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龙山文化的单纯质朴之美

黑陶——龙山文化的单纯质朴之美

黑陶——龙山文化的单纯质朴之美

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尤其远古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龙山文化因出土器物以黑陶为主,为区别以红陶为主的仰韶文化,又称为“黑陶文化”。其特点是表面“黑、光、亮”,里外透黑,陶胎厚薄均匀,器形精致,造型美观,胎质坚硬,反映了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纯熟,传承了时代的文明,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代表。

龙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考古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有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不同龙山文化的区分。而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具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点,尤其是有一种薄如蛋壳的高柄杯,作为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山东龙山文化又因之被称为典型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黑陶数量丰富,器类众多,形式结构十分复杂,每种器物往往不满足于一种形式,富于变化。按用途分有炊煮用的鼎、鬲、箅子等;饮食用的盆、豆、碗、盘、杯等;盛储用的、缸、罐、壳、簋、尊、带足盆等……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器盖,龙山文化陶器的附件甚多,如耳、鼻、钉等,且都精巧别致。典型龙山陶器以黑色灰黑色为多,但也有黄陶、白陶等独立的陶系,后二者是有意识制作的。其中最精美的是标准黑陶。一般的黑色陶器颜色的形成大约是由于窑内为烟所熏,渗入了大量的碳素,至于标准黑陶究竟是掺入了何种“炭黑”还是在窑内为炉烟熏染得较久,才能里外漆黑,还有待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来探查。

我国原始的黑陶器因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仰韶文化彩陶艺术的有意纹绘极尽形色繁变之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中国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日照黑陶发展史

日照黑陶发展史 日照历史悠久,它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地区,有丰富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陶文化源远流长。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日照因此有“中国黑陶城”之美誉。黑陶在日照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一、日照黑陶名称发展史 日照黑陶最早民间称谓出自明洪武年间村落族谱:“祖上以制作土陶器为生,土陶器包括红色、灰色、黑色土陶器”。据考证日照制陶的烧制方法为水润闷窑法,是烧制实用性黑色陶器的主要方法。 1959年之前,在《日照市志》、《五莲县志》、《莒县志》、《安东卫志》等日照地方志上,日照制陶业被称谓为“日照土陶器业”。1959年至1990年被称为“土陶器业”、“陶瓷业”及“砖瓦业”等称谓,1990年以后改称“日照黑陶业”。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黑陶的名称随着其形态以及功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功能变化:黑陶在1990年前称谓为日照土陶,功能为实用性生活器皿,包括黑碗、黑盆、青砖、青瓦等,官方记载从业人数上千人,产值上百万。土陶中的工艺品如泥哨、泥塑等也有记载。1990年以后,日照土陶官方称谓为日照黑

陶,功能为高档工艺品,如花瓶、人物雕塑等,日照官方报纸、年鉴、地方志上都有记载。 形态变化:以1990为分水岭,黑陶的形态也随之变化,从花盆到花瓶,青砖青瓦到平面浮雕、陶制大缸到大型工艺品、泥哨到各种模制工艺品、泥塑-----雕塑。工艺由简单的雕刻工艺发展到镂空、挑点、剔泥、平雕、浮雕等近80种工艺技法。 二、日照黑陶发展史 在日照市志中,共有26个村庄以窑命名。制作土陶器的村庄多达100个,因日照最早的地方志为《莒县志》,为明洪武年间编著,故日照黑陶器的传承历史可追溯到明朝,1920年日照县署设劝业所,管理全县的手工业,1955年7月,县人民政府设手工业管理科。1959年后设县陶瓷厂,1990年设市黑陶厂,但因派系太多故无法区分,所以我们统称为日照黑陶手工艺传统技术。 目前,在日照境内发现了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有的饰弦纹、划纹和镂孔。如两城镇遗址、尧王城遗址、东海峪遗址、丹土遗址所出土的各类黑陶制品均制作精细、美观,特别是东海峪遗址出土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

智慧树知到《中国陶瓷欣赏》2019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陶瓷欣赏》2019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唐三彩在唐代是作为陈设器用的 答案:错 2、在距今9000到10000年以前,古陶器最早出现在中国,这是中国的独创。答案:错 3、景德镇自唐代以来就是皇家御用官窑 答案:错 4、当官窑制度出现后,中国陶瓷的审美情趣往往反映上层建筑的喜好 答案:对 5、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发生于宋朝 答案:错 第2章单元测试 1、陶瓷包含哪些 答案:陶器、炻器、瓷器 2、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是即今多少千多年以前的 答案:9 3、下列哪些陶瓷属于彩绘类陶瓷 答案:彩陶、元青花 4、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品种有哪些 答案:彩陶、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 5、彩陶的诞生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答案:8 第3章单元测试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谁之口 答案:孔子 2、秦始皇陵位于哪里 答案:骊山 3、秦陵三个兵马俑坑呈什么字形排列 答案:品 4、第一个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人 答案:杨培彦 5、秦始皇兵马俑发现于 答案:1974年春 第4章单元测试 1、瓷器的烧成温度须在多少摄氏度以上 答案:1200 2、越窑瓷器创烧于何时 答案:东汉 3、我国成功烧制出成熟瓷器于何时 答案:东汉 4、氧化气氛下,瓷器中铁形成的硅酸铁的发色是答案:灰黑色 5、还原气氛下,瓷器中铁形成的硅酸亚铁的发色是

答案:青绿色 第5章单元测试 1、唐三彩品用得最多的色彩是哪三种 答案:黄、绿、白 2、唐三彩二次烧成时的烧结温度大概是多少 答案:800℃ 3、唐代秘色瓷的胎呈什么颜色 答案:灰色 4、唐代秘色瓷的釉呈什么颜色 答案:淡青色 5、唐三彩的釉科以何种金属氧化物作助熔剂 答案:Ca 第6章单元测试 1、钧窑瓷器也是一种厚釉器物,典型的作品其釉色常常出现一种与色地不同的、成不同规则流动状的() 答案:细线 2、徽宗皇帝为自己打造的人间仙境——艮岳,自建成之日到被夷为平地,不过()年时间。 答案:四 3、()窑,就是宋瓷山水画面中的留白,它是以纯色的白为一种装饰美 答案:定 4、定窑于隋代创烧,经由唐、五代、宋、金、元,六个朝代,长达()余年盛烧不衰 答案:五百 5、定窑在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

黑陶调查报告

07级旅游产品设计班08—09学年地区市场调查 报告 ——河北邯郸调查目的地:河北省邯郸市

调查对象所在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 调查对象:黑陶 邯郸简介: 赵邯郸故城在河北邯郸市。城先属卫,后属晋,入战国属赵。一直都是赵国的都城;汉代是五大都市之一。据勘察邯郸故城是由赵王城及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在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是赵都的宫城遗址,分东、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505平方米。遗址北临诸河,地处太行山余脉,土筑残垣高3-8米,蜿蜒起伏,气势雄伟。城内地面上有布局严整的大型夯土台,如龙台,北将台,南将台等,地下有面积宽广的夯土基址。龙台最大,东西宽265米,南北长285米,高19米,是当时主要宫殿基址,这些夯土台和基址,显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在大北城还发现作坊,炼铁、陶窑等遗址。 黑陶简介: 黑陶是源于我国古代的陶器,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距今约五千年。黑陶是中原地区继彩陶文化后的一种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山

东龙山,所以称龙山文化,被誉为“国宝”。黑陶产品的重新问世,震惊陶坛,成为世界陶林中的一朵民族奇葩。 黑陶文化既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黑陶采用黄河故道沉积淤泥为原料,经过风化、陈腐、洗练、压光、阴干等十几道 工序焙烧而成;故称“泥的艺术”亦称“火的艺术”。 黑色陶器。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 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

黑陶起源

黑陶起源 黑陶作为中华五千年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原始社会后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先祖们勤劳和智慧的杰作。即使最粗砺的陶,也会让我们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因此黑陶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被称为“黑陶文化”。从吴金鼎先生发现黑陶残片之后,几代学者经过61年不懈地研究和发掘,黑陶的制作工艺终于在1989年被诠释破译。研究表明,我们的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熏烟渗碳”技术,将烟中的碳粒渗入了坯体而呈黑色。黑陶的“熏烟渗碳法”被载入了世界工艺美术史。 龙山文化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1928年春,济南龙山镇城子崖一处崖坡坍塌,使一处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得 以重见天日,也确凿证实了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

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常见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 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作工精细,火候极高,质地坚硬。由于其应用范围大多为礼器,很少用于日用器皿,所以产量较少,却因此而弥足珍贵。龙山黑陶作为原始礼仪的载体和精致的艺术品,永远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诱人的魅力。 黑陶制作工艺在我国代代相传,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黑陶技艺渐臻完善。黑陶作为龙山文化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它令人叹为观止的充满神力的外观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反应出的古代人们的审美意识、思想理念和创造精神。由此,对黑陶文化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陶器艺术欣赏

中国陶器艺术欣赏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 2、通过对陶器的欣赏,培养学生对陶器的欣赏能力, 从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文化和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1、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2、陶器的造型和装饰的演变。 教学难点: 陶器的制作和装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陶器和瓷器。 一、导入新课 1、以英文单词“China”汉语意思——中国、瓷器、陶器、陶瓷。 2、让学生了解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播放陶器——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最早的造型艺术 陶器属于造型艺术,180万年前原始人打制第一个石制工具,那就是最早的造型艺术,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为了生存,不断打制各种形状的石器工具,打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造型技能和审美观念(展示图片)。 2、陶器的产生 陶器的出现和火的发明与使用有着密切关系(讲解),大约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制各种造型,然后晒干,烧烤后就成了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原始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类在长期实践对陶器进行了装饰,以便形成后来的陶器是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 3、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是“陶瓷”,其实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从发展的历程来看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在西汉时陶器和瓷器才分开。 展示实物——让学生鉴别陶与瓷的区别——教师总结展示画面。 区别 材料 温度 釉 声音 硬度 光泽 陶器 黏土 700度-900度 上低温釉 或不上釉 雄浑 质地软、吸水 吸收

光线 瓷器 高岭土 1200度以上 上高温釉 清脆 质地硬、不吸水 反光强,半透明 4、彩陶 在古代陶器中,彩陶是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指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的总称,在烧制前用红黑矿物质作色料,在陶胎上绘各种装饰纹样,烧后洗刷不脱落。 彩陶-:《人面鱼纹盆》 分析: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该陶盆质地细腻,造型敦厚,简洁朴实,尤其是盆内壁用红黑色彩绘出的两组相对的人面鱼纹,在圆形的人面上有发髻,两耳左右各画一条小鱼,口内衔两鱼,在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儿在游动,形成相互追逐的动势,线条简练而生动,反映出渔民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图片) 彩陶二:《舞蹈纹彩陶盆》 分析: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内壁口沿画三组舞蹈人,各组均为五人,手拉手,头向一边侧着,两腿稍微叉开,头有发辫,身有尾饰。从发辫和尾饰运动的方向,明显看出这些人正在有节奏地舞蹈着。盛水之后就像一个小小的池塘,人们在岸边歌舞,别有一番情趣,无论从题材、装饰、考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讨论、提问:原始人为什么把图案装饰在盆的内侧? 分析:当时的原始人都是席地而坐,无论拿在手上还上放在地上,多数是俯视,看到的是盆的内壁。 彩陶三:《漩涡纹尖底瓶》 分析:实用功能:装水的容器。瓶口小,携带时,水不容易溢出来,尖底可以直接插入松软的土中,以防倾斜使水外溢,两侧穿绳的耳,注满水可以用绳子提出水面。审美功能:采用漩涡纹图案,以漩涡为中心,用点、线、面结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彩陶四:《彩陶瓮》 分析:现藏甘肃省博物馆,是储谷的器具,造型圆浑,饱满,口内侧有弧线纹,外侧为锯齿形装饰,肩部为菱形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 5、白陶 商代为鼎盛时期,基本上都是手制,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白陶鬶》这是煮食的饮具,犹如昂首摇尾的动物,采用三条腿具有稳定性,口部便于倒物,尾巴易拿,整个陶器有挺拔的气势。 展示陶器三件——提问——造型与装饰有哪些变化 造型 简单---复杂(象形,不对称) 装饰 简—繁、平面—立体

黑陶制作工艺

黑陶制作工艺 陶器的制作和生产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至于我国在何时发明了陶器,由于资料不足,还难以定论,但至少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已广泛的在生活中使用了陶器。在中原地区还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如河南的裴李岗、河北的磁山等文化遗址里已经有不少陶器有相当高的制作水平,年代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早、中、晚各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看,陶器的色泽有红色(包括橙红色、橙黄色、土黄色)、灰色、黑色和白色。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何色陶器出现在先,据已有考古资料和出土的陶片数量及完整的陶器器皿来看,红陶、灰陶最早被发现,黑陶次之,白陶略晚些。从这里看出,我国陶器从原料的发现、选择和利用到窑的烧制工艺探索有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从新石器中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碳黑陶、夹砂黑陶河泥质黑陶(约公元前4360-前3360年)就证明了黑陶烧制工艺的出现。与它同时期和稍晚些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出现了夹砂黑陶和泥质黑陶。到新石器晚期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发现了量更多和面更广,选料做工也都精致。尤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泥质黑陶最为代表性,具有“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夏商之际的黑陶也较多。说明黑陶工艺的出现至今已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随着原始瓷的发明和普及使用,黑陶及其他有色陶

虽已不再占有主要地位,但仍然与瓷器分别以两条线向前发展。 今天,黑陶的制作和生产仍较普遍,尤以山东为中心的北方省市,有许多生产厂家。主要制作生产工艺性黑陶。但大多数生产厂家生产的黑陶从造型、成型装饰和烧制工艺上普遍存在许多问题,反映在烧制工艺上尤为突出:胎体强度不够、色泽不黑、或只表皮黑、里面红等。厂家之间固步自封、工艺相互保密,造型装饰相互模仿和抄袭,致使黑陶的生产泛滥又无精品,影响黑陶制品健康的发展。 一、黑陶种类 1、夹碳黑陶:此陶正像上文所提到,首先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第四文化层出土大量的陶片中发现的。它的特征是在陶土中羼和大量的草类、禾本植物的杆、叶碎末禾种子壳皮等有机物(碳化物),可能是为改变陶土的性能,(降低粘度、减少烧成开裂等)用强还原气氛烧成。胎体中的有机物质变成碳并同时与胎坯中铁的还原合起来,影响着胎坯的呈色——陶质呈黑色。 2、夹砂黑陶:该陶是在陶土中羼和石英、长石质细砂状颗粒。主要目的是为改变陶土性能,与夹碳黑陶相比,具有降低陶土粘度,减少烧成开裂等优点外,又提高了胎坯的耐热急变性能,增加了胎坯的强度。多用于炊具、饮煮器等。用强还气氛烧成,并在烧成后期封闭窑顶,造成浓烟熏制而成。 3、泥质黑陶:采用天然粘土如红土、黄土、黑土和沉积土等。经过漂洗、陈腐和练泥等工艺处理。尤以山东龙山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新石器时代陶器。山东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反映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以及当地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基本资料 【名称】:蛋壳黑陶杯 【类别】:陶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 山东龙山文化遗物------------蛋壳陶的含义是指器皿的厚度如蛋壳一样,那么这种名字分明是不符合几千年前古人赋予它真正存在的含义。今天我们给了它这样的名字“蛋壳陶”,虽然不确切,但是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没有任何人作为旁证的今天,也只有如此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几千年前是没有轴承这种东西,拉坯造型是离不开轴承,轴承作为承载轮盘唯一最稳定的配件是人所共知,那么没有这样的先进设备还能制造出这样薄的器皿我们不得不承认祖先技艺的高超极致!一般的陶器都是使用当地的粘土原料,蛋壳陶细腻的粘土颗粒直径是没有超过1mm的,那么在还没有丝网的四千多年祖先使用什么工具过滤陶土的?现在仍然没有人知道,如果说猜测那就多了去,更不确切的种种所谓评说都很多。大家知道,陶器的烧成温度要在900°以上,否则这蛋壳陶保存不到这年头,远古时期祖先会使用耐火材料吗?另外,高温环境下烧制的蛋壳陶不变形,并且还有镂空工艺于压光融为一炉,这又印证了四千多年的祖先在温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艺方面已经具备了绝世水平。 它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艺的典型代表,迄今,很多艺人都难以达到。 它是哪个时代文明的象征。 文物现状 山东省日照市潍坊姚官庄出土,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文物简介 这件高柄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宽斜口沿,深腹杯身,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并装饰细密的镂孔,貌似笼状,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这件高柄杯的造型体态轻盈,挺拔秀丽,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是一件绝无仅有的古代艺术珍品。 蛋壳黑陶器皿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这类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壳一般,因此有“蛋壳黑陶”之美誉。龙山文化制作蛋壳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了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率,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员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可见龙山文化时期掌握烧制蛋壳黑陶技术的工匠,一定是当时的尖端人才。 蛋壳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发展而来,多在墓中发现,但并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单独摆放,不与其他的随葬物品混杂,其位置显要。蛋壳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头重脚轻,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断这类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应是龙山文化时期富贵人家享用的随葬礼器。 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纹饰为重,乃以造型和工艺见长,风格简洁爽利,

黑陶产地

黑陶产地 一、云梦山黑陶 上溯至新石器晚期,穿越四千多年,传承民族文化精华,云梦山黑陶既有古陶纯朴自然之美,又开创现代陶艺夸张浪漫之风;既有新奇别致的优美造型,又有阴阳交错、变幻万千的神奇雕工。欣赏云梦山黑陶就是欣赏历史、欣赏文化、欣赏自然、欣赏生活。她给人带来的不仅是享受和愉悦,还有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云梦山黑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馨,质地细腻,制作精美,端庄大方。云梦山黑陶选用沉积距今约120万年前的黄河游泥为主要原料,经过历练、压缩、抽真空、手工拉坯、湿刻、印坯、打磨、亮光、高温碳化等古法烧制而成。集陶艺、雕塑、浮雕、镂空、漆艺等手法于一身,形成了十几个系列、五百多个纯手工品种。 二、绥棱黑陶 绥棱灵透黑陶被誉为“黑土国宝"是远古文化的结晶。绥棱作为中国现代黑陶的发源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制造历史,绥棱也因此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土陶工艺品之乡”,被文化部确认为“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透黑陶是2008年6月由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获得了“黑陶的制备方法”、“炎黄陶的制备方法”两项国家专利,绥棱灵透黑陶先后被许多博物馆和收藏爱好者珍藏。 三、日照黑陶

日照黑陶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日照历史悠久,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日照的黑陶制作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陶文化源远流长。 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关于两城类型的黑陶文化特征,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曾说: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两城类型的陶系以黑陶居多数,其中以陶质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尤为突出。其它还有灰陶、褐陶、红陶、白陶、黄陶。 两城类型的陶器外表修饰以素雅光洁为其特征,故多为素面,有的经磨光,即使有纹饰者也一般都很熟练。并且陶器制法先进,快轮普遍使用,一般陶器胎薄而轻巧。常见的蛋壳陶高柄杯,陶胎厚度大都在0.5-1毫米之间,尤其在少量器型的盘口部分只有0.3毫米左右,可见以蛋壳比喻其胎之薄并非夸大其词。概括以上主要特征,形成了龙山文化两城类型的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四、遂昌黑陶 遂昌黑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良渚文化的珍 贵遗产,它采用“好川”文化所在地的陶土为原料,运用二十余道手工工艺,采用独特的碳化窑变技术精制而成,形成细腻、精致、无釉无彩的特色。昔日,遂昌黑陶曾鼎盛一时,成为香供、馈赠的上等品。 1989年,遂昌县委县府提出了复兴黑陶文化的口号,包宗仁等一批制陶艺人赶上了大展身手的好时光,建厂房招兵

德州传统文化

德州传统文化 德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精美的黑陶器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禹王治水疏浚九河,本区就有鬲津、马颊、胡苏、钩盘、徒骇等五条。禹王亭遗址就在禹城县的十里望村南。传说中的夏代东夷族领袖后羿就出生在这里。三国时期,临邑县弥家村人祢衡曾不畏强暴,“击鼓骂曹”。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书写的《东方朔画赞碑》,至今保存在陵县文化馆内。宋代古建筑——文庙,屹立在夏津县城里`````` 德州最著名的文化要数其陶器文化了。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黑陶作为陶艺奇葩,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上可追溯到早在父系氏族著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有四五千年。 随着商代青铜器的出现及发展,黑陶的生产也由盛转衰,渐至消失。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复活。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在齐鲁北大地上,一批年轻的德州艺人,在黑陶沉寂了几千年之后,经过多方挖掘和整理,采用京杭运河两岸的红胶泥作原料,用传统的手工轮制成型,使“龙山文化”在德州复活,德州市黑陶研究所应运而生。 但在繁多的陶艺记载中,黑陶醉的制作工艺却一直是个迷。黑陶流行于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的父权制度阶段,祖先们以其制造的生动简朴、形态万别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 作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由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蛋壳黑陶杯堪称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这类器物超薄的器壁如同蛋壳一般,因此素有“蛋壳黑陶”的美称。“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黑陶真的如描述中所说的那 样吗?虽然这样的描述不免有夸张成分,但毋庸置疑的是,通过蛋壳黑陶杯,我们可以领略4000多年前黑陶制作工艺 的极致之美。藏品简介黑陶极品薄如蛋壳 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款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陶杯口径11.2厘米,通高17.5厘米。器壁薄如蛋壳,由杯身和器柄 底座两部分组成。杯身上部像一个浅盘,盘子中间是同心圆的圆环形状。圆柱形杯身套入粗壮的器柄底座内,杯身和底座粘合得天衣无缝,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整个陶杯体态轻盈,陶色纯黑有光泽,纹饰朴实无华。最著名的黑陶当属 山东章丘的龙山黑陶和浙江的良渚黑陶,两地都是黑陶的发源地。而这款蛋壳黑陶正是出土于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遗址,属于黑陶极品中的极品。蛋壳黑陶以“薄”著称,是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蛋壳黑陶以素面或

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空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平陵城附近的断崖上,发现了数片漆黑、光亮,有的甚至薄如蛋壳的陶片,经考证,这些陶片竟是4500年前的先民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世界,揭开了考古史上划时代的一页。直到上世纪60年代,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了一批蛋壳陶,才使人们对蛋壳陶的真面目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原料来源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黑陶源于我国古代的陶器,它的出现成为划分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距今约5000年。黑陶是中原地区继彩陶文化后的一种文化,因最初发现于山东龙山,所以称龙山文化,被誉为“国宝”。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黑陶采用黄河故道沉积淤泥为原料,经过风化、陈腐、砑光、阴干等十几道工序焙烧而成,故称“泥的艺术”,也称“火的艺术”。黑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在种类上分为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至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

黑陶文化探究

黑陶文化探究 黑陶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智慧的结晶,其制作技艺源于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成熟于良渚文化,辉煌于龙山文化。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或礼器,自远古至近代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考古学家称为“文化面貌的照片,文化年代的日历”,成为再现古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活标本”。黑陶作为多元文化信息的载体,是史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融使用价值、审美对象、文化意蕴于一身,是字、书、画的载体。 黑陶文化兴起于新石器晚期,随着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出土了大量表里、胎质均呈黑色的陶器。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炭黑陶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黑陶实物。黑陶首次被发现是在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以黑色陶器群为显著特征,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处于父系氏族时期的龙山文化的黑陶成就是最高的。良渚文化陶器是良渚文化的突出成就表现之一,其代表是薄皮磨光黑陶,是20世纪30年代在杭州余杭区良渚镇环太湖一带出土的。“黑陶文化”的概念最早被考古学家施昕使用,良渚遗址的最早发现者、中国考古学先驱何天行先生于1937年写出中国最早研究良渚黑陶的专著---《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黑陶》,对良渚镇各种器物的出土地点及地层进行了系统归纳,对良渚的文化、遗址和黑陶进行专门研究,首开黑陶文化研究先河,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他地区的黑陶文化也有发展,如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中的黑陶文化,大溪文化、长江中下游北阴阳营文化、马家浜文化遗址均有黑陶分布。屈家岭文化于1954 年首次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河南西南部及湖北北部一带,它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并有一些灰陶和黑陶。 黑陶器具通常装饰很少,但造型别致。考古发掘出土的一些黑陶器具大多挺拔俊秀,轮廓线条清晰可辨,与深沉厚重的彩陶截然不同。多数黑陶工艺只是在器物的某些部位装饰一点简洁的纹样、划纹和方格纹等。在工艺上,黑陶具有黑、薄、光、纽四个特点。最主要的,黑陶的胎质较薄,有的器具最薄处仅0.1-0.3cm,因此黑陶享有“蛋壳陶”的美誉。 关于陶器的起源,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故事。从我国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黑陶由妇女发明创造。陶器之于先民们有重要意义,其在历史长河的丰富遗存中随处可见,往往一些神话人物的名字就蕴涵着关于陶器存在的重要意义。譬如,盘古又叫盘瓠,即是葫芦; 伏羲又叫瓠甗,也是葫芦的意思。闻一多先生考证,伏羲是葫芦的化身,在不少文化遗址中都可以见到葫芦的踪影。为此,先民们在制作彩陶时,不可避免地模仿着葫芦的基本形制,将对祖先神圣的崇敬和日常的实用结合,从而影响了彩陶的形制以及装饰纹样的内涵、形式的变化。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至今尚无定论。它的起源应是多元的,起源阶段的陶器器型形态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及习俗有关,陶器起源的机制是采集狩(渔)猎经济发达的产物。尽管关于陶器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因其用途的多样性、人类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始产地的多民族性,决定了陶器的起源不可能囿于一国一地一法,其创制法也必然多源多样。大约10000年到8000年前,世界各地的人类几乎同时独立地发明并使用了陶器,日本的绳纹陶器,中国和西亚的彩陶、黑陶,欧亚大陆北部梳齿纹陶器等无论造型、工艺技术及纹饰等均自成体系,表明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可以知道陶器的发明与人类使用火相联,它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第一件作品,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齐河黑陶

潜心钻研工艺传承黑陶文化“黄河古道流经的土壤深处,有一层黄河流域独有的约50厘米厚的红胶土,这些土细腻富有黏性,是制作黑陶的上等原料。”在山东齐河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小展厅里,听齐河龙山黑陶的传承人王志水说这些话的时候,记者才知道原来眼前一件件黑如漆、明如镜的陶艺制品,是母亲河无私的馈赠。 文化是黑陶的根 王志水对龙山文化的爱,对黑陶的爱,超过他所钟爱的一切,谈起黑陶,他有说不完的话。还在上中学时,王志水就喜欢上了美术,考上一所艺术大学一直是他的梦想。可是他由于家庭原因没能参加高考,而此时正好县里建了一家黑陶厂,他毅然去县黑陶厂做了一名设计人员。从此,他便开始了黑陶艺术之路。 近三十年来,王志水如饥似渴地研究黑陶工艺,使他在这方面造诣越来越深,特别是浮雕,从过去的干刻法升级到现在的湿刻法,大大提高了黑陶的制作效率。此外,他还探索出软刻加硬刻、浮雕加镂空的制作工艺。“文化是黑陶的根。”王志水一针见血地说道。因此,王志水在提高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深层次地挖掘龙山文化的内涵。他把齐河的文化沉淀融入到黑陶中,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黄河文化的影子、齐鲁文化的影子以及晏婴文化的影子。 为了让黑陶走得更远,2007年王志水创办了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这为齐河黑陶的传承提供了一个载体。王志水说,黑陶的

传承要讲究兼容并包,只有融入更多的优秀文化,才能让龙山黑陶走得更远。在潜心研究中,王志水打破地域性限制,把龙山黑陶与各地迥异的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使古老的艺术与时代相贴近。 让黑陶艺术走进课堂 目前,在德州初具规模的黑陶生产公司也就三四家,其他小规模的作坊大约20多家。有的是靠家族传承下来的手艺,有的是学徒出身,真正科班出身从事黑陶艺术的人却很少。王志水说他一直有一个心愿,“我要把黑陶艺术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学黑陶,不仅能开发智力,还能了解龙山文化、家乡文化,让流传几千年的黑陶文化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为此,王志水免费开办的少儿陶吧。每周日下午,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体验从炼泥到拉型、打光、刻花等黑陶制作过程。看着孩子们捏出来的生动活泼的小动物,王志水感觉很欣慰。他说:“作为龙山黑陶工艺的传承人,我有义务普及黑陶知识,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孩子们认识和了解黑陶,经过这几年不遗余力的宣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黑陶。” 从2007年至今,他已经为齐河县多所学校义务授课百余场次,培训“小学员”3000余人。他还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山东工艺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合作,成立了实习创作基地和陶艺家工作室。

关于黑陶调研

黑陶呈色原理与烧制工艺的研究 一、前言 陶器的制作和生产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至于我国在何时发明了陶器,由于资料不足,还难以定论,但至少在我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已广泛的在生活中使用了陶器。在中原地区还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如河南的裴李岗、河北的磁山等文化遗址里已经有不少陶器有相当高的制作水平,年代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早、中、晚各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看,陶器的色泽有红色(包括橙红色、橙黄色、土黄色)、灰色、黑色和白色。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何色陶器出现在先,据已有考古资料和出土的陶片数量及完整的陶器器皿来看,红陶、灰陶最早被发现,黑陶次之,白陶略晚些。从这里看出,我国陶器从原料的发现、选择和利用到窑的烧制工艺探索有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从新石器中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碳黑陶、夹砂黑陶河泥质黑陶(约公元前4360-前3360年)就证明了黑陶烧制工艺的出现。与它同时期和稍晚些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也出现了夹砂黑陶和 泥质黑陶。到新石器晚期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发现了量更多和面更广,选料做工也都精致。尤以山东龙山文化的泥质黑陶最为代表性,具有“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夏商之际的黑陶也较多。说明黑陶工艺的出现至今

已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随着原始瓷的发明和普及使用,黑陶及其他有色陶虽已不再占有主要地位,但仍然与瓷器分别以两条线向前发展。 今天,黑陶的制作和生产仍较普遍,尤以山东为中心的北方省市,有许多生产厂家。主要制作生产工艺性黑陶。但大多数生产厂家生产的黑陶从造型、成型装饰和烧制工艺上普遍存在许多问题,反映在烧制工艺上尤为突出:胎体强度不够、色泽不黑、或只表皮黑、里面红等。厂家之间固步自封、工艺相互保密,造型装饰相互模仿和抄袭,致使黑陶的生产泛滥又无精品,影响黑陶制品健康的发展。 下面,笔者就近几年在黑陶方面的研究和具体实践摸索中积累的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着重就黑陶具有的品种、采用的原料、与其他有色陶之间的关系、黑陶呈色原理及黑陶烧制工艺中的具体方法等反面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把自己多年研究创造的新式黑陶烧成方法在这里作一介绍,以便与陶瓷界同仁共同探讨,并为黑陶生产厂家提供参考借鉴的经验。 二、黑陶种类 1、夹碳黑陶:此陶正像上文所提到,首先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的第四文化层出土大量的陶片中发现的。它的特征是在陶土中羼和大量的草类、禾本植物的杆、叶碎末禾种子壳皮等有机物(碳化物),可能是为改变陶土的性能,(降低粘度、减少烧成开裂等)用强还原气氛烧成。胎体中的有机物质变成碳并同时与胎坯中铁的还原合起来,影响着胎坯的呈色——陶质呈黑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