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诊治与管理(完整版)

血脂异常诊治与管理(完整版)

摘要

简要介绍《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应熟悉血脂异常的诊疗流程和如何科学对待他汀的不良反应。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ASCVD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1]。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增加,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2013—2014年全国163 641例18岁以上成人调查结果显示,成人血清TC平均为4.70 mmol/L,较2002年TC平均水平(3.81 mmol/L)升高19.1%,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6.9%,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13.8%,HDL-C血症的患病率20.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1.1 %[3],较2002年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

WHO最新资料显示,全球超过50%的冠心病的发生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以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的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他类型

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有一定的关联。有效治疗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明显超过糖尿病和吸烟[5]。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近期全国大样本人群抽样调查发现,ASCVD极高危者血脂异常的治疗率仅为14.5%,LDL-C达标率更低至6.8%[3],血脂异常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血脂异常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得到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医师的重视,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对血脂异常的管理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是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为基本依据[6],借鉴国外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同时结合我国基层医疗工作的需求,听取了来自心血管专科和全科医师的建议,经过反复修改论证而制订。指南为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对人群血脂异常的管理提供简便易行的指导建议,提高我国对血脂异常的整体管理水平,控制我国ASCVD死亡上升趋势。现就该指南撰写的一些要点做一说明。

一、推荐血脂异常的诊断流程

血脂异常诊断流程的整体思路包括:规范血脂指标的检查;排查是否为继发性血脂异常;诊断原发性血脂异常以后,进行总体ASCVD风险分层,继而确定降脂的目标值,选择降脂策略。

在临床实践中,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已经能够进行血脂检测。血脂异常通常无症状,因此,抽血化验是发现血脂异常的重要途径。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0~40岁的成年人,每5年至少应进行1次血脂筛查,40岁以上的男性、绝经期女性应至少每年进行1次血脂筛查。常规筛查项目为血脂四项,包括TC、TG、LDL-C和HDL-C。特别需强调对有ASCVD,或ASCVD高风险人群注意检测血脂。一方面便于在就诊对象中发现ASCVD高风险者的血脂异常状况,尽早给予积极的干预;另一方面也便于监测患者降脂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发挥基层医疗机构覆盖面广的优势,达到群防群治的目的。

发现血脂检验结果异常后,首先排除继发性血脂异常,特别是我国人群常见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大量饮酒、高热量饮食摄入、肥胖及糖代谢异常有关,此时需要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积极纠正原发因素,并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

血脂异常的防治最终目的是防治ASCVD,因此,总体ASCVD危险评估是制订血脂防治策略的前提,这是近十年来所有国内外血脂指南或共识一致公认的原则。《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提出的总体心血管危险评估方法是基于国人的最新研究数据,体现国人特色,并与国际指南保持高度一致。《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根据中国最新血脂指南风险评估模式,结合全科医师与心血管专科医师的不同特点,简化了整个评估模式,以点带面,突出重点。首先定义为极高危/高危

人群,然后根据有无高血压以及合并危险因素的状况再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人群,实现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不同管理模式,便于临床操作。

国内外的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LDL-C为调脂治疗的首要靶标[7],并根据个体的ASCVD风险分层确立降脂治疗的目标值,进一步体现降脂治疗防治ASCVD的个体化策略。原则上,我们应尽可能将患者血脂水平控制在目标值以下。但是,部分患者LDL-C基线水平较高,在现有降脂药物标准治疗3个月后,仍然不能降至基本目标值,对于这类患者应将LDL-C水平降低至少50%作为替代目标值;也有部分极高危患者LDL-C 基线值已在基本目标值以内,这类患者也应将LDL-C水平从基线降低30%左右。在临床实践中,应推荐按照诊断流程,科学规范地筛查出血脂异常患者,力争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达标、早日获益。

二、遵循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血脂异常的首要干预方式是改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所有年龄段人群的ASCVD风险。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中,用较大篇幅着重说明了健康生活方式具体内容,借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8],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主要推荐如下: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②吃动平衡,健康体重;③多吃蔬果、奶类、大豆;④适量吃鱼、禽、蛋、瘦肉;⑤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便于基层医师执行和推广。

其次,LDL-C作为调脂治疗的首要靶标,他汀类药物为血脂异常的首选药物。迄今为止,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充分证实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已经成为防治ASCVD的基石药物。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考虑,推荐中国人群首选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本指南采用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的定义(降低LDL-C 25%~50%的他汀剂量),逐一描述了在此强度范围内的他汀种类和剂量。

除干预胆固醇水平之外,本指南还推荐了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的干预措施,如高甘油三酯血症。为增强可操作性,只在极高危和高危人群中,强调在LDL-C达标基础上,还应积极强调非-HDL-C的达标。对于TG≥5.7 mmol/L患者,应首先选用以降低TG为主的药物,避免胰腺炎的发生。

ASCVD是伴随人一生的疾病,因此,鼓励患者早期达到理想的LDL-C水平,并长期维持才能有效预防ASCVD。

三、强调正确认识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他汀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大多数患者安全耐受性良好,但有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与此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导致他汀类药物的减量或停药,进而可引起ASCVD临床事件的增加。另外,由于网络媒体的广泛使用,一些过度夸张他汀类不良反应的传闻也引起较多的关注和不必要的恐慌,甚至有一些ASCVD患者质疑他

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提出停药的要求。因此,他汀类药物使用的获益和潜在风险已成为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共同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作为一线工作人员,自身需要正确认识他汀类药物的整体安全性,除对就诊者的疑问进行合理解释外,妥善处理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该指南重点介绍了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包括:肝酶异常、肌病、新发糖尿病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他汀剂量相关,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指南推荐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为首选。临床应用中观察到他汀相关不良反应的易患因素有:①高龄(尤其>80岁)患者,女性多见;②体型瘦小、虚弱;③多系统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尤以糖尿病性肾功能不全多见);④多种药物合用;⑤特殊状态如感染、创伤等;⑥特殊人群,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曾有肌酸激酶升高史、既往服用降脂药物有肌痛史者。对于有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易患因素者,他汀类药物处方可从中小剂量开始,并注意监测安全性指标。

目前国内临床上应用的他汀类药物,不同种类与剂量降低胆固醇的幅度不同,但任何一种他汀类药物剂量增倍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为6%左右,即所谓"他汀的6原则"。所以当中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不能使LDL-C 达标时,建议联合非他汀类降脂药物,以便增加效果的同时,减少因他汀类药物剂量倍增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临床工作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他

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既可减轻患者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耐受症状,同时也有助于ASCVD患者长期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提高他汀类药物带来的临床获益。

四、关注随访及监测,确保长期坚持治疗

降脂药物应在取得预期疗效后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则应避免停用。长期坚持降脂治疗是实现AS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重要前提。我国急性冠脉综合征登记研究发现,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出院患者中,处方他汀类药物达80%以上,但半年至1年停药率高达40%,停药原因有多种,包括患者因素及医生本身认知不足的因素[9]。目前国内外各项血脂指南均强调治疗过程的随访及监测,这是提高药物依从性,坚持长期治疗的前提。本指南建议药物治疗启动或每次调整治疗方案后需在6周内进行有效性(LDL-C和非-HDL-C水平是否达标)和安全性(肝酶、肌酸激酶)监测,根据达标与否和安全性指标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方案;若已稳定达标且无安全性问题,监测周期可调整为每6~12个月1次。

总之,血脂异常的早诊断、早治疗、早达标,并长期坚持是防治ASCVD 重要的一环。本指南结合中国基层临床实践,介绍血脂异常的诊治,力求推动血脂异常的广泛教育、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和长期随访,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无疑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随着广大基层医师参与,将会在中国血脂异常的防治中总结更多的经验,进而推进中国ASCVD的防治进程。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第二十七章血脂异常 血脂: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脂肪酸〔Fattyacid〕和磷脂〔Phospholipids〕,通常要紧指血浆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和TG。脂质要紧与蛋白质结合=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实际指异常脂蛋白症〔高脂蛋白症〕,包括血脂的含量和/或组分异常。临床以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血症和低HDL血症多见。 【病因分类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分类1、临床分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①原发性血脂异常:遗传缺陷所致,又称为原发性家族性血脂异常。②继发性血脂异常:系统性疾 病所致。★高TC血症要紧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减和Cushing综 合征等。★高TG血症要紧见于糖尿病未操纵时、肾病综合征、肾衰透析 者、胖胖者、糖原累积病、慢性乙醇中毒和长期雌激素治疗等。2、血脂 谱分型依据血浆脂蛋白谱的变化分五型:Ⅰ型:血浆乳糜微粒 〔chylomicrone,CM,〕浓度升高,要紧含TG,TC正常或轻度升高。见于 家族性高CM血症/家族性高TG血症。Ⅱ型:可分为★Ⅱa→血浆LDL升高,TG正常.★Ⅱb→VLDL、LDL水平均升高,要紧见于高TC血症/家族性高β球蛋白血症。Ⅲ型:要紧是血浆CM残粒和VLDL残粒增加,血浆TC和TG 升高,见于家族性异常β球蛋白血症。Ⅳ型:血浆VLDL增高,血浆TG 升高,而TC正常或偏高。Ⅴ型:CM、VLDL(TG和TC)升主,但以TG升高 为主,如混合型高TG血症。 注:++:升高为注或明显升高;+:升高;N=normal (二)发病机制

血脂异常诊治与管理(完整版)

血脂异常诊治与管理(完整版) 摘要 简要介绍《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应熟悉血脂异常的诊疗流程和如何科学对待他汀的不良反应。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ASCVD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1]。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增加,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2013—2014年全国163 641例18岁以上成人调查结果显示,成人血清TC平均为4.70 mmol/L,较2002年TC平均水平(3.81 mmol/L)升高19.1%,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6.9%,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13.8%,HDL-C血症的患病率20.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1.1 %[3],较2002年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 WHO最新资料显示,全球超过50%的冠心病的发生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以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的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他类型

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有一定的关联。有效治疗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明显超过糖尿病和吸烟[5]。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近期全国大样本人群抽样调查发现,ASCVD极高危者血脂异常的治疗率仅为14.5%,LDL-C达标率更低至6.8%[3],血脂异常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血脂异常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得到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医师的重视,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对血脂异常的管理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是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为基本依据[6],借鉴国外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同时结合我国基层医疗工作的需求,听取了来自心血管专科和全科医师的建议,经过反复修改论证而制订。指南为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对人群血脂异常的管理提供简便易行的指导建议,提高我国对血脂异常的整体管理水平,控制我国ASCVD死亡上升趋势。现就该指南撰写的一些要点做一说明。 一、推荐血脂异常的诊断流程 血脂异常诊断流程的整体思路包括:规范血脂指标的检查;排查是否为继发性血脂异常;诊断原发性血脂异常以后,进行总体ASCVD风险分层,继而确定降脂的目标值,选择降脂策略。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 整版 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类是根据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进行分类[6]。根据非HDL-C水平的不同,可将血脂异常分为以下四类: 1)理想状态:非HDL-C<2.6mmol/L; 2)轻度升高:2.6mmol/L≤非HDL-C<3.1mmol/L; 3)中度升高:3.1mmol/L≤非HDL-C<3.8mmol/L; 4)重度升高:非HDL-C≥3.8mmol/L。 二、诊断 一)筛查对象 1.成人 1)所有40岁及以上人群; 2)18~40岁人群中,有以下任何一项者: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心血管疾病或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2.儿童 1)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史; 2)肥胖;

3)糖尿病; 4)高血压; 5)其他代谢性疾病。 二)诊断标准 1.成人 1)理想状态:TC<5.18mmol/L,非HDL-C<2.6mmol/L,LDL-C<3.37mmol/L,TG<1.7mmol/L; 2)轻度升高:XXX<6.22mmol/L,2.6mmol/L≤非HDL-C <3.1mmol/L,3.37mm ol/L≤LDL-C<4.14mmol/L, 1.7mmol/L≤TG< 2.3mmol/L; 3)中度升高:6.22mmolXXX<7.76mmol/L,3.1mmol/L≤非HDL-C<3.8mmol/L,4.14mmol/L≤LDL-C<4.92mmol/L,2.3mmol/L≤TG<5.6mmol/L; 4)重度升高:TC≥7.76mmol/L,非HDL-C≥3.8mmol/L,LDL-C≥4.92mmol/L,TG≥5.6mmol/L。 2.儿童 1)理想状态:TC<4.4mmol/L,非HDL-C<2.8mmol/L,LDL-C<2.8mmol/L,TG<1.5mmol/L;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版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版 摘要: 一、引言 二、血脂管理的重要性 1.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2.血脂异常在我国的发病率 三、血脂管理的策略 1.健康生活方式 2.药物治疗 四、血脂异常的诊断与评估 1.血脂检测指标 2.血脂异常的分类 五、血脂异常的治疗目标与措施 1.治疗目标 2.治疗措施 六、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 1.儿童和青少年 2.孕妇 3.老年人 七、血脂管理的随访与监测 1.随访频率

2.监测指标 八、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攀升。血脂异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进行血脂管理,我国发布了2023年版的血脂管理指南。本文将围绕指南内容,为您详细解读血脂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血脂管理的重要性 1.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异常,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 2.血脂异常在我国的发病率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血脂异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达34.7%。血脂异常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加强血脂管理势在必行。 三、血脂管理的策略 1.健康生活方式 血脂管理的首选方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①合理膳食:减少饱

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②增加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③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酒精摄入;④控制体重:维持或达到正常体重范围。 2.药物治疗 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仍不达标的患者,需考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血脂异常的诊断与评估 1.血脂检测指标 血脂检测主要包括以下指标:TC、TG、HDL-C、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等。 2.血脂异常的分类 根据血脂检测结果,将血脂异常分为以下几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HDL-C血症等。 五、血脂异常的治疗目标与措施 1.治疗目标 血脂管理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生活质量。 2.治疗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如:①高胆固醇血症:以降低LDL-C为主要目标,适当提高HDL-C;②高甘油三酯血症:降低TG水平,预防急性胰腺炎等。 六、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

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

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 摘要: 一、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 二、血脂与脂蛋白 三、血脂检测项目 四、ASCVD总体风险评估 五、血脂合适水平的参考标准 六、血脂异常分类 七、血脂筛查 八、血脂异常治疗原则 九、降脂药物治疗 十、降脂治疗的其他措施 正文: 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城乡居民中ASCVD是首要死亡原因,因此血脂异常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首先介绍了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尽管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年轻人群中血脂异常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这可能与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习惯的西方化和运动量的减少有关。 接下来,指南阐述了血脂与脂蛋白的关系。脂蛋白是运输血脂的工具,其

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认为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指南强调了血脂检测项目的重要性,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对患者的血脂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在血脂异常的分类方面,指南指出血脂异常主要包括高TC、高TG、低HDL-C和升高LDL-C。针对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指南提供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对于高TC和低HDL-C,主要采取调整饮食、增加运动等措施;对于高TG,重点在于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对于升高LDL-C,主要使用药物治疗,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等。 指南还详细介绍了ASCVD总体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年龄、性别、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评估。根据患者的ASCVD风险等级,指南提供了相应的血脂合适水平的参考标准。对于高风险患者,需要将LDL-C降至更低的水平,以降低ASCVD的发生风险。 此外,指南强调了血脂筛查的重要性。对于年龄在40岁及以上、具有ASCVD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对于血脂异常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以评估治疗效果。 总之,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关于血脂异常诊断和治疗的详细指导。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特定人群是指具有某些共存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CKD]、脑卒中)、特殊生理状态(妊娠)、儿童、高龄老年人及特殊血脂代谢异常(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其血脂代谢状态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采取更为个体化的血脂管理策略。近日,发布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对8类特定人群的血脂管理进行了推荐,现整理如下。 01 高血压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内膜增厚均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在进行人群ASCVD风险评估时(图1),应将有无高血压特别列出,强调对高血压患者血脂管理的重要性,并根据危险分层,确定高血压个体相应的LDL-C目标值,予以积极降胆固醇治疗。 图1 中国成人ASCVD 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

02 糖尿病 糖尿病是ASCVD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特点为TG升高,HDL-C降低,LDL-C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其LDL颗粒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推荐糖尿病患者采用LDL-C和非HDL-C同时作为降脂目标。≥40岁的糖尿病患者均为高危,1型糖尿病病程≥20 年可作为高危。而<40岁的糖尿病患者,应结合ASCVD其他因素(高血压、吸烟、HDL-C)和(或)靶器官损害确定ASCVD风险;如患者有≥3个危险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损害,也应视为ASCVD高危。对于ASCVD 风险为中、低危的糖尿病患者,均应将LDL-C控制在2.6 mmol/L以下(表1)。 表1 糖尿病患者血脂目标值推荐 建议糖尿病高危患者选择他汀类药物作为基础降脂治疗,如果LDL-C不达标,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如果LDL-C达标后仍有TG增高或非HDL-C不达标,考虑联合高纯度IPE、ω-3脂肪酸或贝特类药物。 03 慢性肾脏病 合并CKD的CVD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高。CKD 3~4期患者直接归于ASCVD高危人群。CKD3-5期患者的降脂治疗推荐,见表2。 值得注意的是,CKD患者是他汀类药物引起肌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在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73 m²)时,并且发病风

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

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 血脂管理是指针对人体内的血脂异常水平进行干预和调控的过程, 旨在预防和控制与高血脂相关的疾病。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血脂,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提供了以下建议和指导。 一、认识血脂异常及危害 血脂异常是指人体内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的异常水平,包 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等。长期高血脂状态下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 疾病,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二、合理饮食 合理饮食是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的基础。建议适量摄入高纤维食物,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减少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如 肥肉、动物内脏等。此外还应控制糖分摄入,限制高糖饮料和甜食的 消费。 三、适度运动 适度运动对提高机体代谢能力、调节血脂具有积极作用。建议每周 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此外,强度适中的力量训练也有助于提高代谢水平,帮助血脂管理。 四、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度饮酒会对血脂水平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心脑血管病发病 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吸烟,限制饮酒量。对于已经烟酒依赖的人群,建议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五、药物治疗 针对高血脂患者,经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仍未取得明显效果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常包括降脂药物,如他汀类 药物,用于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具体的药物选择和用药剂量 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六、定期检测 血脂异常需要长期管理,并通过定期检测血脂水平来评估干预效果。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HDL-C、LDL-C 和甘油三酯等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和个体情况,优化干预方案,确保 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结语 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致力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血脂异常,预防和 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药物治 疗和定期检测,我们可以保持血脂水平的平衡,降低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提高整体健康水平。让我们共同努力,迈向更健康的未来!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版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版 【实用版】 目录 1.血脂管理指南的背景和重要性 2.2023 年版血脂管理指南的更新内容 3.血脂异常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4.饮食对于血脂的影响和建议 5.结论 正文 1.血脂管理指南的背景和重要性 血脂管理指南是为了指导医生和患者如何更好地控制血脂水平,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血脂异常是我国城乡居民第一位死因,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 的主要风险因素。因此,及时有效地管理血脂水平,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2023 年版血脂管理指南的更新内容 2023 年版的血脂管理指南是在 2016 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新版指南在血脂常规检测项目、筛查频率、检查的重点人群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改变,并首次提出了“超高危”的概念。同时,新版指南还结合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数据和临床经验,为血脂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实用的指导。 3.血脂异常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控制:坚持健康的饮食是预防和控制血脂升高的重要手段。要严格控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避免食用富含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油脂、动物肥肉、棕榈油、带皮的肉、奶油、蟹黄等。同时,还要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蛋黄、肝脏等。 (2)增加运动量: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降低血 脂水平。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因此要尽量戒 烟限酒。 (4)控制体重:肥胖是血脂异常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要通过饮食 和运动等措施,保持合适的体重。 4.饮食对于血脂的影响和建议 饮食是影响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 低血脂水平。建议每天摄入 25-30 克的膳食纤维,主要来自水果、蔬菜、全谷类等食物。 (2)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脂水平,特 别是ω-3 脂肪酸。建议增加鱼、坚果、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 物摄入。 (3)控制盐分摄入:过多的盐分摄入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 容量,从而升高血压。建议每天摄入盐分不超过 6 克。 5.结论 血脂管理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023 年版的血 脂管理指南为血脂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实用的指导,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的重要措施。在饮食方面,要严格控制饱和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 准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含量异常增高的情况。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血脂异常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下面将介绍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具体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如下: 1.总胆固醇(TC)的诊断标准: -正常范围:<5.18 mmol/L(<200 mg/dL) -边缘升高:5.18-6.21 mmol/L(200-239 mg/dL) -异常升高:≥6.22 mmol/L(≥240 mg/dL)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诊断标准: -理想水平:<2.59 mmol/L(<100 mg/dL)

-边缘升高:2.59-3.35 mmol/L(100-129 mg/dL) -异常升高:3.36-4.13 mmol/L(130-159 mg/dL) -高度异常升高:≥4.14 mmol/L(≥160 mg/dL)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诊断标准: -低水平:<1.04 mmol/L(<40 mg/dL) -高水平(对男性):≥1.55 mmol/L(≥60 mg/dL) -高水平(对女性):≥1.29 mmol/L(≥50 mg/dL) 4.甘油三酯(TG)的诊断标准: -理想水平:<1.7 mmol/L(<150 mg/dL) -边缘升高:1.7-2.25 mmol/L(150-199 mg/dL) -异常升高:2.26-5.63 mmol/L(200-499 mg/dL) -高度异常升高:≥5.64 mmol/L(≥500 mg/dL) 此外,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还规定了特定人群的诊断标准:1.糖尿病患者:

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

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 一、背景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成分的异常,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健康问题。为了更好地管理血脂异常,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定期发布相关的管理指南。 二、指南主要内容 1、血脂异常的诊断 指南中明确提出了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等指标。根据这些指标的数值,可以将血脂异常分为不同类型,如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2、血脂异常的管理 指南中详细介绍了血脂异常的管理方法,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方面。其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 3、特殊人群的管理

指南还针对特殊人群的血脂异常管理提出了建议,如糖尿病患者、老年人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指南建议应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低于100mg/dl的水平;对于老年人,指南建议应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指南的意义 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对于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标准和管理方法,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血脂异常。同时,它也强调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为医生提供了更加具体的用药建议。指南还针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提出了建议,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四、结论 血脂异常是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ESC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通过遵循指南的建议,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脂异常,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对于特殊人群的管理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健康。 血脂异常是指人体血液中脂质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的升高或降低。血

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之降血脂(全文)

2023年血脂管理指南之降血脂(全文) 1. 血脂多久查一次好? 40岁以下每2~5年测一次血脂 相比2016版指南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 新指南建议改为了2年~5年测一次。具体为: ▼<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TG(甘油三酯)。 ▼≥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在上述人群接受的血脂检测中,应至少包括1次Lp(a)的检测。其中,Lp(a)代表脂蛋白(a),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 2. 血脂常规检测项目有什么变动? 新增加了3个项目

相比2016版指南,新版指南在临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TC、TG、LDL-C、HDL-C的基础上,增加了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作为血脂常规检测项目。其中: ▼载脂蛋白A1:正常人群水平多在1.20~1.60 g/L范围内,女性略高于男性。 ▼载脂蛋白B:正常人群在0.80~1.10 g/L范围内。 ▼脂蛋白(a):浓度与遗传有关。通常以300 mg/L为切入点,高于此水平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3. 哪些人需要重点查血脂? 4类人要注意重点筛查血脂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者; ▼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 ▼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血脂异常的诊断及治疗要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顼志敏 写在课前的话 本课件主要讲述了血脂异常的诊断。在文章,作者列举了血脂水平分层标准和适用于个体诊断的调脂目标值。学员通过学习,要掌握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层诊断和危险分层评估;掌握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和代谢综合症的内容。 血脂异常在我国发病率、患病率很高。据近几年的调查,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是18.6%,即目前全国有2 亿人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主要是胆固醇异常升高,这是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全过程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它从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到晚期冠心病或脑卒中的病理改变都紧密相关。 一、表格1、3 表1. 血脂水平分层标准(仅适用于群体分析) 血脂项目 mg/dl (mmol/L) TC LDL-C HDL-C TG 合适范围<200 (5.18) <130 (3.37) <150 (1.7) 边缘升高200-239 (5.18-6.19) 130-159 (3.37 - 4.12 ) 150-199 (1.7 - 2.25) 升高≥240 (6.22) ≥160 (4.14) ≥60 (1.55) ≥200 (2.26) 降低<40 (1.04) 表3 血脂异常患者开始调脂治疗的TC和LDL-C值及其目标值 mmol/L (mg/dl)(更适于个体诊治)

危险等级 TLC 开始 药物治疗开始 治疗目标值 低危:10年危险性<5% TC ≥6.22(240) LDL-C ≥ 4.14(160) TC>6.99(270) LDL-C ≥ 4.92(190) TC<6.22(240) LDL-C< 4.14(160) 中危:10年危险性5%-10% TC ≥5.18 (200) LDL-C ≥ 3.37(130) TC ≥ 6.22(240) LDL-C ≥ 4.14(160) TC<5.18(200) LDL-C< 3.37(130) 高危:CHD 或CHD 等危症,或10年危险性10-15% TC ≥4.14 (160) LDL-C ≥ 2.59(100) TC ≥ 4.14 (160) LDL-C ≥ 2.59(100) TC< 4.14(160) LDL-C< 2.59(100) 极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 TC ≥ 3.11(120) LDL-C ≥ 2.07(80) TC ≥4.14 (160) LDL-C ≥ 2.07(80) TC< 3.11(120) LDL-C< 2.07(80) 以下哪种情况可视为中危( ) A.10年危险性4% B.10年危险性7% C.10年危险性11% D.10年危险性16% A.10年危险性4% B.10年危险性7% C.10年危险性11% D.10年危险性16%

2023血脂异常的基层诊疗方案

2023血脂异常的基层诊疗方案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不仅是医院内的常见病,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血脂异常则是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ASCVD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异常 血脂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或TG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分类按病因分类:继发性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脂血症。 按临床分类:根据临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DL-C的值分类。•高胆固醇血症:单纯胆固醇升高。•高TG血症:单纯TG升高。•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和TG均有升高。•低HDL-C血症:HDL-C偏低。 血脂异常的筛查 早期检出血脂异常个体,监测其血脂水平变化,是有效实施ASCVD 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 •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

•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因ASCVD住院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 •有ASCVD病史者;•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血脂水平和危险分层 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ASCVD的发病危险,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主要适用于ASCVD一级预防目标人群。我国ASCVD一级预防血脂分层标准如下图(单位:mmol/L): 血脂异常的干预

2022老年血脂异常管理: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老年血脂异常管理: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增加。血脂异常是ASCVD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但由于对药物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群用药不足、停药率高。 为促进我国老年人ASCVD的防治工作,近日,《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于《中华内科杂志》发布,就我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提出临床管理建议。 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管理建议 (-)生活方式治疗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基本措施。 A主要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鱼类、豆类、粗粮、全谷类、坚果及富含植物苗醇、纤维的食物摄入。 A不提倡老年人过度严格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

A建议老年人坚持规律有氧运动,运动时应注意避免运动导致的损伤和跌倒,有条件者可在运动康复专业医师评估及指导下选择运动方案。 (二)调脂治疗目标及推荐药物 L建议老年ASCVD患者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于存在心血管病风险的老年人,根据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制定血脂管理目标。 表1老年人调脂治疗目标值[mmol/L (mg∕dl)] 危险分度临床疾病和/或危险因索LDLC目标 ⅜HDbC 目标超极高危 <14 55)或较基找水平降低幅度250«<22(85) ASCVD并存以下之一: U ):K发AsCVD事件(2)冠状动脉多支命管病变 (3)近IflAcS(12个月内) (4)LDL-C>4.9πιmol∕l. (S)物尿病 极高危ASCVl) <1.8( 70)或较黑线水平降低««>50(»<2.6( 1∞) 储尿病♦高・压 is以病合并Ie器仃携吉(微盘门击门尔、现同段病变.肾病) 或合并至少3项 JC他危险闪索 独尿病+1项凡他危险因素∙H LI)L-C>3.4 mm<>IH. 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畿(挟率>50%) <2.6( l∞)<3.4( 130) 高危精尿病 高11压+2项犬他危险因素'U LDL-C>2.6 mmuVl. 慢性肾脏病(3或4期) TC>8 mπκ>l∕L.IJ)L-C>4.9 mιιud∕L或∙>*7[80∕l IO mmllχ IOqASCVD发病风险》ιo¾ 低危/中危席血压成o∙3J∣Ut他危修因索• IO年AsCVD发病风龄MJ≤I0%<3,4(130)<4.2( 160) 注:本人根据2019《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侵化协会♦脂异常管理指南》A及ZOl为中国胆固酹教育计划四指冷疗降低心血管窜件4家建议》”整合;ASCYD 为动脉甥样使化性心血管扶病;LDL∙C为低格度版蛋门肌周髀;HDLS为高密度垢杀白制因肿:ACS为急性冠状动脉琛合征;TC为总IIH冏辞;.北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Z5岁.女>55岁).吸烟川)I X X I.04m m,,l∕L(4O m W d l).体航指数>28k∕∏ΛF发统I i l性心管病家族史;1m m H g=O.I33k P a 2 .推荐老年ASCVD患者及≤75岁具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 3 .对于年龄>75岁心血管高风险的老年人应进行预期寿命、虚弱状态、合并疾病、肝肾功能、经济因素等综合评估,权衡调脂治疗的获益风

高血脂患者管理方案

高血脂患者管理方案 高血脂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脂质水平异常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针对高血脂患者,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可以帮助他们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提出一套适合高血脂患者的管理方案。 一、健康饮食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饮食管理建议: 1. 低脂饮食:减少摄入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选择瘦肉、鱼类、豆类、蔬菜等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的食物。 2. 减少盐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应控制每日食盐摄入量。 3. 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坚果、鱼油等有助于降低血脂。 4. 控制饮食热量:摄入过多的热量会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加重高血脂状态。应根据个体需要合理控制总能量摄入。 二、定期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帮助高血脂患者降低血脂、控制体重、增强心肺功能。以下是一些运动管理建议:

1.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分 散进行,避免剧烈运动。 2. 肌力训练:进行适度的肌力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体脂肪 含量。 三、戒烟限酒 吸烟和饮酒都是导致高血脂的因素,因此高血脂患者应该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压升高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心 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过量饮酒会导致脂肪在肝脏积聚,影响脂肪 代谢和调节。因此,患者应积极参与戒烟和限制饮酒的活动,避免进 一步损害健康。 四、药物治疗 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控制血 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1. 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水平。 2. 胆酸制剂:通过阻断胆酸重吸收的方式,降低胆固醇合成。 3. 巨噬细胞分泌抑制剂:改善血脂代谢,同时对血管壁发挥保护作用。 五、定期复查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ASCVD 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1]。中国ASCVD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2]。WHO最新资料显示,全球超过50%的冠心病的发生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在ASCVD 防控方面,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借助于完成降脂治疗为主的三大任务,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3];其中,贡献最大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占24.25%的权重。而近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影响,占77%,明显超过糖尿病和吸烟,成为首要致病性危险因素[4]。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基层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提高基层医生对血脂异常的认识、防治水平,对降低人群整体心血管风险,防治ASCVD发生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

总胆固醇(TC)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1.血脂与脂蛋白: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结合形成脂蛋白(Lp)。 脂蛋白为球状的大分子复合物,其表面是少量蛋白质、极性磷脂和游离胆固醇,它们的亲水基团突入周围水相中,从而使脂蛋白分子溶于血液,并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血浆脂蛋白分类的常用方法为超速离心法。由于蛋白质的比重较脂类大,因而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脂类含量越低,其密度则越大;反之,则密度低。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这五类脂蛋白的密度依次增加,而颗粒则依次变小[5]。因此,TC包含了所有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其中LDL-C占60%~70%。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