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笔记

第一讲:

·媒介批评理论体系:

传播者(对传播主体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传播内容(对媒介内容进行质化分析)——媒介机构,传播渠道(对传播机构与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媒介意识形态研究与公共领域的研究)——受众分析(对媒介接收者,媒介传播效果的分析)

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符号学·意识形态分析·叙事理论·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第二讲:

·媒介批评史之:法兰克福学派

媒介批评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媒介发展史、媒介批评史、西方文化,传播学理论、哲学等。

课程内容:媒介批评史媒介研究方法媒介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思想

·英国媒介批评思潮---文化研究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媒介批评思潮

·法国媒介批评思想,鲍德里亚等思想界人物媒介批评的观点·北美学院派的媒介透视,麦克卢汉等学者对媒介的批评。

重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其名称来自于1923年成立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

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施密特…他们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传统:

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C30W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20C60W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与哈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大众媒介。以马尔库塞和哈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他们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著作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真正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关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传统崩溃,现代艺术贴近普民众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

“文化工业”理论的提出: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虚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态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比起以往的强制管理,文化工业的控制更能取消大众思考的独立性,抹平大众思想的差异性,使所有的一切都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

最重要的是,文化工业取消了大众反思否定的能力,使他们认同并依存现有的意识形态。文化工业利用细节变化、风格变化的欺骗手段,并与权力阶层意识形态勾结,一步步的取消了人们对任何改变现状的可能性思考,从而达到其整合一切,以普遍代替特殊的目的。

·对意识形态的分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

意识形态不仅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而且还包括科学与技术。因而,他的意识形态批判遍及哲学、政治、道德、文化艺术以及科学艺术的批判。

意识形态就是不真实——虚假意识、谎言

意识形态具有三种消极的社会功能:操纵的功能、欺骗的功能、辩护的功能。

·葛兰西(1891—1937)霸权理论

代表作品:《狱中书简》《狱中札记》《文化与帝国主义》

代表观点:霸权、机制、妥协、市民社会、知识分子

局限:霸权和强制的界限,作为阶级斗争的还原点。

·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

两人重申文明进步必然伴随着退步,文明的历史就是绝望的历史,这就是因为启蒙精神不仅包括着从神话到科学,从也蛮到文明的过程,而且也包含着由文明进入野蛮的过程。

所谓启蒙辩证法,也就是启蒙精神由于自身逻辑走向反面,启蒙退化为神话,文明倒退为野蛮,自由走向了奴役,启蒙精神走向了自我毁灭。

·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合著的《批判理论》中的《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

艺术作为超越现实世界的精神产品,具有一定的乌托邦性质,它能唤起人对自由的回忆,而使得流行的标准显得狭隘和粗俗。

而大众文化不过是工业社会的快感文化,大众文化让人丧失对艺术的理解能力。

文化工业依靠技术的发达模式化,大批量的生产出各种文化形式,人们只有在这些规定的,标准化的框架中进行并无本质区别的有选择的接受。

·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阿多诺认为,大众对他们所消费的文化到底还是有取舍定夺。

而文化工业则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表面看是把大众款待得仿佛为他们贴身定做,而实际上是在灌输传统阶级意识形态的标准化了的感情。

文化工业的作用就是麻木心灵,强行推行资本主义的秩序,而这些被强制灌输给大众的秩序,总是无一例外就是现有社会的秩序。

·法兰克福学派的局限性:

①无实践性、理论无事实依据②仅仅限于精神领域,无法避免精英话语的偏见③没有认识到文化工业盛行的必要性④无视受众的能动性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义与影响:

①法兰克福学派是大众文化,传媒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点②从总体上看,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态度,经结构主义、符号学、意识形态理论等,像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一样明显的影响了之后的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马尔库塞(1898—1979)

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

主要著作:《理性和革命》(1949)《爱欲与文明》(1955)《单向度的人》(1964)《单向度的人》中心论题

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集权社会,因为它成功的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虚假的需要:即物质的需求、休闲、享乐、广告、消费等,造成个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日趋成为畸形的单向度的人。

真正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把我自己命运的需要,实现自我与完善自我的需要。

单向度的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

第三讲:

·媒介批评史之:伯明翰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一、伯明翰学派: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简称CCCS),1968年,斯图亚特·霍尔接任主持。与法兰克福学派齐名而被称为伯明翰学派。

二、伯明翰学派的媒介研究传统:

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大众文化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大众日常生活,分析和批评的对象广泛及电视、电影、广播、报刊、广告、畅销书、儿童漫画、流行歌曲乃至室内装修,休闲方式等。

在这些众多而分散的研究内容中,大众媒介是其研究焦点,尤其是对电视的研究极为关注。

区别于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理性的思辨和形而上学的乌托邦构想,他们更多的是用平民化的情怀去包容各种文化产品,关注的更多的是对于文化文本的分析。

三、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

为大众文化所做的辩护:承认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内容上的差异,但否认它们在审美价值上的高低。认为技术控制不了文化和传媒,也不尽可能导致人的能动性的完全丧失。

四、霍尔

斯图亚特·霍尔(1932——今)是当代文化研究之父,英国社会学教授、文化理论家、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思想家。

1964——1979年应霍加特邀请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主要论著:《电视化雨中的编码与解码》(1973)《文化研究:两种范式,意识形态的再发现》(1982)《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1989)

·编码/解码理论

霍尔《电视话语的制码、解码》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主要观点:电视话语流通的三个阶段:生产、成品、消费(解码)

解码的霍尔模式:支配、协商、对立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编码/解码理论

支配-霸权式解码协商式解码对立式解码

观众解码立场与制作者一致不完全同意也不完全反对能看出制作者的制码选择的是自己的解码立场·霍尔的《编码/制码》一文中明确指出,编码与解码之间没有必然的一致性,传播不是一个从传播者到接受者的直线行为,意识形态的被传播不代表被接受。

意义:是对受众一次郑重的授权,人们不再相信信息的发送者掌握了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在不断的制码编码中,树立起来的是受众的权威,文化研究从文本研究转向名族志研究,促进亚文化群体文化研究的兴盛。

·什么是名族志研究?

是一种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人类学研究,。名族志的方法试图进入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内部,“自内而外”的来展示意义。

大为·莫利《“举国上下”的观众》对霍尔的模式的经验层面的论证过程,阶级立场?话语作为影响因素。

洪美恩《看“豪门恩怨”》大众文化消费和娱乐、情感研究、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嘲讽,娱乐价值,快感消费。

·费西克两种经济的理论

代表作品:《电视文化》《理解大众文化》

主要理论:金融经济文化经济、观众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符号的和社会,大众日渐成为对支配文化的抵制力量、没有整体的大众观念,只有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大众文化就是一个符号战场。

意义:对文化工业持乐观态度,摈弃高高在上的学院派风

局限:符号学意义VS社会学意义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霍加特论工人阶级文化

霍加特《文化的用途》1957

过去的好文化VS现在的坏文化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人阶级文化:家庭和邻居的文化,侧重于口头传播,有最好的英国清教风习,感知世界突出个人和具体事物。

工人阶级文化史一种具有韧性的文化,它不但能够抵制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媚俗风气,而且能够改变大众文化,使之为我所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面临总总大众娱乐新形势,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威胁,所以当时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堕落而光彩夺目,野蛮而美丽非常,道德上则一无是处,是漫无目的享乐主义文化。

·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贡献:威廉斯定义文化

在《漫长的革命》中把文化定义为物质,知识与精神所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这意味着文化将是普通人的文化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在《电视:技术与文化形式》中,区分了广义上的两种电视:一种是商业性质的,侧重肥皂剧、系列剧、电影以及其他一般的娱乐节目;另一种是公共服务性质的,侧重新闻、公共生活报道、特写、纪录片、教育、艺术、音乐以及儿童节目。

第四讲:

·媒介批评史之:英国传播政治经济学派

时间:20C60年代以来

机构:英国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彼得·戈尔丁、格雷汉姆·默多克、尼古拉斯·加汉姆以及约翰·艾尔德利奇为代表的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

·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概论

方法论: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来源)

研究方法: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极其宏观决策活动的政治经济学思路来观察媒体极其传播行为。

英国学者默多克、戈尔丁、加汉姆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用于对传播和媒体制度的批判。

研究对象:以传播媒体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

研究重点:分析传媒的所有制结构,以及传媒作为市场力量的运作方式。

代表观点:大众传媒使财富、权力的不平等在公众面前显得顺理成章,统治阶级获得了对知识,信息和社会形象传播的控制权,还的通过大众媒体来保障自己的利益和带来这种利益的社会制度。

媒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资本对理论的绝对操纵:大众传媒产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在经济和金融强势集团手中,因而这一集团可以通过媒介控制社会思想/机构同社会秩序的关系式很复杂的。

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盈利之外,意识形态只是船舶工业的副产品。/剥掉媒介神话的外衣(公共服务,言论自由)

尼古拉斯·加汉姆:《资本主义与传播:全球文化与资讯经济》——经济结构决定了什么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解放、传媒、现代性:关于传媒和社会理论的讨论》——主张对媒介批评采取历史的方法、对媒介批评者的批判、传媒一直在扩大理智的观众对专家的不信任。

·格雷汉姆·默多克:

《传播工业的大公司与控制》媒介公司的目的是盈利,但是常常介入意识形态层面,把媒介主的利益与价值植入媒介内容。

媒介产品不是大众需要与大众文化的反映,他们把大众文化纳入媒介作品中,转化为娱乐产品,提供给大众享受,既可以吸引大众,避免投资风险,又可以保持现状,维护媒体的既得利益。

·彼得·戈尔丁:

《媒介政治经济学》:大众传媒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部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第五讲:

媒介批评之哲学语境下的法国媒介批评

·法国媒介批评的总体特点:

法国思想界一直是西方意识形态相当活跃的力量,其独特的学术传统影响了整个西方媒介批评的走向。从20C40年代起,法国媒介日趋发展,政界和学界对媒体的思考越发深刻。

近十年来,西方特别关注的媒介与性别,种族与全球化的问题,在法国的媒介批评中都有丰富的阐释。

·学术界的媒介批评: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

1、意识形态批评:

批评路径:分析媒介生产和传播机制,研究意义生产中的各种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代表人物与作品: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机器》福柯《癫狂和文明》、《规则与惩罚》阿芒·马拉特《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如何解读唐老鸭:迪斯尼卡通片中的帝国主义》

2、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批评:

批评路径:针对每一种文本的符号系统,以及不同符号系统沟通交流的方法,符号运用的规则。符号学关注的焦点是“文本的意义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文本的意义是什么”

代表人物与作品: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及机器》

主要观点: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现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意识形态机器通过学校、教会、媒介、家庭给人提供一种抚慰性的关于整体的想象。媒介意识形态的软控制。

·福柯《癫狂与文明》《规则与惩罚》

主要观点:微观权力的分析,在微观层次上寻找权力施加的影响。媒介技术控制论:电视“超级全景鉴监狱”。

·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信息传播的“国际化”或“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信息传播在世界现当代历史演进中起到什么作用?这就是西方著名学者阿芒·马特拉在《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试图解释的问题。

首先,是战争对传播具有推动作用。

其次,是发展主义的神话使金融资本走向经济全球化,从而模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最终是跨国的信息传播新网络按照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分配重新分割世界。

第三,信息文化尤其是视听文化的全球流动引发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在商品的标签下,跨国传媒集团用工业化方式推广的文化成了普遍的文化消费资料,而消费者权力成了文化传播的动力。

马特拉着力观察和批判了传播强国的跨国传媒集团为了主宰其他民族的,地方的或群体的文化,而在强制性传播中掀起的一场全球化运动。他认为,文化童话的恐惧和文化认同的希望自从传播工业化以后就成为了国际关系的要素,但文化同时要接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化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让·鲍德里亚

重要性:鲍德里亚是法国七十年代之后思想界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几乎推翻了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前批判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高级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

著作《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

理论背景: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两者的结合

理论来源:

巴特:符号学(符号功能&物质性功能)列菲伏尔:日常生活批评(日常生活的物质化)德波:景象社会的意向消费(意象加工与消费)

鲍德里亚的主要观点: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被符号所控制。消费社会中,符号统治一切。

鲍德里亚的媒介与符号分析:

1、媒介分析转向:从内容到技术

2、单向性:媒介的存在方式

3、消费社会与媒介符号学崇拜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与媒介符号崇拜

随着20C40W西方社会的转型,消费在西方社会获得了主导性地位。在消费性社会中,一切都以符号的编码为中介。在电子媒介时代,消费的过程变成符号编码为引导。

消费社会并不是传统的物质产品占主导的时代,而是符号编码占主导地位的时代。

媒介通过符号的复制制造出一个超真实的世界

·李普曼:拟态环境

20C20W,李在《公众舆论》和《自由与新闻》等著作中首次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说明现今人们日益通过媒介来了解世界的现实。媒介所构造的一切成为人通向外部世界的中介,同时也成为两者之间的屏障。

第六讲:

媒介批评史之北美学院派的媒介透视

北美学院派的媒介批评概览

·从19C90W到20C30W4,北美的媒介批评主要是肯定自由主义新闻理论,针对传播方式和内容作出评价。

美国的批评家奉行使事情得到解决的实用主义,一直到20C40W,才开始重视系统的理论分析。

加拿大的伊尼斯与麦克卢汉两位媒介批评大师从媒介体制性质到社会功能对媒介的全面透视,出版了蕴含深刻的理论著作,形成了媒介批评的北美派体系和风格。

·赫伯特·席勒(1919—2000)

席勒在他的学术研究中重点调查了美国的传播制度和传播程序,说明了占优势的美国政治经济是如何利用媒介来安抚国内公众,又对全球实行霸权。

他的研究范围包括性息娱乐业和工业结构,美国文化的全球扩张,使美国文化不断扩张和发展的技术原因等。

代表著作:《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思想管理者》《传播与文化统治》

席勒的主要观点:

A.四位一体的“媒介复合体”政府、军队、商业、媒体

B.美国媒介为美国民众勾勒了五大神话:个人主义的屏障、“中立性”的华丽外衣、“人性不变”的说教、没有社会冲突的掩饰、多元化媒介带来的自由感。

☆席勒:文化帝国主义(重点)

“文化帝国主义”是西方强势文化发展过程的总和,经过这个过程,某个社会被吸纳进入现代世界体系,而该社会的统治阶层被吸引、胁迫和强制,以至于他们塑造出来的社会机构适应于世界体系中位居核心位置的国家的价值观与结构。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运用其发展优势,强制性的向非西方国家输出自己的政治文化、商业规范、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文化帝国主义存在于文化的三个层次即器物、制度和观念上,三个层次互相关系,层层推进。

·媒介批评思想的评价

·席勒的后继者认为,总的来说,席勒的作品不具有很强的理论重载,而是充满经验信息的激情阐述。

·他专注于对船舶结构和政策的分析,很少关注方法论的争论,也是很少采用流行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站在弱势群体一边,改变不公正的社会,而不是维护那种不平等的制度。

·哈罗德·伊尼斯

前期的代表作聚焦于加拿大经济史和文明史,主要著有《加拿大的皮货贸易》

伊尼斯的观点:

首先关注的是传播对权力的维持和对知识的垄断的巨大帮助

“偏向时间的媒介”和“偏向空间的媒介”

前提:没有一样传播媒介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偏向

·媒介偏向中的文明交替

√坚信媒介发展史是了解整个世界的关键,并用媒介史的方法对世界进行解读。

√以媒介为工具对世界文明史进行划分,每个时代的标志就是那个时代所用的媒介主导性媒介现代文明的特征。

√伊尼斯追求的是一种历史宏大叙事,就一种文明现象表象概念。

第七讲:

意识形态批评

·识形态批评的基本概念

阿尔都塞1970年在《列宁与哲学》中提出: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实际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换句话说,意识形态就是再现理想性关系的机制。

意识形态批评主要讨论文化载体如何提供给社会大众特定的知识和社会立场。

意识形态平批评的基本假设是:文学、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都是一特定阶级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制作。

意识形态的根本目的是,把文化本质视为社会表达思想的形式,加以仔细观察。

文本就是阶级的文本,反应的通常就只是它所从属的阶级的呼声,社会上大多数人只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实际上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保持了与支配阶级的这种特殊关系。

·在传媒文本批评领域,意识形态批评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

分析意识形态结构性的局限和由此造成的意识形态效果。

关注媒体文本如何歪曲事实,如何错误的表达社会大众的真正利益。

侧重于意识形态生产过程的分析,他们致力于探讨媒介如何在制定社会规范,塑造社会共识时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帮助统治阶级建构和理性的社会形态。

·意识形态批评的代表观点:

·葛兰西(1891—1937)文化霸权理论

重要性: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既是研究社会权利关系体系的切入点,也是探究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复杂动态关系的有力工具。

文化霸权:指的是某一集团在文化、思想、道德、意识形态方面取得的领导权。

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政治社会通过监狱、法庭、军队等专制机构行使强制功能,而市民社会则是制定和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民间机构。

文化霸权形成的方式:霸权的形成,不是通过简单的强制和压迫手段进行,而是以被统治者自愿地接受和赞同为前提,依赖于达成某一种一致的舆论、世界观和社会准则,并且存在着一个斗争,冲突,平衡,妥协的复杂过程。

文化霸权实践的媒介:主要为大众文化及其传播媒介,具体形式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教会,新闻媒体,文化团体,学术组织,民间文艺等文化现象,文化运动方面。

·阿尔都塞与“主体性”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新阐释:个人与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我们对自我的确认(主体性)依赖于教育我们的知识(语言和意识形态环境)。意识形态从外部构筑了我们的“本质”和“自我”,因此本质和自我都是虚构的,并且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第八讲:

媒介批评论:符号分析学

符号学的基本概念

符号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各种用以进行表达、交流、沟通的符号,即所有符号系统。

如:文字、影响、话语、音乐、标志、动作、物品这些可以构成“语言”的符号系统,包括礼仪、仪式或演出中使用的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复合体,也包括表征超出本身自然存在意义的各类事务。如鲜花和石头等。

☆·索绪尔语言学基本概念:

语言and言语能指and所指

语言是一切言语活动的表现的准则,言语是人们所说的话。

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和形象组成;所指是该符号引发的关于某种概念的联想。

符号学有一套描述符号和符号功能的话语方式,这套方式能让我们更加精准的描述作为文化传播符号的运作真相、

批评路径:针对每一种文本的符号系统,以及不同符号系统沟通交流的方式,符号运用的规则。

符号学关注的焦点是“文本的意义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文本的意义是什么”。

索绪尔是瑞士开创现代语言学先河的语言专家,他本身并没有作品传世,目前有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教学演讲稿由两位学生组合编辑而成的。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观点:

符号的能指、所指以及意义构建的表达层面与内容层面。

符号的“神话性”:文化意义的植入。

·言语交流的6种元素:

语境、信息、说话者(传播者)——接受者(受话者)、接触、代码。

第九讲:

叙事理论

·叙事学基本概念

定义:研究说故事的方式,即故事遵循的规则的理论。

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级叙事过程)中的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主要研究文字叙述,而且集中研究艺术性文字叙述。

研究对象: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包括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回话,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固定或活动的画面、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

叙事学关注的问题:

故事,说故事——谁在说,怎么说(用什么语言和方式说,故事时间),达到怎样的效果。

当我们用叙事理论分析传播现象时,我们不只是注意说的内容,而是要分析用什么方式说,说的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就可以看到任何一种叙事方式——结构都包含着对内容的选择标准,即什么事情都可以用什么方式叙述。

·故事——叙事

故事结构:线性结构,环状结构,矩形结构。

故事发展的逻辑:时序法,因果法。

故事结构(罗兰·巴特):核心事件与辅助事件

·说故事

故事外的叙事者

故事内的叙事者

·新闻叙事学

关于新闻叙事学齐爱军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行的科学研究。

叙事学视角:全知全觉视角、限制性视角、零视角(非聚焦型):全知全觉视角、第三人称外视角(外型焦)、内视角: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外视角(外聚焦)

新叙事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就是新闻话语,并通过对新闻话语结构特征的认识,来确认新闻叙事对于文学叙事的独立性。

·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性息的传递,它研究的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如何流动,以及这一信息所产生的认识和情感如何流动。

·新闻叙事的内涵在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素材,故事和新闻叙事文本。

素材是按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的或经历的事件,即原始的新闻事实。

故事是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的物质状态在记者大脑中的能动反映;而新闻叙事文本就是最终受众看到的语言符号组成的结构整体。

叙事文本经过记者编码后的以符号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由受众将其还原成他们头脑中的新闻事实。

·新闻叙事学的研究角度

新闻叙事内涵、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叙事风格研究、新闻叙事者分析、新闻叙事角度分析第十讲:

媒介批评理论之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基本概念

定义:后殖民主义理论是20C70W兴起于西方艺术学界的一种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题。

后殖民:

·该词意指当今世界的三个层次的社会状况

·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会的当代情况,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会在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统治之后依然存在的甚至日益严重的殖民文化统治状况。

·二是指准“第三世界”的当代社会状况,即以先前第三世界为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先前的殖民地社会,也有非殖民地社会)遭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统治的状况。

·三是指一种全球状态,亦即西方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状况。

·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认为一切主导叙事者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于此相关联,对此“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西方中心主义是从一种特定的特权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通过运用一套复杂的语言与修辞策略设置了一系列二元对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似乎就成为一种“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构成的历史,而叙述者绝对是站在所谓的“文明”一方的√萨义德

·对于欧洲而言,东方既不是欧洲的纯粹虚构或奇想,也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而是一种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含着漫长历史积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容。

·萨义德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1、批评东方主义

·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统治、重新构建和支配东方的语境,不仅包括西方对东方在学术上带有倾向的研究,而且也包括了西方在客观世界政治和社会生活、文学作品中对东方所持有的根深蒂固的偏见。2、文化身份

·身份可以是一种表达的策略,用来拓展新的发言渠道。

·身份不是由血统决定的,而是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后殖民主义必须不断的重新定位,寻找自己的位置。种族、性别、地理位置影响“身份”的形式,具体的历史过程,特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也对“身份”和“认同”起着决定作用。

3、对殖民者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