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开题报告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开题报告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开题报告

江西财经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及任务书

毕业论文完成情况登记卡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及评语表

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班级:03级国贸3班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

本文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

1.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

2.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

3.本文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道歉;

4.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07 年6月 1 日

毕业论文(设计)用表

江西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向审核表

最新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研究

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影响的 研究

摘要 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开拓,世界各国的联系都在不断的加强,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的加深,世界各国及其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东北亚贸易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针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针对各个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分析,以期能够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 关键词:世界经济全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Abstract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uch polarization of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day,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market fast developmen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contact ar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so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pendence deepening,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world market opportunities are also constantly increased in.The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market in order to ga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market interest, organize or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ve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ountries or areas. It is in this context, construction of Northeast Asian trade zone will also become a kind of inevitable trend, the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condition as well a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were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and in the light of each problem to make some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with a view to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of some theoretic suggestions. Key words:Much polarization of world economic globalization;Regional economy of Northeast Asia;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 方华 [内容提要]近几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图们江经济开发区”、“环黄渤海经济区”的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内各国间双边经贸合作也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再加上美国因素牵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仍然有限。从长远看,随着东北亚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日趋多元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将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开发区 [作者介绍]方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室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组织、区域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各类双边经济合作日益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持续发展。但是,东北亚区域合作也遇到诸多限制因素,如地区安全问题、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以及美国的牵制等。从长远看,东北亚只有充分挖掘潜力、下大力气化解各种制约因素,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再上新台阶,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近年来,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势头很旺。 一是东北亚各国的双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伙伴关系”在区域内蔚然成风。俄中、俄日、俄韩、俄朝、俄蒙近年来分别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性伙

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有前途的伙伴关系以及友好互助伙伴关系;[1]中蒙、日蒙、韩蒙、中日、日韩也分别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综合伙伴关系、睦邻友好伙伴关系、战略互惠关系、成熟的伙伴关系;中韩、俄韩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日俄关系朝着“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朝韩关系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框架下发展。随着双边政治关系的推进,东北亚区域内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如,1999-2007年,蒙古从中国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15%上升到32%,从俄罗斯的进口占其GDP比重从28%上升到35%。[2]俄是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7年,俄远东地区与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占俄远东地区贸易总额的70% -80%,而中国在其中占比例又最大。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中蒙进出口总额至2007年达到20.3亿美元,占蒙古对外贸易总额的51.9%。[3]2008年8月,中国银联与蒙古可汗银行合作开通银联卡在蒙古的受理业务。[4]又如,中国、韩国分别是朝鲜第一、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对朝贸易额占朝鲜贸易总额的70%以上。[5]中日贸易2007年突破2400亿美元; [6]中韩贸易达1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1%;[7]中俄贸易达481.85亿美元。 [8] 二是各国深化经济开放,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一方面,各国深化经济开放,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保障。俄罗斯继提出《1996-2005年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联邦专项纲要》后,于2002年再次批准了《俄远东和后贝加尔:国际经济合作计划》,就2010年前的国际合作进行筹划。中国在2003年制定了东北振兴战略,2007年又出台《东北地区振兴计划》。日本于2002年发表《东亚的发展和日本的前进方向》的通商白皮书,在2005年的通商白皮书中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想法。同一时期,韩国出台了《21世纪经济远景构想报告》,提出在东北亚发展“物流贸易中心”的构想。蒙古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远景规划。朝鲜也提出优先推进粮食、电力、煤炭、金属和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 (沪)1996年18期 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应用文-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 '【摘要】:进入新世纪纪 全球化进程放慢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则呈现出迅速 的态势。本文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改革对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思考 一、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水平较低的原因 我国参与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 ,这是中国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必然战略选择。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参与的程度还较低,主要表现:我国参与的区域组织都是松散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例如,《曼谷协定》尽管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组织,但由于成员国经济实力和 方面影响有限,以及各国协调不够,《曼谷协定》的发展较慢,没有建立定期审议机制,缺乏向纵深发展的动力。“10+3”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参与的具有一定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最重要的两个。就目前而言,“10+3”还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论坛,还算不上真正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目前还主要在战略层次展开,还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区域联盟。 我国目前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较低,其原因分析如下: 1.东亚地区很多国家都曾是殖民地独立后与原来的宗主国 密切,与本地区的其他国家联系较少。另外,东亚许多国家之间大多存在历史积怨,至今仍然缺乏真正的信任。特别是东亚国家历史上深受日本侵略之害,但日本至今仍然不真正反省和道歉,并有意修改战后的“和平宪法”,在军事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建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难度可想而知,这同时加大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东亚国家的国内市场大多比较封闭,特别是区内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的国内市场远没有美国和欧盟开放。东亚地区经济实力有限,经济发展不均衡。近十年,虽然东亚地区以经济的持续调整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东亚地区整体实力与欧美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东亚地区除作为唯一发达国家的日本及少数新兴工业外,大多数国家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东亚发展中国家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力军,但在未来的合作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与东盟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趋同,互补性差,都需要大量的外资,还将导致我国与东亚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方面竞争将日趋激烈,阻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实质性进展,加大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 2.东亚地区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比较世界其他地区,东亚地区虽相对和平、稳定,但仍存在一些潜在 问题。这些热点问题的爆发将严重影响东亚合作的连续性。南北双方达成和解还面临重重困难;台湾当局对东南亚国家增大务实外交力度也将直接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东南亚各国 不稳定因素增加,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更是因面临权力过渡,政局变化莫测。这一切均不利于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导致区域合作难度增大。日本和中国是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东亚合作的关键是中日合作,但中日之间真正的信任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机制的建构 1.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特点 1.1东北亚民间经济关系格局的特点 目前,东北亚地区已初步形成以“四化”为特点的民间经济格局,即参与国家多元化;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互补化;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样化;合作企业中小型规模化。由于东北亚国家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均存在明显的梯度,短时间内政府合作形成“东北亚经济圈”并非易事,但民间经济往来却变竞争为合作,构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良好经济合作态势。如日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但资源贫乏、劳动力价格高;韩国在某些技术领域占有优势,但同样面临资源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资源和劳动力较为丰富,市场空间大,但资金技术方面对外依赖较大;朝鲜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缺乏;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自然资源丰富,需要资金和技术,特别是在俄罗斯。经济上的合作为东北亚各国开展深层次民间合作及发展政府间进一步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2东北亚民间文化关系格局的特点 经济联系是现实的、短期的、功利的,而文化联系却是软性的,产生的影响会持久、广泛。一般而言,国家之间的文化联系底蕴比经济利益更为深厚。在东北亚地区,除俄罗斯以外,其他国家均属于同一文化圈,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儒学为主导,佛教为主要宗教。儒学的整体主义、温情主义、权威主义影响甚至决定了东北亚伦理文化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独特,不同于西方的东北亚价值理念。在这里,中国、

日本、韩国、朝鲜虽然不是同一民族,但在文化上同属于儒家一脉。蒙古因为历史的原因也受中原儒家文化和满族文化影响颇深。历史上,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均将本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相融合,并将其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东北亚以儒家文化核心的多元性文化格局。进入新世纪,当代儒学开始复苏、转型,区域内儒家文化逐渐扩大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东西方民间文化开始和谐相处,东北亚区域民间文化共同体将形成,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会推动东北亚未来的政治合作、经济发展。这种文化交流情形正如亨廷顿所说:“以意识形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结盟将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确定的结盟,重新划分的政治界线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线趋于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文明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线”。目前东北亚民间文化交流形式较频繁、多样,领域涉及教育、文艺、体育、宗教、民族等诸多方面。 2.东北亚民间经济文化合作的当前进展 当前民间交流合作进展顺利,稳中有升,各国民间企业、社团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努力,合作更加务实。中国地处本区域经济核心位置,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的领域同各国开展民间合作,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繁荣、共同发展的双赢选择。 2.1“政冷民热”凸显中日民间交流 中、日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其合作前景广泛,利益双赢,但合作却始终是一波三折。近年两国关系冷淡,两国政府合作难有作为的情况。其原因有三:第一、日本国内政治右倾化是造成中日关系冷谈

最新-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精品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 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 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 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地区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蕴含潜力不断释放,东北亚地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推动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更与东北亚各国提升国际地位、促进经贸合作水平,改善地区人民福祉息息相关。然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经过多年努力,东北亚国家已经在区域合作及局部合作中实现突破,但仍需要改善和加强,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包括俄国、韩国、朝鲜、日本、中国、蒙古六个国家,作为热点地区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地缘区位的相邻优势、经济发展的互补优势、互利共赢的合作优势,决定了东北亚各国之间的多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受到政治、历史、领土以及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国家间互信程度较低、局部矛盾不断、加之美国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东北亚区域形势诡谲多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阻碍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现状 (一)东北亚国家间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在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依旧严峻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880亿美元,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的贸易额为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创历史新高。中日双边贸易额为3325亿美元,中国继续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中朝经贸合作发展较快,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韩日两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地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李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沪)1996年18期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台湾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张关系有所缓和;朝韩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民主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韩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韩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做法虽不完全悖逆于美国的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作用是一种挑战,形成了与美既有合作也有争夺和牵制的局面。 (3)俄罗斯正试图“恢复传统势力范围”。北约的东扩趋势促使俄罗斯对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提出了“恢复大国地位,维护传统势力范围”的战略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

摘要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内部的各个成员国逐渐成长壮大、爱益匪浅。而随之,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所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在20年前已提上议程,并将在21世纪获得重大发展。 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 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并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东北地区无疑又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 东北地区应该抓住机遇, 认清面临的挑战,率先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 建立开放型的东北经济体系, 并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提升东北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振兴东北经济。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Abstract Nowadays, the region economy cooperation carries on wonderfully like the fire spreading; each member nation also has benefit vulgarly from the developing 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But along with it, the 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entered a new development phase, especially European Union, the 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s success impels. The Northeast Asia 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also proposes the agenda. In fact, it has been discussed before twenty years, and now, it is a wish for the Northeast Asian people.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Asia, China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will pay an important role. The northeastern area in China is beyond doubt the frontline for China to take part in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Asia and play a major role.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the northeast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realize the challenges; take lead in joining the 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 then realize the transnational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make full use of international marital and markets, and build up the open system of northeastern economy. Therefore, we can rais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on ability of northeastern area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o vitalize its economy. 【Key Words】Northeastern area; Northeastern Asia; Regional economy cooperation; Production factors; transnational flow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修订版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修 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浅谈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展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地区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蕴含潜力不断释放,东北亚地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推动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更与东北亚各国提升国际地位、促进经贸合作水平,改善地区人民福祉息息相关。然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经过多年努力,东北亚国家已经在区域合作及局部合作中实现突破,但仍需要改善和加强,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地区在自然地理上包括俄国、韩国、朝鲜、日本、中国、蒙古六个国家,作为热点地区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地缘区位的相邻优势、经济发展的互补优势、互利共赢的合作优势,决定了东北亚各国之间的多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受到政治、历史、领土以及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国家间互信程度较低、局部矛盾不断、加之美国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东北亚区域形势诡谲多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阻碍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现状 (一)东北亚国家间经贸合作日益紧密 在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依旧严峻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地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880亿美元,中国连续三年成为俄罗斯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的贸易额为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创历史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特点及趋势 福兴 2012-8-13 15:13:57 来源:《国际展望》(沪)1996年18期述评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地区正经历着战后以来的转折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地区形势的主流。但是,由于该地区各主要国家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加之意识形态、民族统一、经贸摩擦、领土及海洋权益纠纷等因素,使该地区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一种错综复杂的状态。 (一) 1,缓和与稳定成为当前东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都谋求建立和保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它们都把谋求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首位。美俄关系已由过去的军事对抗转变为协商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已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美虽在人权、贸易、等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亦逐步加强;中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美朝之间就困扰多年的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紧关系有所缓和;朝经济交流和对话渠道也逐步建立起来。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保持稳定,促进发展已成为该地区形势发展的主流。

2,美、中、日、俄对东北亚地区安全制约作用增强 冷战后,在东北亚地区取代原中、美、大三角关系的是中、美、日、俄四极关系,且四大国均在该地区有着重要的战略利益,任何一个大国又都不可能独自处理东北亚,特别是朝鲜半岛事务,这种四大国相对平衡、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格局有助于保持当前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1)美国试图维持在东北亚地区的主导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美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容是:政治上,对东北亚地区各国积极推行其“制度”和美国的价值观,保持美国对亚太政治事务的控制力;经济上,交替使用交流与制裁的手段来对付社会主义国家;军事上,重申对日两国的义务,把维系美日、美军事同盟作用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基石,并借此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遏制日、中、俄发展,以保护其在该地区的利益。 (2)日本企望在亚太地区发挥重大作用。从目前情况分析,日本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容是:政治上,继续依靠美日安保体制,在强调与美分担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求分享权利,倡导建立新的亚太安全机制,为建立以日本为主导的亚太经济圈创造条件;经济上,通过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确立自己的大国形象;军事上,企图将日美安保体制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在朝半岛问题上,日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与统一而强大的朝鲜为邻,认为无论是以联邦制还是邦联制统一,都会对日本构成极大的威胁,而维持半岛现状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日本的上述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_一带一路_合作战略_申现杰

2014年第11 期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 申现杰肖金成 内容提要当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 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出发,分析了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并从落实“五通”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优化国内区域开放格局等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重点进行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TPP TTIP 区域合作 海上丝 绸之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 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 盟期间又首次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此后“一带一路”战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历届三中全会《决定》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未来5年乃至10年的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中国建设开放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 (一)区域性贸易协定成为区域合作的新手段 乌拉圭回合结束以来,基于WTO 成员自身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和利益的多样性,在诸如技术标准、服务贸易开放、农业市场开放、投资和竞争政策、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劳工待遇、不公平贸易及争端解决方式等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已经很难在WTO 内部通过多边谈判来取得一致性。近年来,多哈回合谈判已经陷入僵局,美国、英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开始逐渐放弃多哈回合谈判。与多哈回合下的多边贸易谈判机制不同,区域性贸易协定通过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商谈判,能以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国的经济利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增强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因此,这种范围小、交易成本低的区域性协定在多哈回合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自1995年 WTO 成立到2014年1月31日,WTO 已经收到了583项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通知,而在1948— 1994年期间,GATT 总共收到124个与货物贸易 相关的区域贸易协定通知,近20年来区域性协定的数量是WTO 成立以前的4.7倍,其中,区域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区)和局部范围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及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历程表明,地区大国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力量。本文将在分析日本二战以来区域合作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其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一)日本的传统区域经济合作政策 二战结束后到1998年之前,日本对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坚持非集团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1]。80年代以后,特别是1985年广场会议之后,为应对日元大幅度升值造成的经济困难和与美欧经济摩擦,日本才真正开始关注区域经济合作。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取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态度保守,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意图建立由其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日本把东亚地区作为农产品和原材料的来源地,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采矿部门,贸易额极小。80年代末主要是通过政府援助促进东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并为日本企业在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在推进制度性合作机制方面,日本止步不前。尽管日本已经认识到了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但其政府却从没有主动提出推进该地区制度性区域合作的倡议或措施,甚至其他国家提出相关主张日本也没有给予积极支持。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先对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倡导的排除美国的“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积极支持,后又因美国的压力而公开表示反对。 (二)1998年后的FTA战略 1998年后日本越发重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1999年通产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明确提出,在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方面日本有必要采取更加灵活、更具建设性的措施.[2]2002年日本外务省发布了FTA战略。2002年1月13日,日本与新加坡正式签署了“日本——新加坡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首开战后日本双边贸易协定先河.[3]目前,日本已与包括东盟、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智利、墨西哥、瑞士、秘鲁、印度共13个国家或地区签署FPA。正在谈的还有海洋合作委员会和澳大利亚。2009年日本民主党上台,鸠山由纪夫提出“东亚共同体”,脱美入亚,更加重视与中、韩的合作。2012年3月22日,中日韩签订了投资协定。这表明日本的区域合作战略主要是两点:一是把东亚作为建立FTA的优先选择;二是对东亚国家区别对待。 二、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 日本是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大国,其GDP总额在东北亚六国中所占比重超过60%,对外贸易额约占东北亚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5.0%。2005年与中、俄、韩三国贸易额达到27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17亿美元,进口额1398亿美元,分别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24.3%、出口总额的22.0%,进口总额的27.0%。[4]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不可忽视。 第一,日本极力避免整体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取向,直接制约着东北亚地区形成有效的制度化合作机制。日本参与区域合作更倾向于选择双边经济合作机制。该种机制灵活多样、能快速取得实效,但易加深区域内部分割、阻碍区域合作的整体性推进。如果日本不改变目前战略,东北亚区域合作就难以克服制度性障碍,涵盖整个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就很难最终确立。 第二,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制衡和制约中国的做法,影响了中日两国在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合作。近年来日本不仅对中国倡导的东亚和东北亚区域合作反应冷淡,而且在中国参与的主要区域合作项目上恶性竞争。如中国提出的“安大线”石油管道因日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