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国(英汉对比研究100年)

潘文国(英汉对比研究100年)
潘文国(英汉对比研究100年)

本课憧憬

对于这么课程开展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结合本班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的复杂情况,如何更好的交流配合;尤其是在近十年来无论科学技术、研究方法手段,甚至跨学科的交流配合都是空前,大量的著作想法不断地更新着我们,无论是从传统上课形式到数字化的转变,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契合,都对大家有着更高的要求,我们应积极去接受改变,走在时代的前沿。

因此希望这节课能交给我们更多的是思想意识层面的新事物,新思想,通过对比研究的手段,如何更好的内化到每个个体。阅读书目和文章是否能考虑提前发布,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以应对突发情况,比如某一周因其他突发事宜无法准备课程资料等。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后感该文出自我国汉语教学研究的顶级期刊《世界汉语教学》,可见其学术价值非同小可。本文共有参考文献101条,被后续引证35条,作为本世纪初的对比语言学阶段性著作,可读性非常强,也为后续专家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文章总结了上世纪截止2001年近百年时间段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历史,以1977年作为分水岭,阐述了该学科从无到有,从个人之言到学科研究的过程,从对比实践为主到有自觉学科意识,对每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进行了客观的罗列分析,总结了汉英对比在20世纪巨大的突破,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老师选择的其他两篇文章也都是该学科的入门代表作,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文章发表到今日的15年间又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阶段,各类学科技术、跨学科交流、论文撰写更是突飞猛进,新的想法理念更是层出不穷,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作者现如今更是业内脍炙人口的学术大家。因此本课程的开展对于我们学习英、汉教学,特别是在两者对比研究下的成果有重要意义。

该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比及对比史的研究,整理了国内外语言大家们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和著作,从德国的语言哲学家洪堡特(Humboldt)奠定了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开始到丹麦语言学家叶斯伯森(Otto Jespersen)促使对比语言学成为一门学科,我国的汉外对比研究则是马建忠先生及其代表作《马氏文通》开始。第二部分是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不同于第一时期没有明确学科目标的研究,这一时期不断引进西方语言学说和研究成果后,大家们(刘重德、高明凯、林语堂、王力、吕叔湘、黎锦熙等人)重新开始认识汉语语法研究。本文详细的论述了上述大家在这一时期的思想、无论争锋相对亦或求同存异,这一时期都是汉英对比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三部分是1977年以来的对比研究鸟瞰,以整理收集文献数据作为有力支撑,做到了用数字说话的严谨学术态度,其中截止2001年6月,所发表的英汉对比研究的论文为1374篇,其中1977年后为1353篇;专著和论文集为92部,其中1977年后为82部。通过对比后不难看出1977年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交流手段的提升,前一时期的成就进行了快速的整理总结,并得出了定性定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伍铁平、许余龙、胡文仲等教授在今时今日学界中已享有泰斗地位。

文章第四部分是核心,因此这里单独列出来。这一部分是1977年以来汉英对比研究的八大趋势,第一趋势是整合了随着学科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汉英对比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学术团队建立和专题论文集的编纂方面颇有建树,另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更是步入正轨;与此同时另一大趋势是学科的理论自觉意识也越来越强,这里系统的展开论述,以刘宓庆教授为代表的专家们开始不断地深入地对这门独立学科理论进行研究探索,遵循共时性、层次性、等价性、同一性等原则,使得学术理论氛围越来越浓,学术界也备受关注;第三大趋势是自1977年以来,学科从微观走向了宏观,简单来说脱离了小点的研究转向大方向的探索,语言层面的提升,结构向思维的转型,其中特别一提的是申小龙教授不

仅作为当时文化语言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更是今日我们诸多学子爱上对外汉语文化的领路者,包括徐通锵及本文作者潘文国,都为该学科的转型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第四大趋势就是宏观研究的同时微观研究程度加深,在细微小点上下的功夫,做出的成果更多,微观与宏观结合,并且巧妙吸收国外理论成果,其中理论研究的共同性和针对性,使相应的微观研究进步飞快;这里一趋势与上述紧密联系在一起,即积极引进和运用国外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文中也提到熊学亮教授的书,并且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成功运用认知心理学、图像性、语言共性等理论,这样的跨学科也是当今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第六个趋势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理论与方法的多元化,以汉英对比作为参展已经出现的理论和方法就有不止三十四种之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百花齐放,成就了这数十年来学科发展的繁荣景象,衍生一步来看,从2001到2017,年,更多的理论方法频繁产生影响深远,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因此这门课程不仅承接了百年的积淀,更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成果的汇总学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言归正传回到第七大趋势,是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的关注,在潘四条杨六条的建议下,关于外语界和汉语界两张皮互不往来的现象虽然有所改善,但仍有空间,但是就近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相关会议层出不穷的趋势来看,已经有了巨大转变和发展,这里也是以后人角度肯定了潘先生论断趋势的正确性;最后一趋势就是汉语主体意识的觉醒,跳出文章先来简单展望一下大趋势,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二十一世纪初到今天,每年汉语的学习者和从教人员都是倍数增长,今天在汉语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也远远超出人们之前的预料,因此回到文章最后一趋势,随着汉语和英语自身研究的加深,对比语言学仅承袭以往积累,更能够兼有两者之长,虽然在前些年汉语理论研究多依靠外来理论,但在近些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后进步飞速,使得学科前景一片大好。

文章作者潘文国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家、中英双语专家,在汉英对比研究、汉语字本位理论、汉语等韵理论、汉语构词史、中外命名艺术、西方翻译理论、哲学语言学、对外汉语学等方面均具重要影响,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的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对于华东地区的对外汉语事业,乃至全球的汉语推广事业都是功不可没的。这里要对那些学界辛苦研究、数十年如一日的专家学者们报以崇高的敬意,在感谢前辈们无私奉献、钻研学术的同时,我们也应秉承这种积极探索的学术精神,没看的书籍文章还有太多,没学的知识技术层出不穷,一定要居安思危,踏实进取,在对外汉语领域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读后感

恰好时间够,因此多看了一篇吕叔湘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定位于1977年在北京语言学院即今日的北京语言大学演讲时记录改写的,因此文章叙述性较强,相对潘文国先生发表在《世界汉语教学》上的文章,格式、方法等对今日学术写作的意义不大,但文章本来作为演讲整理稿其核心还是在于思想,也就是结合潘先生所提到的,1977年作为对比语言学的分水岭,可见吕先生当时思想一定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无疑。在当时讨论应用对比的方法研究语法的思想可谓超前,而吕先生演讲中所提到要想掌握其特点必须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就是汉语特点需要和非汉语进行比较得出,现代汉语特点要与古代汉语进行比较得出,普通话特点要跟方言比较进行得出,普通话内部特点通过格式和顺序等得出。针对语言学院教授任务集中在外国留学生上,因此特别强调中外对比的重要性,即汉英对比。

演讲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外语与汉语的对比,共举三十四例来阐述问题,个人读出的两个重点,一是要想给外国留学生教好汉语,英语水平不能差,至少要掌握英语规律,才能说得清道得明,什么情况下外语有而汉语没有,什么情况下汉语用而外语不用,哪里需要省略、哪里需要强调等;第二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对比才能讲明白一个语法点,即使相同的词性,在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第二部分是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对比,除了语法上有不少差别外,其他包括古汉语疑问句代词在句中的位置,否定句里边代词的位置,现代汉语李各种类型复合动词的形式,以及多数虚词的古今更替等等,这里吕先生仅举出两例阐述古今语法研究在对比方法的作用下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深度。第三部分是普通话和方言的对比,主要强调虚词和近乎虚词的构词成分的差别比较大,在那个年代研究方言的文章还不多,但是到了今日,最新一版的语言学概论中方言,甚至让我印象最深的“尖团合流”的研究已经是有大量数据理论支撑依靠的了,其研究成果也是根据尖音、团音的对比,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对比而得出的。第四部分是普通话内部的对比,仅拿虚词或格式比较,就能得出新的结论,汉语的难学之处还在于在某些句式、某些虚词在某种环境中适用,环境一变就不适用了,这是经常出现所谓语境的问题,不少教学者会说你就记住这样的用法,或者回避这样的问题,并没有通过对比深入挖掘汉语的语法规律,导致学生学习时的一些误区,因此吕先生这里提出“语域”一词,是语法与修辞的边缘学科,是值得探索的领域;今日我们的专家学者在这一概念上成就斐然。

第五部分为结束语,简单提出另一种比较方法——讲语法的书或者文章跟语言实际的比较。这段单独写出来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吕叔湘先生谦虚谨慎之风气,做学问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一家之言即为真理,不断地对比完善,借鉴创

新,才能使学科富有持续的生命力。演讲者吕叔湘先生是我国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先生虽在1998年过世但其学科影响力直到今时今日丝毫未减,求学之踏实、治学之严谨,为我国的语言学界贡献堪称卓越,他的学生王菊全教授曾总结道:吕叔湘先生作为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对我国的语言对比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一、积极倡导比较方法论;二、努力实践比较方法论;三、在理论和方法上有独特建树;四、重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育。因此拜读大家作品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秉承谦卑态度缅怀大家,钻研学术的同时,更应该开拓创新,利用今时今日的先进技术理念,在对比指引的帮助下不断进步,这也是对比方法能渗透到生活中的肯定。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摘要:英语和汉语的对比,通过对两这种语言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思维方式等等方面的具体讲解,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以对比分析讲解,清晰、不显枯燥的同时又具有说服力。众所周知,要想学好外语,对其特点的了解是必须的,而要了解其特点,最好的方法就是与母语加以比较。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Speak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ison,the language of the two rhetorical devices, translation skills, thinking mode and so on,they combine language with culture. As we all know, in order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underst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best way is to compare with the mother tongu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ay of thinking. Learning English, especially translation, not overnight, it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often, understanding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different thinking on the back is necessary, because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learning. 关键词:思维方式语法特征修辞手段翻译技巧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英语注重形合,且注重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所以汉译英时往往要加入连词和对句子进行扩展和组合,形成复合句或长句;相反,由于汉语句子一般结构较为简化,无拖沓,所以在英译汉时也应当注意,常常需要将英语句子进行分解、拆散和重组。英语文章多为长短句交错使用,了解这一特点对平时汉译英和写作时也大有益处。又如,英语通常为物做主语,而汉语则为人,所以在英汉互译的时候要注意其人称、物称主语的转换。文化上的不同也是需要注意的,如在写作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引用专家学者,尤其是有科学依据的观点,而中国人则频繁使用领袖和伟人的话。思维方式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影响思维方式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明显的,概括而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儒、道和佛三家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人的悟性,重人文,轻科学,而西方则讲求逻辑思维,以判断推理为主,提倡理性思辨和科学探索。英语学习,尤其是翻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理解学习和练习,更多时候,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不同以及中西方文化、思维上的的追根溯源也是必要的,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其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学习。The way of thinking,Performance method, rhetorical device,translation skill,logical thinking,abstract think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interlocking, So the translation often join conjunctions and extens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sentence on the contrary,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is simplified, without procrastination, so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hould also be noted that the English sentence often needs to be decomposed and detached and reassembled. English articles for the length of sentence interla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ual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is also helpful.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need to be noted,

浅析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 二战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的影响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 英语体育新闻的翻译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压力下的优雅?—美国当代战争小说与电影中的人性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野性”与“人性”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Barack Hussein Obama’s Ethical Appeal and it Impact on Audiences 对约瑟夫.康拉德小说《进步前哨》中人物关系的分析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爱米丽的挣扎与终结——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爱米丽毁灭的间接和直接原因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 消费主义视角下看《麦琪的礼物》中的男女主人公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分析 汉英翻译中的多余词现象 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 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从跨文化角度出发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 浅析《紫色》中西丽的成长蜕变对当今女性的启示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 海明威笔下的另类反英雄——评《艾略特夫妇》和《雨中的猫》中的男性形象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 从原型批评角度浅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样本

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课题类型:理论研究课题来源: 自选 系别:外语学院专业:英语班级:姓名:学号: , 1)学生提出选题的初步设想,教师制定计划任务书2009.6.28——2009.7.4 2)学生搜集、阅读、整理与论文有关的资料,根据指导教师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构思论文框架,编写论文提纲,向指导教师提出开题报告2009.7.5——2009.9.30 3)撰写论文一稿并上交老师2009.10.1——2009.11. 30 4)指导教师将初稿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要求学生完成并上交二稿2009.12.1——2010.3.1 5)反馈二稿,完成三稿,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2010.3.1——2010.3.30 6)论文修改,按规定格式定稿上交,并做好论文答辩的准备工作2010.4.1——2010.4.10

7)指导老师评语、成绩,评阅教师评语,工作小组审定2010.4.10——2010.4.27 8)论文答辩,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总结并上报2010.4.28——2010.4.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经老师指导并审核,由学生抄写,要求书写工整) ,讨论和 3.2.1.3 The numbers in the street signs 3.2.2 The other public signs 3.2.2.1 The effect of translation 3.2.2.2 The analysis of classical examples 4 The styles and principles 4.1 The styles 4.1.1 The use of abbreviated words 4.1.2 Characters and drawing signs are frequently used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浅谈《英汉对比研究》绪论与第一章 大三这一学期,我们学完了那些基础课程,迎来了许多重要的课程。其中英汉对比研究就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尽管很多学长学姐包括一些老师都认为这是一门复杂难懂的课程,而事实也确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读完课本的绪论和第一章之后,我想写写自己的一些感悟。 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我们谈到了如何做人。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谈到的话题。我们来到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我个人认为学习如何做人比学习课本知识更加重要。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也是个失败的人。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而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明白该怎么样去做人。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光凭一身技艺是不行的,就算你工作经验丰富,如果你和同事相处不和谐,你还是无法在这个职位工作很久,那就更不可能谈升职等等。可以这么说,做人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所以上课前老师给我们讲的有关做人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书本上能够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我们从这些理论知识中学到的有用的部分更是微乎其微。 再来,老师谈到了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这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通常来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不同,便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学术上的说法是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方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思维方式与我们学习英汉对比研究这门课程有密切关系。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反过来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英汉对比研究所要解读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另外,西方英语民族重抽象思维,而中国汉民族重具象思维。西方英语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而汉民族恰恰相反,崇尚天人合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具象代表概念,喜欢进行类比推理的思维定式,更习惯于运用具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而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常常使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然后就是课本,英汉对比语言学。绪论部分写的是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什么?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所构成的系统,是由行异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那么文化又是什么呢?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总和。绪论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 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 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 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一、课堂篇 1. 做读书人 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 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 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 文化与语言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

英汉对比研究

刚性与柔性 通过学习语言与文化和前一章的综合语与分析语,我对英汉对比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本章的内容更让我受益匪浅。 课堂篇 刚性表达那些英语语法概念的曲折形态,英语句法结构的刚性表现在:1、英语的句法结构必须是主谓结构,即主语和谓语必不可少,省略除外(英语的省略也有刚性,即有严格限制。a、条件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以省略b、祈使句中c、并列句中d、感叹句中。)。2、主谓之间通常具有逻辑关系。3、英语的句法结构严格分为五个基本句型,它们规定了基本句型要素必不可少以及顺序和语序。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是形合意合,汉语是形散意不散,英语将两个有关系的实体词用关联词或曲折形态表现出来,汉语只需将实体词连接在一起。 世界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不可知的,语言的结构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结构。 英语学家认为词没有定类,汉语学家认为词有定类,,其实词有所指,但无定指。 汉语喜欢用具体的事件去揭露一个普遍的规律,如,上梁不正,下梁歪。 从语义学上讲,句子是语篇的最小结构,完成交流目的,词是最小的可独立使用的有意义的单位。从语用学上讲,句子的功能是表达陈述、命令、问候、承诺、拒绝。语用学意指另有用意,并且是隐含的,需要仔细分析,即言外之意,隐含之意。语义学意指表面所陈述的事情。句法学研究某个句子的表达和规律。句子是词按规律组合起来的,词的意义是概念和职称,句子从语义学上讲是概念组合结构,是述谓结构:变元+谓词,从句法上讲是主谓结构。同一意思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即使表达方式、句法结构不同,但在语义学上都是述谓结构。 隐喻逻辑即共性逻辑是指在弄清楚原始意义的基础上根据与原始意义的某些共性而产生多个新的意义,这种逻辑能非常有效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词汇资源。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是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异同,继而回顾了我国英汉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以及宗旨和目标,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是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对比研究、异同、历史与现状、实用价值、宗旨目标、理论方法 正文: 近年来,我国与外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出现了外语热,而外国也出现了汉语热。这种局面大大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翻译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对比 语言学的研究。人们在外语教学中逐渐认识到,要学好外语,必须了解其特点,最有效的方 法就是与母语的特点作比较。熟悉外语和母语的特点,并加以科学对比,分析其差异的因素,这无疑将有助于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比较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 “对比”和“比较”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常出现的字眼,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是一门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进行历时比较的学科。它旨在重构原始语,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考察 和分析,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即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并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的学科。对比语言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 作为研究方法,“对比”和“比较”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开比较,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 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因为“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所以,“对比”与“比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赖的关系。 二、英汉对比分析的历史及现状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兼具有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其任务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并解释英汉语之间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英汉对比研究应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的表层结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哲学。从学科上看,英汉语言对比可分为英汉对比语言学、英汉翻译学和英汉对比文化学三个学科。从实践上看对比语言学也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理论研究方向; 一个是应用研究方向。 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他1933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国内的英汉或汉英语言对比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 的《英文汉估》。 根据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我国的的对比研究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估》算起,到四十年代末。这期间,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成绩显著。 “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1949 —1976年是

翻译概论读书报告

从中西翻译大家看译者素养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谢天振等著,这本书共包括十五个章节---翻译与宗教,翻译与知识传播,翻译与民族语,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可见本书把中西翻译发展的历史放在一起进行描述,既强调中西发展史的共同点,也展示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各自的独特性。 在编写原则上,本书强调“三抓”:一抓主线,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事件;二抓主角,即抓住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三抓主题,即中西翻译史上最有代表性的翻译思想和理论。我的心得体会便是从第二条主线入手的,即中西翻译史上的主要代表性人物。 我想着重从翻译大家的身上总结一下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翻译专业的学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才算合格甚至是优秀。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他们的所处的时代背景。罗马帝国时期的翻译家如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哲罗姆等都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翻译大量的希腊文化典籍到翻译圣经。中国的翻译思想出现的时间虽然晚得多,但是也是从宗教典籍---佛经开始的。无论中西方翻译大家翻译宗教典籍的目的是出于政治统治,还是为了劳苦大众的信仰服务,我们都不难得出结论,他们的翻译工作正是因为顺应历史的要求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其次,再来看翻译大家各自的出身情况。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是在他任教皇达马苏一世的秘书时完成的。而我国著名僧人中诸如彦琮,玄奘虽所处朝代不同,但都是奉召主持翻译佛经的。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傅雷,上海市南汇县人,1927年赴法学习,主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而恰恰在1931年回国后,他便开始了穷其一生的法国文学工作,且译作丰硕,共30余种,且风格独特,备受好评。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翻译成就,和他几年的赴法经历不无联系 最后,个人因素。看了著名翻译家的详细介绍之后,还有两点共性不难被发现。一是他们对母语以及至少一门语的熟练应用。二是他们的博学。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他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卓著,其长篇小说《围城》被译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其学术巨著《管锥编》以及诗论《谈艺录》,论文集《七缀集》等都是中国学界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一些列的史实,现在让我们听一下关于译者素养的问题,翻译大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对译者该具有的专业素质进行了概括,认为译者应该在语言和相关的知识方面是行家,这样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彦琮在他的翻译专论《辨证论》中对历代译经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评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者所必须具备的八个条件,即“八备”说:“诚心爱法,益人,不殚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诠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耽於道术,淡於名利,不欲官衔,其备六也;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也;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彦琮的“八备”说是我国翻译史上较早论及翻译主体译者

(全英文论文)中西方宴席礼仪文化差异比较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2、(英语毕业论文)The Elementary Stage Translation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s 3、(英语毕业论文)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4、(英语毕业论文)《纯真年代》中爱伦和梅的对比分析 5、(英语毕业论文)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 6、(英语毕业论文)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开题报告+论文) 7、(英语毕业论文)从词汇学角度分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8、(英语毕业论文)小王子旅途的象征意义 9、(英语毕业论文)汉语中英源外来词翻译研究 10、(英语毕业论文)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1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其翻译 12、(英语毕业论文)英语歌曲名称汉译研究 13、(英语毕业论文)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14、(英语毕业论文)An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s Used in Literary Works 15、(英语毕业论文)《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16、(英语毕业论文)《夜莺与玫瑰》两中译本之比较:德国功能主义视角(开题报告+论文) 17、(英语毕业论文)中国皮钦语的产生和发展 18、(英语毕业论文)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开题报告+论文) 19、(英语毕业论文)The Analysis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20、(英语毕业论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21、(英语毕业论文)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开题报告+论文+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xx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一、课堂篇 1.做读书人 第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 大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读书人。要真正喜欢书、真正喜欢读书,对书有感情,看到书就想读,情不自禁;要自觉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大学生一定要在学好专业的同时,有比较多的课外阅读,特别是人文方面的阅读;秉承“继承,批判,创新”的精神,将所学的知识学“透。” 2.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3.文化与语言 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毫无疑问,我们必须得学习这门课程。 连淑能先生认为,语言历来与文化密切相关,尤其与哲学、社会、逻辑、思维、心理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连先生的《英汉对比研究》中的绪论便是“语言与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印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就说道,定义某一事物,要注重它的外在和内在,而文化的内在是什么?文化就是人类从野蛮到文雅的转化过程,文化的核心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那什么又是语言?语言和言语有何区别?很多人会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没错,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由形、义两级构成的象征系统,形,就是形式,语言的形式便是语音,分节的发音成为思想媒介的精神劳动,是按照持续的、不变的功能进行的,这一功能尽可能完整地承担起来和系统地表现出来,就构成了语言的形式;义,当然是语义,也就是所表达的观念。语言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同要素构成的系统,语言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有组织、有条理的系统。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语言系统就是由音素、音节、节奏、语调群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音素也可以说是音位,也就是实际上发出的每一个音,辅音、元音和声调又构成了音节,一个重音以及它所附带的轻度音节又成了一个节奏,节奏凑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语调群。然而,语言单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这些单位本身所呈现出的具体的特性,而在于它们之间所表现出的关系。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人们为了交流心理,为了进行交际,可以使用各种语言(汉、英、俄、日等)。这多种语言就成了交际工具。使用者多种语言的人们,或说,或听,或些,或读,这些说、听、读、写的活动,就是作为交际过程的言语。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常有一定个体主观的反映和表述客观现实的印记。因为个别人的言语(由于缺乏统一性)不仅以偏离语言的标准和语法结构而互有区别(多人习惯等不同)。而且,同一个人的言语在不同场合,不同需要之下会表现出的言语方式和风格的不同,因此,言语不同于语言就在于是主观的心理过程。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语言源于言语,语言是从千变万化的言语现象中概括出来的共同结构,即同质结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创造物,语言也是人类的创造物,所以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 许多文化现象只反映该文化现象本身,语言则不同,它不仅反映语言本身,而且其重要的职责是记录其他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

英汉对比研究

从中西思维差异看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直觉性与逻辑性 摘要:在中国与外国文学领域中,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关键词: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差异;古典诗歌;可译性限度 正文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凝炼的文学体裁,其意境丰富,形式工整,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和内涵。由于英汉两种诗歌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二者在音律节奏、篇章结构以及意象构造方面各有特点,使得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困难重重,也引发了对中国古诗可译性的争论。语言作为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发展和使用都受制于思维。正如包惠南所指出的,“翻译活动的基础是人类思维规律的共同性,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因此,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是极为重要的途径。本文从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视角,对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探讨。 一、诗歌的可译性限度 乔纳森·卡勒曾指出,“诗歌居于文学经验的中心,诗的特殊性使之与一般的言语相区别,诗的文字记录虽属语言交流的范畴,然而,诗的特殊性已经改变了这一语言交流的范畴。诗的形式规则,诸如诗行断句、节奏、韵律等程式使之与普通话语有别。”从翻译学的角度来讲,诗歌也一度被认为是可译性最小的一种文学形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LFrost)明确提出,“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iswhatis lostintranslation)”。雪莱(PercyByssheShelley)在其论文《诗辩》中指出,“译诗是白费力气”。切斯特顿(GilbertKeithChesterton)则认为,“要求诗的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准确的等同物,就这样的意义来说,诗歌的翻译实在是不可能的。”在国内,持诗歌不可译论者也大有人在。王以铸先生认为,诗歌不能翻译,因为“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得通俗些,它的味道———即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溶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穆诗雄在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诗体与散体之争进行了分析讨论之后,阐释了中国古诗形式的不可译性。他认为英诗的行数和每行的音步数固定,外型上呈长短句式,无法再现中国古诗呈方阵的外型;而且英汉两种诗歌的句法差别太大,使古诗的音韵、节奏都难以再现。另外,由于中国古诗产生于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因此“表达特殊的诗句,不要说再现,有时要解释清楚都难”。正如萨丕尔所言,“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从语言艺术层面来看,诗歌等文学语言是要“充分挖掘和运用语言的各种因素和潜能,尤其是在语言的审美形式方面,它有着不同于实用语言的特殊要求”。因此,诗歌在其语言形式以及意境传达方面皆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限度。 二、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诗歌翻译 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深受思维支配,汉英思维差异必然影响着汉英语言的存在。承认汉英思维语言上的共性,可为翻译之可能提供理论基础,但只有寻求差异才能找到翻译的规律并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英汉民族生长的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都截然不同,因此在其思维形式、方法及程序上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直接会导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 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 本章主要是关于综合语与分析语,在文章开头作者就介绍了综合语和分析语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定义。此外,作者通过形态变化、词序、虚词和语调声调方面对英语和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 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 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 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第二章聚集与流散 本章主要是关于英汉句式句型的对比研究。英语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而汉语则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SV, SVP,SVO,SV 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

英汉对比研究试题

《英汉对比研究》试题 一、简单解释下列术语(40%): 1.对比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 2.历时与共时研究 3.显性与隐性 4.形合和意合 二、通过汉英版本对比,简略说明汉英中的柔性与刚性的语法特征(15%):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李商隐《端居》) Staying Idle in My Room Letters from my wife and old dreams with her Are both remote and vague. There is only clear autumn To accompany me on my empty bed. With crimsoned trees and Green mosses Under the stepping-stone. I feel solitary during the rain And melancholy under the moon. 三、试用分析下列英汉版本,总结替代和重复在英汉话语组织法方面的特征(15%): After watching the fish for some time, they asked me for pairs of several different kinds, pointing them out as they walked down the rows of tanks. I netted their choices into a traveling container and slipped it into an insulated bag for transport, handing it to the boy. “Carry it carefully,” I cautioned. 他们注视着那些鱼类好一会儿后,便要我给他们几对不同的鱼,一面在水箱之间走来走去,一面将所有的鱼指出来,我把他们选定的鱼用网捞出来,先放在一个让他带回去的容器中,再(…) 装进一个不漏水的袋子里,以便携带,然后将袋子交给那个男孩儿。“好好地提着(…)”我指点他。 四、简述下列问题(30%): 1.为什么要进行汉英对比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汉英对比研究? 2.如何看待对比分析在外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汉对比 论文

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物称与人称对比分析 摘要英语较常用物称表达法,即不用人称来叙述,而让事物以客观的口气呈现出来。相反,汉语则较注重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以“万物皆备于我”做主导,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或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因而常用人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本文通过对奥巴马就职演讲中英文版本的全面分析来说明这一结论。 关键词人称;物称;奥巴马就职演讲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mpersonal and Personal in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Abstract In English, people usually use impersonal expressions, that’s to say, they don't use personal to express themselves, on the contrary, they used to state their opinions objectively. While in Chines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thought, which is lead by “All things under heaven are being prepared for me.”Usually, the Chinese tend to narrate the object things from their own or tend to describe person and his behavior or state, therefore, people often use personal in Chinese. In Chinese, people stress on personal, while in English people stress on impersona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prove this point through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Key words: personal; impersonal; Obama’s inaugural speech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摘要:委婉语的创造和使用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英汉委婉语具有很多相似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它们之间在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英语;汉语;委婉语;对比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Abstract: Euphemism is not only a widespread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a mirror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have many similarities but more differences on forms and connot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 and historic background.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 from its origin, the way of its formation, its forms, content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s. Key Words: English; Chinese; euphemisms; contrastive study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有关委婉语的研究已有许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的,。综观委婉语的研究历史,我们发现国内外委婉语研究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个别语言上,缺乏深入的多语间的对比研究。而关于英汉委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国内外著作较少,要揭示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理解某一语言委婉的特殊性,还须通过对比的方法。本文将从英汉委婉语的词源、表现手法、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文化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委婉语的异同。 1. 英汉委婉语的词源 英语中的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ak(说好听的或善词令)。因此,euphemism 就是“说好听的话”或“讨人喜欢的话”。《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所给的定义是用比较模糊但更温和或比较委婉的单词或短语代替直言直语。王德春等认为,汉语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