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四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关键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这样,柏拉图便可以证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见制造的人工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可感世界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创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则是对这些摹仿品的摹仿。“摹仿”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和艺术观都依赖于这一思想。

“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质——理念,与个别事物的分开,并且以理念为存在的根据,是柏拉图哲学的基本原则。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进行批判的哲学意义简述的是,实体论!理念论!的异同之处;

如果把希腊哲学的概貌比作群峰竞秀的景观,那么,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无疑代表着突兀的双峰.他们的思想达到了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在一定的意义上,早期希腊哲学是他们思想的准备,晚期希腊哲学是他们思想的余续.他们对哲学的共同贡献在于:

其一,突出了哲学的优越地位,论证了哲学高于其它学科、指导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他们或用哲学解释其它学科的原则和对象、方法,或深入到各个领域作具体研究.从他们开始,哲学成为希腊文化的卓越领域,在人类知识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其二,区别了经验与超验、感觉与理智、自然与超自然两类领域和能力,坚持超验或超自然的原则的统摄作用,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理智主义传统.

他们之间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其一,理论背景的不同.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往往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立场之间往往取中道.

其二,旨趣的不同.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纯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对经验常识世界抱有的浓厚兴趣,是他指责柏拉图割裂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两者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这两种学说的差别.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是者”仅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却专以“是

者”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是者”归结为实体,导致了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当“实体”被归结为“本质”时,亚里士多德虽然试图把本质与个别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还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爱猫扑.爱生活}忍的科学传统.

其四,知识论的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并不服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这里,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他手里变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两者的表达风格也不同.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艺术感染力.亚里士多德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摘要:“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范畴“的论述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同时也包含有极大的混乱,也存在着错误的观点。“实体”这个的内容和对它的理解,一直是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剧烈斗争的场所。为了科学地了解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斗争,站在辩证唯物主叉立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在亚里

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例如,在说明一个个别人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说某某是“人”或说某某是“动物”。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只有“第一实体”存在,其他性质,属性才能存在。他对“有”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他说“有”一样东西,可以有好几种意义,“有”是指一样东西的那个“什么”,或一个“这个”;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指一个性质或数量等等。“有”固然有这一切意义,但是最基本的“有”却是指那个“什么”,这是标志一样东西的“实体”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说一样东西是什么时,我们不说它是“自的”“热的”或“三尺长”,而说它是“一个人”。

责任编辑:应届毕业生论文网

三、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运用“实体”概念来概括一切特殊具体事物的共同本质是客观独立的存在,这表明他在寻求物质的一般概念。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把“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区分开来,认为“种”“属”等东西是一种共相,是不能离开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因此“第二实体”是后于“第一实体”的。在这里,他是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一般的东西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不能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柏拉图理念论唯物主义的克服。

亚里士多德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中谁是最根本的问题出发,来揭示“实体”的意义和实质,认为根本事物是第一实体,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根据,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用具体物质形态来说明事物本源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也包含了一些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作为实体本身是不变的,但是实体的性质可以变化。例如:同时一个人可以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冷,有时热:有时好,有时坏等等。实体所以会发生这种相反性质的变化,是由于一个实体在自身里面包含着相反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本身就存在健康和疾病,黑和白,好和坏。而且他还认为,通过实体变化过程,使先前白的现在变成黑的,先前热的变成冷的,先前好的变成坏的等等。亚里士多德还把实体的变化看成是由对立东西中的一方变成另一方,而不能发生在互相不是对立的事物之中,例如白能变成黑,但声音不能变成白,因为声音和白不是互为对立的东西。因此,亚里士多德不仅把“实体”同事物的运动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而且从“实体”的变化中多少看到了对立面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这些思想虽然是偶然出现的,但毕竟是可贵的。

四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范畴的论述也有极大的混乱和错误的观点。首先,他错误地认为质料是“潜在实体”,只有形式才是“现实实体”。他把“形式”看成是实体的最根本的对象。其次,他在对于“第二性实体”的理解上,“陷入稚气的混乱状态”。他虽然承认“第一性实体”是一切对象的基础,“第二性实体”离不开“第一实体”而存在,但有时又认为“第二实体”可以脱离“第一实体”而独立自存。有时他甚至提出“第二实体”比“第一实体”更实在,更应该称为“实体”,这样他实际上又把“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割裂开来,甚至把它们颠倒过来。再次,他提出了“第三种实体”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三实体”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永恒不动的精神“实体”,而且这种“实体”是没有质料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对象而存在,它就是精神“实体”。第二,它是宇宙万物的推动者。这种“实体”是宇宙万物的灵魂。第三,它就是神。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没有质料的永恒不动的“实体”,所以能成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推动者,就是由于它是一种“理性”的东西,这种“理性”总是要求并达到善,因此善就是“理性”的对象,其实理性本身就是善,就是永恒不朽的生命,是“自在白为”的东西,这就是神。可见,亚里士多德第三种“实体”的理论,完全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是他“实体”学说中的糟粕

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理念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柏拉图理念 理念论的提出及内容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战争不断,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柏拉图研究哲学有直接的实践目的,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极力去实现其理想的目标。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理念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与完善、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以先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为基础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这就美德(真、善、美、正义等)的概念(定义),它是美德的最真实的东西(或称美德的本质)。柏拉图把苏格拉底所说的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变成了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并把它们叫做理念。 在希腊语中,“理念”(eidos,idea)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中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他解释道: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柏拉图把它们变成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单个的存在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念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单一性和自我的同一性,即理念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所有的理念都是单一而等同的。既是一又同一。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事物有许多理念,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即理念世界。柏拉图认为,在所有的理念中,善的理念是最高的,它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就象太阳在可见世界的地位,柏拉图把善比作太阳他说:“我

称太阳为善的产物善把太阳造得和自己一样”。太阳是可见世界中万物生长的源泉,那么善理念则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得以存在和可知的原因。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美学体系的核心。在早期的对话中,柏拉图主要是接受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的影响,承认可感个体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从可感的个体事物出发,获得其一般定义,但并没有明确一般究竟是什么和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柏拉图的中期着作中,由于他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的影响,“在客观的处于运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世界外,并凌驾其上,另行设置了一个客观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并使前者从属于后者,认为可感世界是由可知的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这就是柏拉图的典型的中期理念论。柏拉图早期理念论主要集中于《大希庇阿斯篇》,柏拉图在当时虽然已经意识到个别的事物后面隐藏着一个一般的东西,但却并不能清楚的指出其所在,也并不能说出它们的关系。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和《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他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和《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在这个时期柏拉图已经明确了那个永恒不变的事物具体是什么,又是怎么样的,与现实世界有着怎样的关系。《会饮篇》中,柏拉图关于理念的解释是:作为一种最高的美,就是为所有美的事物所分有的、绝对的美自身。柏拉图理念论最着名的表述在《理想国》中。在《理想国》卷十中,他

柏拉图的理念论

四、论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唯有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二者之一的佣人驱逐到一旁去的时候,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与那些庸俗的追求趣闻者不同,是爱“洞见真理”的人。而哲学是爱智慧、爱真理的人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洞见真理的行为。一个爱好美的事物的人不是哲学家,只有爱好美的自身的人才是,因为前者只不过有意见,后者却有知识。意见是关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见,知识是关于绝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知识。 柏拉图由此提出了人可感觉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和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话题,他把人可感觉到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个体事物称为假象,把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一般事物称为理念。 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一只猫之所以称之为“猫”是因为它分享了一切猫所共有的性质。如果这个“猫”是有含义的,它就不是指这只猫或那只猫,而是指普遍的猫性,这种猫性不随个体的出生消亡而出生消亡,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没有定位的,是永恒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 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理念论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学者的哲学道路。

柏拉图理念论的名词解释

柏拉图理念论的名词解释 柏拉图(Plato)理念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也是西方 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其哲学对话篇《理想国》中详细阐述了理念的概念以及理念在人类认识和行为中的重要性。本文将对柏拉图理念论进行名词解释和深入探讨。 一、理念的含义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或称理念世界,是指存在于超越感知世界之外的一种超验 实体。它被认为是真实与永恒的存在,而我们所见到的世界则只是理念的投射或映象。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真实形态,而感知世界则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呈现。 二、理念与形而上学 理念与形而上学密切相关。在柏拉图看来,物理世界是理念的影子,而真实世 界则是由各种完美的理念构成的。理念在形而上学中被视作存在于现实世界以外的实体,它们超越了感官经验和个体的认知,是真正的真理和存在。 三、理念与认识论 柏拉图认为,人类认识的最高境界是逐渐抵达理念的境地。人通过思考和思维 上的努力,可以超越感知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和不确定性,从而接触到理念的真实性。理念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也是认识活动的最终依据。 四、理念与道德 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理念起着重要的道德指引作用。他认为,只有通过抵 达理念的境地,才能找到道德和伦理的真正准则。柏拉图主张人们通过追求真理和理念的完美,来达到道德美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理念的分类 柏拉图将理念划分为智慧理念和世界理念两个层次。智慧理念是对形而上学概 念的认识,例如美、真、善等,它们是最高级别的理念。而世界理念则包含了更具体的概念,例如树、人、房子等。不同的概念属于不同的理念层次,智慧理念是世界理念的归纳和总结。 六、理念的联系与参照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参照。理念之间的联系决 定了它们的排列和关系,如何从理念系统中推演出更具体的概念。同时,理念也是认识和行为的参照标准,通过对理念的追求和实践,人们可以实现理念的相关价值和目标。 总结: 柏拉图理念论以其架构完整、思想深邃和哲学意义深远而闻名于世。在这一学 说中,理念被视为人类认识和行为的最高标杆,超越了物质世界和感官经验的局限。它不仅在形而上学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道德和伦理的探讨提供了指导。通过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哲学观念并从中汲取哲学智慧,以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指其哲学体系中关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核心观点。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Idea)的影子,真理和知识则来自于理念世界。理念是超越感知世界 的绝对真实,是不变、永恒且完美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一种映射或投射,是理念世界的倒影。他以“洞穴寓言” 形象地描述了现实世界的限制性和虚假性。在这个寓言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洞穴里,只能 看到墙上的影子,而不知道外面的真实世界。柏拉图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他对感知世界的 怀疑和批判,提出只有从理念世界中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形式,而感知世界中的事物只是这些形式的复制。他提出了“世界之魂”(World Soul)的概念,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 理念。人类的灵魂是一部分宇宙的灵魂,通过思考和观察感知世界,可以激发灵魂中对理 念的记忆和认识。 柏拉图认为真理和知识只能通过理性来获得。他区分了两种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只能获得感知世界的表面现象,而理性知识则是对理念的真正认识。柏拉图 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理性的推理,人们才能抵达理念世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 识。 柏拉图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他认为理念是美、善和真理的源泉,只有通过 真正认识和追求理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公正。他提出了理念国家的理想,认为 只有在理念国家中理智和智慧统治下,人们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和欲望,实现个体和 社会的完美。 柏拉图的理念论体现了他对理想、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强调了哲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进行区分,揭示了感知世界的局限性和虚假性,提出了通过 哲学思考和理性推理来获得真理和知识的方法。他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主张通 过追求理念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幸福和公正。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后世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柏拉图理念

柏拉图理念 理念论的提出及内容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战争不断,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柏拉图研究哲学有直接的实践目的,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极力去实现其理想的目标。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理念论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与完善、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以先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为基础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就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这就美德(真、善、美、正义等)的概念(定义),它就是美德的最真实的东西(或称美德的本质)。柏拉图把苏格拉底所说的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变成了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并把它们叫做理念。 在希腊语中,“理念”(eidos,idea)本义指“瞧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理念就就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十卷中给出了“理念”的定义,她解释道:凡就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柏拉图把它们变成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单个的存在物。在这里,我们可以瞧出,理念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单一性与自我的同一性,即理念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所有的理念都就是单一而等同的。既就是一又同一。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事物有许多理念,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即理念世界。柏拉图认为,在所有的理念中,善的理念就是最高的,它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就象太阳在可见世界的地位,柏拉图把善比作太阳她说:“我称太阳为善的产物善把太阳造得与自己一样”。太阳就是可见世界中万物生长的源泉,那么善理念则就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得以存在与可知的原因。 (理念论就是柏拉图哲学、美学体系的核心。在早期的对话中,柏拉图主要就是接受赫拉克利特与苏格拉底的影响,承认可感个体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从可感的个体事物出发,获得其一般定义,但并没有明确一般究竟就是什么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在柏拉图的中期著作中,由于她接受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埃利亚学派的影响,“在客观的处于运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世界外,并凌驾其上,另行设置了一个客观的、独立的、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并使前者从属于后者,认为可感世界就是由可知的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这就就是柏拉图的典型的中期理念论。柏拉图早期理念论主要集中于《大希庇阿斯篇》,柏拉图在当时虽然已经意识到个别的事物后面隐藏着一个一般的东西,但却并不能清楚的指出其所在,也并不能说出它们的关系。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她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与《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柏拉图中期已经成熟的理念论,在她的《文艺对话集》中主要体现在《会饮篇》与《理想国》(卷二、卷三至卷十)。在这个时期柏拉图已经明确了那个永恒不变的事物具体就是什么,又就是怎么样的,与现实世界有着怎样的关系。《会饮篇》中,柏拉图关于理念的解释就是:作为一种最高的美,就就是为所有美的事物所分有的、绝对的美自身。柏拉图理念论最著名的表述在《理想国》中。在《理想国》卷十中,她 把“理念”认为就是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却不受感性客观世界的影响。并且只有“理念”才就是真正存在的,感性客观世界就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 (柏拉图构造理念世界的目的还就是为了说明现实世界,那么理念如何派生事物呢?她认为有两种方式:分有与模仿。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们分有或分沾了同名的理念。所以,理念与具体事物既有区别,又就是同名的。柏拉图认为,可感世界中的具体事物都就是模仿理念而被创造出来的。造物主就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柏拉图在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后,并没有象其她的哲学家那样,极力为自己的体系辩护。相反,柏拉图对理念论的矛盾进行揭露与反思,主要集中在《巴门尼德》篇前半部分。在这篇重要著作中,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揭露理念论存在的种种矛盾 与困难。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柏拉图对存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中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念论对西方哲学、宗教、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在柏拉图看来,知识和真理不是来自于感觉经验,而是来自于理智和思考,他认为人类应该寻求超越感觉世界的真理和普遍意义,这是实现人类理性与精神完善的必 要条件。本文将从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角度分析其思想。 一、理念与物质世界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两个层面:知觉的物质世界和超越物质的理念世界。知觉的物 质世界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我们感官的经验之中,而超越物质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永恒 的和完美的。理念世界包罗万象,涵盖了一切抽象概念和普遍规律,这些理念对于真理的 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柏拉图将人类的真正使命看作是从感性世界中抽象出理念并逐渐逼近完美的理念,由 此向真理和智慧的方向努力。他认为,人类的灵魂隶属于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世界,而肉 体仅仅是灵魂的外壳。在这个意义上,理念世界是人类真正的家园,在此,人类灵魂可以 获得最纯粹、最完美的知识和智慧。 二、理念的层次和本质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包括了很多不同层次的理念,从最简单的形式开始,逐渐推向 复杂的自然法则和人类道德等如此复杂的理念。理念的层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底层的物体,中层的形式,顶层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智慧属于理念的最高端,这个理念需要尽 可能多的学习和思考,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 在柏拉图看来,真正的理念不可描述和不可捉摸,它们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不属于 人类感知能力的范畴。因此,我们不能通过感性经验来了解真理和智慧,而是必须寻求透 彻理解理念的力量。拥有透彻的理念概念,就可以了解真实的存在和实际的变化,这是维 持生命中的先决条件。 三、理念的认识 柏拉图认为,理念的认识是通过思维、直觉和对话实现的。思维是理念的核心,我们 需要通过思考来了解真理和智慧,而直觉则是超越感觉,直接抓住生命之真理的方法。对 话同样是一种认识方式,它是指探究和发现真理的合理方法,通过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他人的观点并发掘新的知识或思考对现有知识的理解。 除此之外,柏拉图还强调了灵魂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灵魂是人类认识真理 和智慧的唯一途径,无论是思考、直感还是对话,都是灵魂在行动。这是因为灵魂的本质

柏拉图理念论

推荐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第五卷后半部分到第七卷提出了与政治学相对的纯哲学问题,全面地论述自己的理念论。 一、理念论的提出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唯有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的庸人驱除到一旁去的时候,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天日的可能。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确定构成哲学家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我们所谓的哲学。 什么是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一个爱智慧的人,是与那些庸俗的追求趣闻者不同的人,是爱“洞见真理”的人。什么是哲学?柏拉图认为:哲学是一种洞见,是对真理的洞见。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一个动词,哲学是爱智慧、爱真理的人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洞见真理的行为。柏拉图说,假如一个人爱好美的事物,爱看新悲剧、新图画、爱听新音乐,这样的人不是哲学家。因为他只是爱好美的事物,而哲学家则是爱好美的自身。仅仅爱好美的事物的那个人是在做梦,而认识绝对美的那个人则是清醒的,前者只不过有意见,而后者则有知识。 什么是意见、什么是知识呢?柏拉图认为:意见就是关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见,知识就是关于绝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知识。柏拉图认为,一切可感觉的个别对象都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仅适于作意见的对象,而不适于作知识的对象。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事物是知识的对象,那些看到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人是有知识的,而不仅仅有意见。 柏拉图由此提出了人可感觉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和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话题,他把人可感觉到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个体事物称为假象,把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一般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是建立在实在与现象相互区别基础之上的,这种区别最初是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后来得到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继承,继而影响了柏拉图。 二、理念论的内容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对于许多相似的个体动物,我们都能够指着它真切地说这是一只猫。我们所说的“猫”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显然那是与每一个个体的猫不同的东西。一个动物是一只猫,看来是因为它分享了一切猫所共有的一般性质。没有象“猫”这样一般的字,则语言就无法通行,所以这些字不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猫”这个字有含意的话,那它的含意就不是指这只猫或那只猫,而是指普遍的猫性。这种猫性既不随个体的猫而出生,而当个体的猫死去的时候也不随个体猫的死去而消失。事实上,它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没有定位的,它是永恒的。 柏拉图在《国家篇》最后一卷的一篇序言里对理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柏拉图解释道: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虽然有着很多张床,但只有一个床的“理念”或“形式” ,正如镜子里所反映的床仅仅是现象而非实在,所以各个不同的床也不是实在的,而只是“理念”的慕本,而“理念”才是一张实在的床,而且是由神所创造的。对于这个由神所创造出来的床,我们可以有知识,但是对于木匠们所创造出来的许多张床,

柏拉图理念论

柏拉图理念论 柏拉图理念论是知识理论的延伸,也是他最有意义的哲学贡献。柏拉图认为,理念乃是那些不变的,永恒的,非物质的本质或原型。我们所看见的实际的可见事物仅仅是这些原型的拙劣的摹本。例如,存在三角形理念,我们所看到的三角形都只是这个理念的摹本。 关于理念的五个问题: 一:理念是什么? 柏拉图认为我们所见的事物仅仅是理念摹本底下的永恒的原型的时候,已经暗示了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指出,人们通常首先从一个特殊的事物或人的身上领会到美,但在这个形式中美是有限的,我们很快就“觉察到一种形态的美和另一种形态的美是类似的。”因此,我们就从特殊形态的美转向了“美在每种形态都是同一的”这一认识上。这让人不再局限于美的事物,而是由美的事物转向美的概念。但是这个美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美”有客观实在性。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指向一个美的本身,每个事物都是由之而得到它们的美的。“美”是一个理念,事物变成美的,而美本身却是永存的,所以美的存在独立于那些不断变美或不美的事物。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指出,真正的哲学家想要知道的是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具体事例。处于意见层次的人们不知道正义的本质,但是能从一件特殊事例中认出是否是正义的,只是不能告诉你为什么。知识则不仅仅包括特殊的事实和现象,——即不仅仅只是“变成如此这般”的领域。知识追寻真正的“实有”的东西。它关心的是存在,实有的东西,拥有存在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这些本质是诸如美、善那样永恒的理念。它使我们断定事物为美为善成为可能。 除了美、善外还有许多理念,那么,是不是有多少本质就有多少理念呢?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指出,淤泥和污物是“必定没有”理念的。假如所有的事物后面都有理念,那么毫无疑问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柏拉图用理念所表示的意思是足够清晰的,他将它们认作事物的本质原型,有着永恒的存在,被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感官所把握。 二:理念存在于何处? 假如理念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处于何方?理念是非物质性的,我们几乎不能说它们处于空间中。柏拉图最明确的提法是:理念于具体事物是“分离”的,它们“脱离”我们看见的事物而存在。这意味着,理念有其独立的存在,即使特殊事物灭亡了,它们也依然存在着。柏拉图用三种方式强调了理念有其地理存在的事实:第一,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先于心灵和身体结合之前存在,在那个状态下,灵魂熟悉了理念;第二,柏拉图认为,在神创造万物的过程中,神用理念来塑造特殊事物,这说明理念先于其他事物中的具体化而存在;第三:柏拉图认为,这些理念最初是存在“神的心灵中”或理性的最高原则中。在线段的隐喻中,柏拉图对心灵的历程从最低层次的影像追溯到最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中,善的理念包含有最完美的存在。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以对理念的探究为主要内容,可以称为理念论。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超出感性世界的一种原型,是智慧之源。本文将 从柏拉图的理念论角度,分别从理念的本质、理念的分类以及理念的认识方法三个方面进 行探讨。 一、理念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正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射。他以“理念”一 词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认为现实只是完美理念的影子或拷贝,即“影子世界理 论” 。他认为,理念是不可知、不可见和不可感知的,唯有在思维中才能认识它。柏拉 图将人类的存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身体,另一个是灵魂。身体属于感性世界,灵魂属 于理念世界。身体是世间事物的外在表现,而灵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内在认识和理解。他 认为,只有通过灵魂来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才能够获得永恒和不变的真理。 二、理念的分类 柏拉图将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自然界的理念、哲学的理念和神圣的理念。其中,自然界的理念又称为感性世界的理念,包括树木、河流等自然界中的事物。哲学的理念涉 及到人类智慧的领域,包括道德、正义等抽象的事物。神圣的理念是最高层次的理念,也 是最为完美、最为高尚的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指导,更是人类的关爱和 追求的对象。 三、理念的认识方法 柏拉图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感性认识,一种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获取常识性的知识;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维来认识世界,获得更加深刻的知识。对于理性认识,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和“启示说”两种理论。回忆说认为,人类的灵魂在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拥有所有的知识。因此,人只 需要唤起这些已有的知识点,即可获取真理。而启示说则认为,人类的灵魂能够通过与神 灵接触,获得灵感和启示,从而认识真理。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个极具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 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对理念的探究,提出了一种“上帝孤独”的概念,认为 真理和理念是超越人类的智慧和永恒的存在。他提出的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揭示 了怎样来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同时,他对理念的分类和认识方法,也为人类认识世界提 供了新的思考途径。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思想是存在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和可信的存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理念论的核心思想 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一个至高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由无形无色的灵魂和抽象无形的构成的。灵魂是指任何可以感受到的事物,比如美、善、真、爱等等,而构是指任何可以被智力理解的东西,比如数字、几何图形等等。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则是由理念世界的影子构成的幻象。 柏拉图将这个理念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理念世界的最高层次,是至高的智慧之神所居住的地方,他是宇宙的缔造者和支配者,是一切的根源和终极目的。第二层是智慧之神所创造的理念世界,其中包括万物的真正本质和精华,比如女性、男性、动物、植物等等。第三层是物质世界,是由理念世界的影子所构成的,是不真实、不可靠且不完美的。 二、理念论的意义与价值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于古希腊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时希腊哲学界对于真相的认识。在柏拉图看来,物质世界并不是唯一可信的世界,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而物质世界则只是这个真实世界的影子和表现。这一观点对于古希腊哲学的后世影响深远,将不可见的世界提升为理念世界,其思想贡献远比智慧之神所在的第一层理念世界更具意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也表现出哲学的价值。在当时,人们仍然没有弄清什么是好和什么是不好,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理念论的主张为哲学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对真正的本质是什么。通过思考和研究理念世界,人们可以找到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关联,能以一种更深层次的方式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 另外,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于现代哲学也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哲学认为,大部分的人类结论都来自于感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不稳定的和变幻莫测的。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通过超越物质世界,识别意识本质,人们才能合理地洞察世界,从而更加容易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三、理念论的不足和争议 虽然柏拉图的理念论提供了多个重要哲学问题的解答,并被广泛认同和接受,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第一个问题是,理念世界是不可知的和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范围,那

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生于雅典,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影响了后世。 一.“理念论”思想的提出及“理念”的含义 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柏拉图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念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联系。 1.分离学说 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和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真实普遍的理念世界,并且通过逻辑论证得出结论说,作为意见对象的感性世界和作为知识对象的理念世界必定是两个分离的领域。 2.知识与存在的对应关系 柏拉图不只是从逻辑上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知识与意见相分离,而且使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两个世界与两种认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差异程度。 (1)线喻:线喻即线段之喻,柏拉图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信念)、推论和理智。猜想、相信相当于意见领域,推理和理智则相当于知识领域。理智最后以善理念为终极目的。 (2)日喻:日喻" 即太阳之喻,柏拉图用太阳来比喻" 善" 理念在整个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柏拉图把对" 善" 理念的学习视为最大、最高、最重要的学习。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柏拉图就用太阳来比喻" 善" 理念的地位和作用。任何以实物为载体的比喻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事物本身的方面,一个是它所象征的方面。" 日喻" 中的太阳,作为现实的事物它确是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的原因,也是万物产生、生长和营养的源泉,这些确是太阳之" 善"。柏拉图把现实的太阳所拥有的这些" 善" 升华了,变成了理念世界的太阳,即善本身,这个理念的太阳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并且间接地成为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就必须学习和掌握" 善" 理念。 (3)洞喻:洞穴比喻”有一些从小就被捆绑着不能转头的囚徒被安置在一个山洞里, 面朝洞壁。身后的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壁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直到有一天某个囚徒被解除了束缚, 才知道洞壁上只是木偶的影子,而阳光下木偶只是事物的摹仿。当他在逐步看清事物真实的过程中产生困惑与痛苦。通过这个寓言,柏拉图告诉我们:人的感官所感知到的周围一切事物,长期沉浸于真实的现象世界,对周围的现象形成了固定的认识,并认为现象即本质,而本质是难以捉摸的,只有先驱者才能认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理念”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镜看到的东西”。本文主要讲述柏式哲学以及对此的看法,包括柏拉图的生平,学说的背景,以及影响整个哲学领域的理念论,以及对于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做出一些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哲学;柏拉图;理念论;影响 一.柏拉图式哲学的定义 (一)知行两方面极高的理想; (二)知行的合一。 我说,西方几千年的的文化就是走它的路,成就它的梦想。你看,西方人对于科学的苦心研究,不就是向知的最高理想而追么? 关于政治、社会、经济的努力改良,不就是向行的最高理想而追么?至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处处应用于人事,这不是知而不行,不是知行合一么?此外西方人还有个特点:自然界的研究既有成绩,自然的公例即有所发现,因为要应用到人事,便成立了许多应用的自然科学;关于政治上、社会上、经济学上学理的讲究既有成熟,原则的探索既有所创获,因为要实行出来,便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之外,还产生不少使用的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统称之为社会科学。这种办法,无非讲究如何应用的道理、怎样应用的方法种种,都是把应用的问题转化为学理的问题,实践的问题归到理论的问题;一切从求知出发,求知之效归于致用,致用的大成又变成知识和学理,于是什么都成科学,这便是寓行于知的结果。于是柏拉图式哲学影响西方文明的深处,西方人如今还不断研究它! 二、柏拉图理念论的背景 (一)家庭方面 柏拉图出身于名门之后,对于物质生活,当然无忧无虑,所以能够从他对事于理想的追求。这点便决定了他的学说的根本精神——理想主义。此外他的学说的枝叶,也受家庭影响不少——他对政治方面,及其反对民主,拥护尚贤士的贵族政治,便是一例。 (二)社会方面 当时社会上有一派很占势力的学者,所谓辩士之徒。他们对于一切知识,下个总攻击,把知识的可能性,几乎全部推翻了。他们说:“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凡人以为是的便是,以为非的便非,以为善的便善,以为恶的便恶。而众人之间,又没有共同的意见,此一心,彼一心,此心不能合与彼心,于是我的尺度和你的尺度不同,而所量的质量的结果也就南辕北辙了。这样的破坏,柏拉图很不赞同,他以为知识的确有个标准,一部分他学说的中心,一部分知识变幻无常,但另一部分的知识却是固定不移的。他一生的努力,就向这方面追求;结果居然得到一种不变有常的知识——意典。意典论是意典是从寻求有常的知识得来,因此便说他的学说,从消极方面看,是反对流星之说的结果。那么他的学说背景蔚为时代之产物,也未尝不可。当时的学术方面,影响他的学说;政治方面,又何尝不然。须知柏拉图时代,正是希腊庶民政治衰落时期,他受等刺激之后,心里发生一种反感,于是在学术思想方面,便有了一种追求理想的欲望,结果成就了一种理想主义。 三、柏拉图与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

理念论名词解释

理念论的名词解释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 — 1 —

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四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关键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这样,柏拉图便可以证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见制造的人工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可感世界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创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则是对这些摹仿品的摹仿。“摹仿”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和艺术观都依赖于这一思想。 “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 2 —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四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关键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这样,柏拉图便可以证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见制造的人工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可感世界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创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则是对这些摹仿品的摹仿。“摹仿”说在柏拉图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和艺术观都依赖于这一思想。 “分有”和“摹仿”实际上并无本质的差别,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有无造物主。“摹仿”是有造物主的“分有”,“分有”是无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