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探究

一、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简单介绍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使学生掌握好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硫,用于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归纳出二氧化硫的性质。

能力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比较、思考提高归纳、总结、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

情感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探索的思维方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三)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四)通过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特殊性、漂白性和还原性。

(六)通过改进实验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实验内容设计

实验探究1:用干燥的矿泉水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硫,然后向矿泉水瓶中注入蒸馏水,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为什么注射蒸馏水而不是自来水?

实验探究2:向变瘪的矿泉水瓶中注入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探究3:用干燥的试管收集二氧化硫,用橡胶塞塞住,然后用注射器吸10mL的品红溶液向试管注入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探究4:用干燥的试管收集二氧化硫,用橡胶塞塞住,然后用注射器吸10m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向试管注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这说明什么?

实验探究5:给实验探究3和实验探究4的试管加热,对比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向其滴加酸性氯化钡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这又说明什么?

三、实验方法设计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实验教学课,所以以实验为主,通过分组实验、活动探究、演示实验、对比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最后由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让学生在体会实验探究

快乐的同时,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二氧化硫性质是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1)在二氧化硫溶于水的课本演示实验中,试管中液面上升时速度较慢,时间较长演示效果不明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2)实验需在水槽中进行,操作不便,稳定性不高。(3)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还原性的演示实验中往往用二氧化硫气体来进行反应,没有将二氧化硫溶于水后配成溶液进行的先例,本人经过多次实践,发现将二氧化硫溶于水后配成溶液进行实验比用气体来进行反应更便于制取保存,实验演示效果好,用时较短,安全无污染,便于处理。于是本人以课本为中心,依照课改的理念,精心设计“动手实验,探究产物,深究实质,验证真理”的四个环节,把课本实验改进成五个的创新实验便于学生归纳出实验现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

实验探究1:用干燥的矿泉水瓶收集一瓶二氧化硫,然后向矿泉水瓶中注入蒸馏水,将矿泉水瓶振荡,然后矿泉水瓶迅速变瘪,说明二氧化硫溶于水(1:40);

①②③

实验探究2:向变瘪的矿泉水瓶中注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

实验探究3:用干燥的试管收集二氧化硫,用橡胶塞塞住,然后用注射器吸10mL的品红溶液向试管注入品红溶液,将试管振荡,然后试管溶液迅速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①②③

实验探究4:用干燥的试管收集二氧化硫,用橡胶塞塞住,然后用注射器吸10m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向试管注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将试管振荡,然后试管溶液迅速褪色,说明SO2具有还原性;二氧化硫溶于水配成溶液时必须用蒸馏水配制不能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具有漂白粉会氧化水中的二氧化硫。否则实验会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①②③

实验探究5:给实验探究3和实验探究4的试管加热,对比实验,观察看到实验探究3的试管恢复原来的颜色,而实验探究4的试管无明显实验现象,向两个试管滴加酸性氯化钡溶液时,实验探究3的试管无明显实验现象,而实验探究4的试管又沉淀产生,这SO2的氧化产物为SO42-,说明SO2具有还原性。

实验探究5-1

实验探究3 加热后

实验探究4 加热后

实验探究5-2:向其滴加酸性氯化钡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这又说明什么?

①②③

五、实验特点

该实验出现明显现象大约需1-2 分钟,同时实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能好,实验现象明显,用时较短;二是材料来源广泛,实验室普通仪器,并充分利用身边的废弃物。这些材料也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收集准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三是药品用量少,仪器拆装方便,符合微型化学实验要求;四是SO2污染物较少,便于处理;五是有利于课堂演示实验,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环保意识;六是综合性强。在同一的实验装置中实现了验证SO2性质的实验,能把二氧化硫的水溶性、漂白性、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全部体现出来。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自我评价: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一)改进后的实验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实验说服力,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

1.二氧化硫溶于水的实验演示操作简便、效果明显,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将二氧化硫溶于水后再进行相关性质的实验,节省了制取气体的环节,演示效果好,既适合课堂演示,也便于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安全性和操作性得到了加强。绿色环保无任何污染。

3.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探究,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可逆反应这一概念。

4.二氧化硫溶于水配成溶液时必须用蒸馏水配制不能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具有漂白粉会氧化水中的二氧化硫。否则实验会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实验中运用物理中的气体压强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学科间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改进的装置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实验室废弃仪器。使用低成本材料进行再创造,体现一线教师推行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

通过实验,使学生都有一致的认识:二氧化硫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也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五个的创新实验便于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硫的性质。

创新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不断创新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懂得去改变和突破,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会让科学不断进步发展。也许这一节课学生并没有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实验装置,但是至少学生主动做了各方面的尝试,知道教材并不是绝对权威的,教材的实验装置也有很多不足,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是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比如其他同学和老师设计的创新装置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思维的产生,才是让学生受用终生的能力,才是整个民族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真正目标。

2018年6月15日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本次说课我将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地位、教学背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及其依据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必修1课本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安排课时为15分钟。本节课所要接触到的非金属硫是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接触的又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学生可以联系前面学习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类比运用到硫及其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上。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上节课的实验基础上的,上节课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到实验室做了二氧化硫溶于水以及其使品红褪色的实验,并让同学们课后与小组同学进行共同探讨,得出小组讨论结果。本节课采用“实验回顾—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实验结果”的总体思路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上一节课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步回顾讨论,师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回顾共同探讨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本节课探讨的化学性质包括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其漂白性。因此本节课为后面下一节课二氧化硫其他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教学大纲,以及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它们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知识目标中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然后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小组所得出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小组所得出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的探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组员协作精神;让学生课后做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后,让我们再看一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其依据部分。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难点是可逆反应,这样设计是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是二氧化硫重要的化学性质,必须重点掌握。而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这个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都比较陌生,对于刚接触可逆反应的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板书设计以及时间分配来强调和突破重难点,同时也采用学生实践的方法来强调重点。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描述自己所做实验的现象,然后教师辅以讲解,学生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发言,最终师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二氧化硫是学生初步认识环境污染一种主要物质,二氧化硫的性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通过对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了解掌握,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及辨证认识化学物质。尤其是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学习了硅、氯及其化合物,对非金属物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有强烈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教法分析: 二氧化硫是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在教学设计中对每个问题的提出、思考、探究既要切合实际。因此,设计了“以性质预测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并与多媒体小组讨论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四、三维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 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化学特性等; 2.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2. 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氧化性与漂白性 难点:探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设计 六、教学方法与思路——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总体教学思路:质疑激趣→实验引探→媒体释疑→启思诱导→合作研讨→反馈小结 七、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 教科版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器材: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本节分为四个教学板块:(1)计量的重要性;(2)测量长度的要点;(3)了解误差的概念;(4)综合的测量活动。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第1课时 一、从木工尺到米原器 1.引入: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适当介绍,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的单位(SI): 1)基本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um, 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⑵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等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2.学习的主要任务: 本节的学习任务类型是综合型。在知识上要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等量替换、图象法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如何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 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速度、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各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初中阶段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要地知道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⑵会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能根据纸带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苏教版化学1第4专题第一单元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 王海英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6)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模式:结构→性质→用途,而是从现实实际和观察到的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测性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课前循环播放的优美风景图片与一组环境污染图片的对比,视觉冲击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课堂创设“模拟酸雨”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并由此引出相关问题,设计展开四个探究活动:①二氧化硫可溶于水且溶液显酸性。 ②探究SO 的还原性。③探究二氧化硫的氧化产物。④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这 2 些场景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知识问题化,通过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原理、类比迁移等化学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教版《化学1》专题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硫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氧化物之一,是一种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酸性氧化物,是工业生产硫酸环节中的一种重要的物质,也是学生初步认识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的一种主要物质。通过实验手段探究其性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通过了解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危害,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对二氧化硫用途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辩证看待事物。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硫的作用,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培养学生用新概念重新理解旧知识的能力(可逆反应的概念);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氧化硫的组成及价态,分析其可能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图片展示环境污染的情景,对学生进行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投影】一组美丽的画面 【教师引入】清山秀水惹人醉,如画美景不胜收。美丽的风景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否则我们将会看到另一番景象。 【教师投影】一组被酸雨污染的画面

实验探究专题训练教学案

实验探究专题训练教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特性和特殊的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实验知识与技能,分析解答该类习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具体问题中探索物质变化规律,理解实验探究在实践中的意义,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看谁记得准】 ⑴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H2能在O2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只生成;CO能在O2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只生成;而CH4在O2中燃烧生成和。 ⑵ H2或CO能使色CuO变,能使色Fe2O3变。 ⑶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⑷铵盐遇到碱性物质生成有气味的。 ⑸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 ⑹特殊颜色的沉淀:Cu(OH)2色;Fe(OH)3色。 ⑺白色沉淀: ①CaCO3、BaCO3等(碳酸盐)能溶于且产生大量气泡; ② Mg(OH)2等(碱)溶于但不产生气泡; ③ AgCl、BaSO4不溶于。 (8)溶液颜色:CuSO4、CuCl2、Cu(NO3)2溶液显色; FeCl3、Fe2(SO4)3溶液显色; FeCl2、FeSO4溶液显色。 【探究过程】 例1、根据要求选择或连接实验装置: A B C D E (1)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时,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二氧化锰起作用,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填写装置的字母代号,下同)。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应选用的收集装置是,欲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用到的装置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氨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4)实验室是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硫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根据以上信息判断:实验室制取硫化氢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 例2、设计实验检验或鉴别物质 张大爷种植蔬菜,现在他有点苦恼,去年购买的化肥,由于外包装上的字迹看不清无法辨别,只记得该化肥是K2SO4、NH4HCO3、NH4Cl中的一种。小明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帮张大爷鉴别化肥: [实验步骤] 取上述化肥少量于一容器中,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实验现象] 嗅到氨味. [实验结论] (1)小明由上述实验推断该化肥不是。 (2)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结论 ,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 (3)通过小明的实验,请你写出使用铵态氮肥的一点注意 事项: 反馈练习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已破损的溶液,已知它 是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小民同学对这瓶无色 溶液进行探究。 (1)根据所学知识他认为溶液不可能是。 (2)对剩下的两种可能性,他进行了设计和验证,并制成了实验报告,请你帮助他一起完成报告内容: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案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包括“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两部分内容。这一节的教学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规则,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关于“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教材首先应用达尔文和斯科的名言来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和实验室,因为好奇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条件。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研究方法的体现,教材列举了柳条鱼产仔条件的探究实验案例,分析了其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并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运用“库鲁病”病原体发现的生动过程用以补充说明生命命科学探究是如何进行的。 关于“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教材强调了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为下一节实验课的正常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的“发现之路”介绍了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强调了技术的改进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课题: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的实验室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比较生命科学探究常用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和优势。 能识别高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能说出实验室的主要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主要条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观实验室,识别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阅读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了解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理解高中生命科学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热情和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难点: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探究。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近几年高考对实验的考查侧重于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的评价,较多以教材为基础,注重对教材实验的延伸和拓展,综合探究等。故设计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进行三个小探究,以期真正了解乙醇的催化氧化,进一步注意教材实验的原理,注意对教材实验进行反思和拓展,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一】乙醇催化氧化原理的探究 采用演示实验:取一根铜丝,把其中一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分别放在外焰、焰心,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加热条件乙醇在铜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 【探究二】乙醇催化氧化的应用 提出问题:有一个铜制工艺品,因被放置在较高温的地方而表面变黑,该如何除掉表面那层黑色物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加热条件下,乙醇可被氧化铜中的氧氧化生成乙醛, 而氧化铜变为红色光亮的铜。 【探究三】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的探究 以2008年高考化学试卷中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图为例。 「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对装置图进行思考,使用该装置进行乙醇催

化氧化有什么优缺点如何改进再对改进后的装置图进一步反思,又存在哪些优缺点「讨论后达成共识」: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小结本节课知识重点」: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分析 乙醇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有机学习的主干线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在有机物的学习中抓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鉴于此,在这个过程中,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并通过学生实验和改进实验学习创新精神,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乙醇催化氧化原理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从结构角度认识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及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的探究。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学生模拟操作进行实验,最后演示动画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原理。 三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3.学会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4.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教学重点: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例题讲解 例1:如图下列装置为实验室用来制备和收集气体的部分装置; (1)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药品是 ②发生装置是(填序号);理由是 ③使用该装置的注意事项之一是 ④使用该装置还可完成的另一个实验,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2)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收集装置为(填序号) ②能用该装置收集的气体必须具备的物理性质是 ③如何证明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简述操作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④假若二氧化碳气体始终不能收集满,除装置漏气外,还可能的一种原因是 例2: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猜想】 猜想一:全部是NaOH;猜想二:全部是Na2CO3;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1】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固体样品中加水溶解,再滴入无色酚酞显红色。 请分析此实验的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2】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少量固体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无气泡产生, 你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3】为了进一步验证你的结论,如何进行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4】某兴趣小组对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请回答: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应用

专题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课时15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 应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能由单质直接化合生成的是( ) ①CuS ②FeS ③SO3④H2S ⑤FeCl2 A.①③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能使溴水褪色,说明SO2具有漂白性 B.S与O2反应中,S表现了氧化性 C.Fe与足量硫粉加热可生成Fe2S3 D.少量SO2通过澄清石灰水能生成白色沉淀 3.(2012·广州模拟)将SO2通入BaCl2溶液至饱和,未见沉淀,继续通入另一种气体X仍未沉淀,则X可能是( ) A.CO2 B.NH3 C.Cl2 D.NO2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能使品红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漂白性 B.SO2和Cl2都有漂白作用,将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时,可增强漂白作用 C.活性炭使有色物质褪色是利用了其还原性,使有色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D.SO 2使品红溶液褪色后,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溶液重新变为红色 5.(2012·温州中学)某研究小组研究某地硫酸型酸雨的形成,有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SO2SO3H2SO4 猜想2:SO2H2SO3H2SO4 猜想3:以上两过程同时存在。 为验证上述有关猜想的正确性,收集一定量该地区刚下的雨水进行实验,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若猜想1或猜想3正确,则该雨水加入盐酸后,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若存在猜想2的过程,则该雨水可能使品红褪色 C.若只存在猜想1的过程,则该雨水的pH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D.上述任意一个猜想正确,该地区雨水的pH均小于5.6 6.(2013·茂名一模)下列反应与酸性氧化物的通性无关的是( ) A.实验室用碱石灰吸收SO2 B.Na2O2与水反应制备氧气 C.N2O5与水反应制备HNO3 D.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二、双项选择题 7.下图是一套检验气体性质的实验装置。向装置中缓慢通入气体X。若关闭活塞K,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K,则品红溶液褪色。据此判断气体X和洗气瓶内的溶液Y可能是( ) A.X是SO2,Y是饱和NaHCO3溶液 B.X是H2S,Y是浓硫酸 C.X是CO2,Y是Na2SO3 D.X是Cl2,Y是Na2CO3 8.标准状况下,某同学向100mLH2S饱和溶液中通入SO2,所得溶液pH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反应是SO2+2H2S3S↓+2H2O B.b点对应的溶液导电性最强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复习教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体会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的思路;体会完成实 验设计及实验评价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能提出问题和猜想,设计实验和验 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 精神。 二、教学设想: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不仅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也 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重要的实践活动。2013年中考考纲试卷结构表明,科学试题探究占18分,分布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四个部分中。

根据我们这两次的模拟试卷分析实验探究题是我们丢分最多的部分,没有 达到中考的要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科学探究题进行专题复习。 三、教学过程 1、近几年科学探究热点题型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的探究; (2)有关化学反应及反应后成分的探究; (3)有关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回收的探究;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探究; (5)有关废水、废气(尾气)分析及处理的探究等。 2、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3、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注意事项

(1)提出的猜想要合理,有利于方案的设计;合乎题意,不能信口开河。 (2)设计的实验方案要紧扣提出的猜想,设计方案要简单易行。 (3)结论一定是对假设的判定,反思评价一般是对实验方案、实验操作、 结论等方面的反思,是探究题中最难的地方。 4、解题思路 (1)认真读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2)找出题目中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 (3)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 实验探究一、有关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例题解析:例1、(06 陕西)小新拿来一片黄色的金属向同学们炫耀说他捡

完整版二氧化硫教案讲解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三节硫和氮的化合物(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是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之前对硅、氯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准备。 同时,通过学习硫和氮的化合物知识,为本章第四节的学习做铺垫。在本节的学习中,通过实验现象,了解硫、氮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节内容主要对SO2、NO、NO 2进行全面剖析, 分析氮氧化物和SO2 性质及其对大气的污染,以及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措施,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去保护环境。因此在教学安排上,第一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有关的预防措施。第二课时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因此,本节课学习第一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安排上,先学 习其性质和用途,再认识其引起环境污染的原因,思考解决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同时本课时内容联系实际,学生易接受。教材编排的目的明确,给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获取知识。同时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开拓学生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前两节的知识,对非金属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有了一个的整体思路。利用非金属元素的多种变价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生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分析简单的化学反应。同时,本课时的学习也贴切生活,涉及漂白、酸雨等知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通过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使他们以后对生活中的事物保持思考习惯,对身边的事物保持科学的态度。同时,对于刚步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而言,虽然之前学习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其系统的学习方法还没有掌握,还不能认识到物质性质的多样性,及物质有其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性质。对于大部分学生,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需要提高。对于实验的设计,这是学生的短板,也是学生所恐惧的板块,需要不断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思路分析先让学生弄清楚有关污染物SO2 的性质,然后让学生了解引起大气污染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课)教学设计

“自主?和谐?高效”课堂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学科:初中化学 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型:实验课 姓名:朱丽 学校:东营市胜利第四十六中学

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课型:实验课 课时:1—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一的内容。上承常用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接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制取气体的综合实验能力,为今后系统学习气体制取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学习热情很高。学生通过课题2的学习与探究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本实验活动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气体的制备,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预习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已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小组展示与小组实验,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通过氧气的性质实验,加深对氧气性质的认识。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教学重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突破措施: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和谐?高效”课堂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了让学生准备更充分,课前我将预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发放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教材,自主独立完成预习任务。由于本节课是实验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我为每一个学习小组培训了一名实验助手,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对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对于实验活动,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并通过组间互评、教师精讲等方式解决在交流展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1.预习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实验与探究的考查目标; 2、会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3、熟悉常见实验的操作过程 4、掌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小组交流、微课讲解、ppt展示、网络云盘。 三、情感与价值观:有效克服复习课的单调、枯燥、低效,激发学生复习热情。 复习内容: 1、初中物理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 2、重温课本实验过程,夯实实验基础; 3、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4、回归课本,整合教材资源,加强实验训练。 熟悉测量仪器、牢记仪器规则 复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ppt展示):解答测量型实验,要了解各种基本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特点、 读数,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PPT展示初中常见测量仪器。 1、实物演示:刻度尺。 2、思考:刻度尺的使用前要注意哪些问题?使用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看教师演示并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教师汇总ppt展示。 3、思考:刻度尺应该怎样读数?重点提醒:记录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4、读数练习:(ppt出示习题) 5、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2013·黄冈中考)图中小球的直径是cm。

三、教师引导看《温度计微课视频》 1、ppt播放视频。 让学生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归纳总结。 2、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四、学生自由观看微课视频《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五、典型示例: 1、PPT展示:(2016.黄冈中考)请按要求填空 (1)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右,则应取出最小砝码,并,使天平横梁. (2)寒暑表(如图)的示数是. (3)要估测人上楼的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人的体重、上楼的时间以及. 2、【考点】天平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功率的测量实验. 3、【分析】(1)调节横梁平衡时,要移动平衡螺母,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再次平衡. (2)寒暑表的示数是玻璃管内液柱液面显示的位置的刻线数值,同时注意它的分度值. (3)测量功率的实验,首先要看清是克服什么力做功,然后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P= 而w=Gh,再根据公式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 答案:(1)向左移动游码、平衡(2)36℃(3)楼高h 六、巩固提升(微型试卷:近几年黄冈中考测量题汇集) 七、课外练习:云盘 重温实验过程、夯实基础知识 一、导入: 1、(ppt再现2016.黄冈中考实验与探究真题) 题目:为了测量标有“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峰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电阻约为10Ω.

苏教版高一年级《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一年级《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本课通过二氧化硫性质学习掌握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示了化学物质的不合理应用引起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创设不同教学情景,体现课改新理念。通过活动与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酸性及还原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归纳出酸雨形成过程,并通过设计趣味性实验,认识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及特点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资料卡的学习分析,落实对酸雨防治方法。整个施教过程中基本上完成课前制订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酸雨为学习载体,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引导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课教学中还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实现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整个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资料分析,引导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强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任务分析】 本案例是苏教版高一化学I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一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和社会,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从而打破了以往严密的知识体系。整个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以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 【学习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及高一前3个专题的学习对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方法已有些认识。大部分学生对酸雨也有所耳闻,经过前面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及运用书籍、网络资源,比较、归纳对信息加工的能力。在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的鼓励下,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已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 (2)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和防治二氧化硫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擦究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查阅资料等手段获取信息,并通过交流、讨论、表达、归纳整理知识构建知识意义。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2)逐步树立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及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策略】 如通过投影有关酸雨危害的图片和影片,激发学生的环保情感,引起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如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讨二氧化硫的性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及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表达的能力。教师通过补充实验和问题引导,激发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性质比较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性质比较》教学设计 一、课题分析 二氧化硫既是工业上制备硫酸的原料气之一,也是污染环境的一种气体。其化学性质的多样性——酸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成为教学中的重难点,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如能否与BaCl2或CaCl2溶液反应;与Ba(NO3)2、Ca(ClO)2溶液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漂白原理及其检验方法……。 本节课试图通过比较法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进行阐释,以期达到明确概念,澄清“模糊”的目的;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利用历年综合性的高考试题,将知识点和考点联系起来,加深对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认识,从而提升根据题设背景提取题给信息、综合分析和快捷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化学试剂的颜色及其变化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巩固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比较法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比较法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物质或事物的纵横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比较法有“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将同类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其不同点 异中求同——将异类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找到其相同点 (2)明确知识点与高考考点的联系 (3)强化提升审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训练破题的技巧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运用思辨和实证的思维方法,明确二氧化硫的“利”与“害”,趋利避害 (2)懂得规范操作和科学表述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实验 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BaCl2(aq)、BaCl2-NH3(aq)、H2S(aq)、石蕊(aq)、Ba(NO3)2(aq)、MnO4—/H+(aq)、I2-淀粉(aq)、Br2(aq)、FeCl3(aq)、品红(aq)中。 1.现象描述 2.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将二氧化硫换成二氧化碳 分析比较现象,综合得出结论 (2)漂白性概念辨析 1.使品红褪色的气体就是SO2?检验SO2的操作? 2.SO2能使石蕊溶液先红后褪吗? 3.SO2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其漂白作用吗?为什么? 4.SO2使NaOH-酚酞溶液的红色是其漂白作用吗? (3)还原性 1.还原性:S2—>SO2或H2SO3或HSO3—>I— 2.遇到氧化剂,勿忘还原性

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验教案 1、知识与技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高锰酸钾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 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 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 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 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 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实验】 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对比。 【实验】 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 【讨论】

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教学 设计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实验:探究平抛运动》的教学设 东光县第一中学郑乐乐 一、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研究问题——平抛运动,我利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合作的方法来全面体验和感悟实验探究,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计算物体的初速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设计出既与教材相联系,又不被教材所束缚的创新实验方案,突出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平抛运动的轨迹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3、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评价与创新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经生与生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再进行引导得出较合理的多种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培养学生的设计探究兴趣与热情,体验到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难点:设计方案 四、教学资源 书籍、资料、网络等。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抛运动,下面一起回顾一下: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什么(给学生总结一下) (3)那么平抛运动的轨迹我们怎样通过实验来得到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描绘出平抛运动轨迹并计算初速度,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且进行讨论计算,得出实验结论。 (二)、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1)如何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 (2)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3)根据实验数据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方案来研究平抛运动呢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交流,汇总设计的方案。 结论: 方案(1):利用斜面小槽等器材,让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方案(2):用数码相机记录平抛运动的轨迹 方案(3):将装满水的饮料瓶倒置,在瓶塞内插入两根细管,其中一根弯成水平向外喷水 由于器材有限,以方案(1)来做探究实验,方案(2)(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后进行问题1:如何确保初速度水平 问题2:实验中需要多次描点,如何保证轨迹的一致性 问题3:在实验中需要测哪些物理量需要用到什么器材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交流、讨论。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2 苏教版(新教案)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专题四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通过前面三个专题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非金属元素氯、溴、碘、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和金属元素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学习了人们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的实验探究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操作、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本节课主体采用“搜集相关知识—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证明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 三、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手段 讨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实验 学生做好适当预习准备 七、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引导】、展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国 内外酸雨危害的短片及我国酸雨分布图等。 、介绍:酸雨是英国化学家史密斯于年提出,一般指小于的雨、雪、雾等大气降水、数值的来源是蒸馏水于大气中达到平衡时的酸度。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 、展示学生采集的雨水样品【探究实验】 、测定雨水的值 、猜测可能成分 、实验验证(如检验硫 通过观看素 材让学生了解与 社会生产,生活, 环境有很大的关 系,能够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