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综述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综述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综述

北京化工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学院名称:_化学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科学研究方法

任课教师:____刘研萍___

学号:_2015200383__

姓名:____刘俊文__

专业:___材料科学与工程__

日期: 2016 年 1 月 15 日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摘要: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能源危机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结构以及常见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太阳能电池新材料的发展状况,并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为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受体材料

太阳能是一种易于获取、安全、洁净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为人们解决能源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相对于硅基太阳能电池,具有柔性、可溶液加工、成本低廉、轻薄、材料的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等优势。但是,与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仍相对低,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因此,研究新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太阳能电池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贝尔实验室首次成功研究出了光电转换效率为6 %的硅太阳能电池[1]。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如今已达到39%,并且占具了70 %左右的太阳能电池的市场,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更是独领风骚。但是由于其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高,要制备大面积的无机太阳能电池却面临种种困难。于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科学家们在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探索将一些具有共轭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应用到太阳能电池,由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低成本、质量轻、可弯曲和面积大等优点,进而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较低,文献报道中大约多为10.5%左右[2]。因此,研究合成新型高效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迫在眉睫。

1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知识

1.1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

图1.1基于给体/受体方式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效应示意图当具有合适能量的光子通过 ITO 玻璃照射到光敏活性层上时, 光敏活性层上的给体或受体材料吸收光子产生激子, 然后激子扩散到给体/受体界面并且在那里发生电荷分离, 进而在给体上产生空穴和在受体上产生电子,然后空穴沿给体传递到阳极并被阳极收集, 电子沿受体传递到阴极并被阴极收集, 最终产生光电流和光电压。

给体和受体材料的吸光性能、给体的空穴迁移率,受体的电子迁移率,以及其最高占有轨道 ( HOMO ) 和最低空轨道 ( LUMO )能级的位置对有机光伏器件的性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对于电子能级而言, 给体材料应该具有比较高的 LUMO 和 HOMO 能级, 而受体材料却应该具有较低的 LUMO 和 HOMO 能级, 这样才能保证在给体 /受体界面上、给体中激子在 LUMO能级上的电子可以自发地传递到受体的 LUMO能级上, 受体中激子在 HOMO能级上的空穴可以自发地传递到给体的 HOMO能级上, 从而实现电荷的分离。

简而言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可以简化为以下4个过程:

图1.2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机理

(1)给体受到光激发产生激子,

(2)激子扩散到 D/A 界面

(3)激子在 D/A 界面分离形成一个电子-空穴对

(4)自由载流子在外部电极运输和收集。

1.2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如图 1.2所示:本体异质结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组成:下层是ITO 玻璃作为正极,上层是Ca/Al等金属电极作为负极,中间是由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和富勒烯衍生物(PCBM)受体材料的共混膜作为光活性层。其中,共轭聚合物的结构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有着关键的影响。

图1.3本体异质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放大图为活性层双连续相的形貌)

1.3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等效电路图以及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如图1.4和1.5所示:

图1.4有机聚合物太阳能光电池的等效电路图

图1.5电流—电压特性曲线

对于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主要评价参数有以下几点:

(1)开路电压(Voc):是指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在开路情况下,电流为零时的端电压,同时也是太阳能电池产生的最大电压,通常单位为V。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与光照强度、温度以及受体材料有关,主要取决于给体的HOMO能和受体的LUMO能之间的能级差:

(2)短路电流(Jsc):短路电流是在电压和电阻都为零时通过的电流,即器件在没有外电场偏置情况下的电流,是在太阳能电池最大的输出电流,单位为mA.cm-2。

短路电流的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活性层对太阳光的吸收、电荷分离的量子效率、载流子在材料中的传输以及传输过程中的损耗等。

(3)填充因子(FF):定义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功率与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的乘积之比,它说明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能够对外提供的最大输出功率的能力,其定义式为

公式中,Vmax是指最大输出电压;Imax是指最大输出电流;Pmax是指最大输出功率。从伏安特性曲线(图1-5)我们可以看出,FF就是图中两个矩形的面积

之比,无量纲,并且理想的太阳能电池的FF 为1。填充因子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复合膜和电极间的接触电阻、复合膜中载流子迁移率,复合膜的厚度以及器件中的缺陷等!

(4)能量转换效率(PCE ):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能量转换效率(PCE )是其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定义为最大输出功率与入射的光照强度 Pin 之比,即:

Pin

FF I Voc Pin Vm Pin P PCE *sc *Im*max === 由上式可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与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以及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5)外量子效率(IPCE ):外量子效率是外电路中产生的电子数与总的入射光子数的比值。其定义式为:

in sc

1240P J IPCE ??=λ

式中,P in 为入射光功率,λ为入射单色光的波长。

从以上所述的公式可以发现,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等因素是影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提高太阳能电池伏安特性的方法有提高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并且使之趋向于理想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伏安特性。短路电流与所吸收光的强度(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表面上看貌似提高有机物的厚度就能大大提高对光的吸收强度,但是激子的扩散距离或者是载流子的复合长度必须大于有机物的厚度,这是因为半导性聚合物材料的激子和电荷载流子的迁移率相对较低[3]

。这一瓶颈使得器件的最大优化厚度为 100-200nm ,该厚度与光吸收深度相当(100nm )[4]。另外,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响应并不能对太阳能光谱所涉及范围作出很好的回应,其光谱的响应的范围较窄,只有最大吸收峰位置的波长,才能产生较为强烈的响应,其他吸收峰的波长的响应较弱,所以普通白光下的能量转化效率与吸收峰处的单色光的能量转化效率相比较,会弱很多。此外,制备器件之后,又使得在光能转换电能这一传输道路上多了很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光电转换损耗。这一系列的环节都会造成光电效率的降低。

2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给体材料和受体材料

2.1给体材料的主要类型:

1聚噻吩(PTH)及其衍生物

因为聚噻吩具有合适的带隙和较高的空穴迁移率,这使得,聚噻吩及其衍生物成为目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领域最为重要、最为成功的一类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

由于无取代的聚噻吩不具备加工性能,是一种不溶不熔的固体,所以我们一般通过在噻吩的侧链上引入烷基链对其进行加工,这使得其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常见的P3AT 有聚( 3-己基噻吩)、聚( 3-辛基噻吩)、聚3-十二烷基噻吩、聚( 3-十二烷基噻吩亚乙烯) 等。其中P3HT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聚合物光伏材料,它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加工性、稳定性并且规整的P3HT还表现出良好的自组装性能和结晶性能而被广泛研究[5]。以聚( 3- 己基)噻吩( P3HT ) 和C60衍生物PCBM 的共混膜做为活性层的太阳能电池在热处理的情况下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最高PCE已经达到5%左右[6]。

由于聚噻吩的性能十分容易受支链取代基的影响,所以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支链取代基来调节聚噻吩类材料的能隙宽度以及电子能级位置。中科院李永舫课题组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带共轭支链的共轭聚噻吩,他们通过调节共轭支链的长度以及聚噻吩主链上带共轭支链噻吩单元的比例,由此得到了在可见区具有宽吸收和强吸收系数的聚噻吩衍生物[7]。

图1.6以 phenylene-vinyl 为共轭支链的聚噻吩及其溶液,膜吸收光谱

他们合成了一种带二噻吩乙烯支链的聚噻吩(如图1-7所示)显示一个380~ 650 nm的宽而强的吸收峰, 用次聚合物与C60衍生物PCBM共混(重量比1:1),制备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在模拟太阳光( AM 1:5, 100 mW /cm2 )的情况下的最高能量转化效率达到3.18%,比当前广泛使用的聚( 3- 己基噻吩) ( P3HT )在同样实验条件下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 3.8%[8]。并且,他们研究组最近设计和合成了一种带共轭桥连的交联型聚噻吩衍生物(如图1-8所示),在高迁移率共轭聚合物材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含5% 共轭桥的聚合物的空穴迁移率比不含共轭桥时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其光伏性能也有明显提高[9]。

近日,马伟等人[10]以噻吩和苯并噻二唑交替共聚,合成了基于非对称烷基链的三联噻吩基D-A聚合物,使用反向器件ITO/ZnO/polymer:PC71BM/V2O5/Al,最终得到聚合物基于P?BT-T3(1,2)-2 的器件表现出PCE = 10.5%(10.7% max),VOC = 0.82 V, JSC = 18.7 mA cm?2, 以及FF = 68.3%.

图1.7以 thienylene-vinyl 为共轭支链的聚噻吩乙烯

图1,8共轭桥连的交联型聚噻吩衍生物

2聚对苯撑乙烯(PPV)及其衍生物

聚对苯撑乙烯( PPV )由于具有价廉、质轻、低毒、良好的成膜性能、高的光电效率和光吸收系数 ( 500nm ),成为近年来在光电领域应用最广泛、制得器件效率最高的材料之一,在光伏材料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自从1990年卡文迪许实验室成功合成出 PPV 以来, 其在电致发光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11]。PPV 最先是作为发光二极管引起人们关注的, 渐渐地其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被慢慢的开发出来。

由于纯的PPV是不可溶的, 这就需要对 PPV 分子结构进行各种修饰和改性来增加其溶解性。通常是通过在PPV的对位上引入烷氧基,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其溶解性问题,而且同时还可以降低聚合物的带隙。T ajima 等[12]合成了有序的 MDMO-PPV(如图1-9所示),其能量转换效率为 3.1 %,这是目前P PV 衍生物中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的聚合物。

图1.9聚对苯撑乙烯衍生物MDMO-PPV

另外,通过在PPV的主链引入交替共聚的D-A单元,可以降低聚合物的HOMO 和LUMO能级。例如,可以在PPV的主链上引入吸电子的氰基等,不仅降低了聚合物的能带隙,并且还使聚合物的电子亲和能提高了许多。Collated等通过引入氰基取代合成了多种Th-PPV衍生物,如Th-PPVd、Th-PPVa、Th-PPVc、Th-PPVb (如图1-10所示)等[11]。

图1.10几种氰基取代PPV

3苯并噻二唑:

苯并噻二唑作为一种常见的却电子基团,具有较强的吸电性,常用于组建各种窄带隙聚合物。Winder 和 Sariciftci 等用苯并噻二唑和PCBM共混制得的本体异质结器件, 测得此器件的参数为: Voc=0.72 V, Isc=3.1 mA?cm–2, FF =0.37, PCE=1%。 Anderson 等[13]合成了主链含芴、苯并噻二唑和噻吩基团的窄带隙共聚物(如图1-11所示) (R1=2-ethylhexyl, R2=hexyl),用此聚合物和PCBM共混制备得到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 此器件的PCE为2.2%.

图1.11芴、苯并噻二唑和噻吩基团的窄带隙共聚物David等人[14]也发表了一篇关于苯并噻二唑的D-A型聚合物(如图1-12)。他们用环戊联噻吩与苯并噻二唑进行交替共聚得到了一种D-A共聚物,此聚合物的HOMO能级为-5.1eV,LUMO能级为-3.55eV,将其与PCBM共混得到的器件,能量转换效率PCE最高达到了3.16%。

图1.12 环戊联噻吩与苯并噻二唑共聚物

通常情况下,共轭主链上,由于各相邻芳环之间有位阻效应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二面角,但是梯形结构可以将它们保持在相同平面内, 从而提高它们之间的共轭程度. Katz 等[15]设计并合成了共聚物(如图1-13所示),此聚合物单元链节含有多个侧链,因此可以大大增加其溶解性。此聚合物与PCBM 以 1∶4 比例混合制备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测得其PCE为3.67%。

图1-13梯形结构苯并噻二唑

以苯并噻二唑为电子受体单元,咔唑为给体单元的共聚物PCDTBT(如图1-14所示),此共聚物与PCBM制成的共混膜,用作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活性层显示出了优的光电性能。最近,曹等[16]通过进一步优化活化层的形貌,通过使用PCDTBT与PC71BM共混(1:4,w/w),得到了一种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这个本体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达到了8.4%。

图1.14苯并噻二唑-咔唑共聚物PCDTBT

4聚吡咯:

聚毗咯是一种被科学家发现比较早的聚合物导电体,它具有很高的电导率、并且它易于合制备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容易通过电化学聚合成膜。但是,纯的吡咯却具有一些缺点,它具有不溶性、不熔性,并且很难和其他聚合物共混。通过掺杂或吸附聚合等方法可以使其与其他高分子共混从而增强其导电性和相容性。最先制成的此类聚合物为 N-十二烷基吡咯与苯并硫代二唑噻吩的共聚合物(PTPTB) (如图1-15所示), 它和PCBM所组成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填充因子为0.35,此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为0.34%[17]。

图1.15聚吡咯(Ⅰ) N-十二烷基吡咯与苯并硫代二唑噻吩的共聚合物(Ⅱ)

5新型卟啉类给体材料:

卟啉作为叶绿素的主要成分,具有较强的捕获光子的能力以及大的π共轭平面结构。其较大的三维非线性光学相应,较强的双光子吸收同样预示卟啉将成为有前途的光电材料。卟啉可有效利用400~450nm (Soret带)和600nm (Q 带)附近的光谱,以卟啉单元构筑的染料敏化电池,有机聚合物电池,发光二极管,场效应晶体管都有相关的报道。卟啉及其衍生物由于它们在光化学和生化过程的重要性,已被深入研究多年了。

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的王海侨实验组以卟啉和噻吩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的基于卟啉的太阳能电池器件。他们以P(QP-TT), P(QP-TT-Zn)为给体材料[18],以富勒烯为受体材料,得到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PCE为3.51%,如图所示:

图1-16 P(QP-TT), P(QP-TT-Zn)结构图

在卟啉的基础上,他们制得奎喔琳卟啉和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聚给体材料[19],得到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PCE达到了5.07%

图1-17奎喔琳卟啉和吡咯并吡咯二酮

卟啉同样能以小分子的形式,作为给体材料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近日,彭小兵实验[20]组合成了基于DPPEZnP-THE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此器件的PCE 达到了8.08%,如图所示

图1-18 DPPEZnP-THE结构图

2.2受体材料的主要类型

1富勒烯及其衍生物

目前,我们所用到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受体材料主要是富勒烯及其衍生物以及其他受体材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受体材料是PC60BM。

C60作为一类最常见的应用最为广泛的优异受体材料,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方面有这广泛的应用。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C60分子的内外表面具有60个π电子, 从而组成三维π电子共轭体系,这使得其形成了高度对称性和稳定性的结构,它最多可吸收6个电子,有着较高的电子密度以及

较强的电离势能,并且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 是一种理想的电子受体。但是未加任何修饰的C60的溶解性比较差、并且还易聚集, 难以和给体材料共混成膜。因此通常对其进行修饰, 经过修饰后的C60衍生物。溶解性好,电子迁移率也高,使其能很好的应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目前最常见的C60衍生物为PC60BM和PC70BM.(如图所示)与纯的C60相比,这两种C60衍生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光生载流子的传输速率相当快, 在 50fs 以下。

(2) 拥有较高的电荷迁移率。

(3) 在共混膜当中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相分离。

图1-19C60及其衍生物

2新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

现在,随着C60衍生物的研究受体材料日渐成熟,新型非富勒烯材料的研究也成为当前最火热的研究课题之一,近日AM上面的Joewon Lee合成了一种新的受体材料:以SF发光材料为核心的4-苝酰亚胺受体材料三维结构[21]

图1-20 SF-PDI4及其3D结构图

他们使用这种受体材料最终得到的器件的PCEs 也达到5.98%,虽然不及富

勒烯衍生物,但是为新型受体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程永胜实验组[22]在ChemComm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他们合成了一种DTBTF 受体材料如图所示:

图1-21 DTBTF结构示意图

他们以受体材料DTBTF和给体材料DR3TSBDT制得的器件,最终得到基于DR3TSBDT:DTBTF的太阳能电池展现出的PCE 为 3.84% ,以及相当高的Voc = 1.15 V.

3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展望

本文总结了目前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一些新发展。总的来说,价廉、高效、能够大面积制备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具有容易进行分子水平上的裁减和设计,生产工艺简单,可以制备大面积轻盈薄膜等优点,如果能在光电转换性能上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将有可能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市场前景将十分巨大。从材料的角度讲,目前需要做的是从廉价易得原料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合成一些化合物对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和机制进行研究,以指导材料的设计合成。同时还需要对现有的材料体系进行复合优化,以取得最大效率。

参考文献:

[1]. Allen, W. A.; Mapes, J. M.; Wilson, W. G., An Effect Produced by Oblique Impact of a Cylinder on a Thin Target.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54,25 (5), 675.

[2]. Reddy, S. S.; Gunasekar, K.; Heo, J. H.; Im, S. H.; Kim, C. S.; Kim, D. H.; Moon, J. H.; Lee, J. Y.; Song, M.; Jin, S. H., Highly Efficient Organic Hole Transporting Materials for Perovskite and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Long-Term Stability. Advanced materials 2015.

[3] Cheng, Y. J.; Yang, S. H.; Hsu, C. S., Synthesis of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organic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Chemical reviews 2009,109 (11), 5868-923.

[4] Thompson, B. C.; Frechet, J. M., Polymer-fullerene composite solar cells. Angewandte Chemie 2008,47 (1), 58-77.

[5] Li, G.; Zhu, R.; Yang, Y., Polymer solar cells. Nature Photonics 2012,6 (3), 153-161.

[6] Zhang, Z. G.; Wang, J.,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conjugated Donor–Acceptor copolymers for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22 (10), 4178.

[7] Khlyabich, P. P.; Burkhart, B.; Rudenko, A. E.; Thompson, B. C., Optimiz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of polymer–fullerene solar cells through polymer and active layer design. Polymer 2013,54(20), 5267-5298.

[8] Beaujuge, P. M.; Frechet, J. M., Molecular design and ordering effects in pi-functional materials for transistor and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1,133(50), 20009-29.

[9].Ye, H.; Li, W.; Li, W., Progress in Polymeric Electron-Donating Materials for Organic Solar Cells.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2,32 (2), 266.

[10]Hu, H.; Jiang, K.; Yang, G.; Liu, J.; Li, Z.; Lin, H.; Liu, Y.; Zhao, J.; Zhang, J.; Huang, F.; Qu, Y.; Ma, W.; Yan, H., Terthiophene-Based D-A Polymer with an Asymmetric Arrangement of Alkyl Chains That Enables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5,137(44), 14149-57.

[11] Kim, J. Y.; Lee, K.; Coates, N. E.; Moses, D.; Nguyen, T. Q.; Dante, M.; Heeger, A. J., Efficient tandem polymer solar cells fabricated by all-solution processing. Science 2007,317 (5835), 222-5.

[12] Henson, Z. B.; Mullen, K.; Bazan, G. C., Design strategies for organic semiconductors beyond the molecular formula. Nature chemistry 2012,4 (9), 699-704.

[13] Vangerven, T.; Verstappen, P.; Drijkoningen, J.; Dierckx, W.; Himmelberger, S.; Salleo, A.; Vanderzande, D.; Maes, W.; Manca, J. V., Molar Mass versus Polymer Solar Cell Performance: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Homocoupling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5,27 (10), 3726-3732.

[14] Zhou, H.; Yang, L.; You, W., Rational Desig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Organic Solar Cells. Macromolecules 2012,45 (2), 607-632.

[15] Unay, H.; Unlu, N. A.; Hizalan, G.; Hacioglu, S. O.; Yildiz, D. E.; Toppare, L.; Cirpan, A., Benzotriazole and benzodithiophene containing medium band gap polymer for bulk heterojunction polymer solar cell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2015,53 (4), 528-535.

[16] Guo, X.; Zhang, M.; Ma, W.; Ye, L.; Zhang, S.; Liu, S.; Ade, H.; Huang, F.; Hou, J., Enhanced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by modulating surface composition in bulk heterojunction polymer solar cells based on PBDTTT-C-T/PC71 BM. Advanced materials 2014,26 (24), 4043-9.

[17] Nie, W.; Gupta, G.; Crone, B. K.; Liu, F.; Smith, D. L.; Ruden, P. P.; Kuo, C.-Y.; Tsai, H.; Wang, H.-L.; Li,

H.; Tretiak, S.; Mohite, A. D., Interface Design Principles for High-Performance 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Advanced Science 2015,2 (6), .

[18] Wang, L.; Shi, S.; Ma, D.; Chen, S.; Gao, C.; Wang, M.; Shi, K.; Li, Y.; Li, X.; Wang, H., Improved Photovoltaic.Properties.ofDonor–Acceptor Copolymers by Introducing

Quinoxalino[2,3-b′]porphyrin as a Light-Harvesting Unit. Macromolecules 2015,48 (1), 287-296. [19] Wang, L.; Ma, D.; Shi, S.; Chen, S.; Li, Y.; Li, X.; Wang, H., Enhancing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quinoxalino[2,3-b′]porphyrinatozinc-based donor–acceptor copolymers by using 4,4′-bipyridine as a linear bidentate ligand additive. J. Mater. Chem. A 2015,3 (43), 21460-21470.

[20] Zhang, J.; Zhang, Y.; Fang, J.; Lu, K.; Wang, Z.; Ma, W.; Wei, Z., Conjugated Polymer-Small Molecule Alloy Leads to High Efficient Ternary Organic Solar Cell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5,137 (25), 8176-83.

[21] Lee, J.; Singh, R.; Sin, D. H.; Kim, H. G.; Song, K. C.; Cho, K., A Nonfullerene Small Molecule Acceptor with 3D Interlocking Geometry Enabling Efficient Organic Solar Cells. Advanced materials 2015.

[22] Ni, W.; Li, M.; Kan, B.; Liu, F.; Wan, X.; Zhang, Q.; Zhang, H.; Russell, T. P.; Chen, Y., Fullerene-free small molecule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a high open circuit voltage of 1.15 V.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5,52 (3), 465-8.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综述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能源消耗殆尽,能源越来越收到重视。其中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莫过于太阳能。太阳能绿色环保,因此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太阳能已成为新能源领域最具活力的部分,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太阳能。本文主要阐述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太阳能电池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种类;发展现状; Narr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raditional energy will be used up in a short time.Eneygy are being pay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the solar energy is the most promising.Because of i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gets widespread attention. Solar energy has become the most vibrant part among the new energy field,and all countrise tried their best to develop solar energy.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battery,the types of solar battery,cu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and its’ prospect. Key Words:solar battery; types of solar battery; cu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但是石油、煤等不可生起源消耗殆尽,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能源。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受到了人们的亲睐。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太阳能的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1].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的光电子转化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①硅太阳能电池;②以无机盐如砷化镓Ⅲ一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③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①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③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④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2].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太阳能电池发展进程,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以及发展现状,并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2太阳能电池现状及其前景

(完整版)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简介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简介 摘要: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是第三代太阳能电池,也是目前最尖端、最新的太阳能电池之一,这种电池在使用半导体材料的普通太阳能电池之中,引入了纳米技术与量子力学理论,尽管目前尚没有制作出这种超高转换效率的实用化太阳能电池,但是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将会在未来的太阳能转换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简述了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物理机理及研究内容。 关键词:量子点,太阳能电池,机理 随着人类面临的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持续恶化,加强环境保护和开发清洁能源是人类高度关注的焦点。因此,近年来人们对太阳能开发和利用的研究进展极为迅速。作为一种重要的光电能量转换器件,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 太阳能电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半导体p-n结中载流子输运过程的无机固态太阳能电池;另一类则是基于有机分子材料中光电子化学过程的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单晶GaAs太阳能电池、晶体Si太阳能电池和Si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一类,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属于第二类。第一类太阳能电池已经产业化或商业化,而第二类太阳能电池正处于研究与开发之中。目前太阳能电池存在能耗高、光电转换效率低等缺点。尽管人们已采用各种方法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尚不能使其大幅度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的途径或对策,使太阳能电池的实际能量转换效率接近其理论预测值,成为材料物理、光伏器件与能源科学的一项重大课题。 量子点是指三维方向尺寸均小于相应物质块体材料激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的纳米结构。理论研究指出,采用具有显著量子限制效应和分立光谱特性的量子点作为有源区设计和制作的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可以使其能量转换效率获得超乎寻常的提高,其极限值可以达到66%左右,而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晶体硅技术的光电转换效率理论上最多仅为30%。尽管目前尚没有制作出这种超高转换效率的实用化太阳能电池,但是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已经证实,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将会在未来的太阳能转换中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1 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物理机理 人们针对太阳能电池存在的能耗高、光电转换率低等缺点,提出了三套解决方案[1]:1)增加带隙数量,制作多带隙叠层太阳能电池;2)热载流子冷却前进行俘获;3)一个高能光子产生多个电子空穴对或者多个低能光子产生一个高能电子空穴对。目前,方案1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后两套方案基于量子点产生的量子限制效应正处于研究之中。 半导体量子点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具有潜在的优势,它通过以下两个效应可以大大增加光电转换效率:第一个效应是来自具有充足能量的单光子激发产生多激子;第二个效应是在带隙里形成中间带,可以有多个带隙起作用,来产生电子空穴对。这两个效应的产生是因为量子点中的能级量子化。能级量子化还会产生其它效应:减缓热电子-空穴对的冷却;提高电荷载流子之间的俄歇复合过程和库仑耦合;并且对于三维限制的载流子,动量不再是一个好量子数,跃迁过程不必满足动量守恒。提高转换效率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增加光电压或者增加光电流)理论上在三维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中能够实现。 1.1 量子点多激子太阳能电池的机理

精选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综述资料

精品文档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引言 21世纪以来,人口急剧增长,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明显。目前,人们主要消耗的是不可再生能源,例如煤、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而未来人类还需大量的能源,故人类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 而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分布广并且能量充分,是目前广大科研人员的研究重点。而光伏为开发太阳能的主要对象,主要其具有安全、清洁、成本低廉等优点。目前,市场上主要为第一代硅基太阳能电池,大约占了90%,其余的约10%被CdTe和GIGS为代表的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所占据。然而,硅基太阳能电池在原材料和制造上,其成本都比较高,工艺较复杂。因此,人们正在努力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1]。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由于光电效率高,工艺简单等一些优异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如今广大研究人员正在大力研究,开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化效率正在不断突破、提高,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单晶硅太阳电池(25.6%)的水平。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被证实已达到了20. 1%[2],这项重大的成就于2013 年度,成功被Science 评选为十大科学突破之一[3]。 一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人们从十年以前就开始研究钙钛矿型结构化合物,刚开始由于其具有优异的光子传导性以及半导体特性,而被应用于薄膜晶体管和有机发光二极管中。[4] 2009 年,Miyasaka 等[5]首先制得钙钛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它主要是以 CH3NH3PbBr和CHNHPbI为光敏化剂。这成功地跨出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3333展的第一步,也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11年,Park 等[6]以CHNHPbI为光敏化剂,通过改善工艺及优化原料333组分比,成功制备了光电转化效率为6. 54%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结构和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012年,Snaith 等[7]利用CHNHPbICl作为光吸收剂,并且将结构中的233TiO层用AlO层进行替代,最终电池的效率增加到10.9%。钛矿太阳能电池逐322渐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2013 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结构以及性能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Gratzel 等[8]制备了光电转化效率为15% 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所采用的方法是两步连续沉积法。同年,Snaith 等[9]采用双源蒸镀法成功制备了平面异质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为15. 4%。 2014 年,Han 等[10]采用全印刷的手段来制备无空穴传输层,同时用碳电极取代金属电极,成功制备了光电转化效率为11. 60%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Kelly 等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危机在近几十年变得越来越突出,传统的化石能源有着随时枯竭的危险,同时化石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之下,寻找可代替的新能源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而在众多备选的替代者中,太阳能电池由于其清洁性,可持续性等优点得到了大量的关注。 在1954年贝尔实验室制作了光电转化效率达6%的太阳能电池,标志着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用于卫星的半导体硅太阳能的光电转化效率已达到15%~20%。但硅系列太阳能电池材料纯度要求很高且制作工艺复杂,因此成本高,难以大规模生产。其它类型半导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因存在材料来源及工艺等问题也同样难以得到推广。而有机太阳能电池以其材料来源广泛、制作成本低、耗能少、可弯曲、易于大规模生产等突出优势显示了其巨大开发潜力,成为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各高校及科研单位研究的热点。但有机太阳能电池从其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着效率低下的问题,至今为止,在实验室内的效率才刚刚突破10%,与硅太阳能电池相距甚远,因此提高电池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有机太阳能电池原理及构造 1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生电原理 对于一个有机OPV(有机太阳能电池),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光电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产生电流,其基本的物理过程如图一所示。不同于无机材料能直接吸收光子产生自由电子,有机光敏材料在吸收光子之后会产生一个激子对,即电子空穴对,必须使激子解离之后才能形成光电流。而解离产生的电子必须到达电极才能对器件的光电流产生贡献。也就是说,产生光电流需要经过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解离扩散,电极收集这些过程,这一过程相比较无机材料要困难的多,这也造成OPV的光电转化效率一直不高。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9040294.html,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 作者:张金晶 来源:《商情》2016年第26期 【摘要】相对于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太阳能以污染小、可利用率高、资源分布广泛和使用安全可靠等优点,成为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能源之一。目前,随着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技术的开发应用已经走向商业化、大众化,特别是一些小功率、小器件的太阳能电池在一些地区都已经大量生产而且广泛使用。所以谁先开发光电转换效率高、制备成本低的太阳能电池就能在将来的市场抢占先机。 【关键词】太阳能单晶硅薄膜电池 引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能源是影响当今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大部分还是依靠化石能源提供能量。可是化石能源分布极不均衡,并且不可再生,而且燃烧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污染、雾霾气候和温室效应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供人类使用,因此开发新能源,是人类社会薪火相传,世代相传的重要保证。 此外,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快消耗对当今的环境形势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如何解决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问题。有限的化石能源以及在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不仅阻碍了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一种新型能源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提升自己综合国力和倡导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1. 第一代太阳能电池 第一代太阳能电池是发展时间最久,制备工艺最为成熟的一代电池,一般按照研究对象我们将其可分为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电池。按照应用程度来说前两者单晶硅与多晶硅在市场所占份额最多,商业前景最好。 单晶硅太阳电池和多晶硅太阳电池。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发明开始到现在,尽管硅材料有各种问题,但仍然是目前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其比例约占整个太阳电池产量的90%以上。我国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进行高效电池研究,采用倒金字塔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背场等技术,使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了19.8%。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发成本较低,稳定性也比较好,这两大优势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注意。其光电转换效率随着制备工艺的成熟不断提高,它达到的最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为21.9%,但是它的电池效率在目前的太阳能电池中仍处于一般水平。 2.第二代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晨怡热管2008-10-17 23:05:45 一、2005年国际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情况 2005年,世界太阳能电池总产量1656MW,其中日本仍居首位,762M W,占世界总产量的46%,欧洲为464M W,占总产量的28%,美国156M W,占总产量的9%,其他274MW,占总产量的17%。 2004年全球前14位太阳能电池公司总产量达到1055MW,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88.3%,近五年来,日本Sharp公司一直领先,2004年产量达到324MW,见表1。

以2004年数据分析,各种太阳能电池中硅基太阳能电池占总产量的98%,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总产量的84.6%,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占总量的56%,见表2。

2005年,世界光伏市场安装量1460M W,比2004年增长34%,其中德国安装最多,为837MW,比2004年增长53%,占世界总安装量的57%;欧洲为920MW,占总世界安装量的63%,日本安装量292M W,增幅为14%,占世界总安装量的20%;美国安装量为102MW,占世界总安装量的7%,其他安装量为146M W,占世界总安装量的10%。

至2005年全世界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已超过5GW,2005年一年内投资太阳能电池制造业的资金超过10亿美元。现在,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制造太阳能的电池的硅原材料紧缺,尽管2005年全世界硅原材料供应增长了12%,但仍然供不应求,国际上长期供货合同抬价25%。持续的硅材料紧缺将对2006年太阳能电池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预计2006年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增幅将不限制在10%左右。要解决硅材料的紧缺问题预计将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根据光伏市场需求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光伏市场年安装量将在3.2G到3.9GW之间,而光伏工业年收入将达到186美元到231亿美元。 日本和欧美各国都提出了各自的中长期PV发展路线图。 按日本的PV路线图(TV Roadmap 2030),到2030年PV电力将达到居民电力消耗的50%(累计安装容量约为100GW),具体的发展目标见表3和表4。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应用

..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太阳能电池是缓解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一条新的出路,本文介绍了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综述了硅基太阳电池的优点与不足,以及硅基太阳能电池和其他太阳能电池的横向比较,硅基太阳能电池在光伏产业中的地位,并展望了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等。 关键词:硅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 1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所引发的能源消耗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可是如今化石能源不仅在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要方面捉襟见肘,而且其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更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随着如今全球人口突破70亿,能源的需求也在过去30年间增加了一倍。特别是电力能源从上世纪开始,在总能源需求中的比重增长迅速。中国政府己宣布了其在哥本哈根协议下得承诺,至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至少15%左右【6】。 目前太阳能电池主要有以下几种:硅太阳能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纳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其材料主要包括产生光伏效应的半导体材料,薄膜衬底材料,减反射膜材料等【5】。

(图1:太阳能电池的种类) 太阳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在被太阳电池吸收的光子中,那些能量大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光子,可以使得半导体中原子的价电子受到激发,在p区、空间电荷区和n区都会产生光生电子左穴对,也称光生载流子。这样形成的光生载流子由于热运动,向各个方向迁移。光生载流子在空间电荷区中产生后,立即被内建电场分离,光生电子被推进n区,光生空穴被推进p区。因此,在p-n结两侧产生了正、负电荷的积累,形成与内建电场相反的光生电场。这个电场除了一部分要抵消内建电场以外,还使p型层带正电,n型层带负电,因此产生了光生电动势,这就是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综述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传统的化石能源正面临枯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寻求可再生能源的迫切性。据《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1999白皮书统计,传统化石能源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已经趋于枯竭的边缘,各种能源都只能用很短的时间,石油:42年,天然气:67年,煤:200年。而且,由于大量过度使用这些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210万吨,并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空气中大量二氧化碳、粉尘含量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人们需要一种储量丰富的洁净能源来代替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正符合这一要求。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若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就可达5.6×1012千瓦小

时。而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太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各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1、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 2005年5月份,Kohshin Takahashi等发表了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电池结构如图1。 图1 ITO/PEDOT:PSS/CuPc/PTCBI/Al结构太阳能电池 简图 图2 TCO/TiO2/P3HT/Au电池结构示意图 同时采用了卟啉作为敏化剂吸收光子,产生的电子注入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和应用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简介 (1)硅太阳能电池 硅太阳能电池分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三种。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在实验室里最高的转换效率为24.7%,规模生产时的效率为15%(截止2011,为18%)。在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单晶硅成本价格高,大幅度降 低其成本很困难,为了节省硅材料,发展了多晶硅 薄膜和非晶硅薄膜做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替代 产品。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与单晶硅比较,成本低 廉,而效率高于非晶硅薄膜电池,其实验室最高转 换效率为18%,工业规模生产的转换效率为10%(截 止2011,为17%)。因此,多晶硅薄膜电池不久 将会在太阳能电池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成本低重量轻,转换效率较高,便于大规模生产,有极大的潜力。但受制于其材料引发的光电效率衰退效应,稳定性不高,直接影响了它的实际应用。如果能进一步解决稳定性问题及提高转换率问题,那么,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无疑是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发展产品之一。

2)多晶体薄膜电池 多晶体薄膜电池硫化镉、碲化镉多晶薄膜电池的效率较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高,成本较单晶硅电池低,并且也易于大规模生产,但由于镉有剧毒,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并不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最理想的替代产 品。 砷化镓(GaAs)III-V化合物电池的转换效率 可达28%,GaAs化合物材料具有十分理想的光学 带隙以及较高的吸收效率,抗辐照能力强,对热 不敏感,适合于制造高效单结电池。但是GaAs 材料的价格不菲,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 GaAs电池的普及。 (3)有机聚合物电池 以有机聚合物代替无机材料是刚刚开始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制造的研究方向。由于有机材料柔性好,制作容易,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等优势,从而对大规模利用太阳能,提供廉价电能具有重要意义。但以有机材料制备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仅仅刚开始,不论是使用寿命,还是电池效率都不能和无机材料特别是硅电池相比。能否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意义的产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 (5)有机薄膜电池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就是由有机材料构成核心部分的太阳能电池。大家对有机太阳能电池不熟悉,这是情理中的事。如今量产的太阳能电池里,95%以上是硅基的,而剩下的不到5%也是由其它无机材料制成的 6)染料敏化电池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将一种色素附着在TiO2粒子上,然后浸泡在一种电解液中。色素受到光的照射,生成自由电子和空穴。自由电子被TiO2吸收,从电极流出进入外电路,再经过用电器,流入电解液,最后回到色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很低,这使它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它的能量转换效率为12%左右。 (7)塑料电池 塑料太阳能电池以可循环使用的塑料薄膜为原料,能通过“卷对卷印刷”技术大规模生产,其成本低廉、环保。但塑料太阳能电池尚不成熟,预计在未来5年到10年,基于塑料等有机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将走向成熟并大规模投入使用。 太阳能工作原理 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太阳能发电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光一热一电转换方式,另一种是光一电直接转换方式。其中,光一电直接转换方式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光一电转换的基本装置就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大有前途的新型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与趋势

《物理演示实验》结课论文题目: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与趋势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2013年 5月25日

摘要:现代社会应是节约型的社会,而社会生活也应是节约能耗的生活。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新型环保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世界上能源探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我国在经济目前状况下采取的较为简单、经济、环保、可靠的节能办法。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太阳能技术已逐渐普及、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乃至人们的生活中,而市面上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设备、太阳能照明器具等产品。其中,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不仅充分发挥了太阳能技术环保、节能、可再生的特点,同时也有效满足了当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需求。本文就太阳能电池新发展的新概念及新的方向作简要的分析、探讨。 关键字:太阳能新能源太阳能电池 一、引言 太阳内部进行着剧烈的由氢聚变成氦的核反应,并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出巨大的能量,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地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随时间、地理纬度、气候变化,实际可利用量较低,但可利用资源仍远远大于满足现在人类全部能耗及2100年后规划的能源利用量?。地球上太阳能资源一般以全年总辐射量[kJ/(m^2·年)]和全年日照总时数表示。就全球而言,美国西南部、非洲、澳大利亚、中国西藏、中东等地区的全年总辐射量或日照总时数最大,为世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3.3×10^3~8.4×10^6 kJ/(m^2·年)之间,相当于2.4×10^4亿t标煤,属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总面积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日照在5×10^6kJ/(m^2·年)以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高原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除四川盆地、贵州资源稍差外,东部、南部及东北等其他地区为资源较富和中等区,所以在我国太阳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随着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涌现,以及传统硅电池的不断革新,新的概念已经开始在太阳能电池技术中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讲,预示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背景、现状进行分析,可将太阳能电池发展的新概念、新方向归纳为薄膜电池、柔性电池、叠层电池、以及新概念太阳能电池。 二、太阳能电池概况 1、太阳能电池定义 太阳能电池就是把太阳光转化为电的一种器件,在一般的情况下(注意条件),太阳能电池 的效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加的。再进一步说就是太阳能电池效率和安装地的综合气候条件有关系。2、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不同的材料对光的吸收系数不同,禁带宽度也不同,量子效率自然也不同,电池效率自然也 不同了。一般来说,单晶硅/多晶硅对光的系数系数远小于非晶硅的,所以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厚度仅仅有单晶硅/多晶硅厚度的百分之一即可较好的吸收太阳光。另外理论上讲GaAs太阳能电池的极限效率要大于其他太阳能电池的极限效率,因为GaAs太阳电池的禁带宽度在1.4ev,和地面太阳光光谱能量的最值最为接近。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能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III-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4、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在以上电池中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光电转化效率可达23.3%。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其它材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也愈来愈显示出诱人的前景。目前国际成本大规模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晶硅、大面积薄膜非晶硅、CdTe电池、CIS 电池的制造技术、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高效光电池,非晶硅及结晶硅混合型薄膜光电池等方面。 三、太阳能电池发展综述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各行业领域的过度生产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倘若继续按照此种趋势发展,在未来的五十年里,能源危机将是影响人类生活、阻碍社会进步的首要问题。目前,不同国家、地区、种类的全部能源中,能够使用的化石能源占90%以上,若是以现阶段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耗状态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中期,可供使用的能源储备、化石能源所占比例将减少近50%,之后的能源需求必将是以可再生能源、核能为主。基于此种趋势,预计到2100年,在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中,可再生资源将占有30%以上。可供开发、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地热能、生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效率、制造太阳能的材料及大致构造

引言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大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为此,人们研制和开发了太阳能电池。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于转换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能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III-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大阳能电池;4、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1、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3、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4、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其它村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也愈来愈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趋势。 1 硅系太阳能电池 1.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硅系列太阳能电池中,单晶硅大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高性能单晶硅电池是建立在高质量单晶硅材料和相关的成热的加工处理工艺基础上的。现在单晶硅的电地工艺己近成熟,在电池制作中,一般都采用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分区掺杂等技术,开发的电池主要有平面单晶硅电池和刻槽埋栅电极单晶硅电池。提高转化效率主要是*单晶硅表面微结构处理和分区掺杂工艺。在此方面,德国夫朗霍费费莱堡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该研究所采用光刻照相技术将电池表面织构化,制成倒金字塔结构。并在表面把一13nm。厚的氧化物钝化层与两层减反射涂层相结合.通过改进了的电镀过程增加栅极的宽度和高度的比率:通过以上制得的电池转化效率超过23%,是大值可达23.3%。Kyocera公司制备的大面积(225cm2)单电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9.44%,国内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也积极进行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研制的平面高效单晶硅电池(2cm X 2cm)转换效率达到19.79%,刻槽埋栅电极晶体硅电池(5cm X 5cm)转换效率达8.6%。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无疑是最高的,在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单晶硅材料价格及相应的繁琐的电池工艺影响,致使单晶硅成本价格居高不下,要想大幅度降低其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节省高质量材料,寻找单晶硅电池的替代产品,现在发展了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中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就是典型代表。 1.2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通常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在厚度350~450μm的高质量硅片上制成的,这种硅片从提拉或浇铸的硅锭上锯割而成。因此实际消耗的硅材料更多。为了节省材料,人们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廉价衬底上沉积多晶硅薄膜,但由于生长的硅膜晶粒大小,未能制成有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为了获得大尺寸晶粒的薄膜,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方法。目前制备多晶硅薄膜电池多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 D)和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此外,液相外延法(LPPE)和

太阳能光伏电池论文中英文资料对照外文翻译文献综述

光伏系统中蓄电池的充电保护IC电路设计 1.引言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太阳能发电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普及,太阳能照明也已经在我国很多城市开始投入使用。作为太阳能照明的一个关键部分,蓄电池的充电以及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密封免维护铅酸蓄电池具有密封好、无泄漏、无污染、免维护、价格低廉、供电可靠,在电池的整个寿命期间电压稳定且不需要维护等优点,所以在各类需要不间断供电的电子设备和便携式仪器仪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采用适当的浮充电压,在正常使用(防止过放、过充、过流)时,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的浮充寿命可达12~16年,如果浮充电压偏差5%则使用寿命缩短1/2。由此可见,充电方式对这类电池的使用寿命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在光伏发电中,蓄电池无需经常维护,因此采用正确的充电方式并采用合理的保护方式,能有效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传统的充电和保护IC是分立的,占用而积大并且外围电路复杂。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真正的将充电与保护功能集成于单一芯片。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一种集蓄电池充电和保护功能于一身的IC是十分必要的。 2.系统设计与考虑 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蓄电池充电模块和保护模块。这对于将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使用的场合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可以保证外部电源给蓄电池供电,又可以在蓄电池过充、过流以及外部电源断开蓄电池处于过放状态时提供保护,将充电和保护功能集于一身使得电路简化,并且减少宝贵的而积资源浪费。图1是此Ic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也是此设计的来源。 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的寿命通常为循环寿命和浮充寿命,影响蓄电池寿命的因

素有充电速率、放电速率和浮充电压。某些厂家称如果有过充保护电路,充电率可以达到甚至超过2C(C为蓄电池的额定容量),但是电池厂商推荐的充电率是C/20~C/3。电池的电压与温度有关,温度每升高1℃,单格电池电压下降4 mV,也就是说电池的浮充电压有负的温度系数-4 mV/℃。普通充电器在25℃处为最佳工作状态;在环境温度为0℃时充电不足;在45℃时可能因严重过充电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要使得蓄电池延长工作寿命,对蓄电池的工作状态要有一定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实现对蓄电池进行保护的目的。蓄电池有四种工作状态:通常状态、过电流状态、过充电状态、过放电状态。但是由于不同的过放电电流对蓄电池的容量和寿命所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所以对蓄电池的过放电电流检测也要分别对待。当电池处于过充电状态的时间较长,则会严重降低电池的容量,缩短电池的寿命。当电池处于过放电状态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则电池由于电池电压过低可能无法再充电使用,从而使得电池寿命降低。 根据以上所述,充电方式对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的寿命有很大影响,同时为了使电池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蓄电池保护电路必须能够对电池的非正常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并作出动作以使电池能够从不正常的工作状态回到通常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对电池的保护。 3.单元模块设计 3.1充电模块 芯片的充电模块框图如图2所示。该电路包括限流比较器、电流取样比较器、基准电压源、欠压检测电路、电压取样电路和逻辑控制电路。 该模块内含有独立的限流放大器和电压控制电路,它可以控制芯片外驱动器,驱动器提供的输出电流为20~30 mA,可直接驱动外部串联的调整管,从

太阳能电池的种类特点及发展趋势word资料14页

太阳能电池的种类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种类 按照材料分类 ?硅太阳能电池:以硅为基体材料(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 ?化合物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具 半导体特性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太阳能电池(硫化镉、 砷化稼、碲化镉、硒铟铜、磷化铟) ?有机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用含有一定数量的碳-碳键且导电 能力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池(分子 晶体、电荷转移络合物、高聚物) 单晶硅太阳电池 特点 硅系列太阳能电池中,单晶硅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成熟,高性能单晶硅电池是建立在高质量单晶硅材料和相关成熟的加工工艺基础上。提高转换效率主要是靠单晶硅表面微结构处理和分区掺杂工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无疑是最高的,在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单晶硅材料价格及相应繁琐的电池工艺影响,致使单晶硅成本据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其广泛应用。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特点是对于大于0.7μm的红外光也有一定的灵敏度。以p型单晶硅为衬底,其上扩散n型杂质的太阳能电池与n型单晶硅为衬底的太阳能电池相比,其光谱特性的峰值更偏向左边(短波长一方)。它对从蓝到紫色的短波长(波长小于0.5μm)的光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其制

法复杂,成本高,仅限于空间应用。此外,带状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谱特性也接近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谱特性。 1. 多晶硅太阳电池 特点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缺点是制造过程复杂,制造电池的能耗大。为解决这些问题,用浇铸法或晶带法制造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开发取得了进展。在1976年证明用多晶硅材料制作的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已超过10%,对大晶粒的电池,有报道效率可达20%。这种低成本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已经大量生产,目前,它在太阳能电池工业中所占的分额也相当大。 但是多晶硅材料质量比单晶硅差,有许多 晶界存在,电池效率比单晶硅低; 晶向不一致,表面织构化困难。 单晶、多晶与非晶的区别 多晶:短程有序(团体有序),成百上千个原子尺度,通常是在微米的量 铸造多晶硅 ?结晶形态分 单晶硅 多晶硅 非晶硅 高纯多晶硅 薄膜多晶硅 带状多晶硅 区熔单晶硅 直拉单晶硅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文献综述 摘要:能源是人类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制约着未来经济的发展。面临非可再生能源被大规模地开采利用,其储量越来越少,总有枯竭之时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可再生能源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可再生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因长期使用而减少。而我国作为一个能耗大的国家,考虑到我国资源情况及国际环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若到22世纪初不能用核能、太阳能等这些非化石能源代替化石能源,那么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太阳能具有环境友好、与之不尽用之不竭等特点,由此在可再生能源中的位置得以突显。而本文选择从光伏发电这个方面来说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展。讲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模式,输送方式及原理等。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独立光伏发电;并网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 1引言 能源是现今人类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对于绿色能源的需求显得迫切起来。改变现有能源结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课题。 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所以化石燃料是无法满足的。除此之外,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含碳元素的物质.其中还含硫元素等杂质。这些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空气的气体,燃料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和碳粒,加上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必然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概念中最重要的要保证两点:第一,要求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的源头是巨大的、无限制的。第二,从整体技术效率而言,要有明显的安全保障性。从这两点出发,显现了太阳能的利用在可再生能源中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太阳能发电分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但不论产销量、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光热发电都赶不上光伏发电。光伏发电设备极为精炼,可靠稳定寿命长、安装维护简便。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可以无处不在。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高等物理化学 论文题目: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姓名:廉萌 学号:3112106006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摘要: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由于成本低廉、轻薄、材料分子结构的可设计性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太阳能电池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但是,光电转化效率较低一直是制约此类电池商业化的关键问题。影响材料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为带隙的控制与出载流子的传输性能。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目前常见的几类分子材料,并对其应用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展示。 关键字: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结构受体材料给体材料 1.引言 有机太阳能电池,又称有机光伏电池。它是以有机半导体材料作为实现光电转化效应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产生过程不同。有机半导体材料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再离解成自由载流子从而产生光电流。一般认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作用过程由三部分组成:(1)光激发产生激子;(2)激子再给体-受体界面解离;(3)电子和空穴的迁移及其在各自电极的收集,形成电流。其器件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 从效率上看,目前的无机太阳能电池虽然早已达到应用标准,实现了产业化,但是发电成本高居不下,

因此限制了大规模推广。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出现将在不久的将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能够在多种材质表面印制的有机太阳能电池不仅生产成本低,而且有机材料容易制成薄膜,甚至可以将有机薄膜制备在弯曲,乃至可折叠的基片上,便于制作成各种形状。制作方法简单,如可用涂布、喷墨打印等加工技术来制备。有机太阳能电池可广泛应用于通信、建筑、交通、照明等领域。例如用作手机太阳能充电电池;或直接贴在建筑物玻璃幕墙上,用于室内供电;甚至可以装在商店和居室户外的遮阳卷帘棚上,既可以遮阳,又可以供电。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具有高的吸光效率。且吸收波长范围可通过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因此通常器件的活性层可以做到很薄,如约不到0.1μm的厚度即可达到光的完全吸收。这也是人们一直对有机分子材料寄予厚望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使其在制造薄型轻质电池、高分子聚合物电池方面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正在向能量转换效能的提升、器件寿命的延长及发展低成本制造技术的目标前进。一般认为,7%的转换效率是有机太阳能电池大规模商用的临界点。叠层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高达15%。预计今后数年内,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可提高至10%以上,并将很快并大规模地进入商品化市场。如美国Konarka科技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有机半导体技术国际会议(OSC-08)上,该公司首席技术官ChristophBrabec介绍了正在开发之中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前景,并乐观的表示“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电力转换效率达到20%不存在本质障碍”。 本综述将着重介绍有机聚合物光伏材料的研究进展。 2聚合物光伏材料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主要包括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材料二大类,它们构成P/ N 结或本体异质结为此类电池的正常工作提供了保证。 受体材料 2.1.1 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类受体材料 无机半导体纳米晶是一类常见的无机类电子受体。其作为电子受体材料与电子给体形成共混型的D/ A 型互穿网络结构综合了两种材料的优点,既利用了无机纳米晶载流子迁移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特别是某些纳米晶在近红外有较强吸收的特点,又保留了聚合物材料良好的柔韧性和可加工性。目前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无机纳米晶CdS、Cdse、Zno、TiO2 等共混型器件的研究上。Alexi等用以主链含三苯胺的PAPPV 作为电子给体, TiO2作为电子受体制作了双层异质结电池。在100mW/ cm2 ( 435nm)光照射下,开路电压为0.85V, FF为0.52,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39% ,目前以ZnO做电子受体的电池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为1.60% 。人们在提高半导体纳米晶共轭聚合物混合型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半导体纳米晶在聚合物溶液中的分散性差、容易发生团聚,使得其能量转化效率还难以达到以PCBM 作为受体材料的器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电极界面调控与性能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引言 (1) 1.2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机理和器件结构 (2) 1.3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表征 (6) 1.4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8) 1.4.1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8) 1.4.2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9) 第二章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实验技术简介 (10) 2.1引言 (10) 2.2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功能材料 (10) 2.3制备工艺 (11) 2.4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 (13) 2.5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13) 第三章基于发光下转换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18) 3.1引言 (18) 3.2磷光材料掺杂电子提取层和器件设计 (22) 3.3磷光掺杂电子传输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4) 3.4本章小结 (30) 第四章高效率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31) 4.1引言 (31) 4.1.1基底为PET的高效PSC器件的制备 (32) 4.1.2 基底为PET/ITO的高效PSC的制备 (32) 4.1.3 银网格基底的制备以及在器件中的应用 (33) 4.2柔性银网膜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39) 4.3本章小结 (50)

第五章光俘获:纳米压印蛾眼调控器件电极界面 (51) 5.1引言 (51) 5.2纳米软压印技术制备纳米蛾眼 (54) 5.2.1 PDMS蛾眼模板的制备 (54) 5.2.2 PSC器件中纳米蛾眼结构的引入 (55) 5.3器件测试结果及分析 (57) 5.4本章小结 (60) 第六章总结和展望 (61) 参考文献 (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1) 致谢 (72) 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