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罗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应用

贝罗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应用
贝罗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教育学院

信息传播与媒体通信理论课程论文

贝罗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应用

贝罗传播模式在教育中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出现了反映不同观点和不同研究方法的多种模式,但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模式。早期多为单向线性模式,50年代以来普遍强调传播是双向循环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模式是:拉斯威尔传播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贝罗传播模式、海曼—弗朗克传播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德弗勒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波纹中心模式、一致性模式。下面我着重分析一下贝罗模式。

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 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

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而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

(1)信息源

研究信息源的因素分述如下:

传播技术:信息源不论以说话或写作来传播,必须讲究传播的方式,才能保持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传播技术包括有语言(如语言的清晰和说话的技巧)、文字(如文字写作的技巧)、思想(如思维周密)、手势(如动作自然)、及表情(如逼真)等。

态度:传播者是否喜爱传播的主题?是否有明确的传播目的?对受传者是否有足够的了解?

知识:传播者对传播的内容是否彻底了解?是否有丰富的知识?社会系统:传播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与威信如何?

文化:传播者的学历、经历和文化背景怎样?

(2)受传者

信息源与受传者,虽然在传播过程的两端,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源——传播者可以变为受传者,受传者也可以变为传播者——信息源。所以影响受传者的因素与传播者的相同,也是: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系统与文化诸项。

(3)信息

影响信息的因素有如下几项:

符号:包括有语言、文字、图像与音乐等。

内容:为达到其传播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包括信息的成分与结构。

处理:“传播者”对选择及安排符号和内容所做的种种决定。

通道:传播信息的各种工具,如各种感觉器官,载送信息的声、光、空气、电波、报纸、杂志、播音、电影、电视、电话、唱片、图画、图表等等。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内容、符号及处理方式,均会影响通道的选择。如哪些信息适合于语言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视觉方式传送?哪些信息适合于触觉、嗅觉、味觉方式传送?

贝罗模型现在常被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说明了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教学信息传递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因素之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为了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贝罗模型给教育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些结构性因素的考虑,对研究变量的设计和决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贝罗模式,比较适合于解释教育传播过程。人类的传播活动是非常广泛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传播虽不一定都是教学活动,但教学活动却一定是一种传播。教师要成为一个良好的传播者,有效地传播知识、技能,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就必须掌握传播理论与方法。

贝罗模式也称为SMCR模式, 贝罗模式是香农-韦弗模式在社会学方面的一个发展。该传播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该模式把传播过程各要素的特征进行了明确的描述。贝罗(David K Berlo)在他的传播模式中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要素: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播者,并说明了影响信

息源、接受者和讯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

贝罗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用于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该模式现在常被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说明了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教学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因素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对教育的启示

从贝罗模式本身的内容来看,在四要素当中有两个要素所包含的内容完全一致,不管是信息源还是接受者,它们都是由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制度、文化四部分所组成。通道这一部分和其他传播模式相比是最有特点的。通道是指信源所创作的信息到达受众的各个渠道,也就是媒介。在这一部分中贝罗传播模式把人的几种感觉都罗列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视、听、触、嗅、味。和其它传播模式相比,他们为更好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教育者可以根据其中一种或者几种感觉组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各种媒介不同的特性去进行教学活动。

(一)视、听

据调查,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接受信息,大概有83%是从视觉得到的,另外有大约11%是听觉得到的,如果视听兼用的话,人们可以更加真实、立体的感受到事物的特征,从记忆效果来看,听到的信息人们能够记住20%,看到的能够记住30%。然而,视听结合的人们大概可以记住50%。因此,视听结合的教育方式在教育信息传播中有较大的优势。

(二)触

像视觉、听觉一样,触觉也是也能够传达人们所要传递的信息。美国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经过研究后发现,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获取的信息总量中,通过语言符号传播的占35% ,通过非语言符号传播的则高达65%。生物学也研究表明,触觉是人类最早发育和成熟的感觉,并且先于眼睛、耳朵和高级大脑中枢神经发挥作用之前就已经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触觉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事实上触觉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信息传播方式,早就被人们所应用。但是由于文化、宗教、社会背景等等原因,人们在如何应用触觉和对于触觉的反应两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触觉教育,其特点是需要受众的亲历。这种信息传播范围比较小,但是给人的影响却比较深刻,容易使人理解,过目不忘。按照传统意义而言,触觉教育并不是容易进行的。(三)嗅

维克多.雨果曾经说:“没有什么能够像气味一样唤醒回忆。”研究发现,气味的确有一种很强的使我们回忆起过去的能力,人们接受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视觉、听觉,但是嗅觉也是传达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之一。

和其他非语言信息一样,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于一种气味所产生的嗅觉感觉会不同,如果不了解文化对气味的不同态度则会导致交流中的不确定性,甚至会引起受众的不适与反感。这些嗅觉因素在化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适当注意,则会使教育信息的传播变的比较顺畅。

因此,作为教育者等在完成一项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我们周围的各种气味和这些气味与花絮外学科之间的某种关联性,注意气味对于教育传播信息所的影响。

(四)味

味觉教育对于幼儿认知教育活动有一定的作用.

如何在教育活动中使教学更加生动,贝罗传播模式对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如何能够更好的把信源中的各个要素更加有效开发应用,如何把通道中人类的几种感觉有序的组织起来,扬长避短,发挥个别感觉的特性。仍然是值得教育人做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方向。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和娱乐中的应用论文

多媒体技术结课论文——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中的应用 学号: 班级: 姓名: 学院: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中的应用 前言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和娱乐领域中的应用,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教学速度、节省课时,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在娱乐方面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人们可以自己通过数码相机并且在家里打印出来;而且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玩游戏;还可以与远方的亲人朋友进行视频聊天;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信息与他们玩对战游戏、欣赏音乐、观看高清度电影等活动来进行娱乐。本文概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优势和一些主要模式以及在娱乐方面的几个应用。 多媒体技术,即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简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多媒体在我国也有自己的定义,一般认为多媒体技术指的就是能对多种载体(媒介)上的信息和多种存储体(媒介)上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近几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微机上就可以实现许多传统模拟的数字化。使得视频、音频、图像、动画和图形文字一起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因此,计算机所处理和表达的信息量急剧增加,从而为多媒体计算机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首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最有前途、令人振奋的发展领域。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知识的急剧增加和人口的膨胀,急需训练有素、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高度集成性、良好的交互性、信息容量大、反馈及时等特点,将多种信息同时或交替作用给学习者感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使学习更加趣味化、自然化、人性化。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既深又远。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便于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习和掌握教材。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教师的道德和行为直接影响教育形象,关系到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老师的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力量,它鼓起学生智力、道德、个性向上发展的风帆。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但爱尖子生容易,爱后进生更难。而那些后进的学生就像弱苗,他们更需要关爱、理解、宽容。这是我校刘爱玲老师从教近三十年的切身体会。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始终坚信:每一颗心灵都需要抚慰,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后进生。她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尊重与理解相结合,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 刘老师爱后进生,首先体现在尊重与理解他们上,后进生由于思想和学习上表现都比较差,常犯错误、受到批评,遭到冷眼,往往得不到家长、老师、同学的尊重和理解,久而久之,会因内心痛苦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丧失学习信心,产生自卑感,甚至会“破罐子破摔”。为了让后进生从阴影中走出来,在心理上战胜自我,刘老师以“爱”代“嫌”,用“心药”治“心病”,真诚地关爱他们,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其落后的原因,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要求,认真分析个自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对应的方法,鼓励他们抬起头来做人,从内心深处唤醒他们的自尊意识,激发他们内在的进取动力。 02届她所带的班有个叫彭聪的学生,是四年级时从外校转来的,该生入学不久就先后跟数学老师、体育老师发生冲突,对老师紧握拳头、瞪着眼睛,恨不得把老师一口吞下去。经过了解,这位同学的爸爸长

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妈妈好上了麻将,经常整天整夜泡在麻将桌上,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很少关心,由于长期缺乏温暖,是他变得心理扭曲,敌视一切,自我封闭。刘老师利用春游登西山的机会,接近他,关心他,跟他手拉手登山、下山,一路促膝谈心。让他第一次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沟通;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第一次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自己也有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快乐自生活、快乐童年 二、营造环境与激发学生兴趣相结合,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后进生之所以后进,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特别是学习环境密切相关。刘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切实了解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补缺补差。同时还调动周围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看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便及时给予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学,勤于学。同时,刘老师还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后进生”的兴趣是极为广泛的。对他们的兴趣教师从不横加干涉和指责,反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消除我的“不如人”的思想包袱,增强自信心。 再如,刘老师现在所带班级学生朱文豪和周杰二人,成绩较差,也很调皮,可他们却特别喜欢航模制作,于是刘老师就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在全班表扬鼓励他们说:老师相信,凭你们的聪明才智一定能把学习搞上去。从此,他们果然勤奋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说服教育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提高后进生的进取心。

电视传输技术与教育应用

第2章电视传像原理 2-1、何谓视敏函数和相对视敏函数?准确化出V(λ)曲线?它是怎样得出的? 答:描述人眼视敏特性的物理量为视敏函数。在人眼得到相同亮度感觉的情况下,对某波长光所需的辐射功率Pr(λ)越大,说明人眼对它越不敏感;反之所需辐射功率越小的光,则人眼越敏感。因此用Pr(λ)的倒数来衡量人眼视觉上对各波长光的敏感程度,称1/Pr(λ)为视敏函数。把任意波长的光的视敏函数值K(λ)与最大视敏函数相比的比值K(555)称为相对视敏函数。 2-2、在明视觉条件下,对辐射功率相同的510nm绿光和610nm橙光的亮度感觉谁高谁低?答:一样亮。 2-3、何谓亮度视觉范围和亮度感觉?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人眼的亮度感觉是一个主观量,它并不仅取决于景物给出的亮度值,而且还与人眼对周围环境的平均亮度的适应特性有关。人眼所能感觉的亮度范围很宽,从千分之几尼特到106尼特,达109:1。人眼不能同时分辨109:1的亮度范围。在平均亮度适中时,能同时感觉的亮度上、下限之比通常为100:1左右。 2-4、何谓对比度和亮度层次?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景物或重现图像最大亮度和最小亮度的比值B max / B min为对比度。画面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之间可分辨的亮度级差数称为亮度层次或灰度层次,可用标记。 2-5、什么是闪烁感觉?什么是临界闪烁频率? 答:当脉冲光的重复频率不够高时,人眼会产生一明一暗交替变化的感觉,称为闪烁感觉。如果将脉冲光源的重复频率提高到某个值以上,人眼则感觉不到闪烁,感觉到的是一种亮度恒定的不闪烁光源。光源不引起闪烁感觉的最低重复频率称之为临界闪烁频率。 2-8、人眼彩色视觉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怎样?它在彩色电视中得到怎样的利用? 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眼的彩色分辨角(视敏角)一般比黑白大3~5倍,即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是对黑白细节分辨力的1/3~1/5。彩色电视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实现色度压缩,亮色共用频带。 2-9、描述彩色光的三个基本参量是什么?各是什么含义? 答:表征景物的彩色,需要三个独立的物理量:亮度、色调和色饱和度,称为彩色三要素。亮度表征色光对人眼刺激程度的强弱,色调表征颜色的种类,色饱和度是指彩色的浓淡程度,即渗白程度。 2-10、什么叫扫描的同步?在顺序传输制中其重要性如何? 答:进行扫描时,必须做到发、收两端的扫描规律严格一致,这在电视技术中称之为同步。所谓同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两端的扫描速度相同,称作同频;二是两端每行、每幅的扫描起始时刻相同,称做同相。即同频又同相才能实现扫描同步,保证重现图像既无水平方向撕裂现象,也无垂直方向翻滚现象。 2-11、试述选择场频时所考虑的几个因素和最终选定的具体数值? 答:场频选择包括:为使图像有连续感,换幅频率应高于20HZ;为使图像不产生闪烁感,换幅频率应高于临界闪烁频率即高于45.8HZ;但换幅频率越高,图像信号的频带就越宽,给传

教育传播学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 过程。 2、编码--是指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3、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4、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5、译码--是指在接受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6、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7、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8、反馈--是指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 9、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 10、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填空题: 1、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2、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3、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4、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5、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6、香农-韦弗模式中包含的要素有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和反馈。 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8、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9、远程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10、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传播模式。 单选题: 1、以下不是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原则为()。 A、可用性 B、现实性 C、简明性 D、操作性 2、()最早提出传播模式的。 A、施拉姆 B、香农 C、贝罗 D、亚里斯多德 3、以下不是亚里斯多德传播模式中的要素为()。 A、效果 B、听众 C、场合 D、反馈 4、()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2W,称为7W模式。 A、施拉姆 B、赖特 C、布雷多克 D、韦弗 5、()提出传播必须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传播效果。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6、()提出双行为模式的。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赖特 B、贝罗 C、香农 D、奥斯古德 多选题: 1、编码可以分为()。 A、信源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宿译码 D、信道编码 2、译码可以分为()。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优点:简单,简明扼要的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最适用于公众演说这类的传播模式。 缺点: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地说明。 (二)拉斯韦尔模式 优点:有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这种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缺点:1.过于简单,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传播着和传播组 织为了什么去传播) 3.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三)香农—韦弗模式 优点: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引申模式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缺点:模式“非人类”。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优点:较好的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 缺点: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授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模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优点:1.克服了单向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 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我们队噪音的认识。 3.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 两者的一致性。 4.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的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 到一定的说明。 缺点:同样具有局限性。一是对人类,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应不够,有简单化的倾向;二是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甚至“往往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 (六)贝罗的S—M—C—R模式 优点: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把人么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

电视传输技术与教育应用

电视传输技术与教育应用第2章 电视传像原理 2-1、何谓视敏函数和相对视敏函数?准确化出V(入曲线?它是怎样得出的? 答:描述人眼视敏特性的物理量为视敏函数。在人眼得到相同亮度感觉的情况下,对某波长光所需的辐射功率Pr(入越大,说明人眼对它越不敏感;反之所需辐射功率越小的光,则人眼越敏感。因此用 Pr(入的倒数来衡量人眼视觉上对各波长光的敏感程度,称1/Pr( X为视敏函数。把任意波长的光的视敏函数值K( X与最大视敏函数相比的比值K(555)称为相对视敏函数。 2-2、在明视觉条件下,对辐射功率相同的510nm绿光和610nm橙光的亮度感觉谁高谁低? 答:一样亮。

2-3、何谓亮度视觉范围和亮度感觉?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人眼的亮度感觉是一个主观量,它并不仅取决于景物给出的亮度值,而且还与人眼对周围环境的平均亮度的适应特性有关。人眼所能感觉的亮度范围很宽,从千分之几尼特到106尼特, 达109:1。人眼不能同时分辨109:1的亮度范围。在平均亮度适中时,能同时感觉的亮度上、下限之比通常为100:1左右。 2-4、何谓对比度和亮度层次?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景物或重现图像最大亮度和最小亮度的比值 B max / B min为对比度。画面最大亮度与最小亮度之间可分辨的亮度级差数称为亮度层次或灰度层次,可用标记。 2-5、什么是闪烁感觉?什么是临界闪烁频率?答:当脉冲光的重复频率不够高时,人眼会产生一明一暗交替变化的感觉,称为闪烁感觉。如果将脉冲光源的重复频率提高到某个值以上,人眼则感觉不到闪烁,感觉到的是一种亮度恒定的不闪烁光源。光源不引起闪烁感觉的最低重复频率称之为临界闪烁频率。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1拉斯威尔。拉斯维尔大众传播模式,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提出的一种传播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 一个简便方法是只需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的(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ich effects)。此后,这名话便被称做是“拉斯维尔传播模式”。 拉斯维尔传播模式只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它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反馈因素的存在,认为只要传播者发出信息,就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就会取得传播效果。这个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传播学的发展曾起到过重大推动作用,而且至今在传播学中,这种传播模式仍占据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贝罗(D Berlo)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 2香农-韦弗传播被描述成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收者以及噪声6个因素,其中发射器是编码功能,接收器是译码功能,噪声指任何干扰信息或使之失真的因素。传播的信息中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等,后来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信息的双向性。

第二章 教学媒体

第二章现代媒体技术 第一节教学媒体概述 一、传播、媒体和教学媒体 1.传播 传播的原意是通讯、传达、交换(意见)、交流等。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又称为传播。 2.传播的分类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三类。 大众传播:以全社会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 人际传播: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组织传播:指社会组织团体之间和他们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3.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 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是: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和效果。

(1)传播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提供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以及处理反馈信息。 提供信息:在教学传播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并以一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和材料。 信息编码:即把要传递的信息内容(知识、技能等)转换为适宜于传递的信号(如声音信号、文字信号、图像信号等),以便传递出去。 信息再反馈:即当接受者把接受信息后的反应反馈(回送)给传播者之后,传播者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译码(认识、分析),然后对信息传播效果给予再反馈(给出判断并回送给学生)。 (2)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和事实(包括消息、资料、知识、数据等)。但内容和事实是不能被直接传递的。实际传递的是信息的符号。 信息的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语言符号是一种具有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包括动作性符号,如表情、手势、姿势、情感等;音响符号,如音响、音乐等;图形符号,如图像(静

止图像、活动图像)、图画(动画、静画、漫画);目视符号,如地图、图解等。 (3)媒体:指在传播过程中,传递、承载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的总称。媒体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4)接受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接受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译码,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 译码:把接受到的信号转变为信息内容的过程。 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把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反应、思想、行为的变化通过编码回送给传播者。 (5)效果:教学传播的效果,可以表现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态度、行为和能力等的变化。 4.教学传播 指按照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媒体作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传输通道,进行学习信息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的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包括单向和双向交互两种情况。 5.教学媒体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 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 D ?伯洛提出了“ 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 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 1.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谁(who) <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 <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 ) <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 ) <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 <效果?效果分析> 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 分析即5 领域) 缺陷: 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 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 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优点: 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线性传播的缺陷: ①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②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 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 A.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包括德福拉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B.社会系统模式:在控制论模式上得以发展,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之中,强调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包括:赖利夫妇的模式以及马莱茨克模式。 C.同:两者都在单向直线型的传播中注意到了反馈的重要性,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 D.异:社会系统模式又在控制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控制率模式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影响的不足,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总环境中,因而完善了传播的过程分析。 4、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针对四种传播模式试列教育中的传播实例

05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21 赵敏 针对四种传播模式试列教育中的传播实例 实例: (自己编写的)某地方的教育电视台准备了一档教育栏目,邀请了某大学知名教授针对学术中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讨和分析。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在家中,两个学术研究者小明和小白通过卫星信号接收了这档节目,并利用电视机观看了这档节目。信号传输过程中并不是很好,于是有时屏幕会出现“雪花”现象。但是这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观看节目的兴致。那边教授讲得有声有色,这边小明小白听得津津有味。教授的讲解在他们的生理、心理上都产生了反应。他们两人在这边就开始进行交流了,运用自己之前所掌握得知识,分别向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观点分歧,他们便争论得面红耳赤了。他们突然发现这个节目有个缺陷,于是向电视台反应说要提供一个给观众交流互动的机会。电视台允许了,于是设定了电话交流热线,让有问题的观众拨打热线,直接与教授进行交流。于是小明小白拨打了热线,和教授交流了起来。在向教授讲明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教授猛然发现,由于他没有考虑到听众的水平层次,讲得较为深了一点,导致他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于是他调整了自己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三人就能很好地沟通起来,大家畅所欲言,碰发出无数次思想的火花,这档节目就这样在传播者,受传者都有收获的情况下结束了。 根据这个例子,我将运用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去做相应的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了5W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拉斯韦尔模式在大众传播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就如上面所举的例子。某地方教育电视台向观众播放由知名教授主讲的教育电视节目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教授是传播者,教授所讲的关于学术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就是信息,通过卫星电视广播这种方式就是媒介。而广大的观众,在例子中以小明和小白为代表就是受众。引起了小明和小白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继而使他们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去,就是这个传播模型产生的效果。这个传播模式存在的缺点分析:小明和小白所指出的缺少一个与教授进行交流互动的环节,就是这个传播模式的一大缺点,忽略“反馈“要素。同时,这个模式中没有解决到“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最后,这个传播模式突出了教授的地位,而对于受众而言,他们确实被忽视的一族。 ●香农—韦弗模式分析: 香农—韦弗模式针对原先的单向直线式模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反馈”的环节,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教育传播学试题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传播学属于(A) A.交叉学科 B.综合学科 C.横断学科 D.单一学科 2.把信号转换为符号叫( B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14.60年代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重心是( C ) A.教育传播媒体的效能 B.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 C.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D.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15.目前我国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处于(A) A.初期阶段 B.发展阶段 C.完善阶段 D.成熟阶段 17.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D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9.下列答案中属于阶段性教育传播效果的是(A) A.教育规模 B.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C.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D.毕业生的工作性质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D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C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B )A.教育者的讲授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社会进步 三、判断题(认为对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认为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传播是一种互动。(√) 2.信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表征。() 3.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自学生译码之后表现出来的信息。() 4.非语言符号传递信息具有真实性。() 5.教育传播系统的控制其实就是教师怎样控制学生的学习。() 6.干扰可出现在教育传播的各个环节中。(√) 7.人类信息体承载的信息都可以共享。() 8.科技的发展将使利用媒体自主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传播模式。(√) 9.没有信息我们就什么也不知道。(√) 10.“测谎仪”是根据非语言符号的多维性设计的。() 6.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 7.学生在接收和进行信息译码期间和之后都可产生反馈信息。(√) 4.信息是消息的内核,消息是信息的外壳。(√)9.传播中的干扰只能减少,不能消除。(√)5.教育传播主要是指教育信息的传递或教育信息系统运行。(√)6.即便是一个人,也可能会有传播行为产生。(√)9.某种程度上,教师是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是() A.激发兴趣 B.传递信息 C.储存信息 D.提高效率 E.控制学习 10.教育传播环境主要有四种功能:________功能、________功能、________功能、________功能。 1.教育传播系统构成的四要素是指(abcd )A.教育者B.教育信息C.教育媒体 D.受教育者E.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与教育 一、什么是传播 二、教育传播 三、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 一、什么是传播 1. 传播现象普遍存在 动物传播 气味 发光 超声波 动作 声音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传播 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 1.气味。(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 2.发光。(萤火虫求偶) 3.超声波。(蝙蝠) 4.动作。(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 5.声音。(鸟语) 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 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克里特岛居民使用的45个图形符号(约公元前3500年)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云南丽江纳西族象形文字 丽江古城的“德克士炸鸡”招牌 1. 传播现象普遍存在 人类独有的传播形式: 语言、文字,音乐、摄影、美术、戏剧、电影、电视、舞蹈——人的全部行为 2.怎样看待传播活动? 传播是人类的日常行为; 传播是易于习得的交流工具; 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年龄。 传播与个体、群体、社会的关系? 3. 对传播的不同描述 拉丁文:Communicare 使共同、共用、共享

英文:Communication 通讯、传达、联系、传播、沟通、传染等 中文:传播、传通、传意 4. 传播的定义 一般认为传播是指至少有两方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府,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副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特点: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以传播者发出刺激为开头,以受传者产生反应为结果。没有反应,不算传播。 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与通道。 目的:分享信息,互相影响,相互学习,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 人类传播的发展轨迹 传播媒介的进化 1)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图 5.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体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https://www.360docs.net/doc/b36180921.html,sswell)1948年提出的传播过程的模型,简明地表达了传播过程中要素(五W:传者、内容、渠道、受传者、效果)及其功能,以及信息传播是如何进行的。根据其要素的功能(作用)来研究如何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2)贝罗模式 贝罗传播模式 这是用以阐明思想传播系统结构的一个静态模式。贝罗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它还指明了影响各个要素传播功能的条件。 在影响传、受双方本身传播功能的条件,包括: 传播技术(语言的清晰度与说话技巧、文字描写技巧、思维缜密性、手势与表情自然逼真等)态度(自信心、爱好、双方的了解程度等) 知识(传者与受者对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社会系统(传者与受者的社会地位等) 文化(传者与受者的文化背景等)。 在“影响信息传播功能的条件因素中: 内容是指传者为达到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它包括信息成分与结构; 符号是指内容的表现行使,包括语言、文字、图象与音乐等; 处理是指传者对选择并安排符号所做出的决定; 通道是指传播信息的各种方式,如口耳相传方式,书写与阅读方式等。

浅谈虚拟演播室技术在教育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浅谈虚拟演播室在教育节目《天天读报会》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了,因而对教育的重视水平和需求方式也越来越高。在这种高重视和高要求的状态下,现行社会的教育方式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电视节目成为现在普遍而流行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背景下,虚拟演播室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将从凤凰卫视的“天天读报会”这一节目出发,来深入研究虚拟演播室在教育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关键字】虚拟演播室;教育电视节目;天天读书会;情境化;学习情境 0.引言 以往的教育电视节目内容单一,只局限于实物展示或者音频播放,这种制作方式不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和吸引力,因此极大的降低了观众的关注程度,虚拟演播室的运用,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教育电视节目绘声绘色,吸引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眼球。 1.虚拟演播室的概念 虚拟演播室的发展是近几年的事,他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主要是将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与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1]。最终实现计算机虚拟的背景与现实人物相结合的效果,且这种合成不会让人们觉得不自然,反而觉得合成得很完美。 其运行的详细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的摄影机的拍摄,摄影机将拍摄的实物信息发送给图形工作站;其次,计算机接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将真实人物与虚拟背景距离相对位置等进行准确精密的计算,然后制作位置和大小都适合的虚拟背景;最后将虚拟背景与实物结起来,通过色键功能将假想的虚拟成分与实物成分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二者天衣无缝的完美结合。 2.教育节目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虚拟演播室的优势 2.1普遍性问题 在电视制作的早期,制作手段不成熟,所以制作方式单一,节目冗长且数量很少,节目的色彩等大多都是黑白色,显得十分单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电视节目都采用大头像和课堂实录的方式。这种节目制作方式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第一,这种制作方式过于注重无生命的概念阐述,且关注相对泛的框架问题,从而忽略了知识的实际传达效果,忽略学生能否很好的吸收这些知识,没有将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系,没有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第二,没有实现知识的情景化,在拍摄过程中将着眼点放在了教师的教学上面,没有将学生的学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没能将录像技术发挥到最好,因而没能实现知识的情境化,达不到很好的视觉效果。 2.2虚拟演播室的优势 电视节目的单调性,使得人们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虚拟演播室技术出现了。这一技术进入教育节目录制以来,创造了一个知识传达快捷化,鲜明化的奇迹,无论是节目质量还是效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知识的情境化学习这一目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学习情境,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质量,由此我们可以推出,虚拟演播室的运用能够提高人们对知识的摄入量和摄入效率。 3.教育电视节目情境设计及相关概念 3.1虚拟演播室的制作 前文已经对虚拟演播室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现在简要的说明一名虚拟演播室的制作这样概念。所谓虚拟演播室的制作也称虚拟布景,就是将摄像机在蓝色背景前面所拍摄的实物信息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背景相互结合,并通过色键合成处理的过程。它是电视节目制作的一种方式,且利用了电视演播室系统这一媒介,“天天读书会”这一电视节目就是虚拟演播室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王烽 内容提要: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利作用:一是推动教学质量集约型增长;二是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三是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基础。同时,本文也着重论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开拓教育教学新视野。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等问题,它以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教学机器及片、带、课件为媒体,来传递教与学的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运用它,对发展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利作用1.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学质量集约型增长现代教育应用教学后,明显地节约了教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增长了教学容量,使教学质量实现了集约型增长。因为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教育教学,在办学规模不扩大,教学时间不延长,教学要求不偏重,教学内容不增减,教学训练不增加的情况下,依靠改进教育设施,增加先进的技术装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学质量的增长取决于技术转化运用的程度,强调对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属于集约型增长。2、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全新的教学模式。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系统有许多优点,从教学规律看,由于采用超文本结构,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缺陷,其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从教学模式看,既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又可以形成相互协作学习。从教学内容看,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从教学手段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点一线的格局。3、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思想及其特点顺应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系统应用教学,产生了由学生控制的发现式学习环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更新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怎么学习,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

24 常用的教育传播媒体有哪几类

24 常用的教育传播媒体有哪几类? 三大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 25 现代教育技术最前沿的两个研究领域是什么?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网络教育 26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它的集成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其中互动性是多媒体技术与电视、电视信息提供手段的主要区别 27 现代教育技术是每个教师应该必备的专业技能吗?为什么? 根据自已的认识,举例阐述自已的观点! 28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通常包括哪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环境分析教学设计脚本设计软件编写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试述其重要性。 29 一个多媒体教室(配置台式电脑),如果开机后电脑一切正常,但发现投影没有图像,音箱没有声音,试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试述其重要性。 图像: (1)信号线连接错误(2)各接口接触不良(3)投影机镜头盖没打开(4)投影机输入选择不正确(5)检查分配器或中央控制器电源是否打开(6)先开机后接线要重新启动设备 声音:(1)连接错误(2)功放电源或音量没打开(3)功放输入选择不正确(4)电脑或播放器的音量没打开。 30 什么是教学设计? 见教材169页 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或程序。 31 试述教学设计的过程的一般流程 参见教材175页,结合图10-1 32 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试述其重要性。 四大要素:教学目标(核心)、教学对象(导向)、教学策略(重点)和教学评价(调控依据) 33 试述学习教学设计的意义。 教学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它有着重要的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认真学习教材172——174页,需根据自已的理解围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34 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 参见教材169页教学设计的特征。

模块化教学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中的应用-2019年教育文档

模块化教学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中的应用 i=r 我参加中职教育已有18 年,想当初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常认真按教材循序渐进地备课、教学,成绩也获得同行和学生的承认。可近几年,和大多数同行一样,都遇上学生一年比一年难教的困惑。因为中职学校入学门槛越来越低,总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当我们在课堂上按传统方式上课时,他们往往注意力容易分散,或开小差、或聊天、或睡觉,久而久之又影响到另外 部分同学。对此,我通过借鉴项目式教学法的优点,结合自己的一些探索,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这一门课程中尝试引入了模块化教学。 引入模块化教学后,我感觉到它可以使每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将知识体系分解为若干个小模块加以实施后,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什么是模块化教学 1.概念 项目:是一个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具体工作。规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 项目式教学法:是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模块,实行理论、实

践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都以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 传统的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协助为辅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员对项目的承受能力等,把学生引入到项目工作中后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时刻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从项目式教学法中演变出来教学方法,它继承了项目式教学法教学目的明确一些优点,同时也结合了中职学生自学能力不强的特点,相对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2.模块化教学的一般结构 (1)明确学习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学习任务设想,然后确定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2)知识传授:教师传授必要的知识及技能操作要点。 (3)实施计划:学生分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模块工作中出现的 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5)归档或应用:工作结果可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 哪些生产教学实践中。 教学过程基本遵循先简单介绍理论基础――实训增加感性认识――总结理论提高的规律。 3.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对比 例如在彩电开关电源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设计为: 开关电源的组成、分类――开关工作原理与串联可调式稳压电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