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肝藏魂主怒及怒伤肝的研究进展

试论肝藏魂主怒及怒伤肝的研究进展
试论肝藏魂主怒及怒伤肝的研究进展

试论肝藏魂主怒及怒伤肝的研究进展

马耀凯

龙华医院 200032

【摘要】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肝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情志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组成要素,肝脏藏情主要是指肝藏魂主怒而言,早在《内经》中便已阐明情志致病与脏腑气机的密切联系。“百病生于气”则说明了肝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的特殊地位。笔者整理“肝藏魂”、“肝主怒”、“怒伤肝”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肝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疏肝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肝藏魂;肝主怒;怒伤肝;综述。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已成为危害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情志学说,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在病因病机、病证、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更加充实和完善。向琴[1]统计全国88所中医院的共19038例患者,其中情志变化相关性肝( 系) 病中证候病例8125例,证候类型至少有22种,与情志变化相关的证候发生率达42.66%,表明情志致病在疾病的发生中分布广泛。情志以血(精)为本,以气为用,情志异常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中医所述情志异常属于病理性心理应激反应的范畴,而肝主疏泄可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是肝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怒伤肝”、“怒则气上”是怒致病机制的简要概括,从肝论治是治疗的主要法则。[2]宋代理学家程灏曾指出:“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怒作为五志之首,与他志相较,因其易发、难制的特点而更易致病,在七情致病因素中,具有突出地位。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已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现代中医学者为阐明其科学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各自观点。现将国内外关于肝相关情志的调控机制研究状况总结如下。

1、肝藏魂主怒

1.1肝藏魂

“肝藏魂”体现了精神活动和内在脏器的联系。《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是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气疏泄条达而情志正常,叫做藏魂。因肝病而多恶梦,神志不安,即所谓“魂不藏”。

肝藏魂之“魂”—是指能伴随心神活动而作出较快反应的思维意识活动,如《灵枢·本神篇》“随神往来者谓之魂”;二是指梦幻活动,如《类经·脏象类》:“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肝主疏泄及藏血,当肝气调畅,藏血充足,魂随神往,魂的功能便可正常发挥。所谓肝藏血,血舍魂,如肝失疏泄或肝血不足,魂不随神活动,就会出现梦寐恍惚及梦游等异常的意识活动。魂是建立在神气活动的基础之上,是逐步发展完善的,故有“魂属精神”之说。《白虎通》中把感情情志等活动归为魂的功能,主要指一些非本能性的,后天的,较高级的心理活动。张景岳把梦幻想象、“精神共识,渐有所知”等视作魂之用,类似思维,想象,决断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

1.2肝主怒

《内经·五运大论》载:“怒志属肝。”《灵枢·本神》载:“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素问·举痛论》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上述反映了先人对情绪病因病理的认识,亦奠定了中医情志学说的理论基础。从脏腑功能上说,肝主谋虑,藏血,其性疏泄,喜条达舒畅。郁证的发生,多责之于肝,肝失疏泄,轻则肝气郁结,重则肝气横逆,可化火动风;郁怒者又易暗耗肝血、肝阴,导致阴虚阳亢,表现为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

中医学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与天地万物由气化生。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素问·脉解》说:“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素问·病能论》说:“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张景岳注释说:“阳气宜于畅达,若暴有折挫,则志无所伸,或事有难决,则阳气被抑,逆而上行,故为怒狂。”可见,怒的产生是由于少阳之气不能畅达被郁遏,逆而上行之故。

后世医家对肝应春木,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的特性也多有论述,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中指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读医随笔》说:“肝之性喜升而恶降,喜散而恶敛。”《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论治》说:“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卷一》说:“肝性柔而能曲直。”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性,决定了肝气易于被郁遏,肝主升的特性决定了肝气郁久易于上逆而致怒。

“天人相应”是《内经》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观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志为怒。”《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应春木之气,主升,即肝在方位上应东,五行属木,季节上应春,在志为怒。春季是一年之始,阳气萌动,地气上腾,万物复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王冰注《素问·卷第十九》说:“春气发散,物禀以生。”《类经·卷三》说:“春气上升也。”可见,春气具有发散、上升的特点。肝通于春气,为阴中之少阳,同样具有升发人体阳气的作用。在生理上主升,在病理上,则肝气易升发太过而致大怒。

叶天士以“体阴用阳”来概括肝的功能特点,《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所谓“体阴”是指肝藏血,血属阴,肝脏必须赖阴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所谓“用阳”是指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升、主动,按阴阳属性言,则属于阳;同时,肝以气为用属阳,以血为本属阴,阳主动,阴主静,因而称“肝体阴而用阳”。《淮南子》也认为“大怒伤阴,大喜伤阳。”如肝不藏血,肝体得不到濡养,阴不制阳,阳升而无制则易怒。

2、怒伤肝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怒不仅破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更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消极情绪。随着健康概念的更新,怒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已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怒伤肝”为中医经典理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提出了“东方生风……,在志为怒。怒伤肝”之说,首次把怒这种情绪反映与人体肝联系起来。怒为七情五志之一,是宣达人体气机的一种方式,《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适度的怒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只有在太过的情况下,才会导致脏气损伤,病变产生。因此,《素问·调经论》说:“喜怒不节则伤脏。”《灵枢·百病始生》载:“急怒伤肝。”

怒伤肝,是由肝应春木,主人体之气的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决定的。临床中治疗怒所致疾病,应以治肝为主,并兼顾其他四脏。《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怒伤肝,肝气上逆是怒致病的基本病机,怒志致病,从内而生,直接伤及脏腑,使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发生种种病变。如《景岳全书》曰:怒气爆伤,肝气未平而痞。因此,保持情志调畅有助于五脏之间和谐。

3从肝论治情志疾病及肝病的心身兼治

人是社会中人,社会交际、人情琐事的不顺等阻碍个体愿望实现的社会事件是引发怒的重要因素。如《素问-疏五过论》等篇列举的“尝贵后贱者”“尝富后贫者”“暴乐暴苦”“始乐后苦”“故贵脱势”“离绝菀结”等剧烈、持久的不良生活事件,均可成为致怒因素。另外,肝功能异常,也是促人发怒的一种因素,如《灵枢·本神》说:“肝气实则怒”。《素问·调经论》说:“肝藏血,血有余则怒。”《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说明肝功能异常时,机体呈易怒的高敏感状态,更易引起发怒。

整体观是《内经》中的重要思想,《内经》不仅重视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而且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怒为肝志,预防怒,首先应顺应自然养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又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指出春天应顺应肝木之气的升散、升发之本性,适当运动,以促肝气畅达,防止疾病的发生。

怒为肝病之内因既能成为致病的因素,也能成为治病的方法。情志相胜法是根据五志之间的制约关系,以一种情志克制另一种过激情志的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悲胜怒,悲为肺之志,怒为肝之志,肺金可以制肝木,故悲可胜怒。因悲则气消,怒则气上,悲胜怒,即以气之消沉去对抗气之上逆。《儒门事亲》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由于情志的产生以心神为主导,受制于意志[4],所以心神、意志对于情志的调节作用,至关重要,对怒的治疗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因此,通过心理调节保护肝脏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肝系病证的康复[5],劝说开导法可作为调节情志的有效途径。

4、肝所主情志的现代研究

怒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证实怒致病的病理机制主要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系统的失调而最终导致躯体障碍[6]。而下丘脑即脑内 5- 羟色胺含量及其信号通路异常是目前研究热点。

从中医学角度来说,肝主疏泄的生理效应是广泛的,且是心理应激反应的核心。情志与肝主疏泄关系密切,情志改变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变化而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7]。情志变化还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如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有研究发现“肝主疏泄”的作用,相当于中枢神经和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集合[8]。国外研究发现由下丘脑、前额叶、海马所构成的脑区神经环路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人的情绪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9]。而下丘脑作为多个神经内分泌轴的起始端与其他脑区均有纤维联系[10]。“怒”的发生导致激素分泌紊乱是因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异常运转[11]。在对猫下丘脑的刺激的实验中,猫产生防御性行为[12],在针对大鼠的实验中却能引起攻击行为[13],证明下丘脑是环路的中心。多数学者认为前额叶和海马决定“怒”的程度的调节。一项临床研究表明,暴力行为程度随着前额叶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强[14];大脑影像学同时发现前额

叶和海马具有调节“怒”的程度的作用[15-16]。动物实验则证明了其产生途径主要是通过纤维投射到下丘脑[17]。

5-羟色胺(5-HT)、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组胺等被认为是主要的参与“怒”的调节的具体物质[18]。其中最主要的是5-羟色胺。Davidson等[9]研究表明脑脊液中5-HIAA水平低的人易发怒,而5-HIAA为5-HT的代谢物,5-HT能减少愤怒导致的攻击行为。带有U型基因的5-HT合成酶的人更易发怒[19]。提高小鼠前额区皮质 5-HT 水平可导致其更易发怒和攻击[20];大鼠前额区、海马、纹状体的5-HT 水平显著降低后,其情绪性和探索性行为明显改变[21]。 Stopper证实发怒或和不发怒患者5-HT调节异常的程度明显不同[22]。实验表明5-HT的受体具有调节愤怒及攻击行为的作用,且各受体间存在脑区差异[23]。5-HT和其5-HIAA在啮齿类攻击行为强的动物脑内水平较低[24]。“怒”的调控机制极其复杂,除了5-HT以外很可能还存在其它神经递质在“怒”的中枢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怒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最基本途径是机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增强,同时也是肝病血瘀的重要微观机制[25]。大鼠实验提示“怒”心理应激对内分泌、免疫的影响[26]。Rok-Bujko 证明立早基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参与调控怒情绪反应[27]。詹向红等通过临床与实验室研究揭示了“怒”如何影响衰老[28-29]及肝失疏泄与衰老的关系[30-31]。张震[32-]等认为肝失疏泄通过神经- 内分泌- 免疫调节和心理应激而影响情志。以上研究显示,“怒伤肝”实质主要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且与下丘脑和五羟色胺密切相关。下丘脑、前额叶、海马可作为研究的首选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可作为怒的中枢调控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向琴. 情志变化相关性肝系病证候分布规律-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病案资料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 19(8): 914-915.

[2] 张岚,邹纯朴.<黄帝内经>怒志理论发展概要[J]. 中医杂志, 2013, 54(11):904-907.

[3]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12-518.

[4]烟建华.《内经》神概念的研究[J].河南中医,2006,26(1):6.

[5]李瀚旻.论“肝主生发”.[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 10) : 2021-2025

[6]陶海燕,乔明琦,王文燕.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40.

[7]严灿,徐志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5):459-461.

[8]王煜.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解析[J].甘肃中医,2010,23(7):5-6.

[9]Davidson R J,Putnam K M,Larson C L. Dysfunction in the neural circuitry of emotion regulation a possible prelude to violence[J].Science,2000,289(5479):591-594.

[10]Rosen H J,Levenson R W. The emotional brain:combining in-sights from patients and basic science [J]. Neurocase,2009,15(3):173-181.

[11]Stopper M,Joska T,Burg M M,et al. Electro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anger-triggered arrhythmias [J]. Heart Rhythm,2007,4(3):268-273.[12]Gregg T R,Siegel A. Brain structures and neurotransmittersregulating aggression in cats:implications for human aggressi-on[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01,25(1):91-140.

[13]Siegel A,Roeling T A,Gregg T R,et al.Neuropharmacology of brain-stimulation-evoked aggression [J]. Neurosci Biobehav Rev,1999,23(3):

359-389.

[14]Grafman J,Schwab K,Warden D,et al. Frontal lobe injuries,violence and aggression:a report of the vietnam head injury stu-dy[J]. Neuorology,1996,46(5):1231-1238.

[15] Soloff P H,Meltzer C C,Greer P J,et al. A fenfluramine-acti-vated FDG-PET study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 BiolPsychiatry,2000,47(6):540-547.

[16]Johnstone T,van Reekum C M,Oakes T R,et al. The voice ofemotion:an f MRI study of neural responses to angry and happyvocal expressions[J].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2006,1(3):242-249.

[17]Pajer K 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adolescents:donegative emotions and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func-tion play a role[J]. Curr Opin Pediatr,2007,19(5):559-564.

[18]Abu-Akel A,Shamay Tsoory S. Neuroanatomical and neurochemical bases of theory of mind [J]. Neuropsychologia,2011,49(11):2971-2984.

[19]Popova N K. From genes to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role of serotonergic system [J]. Bioessays,2006,28(5):495-503.

[20]Caramaschi D,de Boer S F,de Vries H,et al. Development ofviolence in mice through repeated victory along with changesin prefrontal cortex neurochemistry [J.Behav Brain Res,2008,189(2):263-272.

[21]Rok-Bujko P,Krza cik P,Szyndler J,et al. The influence of ne-onatal serotonin depletion on emotional and exploratory behavi-ours in rats[J]. Behav Brain Res,2012,226(1):87-95

[22]Fava M,Vuolo R D,Wright E C,et al. Fenfluramine challengein unipolar depression with and without anger attacks [J]. Psy-chiatry Res,2000,94(1):9-18.[23]Takahashi A,Quadros I M,de Almeida R M,et al. Brain sero-tonin receptors and transporters:initiation vs.termination of es-calated aggression [J]. Psychopharmacology (Berl),2011,213 (2-3):183-212.

[24]Kubala K H,Mc Ginnis M Y,Anderson G M,et al. The effects of an anabolic androgenic steroid and low serotonin on social and non-social behaviors in male rats [J]. Brain Res,2008,1232:21-29.

[25]郭蕾.怒志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9(5):290-294.

[26]刘晓伟,张红梅,曲宏达,等.“怒伤气”大鼠血 ACTH、CORT、IL-2、IL-8 的含量变化[J].中国全科医学,2004,22 (7):1653-1654.

[27]刘晓伟,曲宏达,张红梅,等.怒、恐应激大鼠脑内 c-fos 与 CRHm RNA 表达差异性分析[J].四川中医,2006,24(1):11-13.

[28]詹向红,李伟,赵君玫,等.慢性愤怒应激对大鼠衰老进程及其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1-113.

[29]詹向红,李伟,徐玮玮,等.慢性愤怒应激对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脂质过氧化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6):752-753.

[30]侯俊林,詹向红,闫国立,等.轻度认知障碍筛查方案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10) : 2464.

[31]关徐涛,詹向红,王冰,情志失常-肝失疏泄致衰说.[J].时珍国医国药,2015,26(9):2208-2209.

[32]张震,乔明琦,冬梅.肝主疏泄调畅情志的发病机制探究.[J].西部中医药.2015,28(4):49-50.

干细胞研究进展综述

干细胞研究进展(综述)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stem cells(LR) 【摘要】: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最具有发展前景和后劲的前沿技术,其已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新亮点,势将导致一场医学和生物学革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干细胞的研究现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干细胞因子帕金森病神经干细胞糖尿病 ABSTRACT:Stem cells are the body and cells of various tissues of origin, has high self replication, high proliferation and multilineage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Stem cell technology is the field of biotechnology has the most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otential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in the world of high-tech, will lead to a revolution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The research of stem cell is to modern life science and medical fields intersection, stem cell technology from a laboratory concept gradually transformed to be able to see the reality. Stem cell research as a new discipline has become the hotspot of life science. Based on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on stem cell research summarizes. Keywords:Stem cell factor Parkinson disease Neural stem cells Diabetes mellitus 干细胞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由此人们可以用自身或他人的干细胞和干细胞衍生组织、器官替代病变或衰老的组织、器官,并可以广泛涉及用于治疗传统医学方法难以医治的多种顽症。 干细胞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干细胞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几乎涉及所有的生命科学和生物 医学领域。 一、目前干细胞的主要研究热点

肝衰竭发病机制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肝衰竭发病机制及其处理研究进展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感染病研究所重庆 王宇明 近年,全球肝衰竭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和关注日趋增多。例如,2000年美国成立了急性肝衰竭研究小组(ALFSG),近年先后出台了多部相关指南及论文等。2006年10月出台的《肝衰竭诊疗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肝衰竭的指南。2008年首尔APASL年会特设了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专题会议,2008年和2009年香港的沪港肝病年会及APASL年会分别特设了肝衰竭和人工肝治疗专题会议。2009年哥本哈根的EASL年会也特设了ACLF专题会议。肝衰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发病机制,而发病机制的研究应当为肝衰竭的处理即防治服务。为此,本文结合有关肝衰竭发病机制及其处理将最新研究热点进展介绍如下。 一、HBV相关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发展史 1. 观念的变化:对于HBV病毒在HBV相关肝衰竭中的作用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可将之总结为“病毒无关论、病毒有关论及病毒主导论”三个阶段。过去认为病毒仅与肝炎急性期相关(病毒无关论),当时所谓“肝炎后肝硬化”指肝炎已结束,只留下肝硬化。此后逐渐肯定了与病毒与肝炎全过程有关(病毒有关论),但对核苷类似物(NAs)疗效和不良反应仍持保留态度。目前则认为病毒在全过程起主导作用(病毒主导论),并强调早期和长期治疗。 2. 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病毒载量要求:关于HBV相关肝衰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毒载量要求尚无一致意见。最先认为HBV DNA应≥1×106拷贝/ml,以后则提出HBV DNA应≥1×105拷贝/ml。2006年中国肝衰竭指南提出HBeAg阳性者HBV DNA应≥1×105拷贝/ml;而HBeAg阴性者应≥1×104拷贝/ml。我们提出,应进一步应放宽至HBeAg阳性者HBV DNA≥1×104拷贝/ml;HBeAg阴性者≥1×103拷贝/ml。中国肝衰竭治疗指南中认为只需要HBV DNA为阳性。Keefe等认为失代偿性肝硬化者对病毒载量的要求为HBV DNA 可测出(300拷贝/ml)。2005年AASLD急性肝衰竭指南中的要求为HBsAg为阳性即可。 二、免疫抑制诱导性急性肝衰竭(纤维淤胆性肝炎)—HBV再激活相关肝衰竭的防治 1. 免疫抑制感染者的抗HBV发展史:对于免疫抑制感染者,过去认为只有HBsAg阳性,并具有明显HBV复制才须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后随着研究的发展,提出只要HBsAg 阳性,不一定有HBV复制的病人也可进行治疗。而现在认为只要任一HBVM阳性,不须HBV复制即可进行治疗。由于治疗条件的逐渐放宽,使得过去易因耐药而失败的被动治疗发展为现在的主动预防,从而避免了耐药并缩短了治疗疗程。 2. HBV再激活相关肝衰竭的新认识:○1免疫抑制剂是HBV再激活的强诱导因素;○2任一HBVM阳性的感染者均可发生;○3为病毒直接致病机制,大量病毒复制导致肝细胞营养耗竭;○4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完全不同)是损伤前提;○5处理上强调以预防为主,应放宽NAs的适应证(HBVM阳性即可)。

国内近期干细胞研究进展

干细胞研究进展消息 干细胞是人体及其各种组织细胞的最初来源, 具有高度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干细胞研究正在向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各个领域交叉渗透, 干细胞技术也从一种实验室概念逐渐转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现实。干细胞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介于此, 本刊将就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设立专栏, 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解干细胞研究的平台。 干细胞专题近期国外干细胞研究进展 Geron抗癌药GRN163L选择性瞄准癌症干细胞据美国BussinessWire 1月10日报道称, 杰隆(Ge-ron)发表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 其端粒酶抑制剂药物imetelstat (GRN163L)在小儿科神经肿瘤当中可选择性瞄准癌症干细胞, 这一发现为儿童肿瘤的临床试验提供了支持。该研究发表于2011年1月1日的Clinical Cancer Research杂志上。近年来有关端粒酶抑制的研究日益增多, 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热点方向, GRN163L是此类药物开发中最前沿的一个候选药物。2002年3月, Geron从Lynx Therapcutics获得了用GRN163和GRN163L两种化合物的核心专利。早期研究显示, GRN163对十四种不同癌症细胞均表现出有意义的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 它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等细胞的生长。因脂质修饰物GRN163L更易进入细胞发挥端粒酶抑制作用, 后续临床前及临床试验均为GRN163L。2005年, FDA同意GRN163L在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实验。2007年, Geron公司开始GRN163L单独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I期临床试验。2008年开始了GRN163L治疗乳腺癌的I期临床试验。同年12月, Geron发布了有关GRN163L治疗再发的和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暂时性临床试验数据。2009年, Geron发布了Geron163L对抗癌症干细胞的实验活动, 包括非小型细胞肺癌、乳癌、胰脏炎、前列腺癌、小儿科神经肿瘤。公司发表Geron163L治疗乳癌的假定癌症干细胞与胰脏炎症系数据。数据显示, 在以Geron163L治疗后, 人类乳癌细胞MCF7的假定干细 胞数量与自我再生的能力大幅减弱。目前Geron163L正处于临床II期试验中。(来源: 生物谷2011-01-11)Cell Stem Cell: iPS细胞具更高基因畸变频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及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干细胞科学家领导的跨国研究团队, 记录了在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和诱导功能干细胞(iPSC)系中特殊的基因畸变, 研究结果在1月7日的Cell Stem Cell上发表。该公布的发现强调了需要对多能干细胞进行频繁的基因检测以保证其稳定性和临床安全性。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再生医学系的路易斯·劳伦特博士认为, 人类多能干细胞(hESC和iPSC)比其他类型细胞有更高的基因畸变频率。最令人吃惊的是, 与其他非多能干细胞样本相比较, 观察到hESC的基因扩增和iPSC的缺失方面出现的频率更高。人类多能干细胞在人体内具有发展成其他类型细胞的能力, 可成为细胞替换治疗的潜在来源。斯克里普斯研究员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珍妮·罗伦教授谈到, 由于基因畸变常常与癌症相关联, 免受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对于临床使用的细胞系来说至关重要。研究团队确认了在多能干细胞系中可能发生突变的基因区域。对于hESC而言, 可观察到的畸变大多是靠近多潜能相关基因区域的基因扩增; 对于iPSC而言, 扩增主要涉及细胞增殖基因及与肿瘤 抑制基因相关的缺失。传统的显微技术, 如染色体组型分析可能无法检测到这些变化。研究组使用一种高分辨率的分子技术, 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能观察到人类基因组里一百多万个位点里的基因变化。 劳伦特说, 我们惊喜地发现在较短时间培养中的基因变化, 例如在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的343过程以及在培养中细胞的分化过程。我们不知道这会有怎样的影响, 如果有的话, 这些基因畸变都会对基础研究或者临床应用的结果产生影响, 对此应当深究。劳伦特总结到, 该研究结果解释了有必要对多能干细胞培养进行经常性的基因监控, SNP分析仍不失为人类胚胎干细胞和多能干细胞日常监控的一部分, 但是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应当予以重视。(来源: 中国干细胞网2011-01-12)美用胚胎干细胞制造出血小板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实验证明, 使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研制出的血小板可修复实验鼠的受损组织, 人类未来有望源源不断地

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天津市天和医院超声科肖菁 [摘要]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早期肝硬化经过临床有效的干预治疗,部分病例可以发生逆转。所以准确判断肝纤维化分期尤其是早期肝硬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疗效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诊断肝纤维化分期仍以肝脏穿刺病理检查为金标准。但由于肝组织的纤维化情况在肝内分布不均,肝组织穿刺所取的肝组织仅占全肝的百万分之一,不可避免地存在诊断性误差;并且肝脏穿刺有创,且费用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所以在临床上普及开展肝组织活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超声以其无创、价格低廉,易于重复进行等优点,成为目前肝脏影像学诊断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方法。本文分别从高频超声的应用、对门静脉的研究、对肝静脉的研究、超声组织定征、超声弹性成像、超声造影六个方面对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肝纤维化提供重要诊断指标。 [关键词] 超声肝纤维化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早期肝硬化经过临床有效的干预治疗,部分病例可以发生逆转。所以准确判断肝纤维化分期尤其是早期肝硬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诊断肝纤维化分期仍以肝脏穿刺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根据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病理诊断标准[1],将肝纤维化程度分为:

S0-S4期;S0期为无纤维化;S1期为汇管区纤维化扩大,局限窦周及小叶内纤维化;S2期为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间隔形成;S3期为纤维间隔伴小叶结构紊乱,但此时还没有形成肝硬化,纤维条索还没有完全包绕;S4期为早期肝硬化。 由于肝组织的纤维化情况在肝内分布不均,肝组织穿刺所取的肝组织仅占全肝的百万分之一,不可避免地存在诊断性误差;并且肝脏穿刺有创,且费用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所以在临床上普及开展肝组织活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超声是应用较高频率超声作为信息载体,从人体内部获得声学参数的信息后,形成图像,用以分析诊断疾病。其无创、价格低廉,易于重复进行等优点,成为目前肝脏影像学诊断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方法。本文就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高频超声的应用 近年来,慢性肝病二维声像图指标综合积分法用于早期肝硬的诊断陆续有报道,慢性肝病相邻肝纤维化分期病理组织变化的差别小,低频超声不能准确区分,孟繁坤等[2]利用高频超声高分辨率的特性,通过观察肝包膜、肝边缘角、肝实质回声及肝静脉壁形态四项指标的改变特点,对肝纤维化分期进行半定量研究。肝包膜形态按光滑纤细(1分),不光滑增厚或断续状(2分)、浅波纹(3分)、深波纹状或锯齿状(4分)记录;肝边缘角按锐利(1分)、稍钝(2分)、圆钝(3分)记录;实质的形态按细颗粒或较粗颗粒(1分)、粗颗粒(2分)、窄条纹(3分)、宽条纹或网格状(4分)记录;肝静脉壁

老年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1776?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4月第39卷 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7. 20邵玲,徐宁.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3):4096-4099. 21张向东,赵京,兰丽娜,等.北京市社区卫生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及激励机制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66-9. 22姚丹苹.西山试点“4+x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N〕.昆明日报,2016-06-07(001). 23陈华,邹咏玮,陈嬪嬪.等.上海市周桥社区“13533”家庭医生工作模式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5):2268-70. 24黄蛟灵,梁鸿,张宜民,等.家庭医生制度本土化困境与策略: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8):3743. 25林汉利?林爱华.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25(5):68-70,85.26刘德奇,史庭璋?伍平.上海市某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居民满意度调査〔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6)J806-8. 27邱宝华,黄蛟灵?梁鸿,等.家庭更生签约服务利用与满意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8)=31-6. 28李伟婷,沈蕾.家庭医生制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7;(4):93-5. 29李辉,付译节,朱天民,等.家庭医生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初探〔J〕?卫生软科学,2014;28(2):98-9. 30黄蛟灵,梁鸿?张宜民,等.家庭医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资源.2016:19(6):507-11. 31鲍勇,栾晶,梁颖,等.上海市不同地区家庭医生满意度分析(待续)〔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7)J013-4. [2019-03-01修冋〕 (编辑刘振宇) 老年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童曼曼姜灵霄乔天一秦俊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吉林长春130021) 〔关键词〕肝衰竭;病毒;酒精;宿生;免疫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9)07?177643:Hoi:10.3969/j.issn.1005-Q202.2019.07.080 肝衰竭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快,预后不佳,有较高的死亡率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增多,老年人脏器功能低下,肝功能差,免疫功能下降等原因,使肝脏的合成、解毒等多种功能下降,且老年人患肝炎、肝硬化的比例较前有所增加,因此老年人肝衰竭的比例也逐渐增加。有研究显示⑵,老年肝衰竭的数量随年度变迁略有提高。但随着近年来临床监测手段不断完善、治疗水平的提升和人工肝辅助治疗系统及肝移植的发展,患者生存率有所提高,预后有所改善。本文就老年肝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老矩肝衰竭的诊断 虽然目前对肝衰竭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老年肝衰竭我国现诊断标准仍未明确,2012年我国结合多项研究结果更新了我国肝衰竭的诊治指南,并制订了《肝衰竭诊治指南》⑶。至2017年欧洲公布了《急性(暴发性)肝衰竭的管理》⑷。由于老年人肝脏合成和排泄功能不良,免疫功能下降,故肝衰竭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后与中青年人有 通信作者:秦俊杰(1965-).男.硕七,主任戻师.主要从亭消化系统疾病研究。 第一作者:童曼曼(1990-),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显著差异4°,故对老年肝衰竭的诊断是否有别于上述指南仍需深入研究。 2老年肝衰竭的病因 我国老年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所致的肝衰竭也占重要地位,其是由放化疗或应用免疫抑制后致机体的免疫低下及隐匿性HBV感染再激活等引起。有研究显示⑺,老年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分布为:HBV相关性肝衰竭(6&06%)、原因不明肝衰竭(7.22%)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性肝衰竭(5.30%)。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及抗病毒药物的普及,病毒性肝衰竭有下降趋势.但是由于各类新药的不断问世及老年人常患有多种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基础疾病.故药物性肝损伤引起的肝脏疾病数量逐年增加.因此.老年人非病毒性肝衰竭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故当存在老年肝衰竭时应注意排查是否存在非病毒性肝病。 3老年肝衰竭发病机制 3.1病毒因素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为病毒感染,病毒可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特别是各型肝炎病毒重叠、合并感染.我国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最为常见.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和变异

2020全球肝纤维化研究新进展(全文)

2020全球肝纤维化研究新进展(全文) 2020年11月2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主持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肝病网络研讨会第4次会议,主题为“肝纤维化”,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Scott Friedman教授进行了精彩演讲。Friedman教授是国际知名肝病专家、国际肝纤维化研究的奠基人、2009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主席,他在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领域有卓越成就。 NASH是导致肝纤维化的重要病因 肝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慢性肝病所致的共同通路。在亚洲及西方国家和地区,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酒精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胆汁淤积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中,NASH是近年来流行率显著增加的慢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多数为单纯肝脂肪变(NAFL),有20%为NASH,伴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NAFLD活动度评分包括脂肪变、小叶炎症、气球样变和纤维化等4个组分,可用于评估NASH 的疾病严重度。NASH肝纤维化患者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细胞癌(HCC)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NAFLD患者随访300个月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进展期(≥3期)肝纤维化患者的肝脏相关死亡率显著增加,其中,4期肝纤维化患者的肝脏相关死亡率达到50%左右。在NASH的各个病理特征中,肝纤维化分期与肝病所致死亡的独立相关性最强。近二十年来,在美国导致HCC的各种肝病病因中,NASH是增长最快的肝病。 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是肝纤维化的核心事件。正常肝脏的HSC位于Disse腔,紧贴着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肝损伤时,HSC被激活,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和肝内结构的重建。 在启动阶段,肝实质细胞受到损伤,邻近的肝细胞、库普弗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等通过旁分泌作用,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于HSC,使HSC激活,导致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 激活后的HSC可自分泌细胞因子,使活化得以持续,在持续(perpetuation)阶段,HSC受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双重调节,维持激活状态,表现为增殖活性增加、收缩作用、纤维形成、基质降解改变、趋化聚集和释放炎性信号等。如果肝损伤消退,HSC可能由激活状态

肝衰竭模型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166? HepG2Cells.Artif()rgans.199H。22:1I)23—1I)311. 19Mi”yRR.HuqhesRD,DhawanA.Progressinhumanhepatocytes:isolation,cultureandcryopreservation.Seminarsin CeIlandDeveIopmental Biology.2()(12.13:463—467. 2‘)AndersonC,ThabrewM1.HughesRD.Assaytodetectinhibitorysubstancesjnserumofpaticntswithacuteliverfailure.IntJArtif()rgans.1999.22:113—117. 21陈煜.赵丽莉.高红,等.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血浆对C3A细胞增殖和生物转化功能的影响中华肝脏病杂志。2【JlJ6。14:63—65.22KonoY,YangS,LetarteM.eta1.EstablishmentofahumanhepatocyteIinederivedfromprimarycultureinacollagengelsandwichculturesystem.ExpCellRes1995;221:478—485. 23McCloskeyP,TootleR,SeldenC,eta1.Modulationofhepatocyte fuctioninanimmortalizedhumanhepatocytecelllinefollowingexposureto Iiver—failure plasma.A rtiforgans.2(1I)2.26:34f}-34H. 24程永波.王英杰.张世昌,等.莺型肝炎患者血浆对体外培养猪肝细胞的影响中华肝脏病杂志。2()1)5.13:869一H7{J. 25Papadim;triouI).ArkadopoulosN.KouskouniE.eta1.Hepatocytefunctiondu“ngexperimentaluseofabioartifjcialliver.TranspIProc.2(1I)4,36:1741—1743. 26SaichR。Selden【:,ReesM,etaI.CharacterizationofDro-apoptoticeffectofliverfailureplasmaonp“maryhumanhepatocytesanditsmodulationbymoIecularadsorbcntrecirculationsystemtherapy.Artif()rgans.2I)lJ7.31;732—742. (收稿日期:2{)f18一{)8—21) (本文编辑:赖荣陶) e石世/≯占乍吧‘、}?吧‘N,}皂/;\!/≯皂/;、!/玉S‘q/孙3‘\!‘、}?、!/;、}?、!‘q,≯o‘\’;吧/≯o‘Ny≯e‘N,?e‘N,?{‘^,言也‘、!y≯{/;\}?吧/;、}{、!/}o‘\}言吧‘N,te气\!—^}'\!/}S‘qP—o,;、!/}迂/分 布一加综合征误诊1例 邓俊陈卫陆忠华 患者,男性,29岁,因腹胀、乏力、尿黄半年,于2()()8年5月 13日入院。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上腹部胀痛不 适,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尿黄如茶水。曾在外院诊断“肝硬 化”,予保肝利尿治疗,疗效不佳。无肝炎家族史,无结核、血吸 虫病史。无饮酒史,无毒物和损肝药物接触史。入院查体:神清, 营养中等,全身皮肤粘膜黄染,无肝掌和无蜘蛛痣,心率 78次/rnjn,律齐,两肺呼吸音清,无I罗音,腹壁静脉显露.腹围 91crn,全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肋下1.()cnl,剑突下 3.0cm,质软,表面光滑,边圆钝,无压痛,脾肋下未及,胆囊区无压 痛,Murphy’s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 肿。Hb151g/I,,V,BC6.71x1(r/L,N62.9%。PI。T199×1lr/I,。 ALT183IU/L,TBil1(J8.()“mol/L,DB订44.3“mol/L, Alb35.5g/L。B超示:肝肿大,腹水,胆囊炎。入院诊断:腹水 原因待查:(1)肝硬化失代偿期;(2)布一加综合征。入院后查甲、 乙、丙、丁及戊型肝炎病毒标记物均阴性,自身免疫抗体阴性。 腹水常规:外观黄色微混,蛋白定量2()g/I。,白细胞计数 120x106/I。,中性粒细胞比例2()%。上腹部CT:两侧少量胸 腔积液,肝肿大,脂肪肝,大量腹水。入院后经苦黄,速尿、双克 等保肝、利尿等治疗。患者尿量逐渐增多。腹胀有所减轻,但腹 围减小至81cm后,腹水未再继续减少。且肝功能损害一直无 好转,考虑不能排除布一加综合征。故进一步行肝穿活检。病理 检查报告:肝脏莺度淤血改变(图1、2)。复查彩超,发现肝静 脉狭窄或血栓形成,故诊断布一加综合征明确。后行经颈内静 脉球囊扩张及肝中静脉内支架置入术,介入术前测肝静脉压力 作者单位:214()()7江苏省无锡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病例报道? 为4【)cmH2(),术后测肝静脉压力15cmH:()。术后3d,腹水完全消退,1周后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出院。 图l肝组织大体观 (槟榔肝) 图2肝组织病理切片 (脏染色) 讨论 布一加综合征是肝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引起肝静脉 血液回流受阻,从而导致门脉高压的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 上腹胀闷不适、乏力、纳差、腹水、肝肿大、腹壁静脉曲张、下肢 水肿及色素沉着。因本病相对少见。其症状和体征与肝硬化类 似.所以极易造成误诊。本例患者若能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检, 能发现几处不支持肝硬化诊断:(1)患者为青年男性,无肝炎、血 吸虫病史,无毒物和损肝药物接触史等引起肝炎肝硬化的病 因,脾大;(2)发病初期较急,短期内出现大量顽固性腹水,单纯 内科保肝利尿效果差;(3)患者虽有大量腹水。但双下肢始终无 水肿。此外通过肝脏穿刺活检最初提示布一加综合征可能,说 明肝活检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价值。 (收稿日期:2()()8一I)9—22) (本文编辑:赖荣陶)万方数据

肝干细胞与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wcjd@https://www.360docs.net/doc/b38079626.html, 文献综述 REVIEW 肝干细胞与肝损伤的研究进展姚 鹏, 李绍祥 姚鹏, 李绍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肝病中心 北京市 100700 通讯作者: 姚鹏, 100700, 北京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肝病中心. pyao1@https://www.360docs.net/doc/b38079626.html, 收稿日期: 2008-01-30 修回日期: 2008-03-22 Advance in hepatic stem cells and liver injury Peng Yao, Shao-Xiang Li Peng Yao, Shao-Xiang Li, Center for Hepat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ijing Command, Beijing 100700, China Correspondence to: Peng Yao, Center for Hepat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Beijing Command, Bei-jing 100700, China. pyao1@https://www.360docs.net/doc/b38079626.html, Received: 2008-01-30 Revised: 2008-03-22 Abstract The liver diseases remain major causes of death all over the world. Although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 o r e n d-s t a g e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H o w e v e r, shortage of healthy livers for transplantation worldwide have urgently limited the use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acute and chronic liver diseases. Stem cel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cert of liver regeneration. Hepatic stem cells have been shown experimentally to participate in liver proliferation. Furthermore, it has been postulated that hepatic stem cells are able to transdifferentiate into both hepatocytes and bole duct cells. These data indicate a possible role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epatic stem cells in liv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s in liver diseases. Key Words: Hepatic stem cells; Liver injury; Liver disease Yao P, Li SY. Advance in hepatic stem cells and liver injury. Shijie Huaren Xiaohua Zazhi 2008; 16(15): 1655-1660 摘要 肝脏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目前尚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措施, 肝移植技术由于供体的数量、昂贵的价格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干细胞进行了探索, 研究表明, 肝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肝实质细胞, 并在肝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干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肝干细胞; 肝脏损伤; 肝脏疾病 姚鹏, 李绍祥. 肝干细胞与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15): 1655-1660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079626.html,/1009-3079/16/1655.asp 0 引言 肝功能严重衰竭, 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措施, 尽管肝移植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其费用高昂, 供体肝源有限, 从而使肝移植的广泛应用受到了限制. 最近几年关于肝再生机制和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发现, 在严重肝损伤的动物模型实验、供受者性别不同的人类肝移植、骨髓移植等研究中证实, 干细胞向肝细胞转化和参与了肝脏功能重建, 体外诱导分化研究也证实, 干细胞具有向肝细胞转化的潜能[1], 最近也有人在人体治疗实验中发现骨髓干细胞参与肝脏再生[2], 这些结果均提示干细胞可能在肝脏结构与功能重建中发挥治疗作用. 1 肝干细胞与肝 1.1 肝干细胞的定义干细胞是指具有无限或可被延长自我修复能力的细胞, 按分化能力而言分为: 原始干细胞, 具有多种分化能力[3], 可以自我更新, 并参与有机体的一生组织修复; 前体细胞, 存在于有机体某一组织器官内, 仅向有限的几种组织细胞分化; 成熟组织中的分化细胞, 不能自我修复, 不具有分化能力. 肝干细胞属于前体细胞, 来源于肝脏Herring(汇管区和终末小胆管的连接部分)狭隙和肝内胆管[4-5], 具有双向分化潜能, 能够分化为肝实质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6-8]. 这种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 形态较小、核质比率高, 具有卵圆形细胞核, 故又称卵圆细胞[9]. https://www.360docs.net/doc/b38079626.html, ? ■背景资料 肝功能严重衰竭, 目前还没有特效 的治疗措施, 肝移 植技术由于供体 的数量、昂贵的 价格等因素使其 应用受到限制, 最 近的研究发现干 细胞可能在肝脏 结构与功能重建 中发挥治疗作用. ■同行评议者 许戈良, 教授, 安 徽省立医院肝胆 外科; 陈光, 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 院消化器官外科

肝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综述)

肝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肝癌是世界第5大常见癌症,以其高致死率成为名副其实的健康杀手。而肝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机制仍未明确【1】。而近年来随着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同样在肝癌组织中发现了一群能显著影响肝癌发生、发展,并影响肿瘤复发、转移及耐药性的一类细胞,即肝癌干细胞(LCSCs)。肝癌干细胞(Liver Cancer stem cells,LCSCs)概念的提出,为肝癌的认识及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2】。本文即肝癌干细胞做一综述。 【关键词】干细胞肝癌LCSC 肿瘤干细胞的概念: 在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表现出较正常细胞不同的多种形态学及功能学上的差异,传统上多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肿瘤细胞内正常基因的过表达【3】或异常突变【4】所致。同时细胞生长赖以维持的微环境亦可影响正常细胞的向恶性细胞演变【5】。近年来多向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多样性及异质性是一类具有类似于正常干细胞的自我修复,多向分化及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群分化演变的结果,这类细胞群即被称之为肿瘤干细胞(CSCs)。【6-7】肿瘤干细胞是影响肿瘤转移、耐药性及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肿瘤干细胞的诊治将是肿瘤(包括肝癌)诊治的关键。 CSCs最初是从白血病中分离得到的,随后,在多种实体肿瘤组织,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胰头癌等中先后发现了类似的细胞群。但现阶段关于CSCs的具体来源仍不甚明确,现有的说法认为,其来源:一是干/祖细胞周围细胞微环境的变化和细胞本身基因异常表达所致干细胞的肿瘤化;二是干细胞增殖产生的前体细胞发生突变,丧失成熟能力,仅保留高度增殖能力所致。

而关于肝癌干细胞(LCSCs)的来源亦可分为: 一、慢性肝病(Chronic Liver Disease,CLD)介导下,反复的慢性炎症刺激及肝细胞再生过程中,正常肝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及遗传调控的异常而产生。【8】 二、肝细胞所处微环境的改变,正常肝脏细胞的脱分化所致【9】。Barone 等人经过实验发现,正常成熟肝脏细胞或胆管上皮细胞在特殊条件下以可发展成为具有无限制恶性增殖分化的细胞群。【10】 LCSCs关系到肝癌起病、进展及治疗的预后。其概念的提出为对肝癌的认识和诊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如何有效分离出LCSCs,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肝癌的靶向治疗将是临床上对于肝癌诊疗的重点。现有的常用分选方法有:1)基于LCSCs细胞表面标志物(cell surface marker)的分选法; 关于LCSCs的细胞表面标志物: 1.EpCAM:EpCAM (Epithelial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亦称为CD326、17-A、ESA、EGP4,是一种由GA-733-2基因编码的分子量为40kDa的跨膜糖蛋白。EpCAM 在早期肝脏发育中就有表达,广泛存在于肝脏干细胞及肝母细胞中,而正常成熟肝细胞上无表达【11】,它的活化和高表达预示了肿瘤的活性、侵袭能力和恶性程度。Bae【12】等检测到EpCAM在结节性肝恶性肿瘤中存在高表达。而沉默EpCAM基因后,肝癌的肿瘤等级、APF水平等显著下降。 2.CD13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33)又名AC133,同样也是一种细胞跨膜糖蛋白,表达于多种干/祖细胞表面,在肝脏肿瘤组织中,CD133(+)细胞相对于CD133(-)的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与致瘤性【13】。Yin【14】等人以1000个CD133(+)细胞注入小鼠皮下导致成瘤。而CD133(-)细胞不具备致瘤性。

干细胞研究进展汇编

分子免疫学课程论文

干细胞研究进展 张现宁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 270000) 摘要: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各种组织器官的最初来源。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干细胞工程已经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及医药学中的多个领域。目前研究的干细胞种类众多,本文综述了干细胞的来源、基础生物学特征和应用,以及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干细胞来源生物学特征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 前言:干细胞如同植物细胞或组织经组织培养后再生新植株一样,能够分化形成一个新的动物生命体。这打破了科学界对细胞的命运在胚胎期就已经确定并不可逆转的认识,为动物组织器官的再生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器官移植提供了新的来源,并且对攻克人类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老年性疾病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离和体外培养各种来源的干细胞技术不断成熟,干细胞生物学研究激起了生命科学界强烈反响,世界各国都专门设立专项用于干细胞的研究,有关干细胞的理论也不断被完善。 1 干细胞基础 1.1 干细胞的来源与发展 干细胞(stem cell ,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能产生表现型和基因型与自己完全相同的干细胞。干细胞这个词最初是在19世纪的生物学文献中出现,1896年,E.B.Wilson在论述细胞生物学文献中第一次应用干细胞一词,专门用以描述存在于寄生虫,如蠕虫、线虫、蛔虫等生殖系的祖细胞。1983年,Sulston在文献中记录,从对线虫细胞系研究中,表明生殖系祖细胞的早期细胞分裂物仍保持有关亲代分裂球特性,并证明具有自我更新能力。这种观点与目前所认识的干细胞特性较接近。196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多纳尔·托马斯发表论文称,如果将正常人的骨髓移植到病人体内,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从而开始干细胞应用于血液系统临床疾病治疗。1998年11月,美国科学家Thomason在“科学”杂志上报道,他们成功地在体外培养和扩增了人体胚胎干细胞。由于胚胎干细胞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分化成各种组织,所以,可能被用来取代病人体内坏损的组织细胞,达到治病的目的,从而带动了世界范围内干细胞研究的热潮。一年后的1999年3月,美国科学家Goodell发现小鼠肌肉组织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成血细胞。这一发现立即被世界各国科学家证实,并且发现,人成体干细胞同样具有横向分化功能[1]。自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干细胞研究,其研究种类众多,发展迅速,理论和技术被不断完善。1999年,《Science》将干细胞研究评为21世纪最重要的10项研究领域之首,2007年三位科学家因在胚胎干细胞与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2012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和英国科学家约翰·咯噔因在在体细胞重编为干细胞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在未来中干细胞依旧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终将为人类重大疾病的根治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1.2 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2.1 干细胞的生化和形态特性:各种干细胞在形态上有一些共性,细胞较小,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核质比较大。细胞核染色质分布较弥散,核仁较明显。细胞质内除含有游离核糖体外,其它细胞器均少且小。不同种类的干细胞生化特征有所差异,但都具有比较高的端粒酶活性,这与其增殖能力密切相关。

肝衰竭治疗现状

我国肝衰竭临床诊治现状与进展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05-09发表评论分享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吴娟王福生 我国关于肝衰竭的报告最早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其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1978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讨论决定以“重型肝炎”为肝衰竭统一命名,并根据发病时间与病情发展规律分为三型: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制定《肝衰竭诊疗指南》,将肝衰竭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ALF)、亚急性肝衰竭(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和慢性肝衰竭(CLF)。 病因和流行病学 肝衰竭主要由病毒性肝炎、药物或中毒引起。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衰竭的首要病因,但是随着饮酒、用药的增多,非病毒因素所致肝衰竭呈上升趋势。 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肝衰竭年发病率的研究,我院一项关于近10年(2002-2011年)共3916例肝衰竭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ALF占2.91%,SALF占9.53%,ACLF 占87.6%。在ALF病因中,前三位分别是不明原因(35%)、HBV感染(32%)和药物(19%);在SALF病因中,前三位分别是不明原因(41%)、药物(24%)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15%)。不明原因目前已成为ALF和SALF的首要病因,药物导致的ALF和SALF 也呈上升趋势;而HBV感染和HEV感染病例呈下降趋势。另一项2007-2012年7家医院ALF病因调查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不明原因(29%)是ALF最主要的病因,其次是中药(17%)和对乙酰氨基酚(12%),反映出药物在ALF发病原因中的比例上升。 而在ACLF中,HBV感染仍是首要病因,占87%,其次是不明原因(5%)和饮酒(3%),说明在我国HBV感染所致的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依然是ACLF主要的慢性肝病

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

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 湖北师范学院生科院1104班李振坤2011114020412 摘要: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许多有关细胞生长发育的基础理论难题,也在创伤修复、神经再生、抵抗衰老、糖尿病、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白血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是应用生物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 关键词:干细胞;分化;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糖尿病;肿瘤;伦理争议;正文: 1. 干细胞 在人类生命形成的开始,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并通过进一步分裂分化,形成生命个体。在成体细胞中,大部分高度分化的细胞则失去了再分化的能力,而特定组织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这种具有在分化能力的细胞,即为干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s,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的器官组织。这些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核质比大,具有较强的端粒酶活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其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 2. 干细胞的研究历史 干细胞的研究被认为起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科学家James E. Till和Ernest A.McCulloch发现并命名造血干细胞之后。 60年代,几个近亲种系的小鼠睾丸畸胎瘤的研究表明,其来源于胚胎干细胞,确立了胚胎癌细胞是一种干细胞; 1968年,Edwards 和Bavister 在体外获得了第一个人卵子; 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Louise Brown 在英国诞生。 1981年,Evan, Kaufman 和Martin从小鼠胚泡内细胞群分离出小鼠ES细胞,建立了小鼠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将干细胞注入上鼠,能诱导形成畸胎瘤。 1984-1988年,Anderews 等人从人睾丸畸胎瘤细胞系Tera-2中产生出多能的、克隆化的胚胎癌细胞,克隆的干细胞在视黄酸的作用下分化形成神经元细胞和其他类型的细胞。 1992年,Reynolds和Richards先后在成年鼠的纹状体和海马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细胞生物学》 201028003833091 王艳妨化学学院 1996年,轰动世界的polly羊诞生,引发了干细胞研究的热潮。 1998年,德美医学小组和密苏里小组成功地培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ESC),使得利用人类ESC治疗各种疾病成为可能。 1999年,Goodell实验室首先报道,小鼠源骨骼肌成体干细胞具有很强的横向分化能力,能分化形成各种血细胞。 2001年,Reubinoff BE指出,ESC可诱导产生神经祖细胞,这些神经祖细胞移植到新生鼠的脑室后,将广泛分布与脑部软组织中,并且在一个特定区域能够分化成三种神经细胞谱系的祖细胞。 2003年,建立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种间融合的方法,为人胚胎干细胞研究提供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