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

【概念】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

【病因】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呈圆形,直径为100~200nm。

【临床表现】

1、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2、⑴前驱期: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⑵发病1-2天后:颧骨或耳部疼痛,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腮腺一侧

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肿大特点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腮腺下的皮下软组织水肿,局部皮肤发亮,疼痛明显。唾液腺管的阻塞使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3、脑膜炎:头痛、嗜睡、脑膜刺激症

4、睾丸炎: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病人又出现发热,睾丸明显肿胀和

疼痛,单侧、持续3-5天,10天内好转。

5、卵巢炎:5%成年妇女,出现下腹疼痛。

6、胰腺炎:腮腺炎合并胰腺炎的发病率小于10%。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记数正常或稍有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血、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淀粉酶有轻、中度增高。

3、脑脊液:白细胞增高。

4、抗体、抗原检查。

5、病毒分离。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卧床,进流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5-7天。

3、对症:镇痛药。

4、肾上腺皮质激素:重症5-10毫克地塞米松5-7天。

【护理要点】

1、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饮料。

3、疼痛严重者,帮助其进行腮肿局部冷敷。

4、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如稀饭、面条等。

5、实行呼吸道隔离,隔离期自发病开始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一般不

少于10天。

【护理问题】1疼痛:头疼与病毒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与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腮腺炎症有关。

3有传播感染的危险:抵抗力低下有关。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腮腺炎的症状:发热、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性肿大、疼痛、流行特点。传染源为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自腮肿

发生前7天至肿大后9天均有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以冬、

春季多见。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儿童常并发脑膜炎,成人常并发睾

丸炎及卵巢炎等。

发现病人,立即采取呼吸道隔离,隔离期自发病开始到腮腺肿大完

全消退为止,一般不少于10天。

2 饮食宜给予易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富有营养,如稀饭、面汤、面

条等。避免酸辣甜及硬而干燥的食物。防止腺体肿胀加剧。

3要保持口腔卫生,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指导和协助病人经常用生理盐水或复

方硼酸水漱口,多饮水,以利于降温。

4流行期间不串门,外出戴口罩。

5对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及污染物应进行消毒处理。

6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立即住院治疗。

7如病人出现睾丸炎并发症时,应用丁字带将睾丸托起。

. .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试题

南安市柳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知识试题姓名:成绩: 一判断题(20%) 1、腮腺炎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一般室温2~3日即可失去传染性。() 2、流行性腮腺炎一般一侧腮腺先肿大。() 3、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后张口咀嚼时胀痛不会加剧。() 4、凡接触过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后的人员须检疫3周。() 5、部分患儿有发热、头痛、乏力、纳差等前驱症状.() 二单项选择题(80%) 1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脑炎链球菌肥 C、腮腺炎病毒 D、乙型A型溶血性链球菌 2、流行性腮腺炎传播途径主要经() A、飞沫传播 B、血液传播 C 、食物传播 D、虫媒传播 3、本病为世界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以()为主。 A 、夏季 B、秋季 C、冬季 D、冬春季 4、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平均为()。 A、18天 B、10天 C、15天 D、20天 5、腮腺炎肿大的范围以()为中心。 A、口腔四周 B、耳垂 C、耳朵 6、腮腺炎的常见临床表现() A、卵巢炎 B、胰腺炎 C、睾丸炎 D、脑膜脑炎 7、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期() A、从症状出现前3天到出现症状后7天 B、从症状出现前7天到出现症状后9天 C、从症状出现前7天到出现症状后14天 D、从症状出现前6天到出现症状后9天 8、患儿男,8岁。春季,发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8小时后右耳周围肿痛,同学中有类似患者。查体:右耳为中心,皮肤发热,触之坚韧有弹性,疼痛及触痛。最可能发生() A、麻疹 B、化脓性腮腺炎 C、急性淋巴结炎 D、流行性腮腺炎 9.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隔离至() A、出疹后 3天 B、出疹后 5天 C、出疹后 7天 D、症状完全消失 10.目前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治疗是() A、抗病毒治疗 B、抗生素治疗 C、对症治疗 D、隔离休息

浙江省流行性腮腺炎应急处理预案(20061215)

浙江省流行性腮腺炎应急处理预案 第一部分前言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中较为多见的是睾丸炎,主要发生在青春后期的男性,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但不育症罕见。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主要以飞沫传播为主,人对流行性腮腺炎普遍易感。全年都有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患者多见于儿童,<1岁的婴儿可由母体获得被动抗体,发病极少。5~9岁发病最高。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呈显性感染者极少见。为有效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特制订本预案。 第二部分疫情分级和响应 一、疫情分级 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流行严重程度及疫情变化情况,以发病范围、数量、病死率、是否发生暴发和流行为依据,分级实施临时紧急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 (一)蓝色疫情 省内出现1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暴发点指7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二)黄色疫情 省内同一地市3周内出现5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同一县3周内出现3个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5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三)橙色疫情 省内3周内出现15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同一地市3周内出现10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同一暴发点7天内发生10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四)红色疫情 省内3周内出现30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 二、疫情的应急响应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阿米巴痢疾 一、急性阿米巴痢疾: 疑似病例: 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 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 伤寒和副伤寒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艾滋病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济氏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流行性腮腺炎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永城市流行性腮腺炎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1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中较为多见的是睾丸炎,主要发生在青春后期的男性,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但不育症罕见。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主要以飞沫传播为主,人对流行性腮腺炎普遍易感。全年都有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患者多见于儿童,<1岁的婴儿可由母体获得被动抗体,发病极少。5~9岁发病最高。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呈显性感染者极少见。为有效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订本预案。 2 疫情分级和响应 2.1 疫情分级 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流行严重程度及疫情变化情况,以发病范围、数量、病死率、是否发生暴发和流行为依据,分级实施临时紧急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 2.1.1 蓝色疫情 市内出现1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暴发点指7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1.2 黄色疫情 市内3周内出现5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3周内出现3个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5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2 疫情的应急响应 2.2.1 蓝色疫情的响应 (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技术方案,及时将疫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应急小分队24小时内赶赴现场核实诊断,进

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各项业务控制措施。 (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应急接种方案报当地县级政府批准,并及时采取应急接种。 2.2.2 黄色疫情的响应 在蓝色疫情响应基础上,开展以下工作: (1)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技术方案,及时将疫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市3周内发生第2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组织应急小分队12小时内赴现场核实诊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各项业务控制措施。 (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应急小分队24小时内赴现场指导、协助与督促落实各项业务控制措施。 3 疫情现场控制 3.1 流行病学调查 3.1.1调查前准备 成立调查处理小组,小组的成员应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其次,初步确定调查处理方案、准备各种调查表格和采集标本所需要的实验室器材、联系好参与调查处理的车辆和司机;最后,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定有关初步行程和工作安排。 3.1.2 核实疫情,确认暴发 调查小组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听取当地汇报,了解疫情发生经过及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开展相关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初步诊断(《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见附录2),确定病例定义。 3.1.3 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 现场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个案调查、当地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状况、居住环境、人口流动等内容。每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都应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例的出生日期、出疹日期和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免疫史、感染来源等内容,详细填写《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病例调查一览表》(附录1)。同时根据病例定义在当地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

流行性腮腺炎教案

流行性腮腺炎培训教案 教学内容:病因及发病机制、护理、治疗及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腮腺炎的病因、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腮腺炎的治疗和预后;了解:腮腺炎的发病机制。 概念: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性肿胀、疼痛、发热等。除此以外,常可累计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及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死亡。 一、病源学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股RNA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亲和性。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一般室温下,经2-3天其传染性消失。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但耐寒。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腮肿前7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仅有其它器官受累者,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2.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鼻咽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亦可接触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三、发病机制 在腮腺肿胀前7天至肿胀出现后9天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唾液飞沫吸入,侵入口腔和鼻粘膜,在上呼吸道上皮组织内繁殖,形成病毒血症,再侵犯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也可涉及神经组织及其他器官。 病理:为非化脓性炎症改变。腮腺腺体及其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被膜上可见点狀出血,腺泡细胞呈混浊肿胀或坏死碎解,腺体间质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腮腺管水肿,管腔中有脱落的坏死上皮细胞堆积,阻碍了唾液的排出,使其滞留在腺体内,致使唾液内的淀粉酶经淋巴系统流入血液,故而血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高,并从尿中排出。受病毒侵犯的睾丸曲细精管上皮充血、出血和淋巴细胞浸润,间质有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充血、水肿,胰岛可见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改变。脑部的病变白质较灰质为重,神经细胞变性等。 四、临床表现 (一)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多数无前驱症状,少数病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之欧阳家百创编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 欧阳家百(2021.03.07) 【概念】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 【病因】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呈圆形,直径为100~200nm。 【临床表现】 1、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2、⑴前驱期: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⑵发病1-2天后:颧骨或耳部疼痛,唾液腺肿大、体温上 升,腮腺一侧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肿大特点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腮腺下的皮下软组织水肿,局部皮肤发亮,疼痛明显。唾液腺管的阻塞使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3、脑膜炎:头痛、嗜睡、脑膜刺激症 4、睾丸炎: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病人又出现发热,睾丸 明显肿胀和疼痛,单侧、持续3-5天,10天内好转。 5、卵巢炎:5%成年妇女,出现下腹疼痛。 6、胰腺炎:腮腺炎合并胰腺炎的发病率小于10%。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记数正常或稍有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血、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淀粉酶有轻、中度增高。 3、脑脊液:白细胞增高。 4、抗体、抗原检查。 5、病毒分离。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卧床,进流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5-7天。 3、对症:镇痛药。 4、肾上腺皮质激素:重症5-10毫克地塞米松5-7天。 【护理要点】 1、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饮料。 3、疼痛严重者,帮助其进行腮肿局部冷敷。 4、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如稀饭、面条 等。 5、实行呼吸道隔离,隔离期自发病开始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 止,一般不少于10天。 【护理问题】1疼痛:头疼与病毒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与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腮腺炎症有关。 3有传播感染的危险:抵抗力低下有关。 【健康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腮腺炎的症状:发热、腮腺非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 (WS 270-2007)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d~28d 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流行性腮腺炎流行.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 1.2.2 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张口和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1.2.3 伴脑膜脑炎时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或意识改变. 1.2.4 伴睾九炎时有睾丸或附睾肿痛. 1.2.5 伴胰腺炎时有呕吐,上中腹疼痛与压痛. 1.3 实验室检测 1.3.1 白细胞计数和尿常规一般正常,有睾丸炎者白细胞可以增高. 1.3.2 90%患者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增高.无腮腺肿大的脑膜脑炎患者,血和尿淀粉酶也可升高.血清脂肪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1.3.3 约半数病人可出现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改变. 1.3.4 1 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检测出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 抗体. 1.3.5 恢复期与急性期血清(间隔2—4 周)腮腺炎病毒lgG 抗体滴度比呈 4 倍或4 倍以上升高(含抗体阳转). 1.3.6 唾液,尿,脑脊液等体液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2 诊断原则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急性肿大,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做出诊断.确诊病例需要作实验室特异性检查.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任何—条为疑似病例: 3.1.1 符合1.2.2; 3.1.2 符合1.1 和1.2..1; 3.1.3 符合1.1 和1.2.3; 3.1.4 符合1.1 和1.2.4; 3.1.5 符合1.1 和1.2.5. 3.2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任何—条为临床诊断病例 3.2.1 符合1.2.2 和1.2.1; 3.2.2 符合1.2.2 和1.2.3; 3.2.3 符合1.2.2 和1.2,4; 3.2.4 符合1.2.2 和1.2.5; 3.2.5 符合1.1 和1.2.1 和1.3.1; 3.2.6 符合1.1 和1.2.1 和1.3.2; 3.2.7 符合1.1 和1.2.1 和1.3.3. 3.3 确诊病例符合下例任何一条为确诊病例: 3.3.1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例同时符合1.3.4; 3.3.2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例同时符合1.3.5; 3.3.3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例同时符合1.3.6.

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措施

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措施 【摘要】目的对儿童流行性腮腺炎进行研究,探讨其预防控制方法。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95例进行研究,95例患儿的选取方式为整群随机抽样,通过问卷调查、病例调查等方式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因素、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探讨预防控制的措施。结果95例患儿中,男患儿所占比例为50.53%,女患儿所占比例为49.47%,女患儿与男患儿比例相当,二者数量对比无明显差异,X2=0.02,P>0.05,无统计学意义;95例患儿中,发病时间为10~11月份的患儿所占比例为75.79%;发病时间在其他月份的患儿所占比例为24.21%。相比之下,发病情况在10~11月份尤其突出,X2=50.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只有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特征并制定积极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其发生。 【关键词】腮腺炎病毒;呼吸道;流行性腮腺炎;防控 前言 腮腺炎病毒是引起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原因,该病亦称为流腮,传染性非常高,多发于儿童与青少年[1]。腮腺非化脓性肿瘤、发热为该病临床主要特征,对关节、心脏、肾、肝和神经系统或各种腺组织具有侵犯性。脑脊膜炎、脑膜炎等是该病较为罕见的并发症,同时还有胰腺炎、卵巢炎、关节炎、耳聋等[2]。为了避免流行性腮腺炎对儿童造成损伤,探讨其防控措施非常必要,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5年2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95例进行研究,95例患儿的选取方式为整群随机抽样。所选患儿均满足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及其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排除不愿参与研究的患儿、有原发性精神疾病患儿、存在其他相关传染病、有严重肝肾等疾病患儿。95例患儿中48例为男患儿,47例为女患儿;年龄2~14岁,平均(8.44±2.19)岁。 1.2方法 以问卷调查形式对患儿患流行性腮腺炎的时间等情况进行了解。与患儿的病例资料相结合,描述护理与治疗等的具体内容,对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制定,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治疗。 分析疫情结果。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患儿的疫情进行分类,主要有两种分类,蓝色疫情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之令狐文艳创作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 令狐文艳 【概念】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 【病因】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呈圆形,直径为100~200nm。 【临床表现】 1、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2、⑴前驱期: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⑵发病1-2天后:颧骨或耳部疼痛,唾液腺肿大、体温 上升,腮腺一侧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肿大特点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腮腺下的皮下软组织水肿,局部皮肤发亮,疼痛明显。唾液腺管的阻塞使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3、脑膜炎:头痛、嗜睡、脑膜刺激症 4、睾丸炎: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病人又出现发热, 睾丸明显肿胀和疼痛,单侧、持续3-5天,10天内好转。 5、卵巢炎:5%成年妇女,出现下腹疼痛。 6、胰腺炎:腮腺炎合并胰腺炎的发病率小于10%。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记数正常或稍有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

多。 2、血、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淀粉酶有轻、中度增 高。 3、脑脊液:白细胞增高。 4、抗体、抗原检查。 5、病毒分离。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卧床,进流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5-7天。 3、对症:镇痛药。 4、肾上腺皮质激素:重症5-10毫克地塞米松5-7天。【护理要点】 1、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饮料。 3、疼痛严重者,帮助其进行腮肿局部冷敷。 4、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如稀饭、面 条等。 5、实行呼吸道隔离,隔离期自发病开始到腮腺肿大完全消 退为止,一般不少于10天。 【护理问题】1疼痛:头疼与病毒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与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腮腺炎症有 关。 3有传播感染的危险:抵抗力低下有关。

流行性腮腺炎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流行性腮腺炎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1 前言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中较为多见的是睾丸炎,主要发生在青春后期的男性,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但不育症罕见。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主要以飞沫传播为主,人对流行性腮腺炎普遍易感。全年都有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患者多见于儿童,<1岁的婴儿可由母体获得被动抗体,发病极少。5~9岁发病最高。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再次呈显性感染者极少见。为有效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订本预案。 2 疫情分级和响应 2.1 疫情分级 根据流行性腮腺炎流行严重程度及疫情变化情况,以发病范围、数量、病死率、是否发生暴发和流行为依据,分级实施临时紧急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效果。 2.1.1 蓝色疫情 县内出现1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暴发点指7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1.2 黄色疫情 县内3周内出现5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同一县3周内出现3个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5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1.3 橙色疫情 县内3周内出现10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或同一暴发点1周内发生10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1.4 红色疫情 县内3周内出现30个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点。

2.2 疫情的应急响应 2.2.1 蓝色疫情的响应 (1)发生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技术方案,及时将疫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发生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应急小分队24小时内赶赴现场核实诊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各项业务控制措施。 (3)发生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应急接种方案报当地县级政府批准,并及时采取应急接种。 2.2.2 黄色疫情的响应 在蓝色疫情响应基础上,开展以下工作: (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技术方案,及时将疫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同个县3周内发生第2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时,发生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组织应急小分队12小时内赴现场核实诊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各项业务控制措施。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应急小分队24小时内赴现场指导、协助与督促落实各项业务控制措施。 2.2.3 橙色疫情的响应 在黄色响应的基础上,开展以下工作: (1)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应急技术方案,及时将疫情报告省卫生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出应急小分队24小时内赴现场指导,必要时可组织抽调省应急专家库人员参与指导、督促落实各项业务控制措施。 2.2.4 红色疫情响应 在橙色响应的基础上,开展以下工作: (1)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将疫情报告省卫生厅,由省卫生厅报省人民政府。必要时,建议省卫生厅报省人民政府依法采取紧急控制措施,包括应急接种、限制或停止集县、集会、停工、停业、停课等。 (2)必要时,请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派员支持与指导。 3 疫情现场控制

流行性腮腺炎

模块五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任务4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护理 【案例】 小儿,5岁,双侧腮腺肿大,表面不红,有触痛,患病3天后,小儿出现高热不退, T:39.5℃,头痛,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前囟隆起,骨缝裂开。 临床诊断:流行性腮腺炎, 思考: 1.此小儿最可能出现了哪种并发症? 2.首优的护理诊断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掌握对流行性腮腺炎小儿肿大腮腺及睾丸护理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流行性腮腺炎小儿病情评估的能力,传染病管理方案制定的 能力;与小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流行性腮腺炎小儿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性肿胀、疼痛、发热等。除此以外,常可累计其他腺体组织或脏器及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死亡。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腮腺炎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股RNA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亲和性。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一般室温下,经2~3天其传染性消失。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但耐寒。人是 唯一的病毒宿主。 病理:为非化脓性炎症改变。腮腺腺体及其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被膜上可见点狀出血,腺泡细胞呈混浊肿胀或坏死碎解,腺体间质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腮腺管水肿,管腔中有脱落的坏死上皮细胞堆积,阻碍了唾液的排出,使其滞留在腺体内,致使唾液内的淀粉酶经淋巴系统流入血液,故而血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高,并从尿中排出。受病毒侵犯的睾丸曲细精管上皮充血、出血和淋巴细胞浸润,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流行性腮腺炎试题

流行性腮腺炎试题 姓名:科室:成绩: 1、关于流行性腮腺炎,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 A. 经消化道传播,传染性很强 B. 腮腺炎病毒仅存于人体中 C. 婴儿没有先天性被动免疫 D. 男性睾丸炎时可加用抗菌素 ( ) 2、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某些药物如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可致腮腺肿大,其特点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鉴别诊断是 A. 流行性腮腺炎 B. 化脓性腮腺炎 C. 淋巴结炎 D. 症状性腮腺肿大 3、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肿块局限,晚期有波动感,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分泌物涂片及培养可发现化脓菌,血象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明显增高,鉴别诊断是 ( ) A. 流行性腮腺炎 B. 化脓性腮腺炎 C. 淋巴结炎 D. 症状性腮腺肿大 4、流行性腮腺炎的宿主() A. 人 B. 蚊虫 C. 猪 D. 人和动物 5、流行性腮腺炎表现为 ( ) A. 呈非化脓性炎症、腮管口红肿 B. 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肿液 C. 颌下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 D. 耳后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 6、流行性腮腺炎的隔离期为 ( ) A、直至腮肿完全消退 B、腮肿完全消退后3天 C、 1 周 D、 2 周 E. 3 周 7、流行性腮腺炎常见并发症,下列错误的是 ( ) A. 脑膜脑炎 B. 口腔炎 C. 卵巢炎

D. 胰腺炎 E. 睾丸炎、附睾炎 8、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 A. 慢性病非传染性病 B.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C. 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D. 慢性传染性疾病 9、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多在()季节 A. 春夏 B. 春秋 C. 冬春 D. 秋冬 10、流行性腮腺炎的潜伏期() A. 1~3 日 B. 2~5 日 C. 30 日以上 D. 14~25 日 11、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途径() A. 呼吸道传播 B. 肠道传播 C. 血液传播 D. 虫媒传播 12、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应该隔离()天 A. 10 天 B. 3 天 C. 5 天 D. 20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临床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5-26T10:34:45.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6期供稿作者:黄金文[导读]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病变,以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主要特征,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 黄金文(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215-01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病变,以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主要特征,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从2011年7月~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18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男性患儿12例,女性患儿6例。年龄在5~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8岁。血象检查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或稍增高,分类可见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淀粉酶活力与腮腺肿胀程度平行,一般2周左右恢复正常。约90%的病人血、尿淀粉酶轻至中度增高。病原免疫学检查,患者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 1.2方法说结果: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主要为对症处理。急性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饮水,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15mg/(kg?d)静脉滴注,疗程5~7天,并发脑膜脑炎者给予镇静、降颅压等治疗,并发睾丸炎时应局部冰敷并用阴囊托将睾丸抬高减轻疼痛,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3~7天。结果:18例患儿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 2 护理措施 2.1减轻疼痛给予患儿半流质、软食,保证充足营养及液量供给。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腮腺局部可予冷敷或中药涂敷,或采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减轻局部症状。 2.2降低体温注意休息,多饮水,高热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水或酒精擦浴或小剂量退热剂应用,注意监测体温。 2.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有无呕吐、头痛、烦躁、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注意观察睾丸有无肿大、触痛,邻近皮肤水肿、发红。并发睾丸炎可给予局部冰敷并用阴囊托将睾丸抬高减轻疼痛,或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 2.4预防感染传播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应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集体机构可采用紫外线消毒。对易感儿童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流行期间给予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 2.5健康教育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无并发症时可在家隔离治疗,指导家长做好隔离、用药、饮食、退热及局部护理和病情观察,若有异常情况出现应及时就诊。 3 讨论 询问本地区有无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及发病前有无与腮腺炎患儿接触史和疫苗接种史。评估腮腺肿痛特点,其疼痛与进食和咀嚼是否有关,局部皮肤是否发红、感觉过敏,有无胀痛和压痛,腮腺导管开口处有无红肿,压之有无脓性分泌物等。腮腺炎可伴多腺体受累,注意检查颌下腺、睾丸有无肿大,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和发热情况。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传染病,好发于学龄儿童。本病预后良好,伴有脑炎、肾炎、心肌炎者偶有死亡,应积极预防。应注意评估家长对疼痛的认识及护理能力。目前部分地区在小儿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减毒腮腺炎活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MMR),99%可产生抗体,已获满意效果。潜伏期12~25天,平均18天。前驱期,一般较轻,可有发热、头痛、肌痛(特别是颈部)、厌食、不适和呕吐。病儿可诉“耳痛”,咀嚼时加剧。此期很短,数小时至1~2天。腮腺肿胀期,腮腺逐渐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表面皮肤不红,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张口和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腮腺导管开口红肿,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数日内对侧肿大。腮腺肿大1~3天达高峰,4~5天后腮腺逐渐缩小,整个过程6~10天。此期患儿仍可有中度发热。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可同时受累。神经系统并发症,腮腺炎病毒是嗜神经组织病毒,脑膜脑炎是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于腮腺炎后3~10天,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少数患儿可发生惊厥。预后良好,偶见死亡及神经系统后遗症者。生殖系统,睾丸炎是男孩常见的并发症,青春前期少见,症状出现在腮腺炎肿胀4~8天,临床症状为发热、寒战、头痛、恶心、下腹痛,睾丸肿痛和变硬,邻近皮肤水肿、发红,大多数病例有附睾受累。病程3~7天。7%青春后期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有发热、呕吐、下腹疼痛及压痛,但不影响日后生育功能。腮腺炎病毒属副黏液病毒,基因组为单股副链RNA病毒,该病毒仅有1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本病毒唯一宿主。腮腺炎病毒在外界抵抗力弱,福尔马林或紫外线均能将其杀灭,加热至55~60℃20min或乙醇2~3min失去感染性,但耐低温。腮腺炎病毒经口鼻侵入机体后,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如淋巴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及IgA分泌等。然后侵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播散人不同器官,如腮腺、舌下腺、颌下腺、生殖腺、中枢神经系统等;病理改变是腮腺非化脓性炎症,包括间质水肿、点状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和腺泡坏死等。因腮腺导管阻塞,唾液淀粉酶排出受阻而血和尿中淀粉酶增高,睾丸、胰腺等亦可发生非化脓性炎症改变。流行性腮腺炎呈全球性分布,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节多见。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人在腮腺肿大前7天至腮腺肿大后9天可从唾液中排出病毒,隐性感染者排毒时间与病人一样。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物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 参考文献 [1]罗钻弟,罗月华,刘全妹.流行性腮腺炎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3. [2]崔焱.儿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10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 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标准

传染病预警级别、分级标准、判定方案 一、预警级别划分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将事故响应等级分为特别重大事故(Ⅰ级)、重大事故(Ⅱ级)、较大事故(Ⅲ级)和一般事故(Ⅳ级)四级。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分级预警,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预警级别分级方法及预警颜色如下: Ⅳ级,可能死亡1~2人的一般事故,预警颜色为蓝色; Ⅲ级,可能死亡3~9人的较大事故,预警颜色为黄色; Ⅱ级,可能死亡10~29人的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橙色; Ⅰ级,可能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预警颜色为红色。 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消除。 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分级标准 Ⅰ级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Ⅱ级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市多个县(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Ⅲ级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我

市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 三、鼠疫分级标准 预警级别分级 (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重大鼠疫疫情(Ⅱ级)为Ⅰ级预警,较大鼠疫疫情(Ⅲ级)为II级预警,一般鼠疫疫情(Ⅳ级)为Ⅲ级预警,动物间鼠疫疫情达到下列强度时为IV级预警:局部地区出现动物鼠疫暴发流行,且波及到县级以上城市;或动物鼠疫发生在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地区,对人群构成严重威胁。 鼠疫分级 根据鼠疫发生地点、病型、例数、流行范围和趋势及对社会危害程度,将人间鼠疫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鼠疫疫情(Ⅰ级): ?(1)肺鼠疫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 ?(2)相关联的肺鼠疫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3)发生鼠疫菌强毒株丢失事件。 ?重大鼠疫疫情(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鼠疫疫情(Ⅱ级):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

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常规 【概念】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 【病因】腮腺炎病毒属副粘液病毒,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呈圆形,直径为100~200nm。 【临床表现】 1、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2、⑴前驱期: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⑵发病1-2天后:颧骨或耳部疼痛,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腮腺一侧 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肿大特点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颌骨边缘不清。腮腺下的皮下软组织水肿,局部皮肤发亮,疼痛明显。唾液腺管的阻塞使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3、脑膜炎:头痛、嗜睡、脑膜刺激症 4、睾丸炎:常见于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病人又出现发热,睾丸明显肿胀和 疼痛,单侧、持续3-5天,10天内好转。 5、卵巢炎:5%成年妇女,出现下腹疼痛。 6、胰腺炎:腮腺炎合并胰腺炎的发病率小于10%。 【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记数正常或稍有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血、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血清淀粉酶有轻、中度增高。 3、脑脊液:白细胞增高。 4、抗体、抗原检查。 5、病毒分离。 【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卧床,进流食,避免进食酸性饮料。 2、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5-7天。 3、对症:镇痛药。 4、肾上腺皮质激素:重症5-10毫克地塞米松5-7天。 【护理要点】 1、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饮料。 3、疼痛严重者,帮助其进行腮肿局部冷敷。 4、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如稀饭、面条等。 5、实行呼吸道隔离,隔离期自发病开始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一般不 少于10天。 【护理问题】1疼痛:头疼与病毒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与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腮腺炎症有关。 3有传播感染的危险:抵抗力低下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