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意义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意义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70%,是外周血循环和免疫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白细胞。各类白细胞百分比为:

嗜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白细胞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变形与吞噬能力,在抵抗疾病、保护机体方面非常重要。

中性粒细胞经历的一个过程为化学趋向性。这些吞噬细胞通常存在于外周血中,但是在感染或发炎时,特别是受到细菌等微生物侵入机体导致感染时,会引发趋化因子的产生(这些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8,干扰素-g,和补体C5a),细胞表面的受体能探测化学因子的梯度引导中性粒细胞的迁徙,中性粒细胞会离开血管而趋向炎症或损伤部位的迁徙,吞噬细菌,这一过程称为“趋化作用”

细菌被细胞内所含的多种酶分解消化。严重时粒细胞本身亦随之坏死,成为所谓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是指白细胞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的含量。中性粒细胞增高一般代表细菌性感染或在机体受疼痛、寒冷等刺激时;另外一些生理情况下也会稍微升高,如进食,运动等。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1)感染性疾病(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化学物质及药物均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临床意义分析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 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1 白细胞计数 1.1 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 1.2 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10.0)×109/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当每升超过10.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升少于4.0×109个白细胞时,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有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白细数计数病理性增多。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出现病理性减少。抗癫痫类药物、某些抗生素、麻醉药、激素类药物可引起一过性白细胞增多。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物等,会使白细胞降低。 2 白细胞分类计数、,。 参考值: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细胞0.5%~5%,(0.02~ 0.50)×109/L;嗜碱性粒细胞0%~1%,(0~0.10)×109/L;淋巴细胞20%~40%,(0.80~4.00)×109/L;单核细胞3%~8%,(0.12~0.70)×109/L 2.2 临床意义 2.2.1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调节作用、变形性和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中单纯的白细胞总数检测意义不大,其数量变化必须参考白细胞分类的变化值。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

中性粒细胞增多意义

1,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多。a,局限性轻度感染:WBC增高,N增高。b,中度感染:WBC(10~20)*10*9/L ,N增高伴核左移。C,严重感染:机体反应好时WBC明显增高,反应差时WBC不高,核左移明显。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后12~36h内,WBC总数及N可增多。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 白血病,肿瘤,骨髓增值等可持续性N增高。 1感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贫血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放射性核素。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1,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2,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正常人为2. RPI大于3提示溶血性贫血或急性失血性贫血。小于2为骨髓增生底下或红细胞系成熟障碍所致的贫血。 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儿童,60岁以上老人,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可真高。2,病理性增快:a,各种炎症性疾病:急性细菌性炎症时,炎症发生后2~3天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结核病时,因纤维蛋白原及免疫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增快b,组织损伤及坏死。C,恶心肿瘤。D,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时,血沉增快。E,其他: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 a,腹痛部位不确切,接近腹中线。B,疼痛感觉模糊,多为痉挛,不适,钝痛,灼痛。C,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其他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A,定位准确,可在腹部一侧。B,程度剧烈而持续C,可有局部腹肌强直D,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而加重。 A,水纳潴留B,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D血浆胶体参透压降低E,淋巴回流受阻。肾源性水肿:从眼睑,颜面开始蔓延全身,发展迅速,软而移动性大,伴有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肾病病症。心源性水肿:从足部开始蔓延全身,发展较缓慢,比较坚实,移动性小,伴有心功能不全病症,如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等。 见于门静脉高压致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又侧支循环形成时,腹壁静脉可显而易见或迂曲变粗。 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 A,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摸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过到原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B,肾小管性蛋白尿,炎症或中毒等因素使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肾盂肾炎,肾小管酸中毒。C,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D,溢出性蛋白尿: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所致,溶血性贫血。E,组织性蛋白尿:肾组织破坏,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F,假性蛋白尿,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

内科护理学实验报告

内科护理学实验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内科护理学》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肺结核见习 学习中心名称: XX学习中心姓名: XXXX 学号: XXX 实验日期:XX 年 XX 月 XX 日指导教师: XXX 成绩: 一、见习目的 1.了解各型肺结核的X线特点。 肺结核有五型。 Ⅰ型肺结核:原发性肺结核,可以正常或见哑铃形病灶。 Ⅱ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分布均匀,大小密度相近的粟粒状阴影。 Ⅲ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云雾状,边缘模糊,密度相对较淡。 Ⅳ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空洞形成不同形式的透亮区,纤维钙化的硬结病灶,如条索、结节状、斑点状病灶,边缘清楚,密度相对较高。 Ⅴ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胸膜增厚,可见钙化影。 2.掌握肺结核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护理评估:1.评估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2.评估患者咯血情况,咯血量的大小。 护理诊断:1.气体交换受损:与结核导致的肺功能降低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机体消耗量增加、代谢紊乱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4.有感染的危险:与抵抗力下降有关; 5.潜在并发症:有咯血、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危险; 6.知识缺乏: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有关。 护理措施:1.气体交换受损:持续低流量吸氧,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

2.活动无耐力: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注意室内每天开窗通风,紫外线消 毒,告知患者生活规律,充分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和重体力劳动,病 情允许可以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在病人休息期间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和 探视; 3.营养失调:告知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多吃鱼、 瘦肉、蛋、牛奶和新鲜水果蔬菜,补充足够水分; 4.有感染的危险:做好基础护理,保证床单元整洁,预防上呼吸道感 染,预防压疮的发生,必要时应用抗生素; 5.潜在并发症:咯血时嘱头偏向一侧或患者侧卧位,给以患者心理安 慰,消除紧张恐惧情绪,鼓励患者尽量将血咯出来,保持呼吸道通 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止血药;小咯血患者可进食易消化、温 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大咯血患者暂禁食;注意观察有无先兆症 状;每天定时测血糖,监测血糖变化; 6.知识缺乏:加强对患者结核病知识的健康教育,主动与病人沟通,介 绍肺结核是可防可治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见习重点 肺结核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三、见习难点 1.各型肺结核的X线特点 2.肺结核的治疗要点 四、具体安排 1.简单讲授肺结核护理评方法及内容

中性粒细胞胞外杀菌网络的研究

中性粒细胞胞外杀菌网络的研究 摘要中性粒细胞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s),是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pmns的灭菌方式主要分为呼吸爆发和形成胞外杀菌网络(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后者的效率远远高于前者。胞外杀菌网络由核酸物质和颗粒蛋白组成,在诱导因子刺激下形成网状结构,捕杀病原体,其内在杀菌机制成为近年pmns 杀菌功能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胞外杀菌网络;杀菌机制 中图分类号q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92-03 research on the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of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liang ya 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guangzhou 510091 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 (pmns)are one of the first defenses against invading microbes. there are two ways for pmns to kill bacteria, phagocytosis and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 which is much more effective. nets are composed of dna and protein. after the stimulation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定义]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染料染色,根据各类白细胞着色特征,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数量、形态和质量的变化、予以分类计数并求出各种白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意义]血液中的白细胞一般包括:颗粒细胞(嗜中性、嗜酸性和碱性细胞)、淋巴细胞(大、中、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它们分工不同,在体内发挥各自的作用。① 嗜中性白细胞, 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通过吞噬作用而消灭入侵的细菌,特别是球菌。在严重感染和炎症初期 时最活跃;②嗜酸性白细胞,常积聚在抗原-抗体反应的部位,因此,认为它抑制组胺等物质的活动;③嗜碱性白细胞,碱性颗粒中有肝素,表明它有抗凝作用;④淋巴细胞;参与机 体免疫反应;⑤单核细胞;它有特殊的酶系统,能对付顽强的病原体,如真菌、原生动物、结核杆菌及布病等。在慢性感染时或体内有较多组织碎片需要清除时,它会大量出现。 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构成的比例、形态和质量基本是不变的,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比例、形态、质量将会发生变化,故临床上常把计数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的种类。 [目的与要求]掌握计数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原理]由于白细胞内含有带不同电荷的物质,其中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与酸性染料结合呈现红 色(这种物质叫嗜酸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碱性);而带负电荷的物质易与碱性染料结 合呈现蓝色(这种物质叫嗜碱性物质或颗粒,而其本身呈酸性);当细胞内物质带的正负电 荷相等时,那么结合的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几乎相等,这些物质就呈现红、蓝相混的紫红色 (这种物质叫嗜中性物质或颗粒)。这样血片中的白细胞经过染色后就被染成红、蓝及紫红色,从而可以识别分类。 【器材与试剂】 器村:载垠片?聲色缸及比架、洗報、显????汕、白細胞分类计数器、吸水纸等. 试剂:染液、缓冲液 [步骤] 1 .米血 2. 制作血涂片:①取洁净载玻片数张,选择边缘光滑的载片作为推片(也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的盖玻片做为推片),用左手的拇指及中指夹持载片并置于平稳的台面上,右手持推片。 ②取被检血(经EDTA抗凝)1小滴,放于载玻片的右端,手持推片放于血滴之前并与载片接触,以30°?40°角向后拉动推片,使之与血滴接触,待血液扩散形成一条线状之后,以均等的速度轻轻向前推动推片,则血液就被均匀地涂于载片上而形成一薄血膜。良好的血 片,血液应分布均匀,厚度要适当,对光观察时呈霓红色,血膜应位于玻片中央,两端留有空隙,以迪 3. 染色 3. 1单染色 瑞氏染色:滴加染液(约20滴)盖满血膜,染1分钟后,再加等量的缓冲液,继续染色3?10分钟(外界温度低染色时间长,反之亦然),用水冲去染液,吸干染片,干燥后,油镜观 察。对胞浆及颗粒染色效果好。 姬姆萨氏染色:在血膜上先加2-3滴甲醇使血膜固定,3-5分钟后待甲醇挥发后再加染液;染色20-60分钟(依外界温度高低而定染色时间长短);水洗,干后油镜观察。对胞核及血液原虫染色效果好。 3. 2复染色(混合染色) 瑞氏-姬姆萨氏复合染色:先加瑞氏染液,半分钟后用水洗去染液;再加姬姆萨氏染液染约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如何认识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分类值的意义 全网发布:2012-07-24 23:00 发表者:陈贤楠(访问人次:33653) 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重要的参考资料,尤其在儿科急性发热、感染性疾病诊治中,血常规检查常是区别细菌性感染或病毒感染以及感染严重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我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发现,某些家长或医生由于对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分析的片面性,导致抗生素滥用或疾病严重度判断的偏移。在此作简短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陈贤楠 一、必须牢记以下的基本概念: 1、白细胞总数(WBC)和分类(包括绝对值和相对百分数)值反映的是炎症指标,换言之,感染性炎症和非感染性炎症均可以引起上述参数的变化。 2、在儿科发热的患儿,白细胞和分类值常反映感染性炎症,也常作为鉴别细菌性或非细菌性感染的指标。即:细菌性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数升高。 3、但是在复杂性慢性、反复性发作的疾病(如哮喘、过敏咳嗽、过敏肠病等)和重症感染又伴有全身炎症反应(如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时,上述数值的判断必须慎重,因为它既受感染性炎症,又受非感染炎症的影响。 4、病毒感染时通常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但某些特殊病毒或病毒感染综合征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5、白细胞总数和分类,作为血常规三项重要信息之一(其他二项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也是血液病和骨髓功能重要指标。如白白血病、白细胞减少症等。 二、当前儿科门诊对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分析的常见偏移和误区有: 1、以成人的白细胞和分类正常值来判断小儿的化验值。小儿各年龄段血常规中白细胞级分类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白细胞主要分粒细胞(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的分类中以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比较突出:生后4~6天至~4~6岁期间以淋巴细胞(lymphocyte,L)占优势约占60%为主,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约为30%;而在出生后4~6天前和4~6岁后直至成人则以中性粒细胞为优势,约占65%。 白细胞值正常范围在国内外不同教科书中有所不同的,但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而目前个医院包括儿童医院化验单上均以成人正常值为标准,不少儿科医生也以此标准值去判断不同年龄患儿,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也是抗生素滥用的重要原因。 2、白细胞和分类值增高作为感染疾病未愈的指标、作为继续应用抗生素的证据。许多家长因为化验白细胞高而不敢停用抗生素。事实上对只咳嗽不发热,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孩子轻度的白细胞增加没有太大意义,更不能区分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引起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如精神紧张、哭闹、运动或活动、预防接种,疼痛刺激等等。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服药、食物等也可使白细胞值改变。有人观察到:在12~24小时内,没有任何干预情况下,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可以由15.0~20.0×109/L下降至10.0×109/L(即从每立方毫米1.5万~2万降至1万以下)。 3、过度解读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如机械、简单地用来判断感染病原体、抗生素选择的指标。 三、白细胞生成、循环和清除过程--有利于纠正上述误区 以上已提及:白细胞主要由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以白细胞中占优势的中性粒细胞为例:

吞噬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吞噬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白细胞(WBC):包括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包括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小吞噬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因此,三者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为白细胞里面的两种不同细胞。 1.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体积最大,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8%。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的功能:①吞噬消化作用:能吞噬并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②分泌功能: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③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特异性免疫应答;④杀伤肿瘤细胞。 2.靶细胞即目标细胞,为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目标。 靶细胞的前身有多种细胞,如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如HIV病毒)后即成为免疫系统能识别并之产生免疫应答的靶细胞。 靶器官也同样意思 3.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3%,含有较少的细胞质和一个较大的细胞核。寿命最短的淋巴细胞可存活几个小时,最长的可达数年。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在功能上T 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1)T细胞T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40%~60%,T细胞能合成和释放一些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具有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多种作用。 (2)B细胞B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0%~30%,当B细胞初次与某一抗原接触而被致敏后,一部分B细胞将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即抗体,释放入血液中;另一部分发展成为记忆B细胞,寿命可长达一年以上且保持特异性,当它们再次接触到同一抗原时,能被迅速激活为特异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所表达的抗原特异性受体,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antigen receptor,BCR)。据估计一个B细胞膜上约含有104~105个BCR。 (3)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NK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它具有T细胞和B细胞所不具备的特征。NK能识别并攻击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任何膜表面发生变化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或受到病毒攻击的细胞。NK与靶细胞膜相接触时,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靶细胞膜穿孔,并最终将膜分解。参考资料:<<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 (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 )×109/L;

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 (2007-04-16 18:37:47) 分类:医海无涯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一、白细胞 白血球,或称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体内为4×10^9到11×10^9/每升血液。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除了在血液外,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它组织中。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 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1~0.04,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 0.20~ 0.3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二、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依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粒细胞与无粒细胞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依其功能又分为若干种。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搞原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捕杀病原体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捕杀病原体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1-07-14T10:24:23.7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王陈林1 王钧2 周剑涛3 [导读]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效应细胞,具有细胞内与细胞外杀灭病原体的途径。 王陈林1 王钧2 周剑涛3 (1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 430010) (2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医院 430010;3湖北省黄冈卫生学校 438000) 【中图分类号】R39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5-0211-02 【摘要】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效应细胞,具有细胞内与细胞外杀灭病原体的途径。活化中性粒细胞能形成胞外诱捕网(NETs)构成细胞外杀灭途径。NETs由染色质与颗粒(源性)蛋白质构成。NETs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及真菌有捕获与杀灭作用,对利什曼原虫、牛艾美耳球虫等寄生虫也有捕获与杀灭作用。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病原体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效应细胞,具有捕杀微生物的关键作用。Brinkmann等[1]研究指出,中性粒细胞能通过形成胞外诱捕网(NETs),构成NET介导的杀灭途径,参与微生物病原体感染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 1 NETs的结构与组成成分 在感染或炎症应答期,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形成一种细胞外纤维结构,即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NETs由染色质与颗粒(源性)蛋白质构成。NETs结构中染色质与细胞核内染色质不同,细胞外染色质呈松弛的去致密状态[2]。在形成NET时期,活化的中性粒细胞高表达肽酰基精氨酸脱亚氨酶4(PAD4),PAD4催化组蛋白精氨酸残基瓜氨酸化,电中性瓜氨酸残基替代正电性精氨酸残基促进中性粒细胞松弛染色质结构。Brinkmann等研究报道,DNA是NETs的主要结构成分。用组蛋白抗体证明NETs含有组蛋白H1、H2A、H2B、H3和H4。用免疫荧光技术分析,NETs含有嗜苯胺蓝颗粒中蛋白质,以及含有其他特异性颗粒蛋白质。 2 ETosis:一种新的细胞死亡途径 研究者证实,中性粒细胞死亡时释放NETs。中性粒细胞这种细胞死亡程序,既不同于细胞凋亡,又不同于细胞坏死,是一种新的细胞死亡途径(ETosis)。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其显著特点是细胞染色体的DNA降解,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呈现特异的梯状图谱。坏死是由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引起的细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细胞经ETosis死亡,则表现为细胞核膜崩溃,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基质混合,以及细胞器消失,在胞外形成纤维样捕获网结构,捕获网中DNA未断裂。 3 NETs捕杀病原体的作用 3.1 NETs杀灭细菌的作用由于NETs具有粘性和定位于感染部位的性质,NETs被认为是免疫系统防御细菌的第一道防线。中性粒细胞通过NETs构成NET介导的杀灭途径,参与细菌感染的先天免疫应答反应。一旦细菌被NETs诱捕,在NETs结构内,抗微生物分子局部浓度高,能有效降解致病因子和杀灭细菌。 迄今为止,研究证实NETs与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A型链球菌相互作用;与革兰阴性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志贺菌和大肠杆菌相互作用;与菌丝形白色念珠菌和孢子形白色念珠菌相互作用。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福氏志贺菌被NETs捕获在其中时,金黄色葡萄球菌α毒力因子和福氏志贺菌IpaB毒力因子均被降解,并且NETs有能力杀灭这些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通过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BPI)-介导和组蛋白介导被杀灭。同样,白色念珠菌也被NETs杀灭,但该NETs介导的杀灭途径与颗粒源蛋白质有关,与组蛋白无关。 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几乎无人注意NETs对于结核病可能发挥作用。Ramos-Kichik等为了研究细胞内病原体是否能诱导NETs形成,在体外对结核分枝杆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以时间依赖性方式形成NETs。NETs能够捕获结核杆菌,但不能杀灭结核杆菌。 3.2 NETs杀灭寄生虫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已知NETs对寄生虫也有杀灭作用。Guimaraes-Costa等研究表明,当人中性粒细胞与利什曼原虫相互作用时,利什曼原虫以寄生数量-依赖性与原虫表面脂磷聚糖剂量-依赖性方式诱导产生NETs。电镜显示,利什曼原虫被NETs捕获。 Behrendt等首次报道牛艾美耳球虫诱导NET形成。研究组发现牛中性粒细胞与牛艾美耳球虫孢子相互作用,其存活的孢子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NET的作用,要比死亡的或匀浆化寄生虫的诱导作用更强。经DNase处理则防止NET形成,用NADPH 氧化酶抑制剂处理则降低NET形成。孢子与中性粒细胞共同培养,发现细胞外纤维粘附孢子,支持NETs捕获牛艾美耳球虫孢子,从而防止感染宿主细胞。参考文献 [1]Brinkmann V,Reichard U,Goosmann C,et al.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kill bacteria. Science,2004,303(5663):1532-1535. [2]周剑涛,丁海峰,夏瑾燕.组蛋白瓜氨酸化介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生命的化学,2009,29(4):495-497.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计数 【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 相对值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0.5%~5%(0.05~0.5)×109/L 嗜碱性粒细胞0%~1%(0~1)×109/L 淋巴细胞20%~40%(0.8~4)×109/L 单核细胞3%~8%(0.12~0.8)×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高于参考值上限称白细胞增多,低于参考值下限为白细胞减少。其增多和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淋巴细胞等数量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白细胞总数改变的临床意义详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相关临床意义。 外周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观察其形态,可将白细胞分为5种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各种白细胞的特点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总数的增多。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一天内存在着变化,下午较清晨为高。 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情绪激动和剧痛都可使白细胞暂时性增多。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白细胞增多,于分娩后2~5天恢复至孕前水平。 病理性增多见于: 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原因。此外,某些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病毒(乙脑、流行性出血热)、真菌和放线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等都可使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塞、脑梗塞、肺梗塞)等,多在36h小时内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③急性溶血:以血管内溶血更明显,溶血后12~36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④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后1~2h,白细胞总数迅速增多,可达(10~20)×109/L,内出血较外出血显着,主要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血小板也有所增高,

红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实验诊断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红细胞、白细胞计数 实验原理 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等渗性稀释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用稀醋酸液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充入计数池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根据稀释倍数和计数的容积,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以及白细胞数量。 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材料: 显微镜、微量吸管、毛细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盖玻片、小试管、RBC稀释液、WBC 稀释液、正常人的全血、纱布 实验步骤: 1、红细胞计数准备: 加稀释液,用微量吸管吸取RBC稀释液蒸馏水2.0 ml加到小试管内。 取血,毛细吸管取血10 μl。 用纱布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2、白细胞计数准备: WBC稀释液: 冰醋酸3.0 mL(破坏红细胞) 蒸馏水97.0 mL 亚甲蓝(染色) 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 mL。 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 μL。 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充池、观察: 将计数板及盖玻片檫净,将盖玻片覆盖在计数板上。 用滴管吸取混均的红细胞悬液充入上方计数室,静置3-5 min,高倍镜下计数;白细胞悬液充入下方计数室,静置2-3 min,低倍镜下计数。 观察计数,红细胞,高倍镜下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的4个中方格和正中的1个中方格的红细胞,压线细胞的计数按照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计数时按照弓形的计数方式,以免漏数或多数。 用低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实验结果 1、红细胞计数实验结果: 5个中方格内RBC的计数/个=24+27+32+22+25 根据计算公式: RBC/L=5个中方格内RBC数×5×10×200×106 =5个中方格内RBC数/100×1012 推算得出RBC:1.3×1012/L 正常人群的红细胞计数参考区间: 人群红细胞计数(×1012/L)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522 Chin J Hemorh.2012;22(3) doi:10.3969/j.issn.1009-881X.2012.03.057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 应用价值 李 斌,张周良,杨珍珍,张惠中*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输血科,陕西西安 710038)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6例呼吸科发热待查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计算NLR;并连续进行痰培养及血培养。结果细菌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WBC、Neu无显著性差异(P>0.05),Lym、NLR有显著性差异(P<0.01)。NC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各组最高(74%、62%、66%、71%);Lym(62%、59%、60%、61%);WBC(48%、53%、51%、51%);Neu(43%、57%、50%、50%)。NCR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706);Lym(0.530);WBC(0.487);Neu(0.324)。结论 NLR对早期预测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早期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预测;细菌感染 中图法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1X(2012)03-0522-03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LI Bin,ZHANG Zhou-liang,YANG Zhen-zhen,ZHANG Hui-zho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angdu Hospit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 as a predictor of bacteremia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Methods 11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were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for testing the blood routine,and recording the total count of white blood cells,neutrophils,lymphocyte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NLR,sputum culture and blood culture consecutivily.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 were detected with respect to the lymphocyte count and NLR(P<0.01),but not regarding WBC count and neutrophil count(P>0.05).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highest for the NLR(74%,62%,66% and 71%,respectively);Lym(62%,59%,60% and 61%,respectively);WBC(48%,53%,51% and 51%,respectively);Neu(43%,57%,50% and 50%,respectively).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highest for the NLR(0.706;confidence interval:0.611~0.800);lymphocyte count(0.530;0.424~0.636);WBC(0.487;0.380~0.595);neutrophil count(0.324;0.227~0.422).Conclusion NLR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respiratory bacterial infections are better than routine parameters like WBC count,neutrophil count,and lymphocyte count. Key words:neutrophil count;lymphocyte count;ratio;predictor;bacterial infection 收稿日期:2012-05-22 作者简介:李斌(1972-),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诊断。 *通讯作者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红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 稀释液:NaCl, Na2SO4,HgCl2 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l ③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液时临时使用 (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稀释液2.0 ml。 ②采血,取血10 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 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 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 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

胞数。) 2、白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2)试剂:WBC稀释液:冰醋酸3.0 mL(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 mL;亚甲蓝(染色) (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 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 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 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 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 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三.实验结果 表一红细胞计数表 RBC/L=405/100×1012=4.05×1012/L 表二白细胞计数表 WBC/L =112/20×109=5.6×109/L 实验结果:RBC:4.05×1012/L WBC:5.6×109/L 四.讨论 1、从实验结果与正常范围比较,实验结果没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被采血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doc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 篇一: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血型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 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两种抗体。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见表4-3-1-1)三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 (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采血

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 10~30min后观察结果。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五、实验结果: 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 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2.实验中我们组发现15分钟后没有出现血凝现象,可用牙签轻轻搅拌一会儿,有些载玻片上就不现了血块,但有些经搅拌后仍不出现血凝现象,表示确实不含相应的抗原。篇二:血糖的测定实验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