕郁结寒气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脉:代脉止,不即还,良久方来是真传,久病见代病难治,孕者生兮痫者安。 疾脉:疾脉来,躁而急,脉来一息七八至,亢阳无制真阴竭,喘促声嘶病危矣 这个表竖着去记,横着去用。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你说的那个口诀我不知道,把这个五行归类表给你截过去,希望对你有用。

张锡纯脉药

(一)三部总看 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常见: (1)左脉弦细、无力。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虚劳咳嗽,中风,吐血。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气血两亏,痢,肠炎。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7)左右脉弦硬、有力、长。亦阴分有亏,肝木之盛。冲气上冲过甚,迫其胃气不降,膈食证,或久痢阴虚、肝胆蕴有实热。 (8)左脉平和、微无力;右脉弦似有力。肾阴虚致冲气挟痰上冲。 综之,弦脉主肝肾阴虚、肝血不足。左脉弦,已阴虚不能潜阳,肝火浮动;右脉弦,已肝火与肝气并冲、胃上逆。兼数者热甚,兼沉者肝气郁。细而无力者气虚,硬而有力者虚火盛。其治,以滋阴、平肝、清热、降胃、安冲诸法。 2.浮脉:主气血亏虚。常见: (1)左脉浮弦、有力、按之不实。肝血虚损、肝火上升,阴虚不能潜阳,心虚不寐,皆阴亏火盛。 (2)右脉浮芤。气血亏极,阳气上浮,虚劳。兼数,为阳气外越而热。 (3)左右脉浮而无力。失血过多而阴亏、下焦气化不固摄,或心肺阳虚,脾胃气弱。兼数者,阴阳两虚,阳虚则元气不能自摄,阴虚则肝肾不能纳气,见于喘息、膈食。 3.数脉:主阴虚,或气虚。常见: (1)左右脉数。阴虚、气虚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脉数而沉濡。阴虚不能纳气,虚劳发热而喘,喘证脉多数。 (3)脉数八至,按之即无,已属危证。久病见此,诚难挽回;新病见此,当急挽图。 4.微脉:主气虚、气陷。常见: (1)左脉微细、模糊、按之即无。肝胆虚热,或肝虚胁痛。 (2)右脉微弱,气陷。 (3)左右脉微弱、细,或见于两寸。大气下陷,中风,久痢虚寒,下焦虚惫,气虚滑脱,或气虚燥结。兼迟者,素有寒饮,风寒陡袭,寒饮凝结。兼沉者,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 5.细脉:主气血亏虚,或大气下陷。常见: (1)左脉细弱。气血虚,吐血,咳嗽。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 要性 零九中医七2009012033 卢进杰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公元前五世纪著名依家扁鹊发明脉诊以来,脉诊已经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成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因此,脉取寸口便可决病之阴阳深浅,正如《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然而,这样一门对于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在心易了,之下难明”的学问,在现代越来越得不到医者的重视,或责其玄奇难了,或则其可有可无,实在是杏林的一个悲剧。请恕我急进,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我也广泛涉猎了涉及中药和方剂的书,尤其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我启发很深。在里面的每一个案例中,脉诊都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角色。下面请允许我就书中的几个案例说说脉诊对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性。 案例一 盐山南门里王致祥,年近六旬,自孟夏患痢,延医服药五十余剂,痢已愈而病转加剧。卧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此际适余自沧回籍,为求诊治。其脉左右皆洪实,一息五至,表里俱觉发热,胁下连腹疼痛异常。其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二三日一行。 按:这个案例是一个阳明热盛的典型病案,但案例中患者又出现“胁下连腹疼痛异常”的症状——既为温病,为何腹胁疼痛?这是让我们来看看患者的脉象:其脉左右皆洪实。以脉言之,凡是温病壮热,洪脉显现于右关,可是如今左部脉也见洪实之象,可见肝胆之火亦盛,“肝木之气,即乘火之炽盛而施其横恣”,于是可见腹胁疼痛。于是最后张锡纯施以大剂白虎汤加以疏通肝胆郁热之药治愈该病人。 案例二 近治奉天大西关溥源酱房郭玉堂,得此证(脑漏)半载不愈。鼻中时流浊涕,其气腥臭,心热神昏,恒觉眩晕。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其大便恒干燥。 按:书中对此“脑漏”证的解释是“肝移热于脑,其胃亦移热于脑”。我的理解是,弦脉应肝病,肝病失其疏泄,肝横逆犯土,所以除本部脉现弦象,右部脉亦显弦。因此在此案的拟方中,张锡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清肝火之药。 案例三 外甥王竹孙,年二十时,卧病数月不愈,精神昏聩,肢体酸懒,微似短气,屡次延医服药莫审病因,用药亦无效验。一日忽不能喘息,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其气蓄极下迫肛门突出,约二十呼吸之顷,气息方通,一昼夜间如是者八九次。诊其脉关前微弱不起,知其胸中大气下陷,不能死肺脏呼吸之枢机也。

张锡纯用药用方之别致

张锡纯用药用方之别致 张锡纯先生是近代著名医家,其曾力主中西汇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其研习经典,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我国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财富。我拜读先生著作,感觉收获颇多,尤其对于先生师古而不泥古,勇于提出很多不同的见解,尤其是对于单味药和一些经典方剂都根据自己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是难能可贵。 肉桂 《神农本草经》谓肉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汤液本草》谓其:补命门火衰,益气消阴。总之,肉桂味辛而甘,气香而窜,性大热纯阳,性能下行,暖丹田、壮原阳、补相火。色紫赤,又善补助君火,温通血脉因寒而痹,故治关节腰肢疼痛及疮家白疽。而张氏却发人所未发,多用其平肝之用,用治肝气横恣多怒,效果很好。 奉天警务处王氏夫人,年三十,咳嗽痰中带血,剧时更大口吐血,常觉心中发热,脉一分九十次,按之不实,投以滋阴降火之药不效。后用止嗽药川贝,调服山药细末而愈。后反复,自言夜间睡觉时常作恼怒之梦,怒极或梦中哭泣,醒后必然吐血。张氏思其为肝气郁遏,改用疏肝泻肝之药,效果不好,踌躇再三,想到平肝之药以肉桂为最要,于是配合大黄,二药寒热相济,降胃平肝,加赭石,煎汤送服,吐血顿愈。 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众所周知,白虎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为治疗阳明经证的主方,主要治疗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寒,脉洪大有力。而白虎加人参汤则是在白虎汤基础上加人参二两而成,主要用于阳明热病失治、误治之后兼有气津两伤的发热,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的病证。而张氏每用白虎汤,则喜用山药以代粳米。因伤寒法,白虎汤用于汗、吐、下后,当加人参。究之脉虚者,亦加人参,不必在汗吐下后。而张氏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每遇阳明热炽,而其人素有内伤,或元气素弱,其脉或虚数,或数微者,皆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实验既久,知以山药代粳米,其方更加稳妥,见效也更快。此是因为粳米不过调和胃气,而山药兼能固摄下焦元气,使元气素虚者,不至于因为服食石膏、知母而作滑泻。并且山药多含有蛋白之汁,最善于滋阴,白虎汤得之,既祛实火又清虚热,内伤外感,须臾同愈。张氏,用此方治愈过很多人。现举一例,以资参考。 一童子,年十三,于孟冬得伤寒,七八日间,喘息鼻煽动,精神昏聩,时作谵语,其脉微细而数,按之无力,舌干不能外伸,启齿而视,舌皮有斑点作黑色,似苔非苔,频饮凉水,而无濡润之意。此为劳力之余,胸中大气下陷,津液不能上潮,气陷不能托火上外出,故脉道阻塞,。遂治以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煎汁一大碗,徐徐温饮下,一昼夜连进两剂,病愈。 以上列举了两个张氏对于单味药以及经典方剂的变化应用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并且不断学习先生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