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德国关系

法国德国关系
法国德国关系

法国德国关系变化

1. 早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德矛盾就开始形成,当时普鲁士联合奥地利、英国、西班牙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大革命进行干涉,自此,法德矛盾开始形成。

2.1870年,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对法国宣战,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让出了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并且赔偿了50亿法郎,法德矛盾开始激化。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当时的法国各阶层要求法国东山再起,报仇血恨,德国深恐法国东山再起,极力扩军备战。法德矛盾尖锐,双方加入不同的军事集团对抗。因此在当时虽然英国将德国看成本国最大的威胁,但是德国并没有把英国当成最主要的敌人,而是将法国当成最主要的敌人

4.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进攻法国,在马恩河,凡尔登和索姆河展开大战。

5.在凡尔赛会议上,法国要求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使之成为永久的二等国,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索取了最大限度的赔款,并且取得了德国萨尔煤矿的开采权,瓜分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6.20世纪20年代,法国主张严格执行凡尔赛和约,削弱德国,并同比、波、捷等国结成同盟,共同防御德国。

7.1923年,法国因为德国拒绝赔款,联合了比利时出兵占领了鲁尔工业区,法德关系紧张。

8.1925年,通过洛迦诺公约,法国改善了同德国的关系。

9.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上台,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法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遭到德国的进攻,1940年6月,法国投降。

11.二战后法国同英、美、苏三国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12.联邦德国成立之后,与法国共同组成欧共体,与法国的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当今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法国也在欧洲经济增长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两国都属于共和制政体,但法国是半总统共和制,德国是议会共和制,两者的国体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两国政治制度从本国国情出发各有侧重,又可以互相借鉴,为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共和政体宪法政治制度选举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下面就法德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与国体是相适应的。 世界各国所采取的国家组织和基本制度纷繁多样,千差万别。西方大国不是实行总统制,就是实行议会制,像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独此一家。应当看到,历史上曾出现过德国魏玛共和国半总统制,目前西方某些小国如芬兰等也实行半总统制,但这些国家的半总统制同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有所不同。总之,第五共和国政体在西方国家中确实别具一格。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创始人戴高乐对第五共和国政体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断然地拒绝某些人提出建立美国式总统制和英国式议会制的主张,选择了半总统半议会制,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基本构架都做了具体的指导。 自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的改革证明,法国政体能够发挥自身的调节机制,对政体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调节,应付各方的挑战,暂时克服危机,使当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较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在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决议和《波茨坦协定》,德国作为战败国分别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但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东西方集团对立的加剧,1949年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联邦德国于1949年颁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其为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并于1954年通过《巴黎协定》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1990年,随着冷战趋于缓和以及苏东发生剧变,两个德国在分裂了40多年后走向了统一,民主德国整个加入联邦德国,以《基本法》为统一德国的根本大法,实行统一的货币,沿用原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行政制度 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机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利主体的关系形式。 法国总统的职务始见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共和国,实行的是共和政体下的总统制。第三和第四共和国也设置总统,却是议会制。作为政府行政“拱顶石”的第五共和国总统,与第二、第三和第四共和国总统有所不同。

英国,法国,德国 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英国(p117) 一、位置及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西部,是西欧的一个岛国 东北临北海,南隔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法国相望。 2、经纬度位置:50°N~60°N 5°W~0° 3、领土组成:全名: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大不列颠岛(包括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三部分)、 北爱尔兰岛及设得兰群岛等组成。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及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为主、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中部有奔宁山脉。 2、主要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3、主要河流:泰晤士河 4、资源及分布:煤、铁:奔宁山脉 石油:北海 三、经济特征 1、农业 奔宁山区及以西地区:乳畜业发达 --迎风坡降水多,日照少,气候凉爽,有利于牧草生长。 东南部:小麦、甜菜产区 --背风坡降水少,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工业: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老工业区依托:煤铁、殖民掠夺 分布:英格兰中部 新工业区影响因素:新原料产地、环境、技术 分布:伦敦周围、英格兰中部 苏格兰中部(电子) 北海沿岸(阿伯丁) 四、主要城市 A、伦敦:是英国最大城市、港口和综合性工业中心,也是国际的金融中心 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两岸。泰晤士河河口宽阔,涨潮时,海轮可抵达伦敦市内。 B、阿伯丁、伯明翰、曼彻斯特等 法国 一、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位置43°N-52°N 5°W-8°E 2、海陆位置: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隔海与英国相望, 西临大西洋,东南临地中海,三面临海,三面靠陆 3、组成及轮廓:六边形本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岛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地势 1、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2、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二)主要地形区:布列塔尼半岛、诺曼底半岛、巴黎盆地、洛林高原、中央高原、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勃朗峰 (三)气候特征:法国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丰沛,冬季温和,夏季凉爽。 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东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

德国留学和法国留学对比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504894.html, 德国留学和法国留学对比 由于中国经济水平高度发展,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加之欧美国家教育产业化的发展以及留学门槛的降低,中国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赴海外留学,但是考虑到未来的就业打算去那个国家留学、怎样选择前景更好的专业是留学必须要关注的问题,那么就对比一下德国和法国的留学情况; 一、德国留学生从数量上是远不如法国的; 德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留学国家,留学生数量是低于法国的,中 国留学生更少;主要是德国大学是全程德语授课,对于中国留 学生来说学习德语的难度是大于英语和法语的, 二、德国教育委员会规定,申请留学德国的国际生必须通过欧洲语言翻译级别相当于B2—C1之间这个水平的DAF考试,并且还需要通过APS审核部门的面试;进入法国高等院校一年级就读的学生均须通过法语水平测试(TCF),法语成绩一般要求TCF300以上,不同学校不同要求。留学法国语言要求如果无语言成绩,不能选择去法国留学; 德语法语那个更容易:德语入门和初级阶段,难度大于法语,但是达到B1-B2阶段以后,德语学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因为这是一门逻辑化和structured语言;相反法语在这个时候就会进入瓶颈,以至于留法多年的人都难以达到C1水平,尤其是因为音节连诵的原因,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0504894.html, 代表的quel-age-a t-elle?一句话五个词有三处相邻的词都要拼,尤其是因为音节连诵的原因,代表的quel-age-a t-elle?一句话五个词有三处相邻的词都要和上一个辅音词连读,因此听力简单很多。虽然说德语语法复杂,但是留学导向下的语言学习跟应试不同,这时法语的听说难度比德语的语法难度更明显,因为平时说话中即使有语法错误,人家也能听懂,但是法语的难点在于人家一说快你就不明白了。 三、学制 1、德国的本科(就是Bachelor,其实叫学士比较确切)都是3年制,但3年只是一个预计期限而已,大多数留学生在3-5年完成本科学业才会拿到毕业学位(对于留学生预科不是看语言成绩而是学历,基础教育十二年高中毕业,并且通过“全国统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进入大学本科或三年制大专),国际留学生要拿到硕士学位基本需要2-3年; 2、法国本科阶段(3年)BAC+3 主要分为普通学士和职业学士,第一年和第二年,学生无论在选择哪类的学士,都以高等教育必修的基础知识为主,两个体系没有明显区别。第三年会进入专业的细分方向:人文社会科学、法律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健康等 3、硕士阶段(2年)BAC+5

德国与法国的经济对比

德国与法国的经济对比 一.德法两国的经济现状、关系以及在欧盟中的地位: 德国和法国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经济强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截止到2010年,德国和法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名分别为第4位和第5位,经济总量分别为33575.63亿美元和26797.60亿美元,同时德国和法国也是欧盟中经济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远超欧盟其他经济实体,在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和法国在其中都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法德联盟是欧洲一体化的核心,对欧盟经济政策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是欧盟中最强大的经济实体,也是欧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占欧盟总人口的20%,它向欧盟提供的财政支出占欧盟总预算的28.5%。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欧盟的30%,占欧元区11国的42%,德国农业产值约占GDP的1%,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德国的经济主要支柱是工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第三产业(包括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持续壮大,第三产业占GDP将近60%。长期以来,德国曾一直是世界排名第一位的出口大国,德国马克不仅享有坚挺可靠的信誉,作为各国的外汇储备仅次于美元,超过日元和英镑与法郎的总和,并且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其份额也大幅超过日元,稳居世界第二。德国凭借上述实力,在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例如在欧盟机构改革、欧元的建立和启动、欧盟的东扩、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等领域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法国是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最富裕的工业国之一,欧洲经济共同体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为世界第五大经济强国。能源、交通、电信、航空航天和环境保护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第二大服务输出国、第五大商品出口国,同时是世界第三大旅游业盈余国家。农业是法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凭借良好的自然禀赋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法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产量均排在世界前列,同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国之一。法国的工业比较齐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近年来,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较快,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法国的第三产业占法国GDP的比重超过70%,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旅游业和商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 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 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 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 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 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 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 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 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矿 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 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 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 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 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德国法国日本经济崛起模式对现在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德法日经济崛起模式对 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但综合各种因素衡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没有改变。中国实现到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发展模式经济创新科学发展 一法国经济发展的崛起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这个与工业革命共同称为“双元革命”的法国大革命,它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使法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推翻了君主专政,传播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大革命急剧改变了法国的国内政治结构,并形成了由革命意识形态塑造的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最终变更了整个国际政治。而所有这些变革的起点是“人民主权”观念,在《人权宣言》中,提出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对欧洲人民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开始了对欧洲大陆的征战,一场场捷战极大的鼓舞了法兰西民族的自信心,拿破仑也使整个欧洲诚服在他的脚下,这是法国大革命命的延续,见证了法兰西民族的崛起,称霸欧洲,走向世界。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自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历届政府基本沿袭戴高乐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欧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多极化,发展、加强欧亚等区域间合作;在大国间左右逢缘,争取有利地位;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及有关热点事务;加强同亚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关系。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近年来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

法国和德国律师制度的简况

法国和德国律师制度的简况 一、法国和德国律师制度的简况 法国和德国的律师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产生于十三世纪前后,现代律师制度发祥于十九世纪。1804年和1810年,拿破仑颁发了两个法律,确立了法国的现代律师制度。200多年来,有关法律经过数十次修改,其中最重要的有,1900年向妇女开放律师职业,1971年将辩护人和法律顾问(不能出庭,只能提供法律咨询)两个职业合并为律师,1990年向欧共体成员公民开放法律服务市场。目前,法国正在修订现行律师法,准备近期内提交议会。德国于1878年颁发律师条例。1959年鉴于各个联邦州律师制度有很大的差异,颁发了《联邦律师条例》,废止了各州的有关法律,使律师制度趋于统一。近五十年来,该条例 经过了近30次的修改。现行的联邦律师法为2001年修订案。 目前,法国共有律师38000多人,其中巴黎市的律师占全国总数的40%,达到18000多人,律师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六点三。德 国律师总数为12万,律师占人口总数的万分之十五。 (一)律师执业制度 一、取得律师资格的条件。 (1)国籍条件。过去,两国的律师业只向本国公民开放,外国人不能取得律师资格。上世纪70年代后根据欧共体的要求,向欧共体成员国公民开放,允许其取得律师资格。90年代以来,向欧共体之外国家的公民开放。目前,两国均有外国人取得律师资格。(2)能力条件。在法国和德国,申请人必须具有法学本科以上的学历,且须通过两次考试,但两国的考试性质和程序不同。在法国,第一次考试由律师协会组织,侧重于测试考生对法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合格的,需要在律师协会主办的律师职业培训中心学习一年,培训期满后参加结业考试即第二次考试,结业考试测试内容主要为律师实务和职业道德。通过第二次考试的,可以申请律师资格,但不能申请从事法官、检察官、公证等职业。在德国,两次考试均为国家司法考试。申请人通过第一次考试后,等待司法行政部门安排实习,实习期为两年,由国家支付工资,享受准公务员待遇。实习结束后,可申请参加第二次考试,通过第二次考试的,可以申请担任法官、检察官或律师。(3)道德条件。法国、德国均规定申请人不能有任何不诚实的、或违反伦理道德的犯罪记录,也不能被宣告为破产人。如德国联邦律师法规定:丧失公民权的人、被法院判决不得担任公职的人、担任法官期间被开除的人、反对“自由民主制度”并因此触犯刑法的人、因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无法长期 正常从事律师职业的人等,均不能从事律师职业。 二、执业审批程序。法国和德国律师执业的审批主体和内容不同。法国是由地方律师协会负责审批,不仅要审查申请材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甚至还要对申请人的行为表现进行调查核实,如果认为申请不具备保证其正确从事律师职业的品质,且有充足理由,可以拒绝授予其律师资格。德国是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侧重于形式审查,只对申请材料进行核实,符合法律规定,即授予律师资格,只有在法律明文规定时,才能拒绝授予律师资格资格。 法国审批的程序为:(1)申请。申请人必须向准备加入的地方律师协会提出书面申请。(2)审批。律师协会理事会接到申请

英法德三国经济地理之大国崛起比较

英、法、德三国经济地理之经济崛起比较 我们知道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的国土面积都不算大,却都是响当当的经济大国,它们对世界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当然,它们的崛起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现在我仅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以各国资源条件作为切入点,来分析比较英国、法国、德国三国经济崛起的一些原因。同时也希望从这三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分析中,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英国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总的来说,英国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 16世纪是英国开始崛起的时代。从总体上看,16—17世纪英国进人了西欧经济发展的先进国家行列,其经济形成了两大特征:一是在国内经济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体系形成,英格兰经济发展趋向全国整体化;二是在国际经济领域,英国逐渐成为国际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地理格局演变有直接关系的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体系之形成,其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乡村毛纺业的兴起。 乡村毛纺业的繁荣不光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引起了英国社会经济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它使已经萌芽的新兴生产关系冲破城市封建性行会的束缚,来到农村寻找新的发展天地;同时,毛纺业的发展使得养羊业有利可图,从而诱发了圈地运动,促使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高潮的到来。乡村毛纺业的普遍发展,也促使农村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即从自给自足的谋生型经济转变为主要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牟利型经济,加快了农业的商品化和农村的城市化。随着毛纺业发展和圈地运动进行,英国社会又涌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新贵族和乡绅,这是其时英国社会结构中一支极富生气的力量。可以说,毛纺业的发展为英国经济走向整体化,为英国民族经济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毛纺业的原料和产品、副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毛纺业的兴盛,也使英国对外贸易能建立在坚实的生产基石之上。英国能在16世纪迅速成长为欧洲经济大国,正是因为有毛纺业作为主 要支柱的国内经济背景。在这个日渐形成的统一的国内市场和民族经济体系中,原来各自封闭的大小城市也不再固守传统市场区域,经济功能开始改变,呈现出日益商业化、专业化、开放化的趋势,演变成为国内市场体系中的有机成分。 法国 法国铁矿蕴藏量约为70亿吨,但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所需的铁矿石大部分依赖进口。煤储量约为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有开采价值的约为14.7亿吨。铝土矿储量约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石油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2500亿立方米,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依赖进口。水力资源约为1000万千瓦,核能,水力资源和地热的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约1500万公顷,占欧盟森林总面积的25%,人均拥有绿化面积0.2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6.7%。农业很发达,农牧结合,综合发展。主产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烟草、葡萄、苹果、蔬菜和花卉。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业和禽蛋业。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 二战中,法国曾经遭受重创,然而战后法国经济发展很快。在1951年~1979年间,法国

大国关系 德国法国

浅谈法德两大国关系关系 前言:法国总统大选尘埃落定。法国内政部7日公布的选举第二轮投票正式结果显示,左翼社会党候选人弗朗索瓦·奥朗德击败现任总统萨科齐,成为继密特朗之后第二位当选法国总统的社会党候选人。 然而,分析人士认为,这个结果对于德国总理默克尔来说也许“不够理想”,因为这意味着法国将由不同于右翼政党领袖萨科齐的左翼人士执政,默克尔在推进欧盟改革进程中将可能失去一个得力盟友,奥朗德执政后的德法关系走向引人关注。舆论注意到,随着法国大选选情的逐渐明朗,德国政府对奥朗德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开始与法国社会党进行接触。默克尔日前表示,作为德国总理,她将与每位法国总统开展良好合作,这符合两国所肩负的责任。 据报道,德国政府在法国大选第二轮投票前就开始为奥朗德可能获胜作出安排,有德国官员透露,如果奥朗德获胜,默克尔将与其密切合作,欧盟最重要的两大盟友之间的关系不会破裂。《南德意志报》评论说:“无论谁最终获胜,债务危机将迫使默克尔和法国总统紧密合作。”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两位领导人在很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默克尔的政治阵营依然对德法两国未来关系的走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他们希望奥朗德就任后会迫于现实和市场的压力而变得更加务实。 正文:法德作为欧洲两大国家,在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今天我选择这两个大国的主要原因。由历史得知法德关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对外关系中中心问题之一。法国对德关系经历了一个“肢解-和解-合作”的曲折过程。 鉴于70年中,法国三次(1870,1914,1940)遭到德国的入侵,又担心战后德国东山再起,重新构成对法国的威胁;出于对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即需要鲁尔地区和萨尔地区的煤铁资源),在战后初期法国主张肢解德国,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样松散的联邦,鲁尔地区由国际管理,萨尔地区在经济上与法国联系。但是,法国的对德主张遭到决定德国民族命运和前途的美国和苏联的冷淡、抵制和反对。与此同时,法国和德国两国的垄断资本开始相互渗透,从而使两国经济逐渐加深了相互间的依赖。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加上要利用德国来加强法国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地位的政治考虑,法国开始改变要肢解德国的立场,采取了和解的政策。戴高乐于1949年9月25日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新见解:“总有那么一天,在德国人民和法国人民之间有可能达成一种直接的、实际的协议。将来会不会有一个欧洲,就要看日耳曼人和高卢人之间会不会直接达成协议。”戴高乐的新见解正好代表了第四共和国政府的看法。而正是法国采取了和解的政策,促进了法德两国的接近,在第四共和国期间两国开始建立经济联盟。 第五共和国初期,戴高乐把德国作为欧洲建设的关键。1958年9月,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Adenauer)举行了第一次会谈。在会谈中,戴高乐指出欧洲联合的极端重要性,而这种联合首先要求巴黎和波恩的合作,使两个民族言归于好,并把两者的力量和能力结合起来。通过谈判,双方达成了谅解、互通有无和科技交流的协议。从此揭开了法德关系史上的新的一页。1962年9月戴高乐访

德国法国文化比较(英文)

5、Comparison of culture between Germany and France When it comes to the culture model on the European continent, especially German and French culture model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These two cultural patterns show: German culture presents geographic diversity;while French culture has the uniformity, outshine others in Paris,which is the cultural center of France. There is a joke says:A German rooster meet with a French rooster on the hillside. The moment they begin to fight up,they find there are a group of hens below the hillside .So they stop to discuss about it, the French rooster suggest : "Now we run down from the hill and each one get a beautiful hen, ok?" Unexpectedly, Germany cock rejects without hesitation : "No, first we need to make a plan, surround them and caught all of them! " French and German culture have a different nature: one kind is easy to impulse, the pursuit of enjoy and individualism is the highest of the Latin culture. Another is the pursuit of rational, pragmatic modesty of Germanic culture. Germans put reason above all, there is no law or contract confirmed is certainly not feasible; While the French on the contrary, they pay attention to feeling. As long as not prohibited by laws or not expressly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 is concluded for feasible. 5.1Languag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in France and Germany are definitely French and German. Apart from this, some people also speak French in Germany du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f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s. German and French are the main languages in the world. French itself is the language of the United Nations, while German, though it is not, its status is still important and it is widely accepted in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French and German is that people often regard French as an elegant and exquisite language.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even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European diplomats speak French at large.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French is exactitude. For centuries, French has remained one of the major languages in diplomatic field of the world, because French can accurately convey the subtle implications which the diplomats want to express.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careless mistakes in French written agreements, contracts, conventions, etc. The biggest feature of German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human thoughts. The reasons that there are so many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in German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anguage which can be used to ponder complex theories or things and explore the ultimat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French and German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They do not have phonetic symbols like English, the pronunciations and letter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比较德国与法国,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德国与俄罗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情况 答:(一)○1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 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 型能源资源、矿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 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 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 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 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 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 分布。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 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 分铁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 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 如铁、铜、镍、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 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 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2德国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矿物原料(钢、铝土矿、锰、磷酸、钨和锡)对外国的依赖特别大。德国拥有少量铁矿和石油, 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国内满足,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

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

对法国与德国的工业化道路之比

公元768年查理继承法兰克王国,开始南征北战,建立了著名的查理帝国。查理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签定《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东法兰克王国为莱茵河以东地区即德国,西法兰克王国占有罗讷河、索恩河及默兹河以西的土地即法国。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大陆上幅员辽阔的两个大国,从中世纪开始就相互较劲,双方数百年间有战有和,都想攫取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直到工业革命的爆发。 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这种态势促使欧洲其他国家学习英国,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工业化建设。法国作为欧洲大陆老牌的封建国家,由于小农经济发达和高利贷资本主义盛行等原因,决定了它所走的是一条较缓慢较沉重的渐进式工业化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法国始终畜疫人类工业发展的第一梯队。德国与法国截然不同。由于政治上不统一,交通工具不良,行会强大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德国工业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后来德国人创造了落后国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走上了具有日耳曼文化特点的国家主导工业化道路。那么接下来就具体对法国和德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对比。 一.首先对工业化前夕的法国和德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进行对比。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君主专制政体的典范。比较有特点的当时法国的全国土地的占有情况:贵族20%-25%,教会10%-15%,资产阶级大约20%,其余一半不到的土地归占总人口数80%的贫困农民所有。好在法国土地富饶,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其农业就可以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裕的食品并且出口大量的粮食和葡萄酒。同时法国也具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毛纺织业的生产遍及全国各地。丝织产品可以大量出口到全欧洲。在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法国积极的引进英国的技术发行,来改造自己的能源和冶金工业。1756年建立的昂费煤矿,规模大,技术先进,开始利用蒸汽机进行作业。但是与英国相比,法国的煤炭资源并不丰富,产量更是有限。在国内外市场方面,由于国内的社会结构没有孕育出中产阶级,所以市场需求在广度和深度上不如别国。法国受到专制政体的影响,商业贸易没有自由,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基础性驱动。在海外市场上法国是第二大殖民帝国,但是它的贸易结构却有着自身的弱点,法国的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体比较!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发展历程以及整体比较! 首先说一下美国的发展历程: (1)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颁布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领导人:华盛顿 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战争时间:1861年~1865年 颁布文献:北方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2、整顿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意义:美国经济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美国发展历程 独立战争——→诞生 南北战争——→统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经济强国 罗斯福新政——→摆脱危机 二战后经济发展——→繁荣→危机→持续稳定 冷战——→超级大国

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第22卷第6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V ol.22N o.6 JOURNA L OF X UCH ANG UNI VERSITY N o.6,2003 [收稿日期]2002-12-16 [作者简介]王国范(1958-),男,河南镇平人,许昌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从事世界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 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王国范 (许昌学院历史系,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二战后初期,法国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并保障自身的长久安全,一度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但1947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开始逐步实行与德和解政策,使欧洲共同体逐步得以建立。法国对德政策的这一根本变化,既与美苏冷战的背景有关,也是法德两国政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键词]法国对德政策;肢解德国;冷战;法德和解 [中图分类号]K 56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3)06-0111-03 法国和德国都是实力强大的西欧国家,两国为称雄欧洲大陆,从1870年至1940年的70年间曾三次大规模交战,巴黎曾两度被德国占领,使法国蒙受了莫大的耻辱,因此,长期以来,法国一直把德国看作是自己的主要威胁。如何消除这一威胁以保证自身安全和在欧洲的优势地位,这是法国在二战结束之后着力追求的目标,但从1947年开始,法国便从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逐步转变为与德国和解和合作的政策。本文就拟法国对德政策的转变原因试作论述。 一 二战后初期,法国在对德政策上基本与一战后初期一样———极力追求肢解和削弱德国的目标,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以期保障法国的长久安全并使法国重新成为欧陆强国。 由于对德国的疑虑和恐惧,希望借德国战败之机通过处置德国使其永远无力进攻法国,这是二战后初期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和法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二战后初期的几年间,从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到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初期的历届政府都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 二战结束前后,戴高乐就在不同场合提出了法国关于处置德国的方案:首先,法国认为,莱茵兰是德国入侵法国的必然通道,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后,法国以自身安全为由曾极力要求以莱茵河为界,把莱茵河西岸的土地割让给法国,并在其东岸地区建立一个法国保护下的莱茵共和国。那时由于英美的坚决反对而使法国的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二战结束后法国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坚持主张把莱茵兰从德国分离出来,分别由法、比、荷、英等国占领,以此掐断德国入侵法国的通道。其次,法国认为,从19世纪后期以来自身的安全所以屡受德国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德国在重工业方面比法国占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对整个德国工业来说 意义极为重大”,[1](P280) 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它的煤铁 产量占德国总量的80%,铁路收入占70%。[2](P332) 因此,法国认为,“鲁尔工业区远远不只是一个工业区,它是德国力 量的象征,也是让法国丧失勇气的根源”。[3](P45) 于是法国为了削弱德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永远无力向外发动战争,极力主张鲁尔区在政治上脱离德国,对其实行国际共管,并力求使其在对法国有利的条件下与洛林重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构成法国强大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基地。再次,由于萨尔也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曾取得在萨尔煤矿的15年开采权,从而使得萨尔区与法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二战后法国以补偿自己的战争损失为由,主张萨尔在经济上与法国合并,在政治上要自成一州并与法国保持特殊关系。最后,法国认为,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易于把欧洲推入战争深渊,因此法国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集权政府。 显而易见,二战后初期法国的对德政策与一战后初期如出一辙,由于法国在二战后实力严重衰落,国际影响力也极其有限,其处置方案无论如何是得不到苏、美、英三大国支持的。战后盟国对德国的处置虽然也是分割德国,但不是按照法国的意图而是按照苏、美、英三大国的利益进行的,致使法国除了在萨尔取得了一定利益外,其它处置德国的设想基本都化为泡影。对此,戴高乐早有预感,他明确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决不会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完全实现,因为我考虑到,由于我国受到削弱,我的政策对外缺乏威 信。”[4](P49) 1946年戴高乐下野后,尽管其继任者依然坚持削弱和肢解德国的政策,但为时不久,这种对德政策便开始发生变化。 二 从1947年开始,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加紧推行全面扶植西德的政策。法国面对美国的引诱和压力,在对德政策上节节后退,逐步软化其对德的强硬立场,以至于容忍西德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重新崛起,并最终实现了与 ?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