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真题部分答案之名词解释

教育学考研真题部分答案之名词解释
教育学考研真题部分答案之名词解释

教育学考研真题部分答案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6.1.3.1名词解释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

2.国家主义教育:指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家主义派的教育主张。代表人物为曾琦、李瑛等。

主张教育是国家主权之一,是国家的事业。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自尊、发展国华、陶铸国魂、拥护国权。

组织国家教育协会,出版了《醒狮》周刊、《国家与教育》等书。

最早明确提出“国家主义教育”名词者可能是1906年《新民丛报》上的一篇翻译文章。主张以国家主义为教育的根本宗旨,这是国家主义派的共识。

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著名教育思想家、著名教授余家菊从1922年起,开始研究国家主义教育,并撰写文章宣传国家主义教育。1923年10月,同李瑛合著的论文集《国家主义的教育》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1925年又撰写成《国家主义教育学》一书,对国家主义教育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余家菊认为,所谓国家主义教育“即以国家主义为依归之教育”,其涵义是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发扬国光;陶铸国魂以确定国基;拥护国权以维护国脉。

国家主义的教育主张中也含有一些合理因素。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步突破国家主义教育的限制,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

3.人本主义心理学:指20世纪50一GO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主要流派,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匾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4.科学主义思潮: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反对把自然科学看作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加以贬斥。但也有些不赞成科学“至高无上”的人不用这个贬义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本体论的

自然主义。罗蒂的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的。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的走人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的基础主义。笛卡尔的论点大致是这样:科学是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接受传统规范的惟一理由不过是,我们在一切实践领域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的限度内,按照传统规则和基于经验的作法来生活是慎重的。这一点最重要,以下各点可由此直接或间接地推演出来;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在于它以主体中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为基础。这是知识的阿基米德点;自然科学之所以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由于科学方法的应用。它成了一切知识的标准和范例;当一切知识都成为科学知识之日,就是一切人生问题〔包括伦理道德问题)都得到解答之时。

5.实验教育学:是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19世纪30年代,在德国生理学家米勒(]nhannes Miller)的倡导下,生理学逐渐成为一门倾向于实验的独立科学,同时也为心理学准备了它作为一门科学所必须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以及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下,作为其标志的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 1897年在莱比锡大学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此,实验心理学得以诞生和发展。冯特利用这个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教育家的早期教育实验很难和心理实验分开。无论在思想和方法上,实验心理学都为实验教育思想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鉴和吸取的东西。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Ernst Meumann,1862一1915)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卿年,德国教育家拉伊(Wilhelm场,1862一1926)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随后众多的教育学家加以发展。实验教育学家认为,应该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采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间题。

6.教育学:指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

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所谓规津,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永恒主义教育:指一个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34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法国的阿兰和英国的利文斯通。永恒主义作为一种教育哲学,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为宇宙、人性、知识和真善美的不变的本质辩解,认为凡是值得向往的东西都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者强调,理性是人性的基础。社会秩序的稳定,依赖于以永恒的真善美原则为基础的理性文化。漠视这些理性文化,社会就会因精神支柱的坍塌而立足不稳。他们甚至把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归因于道德问题和文化问题。永恒主义在极力推崇“永恒价值”的基调上,确立了“复古式”课程标准。他们还认为,好的教育在于使人逐渐认识真理而变得富有人性。

8.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比如,在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有所不同,但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的文化生活所制约,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从微观上说,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智育与德育,小学、中学、大学各个教育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即存在着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这些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9.《民本主义与教育》:指杜威的代表作,代表了他的教育思想。他试图把“民主”和“科

学试验”、“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他们在教育土的意义。书中批判性地谈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上义教育思想体系。全书共分26章,前7章首先讨论了教育与生活的社会机能,批判了当时社会学校教育的弊病提出了他的一个重要观念:“教育即生活”。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关于教育上的民主,杜威认为,“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应发展个人的首创精神和适应能力,必须把生长作为一切成员的理想标准。第8一23章根据上述观点,对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教育目的(结果)与过程的一致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过程之外。活动的自身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变幻无穷的、有意义的。反之是盲目的、机械的、有害的。最后3章是将其论述归结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认识和有目的地改造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使学生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的生活环境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1D.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的规定性:第一,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因为任何理论必定是通过概念、判断或命题等基本的思维形式来构成的,如果没有教育概念、教育命题,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的系统描述,即使是系统的,那也不是教育理论,而只是教育现象陈述。第二,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尽管它在形式上是一种陈述体系,但它在内容上是以浓缩的形式来阐述教育事实和经验的,不是对教育事实和现象的直接复制,而是间接的抽象反映。第三教育理论其有系统性。单个的教育概念或教育命

题,不借助于一定的逻辑形式,不构成一定的系统性,也不能构成教育理论,即使它是对教育现象和事实的概括反映,那也许只是一种零散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

11.《普通教育学》:指赫尔巴特的1806年的一本著作。这本书的发表标志着教育科学体系的初步建立。赫尔巴特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他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即著名的“形式阶段理论”,从而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五段教学法”。他提出了多方面兴趣学说,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此相联系,他设计了一套内容广泛的课程体系。他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从而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他还就德育学校管理、各年龄阶段的教育、课程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12.教育改革:指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体制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重心应当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当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学校的教育立场基本不变,教育评价单一、落后,管理手段行政化,人才水准不高,教育效率低下,人才出不来,庸才流不出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尚未优化,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当初国有企业运行机制的弊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教育的制度性改革力度不人,主导制度框架尚未受到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冲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着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已经构成了中国教育评价的盲目性,而这种盲目性又恰恰遮盖了教育在体制和机制上的弊端,使教育成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政府有责任在教育改革中引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民众检查并扫除一切教育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政府需要从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上提供条件,为教育改节创造良好的空间。

1.3.教育平等: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

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平等的涵义包含四个重点: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教育权利平等原则。这是相对于政治、经济上的平等权利来说的。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良好的教育制度是每个人有均等的人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和成功的机会。第四,差别性对待的原则。由于教育的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机会与机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地实现,因此,教育平等的实现必然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

14,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指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繁衍的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行为,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例如凯程,2013年考入五道口金融学院29人,占五道口录取总人数50%,名单和经验谈都在网站有公布,是非常可信。

方法2:看资料,看看这个机构有没有配套的资料和课程,如果连讲义都拿不出来,说明他

们没有开课经验。据我所知,凯程是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的。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

(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

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2)强化阶段(第二轮复习)

所有科目的第二轮复习都安排在强化期。这一阶段要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专项复习,对各科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同时注意解题能力的训练。

(3)冲刺阶段(第三轮复习)

本阶段复习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归纳总结,升华提炼,查漏补缺,二是强化应试训练,模拟考试

考研辅导班有用吗?

首先有用是肯定有用的,考研辅导班内部资料以及考研的程序,步骤,专家指导,押题,针对性教学还是比较不错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奥运会高水平运动员都有高水平的教练,而不是自己在家里训练,这是社会化分工,高水平的教练员能够让运动员快速提升成绩,少走弯路,提供高质量的指导,再加上运动员的刻苦训练

当然你报班需要找个比较靠谱的辅导班,这是很关键的,建议实地去考察一下,和他们的咨询老师聊一下. 据我所知,凯程考研有自己的集训营,老师很认真很靠谱.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考研教育综合名词解释

2011杭州师大: 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话。其内涵为:1.在劳力上劳心,破除传统教育下劳心与劳力分离的现象,教劳心者劳力—读书的人做公,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使人人都手脑双挥。2.行是知之使,破除只从读书听讲求知识的教育,从做入手求知识,求创造。3.有教先学,有学有教4.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于学,教、学又服从于做。 5.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侧重于说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几大部分。其中论述的主要教育原则有:预、时、逊、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和教学相长。2011中山大学 1.非智力因素: 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6个方面:

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报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4.变式 是通过改变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变现形式。其特点是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课题的表述常常把解决课题的特别关键的本质属性隐蔽在非本质属性之中,教师在教学时,就得启发学生一步一步从非本质属性中把本质属性揭露出来。这就必须运用变式规律。

2016年度考研《教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教育学考研名词解释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1 外国教育历史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 (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 (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 (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 (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 (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 (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 (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6、“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2011年教育学考研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及答案2 1、“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3、苏格拉底的“知识助产术”述评。 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苏格拉底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直接回答,而是采取反诘法,逐步揭发对方思维中的矛盾,激发其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寻求正确的答案,得到一般性的概念。 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思辩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学制: 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 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 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 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 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 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 8、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 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 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 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4、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学名词解释总汇 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的教育。狭义的教育 则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4.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5.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 6.教育科学:是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7.教育规律 8.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以及不同性质的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 9.教育观念:是教育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总和 10.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1.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他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他能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他由三部分组成: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规则。 13.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育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 14.教育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得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6.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之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具体的教育对象,和特定的教育场景来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生施加影响17.制度化教育:是指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18.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20.素质教育: 2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身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身。 22.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23.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体育专业—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王道俊版的<<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 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北师大教育学名词解释及部分试题答案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2.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4.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硬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5.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7.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8.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9.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尾部、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所长,获得最佳的发展。 10.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1.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短暂活动或操作活动。12.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13.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14. 谈话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5.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6.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7.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老龄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18.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19.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20.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21.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20、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学考研必背的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考研必背的名词解释大全 对于教育学的考研备考来说,主要分为统考311和自主命题333,不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名词解释都会是命题的关键一环。做好前期的准备,已成为攫取高分最重要的一步。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部分重要的名词解释,每天一点点地积累,信赖必有回报! 私学 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争鸣之学的转折点。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牢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牢靠基。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散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这也是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散。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田齐所创设的一所著名学府。它是齐国文化和教育的标本,不仅文明当时,促进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先秦教育史和思想史揭开了新的一页,而且对整个文化和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产婆术 即“苏格拉底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将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也叫产婆术,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这种方法包括挖苦,、助产、归纳、下定义等步骤。这种方法不将结论直接贯注给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不断提问诱导,使其认识承认自己的错误,从而得出正面的结论,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致,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它是在一种原始的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掌握好的复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教育学的考研还是有方法可循的,整理好自己的复习规划,布置好每天的学习任务,采取恰当的合理复习策略,想要教育学得高分并不难,希望各位同学都能在2019考研备考过程中学以致用,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中公学科专项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一 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5.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7.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0.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得教育:从广义上说,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得教育:就是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16、发展关键期:就是指身体或心理得某一方面机能与能力最适宜于形成得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得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17、遗传:就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得生理解剖上得特点,如机体得结构、形态、感官与神经系统等得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8、成熟:就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得一种状况,指个体得生理与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得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就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得自我意识。 19、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得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得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按环境得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与小环境。 20、人得价值:就是指人在世界中得地位得到肯定,人得作用得到发挥,人得尊严得到保证。 21、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得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就是人得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得具体统一。 22、心理断乳期: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23、教育目得:广义得教育目得就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得期望。狭义得教育目得就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得总得要求。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的理性陈述。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现存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教育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 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