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于评价

【推荐下载】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于评价
【推荐下载】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于评价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根植于学习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现在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或社会性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主张相对独立于其他人格学习取向。社会认知理论注重行为的社会性起源和认知思维过程在人类机能各方面——动机、情绪、行为的重要性。社会认知理论家试图超越传统关于行为的内在重要性和行为的外部决定论之间的争论,他们提出有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总是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外,社会认知理论家试图超越传统的把该领域划归于与人本主义取向相对立的行为主义的范畴。最后,虽然该理论强调了学习在理解人类行为方面的重要性,但对认知过程的强调,以及认为学习在无奖赏情况下也可以发生的观点则与传统的强化学习理论有分歧。

关于人的观点

Bandura 和 Mischel 都意识到对人的总的看法和人格理论之间存在着联系,并明确地提出了这方面的观点。当今的社会认知理论注重把个体看作积极动的并能运用认知过程去阐明事理、预见未来、选择行为过程并与他人交流。既注重内部因素又注重外部因素。从根本上说,当个体能适当运用其功能时,社会认知理论就将个体视为一个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和谐的有机体。相互决定论的历程包括个体按照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各种可能的结果在诸多目标中进行主动选择或对不同情境进行区分。

Bandural 和Mischel 都注重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配合,并致力于建立以系统性观察为基础的明确的概念,社会认知理论讲求的是人类行为的广泛方面与严格的科学态度并重,主要的内部过程和系统性的观察并重,不反对自我报告。

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对人格结构的强调从某种程度上涉及对认知过程的强调,其中两个结构性的概念尤其值得注意:自我的概念和目标的概念。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构,而是一系列认知过程。人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反应,如自我赞扬和自我批评,被视为理解环境事件和行为之间联系的关键。社会认知中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机能中的一部分历程。从某方面说,个体并不存在“自我”这样一个结构,而只是个体一部分的自我历程。社会认知理论不只是提出一个自我概念,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的自我概念及自我控制的历程可以随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自我概念的一个特殊方面成为Bandura 思想的中心,即与自我效能或与处理特殊情境的理解能力有关。自我效能的概念是指个体对其在具体任务或情境下有关行为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动机、行为表现和情绪唤醒。社会认知理论注重认知过程,强调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理解。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观察学习涉及通过观察别人而学习复杂行为的能力。自我调节与个体对自身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有关,而不是机械的对外部刺激产生反应。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楷模。有证据表明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楷模的行为表现而学得。因此,例如孩子通过观察父母或他人说话从而学会语言,这个过程叫仿效。通常这一类行为的学习历程也包括模仿或认同。然而,模仿指细致地重复他人的某种反应,

从另一极端看,认同则指整套行为模式的接受。仿效所涉及的内容比模仿要广泛,又比认同所涉及的内容更具体且集中。除此之外,这些专业术语不被社会认知理论所采用,是因为它们与S-R 强化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有密切关联,而这些理论并不能对观察学习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仿效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对行为获得和行为表现做了区分,对楷模是否进行强化对学习历程来说非常关键。许多研究证明了观察楷模行为的后果会影响行为表现但不影响获得。然而获得和表现之间的差别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会受到发生在楷模身上的后果的影响;也就是说,不管是在认知层面上或是情绪层面上或两者之上,孩子都会对楷模的后果产生反应。行为和情绪反应都可以通过观察习得。

Bandura 把反应的获得与反应的保持、调节或表现区分开来。学习或反应的习得是通过观察以及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发生的(反应的后果)。在这些学得的反应中,包含希望从别人那得到强化的标准和自身强化的标准。我们学习为自己设定合适的目标,学习通过观察楷模在某一行为中的表现或直接受到该种行为的强化而以自我表扬来奖励自己或以自我批评来惩罚自己。因此,行为因其产生的后果而保留下来,这些后果不仅包括外部奖励,而且包括内部的自我评价反应,如赞扬或内疚。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对不同行为结果的预期的认知发展,以及对行为规则和标准的认知发展。行为不是靠即刻的结果来维持,而是通过期望或预期的结果来维持。另外,行为不只是受外部强化物的调节,它还包括自我强化过程。对自我强化标准的发展和认知历程的重视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最关键的

成长和发展

成长和发展的社会认知理论是从已建立起来的原理中衍生出来的。行为技能、信息处理技能或认知能力通过观察学习和直接经验得到发展。除此之外,预期、计划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这些能力的发展虽然很大程度上受经验的影响,但生物因素限制着行为的发展。虽然社会认知理论承认生物因素的重要性,但并不像阶段论者一样强调成熟因素。

根据能力和才能的发展,Bandura 尤其注重自我效能的发展。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许多来源——真实的成功、通过观察别人得来的替代性经验和口头劝导。

社会认知理论关于成长和发展的观点可以从三个领域进一步加以阐述:攻击性、道德判断和满足延迟。根据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反应的习得、引发攻击行为的事件、调整与保持攻击性的历程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换句话说,社会认知理论试图去解释攻击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激发出人们的攻击性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一旦引起,什么因素在维持该行为。

总的所来,攻击性是通过观察攻击性的楷模或者通过直接经验学习的。行为的攻击性方式是从对家庭楷模的观察中得来的,从对同伴行为的观察中得来的,从大众传播工具中

应用与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对心理疾病的看法,斯金纳、霍尔等人的人格理论的观点大致

相当,例如,早期的观点与社会认知理论都强调:1.反对心理疾病模式,赞成以“适应不良的行为”来看待异常行为。2.强调现在而非过去。3.强调外显行为,而非内在动力。4.强调治疗是学习新的学习和思考模式,而非解决潜在的病因。社会认知理论与霍尔、斯金纳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认知变量,尤其是与自我效能有关的自我评价过程和自我判断。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功能不良的学习的结果。不适应的反应和一般行为的学习一样,通过直接经验而习得,或通过观察到不当的或“病态”的楷模而学得。因此,班杜拉认为,父母本身所表现是异常行为常常是子女心理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从个体的早期经验去寻求创伤性的事件,也不必去寻找什么潜在的冲突,更无需去追究病态行为最初获得的强化历史。另一方面,行为一旦经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就很容易因直接或替代性的强化而表现于外。特定外显行为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固然重要,但是社会认知理论却越来越强调功能不良的预期和自我观念的作用。人可能错误地预期某事件之后会有痛苦的事件出现,或错将痛苦与某特殊情境联结在一起,然后他们往往会避开某种情境,甚至创设出他们力图想避免的那种情境。

除了强调严厉的内部标准对抑郁中的作用之外,班杜拉还认为效能感的缺乏也起着主要作用。抑郁症患者的问题是他们固守严格的标准,当自己达不到此标准时便自我贬低。与此相反,普通人奉行比较灵活的标准,他们会放弃不易获得的目标,不会因为自己难以达到目标而贬低自己。自我效能感的缺乏导致了抑郁的心境,而抑郁的心境又可引起过去失败的回忆,并进而产生自我无能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并不是心理疾病的唯一原因,但被看作是引发心理困扰的一个因素。

班杜拉认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与其它理论不同:第一,焦虑的看法不同。在社会认知理论中,焦虑是由于个人在应对嫌恶事件时产生的一种觉知到的无能感,而非由于潜意识受到威胁而产生。第二,社会认知理论不认为焦虑会导致防卫(或逃避)行为。该理论认为焦虑与防卫(躲避)行为都是因伤害的预期而产生。正是此种预期以及觉知到的无能感导致了焦虑和防卫性行为。

社会认知理论对心理疾病的看法强调,适应不良和功能不良的行为和预期经由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而获得。这些行为和预期因其内在和外在结果而得以维持。尤其重要的是对伤害的习得性预期以及应对可觉知的威胁时的低效能或无能感。这种预期和自我评价导致了防卫行为的产生,这样的行为很难消除因为如果伤害没有发生,防卫行为的价值得到了主观的证实。

班杜拉认为改变的历程不仅包括新思维模式和新行为模式的获得,还包含它们的类化和维持。社会认知理论对治疗结果的看法强调自我效能感变化的重要性。总之,强调习得的期望和行为,而非“潜在的冲突”或类化的防卫方式。社会认知理论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仿效和引导性参与来获得认知及行为能力。所谓仿效,是以不同的楷模来示范应有

的行为,楷模因其行为得到了好的结果或至少没有得到坏的结果。通常将要学习的复杂行为模式分割成子技能和由简趋繁的子作业,以保证在学习中的最佳成绩。引导的参与是指协助受治疗者表现所模仿的行为。

班都拉曾对对心理分析论、特质论和激进的行为主义提出了批评。社会认知理论主要强调四点:1认知历程对动机、情绪、行为都很重要。2人们会辨别不同的环境且其行为倾向于具体的情境性。3人和环境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思想、情感和行为也是如此(比如人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人;思想、情感和

外显行为之间也相互影响)。4实验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概念的界定以及为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提供支持性证据。

社会认知理论的优点:重视实验和证据,所研究的现象的重要性,随时接受改变的理论,着眼于重要的问题,人与社会的观点。

社会认知理论的缺点:1、社会认知理论仍然不是一个统合的理论。最近自我效能的概念也遭到了攻击。这些批评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认知论认为自我效能感与结果预期是相联的,而正是结果的预期控制着行为。其次,虽然班杜拉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影响了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但我们还是不能理解这样的事件,比如自我效能感的突然瓦解,或是在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和强烈的自我无效能感之间急剧地摇摆不定的情形。第三个批评是关于自我效能感和行为的关系问题。2、社会认知理论忽略或不太重视某些重要现象。3、许多发展才刚起步,研究发现只是初步,而非结论性的。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应用于评价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根植于学习理论,最初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该理论现在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或社会性的认知学习理论,其主张相对独立于其他人格学习取向。社会认知理论注重行为的社会性起源和认知思维过程在人类机能各方面——动机、情绪、行为的重要性。社会认知理论家试图超越传统关于行为的内在重要性和行为的外部决定论之间的争论,他们提出有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总是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外,社会认知理论家试图超越传统的把该领域划归于与人本主义取向相对立的行为主义的范畴。最后,虽然该理论强调了学习在理解人类行为方面的重要性,但对认知过程的强调,以及认为学习在无奖赏情况下也可以发生的观点则与传统的强化学习理论有分歧。 关于人的观点 Bandura 和 Mischel 都意识到对人的总的看法和人格理论之间存在着联系,并明确地提出了这方面的观点。当今的社会认知理论注重把个体看作积极动的并能运用认知过程去阐明事理、预见未来、选择行为过程并与他人交流。既注重内部因素又注重外部因素。从根本上说,当个体能适当运用其功能时,社会认知理论就将个体视为一个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和谐的有机体。相互决定论的历程包括个体按照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各种可能的结果在诸多目标中进行主动选择或对不同情境进行区分。 Bandural 和Mischel 都注重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配合,并致力于建立以系统性观察为基础的明确的概念,社会认知理论讲求的是人类行为的广泛方面与严格的科学态度并重,主要的内部过程和系统性的观察并重,不反对自我报告。 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对人格结构的强调从某种程度上涉及对认知过程的强调,其中两个结构性的概念尤其值得注意:自我的概念和目标的概念。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构,而是一系列认知过程。人们对自我概念的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反应,如自我赞扬和自我批评,被视为理解环境事件和行为之间联系的关键。社会认知中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心理机能中的一部分历程。从某方面说,个体并不存在“自我”这样一个结构,而只是个体一部分的自我历程。社会认知理论不只是提出一个自我概念,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的自我概念及自我控制的历程可以随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自我概念的一个特殊方面成为Bandura 思想的中心,即与自我效能或与处理特殊情境的理解能力有关。自我效能的概念是指个体对其在具体任务或情境下有关行为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动机、行为表现和情绪唤醒。社会认知理论注重认知过程,强调内部影响和外部影响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理解。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观察学习涉及通过观察别人而学习复杂行为的能力。自我调节与个体对自身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有关,而不是机械的对外部刺激产生反应。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楷模。有证据表明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楷模的行为表现而学得。因此,例如孩子通过观察父母或他人说话从而学会语言,这个过程叫仿效。通常这一类行为的学习历程也包括模仿或认同。然而,模仿指细致地重复他人的某种反应,

社会认知理论

第一章社会认知理论 1.自我效能概念:“自我效能”由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目前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关键理念,正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管理、运动以及诸如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AIDS)等看起来极为棘手的社会问题等领域。它同时也是目前横扫心理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的主要特征。“自我效能”与自尊不同,它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1977)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班杜拉凭借着他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三元交互决定论——个体、环境与行动三者之间的交互决定论)的理智把握,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对这一中介过程做出了理论解释。 自我效能理论来源于班杜拉提出的三元交互决定论的观点——即人类行为与人内在诸因素以及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相互决定的。在三者交互作用的机制中,班杜拉又特别重视由人的各种因素构成的自我系统,他由此衍生开来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应或有效性,它包括一系列的自我效能现象,其中最为核心也最具有实践意义的就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与一个人的个人能力水平相关,但并不代表个人真实的能力水平。自我效能感具有决定人们对行为任务的选择及对该任务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同时也影响人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思维模式以及情感反映模式。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被称为自我效能信息,班杜拉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的自我效能信念主要是通过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源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的。 1.亲历的成败经验 亲历的成败经验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亲身行为所获得的关于自身能力的直接经验,亲历的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因为*自己的经历得到的关于自身的认识最可*,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另外,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个体对自我形成行为表现成败的各个因素(如:任务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外界援助的多寡等)的权衡。 2.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非常重要。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获得成功时,能够提高其自我效能判断,增强自信心,确信自己有能力完成相似的行为操作。相反,当看到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人,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仍遭失败时,他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 言语说服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另一个信息源是他人的鼓励、评价、建议、劝告等。言语说服是进一步加强人们认为自己拥有的能力信念的手段。尤其是当个体在努力克服困难时,如果外界有人表达了对他(她)的信任或积极的评价,会较容易增强其自我效能。 4.情绪与生理的影响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有时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比如生理上的疲劳、疼痛和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判断,降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可通过个体的选择、认知、动机、情感四种中介来发挥其主体作用:

认知与社会学习理论

第七章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 一、内部原因 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型心理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的缺陷。 二、外部原因 邻近学科的影响,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把人与计算机做类比。 三、人格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的兴起 勒温场理论:人们受到各自认知的“生活空间”的影响,在表征时会有不同的组织方式。凯利最早解释个体行为中的差异是由于个体在对世界的感知和信息加工中存在着差异引起的,将认知结构视为人格结构。 第二节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 最负盛名的著作有:《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1972)第三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简介(美国心理学家) 197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 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 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二、理论观点 (一)交互作用论 强调人是主动的,反对把人看成是被动的、是潜意识行动与过去历史的受害者,或者只是由环境决定的。 主张交互作用论,即人受环境力量的影响,但是他们可以选择行为的方式。 个人与环境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彼此影响,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情境变量持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经验的差异就是个别差异的原因。 (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看他人(榜样)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和观察“示范者”所受到的强化。又称替代学习、榜样学习、模仿学习。 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了自己行为的强化,所以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观察学习的好处: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不必亲身经历,即可明白该怎么做 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注意过程,只有注意到榜样的行为,辨别出其重点并认识到其特征时,才能通过观察来学习。保持过程,看到某个榜样的次数并不多,为了再现榜样的行为,必须记住它。我们是以“心象表征系统”和“言语表征系统”两种方式在记忆中将榜样行为的重要线索进行编码的。动作再现过程,将先前编码的心象和言语线索转化为动作的再现。 动机过程,虽然没有强化也可以发生观察学习,但对榜样的注意会受到动机的影响,而且我们是否作出所观察的行为,也会受到动机的影响。 (三)对强化的发展 替代性强化: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看到某行为受到奖励后,观察者表现出该行为也随之增加,象是自己获得了强化一样,当他们看到某行为受到惩罚后,他们的相应行为也随之减少,象是自己受惩罚一样。这个现象被称为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一个人在表现某项行为之后,若自己感到有成就,那种满足感,就具有极大的强化作用。 (四)预期作用与行为目标 解释行为的学习与表现的差异 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完全盲目的,而是依照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对行为的后果,有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展开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 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因素 对成功的期望决定于三种因素:一个人过去在特定环境中的经验;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概述 社會學習理論就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它著眼於觀察學習与自我調節在引發人的行為中的作用,重視人的行為与環境的相互作用。 所謂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認為就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數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她們通常就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她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由於人總就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實驗室里研究人的行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班杜拉指出,行為主義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無法解釋人類的觀察學習現象。因為刺激一反應理論不能解釋為什麼個體會表現出新的行為,以及為什麼個體在觀察榜樣行為後,這種己獲得的行為可能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之後才出現等現象。所以,如果社會學習完全就是建立在獎勵与懲罰之結果的基礎上的話,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在社會化過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班杜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並在科學的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了她的社會學習理論。 1.觀察學習 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就是人的複雜行為主要就是後天習得的。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与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後天經驗環境的影響。生理因素的影響与後天經驗的影響在決定行為上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很難將兩者分開。班杜拉認為行為習得有兩種不同的過程:一種就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模式的過程,班杜拉把這種行為習得過程稱為“通過反應的結果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直接經驗的學習;另一種就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行為的過程,班杜拉將它稱之為“通過示範所進行的學習”,即我們所說的間接經驗的學習。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所強調的就是這種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在觀察學習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示範活動的象徵性表象,並引導適當的操作。觀察學習的全過程由四個階段(或四個子過程)構成。註意過程就是觀察學習的起始環節,在註意過程中,示範者行動本身的特征、觀察者本人的認知特征以及觀察者与示範者之間的關係等諸多因素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在觀察學習的保持階段,示範者雖然不再出現,但她的行為仍給觀察者以影響。要使示範行為在記憶中保持,需要把示範行為以符號的形式表象化。通過符號這一媒介,短暫的榜樣示範就能夠被保持在長時記憶中。觀察學習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把記憶中的符號与表象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即再現以前所觀察到的示範行為。這一過程涉及到運動再生的認知組織与根據信息反饋對行為的調整等一系列認知的与行為的操作。能夠再現示範行為之後,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就是否能夠經常表現出示範行為要受到行為結果因素的影響。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

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唐卫海杨孟萍 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阿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班杜拉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 由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心理学界树立了很高的声望。1974年他当选为美国心 理学会的主席。他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心理学》(Social Learning Theory)一书,是社会学习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一本总结性的著作。从这部著作中,不仅可以看到 他的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研究成果,而且也可以看出其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 性的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 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两 种形式。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其学习模式是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 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 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如果人们只通过第一 种方式进行学习,那是非常缓慢而费力的,有时还要付出很大代价。幸 好,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实际上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 观察学习而获得的。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 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的复杂的 行为模式。由此可以看出,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青少年儿童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为重要。因此,班杜 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证资料。他的 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 三、 二、社会学习中的观察学习 四、 (一)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五、 班杜拉以儿童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儿 童的社会学习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下面介绍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的两 个经典实验。 六、 模仿学习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将被试儿童分为甲、乙两组,在实 验的第一阶段让两组儿童分别看一段录像片,甲组儿童看的录像片是一 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娃,过一会儿来了一个成人,给大孩子一些糖 果作为奖励。乙组儿童看的录像片开始也是一个大孩子在打一个玩具娃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及评价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摘要: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关键词::理论提出背景解析概述教育意义评价 班杜拉理论提出的背景 自从4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儿童是如何获得社会行为的很感兴趣。这些行为包括合作、竞争、攻击、道德-伦理和其他社会反应,社会反应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习得。当时的强化理论已经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所有的模仿形式。 首先,儿童为什么总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不是模仿了所有受到强化的行为;其次,儿童有时候模仿那些过去没有相互作用过的行为;最后,为什么儿童在最初观察的几天、几周之后,他们没有受到强化、也没有看到榜样的这种行为受到强化,却会模仿新的行为。 班杜拉不同意华生和斯金纳的外界刺激是行为的决定因素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对行动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把强化视为个体对环境认知的一种信息,即强化物的出现等于告诉个体行为后果将带给他的是惩罚或奖赏,人们正是根据这种信息的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同时,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他将自己的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面对这些问题,班杜拉提出一套最为综合并且广为接受的模仿理论,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理论概述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其包括:观察学习;交互作用;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理论。 一、观察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基本涵义是人们能够仅仅由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班杜拉对此下的定义是,“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受观察影响,称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学习为观察学习”。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班杜拉(1965)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部电影。在电影中一个成年男子对充气娃娃表现出踢、打等攻击行为,影片有三种结尾。将孩子分为三组,分别看到的是结尾不同的影片。奖励攻击组的儿童看到的是在影片结尾时,进来一个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表扬和奖励。惩罚攻击组的儿童看到另一成人对主人公进行责骂。控制组的儿童看到进来的成人对主人公既没奖励,也没惩罚。看完电影后,将儿童立即带到一间有与电影中同样的充气娃娃的游戏室里,实验者透过单向镜对儿童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看到榜样受到惩罚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而另外两组则没有差别。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让孩子回到房间,告诉他们如果能将榜样的行为模仿出来,就可得到橘子水和一张精美的图片。结果,三组孩子(包括惩罚攻击组的孩子)模仿的内容是一样的。说明替代性惩罚抑制的仅仅是对新反应的表现,而不是获得,即儿童已学习了攻击的行为,只不过看到榜样受罚,而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世纪7O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三元交互决定论 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言语的劝导是指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值得注意的是说服性的言语必须实事求是,调动个体的积极性。那些虚幻的、华向不实的劝导不但会适得其反,身心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的水平,个体在追求目标时,自我效能通过生理唤起来影响行为改变。乐观积极的自己肯定信念能创造积极情感,消极情绪会产生挫败感,所以要变消极情感为乐观心态。由此可以看到,自我效能是可以通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来培养。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注重引导受教育者,直面困难而不是逃避,在一次次迎难而上来证明自己的坚强,使自己的自我效能得到强化。 社会认知理论在施为视角(an agentic perspective)的基础上自我发展、自我适应和自我变化。施为指的是人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机能和生活环境 1.基于施为概念的社会认知理论 人类施为具有几个主要特点: (1)意图性(intentionality) 人的意图包括行动计划和和实现这些计划的战略。 (2)通过前瞻行为所产生的施为的临时延展性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_程玲

第14卷第1期2007年3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a n g s h aS o c i a l w o r kc o l l e g e V o l .14N o .1 M a r .2007 社会认知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程 玲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 文中梳理了社会认知的发展脉络,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了社会认知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 C 916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07)01-0021-04 O n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T h e o r y a n d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t o S o c i a l Wo r k C H E N GL i n g (W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Wu h a n ,H u b e i ,430072) A b s t r a c t :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i n c o n t e n t s o f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t h e o r y a n d h o wt o a p p l y t h i s t h e o r y t o s o c i a l w o r k . K e yw o r d s :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t h e o r y ;s o c i a l w o r k [收稿日期] 2006-12-05 [作者简介] 程 玲(1979-),女,湖北京山人,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一、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s o c i a l c o g n i t i o n )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 a v i d S h a f f e r 认为社会认知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①。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②。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③。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④。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社会认知理论将重点放在人的主观意识上,认为只有理解了人的认知过程,才能理解人的行为。社会认知理论主要来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格式塔学派和勒温的场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皮亚杰认为,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认知发展 中起着重要作用⑤,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皮亚 杰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⑥ 格式塔 心理学主要关注于人的知觉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传统心理学将知觉看作是各感觉成分的总和是不正确的,知觉具有整体性,观察者总是完整地观察对象;个体并不是被动面对客观世界的各类事物,而是把自己的知觉、思维和信念组织成简明的有意义的形式,无论情境如何复杂,人们都能赋予它某种意义,这种组织、认知和解释,对个体的行为影响很大。勒温将知觉结构的研究转移到人的行为结构研究上来,提出了个体的张力系统和心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勒温试图用“场”的概念来说明和解决这一问题。勒温的场主要是人的心理场和行为场。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紧张是指一种系统的状态与其周围诸系统状态的关系,它体现了场的动力特点;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发生的心理场,人与环境被看作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突出了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场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人和当时的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障碍,最后实现目标。作为人本身,个体的需要会引起他和其环境之间的张力,只有需要得到满足,张力才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1.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的研究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结合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我们知道认知心理学是对人们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在此过程中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研究(比如,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思维……)。社会认知就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我们人在认知过程中会受到那些社会学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怎样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1.1信息加工心理学 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其实就是个体对外来信息进行表象与加工的过程,即个体是如何处理自己所接受的外来信息的。怀威尔(Whewell)和斯库尔(Skule)在1986年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一直以来是众多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这一理论认为,对社会信息的早期理解方式会影响人的后期目标定向阶段的信息加工。也就是说,人在组织不同信息来形成一个表征时会受到早期理解方式的影响,而且在权衡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付诸实施时也会受其影响。 1.2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过程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是指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感知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社会认知过程不等同与某一单一的过程,而是各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比如对他人的判断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感知的基础上的,而我们对他人的感知也会受到先前已作出评价的影响。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认知,因此不同于对物的认知,它是一个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可以互动、影响整个知觉的过程。 2.社会认知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说到社会认知研究的内容时,我们就会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社会图式。简单的说社会认知就是一个形成社会图式,并且已形成的社会认知又会对我们今后的认知产生影响的过程。其实社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进展 陈俊 摘要: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丰富。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社会认知的起源,主要理论,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认知图式社会认知模型内隐社会认知 作者简介:陈俊,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认知与归因 Social Cognition and Attribution 任课教师:武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章主要内容 ● 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意义 ●社会认知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归因与归因的偏差● 归因理论 ● 归因的文化差异 2 认知 ● 认知:信息加工活动● 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 ● 我们所感知到的不是客观的社会现实,而是受到我们对社会环境的解读和主观建构的影响。 34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 ● 社会认知:对社会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情境中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即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个体通过社会知觉来解读关于他人和环境的信息。 组织行为的分析框架 5 情境因素 Contextual factors 制度设计领导行为社会规范 个人特征因素Dispositional factors 个性特征能力行为风格 社会知觉态度与行为组织绩效 组织情境中的社会认知 ●员工对公司中的制度和决策的认识和理解●下属对上司察言观色 ● 领导者如何评价下属的工作绩效●人际冲突的形成 ● 招聘面试中对候选人的判断● ………… 6

7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特点 ●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在两个水平上同时进行的:一个是有意识的有意图的,另一个是无意识的和自动的。 ●有意识:理性,逻辑严谨的推理,需要付出努力●无意识:直觉,自动加工,启发式(Heuristic )● 无意识的活动往往优先于有意识的活动。为什么? ●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尽管有很大的潜力,但仍然是有限的。●自动化加工提高认知效率。●现实社会情境中的信息不完全。 ●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设法走一些“捷径”。 8 社会知觉的特点 ● 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 倾向于将人或事件相互联系 ● 2、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9 社会知觉的特点 ● 如何运用图形背景原则? 10 社会知觉的特点 ● 3、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类别化是一种有效率的认知过程。 ●类别化的后果:刻板印象(Stereotype )。 ● 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个群体的人形成某种概括性的固定化的印象。 11 社会知觉的特点 ●4、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善于运用图式。 ● 自动化思维最核心的特点:运用图式(Schemas ) ● 什么是图式? ●心理模板、脚本 ●信息组织,认知架构● 解释新情况 ●图式是一种类别化的信息加工● 图式导致刻板印象(stereotype ) 12 我们在社会知觉中是如何运用图式的? (1)图式填充信息的空白:运用内隐人格理论 ●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人们认为具有某种人格特点的人也同样具有另外一些人格特点。 ●运用内隐人格理论作出判断时往往会产生晕轮效应。●凯利的教授实验 ● 当情境越模糊时,就越多用图式填充空白。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一、简介 行为主义理论: 基本概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代表人物: 1.桑代克 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 实验内容:就是“猫开门”的实验。他把饿得发慌

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实验表明,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致的。他从动物学习研究中,试图揭示普遍适用于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规律。根据实验的结果,桑代克提出了众多的学习律,其中主要有: 1)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 2) 效果律(law of effect) 3)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学习律(其中最主要的是效果律)之外,桑代克还指出了一些其他的规律,或

社会认知理论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社会认知理论是在2O 世纪7O 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教育理论,9O 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在传统的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加入了认知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 (1)三元交互决定论行为到底是由外部力量决定的还是由内部力量决定的,长期以来存在两种决定论: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强调人的内部心理因素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环境决定论强调外部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控制,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在于探讨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决定关系。将环境因素、行为、人的个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体。其中,个人的主体因素包括行为主体的生理反应能力、认知能力等身心机能。所谓交互决定,是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一方面,人的主体,诸如信念、动机等往往强有力地支配并引导其行为,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并最终决定思维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行为主体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如性格、社会角色等引起或激活不同的环境反应,再者,行为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是人用以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而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的手段,而它不仅受人的需要支配,同时也受环境的现实条件的制约。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分析,认为观察学习是由4 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组成的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动机过程。注意过程指的是在观察时将心理资源开通的过程它决定着观察者选择什么样的示范原型;第二个过程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要对示范活动进行保持就必须以符号的形式把它表象化,从而保留在记忆中,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表象和言语,其中,言语编码较之视觉表象在观察学习时更具有确实性;第三个过程是产出过程也就是把符号表象转换成物理形式的外显行为的过程;最后一个过程,动机过程是指观察着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总之,观察学习只有在这四个过程都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三)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效验性的一种自我判断,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对新的问题产生兴趣并全力投入其中,能不断努力去战胜困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效能也将会不断的得 到强化与提高,相反,自我效能感差的人总是怀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遇到困难时一味的畏缩和逃避。 班卡拉认为,个体在活动中是通过四个方面的信息来获得或形成自我效能感的。实践的成功经验,实践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的实际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水平的感知,成功经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反之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的效能信息,是指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和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能够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

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 09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陈敏20090282 摘要: 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 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的丰富。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 阐述了社会认知的起源, 主要理论, 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社会认知; 自我中心; 观点采择; 心理理论 一、引言 社会认知是在20 世纪70—80 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一般认为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或80 年代初期。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同意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开辟“社会认知”的栏目,1982 年“社会认知”杂志宣告出版,1984 年有怀威尔和斯库尔主编的《社会认知手册》问世。从此, 社会认知研究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90 年代开始得到迅猛发展, 是当前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涉及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 因此吸引了众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二、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源 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起源于两个方面: 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研究的贡献主要来自皮亚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 他对认知发展的解释是: 社会相互作用的经历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 由冲突引起的不平衡成了发展的驱动力; 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去自我中心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并且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的调节作用。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后人研究社会认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借鉴。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知觉、自我、归因等的研究中。社会知觉包括对人的知觉、角色知觉、群体知觉等, 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自我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古老的课题, 从詹姆斯的“主观我和客观我”到库利的“镜像我”、米德的自我发展的角色采择理论以及苏利文的“重要他人”等。还有近年来的归因研究等, 都是当前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社会认知简介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Flavell) 1998 年提出: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4]。 (二)、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第3章 认知理论与管理

第3章认知理论与管理 1、解释认知过程五要素的概念 【参考答案】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听、味、嗅、触)和内部感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进行选择、组织与解释,从而形成完整映像的过程;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简述社会知觉中的各种效应。 【参考答案】首因效应也被称为第一印象,指的是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或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3、“同步资料3-1”中的雇员怎么会对工头的称呼发火呢? 【参考答案】人际知觉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情感交流的过程。它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工头和雇员直接对双方之间关系的亲密度理解不同,知识背景、言语行为习惯不同,因此在使用称谓时发生了理解的偏差,雇员将工头使用的称呼理解为不尊重他、或他是孩子气的等等含义,因此会生气。 4、从韦纳的归因理论出发,管理者在管理中更易犯哪些归因偏差,如何防止这些偏差影响决策? 【参考答案】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是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从此理论出发,管理者在管理中很容易犯基本归因偏差。如果管理者总把失败归于能力很可能会不自信,但若归于教育或努力,那么则可以促使其更努力或提高自身素养,这对管理者和企业都是有益的。对管理者的建议是:第一,要察觉到自己的归因模式,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第二,多听不同的声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