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二次函数教材分析 浙教版doc

2017二次函数教材分析 浙教版doc
2017二次函数教材分析 浙教版doc

第二章二次函数

本章就是学生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以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就是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二次函数就是描述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数学模型。伽利略所发现的、通过比萨斜塔实验验证的、著名的自由落体运动公式就就是二次函数刻画物体运动的最好例证,就是最重要的物理学公式之一。二次函数也就是某些单变量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如本章所提及的求最大利润、最大面积等实际问题。二次函数曲线——抛物线,也就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喷泉的水流、标枪的投掷等都形成抛物线路径,同时抛物线形状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型拱桥、抛物线型隧道等。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样,二次函数也就是一种非常基本的初等函数,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与积累经验。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性质与二次函数的应用。函数就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也就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函数不仅仅可以瞧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之后学习二次函数,这就是对函数及其应用知识学习的深化与提高,就是学生学习函数知识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本章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就是培养学生数学建模与数学思想的重要素材。

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它性质的直观体现,对了解与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就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章的重点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应教会学生画二次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函数图象,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并解决相关的问题。本章的难点就是体会二次函数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图象的特征与变换有及二次函数性质的灵活应用。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2.1节二次函数…………………………1课时

2.2节二次函数的图象…………………3课时2.3节二次函数的性质…………………1课时2.4节二次函数的应用…………………3课时复习、评价3课时,机动2课时,合计13课时。

一、教科书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

(1)本章知识结构框图如下:

(3)本章教学要求

①经历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过程。

②学会观察、归纳、概括函数图象的特点。 ③经历二次函数图象平移的过程。

④了解y =ax 2,y =a (x +m )2,y =a (x +m )2+n 三类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 ⑤归纳数学平移变换的特征并加以总结。 ⑥经历二次函数解析式恒等变形的过程。

⑦会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⑧能运用配方法将c bx ax y ++=2变换成k h x a y +-=2)(的的形式。

⑨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相互关系。探索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掌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函数的增减性的概念及方法。

⑩体会二次函数就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与数学的应用价值。

(4)本章教材分析

1.教材注重引入二次函数概念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其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与实际应用中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与认识。

2、 教材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与原有的知识联系、比较,经历对知识拓展、归纳、更新的过程。

3、 教材注意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在具体二次函数的研究中掌握方法,理解原理(如图象的变换)。

4、 教材注意沟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联系与相互转化,提供

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材,重视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5)本章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产生的背景,在原有的函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与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能利用二次函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2.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知道二次函数就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3.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函数图象求一些简单二次方程的近似解,了解二次函数模型及其意义,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表述问题,会用二次函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函数与方程就是研究事物变化的重要工具。

4.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5.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教师在教学中适度地使信息技术描绘函数图象,动态地变换函数图象,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就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与工具。

6.要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文化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6)本章内容安排

1.本章通过章前图中的问题以及三个现实问题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通过例1使学生理解与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关系,表2—1就是函数的列表表示法。

2.由于二次函数的概念的引入避免了抽象的函数定义,因此利用待定系数法就是确定二次函数的基本方法。

3.二次函数图象就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它性质的直观体现,函数图象就是函数的直观表示,图象法也就是表示函数的基本方法。函数图象对于了解与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具有形象直观的优势,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就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章的重点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理解与掌握,要使学生画二次函数图象,学会观察函数图象,借助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并解决相关

的问题。

4.函数图象的特征就是函数性质的几何体现,教科书通过变换的观点,强调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重点就是同一坐标系中具有相同二次项系数的二次函数图象间的位置关系的变换规律。利用配方法研究二次函数解析式与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与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二次函数的本质。

5.教科书通过就是通过实例来归纳二次函数的性质,目的就是通过直观的图示理解抽象的函数性质,通过二次函数图象使学生了解抛物线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当y =0时对应的x 值就就是方程02=++c bx ax 的根,利用这个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可以判定抛物线与x 轴交点的个数,并且由此确定二次函数的的特征点,通过这些特征点可以方便画出其草图。

6.教科书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景—数学活动—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编制教材,通过实例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试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感受到函数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应用性。

7.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近似值,可以把方程的解瞧作就是函数与x 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瞧成就是两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如几何画板等软件的应用,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

二、本章编写特点

有关函数的内容就是中学数学中的一条主线,也就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稳定的内容。因此,如何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丰富教与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理解函数概念,了解函数与其它内容的联系,初步运用函数这一描述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关注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是我们在编写教材时着力研究的问题。在对上述各方面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在教材的体例、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作了新的尝试与努力,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一)强调背景,展现过程,改进学习方式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与结论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因此,我们在教材的编排与内容的选择上,强调背景,展现过程,让学生感到概念与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的,而不就是强加于人

的。以便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具体地,针对本书中的数学概念,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的实例,创设学习数学概念与结论的背景情境。

例如在函数的相关内容中,通过典型的、丰富的具体实例(涉及运动变化、经济生活等),展示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使学生理解如何用函数来刻画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通过实例(最佳设计、销售方案、物体运动等),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模型。

在丰富的背景中,教科书在恰当的采用“合作学习”、“节前问题思考”、“设计题”及“章前问题”等形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历观察、归纳、概括、交流、反思的思维过程;通过留白、留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等等。

例如在函数概念学习中,教科书通过观察实例、归纳共性、逐层分析概念,让学生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学习相联系,通过比较、讨论,交流感受函数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提升的过程。

(二)突出联系,体现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学习本身与新课程模块式的结构,都需要我们充分关注知识内容间的联系。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它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数学的各个领域;而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科技、经济与许多学科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册教科书非常注重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与实际的联系、知识的广泛应用,等等。以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知识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对于二次函数函数,教科书安排了较多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储蓄问题、种植面积问题、最佳设计问题、船只运动问题、销售问题等等,并专门设置了第4节介绍函数的应用,其中就包括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让学生体会运用函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与方法。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的学习不仅就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更应注意提炼与逐渐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本章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数形结合、用函数观点研究问题、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贯穿了本章的始末,在

研究二次函数性质过程中函数图象、表格与解析式的相互结合使用;根据实际问题的数据画图、建立拟合函数的解析式、估计事物发展趋势等等。用函数观点研究问题、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主要反映在第4节建立实际问题的二次函数模型的过程中。

(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就是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强有力的平台,呈现以往教材与其她教学手段难以呈现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从而主动地探索与研究数学。在本章的编写中,我们在教学参考书中适宜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用,都建议或提示使用信息技术,如在讨论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叙述中都做出了相应的建议或提示;此外,专门设置了“用计算机画二次函数图象”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用计算机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一)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就是函数形式化、符号化的重要特征,教材中二次函数的概念就是直接用形式化的方式给出的,这种表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不仅形式简单,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二次函数本质的理解。对二次函数的概念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来展开这部分的内容。第一步,从学生熟悉问题背景引入相应的二次函数入手,由具体到一般,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第二步,利用变换的观点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函数图象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体现函数解析式与图象的关系。第三步,在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建立二次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更全面地体会二次函数的本质。

(二)注意函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多彩世界,其中存在大量问题可以通过体现变量关系的函数模型得到解决,这就为函数的应用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际背景.在本章中,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无论就是对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研究,还就是对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的学习,都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本章大多数内容都就是围绕实际问题的讨论而展开的,反映了函数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能提高学生对函数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的认识.

二次函数的应用就是学习二次函数的目的之一,也就是二次函数学习的深化阶段,要使学生感受到二次函数就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基本规律的工具与语言。对二次函数的研究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函数、体会函数的思想奠定基础与积累经验。

(三)注意以函数模型的应用为主线,带动相关知识的展开

利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还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函数模型分析与解决它们,使函数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数学模型的思想逐步细化,从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本章除了函数模型的应用之外,还要介绍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用函数图象求方程的近似解,以二次函数模型的应用这一内容为主线,将各部分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教学中应当注意贯彻教科书的这个意图,就是学生经历二次函数概念与应用的完整过程。

(四)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本章的教学中应当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实际上,本章的一些内容,因为涉及二次函数作图,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就是不容易展开的。因此,教学中应当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

本章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提供了阅读材料可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凝入自己的创造力,开发出适合于学生情况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情境。在函数图象、函数性质、函数应用等知识的学习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理解知识、体会思想方法上;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环境,在图象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性”,发现二次函数的性质,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精神。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

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 一、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 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y ax =的性质: o o 结论: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总结: 2. 2y ax c =+的性质: 结论:上加下减。 a 的符号 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 对称轴 性质 0a > 向上 ()00, y 轴 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0x =时,y 有最小值0. 0a < 向下 ()00, y 轴 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0x =时,y 有最大值0.

总结: 3. ()2 y a x h =-的性质: 结论:左加右减。 总结: 4. ()2 y a x h k =-+的性质: 总结: a 的符号 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 对称轴 性质 0a > 向上 ()0c , y 轴 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0x =时,y 有最小值c . 0a < 向下 ()0c , y 轴 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0x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0x =时,y 有最大值c . a 的符号 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 对称轴 性质 0a > 向上 ()0h , X=h 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x h =时,y 有最小值0. 0a < 向下 ()0h , X=h 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x h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x h =时,y 有最大值0. a 的符号 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 对称轴 性质

二次函数知识点梳理

二次函数得基础 一、考点、热点回顾 二次函数知识点 一、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得概念:一般地,形如(就是常数,)得函数,叫做二次函数。这里需要强调:与一元二次 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而可以为零.二次函数得定义域就是全体实数. 2、二次函数得结构特征: ⑴等号左边就是函数,右边就是关于自变量得二次式,得最高次数就是2. ⑵就是常数,就是二次项系数,就是一次项系数,就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得基本形式 1、二次函数基本形式:得性质: a 得绝对值越大,抛物线得开口越小。 2、得性质:上加下减。 3、得性质:左加右减。 4、得性质:

三、二次函数图象得平移 在原有函数得基础上“值正右移,负左移;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 ⑴沿轴平移:向上(下)平移个单位,变成 (或) ⑵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个单位,变成(或) 四、二次函数与得比较 从解析式上瞧,与就是两种不同得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得到前者,即,其中. 五、二次函数图象得画法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化为顶点式,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得五点为:顶点、与轴得交点、以及关于对称轴对称得点、与轴得交点,(若与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得点)、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轴得交点,与轴得交点、 六、二次函数得性质 1、当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顶点坐标为. 当时,随得增大而减小;当时,随得增大而增大;当时,有最小值. 2、当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顶点坐标为.当时,随得增大而增大;当时,随得增大而减小;当时,有最大值. 七、二次函数解析式得表示方法 1、一般式:(,,为常数,); 2、顶点式:(,,为常数,); 3、两根式:(,,就是抛物线与轴两交点得横坐标)、 注意:任何二次函数得解析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或顶点式,但并非所有得二次函数都可以写成交点式,只有抛物线与轴有交点,即时,抛物线得解析式才可以用交点式表示.二次函数解析式得这三种形式可以互化、 八、二次函数得图象与各项系数之间得关系 1、二次项系数 二次函数中,作为二次项系数,显然. ⑴当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得值越大,开口越小,反之得值越小,开口越大; ⑵当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得值越小,开口越小,反之得值越大,开口越大. 总结起来,决定了抛物线开口得大小与方向,得正负决定开口方向,得大小决定开口得大小. 2、一次项系数 在二次项系数确定得前提下,决定了抛物线得对称轴. ⑴在得前提下, 当时,,即抛物线得对称轴在轴左侧; 当时,,即抛物线得对称轴就就是轴; 当时,,即抛物线对称轴在轴得右侧. ⑵在得前提下,结论刚好与上述相反,即 当时,,即抛物线得对称轴在轴右侧; 当时,,即抛物线得对称轴就就是轴; 当时,,即抛物线对称轴在轴得左侧. 总结起来,在确定得前提下,决定了抛物线对称轴得位置. 得符号得判定:对称轴在轴左边则,在轴得右侧则,概括得说就就是“左同右异” 总结: 3、常数项 ⑴当时,抛物线与轴得交点在轴上方,即抛物线与轴交点得纵坐标为正;

初中数学_第五章 二次函数 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复习(1)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通过例题学习准确理解二次函数相关概念。 2、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梳理二次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解决与图象性质有关问题。 3、以小组合作方式归纳a、b、c及常规符号的确定方法,通过例题和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发现解题技巧。 4、通过例题解答掌握平移规律,灵活解决平移问题。 一、知识回顾 考点1 二次函数的定义 二次函数的三种解析式 (1)一般式:y=ax2+bx+c(a≠0). (2)顶点式:y=a(x-h)2+k(a≠0),其中(h,k)为顶点坐标. (3)交点式:y=a(x-x1)(x-x2)(a≠0),其中(x1,0),(x2, 0)为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例2: 二次函数y=x2-x-6的图象顶点坐标是__________

对称轴是_________,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考点2 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考点3 a,b,c及相关符号的确定 对应练习 如图所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开口向上,图像经过点(-1,2)和(1,0)且与y轴交于负半轴. 1)给出五个结论:①a>0;②b>0;③c>0;④a+b+c=0; ⑤a-b+c>1.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2)给出四个结论:①abc<0;②2a+b>0;③a+c=1; ④a> 1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考点4 抛物线的平移法则 2 -1-x y .2 1-x y .2 3x y .2 -3x A.y 42x 1-x 2x y .2017422222)()()()() 表达式是(个单位得到的函数移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向右平移轴的图象沿淄博)将二次函数、(例=+=++=+=+=D C B 规律:左加右减,上加下减(顶点式)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对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与性质等基本知识有了初步了解,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较新课学习时已有明显提高,也具有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学习能力差异较大,两极分化明显。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了较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后面二次函数的综合运用打好了基础 教材分析 二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有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应用。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初中数学

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及典型题目

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及典型题目 一.定义: 一般地,如果c b a c bx ax y ,,(2++=是常数,)0≠a ,那么y 叫做x 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所以也叫抛物线y=ax2+bx+c ;抛物线关于对称轴对称且以对称轴为界,一半图象上坡,另一半图象下坡;其中c 叫二次函数在y 轴上的截距, 即二次函数图象必过(0,c )点. 二.二次函数2ax y =的性质 (1)抛物线2ax y =的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y 轴. (2)函数2ax y =的图像与a 的符号关系. ①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顶点为其最低点; ②当0

二次函数知识点汇总(全)

二次函数知识点 一、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 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y ax =的性质: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2. 2y ax c =+的性质: 上加下减。

3. ()2 y a x h =-的性质: 左加右减。 4. ()2 y a x h k =-+的性质: 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 平移步骤: 方法一: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⑵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

2. 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 ⑴c bx ax y ++=2 沿 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 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 ⑵c bx ax y ++=2 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 变成 c m x b m x a y ++++=)()(2(或c m x b m x a y +-+-=)()(2) 四、二次函数()2 y a x h k =-+与2y ax bx c =++的比较 从解析式上看,()2 y a x h k =-+与2y ax bx c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得到前者, 即2 2424b ac b y a x a a -??=++ ??? ,其中2424b ac b h k a a -=-=,. 五、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y a x h k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顶点、与y 轴的交点()0c ,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2h c ,、与x 轴的交点()10x ,,()20x ,(若与x 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的交点,与y 轴的交点. 六、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 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有最小值2 44ac b a -.

二次函数知识点汇总

二次函数知识点汇总 一、二次函数概念: 1 .二次函数的概念 : 一般地,形如 ( 是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 强调 :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 ,而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 二次函数 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 的二次式, 的最高次数是 2 . ⑵ 是常数, 是二次项系数, 是一次项系数,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 的性质: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的符号 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 对称轴 性质 向上 轴 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时, 有最小值 . 向下 轴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 时, 有最大值 .

2. 的性质: (上加下减) 的符号 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 对称轴 性质 向上 轴 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时, 有最小值 . 向下 轴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 时, 有最大值 . 3. 的性质: (左加右减) 的符号 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 对称轴 性质 向上 X=h 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时, 有最小值 .

向下 X=h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 时, 有最大值 . 4. 的性质: 的符号 开口方向 顶点坐标 对称轴 性质 向上 X=h 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时, 有最小值 . 向下 X=h 时, 随 的增大而减小; 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 时, 有最大值 . 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 平移步骤:

【北师大版】初三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精编说课稿

二次函数 一、说课内容: 北师版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二次函数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函数,也是最重要的,在历年来的中考题中占有较大比例。同时,二次函数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将为它们的解法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并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而本节课的二次函数的概念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是为后来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做铺垫。所以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2、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的方法,并了解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过程与方法:复习旧知,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经历二次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3、教学重点: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 4、教学难点:由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解析式和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法学法设计: 1、从创设情境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伏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函数?我们之前学过了那些函数? 2.它们的形式是怎样的? 3.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常量是什么?为什么要有k≠0的条件? k值对函数性质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复习这些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自变量、函数、常量等概念,加深对函数定义的理解.强调k≠0的条件,以备与二次函数中的a进行比较. (二)引入新课 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在某变化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已学过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看下面三个例子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例1、(1)圆的半径是r(cm)时,面积s (cm2)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次函数知识点梳理

二次函数de 基础 一、考点、热点回顾 二次函数知识点 一、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de 概念:一般地,形如2 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de 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de 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 二次函数2 y ax bx c =++de 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de 二次式,x de 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de 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 y ax =de 性质: a de 绝对值越大,抛物线de 开口越小。 2. 2 y ax c =+de 性质:上加下减。 3. ()2 y a x h =-de 性质:左加右减。

4. ()2 y a x h k =-+de 性质: 三、二次函数图象de 平移 在原有函数de 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 ⑴ c bx ax y ++=2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 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 ⑵ c bx ax y ++=2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 c m x b m x a y ++++=)()(2(或c m x b m x a y +-+-=)()(2) 四、二次函数()2 y a x h k =-+与2 y ax bx c =++de 比较 从解析式上看,()2 y a x h k =-+与2 y ax bx c =++是两种不同de 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 得到前者,即2 2424b ac b y a x a a -??=++ ?? ?,其中2424b ac b h k a a -=-=,. 五、二次函数2 y ax bx c =++图象de 画法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 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de 五点为:顶点、 与y 轴de 交点()0c ,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对称de 点()2h c ,、与x 轴de 交点()10x ,,()20x ,(若与x 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de 点).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de 交点,与y 轴de 交点. 六、二次函数2 y ax bx c =++de 性质 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 当2b x a <- 时,y 随x de 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de 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完整word版)初中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全面)

二次函数知识点 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y=ax 2+bx+c (a b c ,,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a ≠0,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 二次函数y=ax 2+bx+c 的性质 1)当a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有最小值 2 44ac b a -. 2.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有最大值2 44ac b a -. (三)、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1. 一般式:2y ax bx c =++(a ,b ,c 为常数,0a ≠); 2. 顶点式:2()y a x h k =-+(a ,h ,k 为常数,0a ≠); 3. 两根式:12()()y a x x x x =--(0a ≠,1x ,2x 是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注意:任何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或顶点式,但并非所有的二次函数都可 以写成交点式,只有抛物线与x 轴有交点,即240b ac -≥时,抛物线的解析式才可以用交点式表示.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互化. 练习 1.下列关系式中,属于二次函数的是(x 为自变量)( ) A. B. C. D. 2. 函数y=x 2-2x+3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 A. (1,-4) B.(-1,2) C. (1,2) D.(0,3) 3. 抛物线y=2(x-3)2的顶点在(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x 轴上 D. y 轴上

第22章二次函数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备课 一、单元名称:二次函数 二、单元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二次函数”这章主要要求学生在掌握好原来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次函数的初步知识。本章采用由简入繁的方式对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尤其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加入了函数的平移,从而对函数的图像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解。 对二次函数的表达式问题中,要求了三种形式,而且对二次函数表达式的确定要求的也非常具体。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中,也与旧教材有鲜明的对比。在这一节中,一直采用探究的形式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和二次函数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对二次函数的应用部分,教材中大胆采用了前几年的部分中考题,让人感到紧跟中考方向。另外,从题目的难度看,虽然比旧教材的题目减少了,但是题目的难度却有增无减,这给教师的教和同学们的学都是一个大的考验。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会求解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学会分析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 难点1、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2、二次函数的应用题。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各种形式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会求解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探究会分析简单的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要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美感,并理解二次函数的应 用之广泛。 五、主要教学方法、手段、选用的教学媒体 本章主要采用讨论探索和类比学习的方法,对教材内容让学生先学后教,让学生首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先对基本的题目进行自学、讨论,然后总结规律,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选用班班通媒体辅助教学。 六、单元课时安排 22.1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课时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课时 22.3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 3课时 小结 1课时 第二十二章单元测试题选讲 2课时

二次函数知识点汇总及详细剖析

二次函数知识点汇总及详细剖析 函数中,有一种多项式函数形如y= ax2+bx+c(a,b,c是常数,a≠0),最高次数是2,这种函数,我们称之为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知识点颇多,初高中都会出现,在初中,刚刚出现在一次函数数形结合学习之后,因此,二次函知识点离不开数形结合思想。二次函数主要知识点: 一、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二、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 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 x1)(x- x2)[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B(x2,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 b2)/4a x1,x2=(-b±√b2-4ac)/2a 三、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 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四、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2;)/4a]。 当-b/2a=0时,P在y轴上; 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 |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中考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中考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总结 I. 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有如下关系:y=ax^2+bx+c (a, b, c为常数,a z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lal还能够决定开口大小,lal越大开口就越小,IaI 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 为x 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 A2+bx+c (a, b, c 为常数,a z0) 顶点式:y=a(x-hF2+k[抛物线的顶点P (h, k)] 交点式:y=a(x-x)(x-x)[ 仅限于与x 轴有交点A(x, 0)和B( x, 0) 的抛物线] 注:在 3 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A2)/4a x,x=(- b±V bA2-4ac)/2a III. 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A2 的图像,能够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 抛物线的性质 1. 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 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 线的对称轴是y 轴(即直线x=0)

2. 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 , (4ac-"2)/4a)当-b/2a=0 时,P在y轴上;当△二b^2-4ac=0时,P在x轴上。 3. 二次项系数a 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 v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 一次项系数b 和二次项系数a 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 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 v 0),对称轴在y轴右。 5. 常数项c 决定抛物线与y 轴交点。 抛物线与y 轴交于(0, c) 6. 抛物线与x 轴交点个数 △=b A2-4ac >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bA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bA2-4ac v 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X的取值是虚数(x=-b±V bA2 —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V.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y=axA2+bx+c, 当y=0 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即 axA2+bx+c=0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史上最全初三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史上最全初三数学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二次函数知识点归纳及相关典型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定义:一般地,如果y ax2bx 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y ax2的性质 (1)抛物线y ax2的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y轴. (2)函数y ax2的图像与a的符号关系. ①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顶点为其最低点; ②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顶点为其最高点. (3)顶点是坐标原点,对称轴是y轴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形式为y ax2(a0). 3.二次函数y ax2bx c的图像是对称轴平行于(包括重合)y轴的抛物线. b 2a4ac b4a 224.二次函数y ax bx c用配方法可化成:y a x h k的形式,其中h22,k. 25.二次函数由特殊到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y ax2;②y ax2k;③y a x h; ④y a x h k; ⑤y ax2bx c. 6.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①a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 a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②平行于y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x h.特别地,y轴记作直线x0. 7.顶点决定抛物线的位置.几个不同的二次函数,如果二次项系数a相同,那么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完全相同,只是顶点的位置不同. 8.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 (1)公式法:y ax2b4ac b bx c a x2a4a22b4ac b(),对称轴是直线x,∴顶点是. 2a2a4a 2b2 (2)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y a x h k的形式,得到顶点为(h,k),对称轴是直线 x h. (3)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对称轴的连线的垂直平分线是抛物线的对 - 1 - 称轴,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是顶点. 用配方法求得的顶点,再用公式法或对称性进行验证,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9.抛物线y ax2bx c中,a,b,c的作用 (1)a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y ax2中的a完全一样. (2)b和a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y ax2bx c的对称轴是直线 x b2a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函数》说课稿

22.1.1 二次函数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二次函数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函数及一次函数的内容,对于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一次函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函数;探索这种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学生认识并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的关系,为二次函数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的要求: (1)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知道实际问题中存在的二次函数关系中,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要求。 (4)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二次函数的概念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难点: 具体的分析、确定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式二.教法、学法分析: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1、教法研究 教学中教师应当暴露概念的再创造过程,鼓励学生不但要动口、动脑,而且要动手,学生经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活动,形成自己的经验、猜想,产生对结论的感知,

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以提高,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去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思想。 2、学法研究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还是比较具象的,要让他们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充分体验问题的发现、解决及最终表述的方式方法,遇到困难可以和同伴、老师进行交流甚至争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体验获得学习的快乐。 3、教学方式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的加深,所以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问题一、二中放手让学生先去探究探究两个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得到具体的关系式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关系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可以和多项式中的二次三项式或一元二次方程比较认识,并最终得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及二次项系数的取值为什么不为零的道理。 (2)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二次函数是解决实际生活生产的一个很有效的模板,因而对二次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一定要从理论上和实际中加以综合讨论和认定。 (3)可以多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二次函数关系的实例来加深和提高学生对这一关系模型的理解。 三.教学流程分析: 本节课是新授课,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大致可分为:温故知新—揭示课题自我尝试—探求新知合作探究—内容深化小试身手—循序渐进课堂回眸—归纳提高课堂检测—测评反馈 这一流程体现了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1、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由回顾所学过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入手,引入函数大家庭中还会认识那一种函数呢?再由例子打篮球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轨迹如何?何时达到最高点?引入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基本知识点梳理及训练(最新)

① 二次函数 考点一 一般地,如果y =ax 2+bx +c(a 、b 、c 是常数,a ≠0),那么y 叫做x 的二次函数. 1.结构特征:①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②x 的最高次数是2;③二次项系数a ≠0. 2.二次函数的三种基本形式 一般形式:y =ax 2+bx +c(a 、b 、c 是常数,且a ≠0); 顶点式:y =a(x -h)2+k(a ≠0),它直接显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是(h ,k); 交点式:y =a(x -x 1)(x -x 2)(a ≠0),其中x 1 、x 2 是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考 点二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考点三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特征与a、b、c及b2-4ac的符号之间的关系 考点四 任意抛物线y=a(x-h)2+k可以由抛物线y=ax2经过平移得到,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考点五 1.设一般式:y=ax2+bx+c(a≠0). 若已知条件是图象上三个点的坐标.则设一般式y=ax2+bx+c(a≠0),将已知条件代入,求出a、b、c的值.2.设交点式:y=a(x-x1)(x-x2)(a≠0). 若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坐标,则设交点式:y=a(x-x1)(x-x2)(a≠0),将第三点的坐标或其他已知条件代入,求出待定系数a,最后将解析式化为一般式. 3.设顶点式:y=a(x-h)2+k(a≠0). 若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方程与最大值或最小值,则设顶点式:y=a(x-h)2+k(a≠0),将已知条件代入,求出待定系数化为一般式 考点六 二次函数的应用包括两个方法 ①用二次函数表示实际问题变量之间关系. ②用二次函数解决最大化问题(即最值问题),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同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二次函数y=-3x2-6x+5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A.(-1,8) B.(1,8) C.(-1,2)D.(1,-4) (2)将二次函数y=x2-2x+3化为y=(x-h)2+k的形式,结果为() A.y=(x+1)2+4 B.y=(x-1)2+4 C.y=(x+1)2+2 D.y=(x-1)2+2 (3)函数y=x2-2x-2的图象如下图所示,根据其中提供的信息,可求得使y≥1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是() ②

二次函数知识点梳理

初三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基础 一、考点、热点回顾 二次函数知识点 一、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 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 二次函数2 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 y ax =的性质: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2. 2 y ax c =+的性质:上加下减。 3. ()2 y a x h =-的性质:左加右减。

4. ()2 y a x h k =-+的性质: 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 ⑴ c bx ax y ++=2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 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 ⑵ c bx ax y ++=2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 c m x b m x a y ++++=)()(2(或c m x b m x a y +-+-=)()(2) 四、二次函数()2 y a x h k =-+与2 y ax bx c =++的比较 从解析式上看,()2 y a x h k =-+与2 y ax bx c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得 到前者,即2 2424b ac b y a x a a -??=++ ?? ?,其中2424b ac b h k a a -=-=,. 五、二次函数2 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 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顶点、 与y 轴的交点()0c ,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2h c ,、与x 轴的交点()10x ,,()20x ,(若与x 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的交点,与y 轴的交点. 六、二次函数2 y ax bx c =++的性质 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有最小值2 44ac b a -.

二次函数知识点汇总(全)

二次函数知识点(第一讲) 一、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 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y ax =的性质: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2. 2y ax c =+的性质:(上加下减)

3. ()2 y a x h =-的性质:(左加右减) 4. ()2 y a x h k =-+的性质: 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 平移步骤: 方法一: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⑵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 2. 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 ⑴c bx ax y ++=2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 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 ⑵c bx ax y ++=2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 c m x b m x a y ++++=)()(2(或c m x b m x a y +-+-=)()(2) 四、二次函数() 2 y a x h k =-+与2 y ax bx c =++的比较 从解析式上看,()2 y a x h k =-+与2y ax bx c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配方可以得到 前者,即2 2424b ac b y a x a a -? ?=++ ??? ,其中2424b ac b h k a a -=-= ,. 五、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y a x h k =-+,确定其开口方 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 顶点、与y 轴的交点()0c ,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2h c ,、与x 轴的交点()10x ,,()20x ,(若与x 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的交点,与y 轴的交点. 六、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 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