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24012832.html,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初探作者:梁晶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8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它的科学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实

践证明的,它的意识形态性为其深刻的具体内容和根本思想所彰显。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成为学术与理论研究的起点,意识形态性鲜明地指向思想领域与维稳安全。厘清两者的内在关系既是理解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意识形态性

一、厘清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的意义

简单来看,科学性通常指概念、原理、定义以及论证等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目标等是否准确。意识形态性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代表某一阶级或者社会集团的系统的思想观念是否明确、鲜明。虽然这两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厘清两者的内在关系却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要求

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所在。一方面,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仅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机械地、人为地割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而不加以联系地、系统地、完整地去弄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本人曾经就谈过“我不能下决心在一个完整的东西还没有摆在我面前时,就送出任何一部分。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还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混淆或对立的做法,具体表现之一如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完全学术性质的理论,这一点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较为常见;而将马克思主义过度地等同于意识形态则容易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深刻、不到位,容易引起对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误判,使得意识形态的问题扩大化,造成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出现混乱,无法有序进行,从而影响和干扰其他领域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那种为了追求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而刻意强调整体性,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应持有的开放的态度、开阔的眼界、创新的思维也不予以提倡,否则只会使马克思主义陷入保守、封闭、僵化的处境,而这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是统筹学术研究与宣传教育的必然选择

前面提到,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更多对于理论研究和学术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意识形态性则更多指向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治维稳安全。其实这正点出了两方面的工作内容,即学术研究与宣传教育。在我国,这两项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是马克思主义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优点

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任选两题) 1、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通过对近代中国的历史的了解,可以看出中国人在选择自己的道路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也走了很多的弯路。其实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尝试其他的路,因为之后的历史到底是如何发展的谁都不知道,只有通过实践来确认。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人民一个极大的希望,让中国人民了解到了一条与资本主义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并以此开始尝试,虽然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来中国之时,与此并存的也有许多主义和学派,如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新村主义等等,其中有些“主义”还沸沸扬扬,颇有影响。但结果,在历史的考验下,大部分主义和思潮不久就烟消云散了,惟独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消失,而且逐步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政治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探索中所选择的最好的道路,是历史对于中国探索的结果的回应,这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2、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为何会迅速走向崩溃?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外乎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重要的因素,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国民党已经丧失了民心,自然会迅速走向崩溃,因为全中国是人民的。首先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人民都希望能够和平统一,不希望再打仗,然而国民党早就为内战做准备并且单方面撕毁了“双十协定”,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从而使国民党政府成为孤家寡人。蒋介石发动内战后,为了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学生姓名:石珍珍 学生学号:01008017 院系专业: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所在年级:2010级 任课教师:程宝华 完成日期:2011年11月17日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内容摘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普遍 的指导意义。而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在中 国的文化土壤中使之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走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这是当代 中国哲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备性,唯物主义, 自从19世纪这个辉煌的时代,孕育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来,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在这个跨时代的时期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和强烈光芒,震撼了世界,照亮了全球,已成为哲学音谱中的最强音。之所以如此,实乃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体现。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胜利过程并不是笔直的坦途,而是经历了一条充满着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派别的激烈斗争的曲折道路,这条道路当然还要继续延伸,但可以预言,曲折和斗争将是这条延伸道路的特征。 近年来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和“学派论”就是这一预言的佐证。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崇拜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伟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 人类社会的进程迈入19世纪以后,世界上人类的实践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就为哲学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世纪初期,机器大工业生产在西欧各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阶级关系日益清晰、简单和明朗化。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都表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的舞台,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工人运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迫切要求有一个科学的前所未有的理论指导工人阶级的思想和行动,来保证工人运动的不断胜利,从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了实际需要和客观的可能。 同时,19世纪初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时自然科学已从搜集材料阶段发展到整理材料的阶段;以研究过程为特点的自然科学的新学科纷纷出现,特别是细胞学说的建立,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能够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也充分地表明了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变化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阶级斗争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思维产生了飞跃,他们抛弃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吸收了它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的机械论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大概过程。 从这个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无实践根据的空想的神话,而是依据真正的社会、自然、思维几方面的丰富实践和理论,对古典的各个哲学流派进行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实现思想升华,实现理论再创造的结果。这个人类智慧的结晶立即又被用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过程是科学的过程。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t 陈 为 江华 丽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 国化和全新形态。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实践充分显示了 它的巨大优越性。其突出表 现和本质在于 它给以社会生产力空前宽广的发展空间, 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和富裕幸福, 并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 =作者简介 >陈为, 男, 湘南学院院报总编辑兼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教授、研究员; 研究方向: 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管理 江华丽, 女, 湘南学院宣传统战部科长、政工师 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是中国 共产 党人把 马 克思 主义 的 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 相结合 的产物, 是马 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 成果, 是科学社 会主义 在中国 发展的 崭 新形态。它初步回 答了 在中 国这样 经济 文化 科 技相 对落 后 的发展中国家, / 什么是社会主义 0以及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0 等一系列重大 的理 论和实 践问 题。改革 开放 和 社会 主义 现 代化建设 30多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已经充 分彰显 了中国 特 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 势, 如何深刻全 面地认 识中国 特色社 会 主义的优越性, 对于坚定全党全国人 民走中 国特色 社会主 义 道路的共同理想, 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 主义现 代化建 设 的伟大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 世纪中 叶基本 实现现 代 化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显然 具有十 分重大 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 义, 是能 够推 动社 会 生产 力空 前 发展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 筑之间的矛盾是构成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一社 会基本 矛盾中,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时, 就会促 进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 会的进 步。当生产 关系不适 应生产 力 发展要求时, 就会制约和束缚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成为 社会进 步的障碍。那么, 首先, 从我国的社 会主义公有制与生 产力之 间的关系来看,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 实现了生产资料、 劳动成果统一为 广大劳动者 所有, 这就实 现了生产 关系与 生 产力的高度一 致和统 一。在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条 件下, 生 产 关系总体上是促 进生产力发 展的, 它消除 了阻碍社 会生产 力 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 解决 了生产 关系与 生产力不 相适应 的 矛盾。其次, 从生产力方面来说, 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建 立和发 展, 使生产力中各种要素得到了解放和 激活, 特别是对 广大劳 动者而言, 不但把他们从旧社会的水深 火热之中解放出来, 而 且使他们成了生 产资料和劳 动成果 的占有 者, 他们 成了社 会 和生产的主人。因此, 在社会主义社会 中, 广大劳动群 众能够 焕发出空前的 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 性。社会主义 公有制 为 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 ) ) ) 劳动者发 挥聪明才智提供了 无限广 阔的空间。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 我们革命的目 的是解 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社 会主义 的优越 性应该表 现在比 资 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生产力 0。 ( 5邓小平文选 6第 2卷 )。 再次, 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来看, 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是 # 6# 一种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 公有 制不但 在国民 经济中 占据主 导地位, 对我国国民经 济持续健 康快速 发展起 着主导 的决定 性作用, 而且有利于对国民经济 实行有效地宏观调 控, 使国家 能够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 的进程、社会 生产力 发展的 需要, 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地作出自 觉改革和自我 调整, 使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更大 限度地 适应社 会生产 力的发 展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 指出: / 改革是 全面改 革, 是 坚持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自觉 调整生 产关系 和上层 建筑的 各个方面和环节, 来适 应初级阶 段生产 力发展 水平和 实现现 代化的历 史要求。0 ( 5江泽 民论 有中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6第 40 页 )。这就是我国改革开 放 30多 年来, 国内生 产总值 年均增 长之所以达到两位 数的根 本原因 所在。由此可 见, 中 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首先就体现在它能强有力地 推动我国社会 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使社 会生产力 具有可 持续发 展性。我国 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事实上证明 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能够 推动我 国社会 生产力 空前发 展的社会主义。 二、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是 广大 人民 群众 真正 当家 作 主的社会主义 所谓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 从 本质 特征 上来 说, 就是 广 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 义。因为, 我国社 会主义 民主 政治建设的目标, 就是 不断完 善我 国的 人民 代表 大会 制 度, 它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它体 现了我国 社会主 义民主 政治 的特点和优势, 符 合我国 的基 本国 情, 能够 反映 人民 群众 的 意志和愿望, 可以 集中人 民群 众的 智慧, 能 够使 人民 群众 真 正做到当家作主。在我国 能够利 用 / 人民 代表 大会 0这 一政 治舞台制定出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 众根本 利益、长远利 益的 法律和政策, 成为 全国各 族人 民参 政议 政、参与 管理 国家 和 决定国家事 务的 重 要平 台。 由此 可 见, 中 国特 色 的 社会 主 义,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 最广大人 民群众 当家作 主的 政治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 行, 使 广大人 民群众 真正 拥有了广泛而真实 的民 主权 利和 各项 自由。我 国还 在广 大 城乡建立了基层群 众的 民主 自治 制度。城 镇居 民委 员会 和 农村村民委员会, 是广大城乡居 民自己决 定具体 事务的 基层 群众自治组织, 它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 主制度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它是城乡基 层群众 在党 和政 府的 领导 下, 直接 行使 民 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 公益事 业, 实 行自我 管理、自我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 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 与革命性的统一 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 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 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儿向前发展的,世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实践上的持续性和在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模式”已经取得了国际认可,“中国特色”的旗帜也愈加鲜明。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大而言之可以说是国学、本土文化)的关系也就成了社会各界研讨的焦点。笔者试图从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历史契机来解读这一难题。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就历史发展境遇而言,俄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特征,虽然俄国搭上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一战期间,俄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把俄国从战争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开辟了一条新路。于是,在“五四”运动后期,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便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始在九州大地生根发芽儿。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救国思潮可谓风云际会,各领风骚。然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和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俄国人的胜利让中国人感到马克思主义的可行性,尽管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究竟为何物。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带有工具的色彩,仅仅是各种救国方案中一个而已。 其二,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面对落后的实际,变法,无论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当时,中国可参考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但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许多弊病,因此中国不仅要克服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只有完成“双重超越”,才能赶上世界的步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尽管其尚未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又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这个“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儿,也使得它较其它资产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这样一个命题基本上已被学界认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文化则是浑然一体的。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受到了内在的挑战。反思的结果就是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转变,克尔凯克尔、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这种转变的产物。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归纳方法来考察人类历史,从而发现了历史的规律,沟通了主客之间的鸿沟,真正凸现了人的主体意义,为人的自我实现找到了科学的道路。这种模式与中国传统中的“知行合一”极其类似,而其现实性(表现为合科学性和规律性)和中国的“重现世”的思维模式则不谋而合。所以,在极其紧迫的年代里,中国人迫不及待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机械式的教条,也只有“活学活用”,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在革命年代,假如没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就很难想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也就没有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在这里,就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风俗习惯等,才有存在并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自己,以求得枯木开花。 其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历史方位,立场决定视野,全面接轨才能实现“双赢”。现在一部分人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把本土文化当成沉睡的过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 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什么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答: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论述题:意识的产生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其原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重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论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重要》.物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认。 2,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时间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7.《重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多选题)

1、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 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属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的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属于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5、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 验活动 7、正确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的有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 然趋势、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9、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祸兮福所倚,福兮 祸所伏、物极必反,相反相成、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1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 11、正确揭示事物本质的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国家是阶级 压迫的工具、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2、各项体现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3、正确说明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有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形式对内容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14、属于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的有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 活动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15、人类意识具有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指导改造客 观世界的实践 16、正确体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有自由是对必然的认 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17、属于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有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认识主体具有有历史性、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18、能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的有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外部联系,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情认识反映事物的各个片面,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整体、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 19、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 要,这是因为认识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检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可以使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 20、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多种矛盾的复杂的统一体、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和认识能力的限制 21、真理具有绝对性。能正确说明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的有任何真理 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22、能正确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的有相对真理中含着绝对 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3、能正确说明真理的价值的表现的有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真 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真理具有教育的功能、真理具有激励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 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

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院、所、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级别2013 级 学年2013-2014学年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雍资霞 学号112013332222774 类别③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3年7月28日 研究生院制 课程类别 课程考试方式 题号 得分 教师评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题号 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分析方法的概念。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方法化。所谓矛盾分析方法, 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 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以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2、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矛盾分析方法是人们分析事物矛盾、解决矛盾问题的基本方法,它要求人们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原理,根据事物的矛盾本性去揭示事物内部诸因素之间、事物与外部其他事物之间、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过程与过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等, 因而它是人们分析事物矛盾、解决矛盾问题的普遍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又是辩证法的基本形式。人们通常使用的如质和量统一的方法、肯定和否定统一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统一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方法、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方法等, 无不是一种贯穿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形式。矛盾是标志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分析方法是一种按照矛盾原理、符合矛盾本性的分析事物的哲学方法, 本身是内在地包含综合的。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是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3、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必然有着自身的优越性和局限性。那是不是说资本主义有优越性,我们就认为资本主义好呢?甚至比我们的社会主义更好?又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研究 1. 吴建国《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南京 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2. 闫顺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6年02期 3. 曹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04 期 4. 乔世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性和时代性》,理论前沿, 2006年16期 5. 闫顺利《辩证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05期 6. 屠文淑《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理论彻底性与科学性的统》,宁波大学学报(人 文科学版),2005年01期 7. 文小勇石颖《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 报, 2005年02期 8. 伍志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科学性和综合性》,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5年05期 9. 裴小革《论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性》,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年 02期 10. 郑忆石《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天 府新论,2004年04期 11. 曾世宏徐元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价值量决定与度量的科学性》,理论探

讨, 2003年01期 12. 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 2004 年09期 13. 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4. 周中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5. 吴建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科学性维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6. 林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及其统一》,菏泽师范专科 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17. 李胜清《科学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年05期 18. 胡贵勇王婷婷《论“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科学性》,遵 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9. 陈根发《论日本法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因素及其科学性》,云南大学学报(法 学版), 2003年03期 20. 孙素岚杨孟著《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 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1. 黄楠森《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5期 22. 张西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可否定》,求是,2001年05期 23. 闫晓勇《实践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甘肃

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三大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谈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三大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郑义苗 摘要:马克思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对我们理解现实生活和认识世界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三大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现实提出自身的一些理解。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一部经历了160多年历史残酷检验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我党的指导思想。马哲中提出的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观点等等。都是非常经典也具有很大实用性的,对于我们理解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建立起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提供一整套完备的方法。同时我也坚信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最高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在将来实现的。 读完马克思主义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克思的超前性,如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定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阶级剥削雇佣工人,占有剩余价值的本质。而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积累必将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最终被社会主义所替代。其次马克思还超前性的提出了经济危机理论(这也是让我最震撼的),提出了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过程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并呈现周期性。而且新时代的经济危机表现出周期更短,持续性更久,破坏性更大,涉及面更广的特点。这也是08年金融危机出现后,西方掀起马克思热的原因,因为马克思在160年就已经提出了经济危机的完备理论。同时对于目前的国际形势,欧债美债危机的升级,欧元区面临解体,英国,爱尔兰,冰岛,迪拜等国家面临着破产危机。种种迹象都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劣根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马克思都是值得一遍一遍细细品读的。由于马克思有太多值得学习和深究的知识: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可以谈生活中的唯心主义现象;实践的重要性理解,对我们一辈子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还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我们判断自己的感性面和做理性的决策有很大的理解意义;都很经典,我今天就只选取其中的一个小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三大规律,来细谈我的收获。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含义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而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的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或趋势。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这两重性既区别又联系。区别在于:矛盾的同一性是相互吸引,斗争性是是相互排斥;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即任何时刻都无条件存在斗争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即是需要参照系的。联系表现在: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同一是包含对立差异的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与条件,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所以我们要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统一中把握斗争。矛盾的这两个性质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同时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这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摘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 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马克思主义;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正如列宁所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列宁选集》第二卷)(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创立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以便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创立的意义所在。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二卷)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