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课件

传播过程

传播的过程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过程时,主要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构性;当我们说传播是一个系统时,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核心概念。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史上,不少学者采用建构模式的方法,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做了各种各样的说明。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播学研究中,模式的使用也是很普遍的。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首先,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至少从模式本身看来是如此]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传播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传播资源以及传播能力等方面通常存在着差异,这种完全对等或平等的传播关系与其说具有普遍性,不如说是极少见的。其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的作用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当然,德弗勒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严格地说起来,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的运动过程不仅仅取决于过程的内部因素或内部机制,还会受到外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德弗勒的模式中,惟一提到的一个外部影响因素是“噪音”,但是,影响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全部复杂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噪音”概念所能说明的。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以上我们对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对若干有影响的过程模式进行了分析。从这些描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我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中的各环节或要素本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教育传播学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 过程。 2、编码--是指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3、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4、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5、译码--是指在接受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6、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7、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8、反馈--是指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 9、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 10、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填空题: 1、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2、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3、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4、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5、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6、香农-韦弗模式中包含的要素有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和反馈。 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8、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9、远程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10、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传播模式。 单选题: 1、以下不是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原则为()。 A、可用性 B、现实性 C、简明性 D、操作性 2、()最早提出传播模式的。 A、施拉姆 B、香农 C、贝罗 D、亚里斯多德 3、以下不是亚里斯多德传播模式中的要素为()。 A、效果 B、听众 C、场合 D、反馈 4、()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2W,称为7W模式。 A、施拉姆 B、赖特 C、布雷多克 D、韦弗 5、()提出传播必须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传播效果。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6、()提出双行为模式的。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赖特 B、贝罗 C、香农 D、奥斯古德 多选题: 1、编码可以分为()。 A、信源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宿译码 D、信道编码 2、译码可以分为()。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 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 D ?伯洛提出了“ 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 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 1.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谁(who) <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 <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 ) <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 ) <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 <效果?效果分析> 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 分析即5 领域) 缺陷: 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 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 效果” 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优点: 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线性传播的缺陷: ①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②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双向互动的性质。 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有哪些异同 A.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包括德福拉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B.社会系统模式:在控制论模式上得以发展,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之中,强调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包括:赖利夫妇的模式以及马莱茨克模式。 C.同:两者都在单向直线型的传播中注意到了反馈的重要性,变单向直线型为双向循环型,引入了反馈机制 D.异:社会系统模式又在控制率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控制率模式社会因素对传播过程影响的不足,将整个传播过程置于社会总环境中,因而完善了传播的过程分析。 4、传播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几种著名传播模式的优缺点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 优点:简单,简明扼要的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最适用于公众演说这类的传播模式。 缺点: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地说明。 (二)拉斯韦尔模式 优点:有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这种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缺点:1.过于简单,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传播着和传播组 织为了什么去传播) 3.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三)香农—韦弗模式 优点: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引申模式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缺点:模式“非人类”。 (四)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优点:较好的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 缺点: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授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模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优点:1.克服了单向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 素都会发生影响。加深了我们队噪音的认识。 3.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 两者的一致性。 4.适用范围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传播的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 到一定的说明。 缺点:同样具有局限性。一是对人类,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应不够,有简单化的倾向;二是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甚至“往往低估新的传播技术的效果的倾向”。 (六)贝罗的S—M—C—R模式 优点: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把人么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

第二章教育传播模式

1拉斯威尔。拉斯维尔大众传播模式,1948年由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提出的一种传播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 一个简便方法是只需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的(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ich effects)。此后,这名话便被称做是“拉斯维尔传播模式”。 拉斯维尔传播模式只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它忽视了传播过程中反馈因素的存在,认为只要传播者发出信息,就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就会取得传播效果。这个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传播学的发展曾起到过重大推动作用,而且至今在传播学中,这种传播模式仍占据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贝罗(D Berlo)传播模式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行为科学等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 2香农-韦弗传播被描述成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包括了信息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息接收者以及噪声6个因素,其中发射器是编码功能,接收器是译码功能,噪声指任何干扰信息或使之失真的因素。传播的信息中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分信息即“冗余”。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等,后来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在一定程度 上体现了信息的双向性。

第二章 教学媒体

第二章现代媒体技术 第一节教学媒体概述 一、传播、媒体和教学媒体 1.传播 传播的原意是通讯、传达、交换(意见)、交流等。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又称为传播。 2.传播的分类 按传播方式可分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三类。 大众传播:以全社会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如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 人际传播: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组织传播:指社会组织团体之间和他们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3.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 传播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是:传播者、信息、媒体、接受者和效果。

(1)传播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发送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提供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编码以及处理反馈信息。 提供信息:在教学传播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并以一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组织和编排教学内容和材料。 信息编码:即把要传递的信息内容(知识、技能等)转换为适宜于传递的信号(如声音信号、文字信号、图像信号等),以便传递出去。 信息再反馈:即当接受者把接受信息后的反应反馈(回送)给传播者之后,传播者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译码(认识、分析),然后对信息传播效果给予再反馈(给出判断并回送给学生)。 (2)信息:是指传播的内容和事实(包括消息、资料、知识、数据等)。但内容和事实是不能被直接传递的。实际传递的是信息的符号。 信息的符号:有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语言符号是一种具有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包括动作性符号,如表情、手势、姿势、情感等;音响符号,如音响、音乐等;图形符号,如图像(静

止图像、活动图像)、图画(动画、静画、漫画);目视符号,如地图、图解等。 (3)媒体:指在传播过程中,传递、承载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的总称。媒体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4)接受者:是处于传播过程中接受信息的一端,主要任务是译码,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 译码:把接受到的信号转变为信息内容的过程。 反馈信息、编码与发送:把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反应、思想、行为的变化通过编码回送给传播者。 (5)效果:教学传播的效果,可以表现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态度、行为和能力等的变化。 4.教学传播 指按照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定合适的媒体作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传输通道,进行学习信息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的传播活动。这种传播活动包括单向和双向交互两种情况。 5.教学媒体

传播学复习题5(1)

《传播学》复习题绿色字体表示没有找到 第一章关于传播的基本概念 1、关于传播概念的几种学说——共享说、传递行为说、影响说、社会互动性说,具体含义。答;共享说:着眼于传播的内容信息的共享。 传递行为说:着眼于思想情感的交换,传播就被描述为信息的“传递行为或过程”。 影响说或劝服说:把传播描述为影响他人的过程,认为传播是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或过程 社会互动性说:传播必然使双方互相联系,相互作用(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2、按照信息传受范围的大小,传播学通常把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 答: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传播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体外化的过程: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再现的媒介系统,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机器媒介系统,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4、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及其主要理论。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提出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SW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中提出 Who 谁控制分析 Say what 说什么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 通过的渠道媒介分析 To whom 对谁说受众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效果分析 2卢因“把关人”研究 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 “把关人”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和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3霍夫兰与劝服效果实验 把心理试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习杂性,以否认早起的“枪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他是对穿鼻血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实证主义方向) 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概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①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传播学的创立者; ②他是集大成者; ③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④他建立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的著作; ⑤1949年出版《大众传播学》;

针对四种传播模式试列教育中的传播实例

05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21 赵敏 针对四种传播模式试列教育中的传播实例 实例: (自己编写的)某地方的教育电视台准备了一档教育栏目,邀请了某大学知名教授针对学术中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讨和分析。电视节目通过卫星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在家中,两个学术研究者小明和小白通过卫星信号接收了这档节目,并利用电视机观看了这档节目。信号传输过程中并不是很好,于是有时屏幕会出现“雪花”现象。但是这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观看节目的兴致。那边教授讲得有声有色,这边小明小白听得津津有味。教授的讲解在他们的生理、心理上都产生了反应。他们两人在这边就开始进行交流了,运用自己之前所掌握得知识,分别向对方阐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观点分歧,他们便争论得面红耳赤了。他们突然发现这个节目有个缺陷,于是向电视台反应说要提供一个给观众交流互动的机会。电视台允许了,于是设定了电话交流热线,让有问题的观众拨打热线,直接与教授进行交流。于是小明小白拨打了热线,和教授交流了起来。在向教授讲明了自己的理解之后,教授猛然发现,由于他没有考虑到听众的水平层次,讲得较为深了一点,导致他们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于是他调整了自己教授的内容,这样,他们三人就能很好地沟通起来,大家畅所欲言,碰发出无数次思想的火花,这档节目就这样在传播者,受传者都有收获的情况下结束了。 根据这个例子,我将运用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贝罗的S-M-C-R模式去做相应的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提出了5W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拉斯韦尔模式在大众传播中应用得比较广泛,就如上面所举的例子。某地方教育电视台向观众播放由知名教授主讲的教育电视节目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教授是传播者,教授所讲的关于学术中的一些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就是信息,通过卫星电视广播这种方式就是媒介。而广大的观众,在例子中以小明和小白为代表就是受众。引起了小明和小白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继而使他们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去,就是这个传播模型产生的效果。这个传播模式存在的缺点分析:小明和小白所指出的缺少一个与教授进行交流互动的环节,就是这个传播模式的一大缺点,忽略“反馈“要素。同时,这个模式中没有解决到“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最后,这个传播模式突出了教授的地位,而对于受众而言,他们确实被忽视的一族。 ●香农—韦弗模式分析: 香农—韦弗模式针对原先的单向直线式模式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反馈”的环节,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如图所示:

传播学第2-3讲传播过程模式

第2-3讲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的基本过程(事物运动的程序与状态) ?1960年美国传播学家D.伯洛提出将传播作为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基本单元就说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的多元关系 ?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模式是指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对现实事物在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 ?组织功能能将个系统排序并连接起来,获得整体形象,提供适用于各种不同特殊状态的一个普遍图景。 ?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来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引导关注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 ?预测功能对事件的结局或进程进行预测。为估算各种不同结局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可据此建立研究假设 ?模式的评价标准 ?模式的普遍性如何?它组织的材料有多少?组织的有效性有多高? ?模式的成效性或启发性如何?对发现新的联系、新的事实或新的方法有多大的帮助??可由它得出的预测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如何?在某个领域发展的某个阶段,这些预测是否关键? ?由模式发展出的测量的准确性?模式原创性如何?或它的不真实性如何?它提供的新见识有多少? ?模式的简化程度、手段的经济性、简约性如何? ?模式的真实性如何?我们可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它表明某种实际情况? ?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1948)

?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 ?用于组织和构建关于传播的研讨(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1939.9-1940.6《必要的传播研究》) ?成为限定美国传播研究的范围和问题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或多或少想当然地认为传播者具有某种影响接收者的意图,因此应该把传播看作主要是一种劝服性的过程。假定任何讯息总是有效果的,从而有高估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倾向。 ?忽略“反馈”;误导将传播研究各领域分割开来 ?布雷多克(Braddock, 1958)的改进 ?香农-韦弗模式 ?贝尔实验室。关注传播系统、特别是电话系统的越来越广泛的信道能力。 ?“香农最初目标是改进受电子干扰,或噪音影响的电报或电话线上的信息传递。最好解决办法不是改进传递线路,而是更有效地包装信息。” ?哪一种传播渠道能够运载最大数量的信号?信息在发射器到接收器的途中,有多少被传递的信号将被产生的噪音所破坏? ?一系列以数学形式表达的定理,涉及到讯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传递。 ?香农的意图是要解释传递讯息的信道能力,而不是效果。但传播学学者用它来关注传播效果,特别是大众传播的效果 ?三种层次的传播问题(韦弗,1949) ?A层:传播符号如何能被准确地发射?(技术) ?B层:被发射的符号如何能够准确地传递意图中的意义?(语义学问题) ?C层:被接受的意义如何有效地以意图中的方式影响行为?(效果或行为问题) ?工程传播或技术传播 ?德福勒(DeFleur,1970)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 复习题

第二章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与(系统性)。 2.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他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 模式)的过程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这一不速之客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可以概括为(单向性)与(孤立性)。 5.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6.相对于香香农、韦弗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增加了(反馈)机制,同时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7.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8.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交往)。 二、选择题 1.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A)模式。 A“5w”B循环C平衡D螺旋 2.香农、韦弗模式描述整个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B)构成。 A信源B噪音C信道D信宿 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 A.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D.译码—讯息—编码 4.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从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C)模式。 A双向传播B大众传播C传播系统D传播控制 5.德国学者(D)1963年提出的传播过程系统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A拉斯韦尔B诺依曼C奥斯古德D马莱兹克 三、名词解释 1.传播模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2.传播过程模式 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3.5W模式 指的是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

教育传播的几种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模式任务:亚里士多德简介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这模式虽很简单,但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效果。亚里斯多德指出:说话的人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对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这种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 图2- 4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亚里斯多德的模式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的说明。 (二)拉斯韦尔(Haold Lasswell)模式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他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就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who, 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五W传播模式。该模式用图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取得什么效果 图2- 5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或称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韦尔的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由于受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第三,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三)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模式 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在研究电报通信问题时,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式,这一模式原是单向直线式的,但是,他们不久就将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伸其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如下图所示:

教育传播学第2章

教育传播学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借助教育媒体向受教育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2、编码是指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以发送的信号。 3、信道编码是指把符号转换为信号的过程。 4、信源编码是指把信息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5、译码是指在接受端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 6、信道译码是指把接受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7、信宿译码是指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8、反馈是指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 9、传播效果是指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 10、模式是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填空题: 1、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2、香农-韦弗模式中包含的要素有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和反馈。 3、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4、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5、远程传播模式是一种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传播模式。 6、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传播模式。 单选题: 1、以下不是构建教育传播模式的原则为()。 A、可用性 B、现实性 C、简明性 D、操作性 2、()最早提出传播模式的。 A、施拉姆 B、香农 C、贝罗 D、亚里斯多德 3、以下不是亚里斯多德传播模式中的要素为()。 A、效果 B、听众 C、场合 D、反馈 4、()在拉斯韦尔5W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2W,称为7W模式。 A、施拉姆 B、赖特 C、布雷多克 D、韦弗 5、()提出传播必须在共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取得传播效果。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6、()提出双行为模式的。 A、拉扎斯菲尔德 B、霍夫兰 C、施拉姆 D、奥斯古德 7、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在()的双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赖特 B、贝罗 C、香农 D、奥斯古德 多选题: 1、编码可以分为()。 A、信源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宿译码 D、信道编码 2、译码可以分为()。 A、信源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宿译码 D、信道编码 3、模式的表示形式有()。 A、语词形式 B、数学形式 C、图解形式 D、询问形式

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

第47卷 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47 No.12007年1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J an.2007 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 汪基德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 要:教育传播模式是描述教育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简化形式,是 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复合体。一个好的教育传播模式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简明性、可操作性和创见性等特征。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传播模式必须明确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对教育传播模式进行分类时,必须遵循科学的分类原则,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进行分类,据此教育传播模式可分为:教师导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和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互动模式。 关键词:教育传播模式;教师导学模式;学生自主探究模式;协作互动模式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1-0150-05 收稿日期:2006-09-27  作者简介:汪基德(1962-),男,河南固始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模式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用模式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简化问题的复杂性,从而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目前,虽然有不少著作和论文都介绍并列举了很多教育模式、教学模式或教育传播模式,但对如何构建这些模式以及如何对这些模式进行科学地分类却鲜有提及。因此,笔者在对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分类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教育传播模式的含义与特征(一)教育传播模式的含义 关于什么是模式,目前在学术界尚无一个公认的 定义。《说文解字》上写道:“模法也”[1]120 也就是说,“模”是指“方法”。《辞海》上解释“模”的意义有三:(1)制造器物的模型;(2)模范、榜样;(3)仿效、效法。 [2]3020按照《辞海》中的解释,“模”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分化,它既指“模型”又指事物的“模范”、“样式”与“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将模式定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 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894,这里的模式也是含有 “结构”与“方法”两层意思。《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模式是变量或假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系统阐述,这实质上是在强调模式的结构特征。查有梁教授比较强调模式的方法维度,认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 思维的方法”[4]。袁顶国等学者则认为,模式有三个基 本要素:结构、方法和程序。[4] 还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5]26。 上述对模式的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模式的内涵,但都不够全面。笔者认为,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模式的含义不仅包括构成事物或过程的各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而且还应包括实现系统功能的方法和程序(提供给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样式” ),同时模式内还必然蕴涵着一定的思想或理念,即模式是思想、结构、程序和方法的复合体。从形式上讲,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是经验与科学、现实与理论相互转换的中介,是一种简约的表现事物和现象各种关系、变化规则的形式。模式的“结构”和“程序”可以通过模式图直观地表现出来,模式的“思想”和“方法”则隐含在模式图之中。因此,构建模式也就是构建一个模式图。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个传播系统,该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四个基本要素所形成的不同的组合方式与联系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不同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以教育者为主导构成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较好的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在教育传播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具有良好功能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将 51

教育传播理论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 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其实 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内容传递给教学 对象的过程。 一、传播模式 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复杂过程。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往往先将这个过程 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 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模式。这里介绍在当前比较有影 响的几种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 拉斯威尔(Haold Lasswell) 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 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如图1-4 所示 图1-4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该模式简要阐述了传播行为包括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就是著名的“ 五W 模式” 。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 1. 控制分析 研究“ 谁” ,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 内容分析

研究“ 说什么” ( 或称信息内容) 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 媒体分析 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 受众( 对象) 分析 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 效果分析 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 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 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在动机方面,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动机:一是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二是传播者和传播组织为什么去传播。 (二)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 香农和韦弗(Shannon - Weaver)在研究电报通信问题时提出了一个传播的模式,这一模式原是单向直线式的,但是,他们不久就将这一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伸其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如图1-5 所示。 图1-5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三-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过程

上章回顾: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2.什么是大众传播? 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活动。 3.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4. 传播有哪些类型? 传播一般可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人的传播又可分为两类: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传播和多种特殊领域的传播。 5. 传播有哪些功能? 沟通——相互了解,建立关系 协调——协调个体与群体行为 教育——传递前人的思想、经验、知识 娱乐——通过Intenet网络、电视、电影等 6.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 7. 什么是教育传播学?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的教育效果的科学。 8. 简述教育传播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人类传播发展的主要历程:教育传播起源于人类从事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教育传播的发展历程:(1)口语传播阶段(2)文字传播阶段(3)电子传播阶段(4)网络传播阶段。 9. 网络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网络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海量增多,并实现了数字化;传播媒体网络化;传播方式又增加了网上交流;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触觉并用。 10. 简述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异同 11. 简述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本节内容: ● 1. 掌握下列名词、概念的含义:教育传播过程、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 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 2.阐述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 3. 阐述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 4. 了解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第一节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 二、传播过程 施拉姆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三、传播模式 1、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对传播过程和性质的表述,它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从一种模式到一种理论的飞跃通常非常快,以致于模式和理论经常被混淆(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2、模式的功能 模式的功能主要有组织(organizing)、预测(predicitions)、启发(heuristic)、测量(measuring)(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 5、模式的种类(丹尼斯·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 (1)基本模式 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3)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 议题设置模式 沉默的螺旋模式 “信息沟”模式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的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

第二节传播的经典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控制论传播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模式 德弗勒的社会系统模式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重点) 拉斯韦尔、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控制分析)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 (内容分析)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媒介分析) “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受众分析)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 (效果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