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形态分类与识别的数学建模

神经元形态分类与识别的数学建模
神经元形态分类与识别的数学建模

全国第七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

题目神经元形态分类与识别的数学建模

摘要:

本文针对神经元的形态分类与识别问题,运用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等分类方法对问题进行求解。

对于问题1,本文先采用单一决策树模型将神经元划分为7类,通过交叉验证,分类的准确率为84.3%。然后,采用多决策树模型对神经元进行分类,第一步分类的准确率为90.2%,第二步分类的准确率为90.9%。接着,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神经元分别划分为5类、7类,分类的准确率分别为98.04%、88.24%。最后,采用SVM模型将神经元分别划分为5类、7类,分类的准确率分别为98.04%、86.27%。同时得到刻画附录C中5类神经元的几何特征为胞体表面积,主干数目,分支数目,分枝级数和高度。

对于问题2,在对测试集进行扩展后,本文先后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和SVM 模型对附录B中的未知神经元利用概率输出来作类型识别及新类探测。最后得到一致的识别结果,1~3号为椎体神经元,5~6号为普肯野神经元,7~9为新类神经元,4、10~12、19~20号为运动神经元,13~14、17~18号为感觉神经元,15~16为中间神经元。

对于问题3,本文利用神经网络和SVM概率输出来作类型识别及新类探测。

对于问题4,本文采用在训练集中进一步细分的方法来验证神经网络模型以及SVM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性。

对于问题5,本文先通过对树的生长进行模拟,然后利用L-system的建模方法实现对神经元生长的模拟,从而预测出神经元的生长变化。

关键字:神经元形态分类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分形

目录

一、问题重述 (3)

二、模型假设 (3)

三、符号说明 (3)

四、名词解释 (4)

五、问题的分析 (4)

5.1 问题1分析 (5)

5.2 问题2分析 (5)

5.3 问题3分析 (5)

5.4 问题4分析 (5)

5.5 问题5分析 (5)

六、模型一:决策树模型 (5)

6.1决策树(C4.5)介绍 (5)

6.2 问题1求解:单一决策树 (6)

6.4 问题1求解:多决策树 (8)

6.5 总结 (10)

七、模型二:神经网络模型 (10)

7.1 神经网络(ANN)介绍 (10)

7.2 BP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11)

7.4 基于神经网络概率分布输出的新类探测 (13)

7.5 问题3:命名建议 (19)

八、模型三:支持向量机 (20)

8.1 支持向量机SVM介绍 (20)

8.2 问题1求解:SVM分类 (20)

8.3 问题2:类型识别及新类探测 (22)

8.4 问题三:命名建议 (28)

8.5问题四:不同种类动物同种类别之间神经元区别 (28)

九、模型四:神经元生长模型 (29)

9.1 L-System建模 (29)

9.2 字符串替换 (29)

9.3 龟形建模 (29)

9.4 基于L-System的神经元生长的实现 (31)

十、模型的评价 (32)

参考文献 (33)

附录 (34)

一、问题重述

大脑是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组织,其中包含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作为大脑构造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包含很多因素,其中神经元的几何形态特征和电学物理特性是两个重要方面。其中电学特性包含神经元不同的电位发放模式;几何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神经元的空间构象,具体包含接受信息的树突,处理信息的胞体和传出信息的轴突三部分结构。由于树突,轴突的生长变化,神经元的几何形态千变万化。如何识别区分不同类别的神经元,已经成为人类脑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在生物解剖上,主要通过几何形态和电位发放两个因素来区别神经元。

本问题只考虑神经元的几何形态,研究如何利用神经元的空间几何特征,通过数学建模给出神经元的一个空间形态分类方法,将神经元根据几何形态比较准确地分类识别。

问题1、利用附录A和附录C样本神经元的空间几何数据,找出用于刻画附录C中5类神经元的几何特征(中间神经元可以又细分3类),并给出一种神经元形态分类方法。

问题2、利用神经元形态分类方法,将附录B中的20个神经元进行分类,并进行新类探测,从而决定是否引入新的神经元类别。

问题3、设计一种神经元形态分类方法,将所有神经元按几何特征进行分类,并给出神经元的命名方式。

问题4、利用神经元形态分类方法,判别在不同动物神经系统中同一类神经元的形态特征。

问题5、预测神经元形态随时间的变化,比较变化前后的几何形态特征。

二、模型假设

1.假设不同动物的同类神经元的形态特征之间差异显著小于不同类神经元的

形态特征之间差异。

2.假设神经元根据其几何形态特征可分。

3.假设用于分类的样本数据数目(训练集)足够大,能反应出分类标准。

4.假设神经元生长受环境影响

三、符号说明

符号符号说明

Soma_Surface 胞体表面积

Number_of_Stems 主干数目:指从神经元胞体生发而出的主干的数目Number_of_Bifs 分叉数目:神经元中分叉点的数目

Number_of_Branch 分支数目:指从神经元主干生发而出的所有分支的数目Width 宽度

Height 高度

Depth 深度

Diameter 直径:神经元的突起是由粗变细的椎体,抽象为一个圆柱

而得到的直径

Length 长度:指神经元的突起末端中,两个路径距离最远的末端

之间的路径距离

Surface 表面积:指神经元的表面积

V olume 体积:指神经元本身的体积

EucDistance 欧氏距离:神经元到距离它最近的特征点的物理距离PathDistance 路径距离:指从神经元延着神经网络到达最近特征点的距

BranchOrder 分叉级数:指一个神经元中,分叉数目最多的主干上的分

叉点数

Contraction 压缩比:欧式距离与路径距离的比值

Fragmentatio 破碎程度:生物染色时不完全的程度

PartAsymme 非对称化

RallRatio 罗尔比率:树突出现分叉的前后两端,其直径之间的关系BifAngLocal 局部分叉角:距离胞体最近的分叉的角度

BifAngRemo 远处分叉角:距离胞体最远的分叉的角度

motoneu 运动神经元,简写m

purkneu 普肯野神经元,简写pu

pyraneu 锥体神经元,简写py

biponeu 双极中间神经元,简写i_b

triponeu 三极中间神经元,简写i_t

multineu 多极中间神经元,简写i_m

interneu 中间神经元,简写i,包括双极、三极、多极三类senneu 感觉神经元,简写s

四、名词解释

名词名词含义

原始数据集指由附录A和附录C中样本神经元的空间几何数据构成的

神经元空间形态特征集合,共有51条记录

扩展数据集指为了提高假设3的可靠性,对原始数据集按类别进行等

比例扩展数据所得到的空间形态特征集合,共包含130条

记录

测试集T 指为了评价模型,共扩展另外15条记录的集合,其中中间

神经元5条,运动神经元2条,普肯野神经元2条,锥体

神经元2条,感觉神经元2条,Calretinin神经元2条。测试集B 指附录B中的空间数据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集合,共有20

条记录

注:所有扩展的数据均来自Neuronmorpho.prg网站[1],空间形态特征通过L-meausre软件计算得到[2]。

五、问题的分析

神经元空间几何形态的研究是人类脑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由于神经元的形态复杂多样,神经元的识别分类问题至今仍没有解决。生物解剖上主要通过几

何形态和电位发放两个因素来区别神经元。神经元的形态丰富多样,其形态特征的提取十分困难。根据文献[2]的特征描述和Neuronmorpho.prg 的特征数据分类,选用神经元的胞体表面积,主干数目,分叉数目,宽度,深度,直径,长度,表面积,体积,欧氏距离,路径距离,分叉级数,压缩比,破碎程度,非对称化,罗尔比率,局部分叉角,远处分叉角等20个参数来刻画神经元的形态特征。本文将从神经元的形态和物理特征入手,研究神经元的分类和识别问题。

分类的目的是构造一个分类函数或分类模型(分类器),将数据库中的数据项映射到某一个给定类别中。分类问题的数学描述为,给定数据集合

{}12,n T t t t = ,i t T ∈称之为样本,类集合{}12,m C c c c = 。分类问题定义为从

数据集合到类集合的映射:f T C →,即数据集合中的样本i t 分配到某个类j c 中,有{}|(),1,T j i i j i c t f t c i n t ==≤≤∈且。

分类问题有很多解决方法和技术[3],本文采用决策树、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来进行分类。 5.1 问题1分析

利用分类方法,先通过对原始数据集进行分类,得到分类的标准与规则,利用刻画此分类标准的参数作为C 类中神经元的几何特征。 5.2 问题2分析

利用神经元形态分类方法,将测试集B 中的20条记录输入分类器进行分类,同时进行新类探测,当分类为指标不在规定范围内,则决定引入新的神经元类别。 5.3 问题3分析

利用神经元形态分类方法,将神经元的形态特征输入分类器进行分类,当分类指标不在规定范围内,则将此神经元归入新类。当新类种数达到一定数目时,再将此新类进行分类,并按照分类的路径进行神经元命名。 5.4 问题4分析

利用神经元形态分类方法,将在不同动物神经系统中同一类神经元的形态特征输入分类器中,可得到输出概率,根据输出概率的比较来确定是否属于同一类。 5.5 问题5分析

根据自然界生物的生长特性,模拟神经元生长随时间的变化。计算变化前后的神经元形态特征,输入分类器进行分类。

六、模型一:决策树模型

6.1决策树(C4.5)介绍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分类方法,它具有类似流程图的树结构,其中每个内部节点表示在一个属性上的测试,每个分枝代表一个测试输出,而每个树叶节点代表类或类分布。

决策树归纳的基本算法是贪心算法,它以自顶向下递归的各个击破方式构造决策树。决策树在构造过程中需要选择内部节点,也就是对某个属性做测试。一般采用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度量或类似指标选择测试。通过这种方式选出的属性使得对结果划分中的样本分类所需的信息量最小,并反映划分的最小随机性或“不纯性”[4]。

本文采用一种常见的决策树构造算法C4.5,它利用信息增益率(Information Gain Ratio)作为节点选取标准。设S 是s 个数据样本的集合。假定类标号属性具有m 个不同值,定义m 个不同类(1,2,,)i C i m = 。设i s 是类i C 中的样本数。对一个给定的样本分类所需的期望信息由下式给出:

1221(,,)log ()m

m i i i I s s s p p ==-∑

(1)

其中,i p 是任意样本属于i C 的概率,并用i s s 估计。

设属性A 具有v 个不同值{}12,,v a a a 。可以用属性A 将S 划分为v 个子集

{}12,,v S S S ;其中,j S 包含S 中这样一些样本,它们在A 上具有值j a 。如果A

选做测试集属性(即最好的分裂属性),则这些子集对应于由包含集合S 的节点生长出来的分枝。设ij s 是子集j S 中类i C 的样本数。根据由A 划分成子集的熵(Entropy )或期望信息由下式给出:

111()(,,)v

j mj

j mj i s s E A I s s s

=++=∑

(2)

1j mj

s s s

++ 充当第j 个子集的权,并且等于子集(即A 值为j a )中的样

本个数除以S 中的样本总数。熵值越小,子集划分的纯度越高。

在A 上分枝将获得的编码信息是

12()(,,,)()m Gain A I s s s E A =-

(3)

信息增益率定义为 (,)(,)

Gain S A GainRatio SplitInfo S A =

(4)

其中

2

1||||(,)log ||

||

c

i i i S S SplitInfo S A S S ==-∑

(5)

6.2 问题1求解:单一决策树

为了刻画附录C 中涉及的5类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又可以细分3类)的几何特征,本文通过单一决策树的模型来求解。

先将中间神经元的三个分类(双极中间神经元、三级中间神经元、多级中间神经元)作为独立分类,与其他类别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普肯野神经元、锥体神经元)放在同一个分类层次中。通过寻找一种分类标准能够直接区别出这7个类,以获得分类标准,从而达到获取7类神经元的几何特征。

利用6.1节提到的C4.5算法,使用Java 语言并利用weka 工具中的J18工具

包编程,针对原始数据集,得到如图1所示的决策树。

图 1 问题1求解的单一决策树

根据以上决策树的建立过程,可知提取到神经元的主要分类指标为:高度,主干数目,胞体表面积。

由于原始数据集的样本容量偏小,因此本文采用交叉验证的方式来评价该模型。本文中采用10折交叉验证,得到的混淆矩阵如表1所示。

表 1 测试结果

从上表可知,测试的总体准确率为43/5184.3137%

=。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附录C中7类神经元的几何特征可以通过以上三个分类指标来刻画,即高度,主干数目和胞体表面积。抽取特征定义如表2所示。

表 2 单一决策树抽取特征定义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我们在扩展数据集上也做类似的交叉验证,得到的准确率为104/130=80%,与原始数据集相比,准确率有一定下降,但并不显著。

6.4 问题1求解:多决策树

由于单一决策树过于简单,有时候复杂分类问题并不是通过这样的规则就可分的,所以导致了单一决策树在神经元分类问题上的准确率并不高。另外注意到混淆矩阵当中属于中间神经元的三类神经元准确率明显低于其他4个大类,并且有超过一半错误都是这三类之间的分类错误。因此,可以质疑这是忽略了这7个类存在的层次关系所致。基于这个发现,本文提出分步建立决策树充分利用7类神经元之间的分类体系关系。

根据问题一可知,附录C中神经元的类别存在着如图2所示的关系。

图 2 神经元类别的关系

因此,参照这个神经元类别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决策树先对处于类别关系第一层次的五类神经元进行分类,然后再建立另一个决策树对中间神经元进行分类。

利用6.1节提到的C4.5算法,使用Java语言并利用weka工具中的J48工具包编程,针对原始数据集,得到如图3、图4所示的决策树。

图 3 问题1求解的第一层决策树

图 4 问题1求解的第二层决策树

利用与6.2节类似的10折交叉验证来评估得到的模型,得到第一层决策树的混淆矩阵如表3所示。

表 3 测试结果

第二层决策树的混淆矩阵如表4所示。

根据表3、表4可知,利用决策树进行分类,第一步分类的准确率约为90.2%,第二步分类的准确率约为90.9%。

在扩展数据集上的交叉验证表明,采用决策树算法构造出的模型能在第一步获得约91.5%的准确率,第二步获得约82.2%的准确率。

6.5 总结

本文利用决策树模型(C4.5)算法作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个尝试。从上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决策树模型是一个简洁有效的分类模型,针对我们需要解决的神经元按照空间特征分类问题,它在原始测试集以及扩充测试集上按照神经元空间形态的分类性能达到了均达到了80%以上。同时决策树模型还非常自然地在20个形态特征中抽取出了对分类起到关键作用的形态特征作为5类神经元的的几何特征,并显示的给出了人们可以理解,掌握的分类依据。

根据构造出的决策树结构,专家可以据此拟定命名规则。例如图3中的中间神经元我们可以参照决策树结构按照路径给它拟名“少分支多主干短神经元”。类似地,如果有全部神经元的分类决策树,我们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给它命名。尽管这样的命名方法略显臃肿,但它却能在名字中就附带出它的形态特征。

依据决策树建立的模型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由于神经元空间形态分类问题固有的复杂性,简单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很难达到非常高准确率。同时这种方法缺少对预测类标置信度的估计能力,因此很难直接利用决策树本身的信息来对新出现的类别进行探测。同时该模型对分到同一个叶子节点下的记录不具备区分能力。因此该模型不能直接解决问题2(虽然它能够对附录B中的数据进行分类,但是不具备发现新类的能力,因此我们这里不采用它对问题2进行回答)、问题4,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中予以回答。

至此,我们采用决策数模型回答了问题1,问题3,同时指出它也具备部分解决问题2的能力。

七、模型二:神经网络模型

7.1 神经网络(ANN)介绍

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简单的处理单元广泛的互相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网络系统,它反映了人脑功能的许多基本特征。神经网络具有大规模并行、分布式存储和处理、自组织和自学习能力。

最基本的神经网络如图5所示,它只包含一个神经单元,又称为单层感知器。

图5单层感知器结构框图

其中x 为外界信息的输入,各种信息通过突触上不同的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即以i i i

z w x =∑作为神经元的激励,而函数()f x θ+称为激活函数,作为神经元

的输出函数。

神经网络广泛应用在分类识别方法中,通过在训练过程中有监督的学习,不断地通过学习,改变突触的权值,最终完成一个对识别系统的模拟。由于本问题涉及的识别类别数目较多,因此需要选择具有多层结构神经网络,例如如图 6所示的两层BP 神经网络。

图 6 两层神经网络的框架图

多层神经网络中的每个神经单元模型包括一个非线性激活函数,正是由于多层神经网络中隐层神经元的存在,使得网络可以从输入模式向量中提取特征,使网络学习复杂的任务。

7.2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我们采用两层BP 神经网络建模,选取16个隐藏节点,为了防止过度拟合,我们在训练过程中采用10折交叉验证的方法,针对原始数据集,采用5类神经元进行分类,得到混淆矩阵如表 5所示。

表 5 测试结果

从上表可知,测试的总体准确率为98.04%。

对原始数据集,采用7类神经元得到混淆矩阵如表6所示。

从上表可知,测试的总体准确率为88.24%。

由此可以看出,BP神经网络对于5类神经元有着很好的分类能力,对7类神经元(包含了中间神经元的3个子类)也有着较好的分类能力,并且错误集中在中间神经元的三个子类上,这样的结果也和模型一中的观察一致。

进一步在扩展数据集上运用10折交叉验证评估上述模型的有效性。

采用5类神经元进行分类,得到混淆矩阵如表7所示。

表7 测试结果

从上表可知,测试的总体准确率为93.08%。

采用7类神经元进行分类,得到的混淆矩阵如表8所示

表8 测试结果

7.4 基于神经网络概率分布输出的新类探测

为了在预测未知种类的神经元类别的同时,判断出一些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往往代表他们不在现有的分类体系中)。本文通过对未知种类进行概率分布输出来发现这种异常,以达到新类探测的目的,神经网络的概率输出我们主要参考了文献[5]。

为了在预测未知种类的神经元类别的同时,判断出一些异常数据(这些异常数据往往代表他们不在现有的分类体系中)。本文通过对未知种类进行概率分布输出来发现这种异常,以达到新类探测的目的。

首先通过在原始数据集上训练BP 网络。原始数据集上的记录通过BP 网络预测后能够得到它在标签集上的概率分布,然后选取概率最大的类标作为该记录的类标。

假设获得的分类器对类标集合{}12,,,m c c c 都有一个置信度输出

12,,,m p p p 。选取概率最大者的类型为该神经元的类型,当概率最大值大于α且

最大值与次大值之差大于β时,则判定此神经元为新类神经元。其中,αβ为可调节的参数,用以控制对与新类的敏感性。对于,αβ的获取,我们可以采用在训练集上(或其他已经知道分类结果标签的测试集)根据所有正确分类的记录求出保证分类正确的,αβ的上确界。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从Neuronmorpho.prg 网站上获取了15条记录用来测试,其中中间神经元5条,运动神经元2条,普肯野神经元2条,锥体神经元2条,感觉神经元2条,另有两条不在以上5种当中的Calretinin 神经元。将15条记录输入神经网络分类器,得到的输出概率如表 9所示。

表 9 模型测试结果

表9所示的输出概率图,水平轴的条形图依次代表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普肯野神经元、锥体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从表9中可以看出,测试集T 输入到神经网络分类器后,15条记录共有13条识别正确,准确率约为86.67%。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神经网络分类器对神经元的形态识别十分有效。

经过对神经网络分类器的有效性检验,将测试集B中的20条记录输入到分类器中,进行类型识别及新类探测,得到输出概率如表10所示。

表10 测试集B的类型识别及新类探测

根据表10可知,测试集B中共增加了3个新类,编号为7,8,9。比较神经元8,9号的数据可知,8,9号为同一条记录。通过观察编号4的二维图,可以看出,其二维图混乱,质疑其破碎程度比较高,有可能是由染色实验比较差所引起。因此,需通过对编号4的神经元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判断识别结果是否正确。

7.5 问题3:命名建议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在利用神经网络解决神经元根据空间形态特征分类时候,并没有显示地抽取出任何规则,分类标准实际上蕴含在了神经网络的结构当中。这就给我们像模型一中那样提出易于人理解的命名方式提出了困难。本文建议,在已有的5类神经元基础上构造完整的命名体系,先利用已有的几个关键类构造神经网络,然后使用7.4节处理大量的未知数据,每当发现新的类别,就提交给专家检验确认,并将专家确认后的数据添加到训练集中。最终我们将得到一个能区分所有已知神经元的神经网络模型,这样就可以根据输出他们类标的人工神经网络节点的序号对他们命名。

7.6 问题4求解:不同种类动物同种类别神经元之间的区别

根据本文的分类方法,只要能在训练数据中区别的表示出神经元的属于不同的动物种类,我们就能够训练出能够区分不同动物的同种神经元。

为了验证模型确实具有这样的能力,将原始数据集上的普肯野神经元细分为土拨鼠普肯野神经元和鼠普肯野神经元(并去除了一个原来属于A附录未知动物种类的普肯野神经元),共计6种50条记录。利用10折交叉验证得到的混淆矩阵如表11所示。

表11 测试结果

从上表可知,测试的总体准确率为98%。

从上面的数据块可以看出,神经网络模型具备拓展到识别不同种动物的同种神经元的能力。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仅有的一个错误恰出现在土拨鼠和鼠之间,这也说明了同种神经元即使在不同的动物上也具备了比较高的相似性,相比与和其他种类的神经元,它们之间要更难区分一些。

八、模型三:支持向量机

8.1 支持向量机SVM介绍

支持向量机(SVM)[7]是由Vapnik等人提出的一种有监督的用于模式识别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它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理论之上在特征空间中建构最优分割超平面,使得学习器得到全局最优化,并且在整个样本空间上的期望风险以某个概率满足一定上界。一些研究表明,SVM常常具备其他分类器不具备的一些优点,例如在小样本表现较好、具有比较好的泛化能力。因此,特别适合应用于本文神经元的分类。

SVM常常用来构造二类分类器,虽然SVM也能支持多分类问题。但是我们这里不仅希望SVM能够输出分类的类标,还希望能够得到对应类标的概率。因此,本文采用二类分类的带有概率输出的SVM分类器,概率输出主要参考了文献[8]。

8.2 问题1求解:SVM分类

为了采用二类SVM分类器完成多类分类,我们需要训练多个一vs其他分类器。例如,将属于中间神经元记录的作为一类,不属于中间神经元的记录作为另外一类,这样训练出的带概率输出的二类分类器就能给出待预测记录属于中间神经元的概率。针对所有类别训练这样的分类器,就能够获得待预测记录属于每个类别的概率,我们通过比较这些概率来获得待预测记录的预测类别。

使用Java语言编程,并利用libsvm[9]和weka工具包。经过实验比较我们采用RBF作为核函数。

在原始数据集上采用10折交叉验证。对5类神经元进行分类,得到的混淆矩阵如表12所示。

表12 测试结果

数学建模常用模型方法总结精品

【关键字】设计、方法、条件、动力、增长、计划、问题、系统、网络、理想、要素、工程、项目、重点、检验、分析、规划、管理、优化、中心 数学建模常用模型方法总结 无约束优化 线性规划连续优化 非线性规划 整数规划离散优化 组合优化 数学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 目标规划 动态规划从其他角度分类 网络规划 多层规划等… 运筹学模型 (优化模型) 图论模型存 储论模型排 队论模型博 弈论模型 可靠性理论模型等… 运筹学应用重点:①市场销售②生产计划③库存管理④运输问题⑤财政和会计⑥人事管理⑦设备维修、更新和可靠度、项目选择和评价⑧工程的最佳化设计⑨计算器和讯息系统⑩城市管理 优化模型四要素:①目标函数②决策变量③约束条件 ④求解方法(MATLAB--通用软件LINGO--专业软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多元分析模型判别分析 典型相关性分析 对应分析 多维标度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型 假设检验模型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方差分析 贝叶斯统计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决策树 逻辑回归

传染病模型马尔萨斯人口预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人口预 测控制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Logistic 人口预测模型 战争模型等等。。 灰色预测模型 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预测分析模型差分方程模型 马尔可夫预测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 插值拟合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D)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灰色关联度 主成分分析 秩和比综合评价法 理想解读法等 旅行商(TSP)问题模型 背包问题模型车辆路 径问题模型 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模型 经典NP问题模型路径规划问题模型 着色图问题模型多目 标优化问题模型 车间生产调度问题模型 最优树问题模型二次分 配问题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SA) 遗传算法(GA) 智能算法 蚁群算法(ACA) (启发式) 常用算法模型神经网络算法 蒙特卡罗算法元 胞自动机算法穷 举搜索算法小波 分析算法 确定性数学模型 三类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 模糊性数学模型

从几个生活实例看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从几个生活实例看数学建模及其应用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几个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数学建模,来分析问题,以便更方便的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通过将数学建模的抽象理论实例化,生动化,我们能够更清楚看出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用。 [关键词] 数学建模生活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作为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数学建模自然有着与数学相当的意义。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人们一直在运用数学建模来描绘,刻画某种生活规律或者生活现象,以便找到其中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得到最佳结论。例如,运用模拟近似法建模的方法,在社会科学,生物学,医学,经济些学等学科的实践中,来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在这些领域中的一些现象的规律性仍是未知的,或者问题太过复杂,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总要通过一些简化,近似的模型来与实际情况比对,从而更加容易的得出规律性。 本文通过数学模型在生活中运用的几个例子,来了解,探讨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 一、数学模型的简介 早在学习初等代数的时候,就已经碰到过数学模型了,例如在三个村庄之间建立一个粮仓,使其到三个村子的距离只和最短。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方程组以及线性规划来解决该问题。

当然,真实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通常要复杂得多,但是建立数学建模的基本内容已经包含在解决这类代数应用题的过程中了。那就是:根据建立模型的目的和问题的背景作出必要的简化假设;用字母表示待求的未知量;利用相应的物理或其他规律,列出数学式子;求出数学上的解答;用这个答案解释问题;最后用实际现象来验证结果。 一般来说,数学模型可以描述为,对于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 二、数学模型的意义 1)在一般工程技术领域,数学建模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2)在高新技术领域,数学建模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3)数学迅速进入一些新领域,为数学建模开拓了许多新的处女地。 三、数学建模实例 例1、某饲养场每天投入6元资金用于饲养、设备、人力,估计可使一头60kg重的生猪每天增重。目前生猪出售的市场价格为12元/kg,但是预测每天会降低元,问该场应该什么时候出售这样的生猪问题分析投入资金可使生猪体重随时间增长,但售价随时间减少,应该存在一个最佳的出售时机,使获得利润最大。根据给出的条件,可作出如下的简化假设。 模型假设每天投入6元资金使生猪的体重每天增加的常数为r(=);生猪出售的市场价格每天降低常数g(=元)。

数学建模算法分类

数学模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许多种类: 1.按照模型的数学方法分,有几何模型,图论模型,微分方程模型。概率模型,最优控制模型,规划论模型,马氏链模型。 2.按模型的特征分,有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模型,离散模型和连续性模型,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 3.按模型的应用领域分,有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经济模型,生态模型,资源模型。环境模型。 4.按建模的目的分,有预测模型,优化模型,决策模型,控制模型等。 5.按对模型结构的了解程度分,有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 数学建模的十大算法: 蒙特卡洛算法(该算法又称随机性模拟算法,是通过计算机仿真来解决问题的算法,同时可以通过模拟可以来检验自己模型的正确性,比较好用的算法。) 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比赛中通常会遇到大量的数据需要处理,而处理数据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算法,通常使用matlab作为工具。) 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多元规划、二次规划等规划类问题(建模竞赛大多数问题属于最优化问题,很多时候这些问题可以用数学规划算法来描述,通常使用lingo、lingdo软件实现)图论算法(这类算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包括最短路、网络流、二分图等算法,涉及到图论的问题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需要认真准备。) 动态规划、回溯搜索、分治算法、分支定界等计算机算法(这些算法是算法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很多场合可以用到竞赛中) 最优化理论的三大非经典算法:模拟退火法、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这些问题时用来解决一些较困难的最优化问题的算法,对于有些问题非常有帮助,但是算法的实现比较困难,需谨慎使用) 网格算法和穷举法(当重点讨论模型本身而情史算法的时候,可以使用这种暴力方案,最好使用一些高级语言作为编程工具) 一些连续离散化方法(很多问题都是从实际来的,数据可以是连续的,而计算机只认得是离散的数据,因此将其离散化后进行差分代替微分、求和代替积分等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数值分析算法(如果在比赛中采用高级语言进行编程的话,那一些数值分析中常用的算法比如方程组求解、矩阵运算、函数积分等算法就需要额外编写库函数进行调用。) 图像处理算法(赛题中有一类问题与图形有关,即使与图形无关,论文中也应该要不乏图片的,这些图形如何展示以及如何处理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使用matlab来处理问题。) 数学建模方法 统计:1.预测与预报2.评价与决策3.分类与判别4.关联与因果 优化:5.优化与控制 预测与预报 ①灰色预测模型(必须掌握) 满足两个条件可用: a数据样本点个数少,6-15个 b数据呈现指数或曲线的形式 ②微分方程预测(备用) 无法直接找到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但可以找到原始数据变化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式

神经元.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突起分树突和轴突(图2-21)。 1.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形态多样化,有圆形、锥体形、梭形和星形等,胞体主要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节内。①细胞膜:为单位膜,具有感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②细胞质:除一般细胞器外,还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两种特有的结构。尼氏体(Nissl body):为强嗜碱性的斑状或颗粒状,轴丘处无尼氏体。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在HE染色片上不能分辨,在镀银染色片中,神经原纤维被染成棕黑色,呈细丝状,交错排列成网,并伸入到树突和轴突内。 图2-21 神经元的模式图图图2-22 各类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模式图 它们除了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外,还与营养物质、神经递质及离子运输有关。③细胞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明显。 2.突起为胞体局部胞膜和胞质向表面伸展形成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①树突:每个神经元有一至数个树突,较粗短,形如树枝状,树突内的胞质结构与胞体相似,在其分支上又有许多短小的突起,称树突棘。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树突和树突棘极大地扩大了神经元的表面积。②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细而长,长者可达1米以上。胞体

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称轴丘。轴丘及轴突内无尼氏体。轴突末端分支较多,形成轴突终末。轴突的功能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和释放神经递质。 (二)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数量宠大,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一般按其形态及功能分类如下: 1.按神经元突起的数量分类(图2-22) (1)多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是人体中最多的一种神经元,如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2)双极神经元:从胞体两端分别发出一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如视网膜内的双极神经元。(3)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生一个突起,但在离胞体不远处即分为两支,一支伸向中枢神经系统,称中枢突(相当于轴突),另一支伸向周围组织和器官内的感受器,称周围突(相当于树突)。 2. 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1)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多为假单极神经元,分布于脑神经节、脊神经节内。(2)中间神经元:又称联络神经元,主要为多极神经元,介于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3)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多为多极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和脊髓前角。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1]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2,3,4].该方法是社会、经济系统决策的有效工具,目前在工程计划、资源分配、方案排序、政策制定、冲突问题、性能评价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的核心问题是排序,包括递阶层次结构原理、测度原理和排序原理[5].下面分别予以介绍.1.递阶层次结构原理 一个复杂的结构问题可以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或因素,即目标、准则、方案等.每一个因素称为元素.按照属性的不同把这些元素分组形成互不相交的层次,上一层的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支配作用,形成按层次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具有这种性质的层次称为递阶层次. 2.测度原理 决策就是要从一组已知的方案中选择理想方案,而理想方案一般是在一定的准则下通过使效用函数极大化而产生的.然而对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决策模型来说,常常难以定量测度.因此,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是决策模型中各因素的测度化.

3. 排序原理 层次分析法的排序问题,实质上是一组元素两两比较其重要性,计算元素相对重要性的测度问题. (二)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致的[1]. 1. 成对比较矩阵和权向量 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减少性质不同的诸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提高结果的准确度.T .L .Saaty 等人的作法,一是不把所有因素放在一起比较,而是两两相互对比,二是对比时采用相对尺度. 假设要比较某一层n 个因素n C C ,,1 对上层一个因素O 的影响,每次取两个因素i C 和j C ,用ij a 表示i C 和j C 对 O 的影响之比,全部比较结果可用成对比较阵 ()1 ,0,ij ij ji n n ij A a a a a ?=>= 表示,A 称为正互反矩阵.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互反阵A 满足: ,ij jk ik a a a ?=,,1,2, ,i j k n = (1) 则A 称为一致性矩阵,简称一致阵.容易证明n 阶一致阵A 有下列性质:

数学建模专题汇总-离散模型

离散模型 § 1 离散回归模型 一、离散变量 如果我们用0,1,2,3,4,?说明企业每年的专利申请数,申请数是一个离散的变量,但是它是间隔尺度变量,该变量类型不在本章的讨论的被解释变量中。但离散变量0和1可以用来说明企业每年是否申请专利的事项,类似表示状态的变量才在本章的讨论中。在专利申请数的问题中,离散变量0,1,2,3 和4 等数字具 有具体的经济含义,不能随意更改;而在是否申请专利的两个选择对象的选择问题中,数字0和1只是用于区别两种不同的选择,是表示一种状态。本专题讨论有序尺度变量和名义尺度变量的被解释变量。 、离散因变量

在讨论家庭是否购房的问题中,可将家庭购买住房的决策用数字1 表示,而将家庭不购买住房的决策用数字0 表示。 1 yes x 0 no 如果x 作为说明某种具体经济问题的自变量,则应用以前介绍虚拟变量知识就足够了。如果现在考虑某个家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否购买住房问题时,则表示状态的虚拟变量就不再是自变量,而是作为一个被说明对象的因变量出现在经济模型中。因此,需要对以前讨论虚拟变量的分析方法进行扩展,以便使其能够适应分析类似家庭是否购房的问题。因为在家庭是否购房问题中,虚拟因变量的具体取值仅是为了区别不同的状态,所以将通过虚拟因变量讨论备择对象选择的回归模型称为离散选择模型。 三、线性概率模型 现在约定备择对象的0 和1 两项选择模型中,下标i 表示各不同的经济主体,取值

0或l的因变量 y i表示经济主体的具体选择结果,而影响经济主体进行选择的自变量 x i 。如果选择响应YES 的概率为 p(y i 1/ x i ) ,则经济主体选择响应NO 的概率为 1 p(y i 1/ x i), 则E(y i /x i) 1 p(y i 1/x i) 0 p(y i 0/x i)= p(y i 1/x i)。根据经典线性回归,我们知道其总体回归方程是条件期望建立的,这使我们想象可以构造线性概率模型 p(y i 1/ x i) E(y i / x i) x iβ 0 1 x i1 L k x ik u i 描述两个响应水平的线性概率回归模型可推知,根据统计数据得到的回归结果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回归模型的因变量拟合值界于[0,1]。如果通过回归模型式得到的因变量拟合值完全偏离0或l两个数值,则描述两项选择的回归模型的实际用途就受到很大的限制。为避免出现回归模型的因变量预测值偏离0或1的情形,需要限制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并对回归模型式进行必要的修正。由于要对其进行修正,那么其模型就会改变,模型改变会导致似然函

数学模型的分类有哪些

数学模型的分类有哪些 数学模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 1.按照模型的应用领域(或所属学科)分:如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环境模型、生态模型、城镇规划模型、水资源模型、再生资源利用模型、污染模型等.范畴更大一些则形成许多边缘学科如生物数学、医学数学、地质数学、数量经济学、数学社会学等. 2.按照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或所属数学分支)分:如初等数学模型、几何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马氏链模型、规划论模型等. 按第一种方法分类的数学模型教科书中,着重于某一专门领域中用不同方法建立模型,而按第二种方法分类的书里,是用属于不同领域的现成的数学模型来解释某种数学技巧的应用.在本书中我们重点放在如何应用读者已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在各个不同领域中建模. 3.按照模型的表现特性又有几种分法:

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取决于是否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发展,又有所谓突变性模型和模糊性模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取决于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化.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取决于模型的基本关系,如微分方程是否是线性的. 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指模型中的变量(主要是时间变量)取为离 散还是连续的. 虽然从本质上讲大多数实际问题是随机性的、动态的、非线性的,但是由于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容易处理,并且往往可以作为初步的近似来解决问题,所以建模时常先考虑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连续模型便于利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作理论分析,而离散模型便于在计算机上作数值计算,所以用哪种模型要看具体问题而定.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将连续模型离散化,或将离散变量视作连续,也是常采用的方法. 4.按照建模目的分:有描述模型、分析模型、预报模型、优化模

(完整word版)数学建模四大模型总结,推荐文档

四类基本模型 1 优化模型 1.1 数学规划模型 线性规划、整数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动态规划。 1.2 微分方程组模型 阻滞增长模型、SARS 传播模型。 1.3 图论与网络优化问题 最短路径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最小生成树问题(MST)、旅行商问题(TSP)、图的着色问题。 1.4 概率模型 决策模型、随机存储模型、随机人口模型、报童问题、Markov 链模型。 1.5 组合优化经典问题 ● 多维背包问题(MKP) 背包问题:n 个物品,对物品i ,体积为i w ,背包容量为W 。如何将尽可能多的物品装入背包。 多维背包问题:n 个物品,对物品i ,价值为i p ,体积为i w ,背包容量为W 。如何选取物品装入背包,是背包中物品的总价值最大。 多维背包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有:资源分配、货物装载和存储分配等问题。该问题属于NP 难问题。 ● 二维指派问题(QAP) 工作指派问题:n 个工作可以由n 个工人分别完成。工人i 完成工作j 的时间为ij d 。如何安排使总工作时间最小。 二维指派问题(常以机器布局问题为例):n 台机器要布置在n 个地方,机器i 与k 之间的物流量为ik f ,位置j 与l 之间的距离为jl d ,如何布置使费用最小。 二维指派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有:校园建筑物的布局、医院科室的安排、成组技术中加工中心的组成问题等。 ● 旅行商问题(TSP) 旅行商问题:有n 个城市,城市i 与j 之间的距离为ij d ,找一条经过n 个城

市的巡回(每个城市经过且只经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使得总路程最小。 ● 车辆路径问题(VRP) 车辆路径问题(也称车辆计划):已知n 个客户的位置坐标和货物需求,在可供使用车辆数量及运载能力条件的约束下,每辆车都从起点出发,完成若干客户点的运送任务后再回到起点,要求以最少的车辆数、最小的车辆总行程完成货物的派送任务。 TSP 问题是VRP 问题的特例。 ● 车间作业调度问题(JSP) 车间调度问题:存在j 个工作和m 台机器,每个工作由一系列操作组成,操作的执行次序遵循严格的串行顺序,在特定的时间每个操作需要一台特定的机器完成,每台机器在同一时刻不能同时完成不同的工作,同一时刻同一工作的各个操作不能并发执行。如何求得从第一个操作开始到最后一个操作结束的最小时间间隔。 2 分类模型 判别分析是在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已经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本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则是给定的一批样品,要划分的类型实现并不知道,正需要通过局内分析来给以确定类型的。 2.1 判别分析 ● 距离判别法 基本思想:首先根据已知分类的数据,分别计算各类的重心即分组(类)的均值,判别准则是对任给的一次观测,若它与第i 类的重心距离最近,就认为它来自第i 类。 至于距离的测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欧氏距离、马氏距离、明科夫距离等。 ● Fisher 判别法 基本思想:从两个总体中抽取具有p 个指标的样品观测数据,借助方差分析的思想构造一个判别函数或称判别式1p i i i y c x ==∑。其中系数i c 确定的原则是使两 组间的区别最大,而使每个组内部的离差最小。 对于一个新的样品,将它的p 个指标值代人判别式中求出 y 值,然后与判别临界值(或称分界点(后面给出)进行比较,就可以判别它应属于哪一个总体。在两个总体先验概率相等的假设下,判别临界值一般取: (1)(2)1 2012n y n y y n n +=+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分类 神经元的类型很多,按照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类: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它是把神经冲动从外周传到神经中枢的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它是把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到外周的神经元;③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它是在传入和传出两种神经元之间起联系作用的神经元,位于脑和脊髓内。 此外,还可以按照神经元突起的数目不同,而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类(见下图)。假单极神经元由细胞体发出一个突起,在一定距离又分为两支,其中的一支相当于树突,另一支相当于轴突。如脊神经节的神经元是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由细胞体发出两个突起,一个是树突,另一个是轴突。如耳蜗神经节的神经元为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由细胞体发出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如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大多属于多极神经元。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组成的。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两类: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的轴突外面包有髓鞘。髓鞘呈有规则的节段,两个节段之间的细窄部分叫做郎氏结。周围神经纤维的髓鞘来源于施旺氏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髓鞘是由许多明暗相间的同心圆板层组成的。这种同心圆板层是由施旺氏细胞的细胞膜在轴突周围反复包卷而成的(见下图)。中枢神经纤维的髓鞘来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膜包卷轴突而成(其包卷方式与施旺氏细胞包卷方式不同)。

周围神经有髓纤维的髓鞘连续生成的过程示意图 无髓神经纤维过去认为没有髓鞘,现在证明它也有一薄层髓鞘,而不是完全没有髓鞘。在电镜下观察,无髓神经纤维是指一条或多条轴突被包在一个施旺氏细胞内,但细胞膜不作反复的螺旋卷绕,所以不形成具有板层结构的髓鞘(见下图)。由于施旺氏细胞不一定完全包裹这些轴突,所以常有裸露的部分。植物性神经的节后纤维、嗅神经或部分感觉神经纤维属于这类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示意图

数学建模专题方法总结

最短路问题、公路连接问题、指派问题、中国邮递员问题、推销员问题、旅行商问题、运输问题 上述问题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从若干可能的安排或方案中寻求某种意义下的最优安排或方案,数学上把这种问题称为最优化或优化问题; 二是它们都易于用图形的形式直观地描述和表达,数学上把这种与图相关的结构称为网络。 与图和网络相关的最优化问题就是网络最优化或称网络优化问题。所以上面例子中介绍的问题都是网络优化问题。

离散数据的处理可用插值、拟合。 插值:已知某些离散点的函数值,构造一个简单的函数通过所有离散点,可求离散点区域内其他中间点的值。若要求所求曲线(面)通过所给所有数据点,就是插值问题。 拟合:不要求通过所有数据点,可预测以前的值。若不要求曲线(面)通过所有数据点,而是要求它反映对象整体的变化趋势,这就是数据拟合,又称曲线拟合或曲面拟合。 函数插值与曲线拟合都是要根据一组数据构造一个函数作为近似,由于近似的要求不同,二者在数学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

元法建模3用模拟近似法建模。 微分方程数值解求近似解。 有限差分法--------偏微分方程的一种数值解法

非线性------曲线线性-------直线

预测方法总结:1回归拟合预测------最小二乘法(数据较多、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适合中 等数据量的问题) 2灰色预测(小样本的预测,数据量少)需做数据预处理 3模糊数学预测

模糊数学是研究和揭示模糊现象的定量处理方法。 分类、识别、评判、预测、控制、排序、选择 模糊聚类分析--------对所研究的事物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对客观事物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数学方法称为聚类分析,它是多元统计的一种分类方法。 模糊模式识别------已知某类事物的若干标准模型,给出一个具体的对象,确定把它归于哪一类模型。 模糊综合评判------从某一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模糊线性规划-----将线性规划的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模糊化,引入隶属函数,从而导出一个新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最优解称为原问题的模糊最优解。

数学建模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学习心得体会 【1】数学建模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是一个经历观察、思考、归类、抽象与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捕捉、筛选、整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与方法的产生 与选择的过程。它给学生再现了一种“微型科研”的过程。数学建 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情感 体验;有利于学生自觉检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发展;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自身具备数学 模型的构建意识与能力,才能指导和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思维,自主 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使数学课堂彰显科学的魅力。 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有时候我们需要做一些 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用抽象出来了的数学模型作为实际物体的代 替而进行相应的实验,实验本身也是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替代。1. 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 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 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 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而应不时扮演下列角色:参谋——提一些求解的建议,提供可参考的信息,但并不代替学生做出决断。 询问者——故作不知,问原因、找漏洞,督促学生弄清楚、说明白,完成进度。仲裁者和鉴赏者——评判学生工作成果的价值、意义、 优劣,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和作法。 2.数学建模对教师、对学生都有一个逐步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时,特别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初中数学建模方法及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4982037.html, 初中数学建模方法及应用 作者:肖永刚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3期 摘要:在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是培养数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也能增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方法及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建模思想;数学应用 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是学习初中数学的新方法,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能为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提供全新途径,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 数学建模就是对具体问题分析并简化后,运用数学知识,找出解决方法并利用数学式子来求解,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数学建模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对具体问题分析并简化,然后用数学知识建立关系式(模型),二是求解数学式子,三是根据实际情况检验并选出正确答案。初中阶段数学建模常用方法有:函数模型、不等式模型、方程模型、几何模型等。 二、数学建模的方法步骤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方法,可按以下方法步骤进行: 1.分析问题题意为建模做准备。对具体问题包含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使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 2.简化实际问题假设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一定的简化,再根据问题的特征和要求以及解题的目的,对模型进行假设,要找出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和主要变量。 3.利用恰当工具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恰当的数学式子,来建立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式,以此来完成数学模型的 建立。 4.解答数学问题找出问题答案。通过对模型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解答,找出实际问题的答案。

数学建模的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的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专题七的学习,我知道了数学探究与数学建模在中学中学习的重要性,知道了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就是把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它,之后我们再把它放回到实际当中去,用我们的模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规律。 知道了数学建模的几点要求:一个是问题一定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当中,了解和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现要提出的问题。同时,希望同学们在这一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当然也希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会通过实际上数学探究本身应该说在平时教学当中,老师有些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教学的,他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老师增加一种教学方式,首先就是这个问题就是有点儿全新性,解决的方案不是很明了,这样学生要有一个尝试,一个探索的过程查询资料等手段来获取信息,之后采取各种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养成与人交流的能力。 实际上数学探究本身应该说在平时教学当中,老师有些在课堂上也是这样教学的,他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引导老师增加一种教学方式,首先就是这个问题就是有点儿全新性,解决的方案不是很明了,这样的话学生要有一个尝试,一个探索的过程。数学探究活动的关健词就是探究,探究是一个活动或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我们比较强调是用这样的方式影响学生,让他主动的参与,在这个活动当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探究的结果我们认为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希望探究出来一个结果,通过这种活动影响学生,改变他的学习方式,增加他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我们也关心,大家也可以看到在标准里面,有非常突出的数学建模的这些内容,但是它的要求、定位和为什么把这些领域加到我的标准当中,你应该怎么看待这部分内容。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特点及分类 ()

薅§16.3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特点及分类 螁[学习目标] 蚀1.能表述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蒆2.能表述建立数学模型的逼真性、可行性、渐进性、强健性、可转移性、非预制性、条理性、技艺性和局限性等特点;; 羆3.能表述数学建模的分类; 蒃4.会采用灵活的表述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葿5.培养建模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薆一、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膃—般说来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理分析方法,一类是测试分析方法.机理分析是根据对现实对象特性的认识、分析其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规律,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16.2节的示例都属于机理分析方法。测试分折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黑箱”系统,内部机理无法直接寻求,可以测量系统的输人输出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按照事先确定的准则在某一类模型中选出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这种方法称为系统辨识(SystemIdentification).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也是常用的建模方法。即用机理分析建立模型的结构,用系统辨识确定模型的参数. 袁可以看出,用上面的哪一类方法建模主要是根据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程度和建模目的决定的.如果掌握了机理方面的一定知识,模型也要求具有反映内部特性的物理意义。那么应该以机理分析方法为主.当然,若需要模型参数的具体数值,还可以用系统辨识或其他统计方法得到.如果对象的内部机理基本上没掌握,模型也不用于分析内部特性,譬如仅用来做输出预报,则可以系统辩识方法为主.系统辨识是一门专门学科,需要一定的控制理论和随机过程方面的知识.以下所谓建模方法只指机理分析。 膈建模要经过哪些步骤并没有一定的模式,通常与实际问题的性质、建模的目的等有关,从 薆§16.2节的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出这点.下面给出建模的—般步骤,如图16-5所示. 薄图16-5建模步骤示意图 蚃模型准备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搜集建模必需的各种信息如现象、数据等,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由此初步确定用哪一类模型,总之是做好建模的准备工作.情况明才能方法对,这一步一定不能忽视,碰到问题要虚心向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请教,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 芁模型假设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做出假设,可以说是建模的关键一步.一般地说,一个实际问题不经过简化假设就很难翻译成数学问题,即使可能,也很难求解.不同的简化假设会得到不同的模型.假设作得不合理或过份简单,会导致模型失败或部分失败,于是应该修改和补充假设;假设作得过分详细,试图把复杂对象的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可能使你很难甚至无法继续下一步的工作.通常,作假设的依据,一是出于对问题内在规律的认识,二是来自对数据或现象的分析,也可以是二者的综合.作假设时既要运用与问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又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辨别问题的主次,果断地抓住主要因素,舍弃次要因素,尽量将问题线性化、均匀化.经验在这里也常起重要作用.写出假设时,语言要精确,就象做习题时写出已知条件那样.

数学建模案例分析插值与拟合方法建模1数据插值方法及应用

第十章 插值与拟合方法建模 在生产实际中,常常要处理由实验或测量所得到的一批离散数据,插值与拟合方法就是要通过这些数据去确定某一类已经函数的参数,或寻求某个近似函数使之与已知数据有较高的拟合精度。插值与拟合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线性插值方法、多项式插值方法和样条插值方法,以及最小二乘拟合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相应的理论和算法是数值分析的内容,这里不作详细介绍,请参阅有关的书籍。 §1 数据插值方法及应用 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常常有这样的问题:由实验或测量得到变量间的一批离散样点,要求由此建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得到样点之外的数据。与此有关的一类问题是当原始数据 ),(,),,(),,(1100n n y x y x y x 精度较高,要求确定一个初等函数)(x P y =(一般用多项式或分段 多项式函数)通过已知各数据点(节点),即n i x P y i i ,,1,0,)( ==,或要求得函数在另外一些点(插值点)处的数值,这便是插值问题。 1、分段线性插值 这是最通俗的一种方法,直观上就是将各数据点用折线连接起来。如果 b x x x a n =<<<= 10 那么分段线性插值公式为 n i x x x y x x x x y x x x x x P i i i i i i i i i i ,,2,1,,)(11 1 11 =≤<--+--= ----- 可以证明,当分点足够细时,分段线性插值是收敛的。其缺点是不能形成一条光滑曲线。 例1、已知欧洲一个国家的地图,为了算出它的国土面积,对地图作了如下测量:以由西向东方向为x 轴,由南向北方向为y 轴,选择方便的原点,并将从最西边界点到最东边界点在x 轴上的区间适当的分为若干段,在每个分点的y 方向测出南边界点和北边界点的y 坐标y1和y2,这样就得到下表的数据(单位:mm )。

数学建模常用模型方法总结

数学建模常用模型方法总结 无约束优化 线性规划连续优化 非线性规划 整数规划离散优化 组合优化 数学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 目标规划 动态规划从其他角度分类 网络规划 多层规划等… 运筹学模型 (优化模型) 图论模型存 储论模型排 队论模型博 弈论模型 可靠性理论模型等… 运筹学应用重点:①市场销售②生产计划③库存管理④运输问题⑤财政和会计⑥人事管理⑦设备维修、更新和可靠度、项目选择和评价⑧工程的最佳化设计⑨计算器和讯息系统⑩城市管理 优化模型四要素:①目标函数②决策变量③约束条件 ④求解方法(MATLAB--通用软件LINGO--专业软件)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多元分析模型判别分析 典型相关性分 析 对应分析 多维标度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型 假设检验模型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方差分析 贝叶斯统计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决策树 逻辑回归

传染病模型马尔萨斯人口预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人口预 测控制模型 经济增长模型Logistic 人口预测模型 战争模型等等。。 灰色预测模型 回归分析预测模型 预测分析模型差分方程模型 马尔可夫预测 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 插值拟合模型 神经网络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D) 模糊综合评判法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综合评价与决策方法灰色关联度 主成分分析 秩和比综合评价法 理想解读法等 旅行商(TSP)问题模型 背包问题模型车辆路 径问题模型 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模型 经典NP问题模型路径规划问题模型 着色图问题模型多目 标优化问题模型 车间生产调度问题模型 最优树问题模型二次分 配问题模型 模拟退火算法(SA) 遗传算法(GA) 智能算法 蚁群算法(ACA) (启发式) 常用算法模型神经网络算法 蒙特卡罗算法元 胞自动机算法穷 举搜索算法小波 分析算法 确定性数学模型 三类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模型

数学建模模型与应用

Mathematica软件常用功能 【实验目的】 1. 用Mathematica软件进行各种数学处理; 2. 用Mathematica软件进行作图; 3. 用Mathematica软件编写程序. 【注意事项】 Mathematica中大写小写是有区别的,如Name、name、NAME等是不同的变量名或函数名。 系统所提供的功能大部分以系统函数的形式给出,内部函数一般写全称,而且一定是以大写英文字母开头,如Sin[x],Conjugate[z]等。 乘法即可以用*,又可以用空格表示,如2 3=2*3=6 ,x y,2 Sin[x]等;乘幂可以用“^”表示,如x^0.5,Tan[x]^y。 自定义的变量可以取几乎任意的名称,长度不限,但不可以数字开头。当你赋予变量任何一个值,除非你明显地改变该值或使用Clear[变量名]或“变量名=.”取消该值为止,它将始终保持原值不变。 一定要注意四种括号的用法:()圆括号表示项的结合顺序,如 (x+(y^x+1/(2x)));[]方括号表示函数,如Log[x],BesselJ[x,1];{}大括号表示一个“表”(一组数字、任意表达式、函数等的集合),如 {2x,Sin[12 Pi],{1+A,y*x}};[[]]双方括号表示“表”或“表达式”的下标,如a[[2,3]]、{1,2,3}[[1]]=1。 Mathematica的语句书写十分方便,一个语句可以分为多行写,同一行可以写多个语句(但要以分号间隔)。当语句以分号结束时,语句计算后不做输出(输出语句除外),否则将输出计算的结果。 命令行“Shift+Enter”才是执行这个命令。

数学模型的分类有哪些

数学模型的分类有哪些? 数学模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类,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 1.按照模型的应用领域(或所属学科)分:如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环境模型、生态模型、城镇规划模型、水资源模型、再生资源利用模型、污染模型等.范畴更大一些则形成许多边缘学科如生物数学、医学数学、地质数学、数量经济学、数学社会学等. 2.按照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或所属数学分支)分:如初等数学模型、几何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马氏链模型、规划论模型等. 按第一种方法分类的数学模型教科书中,着重于某一专门领域中用不同方法建立模型,而按第二种方法分类的书里,是用属于不同领域的现成的数学模型来解释某种数学技巧的应用.在本书中我们重点放在如何应用读者已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在各个不同领域中建模. 3.按照模型的表现特性又有几种分法: 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取决于是否考虑随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数学的发展,又有所谓突变性模型和模糊性模型. 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取决于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引起的变化. 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取决于模型的基本关系,如微分方程是否是线性的. 离散模型和连续模型指模型中的变量(主要是时间变量)取为离散还是连续的. 虽然从本质上讲大多数实际问题是随机性的、动态的、非线性的,但是由于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容易处理,并且往往可以作为初步的近似来解决问题,所以建模时常先考虑确定性、静态、线性模型.连续模型便于利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作理论分析,而离散模型便于在计算机上作数值计算,所以用哪种模型要看具体问题而定.在具体的建模过程中将连续模型离散化,或将离散变量视作连续,也是常采用的方法. 4.按照建模目的分:有描述模型、分析模型、预报模型、优化模型、决策模型、控制模型等. 5.按照对模型结构的了解程度分:有所谓白箱模型、灰箱模型、黑箱模型.这是把研究对象比喻成一只箱子里的机关,要通过建模来揭示它的奥妙.白箱主要包括用力学、热学、电学等一些机理相当清楚的学科描述的现象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问题,这方面的模型大多已经基本确定,还需深入研究的主要是优化设计和控制等问题了.灰箱主要指生态、气象、经济、交通等领域中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的现象,在建立和改善模型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有许多工作要做.至于黑箱则主要指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中一些机理(数量关系方面)很不清楚的现象.有些工程技术问题虽然主要基于物理、化学原理,但由于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和观测困难等原因也常作为灰箱或黑箱模型处理.当然,白、灰、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箱子的“颜色”必然是逐渐由暗变亮的.

数学建模的心得体会

数学建模训练课的心得体会 07数本(2)班(120070901220) 这学期学习了数学建模训练,使我感触良多:它所教给我们的不单是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更多的其实是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它培养了我们全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量化分析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它还让我了解了多种数学软件,以及运用数学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 数学模型主要是将现实对象的信息加以翻译,归纳的产物。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假设、求解、验证,得到数学上的解答,再经过翻译回到现实对象,给出分析、决策的结果。其实,数学建模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用到有关建模的概念。例如,我们平时出远门,会考虑一下出行的路线,以达到既快速又经济的目的;一些厂长经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往往会策划出一个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的最优方案……这些问题和建模都有着很大的联系。而在学习数学建模训练以前,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解决它的方法往往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只知道该这样做,却不很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做,现在,我们这种陈旧的思考方式己经在被数学建模训练中培养出的多角度、层次分明、从本质上区分问题的新颖多维的思考方式所替代。这种凝聚了许多优秀方法为一体的思考方式一旦被你把握,它就转化成了你自身的素质,不仅在你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发挥作用,也为你的成长道路印下了闪亮的一页。 数学建模所要解决的问题决不是单一学科问题,它除了要求我们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外,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和查阅资料,除了我们要学习许多数学分支问题外,还要了解工厂生产、经济投资、保险事业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决不是任何专业中都能涉猎得到的。它能极大地拓宽和丰富我们的内涵,让我们感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也领悟到了“学习是不断发现真理的过程”这句话的真谛所在,这些知识必将为我们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现在我们的学习来看,我们都是直接受益者。就拿我们此次参加我院的数学建模比赛写的论文。原本以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做起来才发觉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因为要解决问题,凭我们现有的知识根本不够。于是,自己必须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的作用,查阅各种有关资料,以尽量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和信息。在这过程中,对自己眼界的开阔,知识的扩展无疑大有好处,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更有利于自己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毫不夸张的说,建模过程挖掘了我们的潜能,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思想的交锋也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从而增加了继续深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数学建模也培养了我们的概括力和想象力,也就是要一眼就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所在。我们只有先对实际问题进行概括归纳,同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忽略各种次要因素,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方面,使问题尽可能简单化,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做论文之前,考虑到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把这一系列因数都考虑的话,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神。因此,在我们考虑一些因素并不是本质问题的时候,我就将这些因数做了假设以及在模型的推广时才考虑。这就使模型更加合理和理想。数学建模还能增强我们的抽象能力以及想象力。对实际问题再进行“翻译”,即进行抽象,要用我们熟悉的数学语言、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